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性别比例问题述评——以1920-1930年代华北乡村为中心

合集下载

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原因

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原因

农村男女比例失调原因
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导致一些家庭刻意追求生育男孩,甚至有些家庭会选择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若不是男孩则选择终止妊娠,从而导致男女比例失调。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男性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相对更有优势,而女性则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也导致了一些家庭更愿意生男孩。

3.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女性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也导致了一些家庭更愿意生男孩。

4.性别偏好: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对男孩的性别偏好,认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继承家产等,而女孩则被视为“外人”,这也导致了一些家庭更愿意生男孩。

5.政策和制度的影响:一些政策和制度也会对农村男女比例产生影响。

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一些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而一些家庭则选择生育男孩。

此外,一些地区的土地制度也存在着对男性继承权的偏重,这也导致了一些家庭更愿意生男孩。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研究
关 键词 :农村 社会 ;社会 性别 ;女 性 ;平 等 中图分 类号 :C913.68 文献标 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1—1653.2016.04.0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Rural Social Gender Inequality of China
phenomena,which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gender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rural areas through field survey,interview and other professional m ethod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nd cuhuralideas,education m echanism ,the law and media opinion and other factors.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Our country should im prov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erm s of gen— der perspective and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ural econom y.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hold va— rious activitie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maintain the femin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fair selection m echanism. Social media should 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y,public gender equali— ty and other positive energy topics.The village comm ittee should change the inherent traditional ideas an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wom en.Schools should reform education system and deepen the villag— ers education equality consciousness. Families should create a climate of gender equality and prom ote happy life. W omen shoul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make them selves satisfied.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书写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书写
s e i o u s n e s s nd a g e n d e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s he t o u t s t a n d i n g f e a t u r e o f t h i s p e io r d . Ke y wo r d s : g e n d e r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l a t e 1 9 2 0 s ;t h e 1 9 3 0 s ;f e ma l e n o v e l s
l y h a v e a n e w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f a m i l y ” .b u t a l s o i g v e a n e w t h o u g h t t o“ b o d y ”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n a i t o n a l c o n -
中图分类号 : I 2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7 9 9 1 ( 2 0 1 5 ) 0 2—0 0 0 7— 0 6
Ge n d e r C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r i i t n g o f Fe ma l e No v e  ̄f r o m t h e La t e 1 9 2 0 s t o t h e 1 9 3 0 s
女性作家 以其独特 的性 别意识书写对 其时社会现实做 出了反馈 。她们所创作 出的女性 小说一方 面对 “ 家庭”
有 了新的审视 , 另一方面也对 “ 身体” 有 了新 的思考 。民族 意识 与女性 性别意 识 的交叠 是这一 时段女作 家创 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

民国时期城乡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上的分化——以1930年代为中心

民国时期城乡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上的分化——以1930年代为中心

民国时期城乡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上的分化——以1930年代为中心姜朝晖(德州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摘 要:民国时期城市与乡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职业生活方面,城市教师更贴近现代教学专业人才;而乡村教师则必须是适应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全能型人才,而且在教学上也不得不成为半新半旧的“两面人”。

在经济生活方面,尽管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都穷,但乡村教师格外得穷;在消费生活上,乡村教师更贴近和依赖乡村,可以说是农民化的教师;而城市教师生活上更贴近城市工商业生活,是典型的城市市民。

在社会生活方面,如何与乡绅处理好关系是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与知识阶层之间的交往很受局限;城市教师的社会生活则丰富活跃得多,同时也承受着现代社会更激烈的生存竞争。

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上的差异使得整个社会形成对城乡教师社会地位、身份的区别性评价,这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内部分化了。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城乡分化;民国;教育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19)03-0042-09收稿日期:2018-09-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研究(1927-1937)(17YJA770010)。

作者简介:姜朝晖(1968-),女,山东德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

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样态上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比如工作繁重、待遇低微、社会地位不高等等。

但仔细考证其内部情况,中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样态又不完全是一样的,特别是城市中小学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教师受城乡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各自的日常生活方式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就这样评价自己的生活,“我生长在乡村,教学也在乡村,偶到城市参观几次,知道做乡村学校的教师,和做城市学校的教师,生活大不相同”。

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文献综述

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文献综述

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文献综述(一)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出生性别比是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重要标志。

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活产婴儿中男女性别的比率,国际上通常以每100 个女婴人口相对应的男婴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105 ±2 是公认的常态标准值。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开始失衡。

1981年其为108.48 ;1987 年1 %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1986 年和1987 年上半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10.51;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9 年和1990 年上半年的出生性别比为112.14 ;1993 年全国0 —4 岁幼儿平均的性别比为113.28;1994 年这一数字又跃升到116.30 。

这就意味着在1994 年,我国每100 个女婴相应地出生了116个男婴。

张翼指出,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总量失衡。

①男孩的绝对值偏大,女孩的绝对值偏小;②男婴的年度相对出生值越来越大,女婴的年度相对缺失值越来越小。

第二:结构性失衡。

①从年龄构成上来说,越是小年龄组的性别比,其失衡的程度越严重②从地区结构来说,东南沿海地带的出生性别比普遍高于西北内陆省份。

③从民族构成上来说,在1989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中,只有壮族、满族、侗族、哈尼族超过了109 的警戒线。

其他均在109 以下。

第三:持续性失衡。

世界上的国家也出现过出生性别比大于107的情况,但是那只是一两年的短暂失衡,没有冲击过婚姻市场。

中国自1985年之后,除1988年曾出现过108.1的较低值外,其他的全都在110之上。

(张翼,1997)(二)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影响生育的因素很多,生物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朱万晶认为我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造成的,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传统的婚姻生育文化和性别歧视。

传统的婚姻生育文化和性别歧视是导致我国男女性别比失调的根本原因。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背景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政局不稳定,社会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代,农村地区是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

农民长期被封建地主剥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和冲突频繁发生。

因此,建设乡村是缓解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关键。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慈善家、爱国志士和社会团体积极参加了乡村建设工作,并进行了派分和联合,推动了乡村建设的进程。

派分与联合的意义1. 派分的意义派分是指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不同地区开展乡村建设工作。

这种分工方式既能让工作得到更有效的开展,也能够增强大家的凝聚力。

在民国时期,派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将一项庞大的工作分解成许多小任务,由不同小组来完成,既方便管理,又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质量:各个小组在不同地区开展工作,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增加凝聚力:每个小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也为整个团队做出了贡献,这能够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 联合的意义联合是指将不同的社会团体和机构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乡村建设工作。

在民国时期,联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共同分忧:每个社会团体在年初都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这些计划往往涉及到资金、人力和物资等方面的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各社会团体可以通过联合来共享这些资源,减轻自己的资金、人力等压力。

•充分利用资源:联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社会团体各自的优势资源。

例如,一些团队在技术方面强,另一些团队在人力方面多,通过联合可以使每个团队都得到最好的发挥。

•更好地服务农民:联合可以使各社会团体和机构更好地服务到农民。

例如,在乡村医疗方面,通过各医院之间的联合,可以共同派遣医生到农村去服务,解决当地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派分与联合的例子1. 蒋介石“白道派”蒋介石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当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略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

略论民国时期华北地区乡村建设运动

1 9 3 1 年春 ,梁漱溟等人在 山东邹平县合作 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 究 院。梁漱溟之前不久在广 东提倡 “ 乡治 ” 、在 河南实验 “ 村治 ” ,到 了 山东则确定称为 “ 乡村建设 ” 。由于邹平县 紧邻胶济铁路 , 距 离济南不 远 ,并且县本身面积适 中 , 从各个方面看条件都有利于开展乡村建设实 验 。所 以就选址于邹平县。而乡村建设研究院具体分三个部分 ,第一是 乡村建设研究部 ,这里的学员毕业后会被分配到实验县 担任科长或者辅 导员的职务。第二是 乡村 服务人 员训 练部 ,学 员结 业后各 回原籍 所在 地 ,担任其县关于乡村建设 的骨干 岗位 。第三为乡村建设 的实验 区,主 要是以邹平县作为实验 地。实验 区设有县政府机构 , 隶 属于乡村建设研 究院 ,县长是由研究 院提名 , 通过省政府任命。1 9 3 2 年邹平县从乡村建 设实验区改称为县政 建设实验县 。乡村建设研 究院还 于 1 9 3 5 年 建立 了 座乡村建设 师范 院,就 位于研 究部 里 ,粱漱 溟 曾经 担任 校长半 年时 间。开设的课程除了乡村建设 的理论 、乡村教育 、精神的陶冶外 ,其他 均与普通师范院校的课 程类似 。 ( 2 )梁漱溟对纠正乡村陋习采 取的措施 不得不说长久以来 中国的乡村存在很多陋习 , 像 求神 、女孩裹脚缠 足 、男孩旱婚 、吸食鸦 片等 ,乡村教育的 目的就是为了纠正这些陈规陋 习。梁漱溟通过 针对性 的措施一一纠正 ,确实收到了成 效。他 的乡村建 设运动核心是以社会 为本位 。把 中国农村问题的关 键源 于精神文化 的孱 弱 ,于是就有 了通过儒 家文化兴起 ,取得社会改 良的成果 。 [ 6 ] ( 4 )对梁漱溟乡建运动的认识 梁漱溟想法是将政 治和伦理两大原则混合起 来 , 成 为一个新型 的混 合体概念 ,是一种饱含儒家思想 的构想。但它实质 上的表现 ,则是把儒 家思想政治化 , 不通过道德理想转化成为政治 ,而采取其 他手段获得政 治权力后 ,利用政治干预甚至歪 曲学术 ,最终 目的是将 ‘ 道统 ’变成对 农民进行思想精神控制 的手段 。 ” 尽管这样 ,纵观整个历史 ,关于儒家 的此类 理想也从未在其 中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当然在 乡村 建设 中也

农村现在男女现状分析报告

农村现在男女现状分析报告

农村现在男女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农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全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村男女现状的不平衡问题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农村男女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现状分析男女比例不平衡农村地区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以及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了男女比例的不平衡。

有数据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130:100甚至更高。

这种严重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男女的婚配问题,也会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造成不利影响。

婚龄上升由于农村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农村女性面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一些家庭将结婚年龄推迟到了30岁甚至更高。

这不仅影响到了农村人口的稳定增长,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性别取向偏好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农村家庭普遍更偏向于生育男孩而非女孩。

一些家庭为了生育男孩,会经常进行选择性别的流产。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的发展,并导致了男女比例的失衡问题。

存在问题的原因传统文化与观念我国传统的农村文化中,男性被视为传承家族血脉和维系家庭的重要角色。

这种观念使得农村家庭普遍更重视男孩的出生,而忽视女孩的教育和成长。

同时,一些封建的思想观念也将女性定位为家庭的从属者,缺乏平等和自主性。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发展机会和资源。

这种情况导致农村男性出去打工,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而女性则更多地留在农村务农。

这种分工模式又进一步加深了男女的不平衡现象。

政策不到位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性别平等的政策,但是在农村地区的落实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政策执行的缺失导致了农村男女现状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解决策略提倡平等教育通过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加强对女性的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女性的自尊和自信,消除重男轻女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男女不平衡的现象。

完善政策和法律加强对农村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法律层面上保护女性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据统计 ,
在 14
岁以 下结 婚 的 ,
华北 男 子 占 10 . 9 % ,
女 子占
,
9
4%
,
而 华 南 同年 龄 级 的 ,
男子
仅 呢 1. 6
,
女子 仅 占 2 . 8 铸 ;
由 15
到 19
岁的 ,
华北男子 占
4
.
1
3佑,
女 子 占 70 . 2 呱 ,
而 华南
男 子 则 占 4 · 3% , 女子 占 30 . 1 铸 。 ⑤
“ 男 女 数 岁 以至 十 余 岁 皆议 婚 。 ”
《 昌黎 县志 》 卷 5 , 民 国 2 年铅 印本
滦县
“ 邑俗 喜极 裸 论婚 , 矜甚 者 乃 必 侯 诸 痘 后 , 然未 有过 十岁 不论 婚 者 。 ”
《 滦县 志 》 卷 4 , 民 国 26 年铅 印本
雄县
“ 订 婚 多 在十 岁左 右 。 ”
尽当然订婚年龄早并不限于河北和河南两省实际上在山东和山西也很普遍如在山东邹平县男子到七八岁女子到十二三岁时就请媒宾介绍婚姻
社会学研 究
9 914 年 第 4 期
论 民 国 时期 华北农村 的早 婚 现 象
傅建成
早 婚 是 传 统 中国农 业 社 会 的 一 个普遍 现 象 。 本 文 重 点 对 民 国 时期 同处 于 黄河 流 域 的河 北 、 山西 、 河 南 和 山东 四 省 华 北 农 村 盛行 的早 婚 现 象进 行 了探 讨 。 指 出无 论 从 订 婚 年龄 还是 结 婚 年 龄 上 看 , 早 婚 在 农村家 庭 生 活 中都 占有 突 出 的位 置 。 同 时 , 因 不 同家 庭 经 济背景 和 区 域 间性 别 比例 等 因 素的影 响 , 早 婚 现 象在 贫富 家庭 间和 区 域 间 都 存 在 差 异 。 本 文 还 就 早 婚 对 夫 妻年 龄 差 数 以及 家 庭 生 活 的 影 响和 早 婚 现象 久 盛 不 衰 的根 本 原 因进 行 了 分 析 。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

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

作者: 刘中一[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04-11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人口性别比;性别比失衡;婚姻后果
摘要: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人口性别比失衡与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并非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线性关系,人口性别比失衡并未明显导致人们印象中的婚姻秩序严重混乱与婚姻伦理紧张,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复杂.这些发现既可为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口性别比失衡及其婚姻冲击提供一个历史维度的借鉴,也可为性别比严重失衡的乡村社会选择治理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性别平等与农村发展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性别平等与农村发展 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性别平等与农村发展中国的挑战与机遇性别平等与农村发展:中国的挑战与机遇性别平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尤为突出。

虽然近年来在促进农村发展和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些挑战当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许多机遇。

首先,中国农村地区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由于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观念和资源不足等原因,许多农村女孩面临着受教育机会的限制。

其次是劳动分工的不平等。

农村女性往往承担着重负,但却很少能够享受到与男性相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

再次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

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区决策中的参与度非常有限,因此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教育优先政策的实施为农村女孩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政府还设立了一系列的扶贫项目,旨在帮助农村妇女创业和就业。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决策,以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在推动性别平等与农村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传统思想观念的阻碍。

长期以来,重男轻女观念在中国农村地区根深蒂固,这给性别平等的推动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仍然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落后,也限制了妇女发展的空间。

然而,正是在这些挑战中,中国也可以找到许多机遇。

首先是社会意识的觉醒。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推动农村发展和性别平等成为了社会共识。

其次是数字化和科技发展的机遇。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她们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再次是国际合作与社会力量的支持。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将为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论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Superstit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李晓晨[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3-87页
主题词: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迷信;风俗
摘要: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观念严重,迷信风俗盛行,迷信组织众多。

这些迷信风俗尽管主要是对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它在地域、人员、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性别差异

中国农村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摘要:中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差异,其中主要表现‎在:受教育情况差‎异、就业和收入差‎异以及资源利‎用差异等,然而两性不平‎等关系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地‎位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分析性别‎差异的原因,并探索如何关‎注性别问题,促进农村发展<。

关键字:中国农村发展‎性别差异原因关注问题促进发展自古以来,妇女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着歧视的‎现象。

然而,实现两性平等‎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也可也说,“以男女平等为‎基础的崭新合‎作关系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条件”。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本文将谈谈中‎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了哪些性‎别差异,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以及要怎样做‎、要实行哪些措‎施才能缩小差‎异,促进农村的发‎展。

一、存在着哪些差‎异随着中国社会‎观念的转变,父系家庭等级‎制在中国农村‎正在迅速衰落‎,但是,中国农村的发‎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一)受教育的差异‎教育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只‎适合科技保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政策,使得女性受教‎育的比例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收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与男性相比,妇女承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存‎在不平等。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女‎童的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而失学率却高‎于男童,农村1987‎年失学儿童中‎女童占83%,1995年这‎一比例是66‎.4%,而到了200‎0年中小学辍‎学女童还占5‎8.52%。

通过分析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在未工作人口‎中,15岁到19‎岁之间的女性‎既未工作也未‎上学,而在家料理家‎务的比例达到‎4.12%,男性该比例仅‎为1.02%。

乡土中国男女比例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男女比例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男女比例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一书收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费老根据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这十四篇文章分别是:乡红本色、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费老认为,乡红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男女比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职能。

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

对于这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关于乡士社会男女关系和感情的论述。

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消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这是西古典的精神。

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

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们把前途看成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费老说,乡土社会的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生活模式却是阿波罗式的。

这-矛盾势必使得乡土社会中的男女感情之间有很难逾越的鸿沟。

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过是因为生育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并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倾向于在同性之间的展开,这使得乡土社会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较强,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所以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后,费老总结说:“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萧红创作中的性别、乡土与民族观念解析

萧红创作中的性别、乡土与民族观念解析

萧红创作中的性别、乡土与民族观念解析丁琪【摘要】【内容摘要】萧红所揭示的老东北黑土地的愚夫愚妇们异性隔膜、同性相惜的性别关系,远远超出了启蒙作家批判前现代的思考范畴,是真正立足于民间现实立场的一种睿智洞察和逼视;但她的性别主题始终是伴随着民族话语的一种隐形书写,无法独立地支撑起文本的意义空间,这是现代化国家思想启蒙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被性别化的乡土空间呈现出“卑琐”与“原初生命力”相抵抗的分裂状态,折射了作家处于理性启蒙者与具有原始思维特征的儿童双重身份之间的精神游移与徘徊,这暗含了作家对自己羁旅生涯的自我救赎的精神祈愿。

【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萧红性别乡土民族【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social-sciences-review_thesis/0201214679989.html萧红的短暂一生犹如充满着悖论的传奇,她数量不算太多的创作也如谜团一样吸引着想深究下去的众多研究者和读者。

她的成长经历包含着太多的矛盾性因素以致于我们无法用一些思维定势来解释,她的创作也同样交织着冲突的内涵使研究者不会轻易的妄下论断,我们只能是根据不断发现的新资料一点点走近她,试着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弱女子并不屈服的灵魂,以及她在贫病交加、家国破碎的威胁中坚持书写的心灵史。

她的创作虽然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但是女性、乡土、民族这些词汇依然是构建起她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大厦的骨架和支撑,是我们走进萧红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导引,这三者并非并列的存在,而是内在的纠缠牵绊在一起,如血脉一样贯穿在她的创作中,揭示其内在复杂关系也成为萧红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乡土大地上的性别秩序身受封建父权家庭幽闭和封建包办婚姻之苦的女作家萧红,在逃离了那片让她无数次梦魇的乡土大地转而以文字表达她的乡土感受时,她的思想和情感是复杂的。

乡土带给她的切身之痛使她的创作打上了启蒙精神的烙印,“启蒙,就是拿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思想武器来开启民众的心智,提高民众的素质,这是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曹天忠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曹天忠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派分与联合曹天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8.2据一般的观点,中国传统政治的重心在县以上的城市社会。

但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日本侵略和自然灾害频繁,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中国政治社会重心有由城市下移乡村基层的趋势。

乡村建设各派、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等不约而同地聚焦乡村。

已有研究从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以下简称乡建) 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存在路线上的不可调和与对立,而与国民党政权有更多依存和合作关系。

但是,如果从乡建运动的进行程序的特点和各派别联合的新角度加以考究,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情况也绝非那样简单。

按照乡建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元善的看法,乡建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化零为整”。

即它首先是在民间分散地从某一区域和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卫生等某一方面作为入手处和中心点,形成各自的特色和派别,然后在内容上扩展到其他方面,并与外面的派别发生交互和联系,化合成有机的整体,这时才足以称为“乡村建设运动”。

这与坊间将乡建运动简单等同于乡建实践,大相径庭。

同时,乡建欲打破天然所具有的地域性的限制,提高效率,扩展为全国性的运动,达到复兴民族的最终目标,必须进行更大范围和程度的联合。

这些都表明,乡建各派的联合成为理解和重新把握乡建内在理路的关键。

而各派联合的主要纽带和平台就是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

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一二三次会议,先后于1933年7月在邹平、1934年10月在定县和1935年10月在无锡举行。

因此,以乡村工作讨论会为中心,从各派交互联系的新角度,深入探讨乡建各派之间以及民间各派与官方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使乡建的研究别开生面,而且可为方兴未艾的侧重对立、疏于联合的学术流派和政治流派的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一、乡村建设派分与联合的成因20世纪30年代初,盛极一时的乡村建设派别的数目,远不止通常所说的陶行知晓庄生活教育,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梁漱溟邹平村治,黄炎培、江问渔徐公桥职业教育和高践四、俞庆棠无锡民众教育等三大或五大派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 , 国民政府在解决此类 问题方 面的作 为乏善可 陈。
关 键 词 2 0世 纪 二 三十 年 代 华北 乡村 性 别 比 倒 失衡
[ 中图分类号 ] K 2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4 4 7— 6 6 2 X( 2 …6 ) 1 2— 0 0 9 2一l 1
1 0 6 . 2 O
乔启 明 马伦等 张折桂 乔启 明 蒋杰 雷男等 张履器 言心哲 总计或平均
河北等 1 1 省2 2处 河北 等省各 村 河北定县 大王耨村 安徽等 4省 1 1 处 陕西关 中区 1 2 7 3家 陕甘 青宁绥 5省 1 3 8 5家 江苏 江宁县杨柳村 江苏江 宁县 土山镇 乡村
战 果衅 少 以 民圈 时 期 的 乡卡 1 f ) j I _ 比例 为 t I 1 心 脱 照 乡b J 社 会 及j £ 人【 J 结 构 ,
民国时期乡村性别比例问题述评—— 以 1 9 2 0 — 1 9 3 0 年代华北 乡村为中心
表 1 中国各地 乡村人 口性别及・ 眭别 比例 比较表①
河北定县 5 2 5 5家
1 9 2 8 1 9 2 6 1 9 2 6—1 9 2 7
1 9 3 0
4 6 8 2 1 7 1 9 7
1 5 7 8 0
4 5 2 1 8 9 1 9 0
1 4 8 0 2
1 1 9 . 0 0 1 1 4 . 8 O 1 0 3 . 7 0
调查者 P r o f . T a y l e r 调 杏 埔 点 山 东 霜 化 调 查 年 度 1 9 2 2 男 子 3 1 8 3 女 子 2 6 7 6 性 别 比例 1 1 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0
乔启 明 李景汉 李景汉
李 景 汉
山西清源县 北平褂 甲屯村 北平黑 山扈等村
性 别比例通 常是指 每 盯个 子 女 子数 之 比, 性 别 比例愈 大 , 即是 子 数 愈多 , 最理想 的性 别 比例是
1 0 0 , 即 女人数相等 、性别的 比例与许 多社 会 题有连带 的 火系 从人 ¨学理 沦看 , 性别 比例最高 小能超 过 1 0 5 , 一旦 超过这 个临 界点 , 就会刈‘ 社 会造 成彳 } { 大 的负 面影响 、 旧时 期 . 城 乡性别 比例 失衡较 为严厦 、

l 、门前作者所见关于比 时l 9 】 性 圳比例研究 的 0题 成果只l 有李金铮 : 《
t ‘ ‘ f 代谑【 I l 农村 圳比例失衡的实证分 析—— 以定县
为例 》, 《 } 1 会科 学 研 究》I 9 9 8 第5
其 他成 果 散 见于 有 关 人 r 】 结构 『 口 J 题 的探¨之 r } 1 ’ 多 足将 性 别 比例 作 为 小 问 题 略 有 提 技 如 张
学 界以性 别比例为中心探 讨
乡村礼 会 殳 的研 究
时期 乡村社 会的研究 成果 尚付之阙 如 、 “ 、因此 , 对 当时 乡村 社会形 念下性
别比例欠衡的 相及 敛 、 对 乡村} l : 会 的影响 以及政 学各 界的 认知和』 对 的梳 理与分 析 , 有裨 益于 闻

例失衡 引发 乡村 失婚 、 婚姻伦理 的变异 , 以及加 剧久 已存在的早婚 、 买卖婚姻 等诸 多社会
问题 , 但也在 客观上 对改善妇女地 位和冲 击传统 乡村 社会结 构起到 一定怍 用. 民国学界
对 性 别 比例 失 衡 以 及 由此 引发 的诸 多社 会 问题 给 予 了 一 定关 注 . 但 同 时 受制 于 客观 历 吏
民国时期 乡村性别 比例 问题述评
以1 9 2 0— 1 9 3 0年代 华 北 乡村 为 中心
◎ 冯 成 杰
内容提要 2 0世纪二三十年 代 , 性 别 比例失衔 已经成 为中 国 乡村 社 会共通 性的 问 题 。虽在 不同区域和 不同年龄 阶段 呈现相异 态势 , 但其深 层的同质 性结 构和共趋 性特征
则是 相 通 的。 在 探 讨 其 深 层 致 因方 面 , 重 男轻 女 、 妇 女 死亡 率 较 高 、 溺女 、 出 生性 别 比例 、
城 乡二元结构下 的女 学勃 兴和妇女进 城 等都成 为影 响 乡村性别 比例趋 向的重要 因素。
性 别比例失衡导固中, 既 有历 史 传统 的 延 续 性 因 素 , 又受到 时代性 因素的左右。 性别 比

乡 村 性别 比例 失 衡 面 相 及 其 致 因
{ J 历来缺少 人 f 』 统 汁 的精 确 数 据 , 埘 乡村 人 ¨结 构 的 州 则 为 少 见。2 0世纪 二 三 十 年 代 , 随 着城
市化 和 r 2 ' l k 化 的发展 , 乡村危机 砚 断加剧 的态势 鉴于此 , 一 学 深入 乡村开展社会渊查 , 并撰 H j 版有关 乡村 人 口结构 的文章和 并述 梳理这 一时期 乡村人 口的数据 资料发 , 性别 比例失衡是主摹涮 .
庆军 : 《 民闫时期都市人 【 _ = l ^ 构 分 析》, 《 【 qP i 案》 1 9 9 2年 第 1期 ; 楼 嘉军 : 《 城』 人 ¨} 。 构对 3 0年 代 j 海 娱 乐业 发 展 的 影 响 》, 《f J j 史 教
学问题) 2 0 0 7午第 6期 ; 张撤粕 : 《 抗 战时期迁 移人f 1 的结构分析——浙江省个窠研究》 , 《史学 月 [ q J ) 2 0 0 3年第 2期; 等等。既有 的研 究
1 9 2 9—1 9 3 1 1 9 2 2 1 9 2 9 1 9 2 4—1 9 2 5 1 9 3 5—1 9 3 7 1 9 3 3—1 9 3 4 1 9 2 6 1 9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