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检查与诊断技术

合集下载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

mri检查知识要点概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

在进行MRI检查时,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MRI检查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MRI检查原理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的信号来获得人体内部的图像信息,其原理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

当被放入强磁场中的人体组织暴露在无线电波的激励下时,组织内的原子核会吸收和释放能量,形成特定频率的信号。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信号,计算机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图像。

二、MRI检查适应症MRI是诊断多种疾病的重要工具,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2. 脊柱和关节疾病:如椎间盘突出、骨折、关节损伤等。

3. 胸部和腹部疾病:如肺癌、肝脏病变、肾脏疾病等。

4.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三、MRI检查禁忌症尽管MRI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检查技术,但仍存在一些禁忌症,特别是与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的影响相关的情况。

常见的禁忌症包括:1. 心脏起搏器或其他心脏电子装置:强磁场可能影响这些装置的正常功能。

2. 铁质植入物或金属碎片:强磁场可能将其吸引和移动,造成组织损伤。

3. 妊娠早期:尽管MRI对胎儿的影响仍不确定,但在妊娠早期一般不建议进行MRI检查。

四、MRI检查注意事项在进行MRI检查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服装:穿着舒适、没有金属纽扣、拉链、饰品等,以避免对检查的干扰。

2. 临床信息: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病史以及具体症状,以便医生更好地判断检查的需要。

3. 不适应检查:对于患有重度焦虑症或抑郁症、无法保持平静或需要麻醉的患者,MRI检查可能不适合进行。

4. 安全性:由于MRI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与磁场和辐射相关的风险,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安排。

MRI检查技术

MRI检查技术

MRI检查技术MRI的扫描技术有别于CT扫描。

不仅要横断面图像,还常要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还需获得T1WI和T2WI。

因此,需选择适当的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

常用多层面、多回波的自旋回波(spin echo,SE)技术。

扫描时间参数有回波时间(echo time,TE)和脉冲重复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

使用短TR和短TE可得T1WI,而用长TR和长TE可得T2WI。

时间以毫秒计。

依TE的长短,T2WI又可分为重、中、轻三种。

病变在不同T2W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

例如,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号,在轻、中、重度T2WI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在重T2WI上其信号特强。

肝细胞癌则不同,T1WI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T2WI呈稍高信号,而重度T2WI上又略低于中度T2WI的信号强度。

再结合其他临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二者区分。

MRI常用的SE脉冲序列,扫描时间和成像时间均较长,因此对患者的制动非常重要。

采用呼吸门控和(或)呼吸补偿、心电门控和周围门控以及预饱和技术等,可以减少由于呼吸运动及血液流动所导致的呼吸伪影、血流伪影以及脑脊液波动伪影等的干扰,可以改善MRI的图像质量。

为了克服MRI中SE脉冲序列成像速度慢、检查时间长这一主要缺点,近年来先后开发了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等成像技术,已取得重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还开发了指肪抑制和水抑制技术,进一步增加MRI信息。

MRI另一新技术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出现流空现象。

它的MR信号强度取决于流速,流动快的血液常呈低信号。

因此,在流动的血液及相邻组织之间有显著的对比,从而提供了MRA的可能性。

目前已应用于大、中血管病变的诊断,并在不断改善。

MRA不需穿剌血管和注入造影剂,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医学诊断与研究的前沿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医学诊断与研究的前沿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医学诊断与研究的前沿进展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断层成像,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物理定律、实验准备与过程以及应用和其他专业性角度解读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

【物理定律】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础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和相关物理定律。

核磁共振是指在磁场中,原子核吸收或发射特定频率的电磁辐射的现象。

其中,与磁共振成像相关的主要定律包括:1. 预cession(进动):在外加静磁场作用下,原子核磁矩沿静磁场方向产生进动,进动频率与原子核的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和外加磁场的强度成正比。

2. 信号接收:通过向静磁场中加入放射频场,可以激发原子核中的电磁振荡,这种振荡信号经过适当的接收和处理,可以提供有关样品内部核密度、组织构成等信息。

3. 空间编码:为了实现对样品内部空间信息的获取,磁共振成像技术引入了局部均匀磁场梯度,利用此梯度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进动频率,从而为成像提供空间编码。

【实验准备与过程】进行磁共振成像实验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准备,并保证实验过程严格遵循相关安全规定。

实验准备包括:1. 静磁场准备:需要使用超导磁体或永磁体来产生高强度、稳定的静磁场。

超导磁体采用高温超导材料,通过电流的流动来产生强磁场,而永磁体则是使用强大的永磁材料制成。

2. 放射频场准备:为了激发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需要在静磁场中加入放射频场。

这通常通过使用线圈产生单色或多色的高频交变磁场来实现。

3. 样品准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成像,包括人体组织、动植物组织以及材料样品等。

对于医学应用,通常需要在成像前对样品进行适当的准备,如消除金属物体、服用对比剂等。

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静磁场校准:确保产生的静磁场强度和均匀度满足要求,通常需要进行校准和校正。

2023年放射科MRI检查及诊断临床医学技术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2023年放射科MRI检查及诊断临床医学技术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2023年放射科MRI检查及诊断临床医学技术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目录简介一、选择题:共120题二、填空题:共20题一、单选题1、MRI 检查前准备应做的准备不包括()A.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B.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C.进入扫描室前嘱患者除去随身携带的任何物品D.给患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E.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适量的镇静剂正确答案:C2、下面对眼部MRI 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A.相关准备闭双眼,眼球不动B.线圈头部正交线圈、环形表面线圈、眼眶专用线圈C.眼部常规平扫序列为:横轴位 SE(TSE.-FS-T1WI, 横轴位T2WI-FS, 横轴位TIR-T1WID.沿着视神经的斜矢状位T1WI-FSE.根据需要选轴位脂肪抑制序列正确答案: E3、下面关于MRI 检查技术的适应证,不合理的是()A.感染B.肿瘤C.肺间质疾病D.寄生虫病E.中毒正确答案: C4、MRI 灌注加权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叙述正确的是()A.用于脑梗死及肝脏病变的早期诊断、肾功能灌注B.对比剂引起的T2 增强效应适应于心脏的灌注分析C.对比剂引起的T2 增强效应适应于肝脏的灌注分析D.定量研究不需获得供血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Gd-DTPA 的组织与血液的分配系数等E.目前,磁共振Gd-DTPA 灌注成像是定量分析正确答案:A5、脂肪抑制成像技术不包括()A.化学位移频率选择饱和技术B.化学位移水-脂反相位饱和成像技术C.幅度选择饱和法D.预饱和技术E.水激励技术正确答案:D6、MR 水成像基本原理是()A.利用流动液体具有长T2 弛豫时间,重T1 加权像成像B.利用静态液体具有短T2 弛豫时间,重T2 加权像成像C.利用静态液体具有长T2 弛豫时间,重T2 加权像成像D.利用流动液体具有长T2 弛豫时间,重T2 加权像成像E.利用流动液体具有短T2 弛豫时间,重T2 加权像成像正确答案:C7、下面关于伪影的叙述错误的是()A.伪影是正常图像以外的有害影像B.设备伪影是指机器设备所产生的伪影C.有些伪影可以消除D.认识伪影与消除伪影没有多大关系E.技师在消除伪影中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答案: D8、MR 胰胆管造影 (MRCP) 的描述错误的是()A.空腹8小时,检查前三天素食B.检查前20分钟,口服葡萄糖酸铁500mlC.常规扫描序列为单次屏气单激发3D 块重T2-TSE 序列,采集时间仅2秒/幅D.常规扫描序列为2D-多层薄层HASTE 序列E.图像后处理多层扫描序列的原始图像需经SSD 重建正确答案: E9、肝胆脾MRI 扫描技术不包括()A.检查前空腹12小时以上,训练病人屏气B.将呼吸门控感应器安放在上腹正中C.线圈用体部相控阵体部线圈、体线圈D.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为2D-FLASH-FSE.腹部增强扫描一般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正确答案: A10、下面关于磁共振成像心功能分析技术的扫描技术要点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单次屏气 TSE 序列在冠状位定位像上作横断面成像B.以显示左右室及室间隔的矢状面图像为定位图,做平行于室间隔的左室长轴位成像C.以平行于左室长轴位为定位图,作垂直于左室长轴的短轴位D.确定所成短轴位合乎心功能分析所需,采用单次屏气2D-FLASH 序列,以左室长轴位图为定位图,作垂直于左室长轴的短轴位电影成像E.扫描层面必须包括心尖至房室瓣口,保证心功能分析准确无误正确答案: B11、有哪种情况不能做MRI 检查 ( )A.体内有瓷类材料B.装有铁磁性或电子耳蜗者C.非金属避孕环D.病人体格大E.妊娠超过3个月正确答案: B12、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所采用的序列()A.极短TR, 长TEB.长 TR, 极短TEC.长TR, 长TED.极短TR, 极短 TEE.极长TR, 极长TE正确答案: D13、由于MRI 是利用磁场与特定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作用所产生信号来成像的.MRI 系统的强磁场和射频场有可能使心脏起搏器失灵,也容易使各种体内金属性植入物移位,在激励电磁波作用下,体内的金属还会因为发热而造成伤害。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与放射诊断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影像技术包括放射学、核医学、医学超声、磁共振等多个领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放射学是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利用X射线等放射线来制作人体内部的影像。

常见的放射学检查包括X线摄影、CT 扫描、核医学考察和MRI等。

这些检查旨在发现人体内部的异常情况和疾病,例如肿瘤、骨折、癌症等。

X线摄影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放射学检查,它使用X射线来制作人体的影像。

X线摄影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它能够发现许多医学问题。

X线摄影的缺点是它不能很好地识别某些结构,如软组织和肿瘤。

CT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放射学检查,它比X线摄影更精确而且更全面,能够以三维方式显示人体的内部情况。

CT扫描可以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心脏病、肿瘤、骨折等。

虽然CT扫描诊断精度高,但与X线摄影相比,辐射剂量增加了许多,因此需要权衡其风险与好处。

核医学考察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部情况的技术。

核医学考察的原理是放射性同位素被人体摄入或注射后,在人体内部发生放射性衰变,释放出放射线。

然后将这些放射线检测出来,形成影像。

核医学考察多用于诊断肿瘤、感染、心血管疾病等。

MRI是一种无辐射的影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制作人体的影像。

MRI可以对柔软的组织和骨骼进行清晰的成像,是诊断神经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力工具。

MRI的缺点是成本高昂、操作麻烦,而且需要清除体内的金属物品。

放射诊断技术的发展破解了许多临床医生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病灶定位不准、局部的组织性质是否确实是癌症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放射诊断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高效、精确和更无创。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帮助医疗卫生行业改变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医学影像技术和放射诊断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对医学诊断与治疗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放射科检查与诊断技术实践指南

放射科检查与诊断技术实践指南

放射科检查与诊断技术实践指南放射科检查与诊断技术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通过辐射成像和相关设备,能够有效诊断和评估病人的病情。

本指南将介绍一系列放射科常用的检查与诊断技术,并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意见,以帮助从事该领域的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水平和诊断准确性。

一、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X线是最常见也是最早使用的辐射成像技术之一,其广泛应用于骨骼和器官检查,并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进行X线检查时,医务人员应对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X线检查,还需要有相应的技巧和知识,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果。

二、CT扫描与诊断技术CT扫描是通过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原理,结合计算机技术重建横断面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它可以提供较高分辨率和更为清晰的影像,对于骨骼、肺部、腹部等多个部位的检查与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

在进行CT扫描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和重建参数,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三、MRI扫描与诊断技术MRI扫描是通过利用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其通过得到人体内不同部位的信号来重建图像。

相比于X线和CT,MRI扫描无辐射,对于柔软组织的成像效果更为准确和清晰。

在进行MRI扫描时,医务人员需要了解不同部位的扫描技术和参数设置,同时注意对于病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评估。

四、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超声检查是通过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与吸收原理对人体进行成像的技术,其在妇产科、心脏、肝脏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并且操作简便、无辐射,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更为适用。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好探头使用技巧和不同部位的扫描方式,同时注意对于图像的解读和评估。

五、核医学检查与诊断技术核医学检查是通过给予病人放射性同位素,并利用其自身辐射特性进行成像和诊断的技术。

常用的核医学检查包括闪烁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在进行核医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辐射安全和计量学的相关要求,并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和剂量有清晰的认识。

mri的基本原理

mri的基本原理

mri的基本原理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进行磁共振激发和检测,得到高分辨率的影像,从而观察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MRI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激发、回波、重建和成像。

患者被放置在强磁场中,这个强磁场可以使人体内的原子核(主要是氢核)取向与之平行或反平行。

然后,通过向患者施加无线电波脉冲,使得部分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改变。

这个过程称为激发。

接下来,当无线电波停止作用时,激发的原子核会重新返回到平衡状态,同时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以无线电波的形式返回到机器中,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形成所谓的回波信号。

然后,利用一种称为梯度磁场的技术,可以对回波信号进行空间编码,即确定信号来自身体的哪个位置。

这个过程中,梯度磁场会在不同的方向上产生不同的磁场强度,使得来自不同位置的回波信号具有不同的频率。

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数学处理和重建,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一种称为傅里叶变换的数学方法,将频域的数据转换为空域的图像。

得到的图像可以显示出不同组织的对比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MRI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MRI不使用任何放射线,相比于X射线或CT扫描,更加安全。

其次,MRI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骨骼、肌肉、血管等结构,对于检测病变非常敏感。

此外,MRI还可以通过调整参数来获得不同的图像对比度,以适应不同临床需求。

然而,MRI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MRI设备较为昂贵,维护成本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地区的普及。

其次,MRI对患者的要求较高,如不能携带金属物品、不能患有心脏起搏器等。

此外,MRI扫描时间较长,对于不能耐受长时间扫描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不便。

总的来说,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学中的诊断技术医学影像学,是一种通过成像技术,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医学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中的一些主要的诊断技术。

1. X线成像技术X线是最早应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之一,它利用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的散射和吸收情况,来获取人体内部的信息。

X线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和胸部等区域的诊断,如骨折、脊柱畸形、肺炎等。

然而,由于X射线会对生物组织产生辐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辐射剂量控制,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2. CT成像技术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以X射线技术为基础的成像技术。

它是将被影响区域进行多个不同角度的拍摄,然后计算机将这些影像数据合成为三维图像,从而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CT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头颅、胸腹、盆腔等区域的诊断,如内脏器官的病变、血管疾病等。

相对于X线成像技术,CT成像技术会产生更多的辐射,因此在诊断时同样需要进行辐射剂量控制和保护措施。

3. MRI成像技术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电磁波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可以对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和器官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MRI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心血管、骨骼系统等领域的诊断,如脑卒中、肿瘤、脊髓损伤、关节疾病等。

与X线成像技术和CT成像技术相比,MRI成像技术不会产生辐射,因此也更加安全。

但是,MRI成像技术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使用对比剂,对比剂的注入也要注意剂量和方法,以避免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4. PET-CT成像技术PET-C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将PET成像技术和CT成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技术。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方法CT(computer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原理为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是其优势,在很多疾病检查和诊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MRI,即核磁共振,是一种影像检查方式,对人体伤害比较小,常用于腰椎、胸椎、颈椎等部位的检查。

CT和MRI都是十分直观的影像检查手段,在应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用科学的方式。

1 CT、MRI图像影像诊断的原则1.1全面观察应当充分利用到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影像方法成像的基本专业知识,全面细致的进行观察,以发现被检查者影像异常之处。

1.2具体分析当发现影像存在异常时,深入分析其信号特点、位置、大小、形态、边缘、数目等情况,查看被检查部位是否有功能性改变,以病理学知识为依据,分析出影像异常代表的病理意义。

1.3结合临床临床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很多疾病的影像检查结果都是相同的,或是相同疾病的影像检查表现不同。

对于医师而言,应当充分了解异常影像所代表的病理性质,并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征等因素,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参考。

1.4综合诊断(1)肯定性诊断。

在影像资料齐全、检查者病症表现明显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诊断;(2)可能性诊断。

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到了与病情有关的部分信息,但是难以确定病情的性质,提出一种或几种病变可能。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采用另外的检查方式,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3)否定性诊断。

将影像检查作为排除疾病的主要手段,缩小疾病范围;也有部分疾病在这个时间内影像学检查阴性,在另一时间检查出阳性。

2 CT、MRI图像影像诊断的步骤2.1了解病史及检查资料医师要了解检查者的基本情况,仔细阅读其资料,掌握病史、症状等,使阅片既全面又有重点,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2.2了解技术条件及检查方法影像图像中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比如:(1)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检查时间、年龄、检查部位等;(2)技术条件信息,如在CT检查之前,需要了解扫描序号,使用平扫还是增强扫描等。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成像技术,常被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异物、病变及其他异常情况。

它能同时检测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功能以及代谢活动,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技术。

本文将从原理与技术两方面来分析核磁共振成像。

一、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状态能够发生变化,并导致特定的频率信号发射出来的现象。

这些频率信号会被接收探头拾取并传至电脑,最后被转换成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强度,主要是由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决定的。

在静态磁场的作用下,这些氢原子核会具有不同的内能状态,而外加高频脉冲,就能使得氢原子核从较高能级状态跃迁到较低能级状态,同时发出共振信号。

电脑会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形成影像。

二、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不同类型的成像方式。

MRI成像MRI作为最基础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很好地克服X光的局限性与限制性,并以多种维度呈现人体内部组织结构。

它还能够快速高精度地检测人体不同部位的病变,如脑肿瘤、骨折等,并为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报告和治疗方案。

fMRI成像fMRI是一种新型的脑功能成像技术,脑磁共振图像即能够显示诸如脑的表面、灰白质的分界线,同时也可以通过脑神经活动所产生的信号对脑功能进行评估。

它的主要优点是无创伤性、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对于研究脑的功能及疾病方面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MRSI成像MRSI是一种新近发展的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不同的代谢物质在人体内的浓度分布情况。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地判断代谢紊乱的程度和性质,对于代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巨大的帮助。

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不同组织的磁共振信号进行处理,可以在多个维度上展现人体内部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情况。

MRI检查技术规范

MRI检查技术规范

MR1.检查技术规范MR1.检查前准备(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解剖部位和器官疾病的检查,应根据临床需要以及MR1.在各解剖部位的应用特点选择。

2.禁忌证:(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除外起搏器为新型MR1.兼容性产品的情况:(2)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⑶妊娠3个月内;(4)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有下列情况者,霜在做好风险评估、成像效果预估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后慎重考虑是否行MR1.检查。

(1)体内有弱磁性置入物(如心脏金属瓣膜、血管金属支架、血管夹、螺旋圈、滤器、封堵物等)时,一般建议在相关术后6〜8周再进行检查,且最好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2)体内有金属弹片、金属人工关节、假肢、假体、固定钢板等时,视金属置入物距扫描区域(磁场中心)的距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且建议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3)体内有骨关节固定钢钉、骨螺丝、固定假牙、避孕环等时,考虑产生的金属伪影是否影响检查目标;(4)可短时去除生命监护设备(磁性金属类、电子类)的危重患者;(5)瘢痫发作、神经刺激症、幽闭恐怖症患者:(6)高热患者:(7)妊娠3个月及以上;(8)体内有金属或电子装置植入物者,建议参照产品说明书上的MR1.安全提示。

(二)MR1.对比剂使用注意事项1.核对受检者基本信息及增强检查申请单要求,确认增强检查为必需检查。

2.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受检者签署对比剂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

3.按药品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对比剂。

4.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需留观15〜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病情许可时,受检者应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

5.孕妇一般不宜使用对比剂,除非已决定终止妊娠或权衡病情依据需要而定。

6.尽量避免大量、重复使用包对比剂,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减少发生迟发反应及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可能气7.虽然钱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慎重做好预防及处理措施。

mri检查

mri检查

mri检查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研究,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原理、实施过程、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第一章:MRI的原理MRI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是MRI技术的基础,它基于人体内部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产生的特定信号。

MRI通过探测和分析这些信号来获得图像。

第二章:MRI的实施过程MRI检查通常需要患者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并进入一个管状的磁共振仪器中。

在进行扫描之前,医生可能会注射一种叫做对比剂的物质,以提升图像的清晰度。

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并且需要患者保持静止。

第三章:MRI的临床应用MRI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如脑部疾病、骨骼损伤、肌肉问题等。

此外,MRI对于观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也很有帮助,如心脏、肝脏、肺部等的功能检查。

第四章:MRI的注意事项由于MRI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所以在进行检查之前需要对患者做一些准备工作。

例如,患者需要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可能对患者造成危险。

此外,孕妇和一些患有心脏起搏器等装置的患者可能不能进行MRI检查。

第五章:MRI的优缺点MRI具有很多优点,如高分辨率、不使用放射线等。

然而,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昂贵、过程时间较长等。

本章将详细介绍MRI的优缺点。

第六章:MRI技术的发展趋势MRI技术在不断发展,对于扫描速度的提高和新的成像技术应用探索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此外,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也可能会带来新的突破。

通过以上六章内容的详细解读,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MRI的原理、实施过程、临床应用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同时,本文遵循题目要求,不包含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广告等信息。

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流程

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流程

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流程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流程,从影像获取到最终诊断结果的整个过程。

一、影像获取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第一步是获取患者的影像资料。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决定使用何种影像技术,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影像技术,并将患者送到相应的检查室进行检查。

二、影像处理获取到患者的影像资料后,医生会将其进行相关的处理。

首先,医生需要对影像进行数字化,通过专业的软件将影像转换为数字化的图像文件。

然后,医生会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包括放大、调整对比度和明暗度等,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影像。

三、影像分析与诊断在对影像进行处理后,医生会进行影像的分析与诊断。

医生会仔细观察影像中的细节,并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医生可能要比对正常的影像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当然,在进行影像分析与诊断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诊断报告在完成影像分析与诊断后,医生会将诊断结果进行书面报告。

报告通常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所得的影像资料、影像分析与诊断结果以及治疗建议等内容。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五、诊断结果的使用和存档诊断结果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用于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决策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还可以作为医疗保险申请、司法鉴定和科研等方面的依据。

因此,医生通常会将诊断结果进行存档,并确保其安全可靠,以便日后的使用。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影像与诊断技术的流程包括影像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诊断、诊断报告以及诊断结果的使用和存档等环节。

这一流程的顺利进行对于确诊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监测疗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技术与方法介绍

诊断技术与方法介绍

诊断技术与方法介绍诊断技术与方法是医学领域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对于正确判断疾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诊断技术与方法,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一、影像学诊断技术影像学诊断技术是现代医学中最常见的一种诊断方法。

它包括X光、CT、MRI、超声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并明确病变性质。

例如,在骨折的诊断中,X光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它能够通过骨骼的X射线照片来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而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CT和MRI则可以更详细地观察到脑部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

二、实验室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是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或细胞进行检测,获取相关指标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手段。

通过对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体内环境和功能状态。

例如,血常规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根据不同的数值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

三、生物学诊断技术生物学诊断技术是通过对患者体内分子、细胞和基因等生物学信息的研究,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和分子诊断等技术。

通过对基因的检测,可以发现人体内存在的基因突变,从而预测个体的疾病风险。

蛋白质检测则可以检测人体内特定蛋白质的水平,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

例如,在肿瘤的诊断中,通过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肿瘤,并辅助确定治疗方案。

四、临床诊断技术临床诊断技术是医生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患者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临床判断能力。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和呼吸等观察,以及对患者病史、症状和体征的询问,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情况。

临床诊断是诊断技术中最为常见和基础的一种方法,也是其他诊断技术的重要辅助手段。

总结:诊断技术与方法包括影像学诊断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生物学诊断技术和临床诊断技术等多种形式。

磁共振技术岗位职责

磁共振技术岗位职责

磁共振技术岗位职责概述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常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结构和疾病诊断。

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临床、研究和教育等领域。

在MRI技术的开发、实施和应用过程中,磁共振技术岗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岗位职责磁共振技术岗位主要负责MRI设备的维护、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等工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岗位职责。

设备维护作为MRI技术岗位的人员,首要职责是确保MRI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调整,以保障设备性能和影像质量的稳定性。

具体包括:- 检查和清理设备的外观、内部结构和部件,确保无损坏或异常情况。

- 校准设备的参数,比如磁场强度、梯度磁场等,以及调整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模式。

- 修复和更换设备的损坏部件和元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操作和控制MRI技术岗位负责MRI设备的操作和控制,确保成像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 制定和执行MRI扫描的参数和方案,根据不同的疾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法和序列。

- 对患者进行合适的体位安排,并保证充分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患者的合作和便利。

- 监控扫描过程,确保扫描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 调整和优化扫描参数和序列,以改善或优化图像质量,满足临床和科研需求。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MRI技术岗位需要对扫描所得的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提供准确的成像结果以进行疾病诊断和评估。

具体包括:- 对扫描图像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确保图像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去除伪影、图像配准和标准化等。

- 利用专业工具和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提取重要的形态学和功能性信息。

- 解读图像结果,根据临床和研究需求,评估患者的病情、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等。

- 编写和生成详细的成像报告,向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准确和可理解的成像结果。

科研和教育MRI技术岗位在科研和教育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磁共振(MRI)检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磁共振(MRI)检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磁共振(MRI)检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影像学的应用已经逐渐广泛地使用在诸多疾病的检查之中,并且能够对疾病的诊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磁共振,即MRI也是在影像学检查中使用的较多的一种。

但是多数人对此项检查的知识不够了解,因此需对此进行科普。

一、磁共振检查磁共振,即MRI是属于目前比较先进的影像检查,其能够给予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其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优势。

磁共振检查的原理是使用电子计算机对人体进行检查,通过图像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显现。

其与CT检查不一样,使用的不是X射线,而是通过使用磁场的方式,主要是人体内的氢原子在磁场的作用之下出现共振的现象,进而可产生一种电磁波,可将磁场的变化进行表现,并且将其转化为图像的表现形式。

磁共振所转化而出的图像可表现出各种层次的切面,可以显示出脂肪,全身脏器,骨骼等,由此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出患者疾病的根源,对于神经系统,四肢骨骼类的疾病有较大的诊断帮助。

在进行磁共振检查时,不会产生像CT检查中会出现的伪影,并且不需要使用造影剂,给予患者检查的风险,同时也对患者的身体不造成影响。

二、磁共振检查的相关知识对于磁共振的具体相关知识还需进行了解:第一,辐射问题。

CT检查是有较大的辐射的,所以对于磁共振检查,多数患者也会担心辐射的问题。

产生辐射的原因主要是有射线的存在,而使用磁共振检查中,其作用的原理是磁场与电信号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形成图像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是没有射线的参与,所以磁共振检查是不存在辐射的危险性。

目前,磁共振可用于产妇的产前对胎儿进行检查,由此磁共振检查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而对于有辐射风险的其他影像检查来说,其所产生的辐射也在人体能够接受以及可控制的范围内,所以对于此类检查也不用太过担心。

第二,检查时间问题。

由于受到技术以及条件的限制,同时患者在检查之前还需进行各项准备,比如检查姿势的摆放等,所以综合总计检查患者的一个病患之处所花费的时间平均在十分钟左右。

核磁共振诊断技术

核磁共振诊断技术
• 目前最快MR成像方法 • 30ms可采集一幅图像,1s可获取20幅图像 • 临床用于灌注和弥散成像,心脏成像,介入MRI,功能神经系统成像
。 。
(五)脂肪抑制成像(5种方法) (六)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IR序列
自旋回波(SE)序列
SE序列的2个时间参数:
– SE-TR:脉冲间隔时间—指2个90 脉冲之间的时间, 称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 。 – SE-TE:回波时间(echo time,TE)—指90 脉冲到 测量回波的时间。
分析PWI参数和组织血供情况
①灌注不足:MTT明显延长,rCBV减少,rCBF明显减少。 ②侧支循环信息:MTT延长,rCBV增加。 ③血流再灌注信息:MTT缩短或正常,rCBV增加,rCBF正常或轻度 增加。 ④过度灌注信息:rCBV与rCBF均显著增加。
FLAIR像颅脑影像特征(1) FLAIR像是一种特殊重T2加权像,组织对比类似 于SE
T2WI 。原来常规T2WI表现为高或较高信号的病灶,在 FLAIR像上显示得更为突出,长T2特点更明显。
FLAIR图像上由于流空效应,动脉、静脉、静脉窦为无
信号。
FLAIR像颅脑影像特征(2)
FLAIR像另一突出特点是特定部位正常脑白质表现为 高或较高信号,需认真辨认,勿将其当病变。
MRI增强扫描
MRI灌注成像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
PWI概述
• 动态增强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是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 通过研究脑的 微循环变化来反映人脑功能状况。 • PWI是测量血液通过脑组织的相对运动,可以使用病人自身的 血液作对比,也可使用外源性对比剂,组织对比度好,容易显示 灌注异常。 • PWI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在毛细血管水平显示脑血 流量、无电离辐射损伤、设备相对普及等优点。

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诊断手段被开发出来,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常见的检查手段。

无创、无痛、无辐射是MRI在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磁共振成像技术呢?它的原理和应用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什么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全称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以核磁共振现象及原子核的自旋特性为基础的一种临床人体影像技术。

也就是说,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血管等进行检查的一种诊断技术。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MRI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检查人体组织、器官等。

这是因为细胞、组织、器官等微小粒子(如氢原子核)拥有自旋角动量。

当荷磁比(即自旋星率)不为0的核粒子处于强大的恒定磁场中时,原子核带电子就被定向,原子核也受到强磁场的影响,并产生一个特殊的震荡信号,这个信号就是核磁共振信号。

当有不同强度的RF射频场与样品相互作用时,样品迅速被激发,其自由进动导致复杂的信号。

这些信号被收集和处理以生成图像,显示文件中所考虑的组织的诊断信息。

在执行MRI检查人体时,磁共振成像仪会将人体置于一个大型的圆管内,该管中所预设的磁场与人体形成一个平坦的磁场。

磁体内的磁场是在均匀的强磁场中获得高分辨率影像的关键。

当一种射频电磁场被加入到这个磁区时,核磁共振信号就会被产生出来,该信号会被检测器捕捉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接着电脑会将数字信号转化为人眼可以看懂的影像。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MR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检测手段,具有很多独有的特性,包括对人体无创造性、对病变的准确识别、对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血管以及其他硬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等。

1. 肿瘤检测MRI技术是肿瘤检测的核心手段之一,其高清晰度、高准确性的成像效果,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癌症病变,并作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进动的存在,质子自旋产 平衡态时在Bo中的质子群 生的小磁场可以分解成两个部 分: MXY=0 1)方向恒定的纵向磁化分矢量 M0=MZ (沿主磁场方向) 2)以主磁场方向即Z轴为中心, 在XY平面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 量 纵向磁化分矢量产生一个与主 磁场同向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MO)

二、磁共振现象

具有磁性原子核,处于静磁场中,施加射 频脉冲(RF),原子核吸收RF能量,产 生磁共振现象

三个基本条件: 磁性原子核 静磁场(外磁场) 射频脉冲(RF)
条件一:原子核自旋与磁矩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数目不等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数目不等的质子和中子组成,质 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物质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原子的结构
电子:负电荷
中子:无电荷
质子:正电荷

自旋:原子核固有物理属性,
带电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自身轴 高速旋转


通电的环形线圈周围都有 磁场存在。转动的质子也 相当于一个小磁体,周围 形成微小环形电流,具有 自身的南、北极及磁力, 质子自身具有磁性,在其 周围产生磁场,并具有自 身磁矩 磁矩:矢量,具有方向和大小,

脉冲线圈的分类 按作用分两类
激发并采集MRI信号(体线圈) 仅采集MRI信号,激发采用体线圈进行(绝大 多数表面线圈)

按与检查部位的关系分: 体线圈 表面线圈 第一代为线性极化表面线圈 第二代为圆形极化表面线圈 第三代为圆形极化相控阵线圈 第四代为一体化全景相控阵线圈
射频脉冲(RF)条件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核磁状态

进动频率(Larmor频率)
计算公式: ω=γ· B
ω代表Larmor频率,γ为磁旋比(γ 对于某一种原子核来说是个常 数,质子的γ约为42.5mHZ/T), B为主磁场的场强,单位为特斯 拉(T), 从式中可以看出,质子的进动 频率与主磁场强度呈正比。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核磁状态
方向可由环形电流的法拉第右 手定则确定
原子核自旋
法 拉 第 定 律
原 子 核 自 旋 产 生 磁 矩
地磁
磁铁
核磁
所有的原子核都可产生核磁吗?
质子为偶数,中子为偶数 质子为奇数,中子为奇数
质子为奇数,中子为偶数 质子为偶数,中子为奇数 产生核磁
不产生核磁
结论:质子数和中子数至少一个为奇数
这样的原子核包括:1H、13C、19F、23Na、31P等百余种元素

条件三:射频脉冲(RF)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被 磁化了,产生纵向宏 观磁化矢量
不同的组织由于氢质 子含量的不同,宏观 磁化矢量也不同
磁共振不能检测出纵 向磁化矢量
MR能检测到怎样的磁化矢量呢?

MZ不是振荡磁场,无法单独检测,不能用于成像 如果要检测质子的自旋,收集信号,只有在垂直于静磁 场Bo方向的横向平面有静磁化矢量 为了设法检测到特定质子群的静磁化矢量,并用于成像, 需使静磁化矢量偏离Bo方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MRI中采用了射频脉冲
何种原子核用于MR成像?




目前生物组织的MRI成像主要 为1H成像,氢原子核也称为氢 质子, 1H的磁共振图像也称 为质子像 人体磁共振成像选择1H的理由:
氢原子核最简单,只含有一个质子, 一个电子,不含中子 1H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 体中总原子核的2/3以上 1H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 最高的
o
射频脉冲关闭后发生了什么?



无线电波激发后,人体内宏观磁场偏转了90度,MRI可以 检测到人体发出的信号 氢质子含量高的组织纵向磁化矢量大,90度脉冲后磁化矢 量偏转,产生的旋转的宏观横向矢量越大,MR信号强度 越高。 此时的MR图像可区分质子密度不同的两种组织
• 检测到的仅仅是不同组织氢质子含量的差别, 对于临床诊断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 我们总是在90度脉冲关闭后过一定时间才进行MR信号采集。


MR不能检测到纵向磁化矢量, 但能检测到旋转的横向磁化矢量
如何才能产生横向宏观磁化矢量?
射频脉冲的作用


共振
排列起一组音叉,敲击一个音叉振动 发音时,组内与之音调相同的音叉就 会吸收能量振动发音,这个过程叫做 “共振” 共振:能量从一个振动着的物体传递 到另一个物体,后者以与前者相同的 频率振动。共振的条件是相同的频率, 实质是能量的传递 照此原理,将电磁波的能量发射到质 子群上,一旦M加大偏转角并产生旋 转,即可达到产生振荡磁场的目的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史



1946年美国哈弗大学的E.Pu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F.Bloch领 导的两个研究小组各自独立的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 Purcell和Bloch两人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主要用 于磁共振波谱,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 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R.damadian用MRS仪对老鼠的 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样品研究发现,癌变组织样品T1、T2 弛豫时间值比正常组织长 1973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Lauterbur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 间定位,用两个充水试管获得了第一幅核磁共振图像

RF的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 率相同
激发:RF把能量传递给低能级 质子的过程(共振) 质子群共振后生成横向磁化矢量 MRI信号检测是在XY平面进行 的,



射频脉冲的种类


根据RF激发后静磁化矢 量偏转的角度
90o射频脉冲 180o射频脉冲 小角度射频脉冲


令偏转角达90o的射频脉 冲称为90o射频脉冲


横向磁化分矢量相互抵消,因 而没有宏观横向磁化矢量(MXY)
静磁场中人体组织获得磁化


人体进入静磁场后,经过质子有序排列,组织宏观上产 生了一个纵向磁化矢量MZ,组织有了磁性 纵向磁化矢量MZ不是振荡磁场,无法测定 振荡磁场是一种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场,它的磁场变化可 在天线内感应产生电压,用电流表可以测定 纵向磁化矢量MZ不移动,也不旋转,因此无法记录

椎管内病变:脊髓肿瘤、血管性病变、外伤、畸形为首
选方法
腹部及盆腔:实质性脏器占位、前列腺 胸部:纵膈占位、心脏大血管病变、乳腺 四肢关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 软组织:肿瘤、血管性病变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原理
学习MRI前应该掌握的知识
电学 磁学 量子力学 高等数学

初高中数学 初高中物理 加减乘除 平方开方
进入主磁场前质子核磁状态

人体内的质子不计其 数,产生无数个小磁 场,这种小磁场的排 列是无序杂乱无章的, 方向各异,使每个质 子产生的小磁矩相互 抵消, 因此,人体自然状态 下并无磁性,即没有 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核磁状态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内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再是杂乱 无章,呈有规律排列。一种是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 另一种是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处于平行同向的质 子略多于处于平行反向的质子 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两种核磁状态代表质子的 能量差别。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 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平行 反向的质子处于高能级,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 化矢量尽管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 由于处于低能级的质子略多于处于高能级的质子,因此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Mo)
进动是质子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动运动就像一个 垂直旋转着的陀螺, 用小锤对着它的顶 端撞击一下,陀螺 出现了倾斜,自旋 轴偏离重力线方向, 与重力线形成夹角, 并绕重力线旋转
进动
自旋核的进动

一个氢质子处在Bo中如 陀螺样旋进,它的磁矩轴 倾斜,且绕Bo方向旋转, 与Bo间有一个夹角,为 旋进角θ
RF脉冲作用后,静磁化矢 量Mo翻转90o到XY平面上 垂直方向:MZ=o 水平方向:MXY最大,大小 矢量发
生偏转
射频脉冲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决定射频脉冲激
发后的效应
宏观效应
小角度 90o 180o
微观效应
磁共振现象是靠射频线圈发射无线电波(射频脉冲)激发人体 内的氢质子来引发, 这种射频脉冲的频率必须与氢质子进动频率相同, 低能的质子获能进入高能状态


共振


条件: 频率一致 实质: 能量传递
射频脉冲(RF)

射频脉冲(radio frequency,RF)系统产生能量激发质子共振,
并接受质子释放的能量
RF系统包括下列组件: 组成:
•射频放大器 •射频通道 •脉冲线圈:发射线圈 接收线圈
作用:
•激发人体产生共振(广播电台的发 射天线) •采集MR信号(收音机的接收天线)
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
低能状态
高能状态
处于高能状态太费劲,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处 于 低 能 状 态 略 多 一 点
进入主磁场后质子核磁状态


进动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的质子还是处于低能级 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 与主 磁场有一定角度

质子除了自旋运动外,还绕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我们 把质子的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

条件二:静磁场
把 人 体 放 进 大 磁 场
静磁场是由磁共振仪器的主磁体产生 其强度与方向不变,强度单位B0 主磁体类型:超导、常导、永磁 静磁场强度(B0):0.15-3.0T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超导MRI系统

主磁体外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