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

合集下载

归因名词解释

归因名词解释

归因名词解释归因,英文为Attribution,是指个体在解释和理解他人行为时,主观上对其动机或原因进行的评判和解释的心理过程。

归因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并对个体的态度、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归因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际关系研究等领域。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个维度。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的特征、态度或个性;而外在归因是指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情境因素。

内在归因强调个体倾向于相信行为是基于目标人的内在因素,如个人素质、能力、动机、个性等等。

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自己可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聪明努力、有能力;而如果是其他学生取得好成绩,自己往往会倾向于认为是其天生聪明或幸运。

内在归因经常被用来解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如果成功可能会归因为自身努力,而失败可能会归因为自身缺乏能力。

外在归因则强调个体倾向于相信他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或情境因素所确定。

外在归因经常用来解释他人行为中的异常事件,比如一个人因为交通拥堵而迟到,我们会认为他迟到是因为交通问题,而不是他的个人原因导致的。

归因理论对于个体的观念形成、态度、情绪和行为都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归因倾向来解释其原因,从而影响对他人的评价。

此外,个体对他人的归因也会影响其自我概念和自尊心,比如如果个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评价和自豪感。

归因也有其局限性。

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受到个人特点、文化背景和情境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和背景下,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此外,归因也容易受到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偏差影响,个体有时会基于有限信息而错误归因他人的行为。

总之,归因是个体在解释和理解他人行为时所进行的评判和解释的心理过程,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个维度。

归因理论对个体的观念形成、态度、情绪和行为都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归因

归因

归因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的三个维度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

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

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

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

综合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称之为综合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

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

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

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

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

归因的三个维度六种因素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归结行为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归因”。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归因就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热点,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这篇文章就为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归因理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伯纳德·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将归因分为了三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1、内外源内部归因可以理解为个体内部的原因,比如个体的人格、品质、情绪、态度、动机、努力程度。

其中我们最常分析的是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就是采用内部归因的方式。

外部归因指的是行为或时间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他人影响、环境、任务难度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于“这件事太难了”,那么就是外部归因。

2、稳定性稳定性的归因指的是这种方式是持久稳定的、不能轻易被改动的,比如我们的个人能力、任务难度,这是稳定的。

而不稳定的归因比如我们的努力程度,我们既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我们努力的程度是不稳定的。

3、可控性可控制的归因是自己能够从自身来做出改变,自己能够控制、能够把握的,比如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努力程度。

如果我们再努力一些,就能改变行为的结果。

不可控制的归因就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无法控制的,就算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改变不了行为的结果。

比如考试的难度,小学生再如何努力,高考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的。

二、归因理论的六个因素1、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个人能力是内部归因,这很好理解;能力通常是比较稳定、难以改变的;我们很难改变自己的能力,最多只能努力一些,弥补能力上的差距。

2、努力程度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

努力程度和个体自身有关,所以是内部的;我们可以今天努力、明天放弃,所以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另外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程度。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

正确归因讲解正确归因讲解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人们解释事件发生原因的过程。

当我们遭遇到某种事件或者情况时,我们会尝试寻找原因,弄清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以及他人的行为,对于我们的决策和行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错误的归因方式1. 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当我们成功时,往往会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导致的。

这种过度归因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自负和忽略其他因素的存在。

2. 归因他人行为的个性特征:当他人出现错误或者不良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归因于他们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

三、正确的归因方式1. 多元归因:正确的归因方式应该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事件发生的影响。

不仅要考虑个体的特质和能力,还要考虑外部环境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情的发生,减少个体和他人的偏见。

2. 中立立场:在归因时,尽量保持中立的态度。

不要一味地归因于个人或者外部因素,而是要紧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只有在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后,我们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四、归因与行为改变正确的归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我们就能够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小明在考试中表现不理想,他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来解释这个结果。

如果他过度归因自己的努力,认为失败仅仅是因为自己缺乏能力,他可能会沮丧和自卑,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

然而,如果他采用正确的归因方式,他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复习时间等等,从而找到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

六、结语正确归因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的一种思考方式。

它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减少偏见和误解的发生。

当我们面对困难或者挑战时,正确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所在,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改变。

名词解释归因

名词解释归因

名词解释归因归因是心理学名词,指的是推测一个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通常包括推测事件原因的四个方面:可控制的,不可控制的,有利的,不利的。

这四种原因的每一种又有若干个小类别,被称之为维度。

1、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以此来减少人生旅途中的挫折感。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知道了行为发生的原因,人们就能采取措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特定的情景相适应,并努力减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2、一般而言,人们会把个体在一定情境中获得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程度以及运气等非智力因素上,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不佳、身体不好等非能力因素上。

而把成功归因于某些能力要素上,将失败归因于非能力要素上,则被称之为成败归因偏差。

归因可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对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进行归因时,要将行为的原因归于该行为主体本身。

一般地说,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于自身的品德、努力程度、能力、运气等内部因素,把失败归于外部的任务难度、运气不佳、客观环境条件等因素。

3、有两种因素影响了他们作出关于成功或失败的推论,即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

其中前者可以直接控制行为的后果,而后者则不能控制行为的后果。

不可控制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对于一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行动迅速等属于可控制的因素;反之,健忘、懒惰、缺乏恒心、缺乏毅力、不善于交际、行动迟缓、依赖性强、不愿意付出艰苦努力等则属于不可控制的因素。

而可控制的因素也各种各样,如体力、精力、性格、态度、环境条件等。

一般而言,人们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往往表现为自信、独立、具有较强的处事能力、掌握成功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善于总结工作规律等;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往往表现为自卑、消极、依赖性强、懦弱、办事马虎、经验不足、方法不当、不敢尝试等。

人们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时,往往表现为神经质、过于固执、冒险心太强、抱负太高、没有客观的、稳定的归因标准等。

然而,对于人的行为原因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因果关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归因是什么意思

归因是什么意思

归因是什么意思归因是一种解释学理论,也叫原因探究理论。

在管理领域,它被用来说明和解释人们的行为表现。

1。

什么是归因?心理学上把我们对自己或别人所作的行为的原因的推测过程称之为归因,是指当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内部或外部原因进行推测时,这种推测过程。

归因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

对行为起着动机作用。

2。

关于归因,大多数心理学家和管理者都倾向于以下几点观点:( 1)人类行为主要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 2)一般情况下,环境和行为都不会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 3)最重要的归因方式是基于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归因;( 4)不同个体的归因存在差异。

心理学认为人的归因具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外部归因,是指一个人对他所做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直接了解和认识;第二层次,内部归因,即对自己行为的原因的推测和解释;第三层次,稳定性归因,即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归因;第四层次,可控制的归因,这种归因属于个体能够控制的范围;第五层次,不可控制的归因,是指无法由自身因素加以控制的归因。

在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活动是受到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并且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对某种活动的原因作出全面的预见,因此就必然产生各种归因。

心理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归因问题,根据归因所涉及的问题,把研究者所能考虑到的归因划分为三种形式,即基于外部特征的归因、基于内部特征的归因和基于稳定性的归因。

3。

归因错误的主要表现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了错误的归因。

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归因。

以往研究表明,影响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

主要有内外因两种因素。

前者指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主观的情绪和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后者指个体的身心状态、环境的客观特征、客观的操作特征等,它们是影响事件发生的两个基本因素。

在不同情境下,二者交互作用产生复杂的综合作用,从而导致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如在某些高风险情境中,由于危险程度较大,行为者的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行为动机较弱,容易导致归因错误。

归因的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

归因的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

归因的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归因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观念,在管理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归因是指个体在分析和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时所采用的认知过程。

归因的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如何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而影响管理决策和组织行为。

一、归因的基本理论归因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提出,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性特征或所处的情境。

这种认知倾向被称为个性归因和情境归因。

个性归因是指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质、态度、动机等因素,而情境归因则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条件和背景因素。

基于Heider的理论,社会心理学家Harold Kelley进一步发展了归因理论,并提出了三个核心因素:行为的一致性、行为的归因稳定性和行为导致性。

行为的一致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行为的归因稳定性则表示个体在长期内表现出一致的行为模式。

行为导致性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是由内在因素导致,例如智力、能力、动机等。

二、归因的类型与误解在归因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内因和外因的对比分析。

内因归因是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特征,例如能力、个人品质等。

外因归因则是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条件和情境。

然而,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往往容易发生归因误解,导致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种常见的归因误解是基于先见性的归因。

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原因归因于显而易见的因素,而忽视了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

例如,某位员工没能完成一项任务,管理者可能会立刻归因于他们的懒惰或不专业,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原因,如资源不足或任务目标不清晰。

另一种归因误解是称为归因偏差的现象。

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个人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组织中尤为突出,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将员工的绩效问题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而忽视了组织结构、文化和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理解。

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或特性。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或努力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

然而,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或自卑。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或他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环境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侥幸或不太自豪。

相反,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冤枉和愤怒。

3. 个人稳定性:个人稳定性是指个人在解释行为时认为这一特定行为是由于内在特质而持久存在的倾向。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稳定的,他们可能会预测未来的行为或判断个人特质。

4. 控制性:控制性是指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感知。

当个人感到他们对事件有很强的控制感,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相反,当个人感到他们无法控制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这些关键概念在归因理论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他们提供了对人们行为背后推理和心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转载或引用。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或面临一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往往会尝试寻找一个或多个原因来解释这个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

在归因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意味着我们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能力、性格或意愿等内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高分,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外在归因则指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考试难度较高或其他干扰因素。

除了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称为属性归因错误。

属性归因错误是指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交通堵塞导致迟到时,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他的个人不守时,而忽略了交通状况的影响,即是属性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其他人更注重外部环境因素。

归因

归因

第五章一部分归因一、归因的定义及其分析二、归因理论三、归因偏差四、影响归因的因素五、归因的效果六、归因训练一、归因的定义及其分析所谓归因,又称行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和推导其原因的过程。

目的了解事件和行为发生的原因,可以预测,评价人的行为,有利于控制环境和行为。

2归因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3何时归因?4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负性的事件2007年8月22日凌晨,年仅19岁的姐姐婷婷在精神病医院,用一个枕头亲手捂死了自己的妹妹涓涓。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7总之,行为归因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向深层发展,意味着从对人的外在特征和属性的认识,到进一步对社会行为内在原因进行推断。

二、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2、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4、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5、顺序阶段模型6、反常条件关注模型7、泰勒和克洛克的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9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

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10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推断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

琼斯等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

琼斯等人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11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行为的原因可分为三种: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及行动产生的环境。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归因

归因

• 1、非共同效果:即由于某种特殊因素而非其它因素所产 非共同效果: 生效果的行为。 生效果的行为。非共同效果行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 他人行为的原因。例如: 他人行为的原因。例如:两个青年在街上看到有人发生争 一个人上前制止,另一个随后也跟了上去。 执,一个人上前制止,另一个随后也跟了上去。而先上去 制止的人其实是一个警察, 制止的人其实是一个警察,后上去制止的人只是这个警察 的朋友。可以推断,前者上去制止可能是出于职业本能, 的朋友。可以推断,前者上去制止可能是出于职业本能, 符合了其社会角色要求; 符合了其社会角色要求;而后者则可能是出于帮助朋友的 心理。如果没有和这位警察朋友一起, 心理。如果没有和这位警察朋友一起,后者很可能会置之 不理在一旁看笑话。 不理在一旁看笑话。 • 2、自由性选择:如果认知主体观察到某种行为是行为者 自由性选择: 自由选择的结果, 自由选择的结果,认知主体通常会假定该行为能够反应行 为者的意图,根据这种意图活动及就可以推论其品行。 为者的意图,根据这种意图活动及就可以推论其品行。反 如果不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行动, 之,如果不是行为者自由选择的行动,那么观察者可以使 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行动者的行为。因此, 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行动者的行为。因此,如果行动者的行 动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对应推论。 动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对应推论。例 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是不想谈朋友, 如:大部分高中学生不是不想谈朋友,而是由于来自家庭 学校和老师等方面的压力不敢谈恋爱。 学校和老师等方面的压力不敢谈恋爱。因此我们并不能由 他们没有谈恋爱就得出高中生不懂得怎样和异性交往这样 的结论。 的结论。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 琼斯(Jones) 对应推论” (Davis) 的“对应推论”理论

归因 名词解释

归因 名词解释

归因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归因不?简单来说,归因就是给事情找原因,找个
为啥会这样的答案。

就好比你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你得想想是自己
没看路呢,还是路面太滑啦。

比如说,你考试考得特别好,那你可能会归因于自己这段时间努力
学习啦,或者是考试的题目正好都是你擅长的呀。

但要是考得很差呢,你可能就会想是不是自己没好好复习呀,或者是考试那天太紧张了之
类的。

这就像你去参加一场比赛,赢了,你会觉得是自己实力强,或者运
气好;输了,你可能就怪对手太强啦,或者场地不适应呀。

再打个比方,你和朋友闹矛盾了,你得想想是自己说错话啦,还是
朋友心情不好呀。

这就是在给这件事归因呢。

咱就说,生活中到处都是归因的事儿。

你买了个东西不好用,你会
想是东西质量不行呢,还是自己没挑好呀。

你上班迟到了,是路上堵
车呢,还是自己起晚了呀。

你看,归因多重要啊!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发生的事情,也能让
我们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要是归因错了,那可就麻烦啦。

就像你明明
是自己没努力,却怪题目太难,那下次还得考不好呀。

所以呀,我们得学会正确地归因。

不要啥都怪别人,也别啥都往自
己身上揽。

要客观地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变得越来越好呀!
总之,归因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工具,用好了能帮我们很多,
用不好可能就会给自己添乱。

你说是不是呀?。

归因的概念解释

归因的概念解释

归因的概念解释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或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和归咎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面对一个事件时,他们会努力理解事件为什么发生以及责任应该归属于谁。

归因理论旨在解释我们是如何解释并评价他人的行为,同时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如何解释和评价我们自己的行为。

归因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即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指的是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人的内部特质、动机或态度。

例如,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可能会归咎于自己的智力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运气或其他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某人在考试中取得差成绩,他们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考试难度、教师的讲解质量或其他因素。

此外,归因理论还可以分为稳定性归因和可控制性归因。

稳定性归因涉及到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持久的或不变的因素,而可控制性归因则将责任归咎于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因素。

例如,如果某人因为健康问题无法参加一个活动,稳定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可控制性归因可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

在归因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的一种倾向性,可能导致错误的归因。

有些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1. 自利偏差: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可能会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智力或努力,而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可能会归咎于运气或其他人的错误。

2. 面部特质归因: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来推断他们的性格特征。

例如,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笑容可爱的人是友善和友好的,而一个愠怒的人是坏脾气和冷漠的。

3. 归类偏差: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类为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行为归类为外部因素。

这意味着当我们看到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体现,而当我们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环境或情境。

归因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我们自己的评价意义重大。

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有

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有

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有
以下是一些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
1. 环境因素: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情境可以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归因。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能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和文化背景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的归因。

不同文化对个人责任、命运、运气等的看法可能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的归因也会有所差异。

3. 他人反应:他人的反应和评价可以影响个体对事件的归因。

如果他人对个人的成功给予高度赞许,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

相反,如果他人对个人的失败作出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4. 信息来源:获取到的信息和资讯也会对归因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相关的因素,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5. 经验和知识:个体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影响他们对事件的归因。

拥有更多经验和知识的个体可能更能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作出相应的归因。

这些外部因素可以与个体自身的特点和思维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归因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二,一致性信息。指在特定场合下,某个个体周围人 所表现出的行为与该个体行为的类似或相同情况,即众 人皆然。
• 第三,一贯性信息。表示行为者对刺激反应的频率和稳 定程度,即始终如一。
三种信息进行归因判断的方式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2)认为, 认 为,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应该包括两个维度: (1)观察者决定成定成败是由于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 的因素; (2)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即稳定,) 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
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方面的: 行动者、刺激对象和环境背景或情境。同时, 在归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关注三个重要方 面的信息;即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 贯性信息。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 第一,区别性信息。指区别有关行为仅仅是对特定客观 刺激的反应,还是对多种客观刺归因对象看,表现为对他人的归因偏差和 自我归因偏差 第二、从归因的动机看,表现为非动机性偏差和动 机性偏差 第三、从“公平世界”信念的归因看,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持一种抱怨受害者的的倾向。
THANKS
小明马上面临大学毕业,刚刚参加了一个 公司的面试,几天后,结果出来了,小明没能 进入下一轮的面试.
孙永鹏
归因
•心理学把这种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 行分析,进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称 为归因(attribution)
•人们是怎样进行归因的?
归因理论
1967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1972
LOREM IPSUM DOLOR
不同的归因,会带给我们不同的结果。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失败总归于遗传等不 可控因素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增加挫败感,从而降低学习动机;当一 个人把成功总归因于工作任务简单、运气好等外部不稳定的因素时,就会出现 依赖心理,同样也会降低学习动机。但无论成败,归因于努力等内在的可控因 素时,就会有利于提高学习动机。 我们在做某事时失败了,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某方面能力确实欠缺,需要更加努 力来弥补,而不是怨天尤人,等待好运气降临。孰不知运气的好坏不是人可以 控制的,与其在等待中浪费光阴,还不如抓紧时间“武装”自己,提高“战斗 力”,这才是明智之举。校园中的“四级”是一个热门话题,或许我们“屡战 屡败”,但其原因可能是我们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去“碰”,而不是考之前作扎 实的准备,再去“挑战”它。“碰”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但“挑战”它,却 会有十足的信心,因为好运气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挑战者”,相信,谁 都愿意做一个“挑战者”!
为什么学生在我的课上睡觉?
一致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区别性信息
归因维度
情境1 (低)其他人没睡觉 (高)该学生以前也睡 (低)该学生在别人课上也睡 学生懒惰
情境2 (高)学生们都睡觉 (高)该学生以前也睡 (高)该学生在别人课上没睡 教授没劲
情境3 (低)其他人没睡觉 (低)该学生以前没睡 (高)该学生在别人课上没睡 情境原因
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
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 公等)。
归因
稳定性
成败归因向度
因素来源
能控制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能控制 不能控制
能力
努力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其他
LOREM IPSUM DOLOR
生活中常看到:一个人自己在完成某项工作时,要面对成败两种结果, 在寻找原因时也可能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如果成功,就可能趋向于自 己是有能力的,努力等内在、稳定、可控的因素;如果失败,则会趋向 于任务难度大,运气不好等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同时,一个 人对他人的成败归因时,则往往与前者相反,如他人成功便趋向于任务 难度小、运气好等外在因素,如果失败则倾向于无能力、不努力等内在 因素。其实,这二者不同方向的归因体现了一个共同原则——利己归因, 即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当然,成就动机不同的个体,具体的归因也有所 不同。低成就动机者,归因时多表现出挽回和提高自己的自尊心,而高 成就动机者注重内在的可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