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 (一)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文言虚词的概念及作用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充当语法功能词或语义修饰词的特殊词类。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修辞或推进句子结构的作用。

如今,尽管现代汉语已经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对于理解和学习古代文献以及欣赏文言文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1. 补语助字:补语助字在句子中常常起到标明补充说明内容或者对前面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之”、“者”、“焉”、“乎”等。

例如,“吾闻师夷长技以制夷,则为之先”(《孟子·尽心上》),其中“之”表示目的或结果。

2. 语气助字:语气助字主要用于表示感叹、反问、疑问等情绪或语气,起到加强语气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哉”、“耶”、“乎”等。

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卧薪尝胆》),其中“耶”表示反问语气。

3. 介词助字:介词助字在句子中用于连接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等,并且起到限定或修饰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以”、“为”、“而”等。

例如,“以为故国不杨吾楚乎” (《楚辞·天问》)。

"以"表示表示目的或原因。

4. 连接助字:连接助字主要用于连接两个短语、从句或句子,并起到衔接上下文、推进思路的作用。

这类文言虚词包括“乃”、“则”、“者”等。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它们将前后两个短语联系在一起。

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重要性1. 表达方式多样丰富: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古代汉语表达方式多样化,使得文史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文献内容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强调修辞效果:文言虚词通过修饰、衔接和引导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修辞效果。

通过运用不同的文言虚词,可以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 突显思想观点:在古代文献中,文言虚词常常被用来突出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不同的虚词使用方式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内心世界。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二) 乃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衔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2
3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且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 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教你辨析: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 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 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且”用作副词,可译为 “暂且、姑且”,可联想成语“得过且过”“得饶人处且饶人”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在古代文言文中是指一类功能虚弱、往往没有独立含义的词语。

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也不具备表述事件、性质或情感的能力。

虚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连接词、助词或虚词副词的作用,用以连接或标识动作、状态和关系等。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之:表示“的”、“之”的关系,用于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与形容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东方之国”、“学之深”。

2.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或“啊”。

例如:“何乎”,意为“何事呢?”;“不攻自破者,人乎人也”,意为“不攻自破的是人吗?”3. 而: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转折或递进关系。

例如:“父子之别,如是而已”;“志之大者,愈艰苦而愈可贵”。

4. 所: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被动的意义。

例如:“所行者,不以己之私欲也”。

5. 为:用于表示目的、结果或理由。

例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子曰:‘为政以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 以:用于连接动词与宾语,表示手段或方式。

例如:“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降维持纪律”。

7. 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手段。

例如:“胡人有善射者,受中国为师焉”,表示时间;“于乎千里之外,可以鄂矣”,表示地点;“忠信者,不为自己,视于事,顺于时”,表示手段。

8. 与:用于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示共同、对比或连接关系。

例如:“短兵不能与长兵共战”;“与时俱进”。

9. 又:用于连接两个动作的时间,表示先后顺序。

例如:“今日之事,有世俗者,有独我者。

大家必不能又如我”。

意为“今天的事情,有世俗的,有只有我一个的。

大家必定不能再像我这样”。

10. 乃:表示结果或转折关系。

例如:“虞舜用九服,乃登帝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吾与父母曾订,今乃取尔”。

11. 其: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文言文虚词含义

文言文虚词含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桓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属予作文以记之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无实意。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

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之一,虽然语言风格古朴、繁琐,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味。

在文言文中,有一类词语被称为虚词,它们在句子中不具备实际的词义,主要起到连接、修饰、衬托等作用。

本文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代表的意义。

一、「之」字的用法及意义「之」字在古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多种意义。

首先,「之」字可以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论语》中的“吾学无算乎务者焉,则可与技矣。

”这句话中,“者焉”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焉”是副词“于”。

这里,“之”起到了连接“者”与“焉”的作用,表示所属关系。

其次,「之」字还可以表示动作向内发展或转化。

比如《左傳》:“楚子使秦時逆走於轅禮車。

”这里,“走於轅”的意思就是竖直地向车厢内部跑去。

此外,在古代文言文中,「之」字还可以表达一种说理的关系。

例如《史记》:“维夫人何之哉?”这句话中,“何之哉”是问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他们夫妇两个怎么了?”,表示询问。

二、「乎」字的用法及意义「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首先,「乎」字可以表示疑问、疑惑或反问。

例如《论语》中的“学如不及,则狂而乐怠焉。

”这里,“焉”是“于”。

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乐怠焉”表示‘快乐而不努力学习’,并含有一定的反问意味。

此外,「乎」字还可以表示感叹或强调。

比如《齐民要术》:“勤慎谨敬者以老少无虞之体始终。

”这里,“函数始终”表达了对勤奋和谨慎态度的强调。

再次,在古代文言文中,「乎」字还可以用作一种补充提示的作用。

比如《世说新语》:“范蠡、婴孩伓见霸阳桓公……桓公便著邹から庄子来点汪贵。

”这里,“来点”可以看作是表示补充信息的动词,加上「乎」字则显得更加完整,同时也增强了语气。

三、「者」字的用法及意义「者」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句首或句末,具有连接、引述等作用。

首先,在句首位置,它可以起到引导状语从句的作用。

比如《左传》:“以鄭之寝聚矣。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原卷版)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原卷版)

专题3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

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

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

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

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

其迁也,新室屋未具。

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

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②教授:学官名。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教你辨析: 虚词“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教你辨析: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作用而无实际含义的字词。

它们在句子中通常充当句子成分的衔接和修辞等功能,为文言文章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1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一、所所字在古代汉语中用法广泛。

它可以作为助词,表示被动和完成;也可以作为一个代词,在句子中指代特定事物或对象;此外,所字还可以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带有包括程度、原因、结果等意义。

例如:“所居乎”、“所食者”。

二、者者字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通用的文言虚词。

它可以用来引领主谓关系,在句子中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语;也可以单独使用,表示特定身份、职业、身后等意义。

例如:“吾之所愿者皆可得也”。

三、之之字是一个具有非常广泛应用范围的文言虚词。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表前面提到过的内容;也可以置于名词前后,使其具有修饰和限定的作用;此外,之字还可以与动词连用,表示行为的方向、目标等。

例如:“天之尊也”、“过之而不及”。

四、乎乎字是一个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的文言虚词。

它可以位于句首或句中,使句子具有一种呼唤、询问的意味;也可以置于名词后面,表示充满感情、赞扬或惋惜等语气。

例如:“君乎”。

五、耳耳字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一种轻描淡写、否定回避等语气。

它通常放在名词前后,起到修饰和衔接的作用;在句子中也常用来引领原因和结果等关系。

例如:“明月装欢容,妆成每被秋堕地”。

六、焉焉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言虚词,在不同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它既可作为代词发指前面提到过的内容,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也可引导疑问和反问等语气,并表示特定关系。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七、令令字在古代汉语中多用作动词,表示使役、命令等意义。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动词连用,表示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令之泣”的“令”,表示使役的意思。

八、乃乃字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文言虚词。

它通常位于句首,用来引领主谓关系;也可放在句子中任意位置,在修辞上起到衔接和照应的作用。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它们通常不具有独立含义,而是用于补充、连接、修饰或限制其他词语。

下面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1.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红掌拨清波,青鸟啄春蟾之卵。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吾儿欲何为乎?”“天地之间,乎哉其间也。

”3.而:表示递进、并列、转折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但是”。

例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怀旧而不怀惜。

”4.所:用于动词前,表示被动、被作用的对象。

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兮: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的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兮。

”6.焉:表示动作、状态的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上焉能见?”“此言易以鲜,此行易以全,此事难并焉。

”7.使:表示目的、结果或让步。

例如:“春风吹又生,桃花树下笑开颜,使人偷垂涕。

”8.其:表示代词的所有格,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

例如:“庭中有奇树,枝叶生幽阴,如君家何独有,河上且看津渡船。

”9.以:用于动词前,表示方式、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

例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以身后者,不可得见。

”10.于: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示比较、程度等。

例如:“天地之间,何其繁华,万物之间,何其纷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上只是一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文言虚词还有很多,并且其用法与具体的上下文密切相关。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文言语言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文言虚词的概念与作用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或者具有较为模糊含义的词语。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不起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作用,但却对句子的结构和修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者替代名词。

例如,“日以继夜而驰,不暇自喘则矣。

”中的“之”就是替代后面的动作。

2. “其”:表示代词关系,“他”,“她”,“它”的替代词。

例如,“其人贱而嫉,德行败坏”。

3.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例如,“存亡独立乎?”4. “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里”,可以用来指示地点、时间等。

例如:“水皆上扬,浅北深南焉”。

5. “哉”:用于感叹句,表达惊讶、赞美等情感。

例如:“骚人之墓可传也哉!”6. “乃”:表示结果、原因等意思。

“既然如此”,“因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

例如,“乐毅深忌制之,乃使隰朋委让而东伐”。

7. “乘”:表示利用或依靠某种情况达成目的。

“利用”,“趁着”。

例如:“卢卫还,乘其顺也。

”二、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及举例1. 虚词“若”- 表示条件,“如果”。

例如:“若彼有藉,则能以抵夷狄。

”- 引导假设,“假如”,“要是”。

例如:“人皆爱其亲,又何必拘泥于称谓哉?其父未尝无违时,若果只本然知之。

”2. 虚词“而”- 表示转折关系。

例如:“巧者劳而智者忧。

”- 与动作动词连用,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报怨仇者,不负庖人之器;亲所好事者,求其所以喜”。

3. 虚词“乃”- 表示结果。

“于是”,“然后”。

例如:“力不足施行而哀告,则上曰:‘吾力已竭矣’乃止焉”。

4. 虚词“以”- 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

例如:“以德服人者,人不疾亡也”。

- 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例如:“以君之无道伤百姓,则国之殃。

”5. 虚词“焉”- 表示地点,“在那里”。

例如:“余将及汝球诸侯聚兵焉。

”- 表示整体范围。

例如:“吏子罪己而后治人,则官乃正矣”。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摘要:一、文言虚词的概述1.定义及作用2.分类二、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之2.者3.其4.且5.若6.所7.为8.焉9.以10.因11.与12.和13.则14.而15.与16.然17.则18.故三、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演变1.意义的变化2.用法的拓展四、如何运用文言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1.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2.结合语境理解含义3.学以致用,练习写作正文:文言文的18个虚词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的辅助词,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虚词虽然不能独立成句,但却是构建文言文句子的基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如:《论语·学而》:“吾丧我马,亦可矣。

”2.者:表示人或者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或“……的事物”。

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

”3.其: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等。

如:《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4.且:副词,表示将要。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欲伐曹,使荀息且观。

”5.若:代词,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如:《孟子·公孙丑下》:“若药弗良,焉用医者?”6.所:与“为”连用,构成“为……所”,表示被动。

如:《史记·赵世家》:“公子宋所为见陵侮者,欲以求信也。

”7.为:介词,表示替代或为了。

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焉:兼词,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如:《论语·子罕》:“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9.以:介词,表示手段或依据。

如:《论语·述而》:“子贡问曰:‘敢问昭文之鼓琴,师襄之舞,何谓也?’”10.因:介词,表示凭借或依靠。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一、介词介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诗句中的成分。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需要我们了解。

1.以:表示目标、标志,例如“以德报怨”、“以冬日之北”;2.若:表示条件、假设,例如“若故而动”、“如若乃尔”;3.因:表示原因,例如“因其疾于东道,参人所不入也”、“非辨於事者以因人也”;4.为:表示目的、结果,例如“为民请命”、“遂为丞相”。

二、连词连词是一种虚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或句子内部的成分。

1.并且: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两个事项同时存在,“予发愤图强,并且自立于江湖之上”;2.但是:表示一个转折关系,“我知与汝友好已久,但是今日为僵局所困,情形难保”。

三、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够表明语法关系,在修饰谓语动词时还能够体现主谓一致。

1.之: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起到形容、代替的作用,“汝辩之高也”、“贤之人也”;2.乎:与疑问词结合使用,用来构成疑问句,“何事乎?”、“焉视天下人乎?”;3.以:可以表示手段、原因等,“以巧力而知荣辱者”。

此外,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星罗棋布,靡有不至者以德运之”。

四、副词副词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虚词。

1.已: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夫子年已老矣”、“吾闻已久”;2.甚至:表达程度之深,“众勉而奋甚至于危难时刻”、“真可谓孔道所尽也矣”。

五、叹词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慨、惊讶等情绪的虚词。

1.咳/呜呼/唉:表示悲伤、不快或遗憾,“世亦远矣哀咳歌了”、“唉我心愁苦欲绝!”;2.哇:表示赞美或惊讶,“哇!花开得真美啊!”。

六、时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用于表示推测、猜测等含义的虚词。

1.或:表示不确定性或提出选择,“或是准备充分,或是不思考后果”;2.庶几/免则:表示假设或推测,“庶几以理投之,则天道将上佑我”。

七、语气词在表达感情和语气方面,文言文还使用一些特定的虚词。

1.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吾即位之年,然而朏笑者甚众”;2.遽然:表示动作突然发生,“遽然号古堡前而屈膝礼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一、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具有独立意义但担负辅助、修饰等功能的词语。

据其功能和意义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副助虚词和独立助词两大类。

1. 副助虚词副助虚词常用来构造句法结构,衔接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起到连接、依存、转折、强调等作用。

常见的副助虚词有“之”、“乎”、“其”、“焉”等。

(一)“之”“之”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副助虚词,在句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吾父之书”。

同时,“之”也可引导宾语从句或多元谓语结构,表示目标或结果,如:“以善救民者”的“者”,历来解释为表示结果的论述动态小品字,“以治罪人者”。

(二)“乎”“乎”既可用作疑问代理语气助词,表达感情或明确提问态度,还可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句的助词“吗”或表肯定反问“呢”,如:“何以乎寡人而千乘?”。

“乎”还可以用于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之后,起着引导问题的作用。

(三)“其”“其”是一个广泛运用的副助虚词。

它能够代指前文提到的内容,在句中衔接,表示属于、关于的意义。

例如:“皇帝使匈奴未可得而背之,背弗举兵。

”其中,“之”和“其”的结构共同形成了句法结构,并连接了两个动作。

(四)“焉”“焉”具有多种不同含义和用法,常见于表示地点或范围的语境中。

它可以表示位置、方向、场所等概念,如:“南则曰旱,北则曰寒”。

同时,“焉”也可以引申为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在哪里”的意义。

2. 独立助词独立助词是一类功能相对独立、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

它们常出现在主谓或动宾结构中,起着衔接成分关系或标志文体特点等作用。

常见的独立助词包括“乃”、“之”、“乎”等。

(一)“乃”“乃”常用于句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连词,起到衔接不同成分的作用。

它可连接主语与谓语、动词与宾语,表示因果关系或时间秩序,如:“春秋丧大夫则斋矣。

”其中,“则”和“矣”也是具有类似功能的虚词。

(二)“之”“之”作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解释

文言文虚词解释之综述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使用的、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进行介绍:1. 之之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音节的结束,有时也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束。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 而而是一个常用的连词,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

在文言文中,而通常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则则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法则、准则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则通常用来表示一定的准则或规定。

例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4. 乎乎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乎通常用来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 之之是一个常用的虚词,用来表示音节的结束,有时也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束。

在文言文中,之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属性或关系。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以上就是常见的文言文虚词之一——之的用法和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虚词,如而、则、乎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阅读、理解和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汉语中缺失的一环。

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阅读、理解和翻译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虚词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其用法和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后:“才”,“方才”。
三思而后行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俄而雪骤《世说新语·咏雪》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明确下列句子中“而”的含义和用法
1.康肃笑而遣之。 2.聚室而谋曰。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然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表转折,“但是”、“却”。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表修饰,“着”“地”,可不译。 面上而居 《愚公移山》
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 学而时习之。 《论语》
表递进,“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 代词 通“尔”,“你的”;偶尔也作主语,“你”。
复音 虚词
而已: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无义。 往之汝家,毕敬毕戒。 《富贵不能淫》
结构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动词 “到”“往”
已而之细柳军。 《周亚夫军细柳》
明确短文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动词,“到”、“往”
音节助词,不,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连词 表转折,“可是”“但是”。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项羽本纪》
表肯定 “对的”“是的”。
不以为然
指示代词,“这样”“那样”。“然”有时和“而”“则”“后”连用,
然 代词 “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河中石兽》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语气词 了,啊,呢。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 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明确下列句子中“焉”的含义和用法
1.二石首并沉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汉之阴,无垄断焉。
兼词“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 表陈述语气,译成“了”
微课 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之而其为然焉
1、之
代人
代词
代物 代事
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操蛇之神问之 《愚公移山》
之 助词
主谓之间,“消独”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但微颔之《卖油翁》 音节助词,无实义
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状态,“……的样子”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康肃忿然曰:《卖油翁》
6、焉
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代词 相当于“之”。
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
焉 疑问代词 哪里,怎么。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人不堪其忧 。 《论语》

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其一犬坐于前。 《狼》
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为
替、给、对、跟、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介词
“被”,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
为“被”。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为 语气词 用于句尾,表示反问语气。
代词,“这”
代词,“这件事”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助词,主谓之间,“消独”
(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
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结构助词,“的”
代词,“我”
2、而
连词
表并列,一般不译,可译为“又”。 博学而笃志。 《论语》
表修饰 表顺承 表转折 表并列
3、其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复数)。“他的”,“它的”(复数)。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代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这”“这个”“这些”。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
以为,认为。 判断动词“是”。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富贵不能淫》
实意动词,灵活翻译。“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5、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