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论及其它常识
先秦
1. 《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诗言志”。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
2.孔子认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
”(《论语·阳货》)。
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
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
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
“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1)“以意逆志”,“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
(2)“知人论世”。
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
4.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概括:“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
“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
汉代
5.《毛诗序》的诗歌理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
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毛诗故训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
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4)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六义”说,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成为古代进行诗歌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
6.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诗无达诂”的观点。
刘安《淮南子》。
刘向《说苑》杨雄《法言》王充的《论衡》
7.王逸[东汉]《楚辞章句序》:《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三国
8.曹丕《典论·论文》
(1)《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2)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指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立言”的重要性。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
“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
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9.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南北朝时期
10.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11.钟嵘《诗品》,南朝梁。
《颜氏家训》颜之推。
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
唐
12.皎然《诗式》的诗歌理论。
刘知己《史通》唐朝司空图的韵味说主要见于《二十四诗品》。
13.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发起古文运动。
《答李翊书》
(1)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
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2)不平则鸣。
这一理论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
(3)气盛言宜。
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
(4)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强调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
14.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关于诗歌与政教的关系理论。
(1)白居易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2)诗歌必须为社会服务。
《寄唐生》:“惟歌生民命,愿得天子知。
”
(3)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互相统一。
《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
宋代
15.欧阳修《六一诗话》。
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
《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体系性最强。
全书共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
17.宋代张炎《词源》的基本内容。
(1)《词源》主要总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理论。
上卷论乐律,下卷论欣赏与作法。
提出三个评词标准:一是雅正。
二是意趣高远。
三是清空。
元
18.元好问《滹南遗老集》《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
19.明初诗文以宋濂、刘基、高启为代表。
20.胡应麟《诗薮》,谢榛《四溟诗话》
21.前、后七子: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提出“真诗乃在民间”观点的是李梦阳。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艺苑卮言》)为代表。
22.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文学流派是唐宋派,创作成就最高的则是归有光。
23.公安派是活动于明代万历中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
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以公安三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为“公安派”。
公安派的主要理论:“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
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露,指感情强烈,且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其二是俗,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24.明代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他是明代中后期戏曲流派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著有传奇“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提出“真情”,与“天理”相对立,认为情胜于理。
25.徐渭《南词叙录》的戏曲理论。
此书的作者是明代戏曲理论家徐渭。
这也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清
26.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日知录》、王夫之(《姜斋诗话》)。
27.赵翼《论诗绝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特别强调创新。
28.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1)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
(2)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
(3)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姚鼐《复鲁絜非书》:“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阳阴刚柔之发也。
”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
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姚鼐编选有《古文辞类纂》,流传广泛。
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之说。
此说源于方苞的“义法说”。
“雅洁”是姚鼐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
29.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综合探讨史学与文学,提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统一。
30.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晬语》,提出“格调说”。
31.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32.王士祯(渔洋)是继钱谦益、吴伟业而起的诗界领袖,以标举“神韵说”著名。
并编选了《唐贤三昧集》。
叶燮《原诗》的诗歌理论。
33.沈德潜“格调说“的理论内涵。
其体系包括“审宗旨”、“标风格”、“辨神韵”三个方面。
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容。
34.李渔的戏曲理论。
《闲情偶记》
李渔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曾定居南京,建芥子园书铺。
著有《闲情偶寄》,其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合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戏剧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舞台性为核心。
在戏曲结构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指出结构是戏曲各部分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处在戏曲创作过程中最先的次序,并提出四个具体主张。
A立主脑。
主脑是主题。
B减头绪。
强调情节的单一化。
C脱窠臼。
强调情节要创新。
D密针线。
指情节发展要有埋伏照应,结构要完整。
近代
35.刘熙载的《艺概》主要文艺理论。
(1)刘熙载是近代著名的文论家,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艺概》和《游艺约言》。
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大都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36.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
(1)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2)境界的分类:其一,造境与写境,相当于理想与写实两派。
其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其三,隔与不隔。
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是隔。
其四,境界的大小与高低之分。
其五,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诗人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对外物的感受而成为艺术境界,常人只能感受生活真实的境况,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
其它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型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
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词语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
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名行: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后将军:武官名。
)李密《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进(用于较高职务)《史记•孙膑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
起复(恢复原职务)《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道:“你說的何嘗不是。
但事關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圖報之時,豈可因私枉法,是實不忍爲的。
”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
三、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汉书•袁盎传》:“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
”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汉书•翟方进传》:“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
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
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
四、关于兼职的有: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晋书•谢安传》:“又领扬州刺史。
”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摄司马。
”(羊舌鮒,人名。
)
权(临时代职)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权知,代理主管)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行(代理官职)欧阳修《泷冈阡表》:“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
署(也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
五、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褫,音c hì)谢庄《上搜才表》:“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三国志•魏书•卢毓传》:“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
“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下车:官吏到任。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