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客家的乡愁(深度好文)

合集下载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

《乡愁》全文与赏析(优秀10篇)总结篇一板书:读(诗歌)──赏(意境)──悟(情感)赏析:篇二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客家人民俗特色

客家人民俗特色

“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芒编的经济 效益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 莫承振致力于继续把芒编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结合
本地实际将芒编产品纳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重 要内容当中,全面对编织产品的研发、编织技法、 设计视觉效果、防腐技术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 还致力于寻找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传承 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在规范编织行业发展和寻求改 革新路径上下工夫,力求芒竹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 楼
历史民俗
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 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 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等荣誉称号。
博白客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是以展示博白客家文化底蕴 为主线,以“欢乐、友好、合作、发展”为主题,全面宣传 博白客家文化,辅以商品展销、客家美食和推介博白编织工 艺品的节日盛会。
人才秘籍
金圭塘
金圭塘为五进祠堂,由底到 高拾梯而上,祠堂历史悠久, 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曾培 养出王导、王羲之、王献之 等人才而广为传颂的“两晋 家声”;祖辈三代均出将入 相的“三槐世泽”;五个儿 子都考中科举的“五子登科, 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学家王力 先生。金圭塘以被基祖王道 衢正式记录在了族谱的世代 相传的“崇文重教,尚学育 人”的传统进行育人,设立 奖学金基金会。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 主要是杖提木偶。剧目主要以历史传 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 主要有《说唐》、《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西》、《五虎平南》、 《七侠五义》等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 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 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 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2003年采茶戏《清水塘边》 参加全国调演获“曹禺杯”大奖。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博白,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说起博白的风俗,那真是像繁星点点,数也数不清。

但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做社”这个独特的风俗了。

“做社”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

每当这个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大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那种忙碌而又兴奋的氛围,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记得有一年春天,村里又迎来了“做社”的日子。

一大早,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村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男人们有的去集市上采购食材,有的则在家里杀猪宰羊,准备祭祀用的供品。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切菜洗菜,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我跟着妈妈来到厨房,想帮忙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只见妈妈熟练地把猪肉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翻炒。

那锅里的油“滋滋”地响着,香气扑鼻而来。

妈妈一边翻炒着猪肉,一边对我说:“孩子,这做社的饭菜可讲究了,一定要做得丰盛,这样才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都有个好收成。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锅里的美味。

村里的孩子们也在这一天格外兴奋。

我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这边在准备祭祀的供品,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去瞧瞧大人们在忙些什么。

大人们虽然忙碌,但看到我们调皮的样子,也只是笑着呵斥几句,并不会真的生气。

到了中午,祭祀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村里的长辈们把准备好的供品摆在祠堂前的桌子上,然后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磕头行礼。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大人有样学样,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那份虔诚却是发自内心的。

祭祀仪式结束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餐时间了。

在村子的空地上,摆上了一张张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香喷喷的红烧肉、鲜嫩的白切鸡、清甜的炒时蔬,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扣肉。

大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打算。

我们小孩子则顾不上说话,只顾着埋头大吃,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吃完饭,还有精彩的节目呢。

无法割舍的博白味道

无法割舍的博白味道

无法割舍的博白味道作者:刘洋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18年第02期数百年前,从各地迁居至博白的客家人相聚在一起,根据博白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创造出的独具特色又满是客家“印记”的饮食文化,酸、甜、苦、辣……每一种味道都是博白人无法割舍的乡愁。

雍菜也称空心菜,博白雍菜与其他地区的雍菜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其一为外形独特,茎长叶疏、叶尾尖细;其二为颜色鲜绿,不管是长时间存放还是炒熟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翠绿色;其三为口感鲜脆,异常清香爽口,百吃不厌。

博白蕹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可煮汤可蒜炒,古代一位诗人在品尝博白蕹菜后,曾留下“席间一试青龙味,半夜醒来嘴犹香”的诗句。

如今博白蕹菜扬名海内外,作为美味佳肴登上了大雅之堂。

凤山镇是博白著名的“杨梅之乡”,每年三四月份,凤山满山遍野的杨梅树上都会结满一颗颗深红乌紫的杨梅,散发出沁人的清香。

凤山杨梅不仅个大,还以酸甜可口著称,少量鲜食有助于消化。

在炎热的夏季,酸梅汤是博白人最常饮用的消暑饮料,除此之外,用凤山杨梅酿造的杨梅酒香味浓郁、口感醇厚,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拿出。

生晒黄瓜皮是博白客家“十大小吃”之一,制作工艺也十分简单,是传统的天然食品。

一般以本地产的黄瓜作为原料,先用清水将生黄瓜洗净,对半剖切后生晒半日,再将晒到柔软的黄瓜用生盐腌制,用石头压一个晚上后再晾晒半日即可完成。

腌制完成后的黄瓜皮口感脆嫩、咸淡可调、清爽开胃,是博白人喝粥配菜的首选,也是博白客家美食的一绝。

博白1991年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是广西著名的“桂圆之乡”,其生产的桂圆肉以颗粒完整、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而深受游客喜爱,远销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食用桂圆肉可缓解贫血及病后身体虚弱等症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对桂圆倍加推崇。

牛腩粉是博白人早餐必吃的美食之一,香味浓郁、咸甜可口。

博白牛腩粉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熟牛腩肉腌制好后,再将牛腩肉放入牛骨汤中慢熬,加入装有沙姜、鱼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等配料的香袋,小火熬制三四个小时之后大火收汁。

在富庶的广东,为什么说,客家人惹不起?

在富庶的广东,为什么说,客家人惹不起?
除此之外,“酿”这种特殊的制作手艺也是客家人的一大智慧。客家人深谙“万物皆可酿”,你能想 到的基本都能酿: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
传说这是来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做馅的习俗风格。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没难以生产面粉,于是演变成将各种各样的食 物用酿的方式赋予了新的美食灵感,以此寄托祖先的思念。
△客家咸菜 由于早期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对于经常漂泊的客家人来说,盐渍食品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加 上长期劳动体力耗费大,咸而肥腻的菜肴,才能补充他们身体所需要的盐份和能量。 吃咸成了客家人的味觉基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客家菜最重的一笔墨, 就是盐焗鸡。
“盐焗”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是客家族群的独特烹饪技艺,更是祖辈们一种巧手天工的偶作。 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贮存食物,便将整只鸡都放入盐堆里腌制封存,没想到蒸熟之后味道反而香 浓可口。
△梅州东山书院,客家人大多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像客都梅州重视文教,向来就有“文化之乡”之 称 这就是客家人独有的硬劲脾气,就像九连真人在《莫欺少年穷》那首歌唱得那样“求神毛用!民 古兼炯!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
这句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求神都没有用,哭也没有用,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客家少年阿民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年轻人,父母希望阿民留在身边,他顶着祖辈们的训斥和争 执,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想要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江西宁都肉丸,赣味版客家菜 虽然现今更多年轻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盐轻饮食的生活方式被广泛推广开来。但无论如 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 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 临海环境赋予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勇敢开拓的人文性格。而靠山的客家人,则具有山的品格 ——低调沉稳、坚韧不拔。 在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述论》里就有说到客家人的特质——“在山谷间自耕自食、自相嫁娶、自 生自灭,游离于王朝政治权利和文化控制之外,自成一个天地” 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 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博白,那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俗的地方。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让我难以忘怀的风俗习惯,它们就像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交织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说每年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吧,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男人们就会早早地开始准备。

他们精心制作龙和狮子的道具,那龙头做得栩栩如生,龙身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狮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威风凛凛。

到了表演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舞龙的队伍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步伐整齐有力。

龙头在前面高高扬起,龙身随着汉子们的动作上下翻腾,仿佛真的在云端翱翔。

舞狮的队伍也不示弱,两个人配合默契,把狮子的活泼、威武演绎得淋漓尽致。

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打滚,还不时眨眨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记得有一年,我站在人群中,紧紧地盯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那龙在烟雾中穿梭,若隐若现,真像是从天而降的祥瑞之物。

狮子则在一旁欢快地舞动着,和围观的孩子们互动。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被狮子“吓”哭了,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而在一旁观看的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啊,好啊,这年过得有滋有味!”年轻人则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想要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我呢,跟着队伍跑前跑后,兴奋得小脸通红。

除了舞龙舞狮,博白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唱采茶戏”。

这采茶戏啊,通常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个简易的舞台就能开演。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脸上化着浓浓的妆。

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动作优美大方。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奶奶去看戏。

那天,奶奶早早地做好了晚饭,拉着我就往空地走。

到了那里,已经坐满了人。

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下,我好奇地张望着舞台。

只见演员们一会儿甩甩衣袖,一会儿迈着轻盈的步伐,嘴里唱着我听不懂却觉得很好听的词。

奶奶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跟着哼上几句。

我问奶奶唱的是什么,奶奶就耐心地给我解释,虽然我还是似懂非懂,但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米饼,以米粉为原 料蒸制而成,馅料 有芝麻,花生,白 糖等。其中,以水 鸣的米饼最为传统。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 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 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 花生、芝麻、白糖、椰 糠等吃——糍粑籺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外面油滑 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来油滑有 劲道,越嚼越香。
博白小吃——禾线粉
禾线粉,是客家特有的一种 风味小吃,以原产博白英桥 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它不 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之一,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 来购买的佳品,可炒可煮。 博白人喜欢趁新鲜放大蒜酱 油香油,再蘸上扣肉和扣肉 汁,色香味俱,滑嫩爽口。
民间文艺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 之乡”,博白县包容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客家民间艺 术。桂南采茶戏、博白杂技、客家山歌、乡傩歌舞、木偶戏、僮 傀戏等成为了此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美食。
博白小吃——落水包
落水包,又叫落水狗,是 广西博白地区在冬至节吃 的一种食物,本名落水饺, 因为当地人当地方言容易 读成落水狗。有饺子月牙 形状也有包子圆形装,可 煎、蒸、煮。面皮如糯越 嚼越香,百吃不厌。
博白小吃——鸡窝籺
博白鸡窝籺主要由米浆蒸制而成,通常使用
粗糙,蒸后不会特别粘。
博白小吃——牛腩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 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 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 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最初是以“十二 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 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 活的歌舞。

博白的民俗

博白的民俗

博白的民俗“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每次听到汤灿这首《家乡美》都会牵扯我心底的一根思乡弦。

刚来到桂林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满天下都是米粉,除了米粉还是米粉。

于是,更加想念家里——博白县的小吃。

博白县是玉林市管辖的一个县。

许是地理位置比较靠近北回归线,热带季风气候,天气虽然热但是很温和,因此这边的人都喜欢吃甜的和香的,即使是辣也带着丝丝的甜味儿。

不同于桂林的辣,比较靠北,为了御寒。

说起博白的民俗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就拿吃来说吧,一整条街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吃,因而此街还得名“死吃街”。

谈起博白首先想到的就是蕹菜,学名“空心菜”。

到博白游玩可是不能不吃的一样哦。

在博白,只要是家里有土地的都会种上一方蕹菜,想吃就摘。

有水蕹,旱蕹,蕹菜标等,市场上通常都是几毛钱一斤,可以用真火清炒,可以烧开水烫熟然后配上自己熬制的调料,可以和各种菜混炒,加点烧酒,翠脆的,还泛着点点油亮,味道都一样好。

各大酒店都给它取一些很动听的菜名儿,例如连理枝等千姿百态。

尽管运输到各地销售,但是味道就是不及博白的原汁原味。

再者就是落水狗了。

初闻其名定不知所云。

其实它是一种用糯米做皮,猪肉、大蒜、木耳、鱼、鸡蛋、竹笋等为馅的类似于饺子的小吃。

圆形居多,通常是十月初十或者冬至时做,可以煮也可以包上一层生菜一起蒸,味道极好。

香而不腻,滑而不黏,咬第一口,就可以感受到馅和糯米交融的味道,汁渗入牙齿久久留香,不爱吃大蒜的人也极爱吃。

现在,死吃街的落水狗店虽然都处在街角,但是还是很红火。

通常这种店还会出炉一种饺子。

那种饺子很小巧可爱,和男子的拇指大小一般,花纹层层递进,晶莹透明的皮,馅清晰可见,让人一看就很有要吃的冲动。

一口一个,一笼十个,吃下去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再配以一碗店家精心准备的小虾米汤,好喝之极。

不管是落水狗还是饺子都是2.5元一份,物美价廉,深受大众所爱。

除了这些死吃街还有亚山香而浓的牛腩粉,古老的帐篷店,每次都会看到很多小车排着队等着;冰美人香甜可口的香芋西米露,每次经过都会被香芋飘出的味道吸引;三角铺的卷筒粉,加上有嚼劲儿的牛巴,总能叫人流连忘返……不仅是吃的叫人怀念,玩的一样很精彩哦!博白有四大名点:千鹤岛、水楼、宴石寺和双角峰。

博白传统文化征文

博白传统文化征文

博白传统文化征文博白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具有客家血缘的人口数达140万,客家话为全县的通行语言。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民族英雄刘永福、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文化著名语言大师王力、前司法部部长邹瑜等历代名人。

斩大帽斩大帽活动全称为“大幅通天普渡",是博白民间一项最为耗时耗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醺坛法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典故,其作用是为了驱逐邪祟,超度冤魂亡灵,解厄脱罪,祈福祈愿,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色彩。

在民间,当地方出现不详异象,人们就会认为这块地方已不干净,有不善的东西在作祟,必须要作一场大法事,肃清地方,驱逐一切邪恶不详的东西,使一方水土恢复正常的秩序,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发展到今天,民间举办斩大播的初衷已不再局限于需要驱逐邪祟,而是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国家繁荣的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持续,地方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幸福安康,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不定期举行的祈福求愿的大型民俗活动,因其十分耗时耗费,故不经常举办。

烧鸭儿笼烧鸭儿笼是博白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过去,每逢春节、八月十五等节庆,各乡镇均有这一民俗展示。

通过烧鸭儿笼,祝愿人民生活美满,国泰民安。

做鸭儿笼是一项内涵丰富、技术性高的民间工艺,做一个精美、内涵丰富的鸭儿笼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笼里的鱼、飞机、轮船、三英战吕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等非常精美,鱼、飞机、人、马等会喷火、会飞。

社皇节二月初二祭社皇伯公,俗称社皇节、做社。

传说这一天是土地老爷的生日,也叫“春龙节”、做“春社”,各村屯的代表在一起开会,推选几个能人成立做社小组,组长叫做社头,从集资买猪、鸡、鱼三牲,贡品,到杀猪,祭告,分社猪肉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他们来完成。

好全猪用一只大铁键煮熟、煮一大镶米饭,准备工作做好后,用锣鼓召集集资的人一起来祭拜社皇伯公,祈求社皇伯公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禽兴旺,老幼平安健康,添丁发财。

弘扬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文化

弘扬客家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博白县是拥有160万人口的客家人聚居大县,人文底蕴深厚,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富有客家特色的桂南采茶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个“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博白县在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促进思想再解放,转变民风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为博白创造稳定、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闯出一条新路子。

1客家精神是客家文化的精粹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国,悠悠的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优秀的汉民族客家支系和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以及客家人独有的客家精神,客家人靠着这种精神,不管在抛离中原故土万里长旋的时期,还是近代与现代的开发和建设的艰辛实践中,都能以达观开朗、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艰苦卓绝的顽强意志,创造出无数丰功伟绩。

博白100多万客家人无不以客家精神励志奋发。

艰苦创业、勤俭质朴,是博白客家人的立身之本;诚挚团结、敬祖睦宗、爱国爱乡,是博白客家人力量的源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博白客家人才辈出的根源;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是博白客家人迅猛发展的巨大动力。

博白客家山歌有:人生在世无怕穷,就怕睡到日头红;自古就听老人讲,早起三朝当日工。

客家人刻苦勤俭可见一斑。

博白客家人靠砍柴卖钱甚至卖田卖地卖屋也要送子弟读书,足见重教之风何等盛行。

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不仅培育出中共广西首任省委书记朱锡昂、国家司法部原部长邹喻、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等许许多多英才,而且激励着全县人民奋起建功立业,为博白赢得了“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桂圆之乡、广西粮食生产先进县、广西畜牧业十强县等称号,并推动龙潭镇列入广西北部湾铁山港(龙潭)组团,使博白的经济如虎添翼、蓄势待飞。

2客家文化的局限性及其影响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客家文化有它的先进性,也有落后性。

这种局限性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受宗族观念的长期影响,族群思想在民众中影响较大,少数农村出现了宗族势力充当部分农民利益集团代表,把持、对抗基层政权组织的现象,为社会稳定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博白

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博白

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博白作者:冯三四来源:《西部散文选刊》2019年第04期博白,一块让我魂牵梦绕的土地,它永远炽烈着我多彩的人生。

——题记我的家乡在广西博白,那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

博白县,古称白州。

位于广西东南部,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摘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杂技之乡”等荣誉称号。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我虽然离开博白、外出闯荡多年,但那里始终令我魂牵梦绕。

那里的土地滋养了我,那里的人文塑造了我,我依恋博白的山山水水,思念博白的乡里乡亲。

博白人文底蕴丰厚。

博白自南北朝设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历代英才辈出。

中国语言学家、世界文化名人王力,革命先驱、首任中共广西特委书记朱锡昂,国家司法部原部长邹瑜,现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刘庆贵将军……都是博白人的杰出代表。

一代又一代的博白人,身上流淌着热情豪爽的血液,充满着吃苦耐劳的韧劲,传承奋勇拼搏的精神,最终在各个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博白不仅英才辈出,还滋养美女。

中国古代美女绿珠就是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人,她美丽端庄,能歌善舞。

西晋太康年间,首富石崇为交趾采访使,途径博白,惊羡绿珠的美貌,便用三斛明珠聘她为妾。

石崇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内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以慰绿珠的思乡之愁。

赵王司马伦专权后,其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倾国倾城姿色,派人向石崇索取,遭到石崇拒绝。

孙秀恼羞成怒,在司马伦面前加害石崇,并领兵围金谷园,欲抢夺绿珠。

石崇身陷危境,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说:“贱妾愿效死于君前。

”说着坠楼自尽。

乡人闻讯,无不哀伤惋惜,为怀念绿珠的善良纯真和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建祠祀奉。

历代文人骚客对绿珠吟咏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牧的《金谷园》,诗曰:“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客归故里犹是客 ,家居四海斯为

客归故里犹是客 ,家居四海斯为

客归故里犹是客,家居四海斯为作者:刘洋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2018年第02期也许因为是迁徙定居至此的原因,博白客家人的乡愁一直从未间断,酝酿在从中原南迁的迢迢路上、寄托在自秦汉以来不曾忘却的客家古语里、舞动在采茶女子轻扬的水袖间、回荡在喃嘟高低回转的旋律中……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加浓烈、深厚。

当客家先民最终扎根于南流之畔,浓郁得无法化开的乡愁在博白落地生根,不断繁衍,孕育出千百万博白客家人自觉恪守的文明先声。

来了就是家“在围屋举行婚礼是我们客家人世代相承的习俗,锣鼓声、鞭炮声、祝贺声交织,全村老小围在一起祝贺新人,这是在酒店举行婚礼求不到的热闹。

”博白镇春石村的退伍军人梁剑锋结婚时特意将婚礼定在了围屋,他认为除了迎亲、拜堂、合卺、祭祖等仪式必不可少之外,围屋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场所,“村里面的围屋经过百年的风雨变幻,见证了村里面几代人一辈子中最重要的仪式。

”围屋是客家民居三种形式(围屋、排屋、土楼)之一,是族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玉林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赵彦行是土生土长的博白人,据他介绍,博白的客家民系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主要来自于江西、福建、广州等地。

因为大多客家人都居住在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客家人来到博白后就把围屋也带到了博白,是世世代代客家人的巨大堡垒。

一般而言,围屋主要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的建造格局,但根据家族兴旺程度不一在建筑面积上也有所差别,春石村的围屋就是一座典型的客家群体住宅。

据春石村村民介绍,春石村的围屋建造于明末时期,占地约8000平方米,以祠堂为中心分为堂屋、横屋、围屋三个基本单元,五进五出,极具传统围屋“九厅十八井”的庭院韵味。

从明末至今,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梁氏九代人曾先后居住在此。

站在围屋正中向四周巡视,曾经坚固的青砖土壕虽已四散八落、杂草丛生,但原有的月池禾坪却依然青葱,布满青苔的低矮台阶仿佛在诉说着围屋内曾发生过的一切。

读懂了江西赣南客家围屋,也就读懂了什么是客家人的乡愁

读懂了江西赣南客家围屋,也就读懂了什么是客家人的乡愁

读懂了江西赣南客家围屋,也就读懂了什么是客家人的乡愁梁实秋说:“旧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

”乡愁就是这的,它总是让人魂牵梦萦,又刻骨铭心。

说到乡愁不得不提客家人的乡愁。

梅州、惠州、赣州、汀州并称为“客家四州”,都是乡愁浓得化不开的地方。

而客家围屋,就成了他们乡愁最好的寄托之一。

赣南客家围屋江西赣南地区,作为主要的客家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客家民系形成“摇篮”,赣南的客家围屋自然成了这片大地上最耀眼的地标之一,更是万千客家人乡愁的精神寄托。

赣南围屋,客家人栖身之所赣南客家围屋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

客家土楼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

赣南迁居山区或丘陵地带,固有“逢山便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

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便由此而来。

赣南客家文化城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也就这样慢慢孕育而生。

客家迁徙路线图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

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

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

再加之赣南形胜,自宋元以来,赣南地区就不是一块安静的区域,小乱不断,大乱必有份,崇山峻岭,战乱纷争,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成为客家人极大的生存阻碍,也为围屋建筑提供了必然的发展条件。

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

博白县南流江畔客家乡

博白县南流江畔客家乡

博白县南流江畔客家乡
罗宗光;韦林枚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7(0)1
【摘要】韦林枚(下简称W):罗宗光书记,您好!欢迎带我们走进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博白,博白自古是南交重镇,素有“八桂门户”之称,也是玉林市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桥头堡和主通道.区位优势即发展基础和动力,请您从宏观方面谈谈博白的发展思路及定位.
【总页数】12页(P56-67)
【作者】罗宗光;韦林枚
【作者单位】玉林市博白县县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广西博白县“南流彩玉”展览馆开馆
2.南流江畔的绿林好汉——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安石镇农民阮家健造林纪实
3.南流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记博白县城厢镇加速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4.南流江畔的一颗明珠──博白县三滩镇加快经济发展纪实
5.南流两岸涌春潮——博白县课改实验回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最新-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优秀4篇】

2023最新-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优秀4篇】

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优秀4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安全是如此重要,只有在安全和礼貌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会绽放在你的生命旅程中。

期望我们将安全牢记心中,将礼貌常伴左右。

为朋友们整理了4篇《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篇一《乡愁》教案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裴娟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月是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中国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白:客家的乡愁(深度好文)客家人是迁徙族群,对于乡愁的敏感超越了汉民族的其他民系。

这份乡愁历史悠久,它酝酿在从中原南迁的迢迢路上,寄托在自秦汉以降的不曾忘却的客家古语里。

直至客家的先民来到南流江畔,将这份浓郁得无法化开的乡愁落地生根。

这便是博白在文化意义上的起源,较之博白县的行政建置还要久远。

换言之,是先有了客家的魂,才凝聚了博白的根。

因此,文化对于博白的意义非同一般,如果不是强而有力的文化纽带,又怎能让不停迁徙的客家儿女心系这方水土?山河故人博白文化的重量“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这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祖训。

和物质上的富足相比,客家人更看重血脉深处流淌的文化遗产。

客家人,是汉族的八大民系之一。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在海内外各行各业有成就者不计其数,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博白古称白州,地属古越,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进了这块蛮荒而神奇的土地,一块可停泊并得以休养生息的土地。

以“客人”出现的客家人,如何在与当地土著不断的对峙、摩擦和交融中日益壮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围屋。

作为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的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位于沙河镇南流江西岸约300米处,是一座具有典型的“九厅十八井”风格的客家村落——广西首批传统村落礼安村。

朝阳下的古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礼安村的建造,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

”礼安村村支书朱伟介绍道。

礼安村城墙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当时匪盗横行,社会动荡,人心惶惶。

为了安全,村人商议筑城护村,并得到邻村群众协助,仅用两个余月即筑城竣工。

为了便于防守,整座城还建了包括大城门在内的七座炮楼,上百个枪炮孔眼,可环视四面八方,能攻能守。

“城墙建好后,成了四乡八邻的避难所,每天晚上,都有上百人住进围屋里,这也体现了客家人团结拼搏的精神以及聪慧才智。

”随行的文化观察员、原博白县文化局局长陈伟东介绍道。

在博白县,以家族建立起来的围屋建筑,保证了客家人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发展,历经数百年后,依然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有360多年历史的金圭塘王氏宗祠,我们可以清晰透过宗祠建筑构件上的窗棂、门楣等,感受着古香古色的艺术气息。

此外,文昌阁、通津桥、环玉书院、太平坡水楼、岐山小学等古建筑,均充分体现了当时白州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渗透着浓厚的艺术趣味。

可以说,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古白州经历1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凝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有着密切联系。

博白自古是南交重镇,素有“八桂门户”之称,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马门滩。

这里,曾演绎了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讨伐的故事。

时至今日,人们仍时刻铭记着南流江畔“功高东汉,威振南交”的意气风发。

这里,曾经商贸发达,马门滩、大利、新码头等码头,日日忙碌。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穿城而过的南流江带动了玉林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汉代生产的玉林葛布进贡朝廷,以致京城“榜人皆着鬱林布”。

如今,在南流江畔的博白镇马塘村马村垌,我们仍能看到200多年前的染缸。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残留的遗址低低诉说着昔日繁华。

一个族群的记忆和根脉文化是客家人的源流、年轮和记忆。

客家地区多半是文化之乡,名人辈出,这与客家人崇尚文化、重教兴学有关。

客家父母无论再穷,也要克勤克俭挑担送子女读书。

行走博白,我们目睹了先贤辈出的文人豪情,感受了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读到了似还散发墨韵的家规家训,触摸了客家人立身处世的魂。

这一切,凝铸成令人喟叹的城市之魂。

王力故居。

王力,一代语言学宗师,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的创立者,与梁实秋、钱钟书并称抗战时期的三大学者散文家之一,翻译过20多部外国著作的翻译家,总结汉语诗格律美学规律的诗律学泰斗……在博白这片土地上,王力无疑将永远闪耀着光芒,是博白无可替代的文化象征。

出身书香世家的王力,在浓浓的古老家风和尊师重教习俗的濡染下,即使经历战乱不断、求学环境艰难,也没能阻挡他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最终成就了一代语言大师。

松旺镇茂山村是一个小山村,但这里却走出了有名的博白客家“三杰”中的“两杰”。

“三杰”者,除朱光外,一为中共广西第一任省委负责人、革命先驱朱锡昂;一为与朱光同村同宗的抗日有功将领、兵学家、国军中将朱为鉁。

朱光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后裔,其先祖从江西迁居到博白。

朱光自幼聪颖好学,早在读私塾时,对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

在私立高等小学就读时,就是王力先生的高足。

在茂山村朱氏祠堂旁,有一座砖木结构、古典幽雅、美观大方的清代欧式风格建筑,这里正是朱光故居。

如今,这里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向群众以及青少年进行缅怀革命先辈、继承伟大理想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历史上的迁徙族群,博白客家人在不断地迁徙中保存文化的薪火,保留着一颗对文化教育的赤子之心,最终书写了博白的人杰地灵。

”原玉林市党史办主任赵彦行如是说。

翻开博白的史书,她绝不仅是一座富有文雅风雅气质的城市,还是一座书写着铮铮铁骨精神的城市。

沙河镇上垌村,是朱锡昂的故乡。

在他42年的岁月里,做到了终生革命,功盖南疆,血洒玉林,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铁血故事,给这一片大地增添了“烽火荣光”。

一位位先贤们挺起了博白客家人的脊梁,当代博白人没有忘记先贤。

王力故居、朱光故居、朱锡昂故居等修缮完好,并对市民开放。

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下,崇文重教凝练而成的城市精神,构筑了博白和谐发展的基石,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中国边疆十大人物庞祖玉”、“全国法制宣传先进个人陈家广”、“中国好教师蔡曾萍”、“玉林市道德模范刘媛”……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显而易见,一座城市的性格,对生长于此的子孙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渗透到子孙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人的精神、气节,绝不仅被记在族谱里、刻在牌匾上,更会为城市注入发展的灵魂。

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信1999年,博白杂技第一次站上了国际舞台,聚焦了无数人惊叹的目光。

谁能想到,这些杂技演员都来自一个小县城。

在站上国际舞台的杂技演员们享受喝彩与掌声时,一个声音从心底发出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俗称为“大力戏”的杂技艺术在博白县源远流长,早在明朝就已经存在,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成立于1957年的博白杂技艺术团,成立之初,只是一个走乡串户“跑江湖”的小演出团体。

新颖独特的创意和高难度、高惊险的表演,是博白杂技的一大看点,这也扩大了博白杂技品牌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在遭遇发展瓶颈期时,博白杂技厚积薄发,这一项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最终塑造了一个县城杂技团的“国际传奇”。

桂南采茶戏。

博白客家各自的先祖带来的传统文化在白州汇集。

截至2015年,县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保护名录项目共有10项,有国家级的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的博白芒竹编织技艺等。

“各色客家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形同一座客家民俗大观园,这些相当数量的民俗可谓是古代客家文化的‘活化石’,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家产。

”陈伟东认为,这些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极富地方乡土色彩,原汁原味,让人感到含蓄而不失典雅,神奇而不失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有足够的底气。

正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文化良心和赤子忠诚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有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任重道远的自觉耕耘、默默实践,才能够打造出这些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名品和光彩夺目的城市文化符号,才有这座城市历久弥香的润泽灵动。

这既是文化的魅力,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它接续了前人的文脉与薪火,生生不息,泽被后世。

他们是这样留住乡愁的根脉博白的文化精神,便在那坚固的客家围屋层层垒起的砖瓦中,在白州千年不息的喃嘟声声中,在缠绕指尖的跳跃芒草中……留住它们,就是留住博白的文化,就是留住了乡愁。

张家口:用画笔记录文化与历史绿珠一直被博白人民奉为圣洁女神,她永久地活在传说里。

在时隔一千多年后,有一位老人,他将自己的艺术与这美丽的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带着深厚历史的巨卷,他就是农民画家张家口,《绿珠女》画卷的创作者。

“我只是个农民,画得不好,你们不要见笑。

”随即,张家口将他的宝贝展示给我们看,但是由于画卷实在太长,最后不得不挪到博白县中学操场,方得一窥这巨作的全貌。

《绿珠女》画卷全长30米,每一幅都有一个小情节,每个情节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的面貌、表情跃然纸上。

张家口告诉记者,此卷为《绿珠女》画卷第一卷,他计划今后每年创作一卷,完成5卷共100个场景,以这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绿珠女一生的故事。

“这是我的宝贝,我要用全部的精力去创作,展示绿珠女不平凡的一生,让后来人铭记绿珠女的精神。

”在博白县博白镇护双村,我们找到了张家口的家。

一个简陋的画室,四壁挂着些他的书画作品,书桌上,凌乱地摆放一些简单的工具:铅笔、染料和几支快要秃掉的毛笔。

已经73岁的张家口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正勾勒着绿珠女的形象。

张家口是个农民,先后成功举办过4次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先后获得自治区、市、县各级奖项近100项。

在他决定创作《绿珠女》画卷后,每天都要花5个小时来作画。

在张家口的画作中,我们总能看出一种莫名的失落,他的作品格调总偏向黯淡。

老人这一生,确实过得不容易。

十几年来,他先后失去两个儿子和爱人。

改变的东西太多了,唯一不变的,只有他对于艺术的那一份执著。

如今他更想在余生将绿珠女这幅作品完成。

为了能有资金装裱他的作品,他不得不省吃俭用。

“这是我最后的宝贝了,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它。

”朱光葳:我只是想着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1942年1月,祖籍博白县松旺镇的朱光葳在重庆出生,他跟随身负抗战重任的父亲朱为鉁将军奔波在抗日战场上。

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朱为鉁解甲归田,在郁林县州珮乡(现玉州区玉城街道州珮社区)定居。

随后,朱光葳开始了刻苦求学的经历。

1982年,朱光葳从电大毕业后,开始了在广西大学机械学院埋头苦干的20多年。

这期间朱光葳写了不少论文,作了不少报告,给大学生讲过好几门课程,出席过各种全国、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参加过规格极高的国际学术年会。

参加了为国防科大、北京航大、兵器部52所、四川东方电机厂等单位的《超声波振动切削装置》的研制项目。

他还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承担了广西区经委下达的《超声波除垢器研制》和国防科大委托的《超声波材料合成》装置等科研项目,并在1992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

2002年他正式退休,同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那时我就在想,退休后不应当是我求学生涯的终点。

相反,这是另一个起点。

”2011年,朱光葳回到故乡博白,同时带回了价值近30万元的教学器材、办公设备和数百套课桌椅,捐赠给博白县松旺镇中学和松旺镇小学等学校,并每年组织大型的博白县朱子后裔学子奖学资助大会,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