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八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课件
考点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整合] 1.两大过程 (1) 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地面 增温。 _______ 地面辐射 的 形 式 向 大 气 传 递 热 (2) 大 气 的 增 温 : 主 要 以 _________ 量。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散射和b_____ 反射 。 (1)表现形式:a选择性_____ 太阳辐射 (2) 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 _________
上升 。 温随高度的上升而_______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
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 续。具体图解如下: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正午太阳高度 不同。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________________
下垫面 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 (2)_______ 射比例也不同。 天气 因素:天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3) _____ 不同。 【轻巧记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1) 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 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 )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
高三地理微专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2.下垫面 (1)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 >湿地、水域) (2)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水域>砂石)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
3.大气保温作用。 (1)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 气温低。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答案: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收缩,)危害路基;(4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
甲 安多
0
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
响路基稳定性。(4分)
拉萨
a
b
(2015•全国卷Ⅰ)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
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 –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2℃。
2.冷空气影响: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二)与外界热量交换
3.地形阻挡: ①阻挡暖空气:使气温降低; ②阻挡冷空气:使气温升高。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三)人类活动 1.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 2.区域性:城市热岛效应
图10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4~5题。
一、气温的日变化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 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 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 山丘)的气温日较差)】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检测八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质量检测:课时质量检测(八)大气的受热过程(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
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斤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
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
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右图示意北极地区海鸟。
据此完成 1~2 题。
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1.A 2.B 第1题,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
第2题,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
在天气晴朗时,珠穆朗玛峰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旗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读图,完成3~4题。
3.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4.珠穆朗玛峰产生旗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的( )A.8~11时B.11~15时C.15~18时D.20~24时解析:3.B 4.B 第3题,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主要还是地面辐射,阳坡岩石裸露带吸收太阳辐射最多,地面辐射强,温度较高,对流运动较强。
第4题,一日之内,11~15时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
(2020·长郡中学测试)意大利的实验性农业项目“尼莫花园”创立于2012年,其主体是海底农场,占据的水域面积约为100 m2,由5个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的充气“生物圈”组成,用绳索固定在海底,悬浮在水面以下6至10 m的海中。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分层与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分层与受热过程一、课标呈现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大气的组成知识点2:大气圈的分层知识点3: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知识点4: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 ⇒。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如图所示。
2.逆温的类型3.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4.逆温的影响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利用大气的组成解释地理现象1.二氧化碳CO2→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升温同时释放热能→返还地面的热量→保温作用。
2.臭氧和氧原子⇒高层大气中的O→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升温使大气电离→形成电离层。
⇒平流层中的O3→吸收波长较长的紫外线→升温的同时阻挡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3.水汽4.杂质⇒尘埃物质→吸附水汽→雾或降水。
⇒尘埃物质→削弱太阳光→大气能见度降低。
易错点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地理意义 地面增温——太阳辐 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气增温——地面是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6
基本概念辨析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名称
概念
性质
备注
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 向外辐射能量
短波辐射 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地面辐射
氧原子(高层大气)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
18
试题探究
结合气温日变化、云、雾等天气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四川文综)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
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此
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思维导图
一
1
思维导图
二
2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波长分布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50%
7%
43%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紫外线
辐
射
可见光
反射
O3
红外光
散射 H2O CO2
4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 散射
无选择性 有选择性 无选择性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空气分子、细小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 温不太高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备考复习: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
辐射 逆温
夜晚,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快 冷却,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 下降,而上层大气层降温较慢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 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C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_地__面__辐___射__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_地__面__辐__射___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_年___平__均__正__午__太__阳 ___高__度_______不同。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
的__太__阳__辐__射__比例也不同。
(3)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 阳辐射不同。
1.大气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受热过程
Ⅰ
太阳暖大 地
Ⅱ
大地暖大 气
Ⅲ
大气还大 地
具体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后增温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 辐射,大气吸收后增 温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 辐射,其中向下的部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与人类生产生活创新应用课件(人教版)(32张P
下图示意荷兰某农场全新革命性节能温室。其窗户尺寸为普通温室的 两倍,屋顶和侧壁使用双层玻璃结构,四个玻璃侧面均设有防反射涂层。 节能温室可节省约60%的能源,但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据此完成 3~4题。
3.温室中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实现节能的设施有
()
①双层玻璃 ②两倍尺寸窗户 ③防反射涂层 ④地热能装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该地温室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的原因是
()
A.冬季气温低
B.多阴雨天气
C.地热能丰富
D.受海洋影响
解析:第3题,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 及大气吸收截留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双层玻璃可以更多地截留地面长
波辐射,增加温室内温度。但双层玻璃会更多地削弱进入温室内的太阳
3.城市规划中的热力环流 (1)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 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 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 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 ()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不消耗能源
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
D.风向恒定
[解析] 第(1)题,由题图知,房屋背面是植物(升温慢),前面庭院是石 质地面(石头比热容小,升温快),可增大房屋前后的温差,有利于形成穿堂
风,C选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形成穿堂风需要风从一侧门、窗进
覆盖黑色 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的树木覆盖黑色尼龙网,以削弱太阳辐射, 尼龙网 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案(2023年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 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B)
A. 降水多 B. 受海洋影响强 C. 风力强 D. 受山地影响强
纬度和季节: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长
①热量收入: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组
土壤温
太阳辐射能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织 答
度的影
②支:地面
大气清洁度:城市和乡村
案
响因素
辐射、蒸发;
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等
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
③调
人类活动:覆盖黑膜、透明膜等和 塑料大棚等,使地温升高或者降低
综合思维: ①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②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影响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量大小及气 温的高低等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气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③综合分析逆温的成因及其影响。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 区域认知: 大气受热过程, 并 根据区域的纬度、海陆位置等信息,分析该地和对比其他区域的气 解释相关现象。 温高低、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人地协调观: 结合温室效应的作用原理,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 影响,说明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 结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地 理现象。
吸收
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 收放的黑色尼龙网
学案(2022年浙江1月卷)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 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大气的分层与受热过程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气下热上冷, 升; 对流运动显著
空
气
上雨与、人雾类、关雪系等最天密气切现,象云均、 发生在本层,天气复杂多 变。
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 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称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 气 升高
7.黄河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 B)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 气温低,冬季盛行下沉气流,冷空气不易上升,停留在近地面附近,容易出现上 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应用角度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践应用
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4.热力环流
3.[地理实践力]依据等压面示
并解释相关现象
意图,判断热力环流的方向及热
力环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征(简单知识,但是要记牢) ◆各层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运动情况;与人类的关系。(需分析原因)
气温变化特点及原因
空气运动特征
(山坡地带,是果树越冬和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原因是?)
沙尘暴和雾的成因区别 与空气运动的关系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鲁木齐离海洋远,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似一
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乌鲁木齐因此 被称为“雾鲁木齐”。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3分) (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4分)
2、区别: 地膜覆盖于地面,一般是提高地温 大棚一般是提高气温
高三上学期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大气受热过程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注意: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 用、散射作用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即0.6℃/100米
反射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太阳辐射能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 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 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因主要是( ) B
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 B.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 C.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 D.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新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不断加剧,格陵兰岛与附近海域
的冰川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冰川融化的速度将超 过气候变暖的速度并且继续加速。
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极地冰川融化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 系。
D. 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020全国Ⅲ)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 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 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A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A
A.18 ℃ B.22 ℃ C.28 ℃ D.32 ℃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
B 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差异 C.地形起伏 D.洋流性质
解析:第1题,因为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故M地的气温有两种可 能性:25 ℃<M<30 ℃或15 ℃<M<20 ℃。因为南美洲西海岸是安 第斯山脉,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故应为15 ℃<M<20 ℃,选A项。第2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地纬度相近,A项错误。甲地深居内陆,而乙 地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根据等温线的“陆南点南”(即陆 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则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规律可判断出此时为当 地夏季。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夏季升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故 乙地气温要比甲地低些,所以甲、乙两地气温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海 陆差异的影响,B项正确。甲、乙两地都位于拉普拉塔平原上,地势 差异小,C项错误。流经乙地附近的洋流主要是巴西暖流,对沿岸的 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但乙地气温却比甲地低,说明主导因素不是 洋流性质,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集训(八) 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对应学生用书p255一、选择题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下图示意1957—1993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约75°S,30°W)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B)A.1.5kmB.8.5kmC.12.5kmD.22.5km[解析]读图可知,a月各高度平均气温普遍低于b月,故a月属于南半球冬季,即7月;b月属于南半球夏季,即1月。
1月地面以上至约8.5km处,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A错,B对;1月约8.5km以上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不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C、D错。
选B。
2.a月,高度1.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B)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月即7月,1.5km以下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对。
7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位于75°S的哈雷站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错;读图可知,哈雷站7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气温低于-20℃,冰架不会融化,C错。
选B。
读我国某地区某河谷1月份晴天平均气温时空分布图,完成3~4题。
3.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C)A.190米B.260米C.330米D.400米[解析]根据图例,该河谷从谷底到坡顶的最大温差约2℃,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6℃,谷底、坡顶的最大相对高差约为330米,C对。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逆温现象持续时间约为8个小时B.8时逆温层厚度达到一天中最大C.该地逆温形成仅与夜晚吹山风有关D.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解析]逆温现象指的是下面温度低,上面温度高,不易形成对流现象,即谷底温度低于坡顶温度的时间,持续时间约为14个小时,A错误。
根据图示各时刻的谷底、坡顶温差,22时逆温层厚度可能达到一天中最大,B错误。
该地逆温形成与夜晚吹山风有关,也与天气状况有关,C错误。
气温日较差越大,夜晚降温幅度越大,日较差大小与逆温强度呈正相关,D正确。
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充足,气温较低时,大气中的水汽容易饱和凝结形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低,这种天气现象就是雾。
2017年12月13日到14日南京市出现一次特殊的双层浓雾天气现象。
下图为此次浓雾出现前后不同高度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图(单位:℃),斜线柱表示2点前后雾的高度。
读图完成5~7题。
5.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约为(A)A.-0.5℃B.0.5℃C.4.5℃D.5.5℃[解析]雾的形成条件是有逆温现象,图示时间内,2点左右出现浓雾。
根据气温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出现逆温现象后,地面最低气温值应等于8点附近的地面,温度范围约为-1℃~0℃,故图示时间内,地面最低气温可能是-0.5℃,A对。
B、C、D错。
6.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A.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B.大气逆辐射强,水汽冷却凝结C.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D.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解析]据图推测,上层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弱冷空气侵入,水汽冷却凝结而成,属于平流雾,C对。
地面气流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易形成降雨,不是雾,A错。
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水汽不易凝结,B错。
地面辐射冷却带动上层大气降温属于辐射雾,从地面开始出现,D错。
7.2点后,上层雾和下层雾的变化应是(B)A.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变小B.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增大C.上层雾上升,下层雾浓度增大D.上层雾下沉,下层雾浓度变小[解析]上层雾是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平流雾,随着冷空气下沉,2点后,应是上层雾下沉,A、C错。
上层雾下沉,下层雾厚度继续增加,下层雾浓度增大,B对,D错。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电力部门准备对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
读图完成8~9题。
8.影响该流域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C)A.纬度位置B.季风环流C.地形地势D.海陆位置[解析]读图,图中年均等温线分布随纬度升高,年均温应减少,说明纬度不是主要因素,A错。
大气环流影响的年均温等值线应向西北方向数值减小,B错。
地形的高低影响年均温分布的图示相符,主要因素是地形,C对。
海陆位置应向内陆年均温降低,D错。
9.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B)A.①以上河段B.①②之间河段C.②③之间河段D.③以下河段[解析]读图,图中年均温等值线越密集,说明高差越大,河流落差越大,水能丰富。
根据图中等值线疏密,该河流最适于梯级开发的河段是①②之间河段,B对。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单位:cm),完成10~11题。
10.季节性冻土形成的最主要条件为(C)A.海拔B.纬度C.气温D.土壤湿度[解析]地温低于0℃时,土层中所含水分结冰形成冻土。
地温与气温密切相关。
地温常年低于0℃,形成永久性冻土。
地温冬季可以低于0℃,但夏季地温较高的地区,冻土层全部融化,为季节性冻土。
介于两者之间的地方,表层冻土夏季消融,底层不会消融,表层为冻土活动层。
11.有关各地冻土深度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C)A.①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纬度高B.②地季节性冻土深度较浅主要是湿度高C.③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浅主要是地势低D.④地季节性冻土深度深主要是海拔低[解析]①地海拔高,形成高值,②③两地海拔低,形成相对低值,④地海拔较高,形成相对高值。
只有C为正确选项。
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辐射强迫是指由某种温室气体(或其他因素)浓度变化所引起的向外红外辐射量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中不同因素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以通过辐射强迫来衡量。
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有:CO2、CH4(主要来自水稻种植等)、N2O(主要来自施肥后的土壤)、卤烃等。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中的硫酸盐气溶胶浓度与SO2浓度呈正相关,而SO2气体主要来自燃煤。
下图示意1750—2005年人为产生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辐射强迫。
(1)在本世纪初,大气中CH4浓度上升几乎停止,N2O的浓度在同时期内持续上升。
分别说明其可能原因。
__CH4浓度停止上升可能原因是水稻种植的面积相对稳定;N2O浓度持续上升可能是农业施肥持续增多。
__(2)说出气溶胶产生的辐射强迫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特点:呈负值。
原因:气溶胶悬浮于大气中,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提高大气的反射率);气溶胶可以起到凝结核作用,增加云量(提高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
(3)分析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
__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为正值,增温幅度大;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为负值,降温幅度小;两者共同作用下减缓地表温度的上升。
__(4)推测未来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减弱的原因。
__气溶胶作用时间短;(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未来SO2的排放量减少。
__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
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1.5米左右,有的品种仅0.3~0.8米。
下图分别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冬、夏季山谷、山顶气温日变化。
(1)据图,指出山谷和山顶冬、夏季气温及其日变化的差异。
冬季:山顶气温高,山谷气温低;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山顶气温日较差小。
夏季:白天山谷气温高,夜晚山顶气温高;山谷和山顶气温日较差均较大,山谷气温日较差更大。
(2)说明大兴安岭蓝莓主要种植在山谷、洼地的原因。
__山谷和洼地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山谷和洼地因河流和丰富的地下水,土壤湿润;山谷和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__(3)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
__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生蓝莓不易受到冻害;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
__(4)简述当地果农采用人工堆雪方式防止蓝莓冻害的原因。
__东北地区冬季降雪量大,当地蓝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米),容易人工堆雪覆盖;冬季时堆雪(积雪)可以减少地表热量的散失,又可阻隔冷空气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土壤积雪(堆雪)较蓬松,孔隙多,孔隙中的空气对地面和树体具有保温作用。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