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技术差距论与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 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 技术差距论被称为创新与模仿理论。 各国间技术差距产生国际分工和贸易。
最先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出口的产品技术含 量较高,具有比较的优势,当先进的技术转 移到其他国家时,技术差距减小,贸易趋于 等同化。 产生技术差距需要雄厚的资金及人力资本和 具备较高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
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三、信息要素理论 信息要素理论认为,信息是可以创造价值并 能进行交换的无形资源,是现代生产要素的 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对信息的利用程度以及 信息发挥作用的程度将影响该国在国际贸易 中的比较优势,并将因此引起国际贸易格局 的变化。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 的修正。
第二章 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新要素贸易理论 一、人力资本说 (一)理论内容 舒尔兹、基辛是美国经济学家。 该学说强调人力资本的差异可以产生国际 贸易。 人力资本包括人力投资、劳动技能、劳动 熟练程度、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劳动分为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两大类。 劳动的熟练程度使劳动生产率产生差异 人力资本:指投入在劳动智力开发、技术培 训及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资本,可以将其看着 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 要素。 美国出口产品是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即人 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模型,其中以格林 纳威(D.Greenaway)、格鲁贝尔 (W.H.Grubel)、劳埃德(L.Loyd)、迪克 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P.Krugman) 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
一、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特点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 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 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 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j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 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 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 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 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 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 相同的产品。
(二)比较优势持续时间的衡量 模仿时滞: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 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 模仿时滞包括:反应时滞和掌握时滞 反应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 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 掌握时滞: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 其新产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三) 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简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 与国际贸易理论,运用了动态的分析方法,从技 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等各个角度对国际 分工的基础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进行了分析。 另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至今,不仅对国际 贸易,而且对其他国际经济领域都有着重大的影 响,可以说它是二战后最具影响的国际贸易理论 的之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它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 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 战略、市场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阶段:成熟期。国际市场打开之后,经过一段时 间的发展,生产技术已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批量 生产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创新国的新 产品产量达到最高点。这时,由于生产技术已扩散到 国外,外国生产厂商模仿生产新产品,且生产者不断 增加,竞争加剧;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研究与开 发(R&D)要素已不重要,产品由智能型(或R&D密 集型)变成资本密集型,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 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这一阶段,一般的发达工业 国都有比较优势。 第四阶段:衰退期。当国外的生产能力增强到能满足 本国的需求(即从创新国进口新产品为零),新产品 进入销售下降期。在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 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使其产品的生 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 量不断下降。
(二)简评 人力资本说在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中,强调一 个重要的动因就是各国的劳动力资本不同,否 定H-O原理的劳动同质性假设,符合实际,是 对传统贸易理论的修正。 二、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一)理论内容 格鲁伯、弗农、梅达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提出了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此学说强调研究与开发要素是一国产生对外 分工和对外贸易的动因,进而产生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 一国在研究与开发要素中的投入越多就能推 出知识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新产品和新工艺, 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衡量标准:K=研发经费/销售额,K值越大研 发经费投入越多,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 (二)简评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否定了要素禀赋理论关于 技术水平无差异的假设。强调科技发展在国 际
(1) (2) 成 美 新 长 国 生 期 销 命 售 量 (3) 成 (4) 熟 销 (5) 期 售 让 下 与 降 期 期
时间 净 出 口 量 净 出 口 量 t0 t1 t2 t3 t4 t5 发展中国家 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
图中,纵轴表示商品销售量,横轴表示时间。
在第一阶段,美国研制与开发新产品,于t0开始投产, 产量较少,产品主要在本国市场销售。在这个阶段美国 处于垄断地位。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国外需求的发展, 美国于tl开始向国外出口该产品,该产品进入第二阶段。 于t2处,国外生产者开始模仿新产品生产,与美国竞争, 新产品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国外生产者增多及其生产能 力增强,美国的出口量下降,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于t3处 变为净出口者,使该产品进入第四阶段。这时,产品已 高度标准化,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降 低生产成本,使美国开始失去竞争优势并于t4处变为净 进口者,该产品进入第五阶段。及至t5处,由于发展中 国家的低工资率使它们具有该产品比较优势,该产品由 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到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即产品 由发达国家完全让位给发展中国家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 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 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 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 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 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阶段:让与期。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 优势而变为净进口者时,新产品进入让与期, 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在这个阶段,不但 研究与开发要素不重要,甚至资本要素已不 甚重要,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 的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 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
威尔斯以美国为创新国为例,将产品生命周期 通过图示说明,如图4.1所示。
(2)它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 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模仿引进或扩大生产时,都 要把握时机。进行跨国经营,就可以利用不同阶 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3)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 能力、模仿能力是获得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 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所有工业制成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在这个生 命周期中,产品的创新国开始出口这种新产品, 但随着产品的成熟和标准化生产,创新国逐渐 丧失了优势,最后成为这种产品的进口国。
(二)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于 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经威尔斯 (Louise.T.Wells)、赫希什(Hirsch)等人 不断发展、完善。该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 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循环及其对 国际贸易的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 不同的阶段,即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 期和让与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B 1
X M X +M
X和M分别表示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B的最 大值为1,最小值为0. 三、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在分析贸易产生的基础时,主要 有以下几种观点。 1.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 上可以相互替代。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 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 品或差异产品。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 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 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 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 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 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1、它是同一产业内 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 交换。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4、产业内 贸易的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 消费上能够 互相替代;B 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 素投入。 二、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 平。目前,一个比较常用的指标是由格鲁贝尔 (H.Grubel)和劳埃德(P.Lloyd)于1975年提 出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
反应时滞的初期叫做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 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 时间间隔。 需求时滞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 始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
(三)技术外溢的影响 创新国产生技术差距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技 术要向其他国家溢出,进而比较优势会消失。 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家间的技术外溢。 (四)简评 技术差距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产生是由于出现了 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才使得以在各国之间 进行交易。保持技术优势的时间不会太长是由于 技术外溢破坏了这种优势。
第一阶段:新生期。新生期是指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试制、试销阶段。在新生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 费用和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熟练劳动,生产技术尚 不确定,产量较少,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成本很高, 消费量也很少。因此,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 的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一阶段产品主要 供应生产国本国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 第二阶段:成长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生产技术确定 并趋于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创新产品,加之收入 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消费新产品,国外需求发展, 生产规模随之扩大,新产品进入成长期。在成长期,由 于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仍然保持其比较优势, 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出口,打开了国际市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以上分析可见,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 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技术和新产品创新在美国, 而后传递和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当 美国发明新产品大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时,正是其他 发达国家大大量进口时期;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其 他国家开始生产、进口下降时期;当美国由出口高峰大 幅度下降时,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时期;而其他 发达国家出口下降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增加、进口 减少时期;其他发达国家从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正 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时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 扩散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目前, 美国正在生产和出口计算机、宇航、生物和新材料等新 型产品,其他发达国家接过汽车和彩电等产品,而纺织 品和半导体则通过前两类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