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境还是生机?——批评理论时代的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中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鲁宾逊漂流记)

2019-2020年中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鲁宾逊漂流记)

中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十四)——《鲁宾逊漂流记》阅读【作者简介】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

笛福生于伦敦一个油烛商家庭,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他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了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

笛福直到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

写《鲁滨逊漂流记》时,他已59岁了。

此后,他又创作了《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创作背景】这部小说是以亚历山大·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为原型的。

据当时英国杂志报导:1704年4月,赛尔柯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遗弃在距智利海岸900多公里的胡安一费尔南德斯群岛中的一个叫马萨捷尔的小岛上。

4年零4个月后被航海家发现而获救。

那时,赛尔柯克已忘记了人的语言,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

笛福受这件事的启发,构思了鲁滨逊的故事。

【主要内容】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体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见识一番。

第四次航海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同伴全部遇难,唯有鲁滨逊幸存,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等运到岸上,并搭起帐篷定居下来。

他制作简单的工具,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开始在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

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

他还制作陶器等等,保证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还在荒岛的另一端建了一个“乡间别墅”和一个养殖场。

虽然这样,鲁滨逊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

他砍倒一棵大树,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做成了一只独木舟,但船实在太重,无法拖下海去,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另造一只小的船。

鲁滨逊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5年后,一天,他发现岛边海岸上有一个脚印。

不久,他又发现了人骨和生过火的痕迹,原来外岛的一群野人曾在这里举行过人肉宴。

法制教育班会主题记录内容7篇

法制教育班会主题记录内容7篇

法制教育班会主题记录内容7篇法制教育班会主题记录内容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事梗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欣赏斑羚飞渡的悲壮美画面,感受献身精神。

3、探讨置疑,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珍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部分条款。

6、明辨本文狩猎者行为的是与非。

7、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应怎样和谐相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感受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美德。

(二)难点:理解课文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讲述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迁徙抱团变成球体滚动使种族生命得以延续的故事,导入课题。

2、介绍作家及作品3、关于斑羚知识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示例:一群斑羚羊被狩猎队逼到绝境,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飞渡。

2、理清文章脉络(1)斑羚飞渡历经的过程身陷绝境(极度危险)——峰回路转(一线生机)——斑羚飞渡(从容一跃)——走向彩虹(英勇献身)(2)给文章分层次飞渡前:被逼伤心崖——身陷绝境飞渡时:老垫小飞渡——脱离险境飞渡后:剩镰刀头羊——走向彩虹三、研读课文,探讨问题问题1:阅读1-2自然段,分析:斑羚羊身陷什么样进退维谷的绝境?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问题2:阅读4-8自然段,分析:在斑羚群体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采取了哪些行动?抓住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它哪些美德?(反思:抓住镰刀头羊三次叫声的不同来分析。

)明确:采用了外形、动作、神态、叫声四种描写方法;表现了它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等美德。

问题3: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次主要写到彩虹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第一次:渲染一种神秘的色彩,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第二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飞渡的悲壮美;第三次: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 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海德格尔,世界因我而存在,照亮、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议论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议论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回答1——5题。

(12分)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

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

文学理论观点: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崔海峰文学处于困境,文学面临危机,文学已经衰落……这类言论可谓老生常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文学的真实境况。

困境与顺境、危机与生机、衰落与繁荣通常是交替或并存的,从古至今,文学不断地自我调整、改良,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生命力,何曾沦落到消亡(终结)的地步?文学消亡论令人不爽,作为热门话题,却也体现了人们对文学未来的关注和对文学命运的担忧。

这个话题,在台湾、香港早有论及,在国外则由来已久。

一1992年9月3日,台湾《联合文学》月刊主办“文学的未来”座谈会,有几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到会,对文学的未来加以预测,提出一些悲观或乐观的看法,没有直接得出文学消亡的结论。

①1992年9月12至14日,台湾《联合报》刊出以“文学又死了吗”为题的座谈纪实,“文学会不会死亡”是与会人士共同关心的问题。

1992年11月3日,香港岭南学院召开“文学的将来及华文文学的前途”讨论会,议题包括“文学会不会死亡”,有几篇发言稿陆续发表在《香港文学》1993年1月号、5月号,《香港文学》的几位读者也撰文参与讨论。

《香港文学》主编刘以鬯猜测道:文学会死,也不会死。

他明知这种讲法是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却仍担忧事情会有这样的发展,他对“文学会被电视淘汰”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电视既然不能淘汰电影,电视、电影也不会淘汰文学,他担心文学可能会被文学淘汰。

也就是说,严肃文学可能会被垃圾文学淘汰。

他忧虑地说,严肃文学已被逼在壁角,这种情形要是不改变的话,严肃文学终有一天会死亡,到那时,文学商品就会戴上文学的假面具,填补严肃文学留下的空位。

②刘以鬯的猜测使内地读者刘介民颇有感触,他想起韦勒克(Wellek)提到的“文学末日”、“文学之死”、“文化穷途”等语,在批评现代社会淫靡虚浮、价值颠倒、是非混淆的弊端时,他乐观地指出:商品文学、低级庸俗文学不能替代严肃的纯文学,文学商品也不会带上文学的假面填补严肃文学留下的空位,对文学受到现代科技、影视的冲击大可不必过分担忧,影视不会代替文学。

绝境是一种醒悟和升华阅读答案

绝境是一种醒悟和升华阅读答案

绝境是一种醒悟和升华阅读答案《绝境是一种醒悟和升华》阅读材料①如果你认为你一生中也不会陷入绝境,那么只能证明你正在走向绝境的路上。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走出了绝境,回首再看看,你会说你从未发现过,自己要比自己想像的要伟大,要坚强,要聪明。

如果你已经成功了,你要由衷感谢的不是你的顺境,而是你的绝境。

②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腐蚀剂和麻醉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蜕变,让你经历从到奴隶的转化。

然而,绝境虽仅仅是一段距离、一个门槛和一次洗礼,同样也是一次转折,一次醒悟和升华。

在绝境中你往往会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与俗人甚至包括你自己所见不同的常规,书写连你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所以,绝境才是你的资本、你的证明。

③一个人只要不甘心平庸,哪怕是有一点点想法,在把想法通过办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阻力和麻烦。

人为制造的、客观存在的和偶然发生的,会让你感到英雄气短的无奈,会让你有求救无门的尴尬。

④人生之所以有绝境,是因为你要突破、要挑战。

身陷绝境,就不要诅咒。

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⑤我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

你不在绝境中发迹,就在绝境中沦落。

⑥自古英雄多磨难。

古代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事例. 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

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

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一个平凡人成为一个领域的英雄或者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是挫折和磨难使然,因为英雄和平凡人的区别就在于,英雄在逆境中抓住了逆境背后的机遇,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论文摘要:欧洲中世纪有着相当丰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资源,它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批评传统,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语境的浸润下产生了新的批评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批评的先河。

特别是在其比较的批评类型中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而当时的语法学批评、修辞学批评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响巨大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最原初形态。

中世纪对诗歌有四种最重要的定位:语法学的、修辞学的、逻辑学的和哲学的。

其中语法学定位历时最久,并且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载体;修辞学定位在古典主义后期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后以语法学论文的形式出现;逻辑学定位与经院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定位则与柏拉图主义血肉相连,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文论;比较文学;批评模式对欧洲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史,学术界向来关注较少。

这种状况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史研究领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关于中世纪文艺理论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不仅资料匮乏,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解。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家就已充分意识到连接古代与现当代的中世纪文论的重要性。

1974年,纽约城市大学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联合他的同事们编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翻译与解释》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他们对通行的关于中世纪批评的一种经典论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阶段》——提出批评,认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仅带有偏见,而且,简直把该课题推向了绝境”。

十年后的1984年,当人们争相讨论时髦的现代理论时,该书下半部分“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主要编者、曾执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专业的小哈迪逊教授,在该书单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评史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上饶市2023-2024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②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于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③除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19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

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

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

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

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

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

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

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

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

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

文学批评已渐入“绝境”

文学批评已渐入“绝境”

类业已得到多数批评家的认可 , 并在其文学批 评著述 中加 以 应用。然而面对文学作品的市场化 和商业化 , 文学批 评也在 如是发展, 并且 势头强 劲。 目前 , 媒体 批评 和网络 批评 大行 其道 , 充斥在各种媒体 、 网络之上 , 闹不 已。传统的文学批 热 评, 仅限于发表在 专业 的文学期 刊上 , 读者 受众仅 限于专业 人群 , 大众读者几 乎无人 问津 , 在受众较 多 的电视、 纸 、 而 报 网络上却几乎无立锥之地 。尽管如此 , 专业批评 的发展也不 容乐观。在 2 世 纪 9 0 0年代以来 , 大多 活跃的批评 家离开 文 学批评的主阵地 , 到高校 任职教 学 , 学术 研究 。高 校 的体 做 制及科研论文的要求 , 使得这些文学 批评家们 无暇耐心 阅读 作品 , 只是为了完成学 校的科研任务 而出成果 、 文章 , 至 写 甚 造文章 , 从而造成 了 目前 文学批评 锐气 削弱 , 空洞 无物 。文 学批评应该是一 种特殊 的阅读 , 批评 家 的分 析 、 阐释 、 隐身从 事的是意义再生产。大学机制 的限制、 职称评 定的论文 数量 要求和文学期 刊的利益 共谋 , 论文 质量 的低劣 , 评家 们转 批 向理论 、 文学史方面 的研究 , 尚“ 崇 理论” 的铺陈 , 缺乏 对当下 文学现象 的深度剖析和关注 , 恰恰是专业 批评或学 院批评 的 致命弊端 。 在消费社会时代 , 媒体批评 向大众推 销的观念 是以量取
文学 批 评 已渐 人 “ 境 " 绝
李 德 清
( 内蒙古 民族大学 大学外语教 学部 , 内蒙古 通辽 0 8 0 ) 2 00
[ 摘
要] 学批评一直颇受关注, 文 也饱 受诟病 。面对迅猛发展 的文学现状 , 文学批评确 实显得 穷于应对 。

文艺批评学教程第十八章 接受论批评形态

文艺批评学教程第十八章   接受论批评形态
者的关系 (四) 阐释学批评提出了循环方法 (五) 论证了理解的历史性 (六) 提出了“视野融合〞的理论
三、阐释学的奉献与局限 (一) 奉献 (二) 局限
第二节 现象学批评
一、现象学批评的产生和开展
现象学批评是在现象学哲学的根底上 产生和开展起来的。现象学哲学的创始人 和集大成者是胡塞尔(1859—1938)。他在 1929年第14版?英国百科全书?撰写的现象 学条目中写道:现象学的主要特征是意味 着一种新的、描述的哲学方法,它从18世 纪末已建立起来了。
二、接受美学批评的理论
(一) 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 (二) 重视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他根本条件 (三)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接受的文学史观 (四)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相
区别的理论 (五)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潜在性与召唤结构理论 (六)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审美经验与期待视野的理论 (七) 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接受方式的理论
三、接受美学批评的奉献和局限 (一) 奉献 (二) 局限
第四节 读者反响批评
一、简史
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陆兴起的哲学解 释学、结构主义批评与接受美学70年代在 美国获得了重大反响,它与美国外乡的理 论家合流,形成了与欧陆解释接受美学批 评血脉相通又另具外乡特色的批评流派。
二、流派
(一) 读者反响批评 (二) 意识批评 (三) 布法罗批评派
二、主要理论 三、奉献与局限
(一) 奉献 (二) 局限
第三节 接受美学批评
一、接受美学批评的由来和开展
现象学批评、阐释学批评对接受美学 批评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接受美学批 评的诞生地在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 茨,创始人为五位年轻的文艺理论家和教 授伊赛尔、福尔曼、尧斯、普莱森丹茨和 施特利德。

教学基本信息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

教学基本信息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斑羚飞度》作者及工作单位唐山市第四十五中学田超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近年来我从“对话生成”和“文本解读”两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前者的涵义包括“有方向但不预设…目的地‟的对话”、“临时性共识”、“理解对方,理解生活”等方面,主要是从后现代思潮下的诸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方面汲取了一些资源。

比如在这节课中,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设定“利用《斑羚飞渡》一文和相关文本探究…敬畏生命‟这一人类哲学命题”作为此课的对话内容与方向,在教学中也有明确的价值引导,但在大多数具体问题上我不仅没有给出答案,而且还引导学生尊重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历史的错误声音和用今天的道德标准看来是非道德的声音。

教材分析《斑羚飞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它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

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字一闪念”,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

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上,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绕开了这两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同时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等多个维度展开的。

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博士PPT65页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博士PPT65页
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 生博士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ຫໍສະໝຸດ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叶丽英
【期刊名称】《双语学习》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美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流派。

该理论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等问题。

本文旨在对该批评理论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页数】1页(P)
【作者】叶丽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叶丽英
2.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J], 叶丽英
3.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英美文学课教学的启示 [J], 李文军;石进勇
4.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中学生阅读书目的可行性——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J], 李旭
5.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刘晓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贵州高考作文题目-绝境和生机

2012贵州高考作文题目-绝境和生机

2012贵州高考作文题目:绝境和生机2012年贵州高考作文题目:绝境与生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来到智利北部的一个十分干旱而又荒凉的小村子,他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这里除蜘蛛外没有其他任何生物。

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

为什么蜘蛛能够在如此干涸的环境里生存来下来呢?罗伯特借助电子显微镜,发现这些蜘蛛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

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

只要心灵不干涸,再荒凉的土地,也会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请以“绝境与生机”为话题,请自定立意,自主命题,自由选择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贵州高考作文素材:多变的图案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多变的图案叠翠的波浪冲上沙滩岸边留下条条迷人的曲线每次潮水总要变换美丽的图案涨潮退潮永不会有相同的瞬间请你以“多变的图案”为话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话题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贵州高考作文素材:等待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

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

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

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

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请以“等待”为话题,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话题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贵州高考作文素材:尊重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上一代农民工通常只关注薪酬,不太在意“尊重”,而“80后”农民工则将“尊重”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们身上的这种变化映射出了现今社会中人们尊重意识的觉醒。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语论:用“矛盾”激活语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于有效解密本密码,深入领会作者意图。

如果流于表面,就人所共见的一些内容反复地讲授,不仅达不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更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肤浅化。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作者的匠心,在平庸与非凡的比对中找到“矛盾”——本的亮点和突破点。

一旦找到“矛盾”,教师便可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投身到人所不清,甚至是人所未知的阅读领域中去,在求索中实现语素养的提高。

【案例一】郁达夫为什么反复写“散步”呢?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极尽细致地分析五幅冬景图,即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旱冬闲步图。

进而得出江南冬天可爱、生机、悠闲、宁静等特点。

更有老师以此收束全,称全表达了郁达夫对于江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堂教学活动如果就此结束,总觉得对本的阅读是浅尝辄止;而学生的听反应则是睡意昏沉。

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教师忽视了作者——郁达夫——独具的匠心,把《江南的冬景》降格为一般的写景散,使得教学失去了新鲜度,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其实教师细读本,便可以发现郁达夫对“散步”似乎情有独钟,中多次提到“散步”。

据此可以提出问题:既然本以描写江南冬景为主,为什么作者又反复写“散步”呢?如此一问,本的亮点——矛盾——被凸现出,学生一下有了阅读兴奋点。

细细察之,第自然段作者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9小节作者又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

这些都是明写,还有暗写。

如对比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而南方冬天营“屋外的生涯”——不就是到屋外活动吗?再如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试想如果没有“散步”,怎能让如此动人的景象尽收眼底呢?由此可见,以“散步”串联全正是郁达夫构思本的匠心所在。

生机镇中考学生成绩单

生机镇中考学生成绩单

生机镇中考学生成绩单1、1“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2、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虹霓(ní)哂笑(xī)B、抽噎(yē)铿锵(kēng)(正确答案)C、茶峒(dòng)跬步(guǐ)D、残羹冷炙(zì)刮痧(shā)3、保尔·赖特等认为锻炼在动物游戏中的意义是最主要的。

下列哪一项不是“自娱说”否定“演习说”的论据()[单选题] *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

4、1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雷雨》是一部歌剧,作者是曹禺。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醴酪”的读音是“lǐluó”。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六幺yāo 悯mǐn然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荻花dí恬tián然C、虾蟆陵há嘈杂cáo 钿头diàn转徙xǐ(正确答案)D、江浸月jīn 呕哑yā嘲哳zhā江渚zhǔ8、1介绍工艺流程一般按照工序的先后顺序逐一介绍,突出每个步骤的操作要领。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9、“睿智”的“睿”的正确读音是“ruì”。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1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1、1《窦娥冤》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2、1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

它是指演讲者面对听众,就某一个问题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社会活动。

批判性阅读要问这三个问题

批判性阅读要问这三个问题

批判性阅读要问这三个问题
余党绪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24()9
【摘要】批判性思维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思辨”。

在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可概括为三点,为了更好地理解,笔者将之转化为阅读过程中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只能这样吗?先要说明,这里所说的阅读是狭义的,指的是以知识获取或问题解决为目的的阅读,那些娱乐、消遣、打发时光的阅读,不在此讨论之列。

在严苛意义上,正如杜威所说,这样的阅读无涉价值、尊严与意义,也不可能带来知识、学术与思想。

显然,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以追求真知或实践效用为目的,有着更多的刚性要求。

当然,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教育意义的阅读,尤其是教学意义上的阅读,更要直面这种艰难的、需要心智高度投入的阅读。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余党绪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略论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2.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评《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3.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批判性
思维发展——评《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4.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英语报纸阅读文本分析与问题设计——以“You are beautiful”报纸阅读语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迷娘(之一)》教案

《迷娘(之一)》教案

《迷娘(之一)》教案【学习目标】1.结合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本诗复沓叠唱的结构,感受其声韵美,并领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故土、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并理解其作为人类美好情感的共通之处。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复沓叠唱的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难点:探究复沓结构中对倾诉对象称呼的变化,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复杂深沉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也是最珍贵的瑰宝。

它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美的灵光,也是我们纯粹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歌德的《迷娘》(之一),让我们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翱翔。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复沓叠唱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并思考: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是由什么构成的?(二)反复诵读诗歌,并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三个小节之间的情感是怎么起伏流动的?(三)三个小节的副歌部分,迷娘对其倾诉对象有三个不同的称呼,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

请大家反复诵读诗歌的副歌部分,并思考:怎么理解这三个不同的称呼的变化呢?四、课堂小结品鉴诗歌,感受情感,滋养心灵。

让我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诗意的栖居。

五、课后作业 请大家阅读歌德创作的另外两首迷娘之歌,并任选一首,运用本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技巧,写一篇诗歌鉴赏评论。

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 o l fF ri tde , a e a gU ies y N n h n ,in x 3 0 3 , hn ) S h o oe n Su is N n h n nv ri , a c a g Ja g i 3 0 1 C ia o g t
Absr t: a n a l y b e r c g z d a h o e o a g g e c i g, e p e’S u e — tac Re dig h s awa s e n e o nie s t e c r fl n ua e t a h n p o l nd r
De . 01 C 2 0
绝境还是生机 ?
批评 理论 时代 的阅读 教 学
张 淮 海
( 昌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西 南 昌 南 江 30 3 ) 3 0 1
摘要 : 阅读 历 来 在 语 言 教 学 中处 于核 心地 位 , 而 , 实 际教 学 中/.3 阅读 的 认 识 明 显 不 足 , 们 对 文 然 在 ,f , 对 4 人 本 、 者 和 作 者 等基 本 阅 读要 素 存 在 误 解 。基 于批 评 理 论 分 析 阅 读 教 学 中的 基 本 问题 , 出 阅读 教 学 面 临 的 读 指
B s bi iga ci l inhpa o gs d nstx n ah r, a igt cigmi t n yet l hn nat er a o si m n u e t, t adt cesr dn ahn g d a s v et t es e e e hf i
第4 3卷第 6期
21 0 0年 1 2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J un l f i gi om l n es y S c l ce c s o ra o a x N r a U i r t( o i in e ) Jn v i aS
Vo . No. 143 6


阅读 教 学 的 现有 范式
现 行 中国 高等学 校英 语教 学 大纲 指 出 , 阅读 教 学 的 目的在 于培 养 和提 高 学生 “ 合 ” 用 英语 的能 综 运 力 , 阅读理 解 与文体 分 析技 能 、 法 修辞 与写 作 能力 、 际技 能与 独立 思考 等诸 多方 面 的能力 , 如 语 交 培养 学 生 细致 观察语 言的能 力 以及假 设 判断 、 分析 归 纳 、 理 检验 等 逻 辑思 维 能 力 , 通 过 阅读 训 练 帮助 学 生 推 并 扩 大词 汇量 、 收语 言和 文化 背景 知识 。阅读课 程 牵 涉之 广 和所 承 载 之 多概 非 其 他课 程 所 能 比拟 。而 吸
a e wi e y miu d rt o Th se s y d s use a i u sin fr a i g ta hi . ti e iv d t a r d l s n e so d. i sa ic s s b sc q e t so e d n e c ng I sb le e h t o r a n e c n a e a nd wh c g tb r k n t r u h c mmunc t n a o sr c in. e dig ta hig fc sa de d e i h mih e b o e h o g o ia i nd c n tu t o o
a n w o z n. e h r o i
Ke r s:e d n e c i g; r i a h o y; e d e d; p o t n t s y wo d r a i g t a h n c t lt e r d a n o p r i e i c u i
阅读 历来 在语 言教 学 与测试 中被赋 予核 心地 位 。语 言学 习者 在 教 师指 导 下 学 习 阅读 技 巧 , 阅读 各 种 文本 , 认为 是语 言能 力 构建 的 重 要 途 径 。然 而 , 实 际教 学 活 动 中 , 被 在 阅读 的本 质并 未被 深 入 探 究 。 当下 各种批 评 理论 悉数 登场 , 阅读 早 不是 简单 的信 息 提取 和语 言接 受活 动 。关 于文本 、 者 和作者 等基 读 本 阅读 要素 , 在着 广泛 争议 。传 统 教学行 为 面 临极 大 的挑 战 。在 这些 理 论 与 实 际 的 问题 未 被足 够 关 存 注 的情 况下 , 读教 学活 动势 必 陷入 困境 。 阅
A a d o n Opp r u iy De d En r a o t nt
— —
0n t e Re d n a h n n t a o iia e r h a i g Te c i g i he Er fCrtc lTh o y
ZH ANG Huah i i a
Hale Waihona Puke 困境 , 并认 为通过对话 与建构 , 学生、 在 文本与教师 三者之间建 立起 积极 互动的 关 系, 能为 阅读教 学找到新 或
的 生机 。
关键词 : 阅读 教 学 ; 评 理 论 ; 境 ; 批 绝 生机 中 图分 类 号 : 3 9 3 H 1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7 ( 00 0 0 4 0 10 59 2 1 )6— 1 1— 4
sa d n fr a i g i p a e ty d fce t b sc r a i g ee n s s c s t xs,e d r n itr t n i g o e d n sa p r n l e i n , a i e d n l me t u h a e t r a e s a d wr e s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