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作品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断章》卞之琳讲解精编版
——卞之琳 (《雕虫纪历》)
“(《断章》)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 上。”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 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卞之琳 (《关于<鱼目>》)
《断章》中心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 想那光洁的诗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 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 扬而和谐。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 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 背后是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 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 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 世间的美中找点慰籍。明月当空,皎 洁的月光石也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 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对《断章》的众说纷纭
一说着重“装饰”的意思,表现了一种人生的 悲哀。
一说是写人和风景、自己和别人的对象化。 一说是写事物的主位和客位、主体和客体、主
动和被动的矛盾统一性。 一说是写人们对事物系统结构的一种把握方式。 一说此诗只是一幅恬静的图画,是诗人的瞬间
感受。
作者对《断章》的说法
从主客关系看——
人的主体角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对的,可以因情形的不同而成为客体 角色,因而主客是可以互换的。
从交流关系看——
人际之间有一定的阻隔与障碍, 因而各自是一种孤独、零碎的存在, 是令人伤感的;但同时他们又不是 真正对立而是相互成全,相互融合, 因而又是令人欣慰的。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3、卞之琳诗歌的历史地位
卞之琳诗呈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从早期象 征主义向后期象征主义转变的轨迹。他调 整了新诗的观念,淘汰了伤感和放纵,讲 求艺术自觉和自律,实现了从软抒情向硬 抒情,从单声部向多声部的转换,突出了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诗的综合特征,以 一套新的诗语系统建构了新的美学原则, 并创作了虽为数不多但质地坚硬、品质优 良的诗作,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重要 事件。(张同道《探险的风旗——论20世 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潮》)
卞之琳作品简介
《十年诗草》简介:《十年诗草1930-1939》,是卞之琳于1941年编的(收1930~1939年大部分作品),另篇诗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并于翌年出版。
包括作品《一块破船片》、《西长安街》、《旧元夜遐思》、《雨同我》、《妆台(古意新拟)》,以及慰劳信集《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17首等。
作品目录:重印弁言;初版题记;音尘集(1930-1935);影子;投;一块破船片;几个人;登城;墙头草;寄流水;古镇的梦;秋窗;道旁;对照;水成岩;尺八;圆宝盒;断章;寂寞;航海;音尘;音尘集外(1930-1935);记录;奈何;远行;西长安街;傍晚;寒夜;夜风;长途;白石上;大车;倦;古城的心;春城;归;距离的组织;装饰集(1935-1937);旧元夜遐思;鱼化石;候鸟问题;泪;第一盏灯;半岛;车站;睡车;雨同我;无题一;无题二;无题三;无题四;无题五;妆台(古意新拟);水分;路;白螺壳;淘气;灯虫;慰劳信集(1938-1939);一给前方的神枪手;二给修筑飞机场的工人;三给地方武装的新战士;四给一位政治部主任;五给放哨的儿童;六给抬钢轨的群众;七给一位刺车的姑娘;八给一位夺马的勇士;九给一处煤窑的工人;十给实行空室清野的农民;十一给委员长;十二给《论持久战》的著者;十三给修筑公路和铁路的工人;十四给一位集团军总司令;十五给空军战士;十六给一位用手指探电网的连长;十七给西北的青年开荒者;十八给一切劳苦者;集外集(1931-1937);望;还乡;芦叶船;入梦;雪;足迹;附录一关于《圆宝盒》;附录二《鱼化石》后记;附录三英文自译诗十一首;PEKING,1934(春城);FRAGMENT(断章);RESOUNDING DUST(音尘);THE FIRST LAMP(第一盏灯);THE MIGRATION OF BIRDS(候鸟问题);THE PENINSULA(半岛);THE RAIN AND I(雨同我);THE DOORMAT AND THE BLO《卞之琳诗选》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卞之琳的诗选,包括:一个闲人、寒夜、黄昏、夜心里的街心、一个和尚、记录、影子等。
【现代诗】断章 卞之琳现代诗
【现代诗】断章卞之琳现代诗【现代诗】断章卞之琳现代诗《断章》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卞之琳的作品,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断章》的主旨曾引发歧义的认知。
已经开始有人指出,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装饰”一词,整体表现了一种人生的可悲。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驳斥了这种观点。
他说道:“‘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于,正像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就是着重于在‘相对’上。
”原文:你东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成了“风景”.你原先看到的“风景”,在注目于你的人中,又不是“风景”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此际,没承想在楼上赏景的“你”,又下意识地来到窗前,欣赏明月的万里清辉,不经意间却又成了一道令别人梦绕魂牵的“风景,“―在别人的梦境中,“你”是他的一轮皓月,前两句的意蕴从连环往复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升华,形成了一种无限繁富的多元开放系统.“你”、“楼上人”,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人”.共同共同组成这个世界.“你”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桥上看风景”;“楼上人”也过着自己的生活,“在楼上看看你”.在某一个偶然,或者必然,你们相见,之后.或者返回,或者平行相守,各自搞着自己的事,怀著自己的梦想,共同缔造这个幸福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辅相成,相依相存,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世界上许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独立、无关,犹如”断章”,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分割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如同断臂维纳斯.正像作者所说,此诗就是“写下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快乐想要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装饰了风景,人(‘你’)可以见到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将自觉不自觉变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由此可见,诗人旨在整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卞之琳优秀课件
文学影响
《断章》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诗意表达、意象运用和哲理思考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借鉴。
社会价值
《断章》所传达的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它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 值,关注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态度,对于 当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引导人们 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注内心世界和精 神追求,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断章》作为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诗 歌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和理解。通过学习和讨论《断章》,有 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交流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欣赏更多优秀诗篇
卞之琳在当代文坛地位和影响
当代文坛地位
卞之琳是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和翻译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学术价值。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和翻译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诗歌观念、艺术追 求和翻译理念对后来的诗人和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和翻译事业
主题思想阐释与价值意义
爱情、孤独、人生等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诗中通过描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场景,表达了爱情的相对性 和无奈。这种爱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浓烈情感,而是一种淡淡的、内敛的、含蓄的情感。
孤独主题
诗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传达出深刻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自 己的世界里孤独地生活,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这种孤独感是现代人普遍的情感体 验。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赏析一】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背后的故事
眼中的残菊,在宋人看来,残菊自有一段风流在的。
比如宋代梅尧臣写过的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奉清觞。
”这是对于一种精神优越感的赞赏。
说到底,萧条也好,残菊也好,其实并没有我们今天体会到的那种悲凉,在宋人眼中,这样的感觉,反倒很有精神上超迈出尘的审美意味。
宋人的审美眼光是很高的。
唐人无论是衣着或者用具,都喜欢鲜亮艳丽,显示那种蓬勃的气象(当然是指盛唐时期,晚唐其实就有宋代的影子了),这个可以想想唐三彩。
但是宋人无论是衣着还是器物,追求的品位就完全不同了,内敛而低调,含蓄而丰盈,在色彩上尤其喜欢类似于“莫兰迪色系”的色彩搭配,那种灰度,将人心的内敛、深沉、宁谧、安静表现得刚刚好,这个可以想想宋代的瓷器。
日本文化之中“物哀之美”“侘寂之美”其实就是夺胎于宋代的。
如果这样想来,“萧条”“残菊”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恐怕就和宋人的感受不同了,我们很多人是用日常的逻辑去解读诗歌,而宋人却是用文人的心态在观照世界,每每错意之中其实也多少显出我们今日的鄙薄与寡淡——说到底,读诗还是要有一颗“诗心”,而且还要是一颗不太浅近的“诗心”。
这是一幅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中的米,宽16厘米,题为《数1936年冬为卞之琳抄写章》和《鱼化石》据说是卞之琳特意为张充和创作。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文学馆“断章”背后的故事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其中,《断章》最为人们称颂。
《断章》是卞之琳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
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卞之琳满意,于是他将这四句抽出独立成章,标题也由此而来。
卞之琳在谈及这首诗时,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
卞之琳介绍
中文名称:卞之琳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海门汤家镇
出生日期:1910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2000年12月2日
职业: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断章
卞(biàn)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
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断章》赏析
文学欣赏校选课考察卷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卞之琳的《尺八》《断章》导读
卞之琳的《尺八》《断章》导读卞之琳与李广田、何其芳并称汉园三诗人,他除有《数行集》收入《汉园集》外,还有《音尘集》、《鱼目集》等。
卞之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自己。
他确实“茫然”于时代风云,对艺术确高度敏感而热情,被人们称作最醉心于新诗技巧与形式试验的艺术家。
在新诗史上,他又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人们说他的诗常“于平淡中出奇”,就是因为他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
《尺八》是一种类似箫的乐器,一种箫管,相传于唐朝时传入日本,因长度定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
《尺八》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海西客”(按:中国算来是在日本海之西面)乘长安丸东渡日本,夜里听到尺八的吹奏。
他便想当年西渡中土的“番客”、夜宿孤馆,在尺八声里既动了乡愁,又得到了慰藉,第二天便在长安市上“访取了一枝凄凉的竹管”,于是,“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诗人不是根据尺八东传的历史,这里是以当年“番客”的乡愁,来暗示了自己此时的心境。
“尺八”只是一个情感的象征载体。
因此,诗里两次用了这样的句子,来描绘此时此刻“海西客”(也许不光是海西客)的心情。
“为什么年(霓)红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每次还紧接着连用了“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这三重叠句的紧促的呼喊之音。
都隐隐地透露了“海西客”的心境。
诗的最后,在断然的喝问声里嘎然结束了全诗:“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这“悲哀”,如诗人自己讲的,包含着对祖国式微的深深的哀愁。
作者在诗歌中自觉打破了时空界限和现实、心理界限、把现实与历史、外部世界与心理世界扭结沟通了起来。
诗歌从第一句至第三句,是纯属对于历史的叙述;第四、五句进入现实;而从第六句起到第十句,所描写的是“海西客”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回到历史;那括号内的两句,既是心理世界又是现时态。
这种跳荡自如,来去随意的叙述方式,既使整个诗歌显得跌宕挥洒,又有一种由多角度叠合产生的浑厚感。
诗歌还时不时跳出纯粹的叙述,或发出疑问,或直接呼喊、又增加了诗歌的重合感。
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
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
出自卞之琳的《断章》。
作品原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
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