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幻灭_从_宝玉三友_看曹雪芹的人生思考

合集下载

红楼梦生命的苦痛与虚幻

红楼梦生命的苦痛与虚幻

红楼梦生命的苦痛与虚幻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主要人物们的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刻探讨了生命的苦痛和虚幻。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多舛,饱受苦难,生命的苦痛感贯穿始终。

首先,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身世复杂,命运多舛。

他生来就有倒霉的命格,喜怒无常,经常陷入内心的痛苦之中。

其次,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她是一个感情细腻、敏感脆弱的女子,命运多舛,被迫与宝玉分离,最终病死在梨香院中,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痛苦印象。

还有诸如王熙凤、薛宝钗等人,虽然命运较好,但他们也无法逃避生活的痛苦和不如意之处。

除了描绘人物的苦痛,红楼梦还通过虚幻的情节和场景,揭示了生命的虚幻和不确定性。

整个故事发生在贾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贾府本身就是一个富丽堂皇,却又被内外矛盾所困扰的虚幻场所。

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常常身处虚假与伪装之中,无法找到真实的自我。

比如贾迎春与林黛玉,她们为了迎合家族和社会的期望,经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得自由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探春则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她经常独自思考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与此同时,红楼梦中的一些场景也体现了生命的虚幻。

比如藕花洞、荣府等地方常常给人以虚幻的感觉,这些地方充满了幻觉和不确定性。

而林黛玉的梦境更是一个流连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虚幻空间,她的梦境中常常出现的花丛、湖泊等景象都带有浓重的虚幻气息。

红楼梦里的生命虽然苦痛而虚幻,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描写,我们不禁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生命中的苦痛和不如意难免,但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和思考,找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同时,红楼梦也提示人们不要迷失于虚幻的人生,要珍惜现有的生活,活在当下。

红楼梦虽然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名,但其中所表达的生命的苦痛和虚幻也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和虚幻场景的刻画,作者曹雪芹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苦痛和虚幻。

现代文I篇:《红楼梦》的超越性和意蕴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海南模拟)

现代文I篇:《红楼梦》的超越性和意蕴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海南模拟)

(2022-2023学年海南省高考全真模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材料一:“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

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

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材料二:《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

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

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

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

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

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精选5篇)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精选5篇)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精选5篇)《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精选5篇)《红楼梦》就像一部历史传记,让人感悟清朝上层人员的腐败无能,规章制度的死板拘束,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如果让你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红楼梦》读后感作文300字篇1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

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

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

《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

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

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通用36篇)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通用36篇)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通用3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通用3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篇1那《红楼梦》上落定的尘埃,属于一个王朝,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集团——贾史王薛,封建正统,争名夺利,媚上欺下。

为贾宝玉发一声感叹,空气急转,将那尘埃掀起,翻转组合成另一种风景,鬼斧神工、天地都运一般,是叛逆,却是进步。

除去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面庞,最是那叛逆思想,“草莽”、“不孝”的背后是对封建王朝仕宦道路的厌恶——厌恶它的黑暗,厌恶它的争名角利,还有那徇情枉法、贪赃暴虐的私欲,被逼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却仍出家做了和尚,就是最好的证明。

贾宝玉有句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宝玉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我想这所谓的“男人”便是那仕宦之奴吧!但见了女儿便清爽。

“女儿”、“清爽”远在何方?在没有贪婪、腐败的自由天真的大观园内,贾宝玉又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尊重、怜惜,大观园—女儿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优秀读后感300字篇2今天读了一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就是——《红楼梦》。

看看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故事呢?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作家曹雪芹花费了十年心血铸就的一部文学巨作。

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情世俗。

这部文学名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水平,是一次巨大提升。

因此,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作,还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哲学思想、文化形态、民俗现象,因此历来备受各界人士关注。

红楼梦富贵人生的幻灭与追求

红楼梦富贵人生的幻灭与追求

红楼梦富贵人生的幻灭与追求红楼梦:富贵人生的幻灭与追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作,也是一部以先贵后贱、富贵于穷贱之间阶层变迁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叙事主线,生动展现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全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切腐朽和虚伪。

作品虽然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但对于富贵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幻灭却是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幻灭和追求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的反思意义和底层思想。

一、富贵人生的幻灭在《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世显赫、家境富裕,他的生活看似充满幸福,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无奈和幻灭。

从书中情节的展开可以看出,他不断经历着生命中的蜕变和心理上的成长,最终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富贵人生只是一个幻觉。

首先,贾宝玉的家族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地位,却由于贪污腐败、堕落自甘堕落,家族式微。

同时,他在情感上也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深爱的林黛玉即将死去,这无疑对他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富贵人生的无望。

其次,在小说中,宝玉的童年生活比富贵更受重视。

住在大观园的宝玉和他的表妹们,追求的是洒脱自在的生活,超脱尘世烦恼。

他们可以尽情的阅读创作,写下自己的琐事,还有各种游戏、度假、品茗、听音乐等等,这是一个自由而充实的生活。

相比之下,宝玉成年后开始接触现实社会,他需要面对的是昏暗而无望的官场、权力斗争、利益交易等虚假而且黑暗的现实,这些都让他逐渐失去了心中的纯真与洒脱,开始意识到富贵的幻灭。

二、富贵人生的追求即使是在知道富贵人生的幻灭后,小说中的人物仍然在努力寻求自己的追求。

在贾宝玉之外,还有另一位王熙凤。

王熙凤比贾宝玉更加现实、更加冷静,她生活在一个充满利益交易的世界里,她坚信只有通过嫁出去建立自己的官场网络和社会地位才是成功的定义。

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计追求着自己的人生。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她很快就发现了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依靠自己。

她学习了利用自己的魅力和权力,她嫁给了娇红府的荣府公子,让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红楼梦贾宝玉的梦幻世界

红楼梦贾宝玉的梦幻世界

红楼梦贾宝玉的梦幻世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展现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他的梦境不仅丰富多彩,还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在文学上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艺术风格。

贾宝玉的梦境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他的情感世界,另一个是对社会现实的幻想。

在他的情感世界中,他扮演着一个自由奔放、怀揣浪漫憧憬的年轻人角色。

而他对社会现实的幻想则表现为对自由、富裕和荣耀的渴望。

以下将逐一探讨这两个层面。

首先,贾宝玉的梦幻世界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

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对于爱情和友谊有着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他有很多美丽而深情的梦境,例如,他曾经梦见自己化身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也梦见过与黛玉和凤姐仙游蓬莱仙境的情节。

这些梦境透露出他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消极情绪。

其次,贾宝玉的梦幻世界还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的幻想。

红楼梦以荣府为背景,荣府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贾宝玉在梦中体验到了虚荣、荣耀和权势的极致,这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

他的梦境中充斥着金银珠宝、华丽的装饰和富丽堂皇的场景,这些梦幻的元素延伸出了对富贵生活的渴望。

通过这种幻想,作者展现出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

在贾宝玉的梦幻世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元素,那就是“金陵十二钗”。

这十二个女子分别代表了红楼梦中的精神世界和贾宝玉对爱情的追求。

这些女子性格迥异,给贾宝玉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通过与她们的接触,贾宝玉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这些女子的出现和消失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贾府衰败的命运。

总之,贾宝玉的梦幻世界在红楼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梦境既是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幻想和反思。

通过梦幻的手法,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弊端,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性。

贾宝玉的梦幻世界充满了寓意和象征,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学杰作。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境不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和创作,更是对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美悲剧, 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 是真正的悲剧,无数漂亮、聪慧的奇女子相继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而且“越美, 也就被毁灭得越快、越惨、越彻底”, 令人为之扼腕叹惜。

这使《红楼梦》成了“ 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因此, 本文以《红楼梦》中风华正茂的青年女性为关照对象, 着力刻画“群芳”的“美”与“悲”, 从而深刻领悟其中的悲剧意韵, 以警醒众生的浮沉之梦。

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

一《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写了美的毁灭《红楼梦》写了大量美的人物、美的景象的毁灭(“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描写了许多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悲剧人物( 如黛玉、宝钗、妙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晴雯、袭人、香菱…… ) 。

鲁迅先生指出:“在我眼下的宝玉, 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证成多所爱者, 当大苦恼, 因为世上, 不幸人多。

惟僧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 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

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 与宝玉之终于出家, 同一小器。

”宝玉对人生悲剧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亲身经历, 故他的悲剧性比较丰满。

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2.1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在《红楼梦》的悲剧中, 不仅那些出身卑微的女性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是那些身份高贵的侯门公府千金们, 也不能因为地位高贵而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这在无形中道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伤害。

比如, 一向具有叛逆思想、孤标傲世的林黛玉, 自然很难容于当时的封建礼法。

纵然才貌双全、心高气傲, 但毕竟是寄人篱下, 终身大事无人做主, 直到“泪尽夭亡”;且不说黛玉, 便是“安分随时”、“德言工容”俱佳的薛宝钗, 也难得善终, 在冥冥中成了“金玉良缘”的牺牲品;而已经登上封建时代至尊至贵地位的贾元春, 却更是“喜荣华正好, 恨无常又到”,“眼睁睁, 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迎春则是误嫁了一个“中山狼”,婚后一年便被恶夫孙绍祖折磨致死;探春虽“才自清明志自高”, 却是改变不了其庶出的身份, 终是远嫁海隅, 就犹如那断了线的风筝, 一去难复返了;惜春是“勘破三春景不长”, 选择了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实际是一种无奈的心态;及至那光芒万丈、“男子万不及一”的管家奶奶王熙凤,到头来却是“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最后还是两手空空;至于史湘云, 尽管“厮配得才貌仙郎”, 但“终久是云散高唐, 水涸湘江”, 重现“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是如李纨一般命运, 青春守寡, 美景不长;即使是“金玉质”的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欲洁”终未洁, 身“陷淖泥中”⋯⋯2.2贾宝玉体现了曹雪芹的悲剧感受曹雪芹家庭的衰败与同时代《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很不相同, 曹家是突然衰败, 因犯罪抄家而衰败的, 一下子一落千丈, 曹雪芹带有深沉的幻灭的悲哀。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生命意义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生命意义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生命意义作者:黄茂来源:《人间》2016年第13期摘要: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辨不清的四十回,登不上的青埂峰。

曹雪芹写《红楼梦》带着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且怀有告醒世人的愿望,如他所言:“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

”但其根本动机却是借红楼梦笔确证自己辛酸的人生体验和超越痛楚的人生记忆。

整部作品是曹雪芹人生理想破灭后压抑情感的宣泄和痛苦的精神退守。

关键词:现实;理想;宿命;生命意义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9-01曹雪芹开卷之际,甄士隐于街前散心,听了《好了歌》便作《好了歌注》。

其中有云:“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作者借甄士隐之口,道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人生正如一出戏,每个人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上演一出出悲剧,到头来一切都是灰飞烟灭。

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梦一场,万境归空。

追求事物的兴盛,人事的换了而转眼就是满腹悲哀,其中存在着一种无定境界,这创造思想给真实的生活画面笼上了艺术色彩。

曹雪芹从小生长在“诗礼簪缨之族”,过着锦衣玉食的计生生活,然而乐极生悲,盛宴必散的悲哀袭击了这个显赫一时的家庭,无情的现实令他默然销魂,产生了幻灭情绪,人世间赏心乐事虽有却不能长久保留,望族虽身世显赫却终不免衰败没落;寒酸猥琐者一旦新登舞台便风云际会,却也摆脱不了执迷不悟,追逐名利丧失自我的可悲下场。

曹雪芹在《红刘梦》中,一方面深刻揭露和控诉了黑暗现实,一方面宿命论的观点加以解释,这除了他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以外也是他毕生生命意识所决定的。

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决定于“心”,只求在“心”上解决问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一方面深刻揭露和控诉黑暗现实,一方面又用佛教的观点加以解释。

他深知在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族心中,想要推翻原有的思想体系不是一个曹雪芹所能办到的。

红楼梦读后感人生百态与命运的无常

红楼梦读后感人生百态与命运的无常

红楼梦读后感人生百态与命运的无常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作为一部描写封建社会的小说,红楼梦始终关注着人生百态和命运的无常。

通过对贾宝玉和其他人物的塑造,作者曹雪芹初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性。

这让我深思人生之道、命运之轮和人性之恶。

人生百态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

贾宝玉是一个富有善良心地的少年,但他生活在一个充满虚伪和贪婪的世界中。

尤其是他与黛玉的感情线,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贾宝玉内心纯真善良,但他又深受后宫的权谋和纷争所困扰。

他的人性被逐渐侵蚀,最终变得冷漠而无情。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展示了人生百态的多样性,让我思考到底何为真正的人性,何为真正的幸福。

红楼梦中插曲频繁,无数命运在其中交织。

命运的无情和无常也是这部小说所揭示的一个重要主题。

尤其是贾府的衰落和林黛玉的早逝,给我的触动最为深刻。

贾府原本是一个显赫而富有的家族,然而,随着命运的转变,贾府逐渐沦落。

这正是命运的无常所带来的痛苦。

林黛玉作为一个纯真而脆弱的少女,她的命运被注定了早逝。

这无情的命运让人深感无奈和悲哀。

命运的无常让人对人生充满了疑惑,我们究竟能否掌握自己的命运?红楼梦中的人性之恶是另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贪婪、隐忍和自私。

贾宝玉的后宫生活中,让我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和无奈境地。

权谋和阴谋交织在一起,人性的丑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让我想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欺压,人性的恶与伟大相互交织。

红楼梦读后,我反思了人生百态、命运的无常和人性之恶。

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但我们能否改变命运,又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或悲或喜,或失或得,让我对人生充满了疑惑和思考。

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我相信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是真实存在的。

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真正活出自我,度过人生的坎坷与挫折。

红楼梦财富与破灭人生的无常

红楼梦财富与破灭人生的无常

红楼梦财富与破灭人生的无常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刻揭示了财富与人生的无常性。

在这部小说中,财富既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也是人们一夜间失去一切的原因。

通过对财富与破灭人生的描写和讨论,红楼梦向读者传递出了深刻的思考。

财富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带来荣华富贵。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在豪门世家,他拥有巨大的家族财富和优越的社会地位。

然而,他的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相反,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他被家族的利益所束缚,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喜好。

他的财富成了他破灭人生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中还有一个鲍二家的故事。

鲍二家本来是贫苦的农民家庭,然而他们通过一次意外机会获得了一笔财富。

他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但是,这笔财富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

相反,他们因为财富而失去了对人情世故的敏感度和善良的品性。

最终,财富成了他们破灭人生的原因之一。

在红楼梦中,财富与欲望的关系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贾宝玉喜欢的黛玉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有才华的女孩,然而她却因为财富而沦为别人的玩物。

她曾经幸福地生活在贾家,但是由于贾府中的纷争和财产之争,她被迫离开了贾府。

这样的故事揭示了财富对于人性的腐蚀作用。

财富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破灭。

红楼梦还通过描写金钱的流动和变迁来传递出人生的无常性。

整个故事中,人们的命运如同红楼一样,犹如水中的月亮,沉浮不定。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身败名裂。

财富虽然可以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快乐和安全感,但是它们并不能长久的维持。

正如红楼的命运,人们的生活也会濒临破灭。

通过对红楼梦中财富与破灭人生的讨论和描绘,我们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我们是否陷入了对财富的追逐中?我们是否过于依赖财富来获得幸福?财富是否真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满足和安全感?红楼梦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红楼梦的故事令人深思,它提醒我们人生的无常性和财富的虚幻。

红楼梦宝玉的梦幻与现实

红楼梦宝玉的梦幻与现实

红楼梦宝玉的梦幻与现实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之一,宝玉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他身上展现出了梦幻与现实的迥异之处。

在红楼梦中,宝玉常常陷入虚幻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之中,这种对比为整个作品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哲理。

一、梦幻的宝玉宝玉的名字就似乎预示了他与梦境的紧密联系。

在红楼梦中,宝玉经常在梦中游走,在梦中遇见许多奇妙的人和事。

他的梦境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个迷离的画面。

首先,宝玉的梦是预兆着他的命运和前程的。

在宝玉出生前,贾母就梦见了一个金莲花盛开的树,这象征着宝玉有着非凡的命运。

宝玉的出现给贾府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和矛盾,他被誉为“贾府的命脉”。

其次,宝玉的梦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也给他的命运增添了许多神秘。

比如黛玉和宝玉常常在梦中相遇,她们之间的梦境交织成了红楼梦中最美的一段回忆。

宝玉梦见黛玉飞入梦中,黛玉梦见宝玉送给她一束美丽的花朵。

这样的梦境常常令人迷惑和遐想,使读者陷入宝黛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中。

此外,宝玉的梦境也预示了他对红楼梦世界的向往和思考。

宝玉梦见了“大观园”的美景和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物,他在梦中思考着家族的兴衰、世界的沧桑。

这样的梦境既揭示了宝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暗示了他对尘世间无常的痛苦和无奈。

二、现实的宝玉与梦境中的宝玉相比,现实中的宝玉更加真实、复杂和可触摸。

宝玉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思考的角色,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

首先,宝玉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他被贾母认为是贾府的“宝贝”之后,周围的人们对他寄予了太多期望。

他被要求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他内心中的矛盾和挣扎却不断增加,这让他陷入了无尽的困窘。

其次,宝玉对于爱情的感受和承受也是残酷的。

他深爱着黛玉,但他们之间却充满了无法跨越的道德和社会的障碍。

无论是贾母还是贾政,都对他们的感情持有强烈的否定态度。

宝玉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只能默默地默忍着。

红楼梦梦幻与现实的痛苦与追求

红楼梦梦幻与现实的痛苦与追求

红楼梦梦幻与现实的痛苦与追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妙的描绘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而广受赞誉。

这部作品以清华长老弟子曹雪芹的辛酸命运为基础,通过对贾、史、王、薛等诸多家族成员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痛苦与追求。

在红楼梦中,梦幻与现实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主题,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其他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命运轨迹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追求梦幻、追求现实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追求。

首先,贾宝玉的命运映射出了现实与梦幻的矛盾。

贾宝玉天生聪明、敏感,他有一个美好的梦幻世界,那里没有痛苦与繁琐的现实。

然而,他又生活在一个世俗的家族,被迫接受世俗的规范与束缚。

他渴望自由,追求自己内心的梦幻。

但他也为了家族的利益而面临现实的压力与矛盾。

这种痛苦与追求在他身上表现出来,成为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其次,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她的痛苦与追求更加深刻。

林黛玉聪明而敏感,她是贾宝玉梦幻世界的代表,但她也是一个被现实所伤的人。

她是林家的贵妃降生的,却在年幼时被迫与母亲分离,独自生活在贾府,成为众人的眼中钉。

她对贾宝玉深情而痴迷,却因为现实的阻碍无法与之相守。

她的痛苦和追求成为了她一生的主题,也为红楼梦带来了无尽的悲剧味道。

此外,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另一位重要角色,她代表着现实与理智的追求。

薛宝钗聪明而冷静,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注重现实中的责任和义务。

她与贾宝玉的关系并不如林黛玉那般浓烈,但她却是贾府中唯一一个能够理解贾宝玉内心和情感的人。

她的存在使得红楼梦中的现实与梦幻得以平衡,她所表现的痛苦与追求是不同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更加理性和现实,但同样令人动容。

红楼梦中的痛苦与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许多其他人物也面临着类似的命运。

比如贾政和王熙凤,他们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委身于世俗的现实,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还有荣府的众多妾室,她们虽然身处贵族之家,却常常被束缚和欺压,她们的痛苦和追求同样感人。

第3选择读后感

第3选择读后感

第3选择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读完《红楼梦》,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不禁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起伏让人感同身受。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不合理,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贾宝玉作为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有对纯真美好的向往,又深陷于世俗的纷扰之中,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小说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动人。

作者通过对爱情、友情、家族之情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柔软和脆弱。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宝钗和黛玉之间的友情,以及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情世故的复杂和深刻。

这些情感的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让人不禁对人生和情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哲理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作者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诗词歌赋、对话对白,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让人不仅在情感上受到启发,更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读完《红楼梦》,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性和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巨著,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和深刻。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情感和人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在人生和思想上有着深刻的启迪和感悟。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

从它反映的生活画面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文化厚积的结晶。

正因如此,尽管它问世于两个世纪之前,每个现代读者却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喜憎哀乐,获得社会和人生的种种感受。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情节为全书的主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写情故事。

忠实地记录了宝黛愛情走向封建祭坛的全程,写出了命运的悲剧,更写成了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塑造了成群的文学形象,仪态万芳,无异于人物的艺术画廊。

他(她)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显示了人性的多棱面。

在结构上,它突破了传统章回小说单线独流的模式,化单线为网线,变独流为水系,将众多的人物和情节置于壮观复杂的整体系统中,互相制约,彼此照应,同步推进。

作品不露声色,不著斧凿地重现日常的生活情形,而又以典型化手法赋予其波澜与变化,于平凡中寓见隽永,故事中含蕴思致。

它的人物语言充满生活的美感,使人同时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出于哲性的思索,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暗示和双关手法,形成了红楼世界的深邃意蕴。

哲学家曾指出,万物中唯有星空给人以刻刻常新,愈见愈新之感,我们却完全可以说《红楼梦》具有同样的特征和魅力。

《红楼梦》最初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抄本形式传世,仅八十回。

这部凝聚着曹雪芹全部心血的巨著,其后半部的构思已基本完成,可惜有关手稿久已迷失。

现存的后四十回,通常认为是高鹗的续作。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首次合脂评本正文与续作为一百二十回,取《红楼梦》书名,以活字排印出版。

后人习称程甲本,次年又在此本的基础上作了多处补改,重新排印成书,即所谓程乙本。

而程乙本较程甲本在行文上更谨严合理,所以现代选择程乙本为底本,重新加以标点出版。

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

浓缩的《石头记》——《红楼梦》前五回赏析曹雪芹的《石头记》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

曹雪芹在“太平盛世”的表象背后,嗅到了封建制度垂死的气息。

《石头记》以贾府的衰亡史为主线,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副线,全书故事情节根据这两条线索展开(高鄂续写部分将主、副线进行了置换)。

由于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大兴“文字狱”,作者为避其祸,不得不釆用十分隐晦的创作手法。

小说前五回,作者用暗示的方法,对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的结局作了精心的安排,是对全篇小说的高度浓缩。

【第一回】作者开卷便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告诉读者,他经过构思之后,决定釆用隐晦的方式来创作。

假借“通灵(宝玉)”来叙说作者的家世,以及亲历亲闻的真人和真事。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个人物,就是作者自家(曹家)的总代表。

作者接着说明,《石头记》中所要讲的是“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闺阁中人,他将女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其用意是,要假借赞美女子来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于篇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

这是要读者注意,他在本书中将以假说真,以虚幻写实情。

交待完这些,才开始切入本回主题。

作者假托神话,表明《石头记》的创作原由,“女娲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这段话的寓意是:一、作者借“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颂扬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妇女,同时也暗示封建社会这个“天”已破损;二、女娲所炼之石,非同寻常,它原本具有补天的功能;三、数字“十二”暗指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二十四”暗指二十四史,“三万六千五百”是一百年的天数,暗指过去一百年的历史(即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一百年),作者借此暗示读者,本小说立足于过去一百年的历史,笔锋触及整个中国朝代史;四、“大荒”指荒唐,无边无际。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在《红楼梦》中,作者塑造出了一大批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各阶层人物形象。

例如贾宝玉的天真烂漫、小孩子气;林黛玉的消极和玻璃心;薛宝钗的善解人意、沉着稳重;王熙凤的泼辣;探春的能干;迎春的软弱等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虽然只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小角色,但却是整本书不可或缺的人物,她见证了贾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她两次进大观园,两次成为整个贾府的开心果。

她屡招王熙凤的捉弄调戏,虽然事后王熙凤都来陪罪,但她却入只是笑嘻嘻地说:“这有什么的。

”不禁让人感叹:这心态该有多好啊!在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府让人摆了桌宴席,在宴席上,刘姥姥一开口就让人乐得上气不接下气,只见凤姐把一盘鸽子蛋放到刘姥姥面前,贾母刚说:“请。

”刘姥姥就站起来鼓着腮帮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逗得一大帮人笑得是前俯后仰,抱成一团,眼泪都出来了……刘姥姥傻吗?她并不傻,她只是为了生存需要装疯卖傻,去扮演一个引人发笑的“丑角”以获得别人的同情,从而得到些恩惠。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红楼梦》,讲述了金陵十二钗一生的悲欢离合,讲述了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家族史,讲述了从顶端到低谷的人生故事。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

《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

它不但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

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

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

人的觉醒 · 宝玉形象深刻的文化意义

人的觉醒 · 宝玉形象深刻的文化意义

宝玉形象深刻的文化意义崔嘉琪贾宝玉是《红楼梦》一大关节人物,对这一形象该如何认识众说纷纭,作者用繁复的笔法来展现贾宝玉其人,因此很难对这一人物下一定论,必定从多角度来探照才不致失去其形象本身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形、神、意三个维度来试阐明贾宝玉其人、其情、其心,探究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中的价值所在。

一、浑沌的形象贾宝玉是一个浑沌的形象,从历时性来看这一形象本身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从共时性来看,在同一时期这一形象内部混合了多重矛盾与对立。

首先从性别特征来看,贾宝玉具有双性化的特点。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出场时关于他的外貌衣着,作者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从着装来看,抹额在明清时期主要为妇女的一种装饰,大红箭袖、粉底小朝靴等服饰的颜色也偏向于女性化;其面容也似少女一般的娇好,神态流转多情。

除此之外,宝玉有着爱红的毛病,喜欢赏玩妆奁等物,而且是大观园内除了林黛玉外第一爱流泪的人物。

无论外表还是性格,贾宝玉都具有女性化的特征。

贾宝玉双性化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作者有意减小宝玉的年龄,使之始终处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成长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其性特征往往不明显,也就无所谓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柔美,而呈现出一种纯真美好的孩子气。

其次在于宝玉自我认知中的性别错位。

作为男性,他厌恶自己的性别,所以他喜欢在内帏厮混,不愿与贾雨村之流打交道。

而且他与女儿们交往时往往不是以男性自居,更似以同性朋友的身份来关心体贴女儿们,因此警幻仙姑称其为“闺阁良友”。

第三,《红楼梦》中的男性往往充满了肉欲与世俗的气息,而女儿则是灵性与美的化身,贾宝玉在这一点上无疑更偏向于女性,作者有意让宝玉虽为男儿身却有着女儿的灵气,成为其所塑造的审美理想之一。

贾宝玉的浑沌形象之二表现在他既多情又最痴情。

宝玉的多情体现在他对世间所有女儿都有一份诚挚的爱,这是一份世所罕见的、超越了身份与阶层的爱。

他对自己的丫鬟呵护至无以复加,从来不忍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对乡村人家的丫头,袭人两姨表妹这种小门小户才见过一面的女儿也引以为爱,念念不忘;乃至刘姥姥信口胡诌了一个少女的故事,宝玉也要深究到底、关心这位少女的命运如何,并且要为这位早亡的少女修庙塑像。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略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提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活在中国封建末世的曹雪芹,经历了曹氏家庭由盛到衰豪华奢侈的生活之后,带着泣血刻骨之痛,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富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

贾宝玉这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人物,其内涵虽然丰富,但仍然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贾宝玉无“补天”之才而被强逼“补天”。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终被“金玉良缘”替代。

宝玉为晴雯凭吊,做祭文“芙蓉女儿诔”。

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大相径庭。

贾宝玉虽然具有一定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平等的意识,但身为贵公子的他,受时代之局限性,仍然摆脱不了旧式封建思想的“胎记”。

贾宝玉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找不到一条通向自由生活的路,才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式人物,他在现实社会中仍是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文学小说中的多余人形象,是指一些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世俗的习惯和偏见的人。

他们有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又缺乏勇气和毅力,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与作者及作品所处的社会实际无不联系,有时甚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活在中国封建末世的曹雪芹,经历了曹氏家庭由盛到衰豪华奢侈的生活之后,带着泣血刻骨之痛,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写出了富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

其中,贾宝玉是最具有个性色彩、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从“脂砚斋”至今评贾宝玉,众说纷纭,角度各一,或褒或贬,瑕玉互见。

而笔者斗胆认为,贾宝玉这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人物,其内涵虽然丰富,但仍然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何以如是之称,这就要紧密联系曹雪芹所生活的封建时代和《红楼梦》中所反映的贾宝玉的个性意识来认识。

曹雪芹作《红楼梦》,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在乾隆年间,时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通用10篇)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通用10篇)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通用10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话红楼,由盛至衰。

《红楼梦》这本书是带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作者曹雪芹通过对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的叙述,折射出封建大家庭中成员们的由乐而悲的曲折过程。

盛时,贾府荣华富贵令人无比向往。

不论招待远客的宴席,还是丫鬟婆子的穿着打扮。

那都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

当初,海棠社成员共同作诗,众多有才的女子与偏爱诗词歌赋的宝玉一起吟诗作赋,尽情挥发他们的才华。

他们写的诗都蕴含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

后来,大家又同进家宴,一起吃螃蟹,一起喝酒,乐哉!只可惜好景不长,那些读来着实让人佩服和惊叹的诗词与海棠社的辉煌和快乐是那么的短暂,紧接着一个一个的厄运便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贾元春嫁到宫中成了贵妃娘娘,享尽了荣华富贵,却可惜死的过早。

从此以后,贾府变得衰败了。

贾政、贾赦的家产被查,贾氏府邸被封。

府中的女子家人一个个离去,贾府也渐渐冷清了。

黛玉病死,宝玉、宝钗成婚。

宝玉再次发起狂风病来,最终出家。

贾母、凤姐病死,迎春嫁至孙绍祖,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活活折磨死了。

探春远嫁,惜春当了尼姑。

最终,宝钗、湘云守了寡。

可惜,可怜。

有情人终不能成为眷属;无辜之人也会被受牵连。

终究逃不出的厄运,叹贾府如此悲惨的命运与结局。

这是一场悲剧,悲伤凄惨的爱情,悲惨的命运。

贾府终为充满了忧郁感与悲悯的存在。

让我们一起品红楼,读盛衰。

第二篇: 红楼梦前三回读后感《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星期三的午时,我怀着好奇的心境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史`王`薛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

一条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为中心,贯穿全节的全线。

它以贾`林争取感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决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数之间的矛盾为线索,以贾,林最终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数的彻底背叛和感情的杯具为结局而告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的幻灭从 宝玉三友看曹雪芹的人生思考刘!!竞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贾宝玉的三位男性朋友的人生道路反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生思考。

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基本代表了曹雪芹在追求人生超越中不同阶段的探索。

他否定了秦钟式的非理性的超越,也否定了蒋玉菡式的回归式的超越。

在种种超越幻灭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柳湘莲式的退出现实、悟道归空的道路,这种人生思考最终统一在曹雪芹对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设计上。

关键词!人生超越!非理性!回归!幻灭!虚空如果说∀红楼梦#全书着重以赞扬的态度描写的是闺阁中众多奇女子的话,那么作者也用此种态度精心塑造了为数不多的男子形象。

贾宝玉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除此以外还有宝玉的三位不同时期的朋友:出身清寒的秦钟,忠顺王府的戏子蒋玉菡,没落世家出身的风流游侠柳湘莲。

这三个人共同的特征都是乖僻灵秀,远非那个污浊的男儿世界中人。

曹雪芹在书中借贾雨村之口说: 所余之秀气%%遂为甘露、为和风%%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必为奇优名倡。

(第二回)若以此论看,宝玉、秦钟、蒋玉菡、柳湘莲则皆是秉天地灵秀邪僻之气而生,故其志趣相投,一见成友。

当然,作者注笔之处非在乖僻而在灵秀,故而在∀红楼梦#对男子的一片批判声之中,他们三个清灵俊秀的形象略显突兀,细思之却含蓄颇深,亦是曹雪芹匠心之所至。

对于∀红楼梦#这一旷世巨著,我们毋宁称它是一部悲剧心态下的心灵史,是一出展示人生痛苦的人生悲剧。

从作者生平而言,历来都有宝玉为书中之雪芹之说。

曹雪芹也正是借助贾宝玉吐心中之块垒,释满腔之积苦。

曹雪芹亲眼目睹富贵生活如云烟般散去,早年温柔繁华转眼间变成了萧索人生,这种人生反差带给他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是一种 梦醒了无路可走 的痛苦,因为意欲超越现实的他却以希望幻灭而结束。

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人生的苦痛,这使他在∀红楼梦#中的命运思考既充满了悲剧观念,又促使他用反思的态度去观照自己原来的人生。

他在思考,什么才是这个世界最为宝贵的,人的真正生存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

他对社会的理性规定充满了怀疑,他要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于是他以叛逆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为世人敬重的峨冠博带之士,以欣赏的目光去注视那些为人轻视的闺中女子,他希望能在自己的思考中完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塑造出除宝玉外的三个具有同样倾向的男子,让他们成为宝玉各段生命时期的志同道合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众星捧月地将宝玉的人生引向完满,成为宝玉由红尘依恋到皈依空门的生命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缩影,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第一回)。

也就是说,人生种种超越均归于幻灭虚空。

其实,这三个为作者所肯定的男性各自不同的人生状态也代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思考。

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关于人生、宇宙和哲学的思考。

&因此,欣赏、研究这三个人物形象,对把握曹雪芹关于人生中的 超越的幻灭 感具101 超越的幻灭有重要的意义。

一、秦钟:超越与理性的冲突太虚幻境 中演唱的∀红楼梦#中一开篇就发出这样的疑问: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第五回)纵观全书, 情种 应指宝玉无疑,而秦钟的名字也谐音 情种 二字,可以说在秦钟身上应该具有宝玉的某些影子,其对 情 的追求也正可称之为 情种 。

当然,这个 情 字并非是世人所讲的尘俗情爱,而是一种带有作者理想的新的理念。

在曹雪芹关于 情 的思考探索中,秦钟是一个关键处。

秦钟的人生在∀红楼梦#中是短暂的,于第十六回就 夭逝黄泉路 了,故而他的形象在书中略显单薄,但作者对之却相当重视。

他是混迹于女子之中的宝玉的第一个同性知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贾府有着亲戚关系,更因为他的容貌风神不在宝玉之下,使宝玉一见就感叹: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中,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

(第七回)秦钟也对宝玉的风采心仪不已。

于是 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发亲密起来。

(第七回)可见二人一见如故,颇类宝黛初逢的情景。

更为重要的是二人在以后的交往中都 见识自为高过世人 ,即他们的友谊不仅是建立在外貌风采的相互欣赏上,更在于二人心灵的默契,这使他们突破了身份、门第的限制,成为彼此知己。

在秦钟短暂的一生中,最为人注目的是他那场黯然神伤却又令他怀恋不已的爱情经历。

他爱水月庵小尼姑智能的妩媚,智能则看上了他人物风流。

这场恋爱较之宝黛的爱情更为大胆,也更为直接,故而他们能蔑视戒律清规,抛开社会成见,罔顾身份地位,率性而发,任情而为。

对人的自然 情欲 的追求使他们既冲破了社会樊篱,也突破了伦理道德。

但遗憾的是,在秦钟与智能之间,102 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二辑看不到清晰如宝黛间那种相互理解、心灵沟通的纯真,更多的是一种肉欲的放纵,带有色情成分,介乎小说所谓的意淫与滥淫之间,而更偏于滥淫。

然而,秦钟与智能毕竟还有真情,这与贾珍、贾蓉之流在国丧家丧之中与二尤鬼混有所不同。

曹雪芹之所以没有把道德之剑悬于秦钟头上,其原因也就在于贾珍、贾蓉以色起,而终于色欲;秦钟以色起而终于情。

秦钟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仍是智能下落不明,可谓有情之人。

秦钟的死,结束了他对情欲的追求,也使书中少了一个灵秀清爽的男子。

这一结局,在全书中显得意味深长。

事实上,秦钟的一生折射出作者对人生道路的一种思考。

曹雪芹何尝不视自己为那秉灵秀之气而生之人?他的理想世界也如自己一般纯洁灵秀,但现实世界却是一片污浊,故而他想超越眼前这个红尘世界。

他在思考,也在求索。

秦钟的经历则是他的人生思考中的一部分。

曹雪芹选择了 情 这一人间至美、至纯之物,将秦钟置身其中,通过他来完成对真 情 的追求。

在第五回中,警幻已经揭示了作者的探索方向, 尘世中有多少富贵之家%%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

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

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

好色即淫,知情更淫。

秦钟正是知情好色的 淫者 ,这当中具有一种情与欲(即淫)合一的特色。

秦钟与智能的恋爱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世俗中以欲掩盖情的超越。

然而秦钟对情的追求没有完全达到作者所要求的超越,因为秦钟的行为虽不尽同于滥淫,但毕竟依然归于淫,这使作者在超越与自我理性的设计间出现了矛盾。

秦钟 得趣馒头庵 ,既是在其姐出葬之时,又是在佛教清修之地,未免惊世骇俗、有违情理。

曹雪芹认为如此纵欲是行不通的。

在他的笔下,不仅让秦钟夭折,也让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还让贾瑞正照风月宝鉴而亡。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意指不可妄动风月之情,可见曹雪芹对纵欲行为的否定。

曹雪芹反对男子103 超越的幻灭对女子仅有色欲的态度,他欣赏的是宝黛间的纯洁自然的真 情 。

而超脱了世俗观念的秦钟却在性的感召下让非理性的欲污染了作者所追求的纯洁的情,因此秦钟在 淫 的状态下把业已出现的超越抹掉了。

秦钟的死,代表了作者对非理性追求的否定,修正了作者对宝玉的人生设计。

宝玉在秦钟之前已经由秦可卿的指引下进入淫的状态。

在秦钟之死的修正之下,宝玉开始离开淫而追求灵与肉的统一,甚至是单纯的精神的和谐。

所谓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不是西门庆式的情欲顽主,而是以 意淫 为特征的情种形象。

秦钟死后,宝玉就少了那种心猿意马的性爱冲突而专一执著。

从谐音 情种 的秦钟短暂的一生来看,虽然有着绚丽的一刻,却也过早地消逝,凝聚着浓厚的生命悲剧意绪,代表着追求人生超越的曹雪芹在超越与理性之间的矛盾。

他的死,意味着曹雪芹在追求人生超越中的一次失败。

这次失败,使他借宝玉修正了自己的人生思考,让自己转向了其它方式的探索。

二、蒋玉菡:红尘眷恋与超越的冲突秦钟因情而早夭,算是不得善终,而宝玉人生中的第二位男性朋友 蒋玉菡,却通过自己的抗争,生活得相当平静美满。

他原本是忠顺王府的戏子,生得俊俏,略有女儿情态,故而常演旦角,实际上是富家子弟的玩物。

但他却成了视男子为浊物的宝玉的同性知己,原因不仅在于宝玉潜意识中对女子的偏爱及蒋玉菡的风流俊秀,还在于他的真诚。

说到底是那秀灵之气相投,方使二人突破身份地位,也突破欲念而成为知己。

作者对蒋玉菡着墨并不多。

二十八回中二人初逢、交换信物成为朋友。

至三十三回中,忠顺王府要找失踪(其实是逃跑)的蒋玉菡,宝玉方才透露,蒋玉菡在东郊离城三十里的紫檀堡置了几亩田产,几间房舍。

这一点信息非常重要,这意味着蒋玉菡从名优、104 红楼梦学刊∋二((二年第二辑从寄生被玩弄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开始独立门户,成为良家平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同时也暗示那股灵秀乖僻之气在蒋玉菡身上的消失,他重返了红尘,重返了平庸,故而当他从良后,作者即对他不再注目。

但是,曹雪芹写蒋玉菡,依然有其深意。

蒋玉菡的抗争,是一种新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其实也代表了曹雪芹对人生,尤其是自己该有何种人生而进行的思考。

曹雪芹一生艰难,流离四方。

在他心里,何尝不渴望有一个安适温暖的归宿?曾经享受过的荣华富贵,这是他所不能忘怀的(曹雪芹写贾府可看作是对自我生活的一种回忆)。

原有生活中物的完美使他面对突然而至的红尘平民生活的时候,有着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然而,他不愿回复到原来的那种繁华生活,因为在那繁华生活的背后,隐藏着令人不敢回视的污秽,他留恋那种繁华,又绝对不愿回归。

可是当他以俯视的态度去看蒋玉菡式的小家碧玉式的生活时,那种精神平庸又让他觉得人生不应该如此凡俗。

他要在新的人生状态下追求着自己理想的人生家园。

其实,在∀红楼梦#中,他也提出了一些 关于人的合理的幸福生活的梦想 ,+当然只是一种设想。

就如蒋玉菡一般,作者让他离开倡优生活而开始平民小康生活,他让蒋玉菡达到了个人抗争的目的,但结果却是归于精神平庸。

这是否就比原来的人生更好呢?曹雪芹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末期的十八世纪中叶,这时的清王朝虽处于鼎盛时期,但也不过是表面的繁荣,而实际上却已经是危机四伏了,封建社会已走到它的尽头。

曹雪芹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衰败的趋势。

身心交困的曹雪芹何尝不希望富足平静?他也依恋着红尘,这正如美梦醒后的回味一样,他让蒋玉菡走这条路,实际上也是他在痛苦之中的一线希望。

然而,这种设计最终还是被已经觉醒的他否定了。

因为在曹雪芹的理念中,他所追求的不是回归而是超越。

他想解脱失去的痛苦,这种努力使他追求崭新的、更能让自己在现实中平静的人生。

他要超脱现实的社会,超越已有的人生。

那种红105 超越的幻灭尘平民式的生活自然不能使历经繁华富贵的曹雪芹满意。

因此蒋玉菡的抗争很快完成了,作者想借助他而进行的人生思考也很快结束了,所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蒋玉菡带着作者的一份红尘眷恋回到了平民生活之中,成为 宝玉三友 之中,对宝玉的人生影响最小的一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