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 (一)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二) 乃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衔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2
3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且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 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教你辨析: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 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 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且”用作副词,可译为 “暂且、姑且”,可联想成语“得过且过”“得饶人处且饶人”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文言文虚词含义

文言文虚词含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无实意。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之一,虽然语言风格古朴、繁琐,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味。

在文言文中,有一类词语被称为虚词,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实际的词义,主要起到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代表的意义。

一、「之」字的用法及意义「之」字在古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多种意义。

首先,「之」字可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吾学无算乎务者焉,则可与技矣。

”这句话中,“者焉”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焉”是副词“于”。

这里,“之”起到了连接“者”与“焉”的作用,表示所属关系。

其次,「之」字还可以表示动作向内发展或转化。

比如《左傳》:“楚子使秦時逆走於轅禮車。

”这里,“走於轅”的意思就是竖直地向车厢内部跑去。

此外,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字还可以表达一种说理的关系。

例如《史记》:“维夫人何之哉?”这句话中,“何之哉”是问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他们夫妇两个怎么了?”,表示询问。

二、「乎」字的用法及意义「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首先,「乎」字可以表示疑问、疑惑或反问。

例如《论语》中的“学如不及,则狂而乐怠焉。

”这里,“焉”是“于”。

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乐怠焉”表示‘快乐而不努力学习’,并含有一定的反问意味。

此外,「乎」字还可以表示感叹或强调。

比如《齐民要术》:“勤慎谨敬者以老少无虞之体始终。

”这里,“函数始终”表达了对勤奋和谨慎态度的强调。

再次,在古代文言文中,「乎」字还可以用作一种补充提示的作用。

比如《世说新语》:“范蠡、婴孩伓见霸阳桓公……桓公便著邹から庄子来点汪贵。

”这里,“来点”可以看作是表示补充信息的动词,加上「乎」字则显得更加完整,同时也增强了语气。

三、「者」字的用法及意义「者」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句首或句末,具有连接、引述等作用。

首先,在句首位置,它可以起到引导状语从句的作用。

比如《左传》:“以鄭之寝聚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后:“才”,“方才”。
三思而后行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雪骤《世说新语·咏雪》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明确下列句子中“而”的含义和用法
1.康肃笑而遣之。 2.聚室而谋曰。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然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转折,“但是”、“却”。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表修饰,“着”“地”,可不译。 面上而居 《愚公移山》
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 学而时习之。 《论语》
表递进,“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 代词 通“尔”,“你的”;偶尔也作主语,“你”。
复音 虚词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无义。 往之汝家,毕敬毕戒。 《富贵不能淫》
结构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动词 “到”“往”
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
明确短文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动词,“到”、“往”
音节助词,不,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连词 表转折,“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项羽本纪》
表肯定 “对的”“是的”。
不以为然
指示代词,“这样”“那样”。“然”有时和“而”“则”“后”连用,
然 代词 “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气词 了,啊,呢。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 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明确下列句子中“焉”的含义和用法
1.二石首并沉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汉之阴,无垄断焉。
兼词“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 表陈述语气,译成“了”
微课 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之而其为然焉
1、之
代人
代词
代物 代事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操蛇之神问之 《愚公移山》
之 助词
主谓之间,“消独”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但微颔之《卖油翁》 音节助词,无实义
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状态,“……的样子”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6、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代词 相当于“之”。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焉 疑问代词 哪里,怎么。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人不堪其忧 。 《论语》

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为
替、给、对、跟、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介词
“被”,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
为“被”。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为 语气词 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
代词,“这”
代词,“这件事”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助词,主谓之间,“消独”
(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
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结构助词,“的”
代词,“我”
2、而
连词
表并列,一般不译,可译为“又”。 博学而笃志。 《论语》
表修饰 表顺承 表转折 表并列
3、其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复数)。“他的”,“它的”(复数)。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代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这”“这个”“这些”。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
以为,认为。 判断动词“是”。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富贵不能淫》
实意动词,灵活翻译。“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5、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