昆虫口器的进化

合集下载

昆虫口器类型

昆虫口器类型

昆虫口器类型昆虫是一类极其丰富多样的生物,它们的口器也是各不相同的。

根据昆虫口器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咀嚼式、刺吸式、针吸式和舐吸式四种类型。

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是昆虫中最为原始的一种口器类型,它们的口器主要用于咀嚼和切割食物。

这种口器通常由上下颚、下唇和舌组成,上下颚之间有强大的肌肉支持,可以用于咬碎坚硬的食物。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植物为食,如蚂蚁、蜗牛、甲虫等。

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是一种特殊的口器类型,它们的口器主要用于刺穿其他生物的皮肤或外壳,然后吸取体内的液体。

这种口器通常由一对长而细的齿状器官和一对吸管组成,齿状器官可以刺穿皮肤或外壳,吸管则用于吸取体内液体。

刺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植物汁液、血液和花蜜为食,如蚊子、蜜蜂、蝴蝶等。

针吸式口器针吸式口器是一种类似于刺吸式口器的口器类型,但它们的齿状器官更为细长,可以刺穿更细小的物体。

这种口器通常由一对长而细的齿状器官和一对吸管组成,齿状器官可以刺穿细小的物体,吸管则用于吸取体内液体。

针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植物汁液、血液和花蜜为食,如蚊子、蜜蜂、蝴蝶等。

舐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是一种特殊的口器类型,它们的口器主要用于舔食和吸取液体。

这种口器通常由一对长而细的舌和一对吸管组成,舌可以舔食食物,吸管则用于吸取体内液体。

舐吸式口器的昆虫主要以花蜜、水果汁液和蜜露为食,如蝴蝶、蜜蜂、蚂蚁等。

总结昆虫口器的类型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的口器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功能。

咀嚼式口器主要用于咀嚼和切割食物,刺吸式口器和针吸式口器主要用于刺穿其他生物的皮肤或外壳,然后吸取体内的液体,舐吸式口器主要用于舔食和吸取液体。

这些不同类型的口器使得昆虫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也为我们研究昆虫的生态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叶蝉科昆虫口器的超微形态研究进展

叶蝉科昆虫口器的超微形态研究进展

叶蝉科(Cicodellidae )是半翅目(Hemiptera )头喙亚目中最大的科,该科昆虫具有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其中很多种类都可以传播植物病毒。

研究叶蝉科昆虫口器的超微形态可以为该科昆虫的系统发育提供形态学依据,也可以为防治叶蝉科昆虫提供有效依据。

有学者就叶蝉科部分种类的超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总体看来,该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叶蝉科昆虫口器的超微形态学研究可为叶蝉科昆虫的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学研究提供参考,为相关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1叶蝉科昆虫口器的分类口器是昆虫重要的取食器官[1,2],因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口器会产生适应于不同寄主和组织的结构[3]。

半翅目的刺吸式口器在寄主植物选择、取食以及植物病毒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5]。

口器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昆虫的食性以及其不同的取食方式而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不同的口器类型。

主要分为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刮吸式口器、捕吸式口器、刺舐式口器和嚼吸式口器9种不同的口器类型[6]。

2叶蝉科昆虫口器的形态结构叶蝉科昆虫的口器从头的腹面后方生出,向后置于体腹面,由上唇(Labrum )、下唇(Labium )和口针束(Stylet fascicle )3部分组成,是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其上唇较短,呈三角锥形;下唇较长,呈圆柱形;口针束细长,由2根上颚口针(Mandibular stylets )和2根下颚口针(Maxillary stylets )组成,是叶蝉的取食器官,被包裹在下唇中,从下唇端部的开口伸出[7]。

叶蝉科昆虫的刺吸式口器特化为针状结构,这样既有利于口器在植物组织间穿刺,又可有效地避开植物表皮的防御性物质,从而吸取植物木质部或韧皮部中营养丰富的汁液[8]。

叶蝉科昆虫的口器上分布有大量的感器,在行为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顺利完成其寄主的选择、食物的定向、寻找和识别,从而进行相应的取食[9]。

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口器

普通昆虫学General Entomology昆虫的口器1、Why the mouthparts are thought to evolve from appendages in insects?为什么认为昆虫的口器起源于附肢?头部(head)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前下方生有口器。

大多数学者认为,每一体节在胚胎时期应具备1对神经经节、1对附肢和1对体腔囊。

Rempel(1975)提出原头部6节分节学说,认为原头区不是真正的体节,第1至第6节的附肢依次为上唇、触角、消失(胚胎期存在)、上颚、下颚与下唇。

Kukalova Peck(1987)提出新6节学说,认为原头不存在,头部的6节分别为上唇节、触角节、触角后节、上颚节、下颚节和下唇节,第2、3两节常愈合,其附肢分别为唇基上唇区(clypeolabrum)、触角、舌、上颚、下颚及下唇。

2、Compare the mandibulate,piercing-sucking,and siphoning mouthparts.比较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以及虹吸式口器。

中文名称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英文名称Mandibulatemouthparts 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Siphoningmouthparts主要特征具有发达而坚硬的上颚既能刺入寄生体内又能吸食寄主体液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主要食物咀嚼固体食物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吸食花冠底部的花蜜上唇(labrum或upper lip)衔接在唇基前缘盖前面的一个双层薄片,外壁骨化,表面具一些次生的沟。

其内壁膜质,具密毛与感觉器,称内唇。

上唇是前口腔的前壁,可以前后活动并少做左右活动。

一个三角形的骨片仅为一条狭窄的横片上颚(mandibles,单数mandible)1对位于上唇之后的锥状坚硬构造,其前部内测有切齿叶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基部内侧有臼齿叶以磨碎食物。

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口器主要攝取食物的器官,不同的口器有不同的取食方法,可分為咀嚼式、刺吸式、銼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咀吸式等。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端,由于各种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就食物的形态来说,无非是固体和液体两大类。

固体食物——咀嚼式口器(原始)液体食物——吸收式口器体表:舐吸式、虹吸式、体内:刺吸式、锉吸式、刮吸式、捕吸式固体+液体——嚼吸式咀嚼式口器由5部分组成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s( paired )下颚maxillae ( paired )曲,停置時可交叉,如虎甲蟲、下唇labium舌hypopharynx刺刺吸式口器的结构图册结构特征刺吸式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特化。

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成为口针。

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

口针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血液和细胞液。

吸取血液的如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的如蝉的刺吸式口器。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时,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口针交替进入寄主组织,接着,分泌含有抗凝物质、消化液等的唾液,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吸食寄主的体液。

举例不同种类的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构造有一定差异。

如蚊类的口器有6个口针,除两对上颚、下颚口针外,上唇与舌也变成了口针。

而蚤类的口针则是内唇与下颚的内颚叶所特化。

口针的长度变化也很大,有时与喙等长,有时远长于喙。

同翅目介壳虫类的雌虫自离开母体后,大部分时间固定在寄主植物上,其口器外观甚短,但为了能吸到新鲜的植物体液,介壳虫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长的口针,平时缩在口针囊里,吸食的时候,将口针伸向四周某一方向。

叶蝉、蚜虫、蝽类具有刺吸式口器,这些昆虫取食植物枝叶。

植物被害特点是组织呈褪色斑点、叶片卷曲或皱缩,造成畸形或组织增生等。

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喙:下唇延长形成,用于保护口针,通常分为3 节;口针:上颚与下颚分别特化为4 条细长的口针;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具有的口器。

昆虫口器——精选推荐

昆虫口器——精选推荐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结构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是咀嚼式;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是嚼吸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是刺吸式,这种口器可以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内取食;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是虹吸式和舐吸式。

1.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比较原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部分构成。

上唇在口器的前方,是头部下方的一个垂片。

上颚1对,三角形,坚硬,适于咀嚼食物。

下颚1对,在上颚的后面,主要用来抱握食物。

下唇位于下颚后方,结构与下颚相似,左右相互连结,形成一个整体,下唇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从后方外漏。

舌位于上下颚之间,有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目和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成虫。

2.刺吸式口器雌蚊的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唇、上颚、下颚和舌特化成六根细长的口针,包藏于喙背面的唇槽内,上唇内凹形成食物道。

取食时,用针束刺破人或动物的皮肤,接着由下颚口针深入,其余口针也随即插入,先将唾液注入人或动物体内,然后将血液通过食物道吸入雌蚊的肠内。

3.虹吸式口器主要结构是下颚的外颚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其中是食物道)(图47),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图48)。

它不能刺入组织,只用作吸取花蜜等液汁。

蛾蝶类的口器属于这种类型。

4.舐吸式口器这是在发生上非常复杂的口器。

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唇瓣(图49),用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

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图50),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

舌中还有唾液管。

当唇瓣借毛细管作用收集液汁时,可以不断由食物道吸入,同时还可由唾液管分泌唾液与食物混合或将食物溶解,然后吸入。

家蝇的口器属于这种类型。

5.嚼吸式口器这类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

一些蜂类具有这种口器。

其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

下颚、舌及下唇等都延长并合拢而成为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可以吸取花蜜。

昆虫的口器及其进化综述摘要昆虫的取食范围非常广,因此其口器也有相当高的分化率。

有关昆虫的口器

有关昆虫的口器
嚼吸式口器:此口器构造复杂。除大颚可用作咀嚼或塑蜡外,中舌、小颚外叶和下唇须合并构成复杂的食物管,借以吸食花蜜。如蜜蜂。
刺吸式口器:口器形成了针管形,用以吸食植物或动物体内的液汁。这种口器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组织中吸取汁液。如蚊、虱、椿象等。
舐吸式口器: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伪气管组成的唇瓣,用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舌中还有唾液管。如蝇。
虹吸式口器:是以小颚的外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的食物道,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如蛾、蝶等。
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蓟马的口器短喙状或称鞘状;喙由上唇、下颚的一部分及下唇组成;右上颚退化或消失,左上颚和下颚的内颚叶变成口针,其中左上颚基部膨大,具有缩肌,是刺锉寄主组织的主要器官;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在。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2.2昆虫分目有哪些规律?
我认为,昆虫分目可以根据昆虫的身体结构、结构的功能、生活习惯、繁殖、变态与否来分类。
3.问题
3.1昆虫分类中总会有一些特例,那特例应该如何处理?
3.2为什么有的昆虫名字相似,像是某个目的,却是另外一个目?(比如:书虱是啮虫目的,但是名字相似的体虱、头虱和兽虱却是虱目的?)为什么要如此取名?昆虫的取名有没有什么规律?
综合自然科学作业
1.昆虫的口器
1.1昆虫的口器都有哪些类型?代表性昆虫呢?
口器就是节肢动物口两侧的器官,有摄取用于摄食功能。
由于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口器变化也很多,有6种类型:
咀嚼式口器:其营养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动物的固体组织为食。如蟑螂、蝗虫。

昆虫口器

昆虫口器

三、昆虫的口器昆虫用来吃东西的器官称口器,也称取食器,由于昆虫的食性分化很复杂,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取食方式,相应的口器在构造上也有种种不同类型。

从口器的演变来看,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所有别的口器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来的。

他们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在外形上有很多变化,但都可以从他们的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这几种口器类型,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的是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种口器类型,其特的只作简单介绍。

(一)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重中之重)咀嚼式口器主要有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

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1 .上唇:是舌和唇基相连的一块横行骨片,前缘的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柔软具味觉器官,称内唇。

上唇覆盖在上颚的前面,形成口器的上盖,可防止食物外落。

上唇内部有肌肉,可前后或稍作左右活动。

2 .上颚:一对,位于上唇的后方,是颚头部的第一对附肢,由于适应咀嚼食物的功能而变成一对锥状或块状构造,各有两个前后关节相连在头壳侧面颊下区的下方。

上颚的前端呈齿状,用以切断食物,叫切齿叶。

上颚具有来自头部的强大肌肉,可左右活动。

东亚飞蝗的上颚不对称。

3 .下颚:一对,位于上颚的后方,是颚头部的第二对附肢演变而来的。

下颚构造较复杂,由五部分组成。

( 1 )轴节:是基部的三角形骨片,以基部的一个关节窝支接在头壳的侧下方( 2 )茎节:是位于轴节下方的一块略成长方形的骨片,轴节和茎接之间有膜相连,所以能够折动。

( 3 )外颚叶和内颚叶:是着生在茎节端部的两个能活动的叶片,外面一个呈勺状,不甚骨化,较软而宽的叶片称外颚叶,里面的一个比较骨化,端部形成几个锐齿的叶片叫内颚叶,内颚叶和外颚叶有协助上颚刮切食物和抱握食物的作用。

(4 )下颚须:是着生在茎节中部的分节构造,一般分5 节,下颚须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在茎节上着生下颚须处有一个突出的骨片,称负颚须节。

昆虫口器及进化简史

昆虫口器及进化简史

义的昆虫纲 ∀ 原尾虫和弹尾虫中的少数种类发 展出内口刺式口器 上唇向前延伸成喙 上颚也 为细长的针状≈ ∀ 在加拿大加斯佩地区早泥盆 纪地层中发现一批破损的植物碎片 上有明显 的以咀嚼和刺吸 种方式破坏的痕迹 并且还 有植物应激产生的细胞团≈ 很可能就是具有 刺式口器的原尾虫或弹尾虫所为 ∀ 同样产自加 斯佩 地 区 的 石 约 1 亿 年 是 真 正 的 昆 虫≈ 它的口器为咀嚼式 特殊的是上颚仅有一 个与头部垂直的后关节 只能磨碎食物 相对于 其它种类的双关节上颚 单关节为原始性状 ∀
起源于原始的半翅类 现生种类同样具有四口
针的刺吸口器 且多分为 节≈ ∀ 出现在二叠
纪的 Περµοχιχαδα 属就拥有这种 节式的喙 中
等唇基突起上有着一组横向的嵴状物 可起到
食窦扩张肌的作用≈ ∀
活跃 在 二 叠 纪 到 晚 白 垩 纪 的 啮 虫 目
°
亚目拥有发达的后唇基 短而渐尖
的喙状头 顶端为咀嚼口器 区别于该目的其它
破物 体 表 面≈ ∀ 出 现 在 二 叠 纪 到 白 垩 纪 的
∏ 类群口锥对称 右上颚发育正常
有学者认为它是介于啮虫目和缨翅目之间的类
型≈ ∀
脉翅目成幼虫均为捕食性 ∀ 成虫为咀嚼式
见封 图版
幼虫具有由上下颚构成的
双刺吸式口器 ∀ 上颚呈镰刀状 腹面具沟 外颚
叶紧贴上颚内侧 构成刺吸构造 ∀ 捕食时 将吸
器∀
管状咀嚼式起源于晚三叠纪的水生昆虫
侏罗纪开始在陆生鞘翅目花萤总科中分化 如
红萤和萤科的幼虫≈ ∀ 这种口器的特点是上
颚内侧具槽 可独立完成吸食功能 不需要外颚
叶的帮助 ∀
象虫的 咀 嚼 式 口 器 位 于 延 长 的 额 颊 区 末

蚜总科昆虫口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半翅目)

蚜总科昆虫口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半翅目)

蚜总科昆虫口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昆虫纲:半翅目)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迁、寄主选择的多样性,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口器结构特化为不同类型。

对昆虫口器形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取食机制,为分类学研究提供思路。

本文对蚜总科9科10种昆虫,包括蚜科的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瘿绵蚜科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毛蚜科的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 Takahashi、群蚜科的枫杨刻蚜Kurisakia onigurumi(Shinji)、短痣蚜科的黑腹短痣蚜Anoecia fulviabdominalis(Sasaki)、平翅绵蚜科的杨平翅绵蚜Phloeomyzus passerinii zhangwuensis Zhang、扁蚜科的甘蔗粉角蚜Ceratovacuna lonigera Zehntner、毛管蚜科的榕毛管蚜Greenidea ficicola Takahashi和大蚜科的松大蚜Cinara pinitabulaeformis Zhang et Zhang等昆虫的口器进行了解剖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分析了蚜总科昆虫口器的形态特征,探究了蚜总科昆虫口器的取食适应性,得到以下结果:蚜总科昆虫口器的结构与半翅目其它类群很相似,由上唇、下唇、一对上颚口针和一对下颚口针形成的口针束三部分组成。

上唇为三角锥形,覆盖于下唇近基部,基部着生于前唇基前缘,连接处两侧各有1个锥形感器I。

下唇3–5节,其中甘蔗粉角蚜3节,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苹果绵蚜、栾多态毛蚜、枫杨刻蚜、黑腹短痣蚜和杨平翅绵蚜4节,榕毛管蚜和松大蚜为5节。

下唇上分布有毛形感器I、II和锥形感器II、III,多数感器对称地分布在下唇沟的两侧,少量分布于侧面和背面。

昆虫的基本知识 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基本知识 昆虫的口器

一、口器
负颚须节 下颚须
轴节 茎节 内颚叶 外颚叶
下颚的主要功能是:在外颚叶和内颚叶的协助下刮切食物及握持 食物;下颚须在昆虫取食时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一、口器
下唇
下唇是头部的第三对附肢,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的下方,又 称第二下颚。它是由一对类似于下颚的附肢愈合而成的,其组成 是:
下唇
下唇 (labium)
上唇的外壁骨化,骨化的外壁称为外唇。柔软、膜质、多毛的内壁则 称为内唇。上唇盖在上颚的前面,形成口器的上盖,防止食物脱落。 上唇的内部肌肉,可以使上唇作前后或稍作左右运动。
咀嚼式口器
一、口器
螳螂的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上颚
一、口器
上颚位于上唇的后方, 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 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 构造。主要由以下几 个部分组成:
下唇须
一、口器
着生在前颏的侧后方, 一般分为3节,相当 于下颚须。前颏上着 生下唇须的骨片称为 负唇须节。
一、口器

是位于口前腔中央的袋状构造,其 表具浓密的毛与感觉器,内有骨片 与肌肉,能帮助运送与吞咽食物, 并有味觉之用。主要功能是运送和 吞咽食物,分泌唾液。
上颚
臼齿 切齿 收肌腱 展肌腱
上颚
一、口器
上颚端部具齿的部分称为切齿叶,用以切 断和撕裂食物;基部与磨盘齿槽相似的粗 糙部分称为臼齿叶,用以磨碎食物。上颚 基部具有起源于头颅内的两束肌肉,即强 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 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键(收肌键和展肌键) 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鄂沿两个关节的 连线为轴左右活动。
2.虹吸式口器 3.锉吸式口器 4.舐吸式口器 5.舔吸式口器 6.捕吸式口器
一、口器
蝶蛾的成虫 蓟马

昆虫口器的类型

昆虫口器的类型

昆虫口器的类型
昆虫口器类型
1、大口器类:
(1)前口器:它包括了昆虫前颊、前侧锯齿、前颊尖和磷腿牙,前颊尖和磷腿牙是前口器的主要功能。

(2)触的口器:它主要由触须(毛状口器)和长柄口器(触身口器)组成,用来探索整个环境等。

(3)锥状口器:它主要由暴露在口腔内、利用隆起特征究竟结构而形成的口器组成,被用作敲打和支撑方面的作用。

2、小口器类:
(1)螺旋口器:它包括了十字螺旋口器、双螺旋口器和扁螺旋口器,是昆虫口器中形态结构最为复杂的口器,它们用作染色体的携带和萃取一定食物的粉末。

(2)裂口器:它主要由一个或两个裂口组成,直径宽窄不一,有的裂口器还带有舌头,主要用来切割植物细胞壁和纤维类。

(3)钩状口器:它由一组包括蛛网状细胞和长柄状细胞组成,主要用来爬行和抓取环境中的小物体,它们特别适合于大型昆虫,如蝴蝶,用来抓取空中中的飞虫。

3、复合口器类:
(1)剪刀口器:它由一对尖端结构不一的叶刃特征的口器组成,主要
用来切割低筋度的细胞壁,如叶片,它们也常常用作咬伤小型昆虫或抓取空中飞虫。

(2)副齿口器:它主要由成对的互相对称的齿和磷牙组成,在昆虫口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齿牙形状很尖,用来萃取植物物质,有的齿牙形状则稍粗,用来切割细胞壁和草本植物叶片等。

(3)齿状口器:它主要由一对齿形腔体组成,它们可以用来抓取较大型的飞虫和昆虫,用以把食物带入口腔内。

初中生物探索昆虫的口器形态

初中生物探索昆虫的口器形态

汇报人:
防御功能:昆虫的口器可以咬伤或刺伤入侵者,起到防御的作用。 捕食功能:昆虫的口器可以捕食其他小动物或植物,为其提供营养。 繁殖功能:昆虫的口器可以用来交配和产卵,起到繁殖的作用。 沟通功能:昆虫的口器可以发出声音或释放化学物质,起到沟通的作用。
交配功能:昆虫的口器形态多样,其中一些形态有助于昆虫在交配时更好地附着在配偶身上,从而 完成交配过程。
实验原理:昆虫口器形态因 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 观察口器形态可以推断昆虫 的食性和取食方式
实验材料:昆虫样本、显微镜、放大镜、镊子、记录本等
实验步骤:观察昆虫样本,了解口器形态特征;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仔细观察;使用镊子小心地取出口器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并 进行分析。
实验观察到昆 虫口器的不同
了解昆虫口器形态的演化历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生 物进化的规律和机制,为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提 供科学依据。
昆虫口器形态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不同口器形态的昆虫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口器形态的演化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 口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昆虫口器形态的多样性:由于昆虫种类繁多,口器形态各异,适应着不同的生活 环境。
咀嚼式口器:如蝗虫,用于咀嚼固体食物。 刺吸式口器:如蚊子,用于吸取液体或固体的汁液。 虹吸式口器:如蜜蜂,用于吸食花蜜或树液等液体。 舐吸式口器:如苍蝇,用于舐食液体食物。
咀嚼式口器:如蝗 虫,用于咀嚼植物 茎叶。
刺吸式口器:如蚊 子,用于吸取血液 或植物汁液。
舐吸式口器:如蝇 类,用于舐吸食物 表面的液体。
虹吸式口器:由上唇、 上颚、下唇和舌等部 分组成,用于吸取液 体,如蚊子等。
咀嚼式口器:昆虫咀嚼植物叶片或根茎,如蝗虫、蟋蟀等。 刺吸式口器:昆虫吸取植物汁液或血液,如蚊子、蝉等。 舐吸式口器:昆虫吸取花蜜、果汁等甜液,如蜜蜂、蚂蚁等。 虹吸式口器:昆虫吸取花蜜或果汁,如蝴蝶、蛾等。

昆虫口器的形态及其功能

昆虫口器的形态及其功能

昆虫口器的形态及其功能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群体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昆虫的口器是其最主要的取食工具,不同昆虫的口器形态和功能各异。

本文将就昆虫口器的形态及其功能展开论述,并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进行介绍。

I. 具有咀嚼型口器的昆虫咀嚼型口器是昆虫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态,主要用于咀嚼固体食物。

这类昆虫的口器由上下颚和上下唇组成,能够通过磨合上下颚来咀嚼食物。

例如,蜜蜂的咀嚼型口器能够帮助其咬碎花粉和花蜜。

II. 具有针吸型口器的昆虫针吸型口器则适用于吸食液态食物,如花蜜、血液等。

这类昆虫的口器通常由一对细长的鞭状结构和一对较短的颚状结构组成,形似针头。

蚊子是典型的具有针吸型口器的昆虫,它们通过将细长结构插入宿主的皮肤并吸取血液。

III. 具有刺吸型口器的昆虫刺吸型口器主要用于刺穿植物或动物的表皮,并通过吸管状结构吸取汁液。

例如,蝉的口器为刺吸型,通过刺入植物茎干来吸取植物汁液。

IV. 具有螯式口器的昆虫螯式口器是一种特殊的口器形态,多见于肉食性昆虫。

这类昆虫的口器类似于螃蟹的钳子,由两个强壮的鞘状结构组成。

螳螂是具有螯式口器的昆虫代表,它们利用锋利的口器捕捉昆虫等猎物。

V. 具有舔吸型口器的昆虫舔吸型口器适用于吸食液态食物,如花蜜、水果汁等。

这类昆虫的口器通常由一对伸缩性的舌状结构组成。

蝴蝶是具有舔吸型口器的昆虫,它们利用细长的舌状结构舔食花蜜。

综上所述,昆虫的口器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适应其不同的取食需求。

了解昆虫口器的形态及其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生物适应能力。

通过对昆虫口器的研究,也能够为农业害虫防治和昆虫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昆虫的口器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口器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口器结构与功能昆虫是地球上最为庞大的动物群体之一,它们的生活方式与繁殖方式各不相同,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拥有独特的口器结构。

昆虫的口器既是其生存和适应环境的工具,也是其获取食物、进行交流和防卫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就昆虫的口器结构与功能进行探讨,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进化历程和生态角色。

1. 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是昆虫最为基本的口器类型,多见于食性为植物叶片或花瓣的昆虫。

这一类型的口器结构主要由两对强大的颚构成,通过颚的上下摩擦来咀嚼食物。

咀嚼式口器对于食用坚韧的植物组织非常有效,比如蚂蚁、飞蝗等都是这类口器的代表。

整个咀嚼过程需要昆虫强大的颚肌肉来支撑,因此这些昆虫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昆虫有更强的咀嚼力和适应能力。

2. 吸食式口器吸食式口器是另一种常见的昆虫口器类型,多见于以花蜜、果汁或血液为食的昆虫。

吸食式口器的结构一般由一管长而细的齿管和一对或数对锥形齿构成。

昆虫通过将齿管插入植物脉络或宿主体内来获取充足的食物供给。

例如,蜜蜂和蝴蝶的口器就是采用吸食式结构,便于从花朵中吸取花蜜。

这种口器的优点在于吸食效率高、稳定性强,但对于浆果和更为深层的花蜜来说相对困难。

3. 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是一种专门用于穿刺和吸食的口器,多见于以动物血液为食的昆虫。

这类口器的结构复杂,由多个器官组成。

例如,蚊子和跳蚤都属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

昆虫通过将刺放入宿主体内,利用唾液中的酶分解血液,并通过吸管状的结构将血液吸食到体内。

这种口器结构的昆虫善于在宿主群体中寻找到营养丰富的血液来源,但同时也对宿主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伤害。

4. 啮蚀式口器啮蚀式口器多见于以木材或其他植物纤维为食的昆虫,如臭虫、甲虫等。

它的结构由两种特化的颚组成,颚具有锐利的齿和钩,方便昆虫啮食木材等坚硬物质。

这类口器通常具有较大的咬合力和破坏力,能够迅速获取到丰富的植物纤维,但相对于咀嚼式口器,它们在口部活动上相对较差。

总之,昆虫的口器结构多样,形态独特,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适应的工具。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昆虫口器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
昆虫口器是昆虫的一个重要结构,它们可以帮助昆虫进行食物搜集、捕食和消化。

昆虫口器的多样性是昆虫演化的重要特征,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应性演化。

昆虫口器的演化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当时的昆虫口器主要由咀嚼器和吸取器
组成,它们可以帮助昆虫捕食和消化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虫口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口器类型,如刺口器、抓口器、咬口器等。

这些新的口器类型可以帮助昆虫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更好地捕食和消化食物。

此外,昆虫口器的演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变化、种群结构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以促使昆虫口器发生变化,从而使昆虫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总之,昆虫口器的多样性和演化历史是昆虫演化的重要特征,它们可以帮助昆
虫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更好地捕食和消化食物。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对昆虫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对昆虫生存的意义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昆虫那神奇的口器呀!你想想看,昆虫的世界那可是千奇百怪的,它们的口器也是五花八门。

就说那蚊子吧,它那细细长长的口器,就像一根小小的吸管。

这吸管可厉害了,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扎进咱的皮肤里,吸咱的血呢!这要是在咱人类社会,那不就相当于小偷有了个超级厉害的作案工具嘛!蚊子就靠着这口器,在晚上偷偷摸摸地来找咱“开饭”,你说气不气人!再看看那蜜蜂,它的口器就不一样啦!蜜蜂的口器既能采集花粉,又能吸食花蜜。

这就好比一个人既能拿工具干活,又能享受美食,厉害吧!蜜蜂们用它们独特的口器在花丛中忙碌着,为我们带来香甜的蜂蜜,多棒呀!还有那螳螂,它那像大刀一样的口器,多威风啊!要是昆虫界来个比武大会,螳螂的口器绝对能让它占不少优势呢。

它可以用这厉害的口器迅速抓住猎物,然后美餐一顿。

这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有了一把绝世宝剑,在江湖上行走那叫一个威风凛凛。

那这些不同类型的口器对昆虫的生存到底有啥意义呢?这不显而易见嘛!蚊子的吸管口器让它能找到食物来源,虽然咱不喜欢它吸咱的血,但对蚊子来说那可是生存之道啊。

蜜蜂的口器能让它采集花粉和花蜜,这是它们生活和繁衍的保障呀。

螳螂的口器让它能捕捉到猎物,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生存下去。

每种昆虫的口器都是它们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法宝呀!就像我们人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能,靠着这些在社会上立足。

如果昆虫没有了适合它们的口器,那它们还怎么活下去呢?不就像我们人类没了吃饭的家伙什儿一样嘛!你再想想,如果所有昆虫的口器都长成一个样,那这个世界得多单调啊!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口器,昆虫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才能,才变得有趣和充满活力。

所以啊,昆虫口器类型的分化那可是非常重要的,这可真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啊!它们用各自独特的口器在这个世界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是不是很神奇呢?咱可得好好欣赏和保护这个神奇的昆虫世界呀!。

相互选择和共同进化的例子

相互选择和共同进化的例子

相互选择和共同进化的例子虫媒花的构造与传粉昆虫口器的形态相适应的进化是自古以来有名的例子。

共同进化的许多内容,当时是着眼于植物与动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后发现两个不同种的种群间由于相互选择压力的逼迫作用,而属于两个种群的每个个体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加,这样把它作为对这些种群相互进化的定义还是妥当的。

但是,竞争、捕食和被捕食、寄生和被寄生以及有共生关系的种群,基本上也可看做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另外,在个体的遗传属性中,作为相互依存的,则似乎以遗传因子为单位所出现的共同进化,这是扩大了对该词的使用范围。

植物已经把自己进化的足够难吃了,但架不住动物们也把自己进化的能足以忍受它们的难吃。

就比如最常见的,草。

如今地球上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类型,大量食草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供养了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然而这却是一种极其难以下咽的食物。

草看似柔弱,但其实内部纤维极其粗糙,表面还有很多细小的二氧化硅晶体和角质化钩刺,小时候采过狗尾巴草的,都会感受到它的叶子像砂纸一样粗糙,边缘像锯条一样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割出一个口子。

而草费劲巴力的把自己进化成这个样子,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难吃,让食草动物难以下嘴。

实际上这种方法确实非常奏效,在始新世草开始在地球上大量扩张,取代了原本的植物类型,而这种新型的植物让那些习惯于柔嫩植物的史前植食动物们难以适应,大量死亡。

但仍有一些植食动物表示,我们不会这样轻易的狗带,他们顽强的存活了下来,并进化出了对抗这种难吃食物的两种策略。

第一种就是高冠齿。

草的粗糙质地首先会对食草动物的牙齿造成冲击,会把食草动物的牙齿磨得惨不忍睹,最终丧失进食能力,于是以马为代表的一些动物见招拆招进化出了耐磨度极强的高冠齿。

这种高冠齿保证了马在一生中牙齿都不会被草磨烂,于是马征服了这种难吃的食物,让旷阔的草原变成了自己取之不尽的巨型餐桌。

而以牛为代表的偶蹄目动物则进化出了更高级的策略——反刍。

它们的口活不太行,咀嚼能力不如马,于是就把自己的食道扩充成了三个巨大的腔室,把那些没嚼烂的草先暂时存在这里,让细菌进行发酵,经过几个小时的发酵后,草变得柔软易嚼,这时再把它们反上来,细细的咀嚼,慢慢的回味。

普昆实验三昆虫口器的结构与类型

普昆实验三昆虫口器的结构与类型

刺吸式口器适宜于刺破和吸食动物血液或植物汁液,与典型的咀嚼式口 器相比,在构造上有一系列的变化,其特点是:
1)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转化成细长的口针;2)下唇延长呈喙(口针鞘);3) 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或分别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构造--唧筒(或泵)


蚜虫
烟粉虱
蚊子
(2)刺吸式口器基本结构观察
1)唇基 位于头部前面的广大区域。 2)上唇 为前唇基之前的一个三角形的 小片,紧贴在喙基部。 3)下唇 延长成分为3节的喙,前面内 凹成槽,槽内藏有4根口针。一般只 见到3根口针,另1对下颚口针嵌合得 很紧,不易分开。
昆虫口器(mouthparts):
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 昆虫口器由头部后面的3对附肢和一部分头部结 构联合组成,主要有摄食、感觉等功能。 由于昆虫取食各种不同的物质,口器也就相应 地发生各种特化。
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是咀嚼式口器,了解其结构, 就可据此识别昆虫口器的其它变异类型。
昆虫口器类型及演化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磨区
切区
右上舌颚:头壳腹面,由腹面体型扩上展唇形成的囊状构造。不是左头上部颚 附肢,
舌 助壁 运具 送很和密吞的咽毛食带物后前和。颊颏感觉区,司味觉作负唇用须及节 舌有茎 节肌肉控轴节制负收颚须缩节,帮
内颚叶
下颚须
中唇舌
下唇
左下颚
舌(正面)
舌(侧面)
(2)刺吸式口器
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下唇:头部第磨三区对附肢愈合而成的构造,位于下颚的后面,后头孔
下方,形成口切前区腔的后壁。具有托档食物的作用。愈合程度因种类
右上不颚同而异 。
上唇
左上颚
后颊 前颏 中唇舌
茎 负唇须节 节

家蚕成虫口器类型

家蚕成虫口器类型

家蚕成虫口器类型家蚕(学名:Bombyx mor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家养蚕种。

家蚕的口器类型属于咀嚼式口器。

一、家蚕的口器结构家蚕的口器由上下颚、上下唇以及颚足组成。

上下颚位于口器的最顶端,呈剪刀状,用于切割食物。

上下唇位于颚的下方,辅助上下颚进行咀嚼。

颚足位于上下唇的下方,呈圆柱状,用于帮助家蚕采食。

二、家蚕的口器功能1. 切割食物:家蚕的上下颚呈剪刀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切割食物。

家蚕以桑叶为主要食物,通过上下颚的切割,将桑叶切成小块,便于咀嚼和消化。

2. 咀嚼食物:家蚕的上下唇与上下颚协同工作,进行食物的咀嚼。

上唇和下唇通过运动,帮助将食物送入嘴部,与上下颚一起进行咀嚼和切割。

3. 采食辅助:家蚕的颚足位于上下唇的下方,形状圆柱状,可以伸缩自如。

颚足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家蚕采食。

当家蚕在采食时,颚足会将食物固定住,使得家蚕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咀嚼和切割。

三、家蚕口器的适应性家蚕的口器适应了其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家蚕以桑叶为食,桑叶质地柔软,容易被切割和咀嚼。

因此,家蚕的上下颚呈剪刀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切割桑叶。

上下唇的存在,则使得家蚕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咀嚼食物。

颚足的伸缩性,使得家蚕在采食时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食物。

四、家蚕口器的进化家蚕的口器结构与其进化过程密切相关。

家蚕是经过长期人工驯化的产物,其祖先为野生蚕种。

在人工驯化过程中,人们选择了具有较为发达的切割和咀嚼功能的家蚕进行繁殖,逐渐形成了现代家蚕的咀嚼式口器。

总结:家蚕的口器类型属于咀嚼式口器,由上下颚、上下唇以及颚足组成。

上下颚负责切割食物,上下唇辅助咀嚼,颚足帮助采食。

家蚕的口器结构适应了其食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家蚕口器的进化是在人工驯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家蚕作为经济昆虫,其口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家蚕的生物学特性,为家蚕的养殖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昆虫纲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昆虫纲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特点

昆虫纲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昆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意义的动物,其发育过程中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结合生物学和昆虫学的相关知识,从不同方面探讨昆虫纲动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特点,并进行深入解释。

一、昆虫纲动物的各个发育阶段昆虫纲动物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其中,卵阶段是昆虫的起始阶段,从受精卵形成到孵化出幼虫,是整个发育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幼虫阶段是昆虫发育的主要阶段,幼虫会经历数次蜕皮,不断长大成长为成虫。

蛹阶段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转变阶段,成虫在蛹中发生巨大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成虫阶段是昆虫的终极阶段,成虫通过交配和产卵,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1. 蜕皮昆虫发育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蜕皮。

幼虫会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脱去外皮,蜕皮后再长出新的外皮,这个过程被称为蜕皮。

蜕皮是昆虫体表皮肤生长的一种方式,也是昆虫生长的必要条件。

蜕皮的频率、时期和蜕皮后的幼虫大小等都与昆虫的种类、生活环境和发育速度等因素有关。

2. 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不完全变态指的是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从卵孵化出来就是像小成虫一样的形态,通过多次蜕皮成长为成虫。

完全变态则是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幼虫、蛹和成虫三个阶段。

这两种变态类型的发育过程和生物学特点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学意义。

3. 吸食和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口器类型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分为吸食和咀嚼式两种。

吸食式口器适用于吸取流体,如花蜜、血液等,常见于蝴蝶、蜜蜂等昆虫;咀嚼式口器适用于咀嚼食物,如叶子、木头等,常见于蚂蚁、甲虫等昆虫。

昆虫的口器类型与其生存环境有关,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方式。

4. 复眼和单眼昆虫的眼睛是一种特殊的感觉器官,与人类的眼睛不同。

昆虫的眼睛可以分为复眼和单眼两种类型。

复眼是由多个六角形的小眼组成,可以感知周围的光线强度和方向,但不具备成像的能力。

单眼则是由一个球形的眼睛组成,可以成像,但视野范围较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口器在地质时期的演化08生技微生物发酵施成瑞 200800140122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类群,正式命名的种就多达100万个。

对应这样一个多样性程度高的种群,其取食器官——口器也有着同样高的分化率。

美国学者labandeira将昆虫口器分为34个现生和2个化石类型。

在近4亿年的演化历程中,伴随着环境的变迁,昆虫不断获取新的生态位,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性促进了口器家族的繁盛。

下面介绍在早泥盆纪,中石炭纪,早二叠纪,晚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早白垩纪这5个地质时期中,口器的进化历史。

1 早泥盆纪最早的昆虫实体化石出现在泥盆纪。

一直以来,苏格兰赖尼地区(3.97—4.07亿年)的弹尾虫Rhyniella被定为最古老的六足动物(图1)。

但Engle等认为它的上颚较短,为三角形,这一特征与现在有翅昆虫极为相似,因此将其定位为有翅昆虫。

弹尾目昆虫的口器为内口咀嚼式,内缩在头囊中,相似的口器见于原尾目、双尾目,这3个目又统称为内口纲归为广义的昆虫纲。

原尾虫和弹尾虫中的少数种类发展出内口刺式口器,上唇向前延伸成喙,上颚也为细长的针状。

在加拿大加斯佩地区早泥盆纪地层中发现一批破损的植物碎片,上有明显的以咀嚼和刺吸2种方式破坏的痕迹,并且还有植物应激产生的细胞团,很可能就是具有刺式口器的原尾虫或弹尾虫所为。

同样产自加斯佩地区的石炳,(约3.9亿年)是真正的昆虫。

它的口器为咀嚼式,特殊的是上颚仅有一个与头部垂直的后关节,只能磨碎食物,相对于其它种类的双关节上颚,单关节为原始性状。

2 中石炭纪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目一级昆虫,古网翅目群最引人注目。

它们的飞翔能力一般,翅膀为原始的古翅,但成虫和幼虫具有的坚硬刺吸式口器却相当进化。

这种口器内含5个由1对上、下颚和舌演化而来的联锁口针。

喙的长度从0.6mm到32mm不等在坚硬程度、大小、形状上也出现了分化。

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取食对象的不同。

它们可以钩取并吸食植物的孢子,也可以吸取植物维管组织内部或外露的汁液。

Labandeira等研究过一块具有3个口针遗迹的矿化辉木属植物化石该化石产于美国伊利诺盆地的晚宾西法尼亚纪地层。

通过对现代半翅目和古网翅目口针长度、宽度、刺入方式、取食部位以及植物应激反应组织的比较,判断植食者应属于古网翅目。

二叠纪末期气候变冷,蕨类植物逐渐被裸子植物所代替。

古网翅类群原始的翅、过大的体积、适宜取食植物的灭绝都使其走向灭亡。

同期的原蜻蜓目是古网翅目群的天敌,二者之间的竞争使得它们的体积都超乎寻常的大。

原蜻蜓目和二叠纪出现的蜻蜓目均为捕食性种类,它们的口器是相应的捕食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拥有发达的上颚,末端锯齿状的下颚须,有利于猎物的获得与进食。

蜻蜓稚虫水生,口器很特殊,下唇分为两部分,可折叠,末端尖锐,平时罩在头部腹面,遇到猎物可依靠腹部的收缩突然伸出抓捕猎物。

在我国酒泉盆地发现的古箭蜓属稚虫有着结构清晰且伸出的下唇。

蜉蝣稚虫的栉状咀嚼口器很明显,上颚发达,有捕食的功能。

现生成虫的寿命极短,一般口器退化,不取食,外观仅见下颚须。

但古生代的成虫口器从外观上看应该有咀嚼的功能,但也并不排除功能退化的可能。

原始半翅类此时也已出现,它们具有标志性的可容纳食窦肌的球状后唇基一般还有长的协助取食的锯齿状内颚叶。

这一类群的口器各部分特征多样,可同时兼备刺入、咀嚼、吸收3种功能。

原直翅目中的许多种类都具有显著的球状后唇基。

鉴于这一特点。

外加有嚼吸功能的上颚和翅脉特征,Kukalovα-Peck等认为原直翅目中的大部分种类都是半翅类的祖先。

灭绝科hipoperlidae有咀嚼口器,杆状内颚叶,唇基突出或形成短喙,估计可以取食液体或咀嚼花粉。

而在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的早二叠纪地层发现肠内有裸子植物花粉的hipoperlidae昆虫化石,证实了该类群取食花粉的猜测。

这也是最早有关昆虫取食孢粉的记录。

3 早二叠纪这一阶段出现了真正的半翅目昆虫。

它们有着灵活的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将上下颚演化而来的4个口针包裹其中。

多为植食性,也有一些低等类群保持了原始的捕食食性。

若虫口器类似于成虫。

同翅目是与半翅目关系最近的类群。

最早的同翅目也起源于原始的半翅类,现生种类同样具有四口针的刺吸口器,且多分为3节。

出现在二叠纪的Permociacada属就拥有这种3节式的喙,中等唇基突起上有着一组横向的嵴状物,可起到食窦扩张肌的作用。

活跃在二叠纪到晚白垩纪的啮虫目Permociacada亚目拥有发达的后唇基,短而渐尖的喙状头,顶端为咀嚼口器,区别于该目的其它种类。

现生种类可能起源于侏罗纪,有着发达的唇基,但头部不延长,口器归于研体—研杵型咀嚼口器。

蓟马的口锥具有不对称的特点。

右上颚退化,但左上颚基部庞大,具有缩肌,左上颚和下颚的内颚叶变成3个口针可刺破物体表面。

出现在二叠纪到白垩纪的Lophioneuina类群口锥对称,右上颚发育正常,有学者认为它是介于啮虫目和缨翅目之间的类型。

脉翅目成幼虫均为捕食性。

成虫为咀嚼式,幼虫具有由上下颚构成的双刺吸式口器。

上颚呈镰刀状,腹面具沟,外颚叶紧贴上颚内侧,构成刺吸构造。

捕食时将吸器刺入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进行肠外消化,再吸收消化好的物质。

外口咀嚼式口器是最常见的一种口器类型,出现在直翅、鞘翅等目中的大多数成幼虫类群中。

直翅目口器是非常典型的咀嚼式,与现今种类相同。

鞘翅目种类的上颚比较发达,可取食坚硬的食物或捕食猎物。

也有一些小甲虫类发展出外口刺式口器,类似于内口刺式。

长翅目的口器比较独特,咀嚼式口器位于极度延长的头额区末端,这样的形态可能源于它们腐食和吸食液体的食性。

蜚蠊目也多为咀嚼式,出现在晚侏罗纪卡拉套地区的Ραπηιδιομιμα属与众不同,拥有延长的前胸,类似于蛇蛉,口器向前延长,下颚须细长,用来探测猎物。

另外鉴于它发达的前足,估计这一类蜚蠊有捕食的倾向。

4 晚三叠纪−早侏罗纪经过二叠纪末的大绝灭事件,整个三叠纪地球处于恢复阶段。

在三叠—侏罗之际,昆虫纲的面貌已类似于现今。

这一阶段双翅目的繁盛使口器家族有了许多新成员。

长角亚目的成虫多具有刺吸或刺舔式口器,区别仅在于喙的长度和口针数目。

如蚊科的六口针刺吸口器,口针分别来自上下颚、上唇和舌一些吸血蠓的单口针。

细蚊科下唇端部的唇瓣,还有一些种类的成虫口器退化或不取食,如摇蚊。

大蚊科成虫头部延长成喙,口器位于末端,退化,基本不取食。

一些种类的水生幼虫口刷口器的上唇左右两边有显著的刚毛,适宜滤掉水中的杂质,如蚊科和蚋科的幼虫。

虻类多为刺舔式口器,上唇长而尖,上颚刀状、外颚叶坚硬细长,舌成为针状,下唇将它们包裹在一起,并在端部形成大的唇瓣。

适宜取食蜜露、液体或脊椎动物血液,如晚侏罗的鹬虻。

也有一些种类没有唇瓣为简单的刺吸式,如食虫虻类。

蝇类幼虫的口器十分退化,外观仅见1对口钩。

取食时利用这一高度骨化的次生构造刮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和固体碎屑。

成虫的口器称为吸喙,端部带唇瓣,表面有纵沟和环沟,类似于气管,又有拟气管之称,可吸食表面的液体。

大多数毛翅目的成虫口器不明显,有一些则发展出了具唇瓣的吸喙。

头下口式,下颚须和下唇须明显,有灵活的喙。

喙的基部由舌、下颚和下唇构成,前方是延长的上唇和退化的上颚,上唇内部有食道,端部是可伸出的吸器,估计是由舌演化而,内部有通向食道的沟。

取食时上唇举起,伸出吸喙,取食汁液或花蜜。

幼虫水生,口器属于咀嚼,刷式,上颚具齿或刀状,在不同的种类中根据食性的不同分别有着过滤、刮食、聚集、捕食等不同的功能。

膜翅目昆虫最早在三叠纪出现,低等的种类都为咀嚼式口器,一般都有发达的上颚。

幼虫口器为咀嚼式,特点是下颚和下唇上有丝状毛。

目前公认的最古老的内翅部幼虫出自晚石炭纪伊利诺盆地,该幼虫口器被着丝毛,下颚须腿状,可能归于长翅—膜翅分支,估计可以取食植物叶片,或在形成于叶柄和茎干上的虫瘿中取食植物的营养物质。

而在同一地区虫瘿化石的发现恰巧证明了这一点。

到了侏罗纪,膜翅目开始分化,一些小寄生种类的下颚和下唇形成唇颚复合体。

在后来出现的鳞翅目幼虫中也演化出了此类口器。

管状咀嚼式起源于晚三叠纪的水生昆虫,侏罗纪开始在陆生鞘翅目花萤总科中分化,如红萤和萤科的幼虫。

这种口器的特点是上颚内侧具槽,可独立完成吸食功能,不需要外颚叶的帮助。

象虫的咀嚼式口器位于延长的额颊区末端,类似于长翅目口器。

由于现生象虫均为植食性种类,推测早期的象虫是以植物的种子、孢粉或其它液体为食。

5 晚侏罗纪−早白垩纪这段时间正是被子植物从无到有直至繁盛的时期,昆虫对应被子植物的特征发展出了高度适应取食花蜜、花粉的口器类型:嚼吸式和虹吸式。

膜翅目高等类群具有的嚼吸式口器,上颚与标准咀嚼口器相同,发达而坚硬,可用来咀嚼花粉或筑巢,中唇舌显著延长,下颚包裹其外形成可吸食液体的喙不取食时就分开,折弯于头下。

鳞翅目在侏罗与白垩之交出现,现生大部分成虫种类都拥有虹吸式口器。

这种口器的显著特点是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可取食花管中的花蜜。

喙由左右外颚叶嵌合而成,上颚退化。

但小翅蛾科的上颚依然有咀嚼功能,外颚叶也不形成喙管仍为咀嚼式口器。

舟蛾科出现在新生代,喙管末端渐尖,而且上有针刺状突起,可用来刺破植物表面,归为虹吸口针式。

鳞翅目幼虫多为下口式,咀嚼口器,上颚发达,下唇、下颚和舌形成复合体,尖端有下唇和舌构成的吐丝器。

潜叶和钻蛀类的上颚不发达,头也为前口式。

产自我国辽西晚侏罗纪地层中的一批喜花虻类喙长从3mm—5mm不等,末端无唇瓣,如侏罗原网翅虻,猜测它们有取食花蜜的习性,其口器特殊,似乎不属于34种类型之中。

虹吸咀嚼式口器在鞘翅目的芫菁和大花蚤科中分别演化出来,它们的下颚须或者是外颚叶融合,可能在中白垩纪就已经灭绝了。

虱目和蚤目均出现在新生代,其中虱目口器类似于蓟马,有3个口针,特点是在口孔内侧具齿,取食时口齿翻出,固定在猎物上,口针刺入;蚤目拥有刺吸口器3个口针分别来自内唇和内颚叶。

管状口针式口器在始新式才出现,主要分布在舌蝇科和虱蝇科中,特点是下唇须延长形成保护口针的鞘。

这些口器按功能可大致分为6类咀嚼、刺吸、舔吸、虹吸、嚼吸和退化。

1个目可以有多种口器类型如双翅目成幼虫;相同的口器又可在亲缘关系很远的类群中独立演化出来,如啮虫和长翅目的喙状咀嚼口器。

这说明环境对于口器形成的重要性。

环境可促进口器的形成,口器也可反映环境。

昆虫口器化石对古环境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作为一个从水、陆、空全方位与环境接触的大类群,通过口器的形态我们可以看到食性以及由此折射的环境变迁,各种口器在昆虫中分布情况的动态变化还暗示着环境区系组成的改变。

但由于化石的局限,一些口器的立体结构不可能完全清晰的保存下来。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各种间接证据,如昆虫破损植物碎片化石、系统发育树、肠容物等综合分析,这样才会尽可能真实的重现地质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