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毛突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
蚊虫分类研究(双翅目:蚊科)的历史回顾与我国现状
蚊虫分类研究(双翅目:蚊科)的历史回顾与我国现状瞿逢伊;朱淮民【摘要】本文根据历年和近年蚊虫分类研究代表性文献作历史回顾和评述.蚊虫的传统形态分类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蚊虫的分类理念在反复争议和修订的历史中演变,直至《世界蚊虫名录,第二版》出版,一个相对稳定的蚊科分类系统才被公众认可.通过“细胞遗传”和“分子鉴别”方法用于蚊种鉴别,缓解了复合体成员种形态分类鉴别中发生误订和混淆的困扰.21世纪初,以形态特征量化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蚊虫系统发育分类研究,对提高蚊虫分类鉴别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新分类理念体现蚊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传统分类的改革不仅是分类理念,还应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操作程序.近年伊蚊族及相关分类单元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属,新组合属及属级分类地位的变更,可以显示其活力和效率.新的分类理念认为传统分类系统缺乏对蚊科系统发育关系的体现是一个重要障碍,并将蚊科新分类系统修订为2亚科11族.关于我国蚊虫分类现状,作者试对以往记录予以修订,并提出新分类系统包括:2亚科10族45属420种(包括伊蚊族分类地位待定的已知蚊11种).其中我国蚊属新记录:路蚊属Lutzia和金蚊属Kimia在文内作了简介.【期刊名称】《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年(卷),期】2013(020)004【总页数】12页(P223-234)【关键词】蚊科;分类;鲍蚊属;金蚊属;路蚊属【作者】瞿逢伊;朱淮民【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1 蚊虫分类研究的历史回顾研究资料表明20世纪是蚊虫形态分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广泛采集标本,描述了许多新属、新种,并反复对已知蚊类记录及其分类地位和名称进行校订,以经验的途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蚊科(Culicidae)各类群的分类系统。
针对传疟蚊媒复合体(complex)和隐种(cryptic species)混淆的发现,探索各种新技术应用于蚊虫分类鉴定,其中细胞遗传,分子鉴别,以及系统发育数值分析等方法与形态分类相结合,已经广泛应用,成为现代蚊虫分类的新趋势。
双翅目
双翅目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双翅目英文名称:Diptera定义: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中胸发达,前后胸退化,仅具一对膜质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完全变态。
包括蚊、蠓、蚋、虻、蝇等。
所属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 ;昆虫分类与进化(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双翅目动物双翅目(Dipter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的1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的第四大目。
世界已知85000种,全球分布。
中国已知4000余种。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双翅目昆虫体小型到中型。
体长极少超过25毫米。
体短宽或纤细,圆筒形或近球形。
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活动自如,下口式。
复眼大,常占头的大部;单眼2个(如蠓科)、3个(如蝇科)、或缺(如蚋科)。
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图1),一般长角亚目为丝状,由许多相似节组成;短角亚目3节,有时第3节分成若干环节,端芒有或无;环裂亚目第3节背侧具芒。
双翅目昆虫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下唇端部膨大成1对唇瓣,某些种类口器退化。
环裂亚目在触角基部上方有一倒“U”字形额囊缝,为成虫羽化初期额囊缩入后存留的痕迹,紧靠额囊缝下方为一月牙形骨片,称新月片,额囊缝与新月片存在与否为环裂亚目分组的重要依据。
中胸发达,中胸背板几占背面全部,前、后胸退化,中胸具翅1对,膜质,某些类群具毛(如毛蠓科)或鳞片(如蚊科),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很少缺如),极少数种为短翅、无翅或翅退化,翅脉近基本型,常有消失或合并现象。
食蚜蝇科r4+5脉与m1+2脉之间有一条贯穿r-m横脉的褶皱状伪脉,为识别该科的主要特征。
足短或极长,基节、转节、腿节、胫节上的鬃、毛、栉、齿等装备在有瓣类的分类鉴定上极为重要。
跗节5节,爪和爪垫各1对,爪间突通常存在,刚毛状或垫状。
黄明摇蚊的再描述(双翅目:摇蚊科)
T n t ss T n tr ) eie ( ie ,8 8 T wn s 4 :6 a ya u (a ya¥ f wp sMeg n 1 1 ) o e ,5 7 . r l P na e i m( h eo sc a e ie( ie 1 1 ) d r s 1 2 :7 ; s i t ,9 3 1 . e t dl P anp et )w p sMeg n,8 8 E wad ,9 9 3 5 Hahmoo 1 8 :7 p u rf l
2 , 文 俊 扫 网 ; 3 卜 2 2 , 文俊 扫 网 ; 9 卜 2
收稿 日期:— 1 1 基金项 目:0 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 划( 21 新苗人才计划 )浙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 (3 0 4 6 ; ; Y 1 0 8 ) 台州学院培育
( 州学院 生命科 学学 院 , 江 临海 台 浙
摘
3 70 ) 10 0
要: 对摇蚊科 ( hrnm da 明摇蚊 属 ( he osc a Kee,9 1 C i o ie ) o P a np et i r1 2 )黄 明摇 蚊 P lv e ( e e ,88) r f .t i s M i n 1 1 ap g
中部 1 长 刚 毛 , 缘具 8 刚 毛 。 7根 后 根
关键词 : 双翅 目; 蚊科 ; 摇 明摇蚊属 ; 中国; 再描述 中图分类号 : T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 2 3 0 (0 0 0 — 0 3 0 17 — 7 8 2 1 )6 0 4 — 3
明摇 蚊 属 (heoscr) Kefr 12 建 立 的 , 式 种 :hr o u ecl i Ke e。 P anp et 由 if 在 9 1年 a e 模 C in m sluoa s if r 目前 o b 世界 已知共 1 种 , 中 : 4 其 古北 区 4种 , 新北 区 9种 , 热 带 区 2种 , 洲 区 1种 , 洋 区 1种 , 洲 区现 在 新 澳 东 非
底栖动物图谱
底栖动物图谱——寂静的环科羽摇蚊幼虫(Ch.gr.plumosus)—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形态特征:摇蚊幼虫的身体一般为圆柱形,长2-30mm,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甲质化,一般有两对眼点。
触角一对,一般为5节,也有4节或6节的。
在触角第一节(基节)的表面,有1个或数个环状感觉器——环器,其数目和位置是分类的特征。
下唇齿板上齿的数目、大小、颜色是分类特征。
胸部三节,在第一胸节腹面有1对前原足,前原足上的爪勾与毛的有无、数目、长短及形状均为重要特征。
腹部通常由9节组成,在最后一节上有1对后原足。
粗腹摇蚊(Petopi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摇蚊属形态特征:摇蚊幼虫的身体一般为圆柱形,长2-30mm,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甲质化,一般有两对眼点。
触角一对,一般为5节,也有4节或6节的。
在触角第一节(基节)的表面,有1个或数个环状感觉器——环器,其数目和位置是分类的特征。
下唇齿板上齿的数目、大小、颜色是分类特征。
胸部三节,在第一胸节腹面有1对前原足,前原足上的爪勾与毛的有无、数目、长短及形状均为重要特征。
腹部通常由9节组成,在最后一节上有1对后原足。
球形无齿蚌(globosula)—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真瓣鳃目-蚌科-无齿蚌属形态特征:贝壳呈卵圆形、椭圆形或蚶形。
壳较薄,壳面平滑,铰合部无任何铰合齿。
小蜉(Ephemera)—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蜉蝣目-小蜉科-小蜉属形态特征:稚虫体长一般不超过10-15mm,但也有达20-30mm者。
有些种类在水草中游泳,并能附生在水草上;有些种类在水草淤泥上爬行生活;有些种类具扁化的身体,栖息在清澈的急流中,藏在石头低下生活。
是鱼类的天然饵类。
四节蜉(Baetis)—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蜉蝣目-四节蜉科-四节蜉属形态特征:稚虫体长一般不超过10-15mm,但也有达20-30mm者。
有些种类在水草中游泳,并能附生在水草上;有些种类在水草淤泥上爬行生活;有些种类具扁化的身体,栖息在清澈的急流中,藏在石头低下生活。
中国大蚊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记录种(双翅目,大蚊总科)
n u s nd a s ec p i e s a r e r e d e s c r i b e d nd a i l l u s t r a t e d .
Ke y wo r d s:T i p u l i d a e;P r i o n o c e r a;Pr i o n o c e r a s u b s e r r co i r n i s ;n e w r e c o r d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A n e w r e c o r d g e n u s , P r i o n o c e r a L o e w, 1 8 4, a n d a n e w r e c o r d s p e c i e s , P r i o n o c e r a s u b s e r r i c o r n i s( Z e t t e r - s t e d t ,1 8 5 1 )o f T i p u l i d a e( D i p t e r a )a r e r e p o s e d f r o m C h i n a . T h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o f t h e g e -
A n e w r e c o r d g e n u s a n d s p e c i e s o f T i p u l i d a e( Di p t e r a : T i p u l o i d e a )f r o m C h i n a
中华按蚊
成虫为灰褐色或棕褐色中型蚊虫,雌蚊触角基段蓬松状,有完整或不完整的白环。雌蚊触须具4个白环。翅前 缘有明显的亚缘白斑和亚端白斑,前缘基段通常杂有少数淡色鳞,但无白斑,径脉干大部分黑色。中足基节上下 各有一白鳞簇,后足跗节1一4节末端有窄白环,基节通常无白环。腹部第2~7节腹板上各有1对舌形自斑,各节 侧膜上有T形暗斑,第七腹板有鳞簇。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有很多淡色鳞 。
中华按蚊
双翅目蚊科动物
01 形态特征
03 分布范围 05 虫害防治
目录
02 生活习性 04 物种危害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有翅亚纲、双翅目、长 角亚目、蚊科、按蚊亚科、按蚊属的一种。
在中国,除青海和新疆以外各省(区)都有记载。
形态特征
虫害防治
中华按蚊实验室品系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敏感,对DDT呈现抗性。
中华按蚊思茅种群和成都种群成蚊对DDT和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产生抗性。但在测定的3个种群 中,思茅种群成蚊和幼虫的NSE活性都最高,成蚊GST最高(是实验室品系的2.4倍),但幼虫的GST活性较实验室品 系低,成蚊和幼虫的GST活性差异较大(6.7倍)。成蚊和幼虫MFO酶活水平最低。
分布范围
该蚊种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国内除青海、西藏外均有分布 。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 虫病的重要媒介。虽然不是高效的传播者,但由于种群数量大,可引起暴发性流行。幼虫主要孳生于缓流清水中, 如小溪、沟渠、渗出水等 。
物种危害
中华按蚊图例(7张)蚊类是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医学昆虫,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中发现了象形文字"疟", 表明3000多年前人们已认识了疟疾的症状。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在史书和其他民间书籍中均发现大量有关蚊子的 记载。蚊子成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从人体或其它宿主体内吸食新鲜血液,以获得发育所需要的营养,这种叮咬不 仅给宿主造成了极大的骚扰,同时还会传播病毒引起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热和登 革出血热等虫媒疾病,严重时甚至引发大流行,造成人员大量死亡 。蚊类隶属于双翅目蚊科,其中吸食人血及传 播疾病的主要集中在按蚊属、伊蚊属、曼蚊属和库蚊属。赫坎按蚊种团是我国蚊类中最复杂的亲缘集团,也是与 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种团,包含了传播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的媒介蚊虫,如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杰普按蚊(Anopheles jeyporiensis)及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等,其中尤中华按蚊分布最为广泛 。
中国南部翅扇类微型直突摇蚊(双翅目:摇蚊科)分子鉴定
中国南部翅扇类微型直突摇蚊(双翅目:摇蚊科)分子鉴定摇蚊科昆虫(双翅目)是淡水中最为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是环境监测和重演的重要指标物之一。
目前,虽然大多数记录种类已经获得广泛的生态应用,但一些微型种类(<2mm)却常常被生态学家边缘化,甚至被忽略,从而阻碍了相关生态研究的进展。
为解决微型昆虫准确鉴定的问题,重现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本研究选取中国南部具有翅扇区的常见摇蚊类群(棒脉摇蚊属(Corynoneura)、提氏摇蚊属(Thienemanniella)与钩脉摇蚊属(Onconeura))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的方法进行分类,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同时利用核内蛋白编码基因CAD和核外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COI作为分子标记,对物种进行了综合的分类鉴定。
本文共描述和记录了此类群中的35种,包含9新种和10未定名种,同物异名了3旧有记录种,发现了7种隐种,提出1新组合,成功匹配了5种摇蚊的生活史;首次证实西半球分布的钩脉摇蚊属(Onconeura)在东亚地区也有分布,但其属级单系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共获取215条可用于分析的基因序列,包括100条COI序列、64条CAD1序列和51条CAD4序列,所有上述序列均上传至BOLD。
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的建树结果表明:COI 序列和CAD序列在种级阶元的划分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CAD序列比COI序列具有更强的系统发育信号。
基于COI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翅扇类上述3属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3.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5%,但最大种内遗传距离和最小种间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
因此,对于那些分子界定和成虫形态鉴定相互矛盾的隐种类群,需要将来获取和观察更多的材料,以及在其对应的蛹和幼虫进一步验证有无明显的区别特征。
中国安的列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
中国安的列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唐红渠;王新华【期刊名称】《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39)002【摘要】本文记述了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安的列摇蚊属一新种,命名为长突安的列摇蚊Antillocladius longivirgius sp.n.,新种阳茎刺突长,由9个刺突组成并且翅上无毛,明显有别于本属其余6个已知种.文中同时给出本属世界性雄成虫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南开大学生物系标本室.%Antillocladius longivirgius sp. n. is described and figured as male imago based on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Henan Province in China. A key to the male imagines is given. The type specimen is deposi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总页数】4页(P67-70)【作者】唐红渠;王新华【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4+2.6【相关文献】1.中国拟毛突摇蚊属一新种(双翅目:摇蚊科) [J], 傅悦;王新华2.扎氏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长跗摇蚊族) [J], 郭玉红;王新华3.拟花托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长跗摇蚊族) [J], 郭玉红;王新华4.狭摇蚊属二新种及中国一新纪录种(双翅目,摇蚊科) [J], 齐鑫;施时迪;王新华5.新花托摇蚊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摇蚊科,长跗摇蚊族) [J], 郭玉红;王新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蒂齿斑摇蚊的再描述(双翅目:摇蚊科)
Abta t Siohrnmu tt u F biis h tb lne o Siohrn mu ( if r 1 1 ), hrn mie a i l dsr e y sr c t tci o ss w s( a r u )ta eo gd t ttci o s Kef , 9 9 C i o d aw ss y ec b db c o w c c o e o mp i Fa r i 7 1 S sccs( ar i )d t b t i nn rv c c r db n (0 0) a c r c da S a i k bi u i 18 . ,tt u F bi u c sn ii c s i r ue i La igPo i er od yWa g 2 0 w s or t s . k u i T k n g ) si dn o n e e ee z i( ou a a .
安 徽 农 业 科 学 。 unl f h i g J ra o u n.Si2 1 3 3 ) 18 1—18 2 o An A c.00。8(5 :9 9 9 9
责任编辑
张杨林
责任校对
卢 瑶
斯 蒂 齿 斑 摇 蚊 的再 描 述 ( 翅 目 : 蚊 科 ) 双 摇
赵笑敏, 魏冬梅, 鑫 (州 院 命 学 院浙 一 30 ) 齐 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 科 学 ,江 10 70
.
Ke r Ditr y wo ds pe a;Chrn mia i o d e;S itc io o s;Ch n o tco hr n mu i a;Re d s rpin — e c to i
斑 摇 蚊 属 ( tt hrnmu ) K e e 在 11 Si o i o s 由 i r cc o f 9 9年 建 立。 其模式种 是 C i nm s iuu Me e ,8 0 …。 目前世界 hr o u c ls( i n 13 ) o pt g 上已知 3 8种 : 古北 区 1 3种 ; 北 区 1 ; 新 4种 东洋 区 5种 ; 非 洲区 6种 ; 澳洲 区 3种‘ 蒂齿 斑 摇 蚊 ( .t tu ) F b 。斯 S sccs 由 a — ii
浙江省倒毛摇蚊属一新记录种记述
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 粤 灶藻憎 则藻糟燥则凿 燥枣 酝蚤糟则燥贼藻灶凿蚤责藻泽袁 酝援 糟燥灶枣蚤灶蚤泽 渊酝藻蚤早藻灶袁 员愿猿园冤 憎葬泽 凿藻泽糟则蚤遭藻凿 葬灶凿 蚤造造怎泽贼则葬贼藻凿 蚤灶 在澡藻躁蚤葬灶早 p则燥增蚤灶糟藻援 栽澡藻则藻 葬则藻 员园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酝蚤糟则燥贼藻灶凿蚤责藻泽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蚤灶 悦澡蚤灶葬袁 葬皂燥灶早 憎澡蚤糟澡 远 憎藻则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蚤灶 在澡藻躁蚤葬灶早 责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酝援 遭则蚤贼贼藻灶蚤袁 酝援 糟澡造燥则蚤泽袁 酝援 责藻凿藻造造怎泽袁 酝援 贼则怎灶糟葬贼u泽袁 酝援 赠葬葬灶藻灶泽蚤泽 葬灶凿 酝援 扎澡藻躁蚤葬灶早藻灶泽蚤泽援 酝援 糟燥灶枣蚤灶蚤泽 憎葬泽 泽蚤皂蚤造葬则 贼燥 酝援 遭则蚤贼贼藻灶蚤曰 葬灶凿 贼澡藻 皂葬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泽责藻糟蚤藻泽 憎葬泽 贼澡葬贼袁 酝援 糟燥灶枣蚤灶蚤泽 澡葬凿 源 造燥灶早 遭则蚤泽贼造藻泽 燥灶 贼澡藻 贼则葬蚤造蚤灶早 藻凿早藻 燥枣 贼澡藻 御 灶燥贼怎皂 憎澡蚤造藻 酝援 遭则蚤贼贼藻灶蚤 澡葬凿 员猿援 栽澡藻 皂葬蚤灶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憎藻则藻 蚤造造怎泽贼则葬贼藻凿 蚤灶 枣蚤早怎则藻泽援 运藻赠 憎燥则凿泽院 悦澡蚤则燥灶燥皂蚤凿葬藻曰 酝蚤糟则燥贼藻灶凿蚤责藻泽曰 贼葬曾燥灶燥皂赠曰 灶藻憎 则藻糟燥则凿 蚤灶 在澡藻躁蚤葬灶早 责则燥增蚤灶糟藻
倒 毛摇 蚊属 渊酝蚤糟则燥贼藻灶凿蚤责藻泽冤 由 运蚤藻枣枣藻则 于 员怨员缘 年建立袁其属名是根据其前足腿节具有两排倒毛而 得名袁模式种是 栽藻灶凿蚤责藻泽 葬遭遭则藻增蚤葬贼怎泽 运蚤藻枣枣藻则咱越糟澡造燥鄄 则蚤泽渊酝藻蚤早藻灶袁员愿员愿冤暂咱远暂遥 目前世界上已知 远员 种院古北
浙江省肛齿摇蚊属种类记述
收稿日期:2023-06-23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22C04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0481);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350023;202210350031;202110350060);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90455)作者简介:方晶(2001-),女,浙江开化人,在读本科生,(电话)152****5626(电子信箱)*****************;通信作者,齐鑫(1981-),男,山东济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动物系统学研究工作,(电子信箱)*****************.cn 。
方晶,牟昆仑,曾琬茹,等.浙江省肛齿摇蚊属种类记述[J ].中南农业科技,2024,45(2):131-133.肛齿摇蚊属(Neozavrelia Goetghebuer ,1941)隶属于摇蚊亚科长跗摇蚊族(Chironominae ,Tanytarsi⁃ni ),该属最早在1941年由Goetghebuer 描述,以Neo⁃zavrelia luteola 为模式种[1]。
除非洲和新热带地区以外的所有主要地理区域都有肛齿摇蚊属记录,共记录23种[2-7]。
其中,古北区最多,共描述了大约15种[8,9]。
中国共记录本属7种[2],分别为凤城肛齿摇蚊(N .fengchengensis Wang &Wang ,1996)、林氏肛齿摇蚊(N .lindbergi Reiss ,1968)、长附肛齿摇蚊(N .longivolsella Guo &Wang ,2005)、寡节肛齿摇蚊(N .oligomera Wang &Zheng ,1990)、多毛肛齿摇蚊(N .pilosa Guo &Wang ,2005)、棘肛齿摇蚊(N .spina Guo &Wang ,2005)、缩肛齿摇蚊(N .tamanona Sasa ,1980)。
摇蚊幼虫分类鉴定
摇蚊幼虫分类鉴定摇蚊幼虫分类鉴定:从形态特征到分子生物学方法引言摇蚊幼虫是一类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小型昆虫幼虫,属于双翅目摇蚊科。
摇蚊幼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同时也能对水质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摇蚊幼虫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水资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摇蚊幼虫的分类鉴定方法,包括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形态特征鉴定摇蚊幼虫的形态特征是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形态特征:(1) 身体形态:摇蚊幼虫身体细长,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触角腺。
胸部有三对胸足,腹部有若干对腹足。
(2) 口器:摇蚊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和下颚各有若干个牙齿,用于咬食藻类和有机碎屑。
(3) 尾部:摇蚊幼虫的尾部有一对尾须,尾须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4) 鳞片:摇蚊幼虫的身体表面有排列规律的鳞片,鳞片的形状、大小和排列方式可作为分类的依据。
2.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被用于摇蚊幼虫的分类鉴定。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1) DNA提取:首先从摇蚊幼虫体内提取DNA,常用的方法有酚-氯仿法、异硫氰酸法等。
(2) PCR扩增:选择合适的引物,对摇蚊幼虫的DNA进行PCR扩增。
常用的分子标记有COI基因、16S rRNA基因、ITS2基因等。
(3) 序列测定:将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获得摇蚊幼虫的基因序列。
(4) 生物信息学分析:将获得的基因序列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摇蚊幼虫之间的亲缘关系。
(5) 遗传距离计算:根据基因序列差异,计算摇蚊幼虫之间的遗传距离,用于分类鉴定。
3. 摇蚊幼虫分类鉴定流程在进行摇蚊幼虫的分类鉴定时,可遵循以下流程:(1) 形态特征观察:首先对摇蚊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包括身体形态、口器、尾部、鳞片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提取摇蚊幼虫的DNA,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中国直突摇蚊亚科四属系统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的开题报告
中国直突摇蚊亚科四属系统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直突摇蚊亚科四属系统学研究(双翅目:摇蚊科)研究背景:摇蚊科(Culicidae)是蚊虫中的一种重要类群,包括有致病性的蚊子和非致病性的蚊子。
其中直突摇蚊亚科(Toxorhynchitinae)包括了4个属,分别是Toxorhynchites、Lynchiella、Remaneia和Mansonia。
这些蚊子的成虫和幼虫都有显著的特征,如直接孵化、大型、肉食性、以及有一对非功能的盘状在繁殖过程中会用来作为放置卵子的“产卵器”等。
然而,尽管直突摇蚊亚科种类比其他蚊子少,其分类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并且其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也比较有限。
研究内容:1. 通过野外调查等方法收集直突摇蚊亚科的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不同属之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2.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核MOS 6基因等,对四个亚科属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3. 对直突摇蚊亚科属的所有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生殖特征及其地理分布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分布以及与环境和宿主的关系。
预期成果:1. 确定直突摇蚊亚科4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描述不同物种之间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2. 建立直突摇蚊亚科的分类系统,提供分类学上的依据;3. 提供有关直突摇蚊科的生态和生物学信息,对研究蚊虫的类群特征、生物学理论及其在疾病传播上的作用等方面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直突摇蚊亚科的形态学、生态和生物学特征、分类学和系统系统发育都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尤其是在蚊虫分类学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对传染病防制、疫苗研究等应用方面的提高。
摇蚊
生活习性
摇蚊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幼虫生活在水中,摇蚊幼虫呈蠕虫状,体内有血红素 呈血红色,又名红虫,俗称鱼虫,是水体中鱼、虾等食物链中的一环。摇蚊幼虫依靠水中浮游生物为食,不污染 水体,还能够净化水质。摇蚊繁殖量大,繁殖周期5天到10天,生命期1个月到3个月。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 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 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 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 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 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 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
水质持续恶化也是摇蚊提前出现的原因之一。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大大提高,微生物大量 的繁殖,为摇蚊幼虫提供的充分的食物。
谢谢观看
养殖方法
养殖池建设
养殖前准备
摇蚊养殖池用砖块浆砌而成,池底用水泥沙浆抹平。池子大小因地制宜,面积为50平方米~300平方米,但宜 小不宜大。池形为长方形,池高40厘米。排水口设在池底靠近排水渠的一边,排水管用直径为10厘米的PVC管制 成。排水口可垂直插一直径相同的PVC管,用以调节水位,使每个养殖池水位控制自如。每 1000平方米~2000平 方米设化粪池1个,面积50平方米~80平方米,深60厘米。
当养殖池的摇蚊幼虫采捞高峰期过后,要补充一定量的经发酵的有机肥,数量为每100平方米施用50千克。
污水处理系统中摇蚊幼虫的控制方法
1引言摇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双翅目(Diptera),摇蚊科(Chironomidae)。
摇蚊的生活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其中幼虫期最长,也是摇蚊生活史中惟一需要进食的阶段。
摇蚊幼虫在成蛹前共经历3次蜕皮,分为4个龄期。
摇蚊幼虫体内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红色,所以又俗称红虫。
摇蚊的幼虫初期具有趋光性,经过3~6d 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
幼虫的食性有植物食性、捕食性与杂食性之分。
植物食性种类以噬食植物组织为食,捕食性种类以甲壳类、寡毛类和其他摇蚊幼虫为食,杂食性种类则以细菌、藻类、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为食[1]。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由于水中营养物质丰富,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加之适合的温度及光照条件,使摇蚊幼虫大量生长繁殖。
2摇蚊幼虫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危害摇蚊幼虫在污水处理系统中以池底有机物为食,且食量可观,大量繁殖时,造成生物反应池内原有的生物量不足而影响污水处理效果;有时在摇蚊幼虫爆发的季节,回流到反应池的摇蚊幼虫会阻塞填料及管道,尤其是在低位管道中,阻塞水流的正常流动,影响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因此不得不采用人工进行清理,使运行成本及劳动强度增加,所以摇蚊幼虫的防治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2]。
3摇蚊幼虫的防治方法摇蚊幼虫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及微生物法等4种方法。
3.1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微滤法、光诱捕法、紫外光杀灭法、超声波法、喷雾法等。
3.1.1喷雾法喷雾法的原理是在水处理构筑物上架设喷雾装置,防止摇蚊成虫在池壁上产卵,还能使刚羽化出来的成虫被打湿而不能起飞进而交配。
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只在沉淀池上方布设喷雾装置,这是因为沉淀池水面平稳,有利于摇蚊产卵及其幼虫的生长。
喷雾装置喷嘴的选择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西村水厂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喷雾法对摇蚊的驱赶率达90%,其每小时处理能力为33000m3,设备投资为20万,吨水运行成本污水处理系统中摇蚊幼虫的控制方法李正阳1罗丹2包少可3(1.东达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3;2.辽宁广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141;3.沈阳振兴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4)摘要:摇蚊幼虫在水处理系统中经常出现大量繁殖,造成污水处理管道堵塞,因此对摇蚊虫的控制近来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初步调查名录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初步调查名录齐鑫;王新华【摘要】在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标本鉴定的结果,总结了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摇蚊科昆虫名录,共计3亚科23属39种,其中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白壳粗腹摇蚊Conchapelopia pallidula (Meigen)、黄纹提尼曼摇蚊Thienemanniella flaviscutella (Tokunaga)和黄三叉粗腹摇蚊Trissopelopia flavida Kieffer.【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3页(P496-498)【关键词】摇蚊科;名录;乌岩岭;浙江【作者】齐鑫;王新华【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4摇蚊科昆虫隶属于双翅目中的长角亚目。
幼虫期多生活于淡水水体,少数种类陆生或海生,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密度和生物量最大的淡水底栖动物类群之一。
目前全世界已知摇蚊科 5000多种,分布于全球所有动物地理大区。
中国已描述种类约 600多种,隶属于 7亚科 136属。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摇蚊科类群还未见系统报道。
为此,笔者于 2005~2007年对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摇蚊科昆虫进行了采集调查,以便为该地的昆虫资源保护、利用以及环境质量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境内西北部,洞宫山脉南段,南连福建省寿宁县,北接本省云和县 ,地处27°40′38″~27°43′42″N,119°38′29″~119°41′27″E之间 ,总面积 18 862 hm2,区内山峦起伏,地势高峻,飞云江源头之一位于此地。
保护区地处浙南沿海山地,属“南岭闽瓯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具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色,自然条件优越。
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分属检索表
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分属检索表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分属检索表1(2)触角可收缩,通常很长,伪足长,高跷状...........................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 触角不能收缩,通常很短 (2)2(1)无前上颚,肛前须突高为宽的8~10倍...........................寡脉摇蚊亚科Podonominae (此亚科幼虫在我国尚未见,资料表明,它们生活在冷的急流水中,种类很少)有前上颚,肛前须突很短,其高最多不超过宽的4倍 (3)3(2)第3触角节具环纹,通常无腹颏,如有则无影线............寡角摇蚊亚科Diamesinae12第3触角节无环纹,腹颏有或无 (4) 4(3)颏两侧的腹颏形成具有放射影线的腹颏板.....................摇蚊亚科Chironominae38 颏的腹颏部分通常不明显,如有决不具影线 (5) 5(4)腹颏板向两侧伸展,并具长鬃,触角4节……………………………………………………原寡角摇蚊亚科Prodiamesinae原寡角摇蚊属Prodiamesa(原寡角摇蚊属幼虫生活于河流、溪流和湖泊的沿岸带)腹颏板小,如向两侧伸展,则无鬃,或者触角不是4节……………………………………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166(1)体节具有少数分散的毛,体较细长。
两对肛乳突皆靠近肛门……五脉摇蚊属Pentaneura (本属幼虫分布于溪流和流动的大的水体中)体节两侧各具纵向毛,头较宽,腹面一对肛乳突着生于后伪足基部,远离肛门 (7)7(6)头较短,其长度不超过其宽的4/3倍,触角长为头长的1/4或1/3 (8)头较长,其长度约为其宽的2.5倍,触角长为头长的1/2或3/4 (10)8(7)具有2对肛乳突 (9)具有3对肛乳突………………………………………………………长足摇蚊属Tanypus (该属幼虫多生活在湖泊或池塘的底部淤泥中,温带地区种类和数量较多)9(8)唇舌具有5个齿,幼虫白色、黄色或淡红色,有时杂有褐斑……前突摇蚊属Procladius (前突摇蚊幼虫生活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底部淤泥中,世界性分布种类)唇舌具有4个齿,幼虫红色或淡绿色,头部黄色……………四齿摇蚊属Anatopynia(该属幼虫生活于浅的湖泊或池塘中,种类罕见)10(7)触角约为头长的3/4,上颚钩状……………………………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 (幼虫喜好各种类型的温水水体,特别是较浅水体的淤泥底)触角长约为头长的1/2,上颚微弯曲 (11)11(10)唇舌具有6~7个淡色齿…………………………………………腔摇蚊属Coelotanypus (幼虫生活于湖泊底部碎屑中,在老河床亦有分布,种类罕见)唇舌具5个深色齿………………………………………………无突摇蚊属Ablabesmyia (该属幼虫广泛分布于各种类型的静水中和流水中,热带和温带尤多)12(3)头壳背面具有瘤状结节,体具有多分支的刺或粗的棒状突起,伪足的爪排列为环状………………………………………………北七角寡角摇蚊属Boreolieptagyia(本属幼虫仅生活在山区冷而清洁的河流中,或冰川河流的岩石表面。
摇蚊幼虫
6.2摇蚊幼虫在污泥生态致病原因学效应测试生物的研究摇蚊幼虫为摇蚊属双翅目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幼虫的形态为圆筒形蠕虫状,高龄幼虫大小体长不等,在2-60 mm之间,大多数幼虫体长在10-16 mm 左右,有的幼虫非常短小。
摇蚊身体由胸、腹、头部三个部分组成。
头部横切面大多为圆形,背面观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其头长(上唇前中骨片的前缘到冠突后缘的间距)与头宽(背面观时的最大宽度)几乎相等或者长为宽的数倍不等。
许多微小且复杂的重要器官,例如上唇、眼点、触角、内唇、颁、上颚、前颁、下颚等,均集中在头部。
胸部具有3个体节,腹部具有9个体节。
胸部第一体节具有一对前原足,用来收集有机物碎片,细小的淤泥或者砂砾进行筑巢。
腹部最后一节一般称作尾节,腹管是幼虫用来排泄的器官,它的数目和长度因类而异(王雪龙2005)。
摇蚊幼虫不仅是许多经济水生鱼产品的天然饵料,还是水体营养类型、环境检查与分析和水质评价的指示生物,同时对不健康的水体自净有一定作用。
因此摇蚊幼虫类类的鉴别对水产养殖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湖沼学理论的研究都很重要(毛连菊2000)。
在水生毒物学的淡水模式生物中,摇蚊(双翅目:摇蚊科)是被广泛使用情况于淡水中的生物和环境体系评价标准的物类之一(Perez et al.,2013;Morrissey et al.,2015)。
摇蚊幼虫的生命周期较短,幼体与沉淀在下方的污泥接触较近,易于实验室培养(Learner, 1966; Faria et al., 2007; Muñoz et al., 2014)。
此外,该物类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死水,河流的流出位置,沟渠,湖泊等各类生境(Péry and Garric, 2006)。
对摇蚊幼虫的外部输入物性危害性的评价通常是通过幼虫的生活史所反应,如生长和羽化来进行的(OECD, 2004)。
此外,生化反应已被用作补充分析工具,以预估个体的危害性(Rodrigues et al., 2015a, 2015b; Campos et al.,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