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籍装帧史

中国古籍装帧史

中国古籍装帧史一、古籍装帧的起源中国古籍装帧是指古代书籍在装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一定的装帧技术。

当时的古籍装帧方式主要是以简装为主,即将书页用线或绳子穿过书脊固定,没有独立的封面和背板。

这种装帧方式简单朴素,适合保存和传播。

二、秦汉时期的装帧风格秦汉时期,由于纸张的广泛应用和印刷术的发展,古籍的装帧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当时的装帧风格主要是以帛书为主,即将纸张用丝线缝合成册,再用绢或丝绸包裹,形成帛书的外观。

这种装帧方式让古籍更加精美,也增加了书籍的保护性能。

三、唐宋时期的装帧艺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装帧方式更加讲究装饰和美观,采用了多种材料和工艺。

封面常常用木板或牛皮制成,上面雕刻或绘制各种图案,如花鸟、山水等。

封面和背板之间常常嵌有金属装饰,增加了书籍的质感。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使古籍更具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巅峰之作。

四、明清时期的装帧创新明清时期,古籍装帧方式有了一些创新。

当时的装帧风格更加注重实用和经济,装帧工艺也更加精细。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厚实的纸板制成,上面贴有各种图案的纸饰,如云纹、花纹等。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扉页、题字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实用又美观,成为古籍装帧的主流方式。

五、现代古籍装帧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籍装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古籍装帧更加注重实用和保护,采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工艺。

封面和背板常常用坚硬的纸板或塑料制成,上面印制有书名和作者等信息。

书页上也常常加以装饰,如插图、注释等。

这种装帧方式既能保护古籍,又能方便读者阅读。

六、古籍装帧的意义古籍装帧不仅是一种装饰和保护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

古籍装帧通过图案、文字和材料等元素,传递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每一本古籍都是一部历史的见证和载体,其装帧方式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书籍装帧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史趋势。

1. 初期简约:最早的图书装帧主要以实用性和简约为主,只是在书本外部罩上一层朴素的皮革,并没有过多的装饰。

2. 装饰风格:18世纪后期,出现了法国新古典主义,书籍装饰也开始强调线条的对称和比例的协调,使用黄金比例和多彩图案进行装饰。

3. 艺术风格: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等艺术风格引入到图书装帧中,装饰以自然主题和细腻的线条为主。

4. 现代主义:20世纪初,现代主义对图书装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简约、机械化和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回归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

5. 当代风格:21世纪,以高科技、数字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特征,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推动了图书装帧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总的来说,图书装帧的历史趋势呈现出从简约到复杂,再回归到简约的发展历程。

现代的图书装帧注重创新、实用和个性化,把美学原则和功能需求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

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
1、全开纸,我们把一张按国家标准分切好的原纸称为全开纸。
2、目前最常用的印刷正文纸有:787mm× 1092mm和889mm × 1194mm 两种
图2 -1 常用全开纸尺寸
• 把787毫米× 1092毫米的纸张,开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称为16开。 • 切成32小页,称为32开,其余类推。 • 较大尺寸的纸张开切为大16开或大32开,类推。
二、确定书籍开本大小需要考虑的因素
开本就是一本书的大小,也就是书的面积。
只有确定了开本的大小之后,才能根据设计的意图确定版心, 版面的设计、插图的安排和封面的构思,并分别进行设计。独特新 颖的开本设计必然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书籍的性质和内容
书籍的性质和内容,因为书籍的高与宽已经初步确定了书的性格 。 “开本的宽窄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窄开本的书显得俏,宽的开本 给人驰骋纵横之感,标准化的开本则显得四平八稳。设计就是要考 虑书在内容上的需要。” ——吴勇
图2-19 开本设计
(4)青少年读物一般是有插图的,可以选择偏大一点的开本
图2-20 开本设计
图2-21 开本设计
图2-22 开本设计
图2-23 开本设计
(5)儿童读物因为有图有文,图形大小不一,文字也不固定,因此可选用大 一些接近正方形或者扁方形的开本,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图2 -14 开本设计
图2-15开 32 开 的三分之一大, “三上”一词见于宋 代欧阳修的《归田录》,意为“马上、 枕上、厕上三部分的 “中国古典精萃”,就是为了鼓励读 者同样抓紧时间、多读好书。开本设 计得这样小,一来有“袖珍”之便, 以便读者随身携带、随时阅读,二来 可以降低成本,让较低的书价方便更 多的人。
离,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如鳞状有序排列。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改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三)纸张时代
1.卷轴装 在最初有纸张的时候,人们还是继续采用与简帛书一样
的卷装结构,经过在纸张上的书写,然后以卷轴形式卷 装成册,在中国最繁荣的隋唐时代一直是以这样的形式 制作书卷,而当时随着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流行,人 们开始广泛地阅读、收藏书卷,所谓 “读万卷书”指的 就是这种卷轴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5.包背装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装帧形式,将书
页文字向外对折,折叠处为书口,用纸捻装订成册,再 以一张纸绕书背粘贴,形成书籍的封面封底,这样的装 订形式,是书籍在翻阅中更加连贯。 6.线装 线装书与包背装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在明朝中叶,人们 开始用线代替纸捻来装订书籍,使书籍更加牢固,同时 ,也不再采用包背式的封面形式,开始采用单页的封面 与封底分别固定在书的两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2.帛书 帛书是以白色的丝织品为书写材料。在装帧的形式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西方书籍的发展
威尔·H.布拉德利(William H.Bradly)(美国) 布拉德利是美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他的设计在比
亚兹莱的绘画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插图 手法,以重复的线条进行图案设计,打破之前的仅仅用 黑白对比进行造型的特点,黑白在他的设计中只做衬托 线条、色彩。 埃尔·李西斯基(EI Lissitzky)(俄国) 李西斯基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影响非常 深远,尤其是构成主义风格的影响最大。他在德国期间 ,设计了大量的书籍,他还广泛采用了照片拼贴来设计 ,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术。

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包背装
线装
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行于清代。 它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将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地, 不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 成一册(见图1-8)。一般用四眼订法,也有用六 针眼和八针眼的,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 线装书的结构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 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代 书籍次序大致相同。由于蝴蝶装和线装的封面都是 软面的,只能平放,不能直立,插架和携带都不方 便,所以有的书由在外面加函套来装盛书籍,材料 用硬纸板或木材,有纸盒、夹板、木盒等。
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1)甲骨文:

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以及青铜器 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 (见图1-1)。但它主要是记载当时 统治阶级的情况,而不是以传播性质 为主要目的,不完全是真正意义的书 籍(大量复制与广泛传播)。
(2)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 版”的说法,又据考古发现,周 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 书写或刻文字了,但由于其材质 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为上 层社会的用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简策与版牍
• •
中国的具有书籍意义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简策始于商代(公元前14世纪),一直延续到后 汉(公元2世纪),沿用时间很长。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4)缣帛
书籍装帧形式的演进历史
1、简策形式 2、卷轴形式
3、折叠形式
4、册页形式
1.简册形式
2. 卷轴装
卷轴装的形式始于汉代,卷的材料有帛的,也有纸的。 在公元前1 0 5年以前,其材料大部分是缣帛。
3.旋风装
4.经折装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2.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装书后的一个装帧飞跃,它使书籍开始走
向翻页的装帧结构形式。 最初这种装订形式是由佛教 传进中国的,书籍的内容以经文为主,因此被称为经折 装。 这种书籍将长卷的纸张反复折成几寸宽,首尾固定在厚 纸板上。经折装的封面有两种形式,有封底封面分开的 ,也有封底封面连接的,加上封面的设计,这种书籍的 形态已经更加接近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因此经折装的 书籍也是中国书籍装帧史上向册页式书籍的过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4.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代末期,盛行于宋元时期,这种形式的装
帧已经使书籍真正的进入到册页装的时代。 蝴蝶装是将单面印刷好的书页,由中间对折,依次排列
成册,然后利用钻胶将书页固定在包背式的封面上,这 样的书页翻阅起来犹如蝴蝶的翅膀翻飞一般,因此被称 为“蝴蝶装”。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便于收藏,但 是在翻看的时候必须连翻两页,同时无装订线的结构使 书页容易脱落。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二) 简帛时代
1.简策 简策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的形式,也是中国
最早具有书籍形态的装帧形式。“简”即竹简,“策” 即为现今的“册”,即用规整的刻写了文字的竹片串联 成册,然后从后向前卷起,在最前面的一片竹简反面刻 有书名,卷起后形成简策的封面,从此形成了书籍的量 词— “卷”。 这种在竹木上的刻写形式,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在造 纸术出现之前,一直被中国人长期并广泛的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著作

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著作

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著作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是一本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著作。

该书由中国书籍装帧专家撰写,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技术。

该书首先从古代书籍装帧的起源开始,介绍了最早的竹简装帧和木简装帧。

随后,书中详细讲述了古代纸质书籍的装帧方式,包括线装、平装、包背装等不同的装帧形式。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古代书籍装帧的材料和工艺,如纸张的选择、装帧的工具和技术等。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籍装帧进行了分类和比较。

例如,它介绍了唐代的线装书籍装帧风格,宋代的包背装帧风格,明清时期的精装书籍装帧风格等。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的装帧风格的分析,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代书籍装帧的变化和演变。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古代书籍装帧作品和装帧师。

例如,它介绍了明代装帧师沈度的作品《四库全书》的装帧风格,以及清代装帧师郑板桥的作品《红楼梦》的装帧风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介绍,读者可以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总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是一本全面介绍古代书籍装帧的著作,它通过对古代书籍装帧的历史、技术和作品的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
了解和欣赏古代书籍装帧的艺术。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竹简和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装帧形式和材料也逐渐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展示了书籍制作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是利用细竹片或者木片制作的书籍载体。

每根竹片或木片上都刻上文字,再用绳子穿过孔洞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简单粗糙,便于携带和保存。

帛书则是将文字刻在薄绢上,再以线缝合成册,多卷构成一本书。

由于帛书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很少被普通人所拥有。

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籍装帧形式逐渐改变。

最早的纸质书籍多以轴形形式制作。

将纸张连在木轴上,形成卷轴式的书籍。

卷轴易于阅读,内容延续性好,可以含有大量信息。

但使用不便,必须卷起来才能携带和存放,查找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书籍分成多个小册子,形成部册形式。

每个小册子都加上封面,形成了册形书籍。

到了宋代,生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册页式书籍。

册页式书籍主要由多页纸张叠合而成,通过线缝合或背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书籍与轴形书籍相比,结构更加稳固,易于翻阅,方便携带和存放。

由于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纸张变得越来越薄,使得书籍也更加轻便。

明代以后,装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糨糊装和包背装等形式。

糨糊装是将书页用糨糊黏合在书脊上,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装订形式制作简便,但无法更换或更动书页。

包背装则是将书脊和封皮一起裹在布或纸上,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这种装订形式结实耐用,方便修补和更换内页。

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书籍多采用平装、硬皮装和精装等形式。

平装是将书籍的内页与封面直接用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书籍。

硬皮装则是在封面外面加上一层硬质纸板,增强书籍的耐用性。

精装则是在硬皮装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和装饰手法上的精细处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竹简和帛书到纸质书籍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第1讲书籍装帧概述

第1讲书籍装帧概述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
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 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 籍相似。
⑥线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 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 多。
⑦简装
简装,也称“平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书籍普遍采 用的一种装帧, 在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前后,很多书籍都是用铁丝双 钉的形式。 另外,一些更薄的册子,内页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书脊 折口穿铁丝,称为“骑马订”。但是,铁丝容易生锈, 故不宜长久保存。
尽管东西方各地文明的发生有迟有早,但都在不断地努力吸收别人的先
进文化,创造改革本土文化。他们采用不同的材质、形式制作书籍,其 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当时的生活、思想、经验记录下来传予后人,同
时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书籍装帧的概念
• 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一般包 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 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西方的书写材料也以莎草纸为主,莎草纸质地松脆,不宜保存和流传,
中世纪以羊皮纸替代它。
• 羊皮纸呈半透明状,是用山羊、绵羊的皮通过浸泡、软化、上粉、打 磨等工序制作而成。
• 由于手工操作,所以羊皮纸厚薄极不均匀,以薄为佳。书写用手抄方
式,抄写者用扁头的笔抄写经文或法典。羊皮纸的试制成功,给欧洲 的书籍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由卷轴式改变为册页式,页码平放装 订,改变了以前保存与阅读困难的情况
某些方面手绘作品更具有艺术性,是摄影力所不及的。
(二)书籍装帧的历史
• 1.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

书籍装帧历史

书籍装帧历史

书籍装帧历史书籍装帧的演变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

书籍装帧的形式又往往与所用的材料及各时代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畔生长的莎草(或纸莎草) 稍经制作,用以抄写文字,迄今出土的有约在公元前3000~前 2500年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的纸莎草纸抄本卷的典籍。

公元前 2世纪小亚细亚帕加马城开始制造羊皮纸, 传入欧洲,大量推广,被用于制作羊皮书。

羊皮书的装帧,普通的是外面包皮里面贴布,用两块厚纸板作封皮。

厚重的羊皮书背面再加金属饰物使之坚固,有的还加铜扣或锁。

华丽的书常以锦、绢、天鹅绒或软皮作封面,以金银链或柔革作束带,书上镶嵌宝石或象牙。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结构,也有自己的演变史。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出现的简册,被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用竹片书写的称“简”(木片称“牍”),用韦和丝将许多简编在一起,称为“策”。

这种最早的装帧被称为简策制。

其后春秋末期有缣帛写书,出现卷轴装在纸发明以后,除卷轴装外,相继出现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直到包背装和线装,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如卷轴装的艺术加工,除手抄或雕版、字体及版式外,主要包括卷、轴、褾、带 4个部分。

带的顶端有象牙或兽骨做成的签,整个卷子外面裹以布帛,称为帙或袠。

线装书的装帧形式自明万历年间(1573 ~ 1620)开始,到明末清初广为盛行。

由于长期视觉习惯为直行书写,书籍版式是直行雕版或活字排印,字体讲颜、柳、欧、赵,活字用老宋体,要求墨香纸润,雅而不俗。

考究的线装书,用上好淡水绢线双眼订结,并在订口上下加包角。

书的封面(也称封衣),有布、纸两种,纸多用栗壳色或瓷青纸装裱,绢、绫料则多用黄色。

书衣之后为幅叶 (也称护叶)。

其次是书名叶 (即现代书的扉页)。

背面印有刊记或牌记,记载刊行年月、地址和刊印人,相当于现代的版权页。

再后是序言、凡例、目录、绣像、正文、插画、附录等, 最后为跋或后记。

线装书的正文,都是单面印刷,由版口以鱼尾为准向外折为双页,右边订线。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帧方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书籍装帧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手抄本:在古代,书籍是手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纸、羊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卷轴或羊皮卷。

这些卷轴通常没有特定的装帧方式,而是简单地卷起来存放。

出版革命:15世纪的印刷术发明和出版革命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这个时期,书籍开始采用木质封面,称为木板装帧。

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耐用,也更容易存储和传播。

革面装帧: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革面装帧成为流行的书籍装帧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皮革覆盖书籍的封面,通常在革面上加上金属或皮革工艺装饰,使书籍更加精美。

纸包装带:19世纪,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纸包装带(paperback)的新装帧方式出现了。

这种方式以简单的纸封面为特征,通常用于廉价出版物,如小说、期刊等。

精装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装书变得流行,它们采用坚固的硬封面,内部通常有装饰性的扉页和带有插图的内页。

这种方式使书籍更加持久和有价值感。

现代装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设计的进步,书籍的装帧方式变得多样化。

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强调美学和设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装帧方式,如精装、平装、软封面、硬封面、线装、胶订等。

电子书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

它们不再以纸质封面和页码存在,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

总的来说,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文化趋势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装帧方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和体验。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2.帛书 帛书是以白色的丝织品为书写材料。在装帧的形式上,
团体的代表人物,他对当时复兴印刷和出版的高水平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穆多的设计较早采用植物作为 设计主题,线条流畅、富有张力,为之后的“新艺术” 运动风格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西方书籍的发展
鲁道夫·科什(Adolf Koch)(德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什在德国采取复古哥特式风格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二) 简帛时代
1.简策 简策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的形式,也是中国
最早具有书籍形态的装帧形式。“简”即竹简,“策” 即为现今的“册”,即用规整的刻写了文字的竹片串联 成册,然后从后向前卷起,在最前面的一片竹简反面刻 有书名,卷起后形成简策的封面,从此形成了书籍的量 词— “卷”。 这种在竹木上的刻写形式,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在造 纸术出现之前,一直被中国人长期并广泛的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3.旋风装 旋风装是经折装与卷轴装的一个结合,书籍以一张长卷
为底,书籍首页装裱在长卷右侧,第二页向左展开固定 在长卷,其他书页依次在前面的书页下向左排列,这种 书籍在卷起时与卷轴基本相同,但旋风装的书籍承载的 书籍内容更多,书卷更短,方便阅读。在《墨庄漫录》 一书中,描绘这种旋风装的书籍为“逐页翻飞,展卷至 末,仍合为一卷”。又有人们认为,旋风装的书籍是将 书写好的书页逐次粘贴在卷轴如同鳞片一样,因此又被 称为“龙鳞装”。这种书的装帧工艺复因此,只是很短 暂的在唐代应用过。

书籍装帧设计 (1)

书籍装帧设计 (1)

• 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
• 提供视觉信息,反映书籍自身的特性,引起消费 者的购买欲望…… 书籍的分类 一般可分: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三大类。 按年龄可分:成人读物、儿童读物。
• 3、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一般包括选择纸张、 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 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 • 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 体设计要素。
书籍装帧的形式演变
1.龟骨册装 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公元前1500-1110。 从殷商到西周初年,共用了 七百多年的时间。现 代书籍之所有称“册”来源于此。
2.简册装 公元前1770-前221年,春秋战国,也被认 为最早的装订形式。 代表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简、版牍、帛书。
3.卷轴装 公元二世纪,东汉蔡伦发明了纸,推动了 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 轴的设计考究,有“竹”和“木”两种, 轴为 圆形,配以珊瑚、紫檀等区别品级。用飘带系 住卷轴。阅读时摊在桌上或挂在柱上。 代表作品:《经刚经》
• 扉页(扉页,又称内中副封面。指平装衬纸下或 精装环衬下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的单张页。 在封二或衬页之后,印的文字和封面相似,但内 容详细一些。)
• 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三、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要素与常用开本
• 书籍装帧设计的三大艺术要素 1、色彩:能反应书籍的某些性质和特点 2、文字:表意功能,审美功能 3、图片:跟书籍
4.旋风装 唐朝,也称“龙鳞装”和“旋叶装”。 做法:长纸作底,首页全裱穿于卷首, 自次叶起,鳞次向左裱与底卷上。特点:便于 翻阅,利于保护书页。 代表作品:《唐韵》
5.经折装 梵夹装 经折装: 也称“折子装”,一般10折直20折。 册 子前后裱上硬纸板,粘上一层纸张或织品。 另一种方法将书衣粘合,书册不能拉开 只能翻阅。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简策
为保护简策的正文不致磨损,古人编简时常在正文简前边再加一根 不写文字的空简,叫做赘简。今天书籍的封面,就仍然带有这种赘 简的遗意。 一篇文章的简编完,或一编编好的简写完,便以最后一根简为轴, 象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当时也只是 适应了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特定形式,但对后世书籍的装帧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将文字写在丝织品上,有两种装帧折
叠式、卷轴式,卷轴装最早为帛书

就长 叫条 “, 简并 策在 ”上 或面 “写 简字 册记 ”事 。, 然 后 用 皮 索 或 麻 绳 将 其 串 编 起 来 , 这
简 策 装
: 人 们 利 用 现 有 丰 富 的 竹 木 资 源 , 把 竹 木 制 成 片 片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 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 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 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 装"。
册页装及其发展
书籍装帧的成熟

线 包 蝴 龙 旋 经 卷 装 背 蝶 鳞 风 折 轴 装 装 装 装 装 装 ( 樊 夹 装 )







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 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 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 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 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 存作品。
书籍装订发展到蝴蝶装,步入 了中国书籍装订的“册页装” 时期,随后进化到“包背装”。 包背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 籍装订形式已日益成熟。包背 装之后出现的是“线装"。线 装书为后世各代广泛使 用, 一直沿用至今。

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总结词
包背装帧是一种将页面反折后用书背包裹起来的装帧形式,具有保护书籍、方便阅读的 特点。
详细描述
包背装帧是将每一页书写在纸上,然后将纸张反折过来,用书背包裹起来形成一册完整 的书籍。这种装帧形式保护了书籍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同时也方便了阅读和携带。包背 装帧在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来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深远的
06
CATALOGUE
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前景
个性化需求
定制化装帧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书 籍装帧设计将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的 独特品味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装帧 设计和制作服务。
特色材料和工艺
利用特色材料和工艺,如特殊纸张、 织物、印刷技术等,打造独特的装帧 效果,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
VS
概念书的设计需要充分理解书籍的内 容和主题,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来表 达出书籍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概 念书的设计可以是抽象的、具象的、 极简的、繁复的,只要能够准确地传 达出书籍的主题和思想即可。
04
CATALOGUE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
传统元素的应用
传统纹样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中经常运用各种传 统纹样,如云纹、龙纹、凤纹等,这 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富含文化 寓意。
影响。
02
CATALOGUE
近代书籍装帧设计
精装书
总结词
精装书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书籍装帧形式,其特点是封面坚固、美观,内页印刷清晰,装订牢固。
详细描述
精装书通常采用硬质封面,内页纸张质量较好,印刷工艺精细。这种装帧形式常用于珍藏版、限量版 等高价值书籍,以及小说、画册等需要精美装帧的出版物。精装书的优点是易于保存和翻阅,且给人 高端、专业的印象。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的形式
• 印刷术的发明:15世纪中叶,约翰·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术,书籍装帧形式发生变化 • 对折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书籍装帧形式,将书页对折,用金属或皮革封面固定 • 线装书: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书籍装帧形式,用线将书页穿在一起,用纸张或皮革封面
DOCS SMART CREATE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书籍装帧艺术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与特点
原始书籍的装帧形式
• 竹简:古代中国的书籍形式,用竹片书写,用丝线或皮带串起 • 木牍:古代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书籍形式,用木板书写,用牛皮或莎草纸包裹 • 羊皮纸:古代欧洲的书籍形式,用羊皮制作,用线缝制或卷轴形式
古代书籍装帧的特点
• 手工装帧:古代书籍装帧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艺简单 • 材料多样:古代书籍装帧材料丰富,包括竹片、木板、羊皮纸等 • 装饰性强:古代书籍装帧注重装饰性,常用彩绘、雕刻等手法
中世纪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中宗教影响,常用宗教图案装饰 • 工艺复杂:中世纪书籍装帧工艺复杂,常用金银线、宝石等装饰 • 保护性强:中世纪书籍装帧注重保护书籍,常用金属、皮革等材料制作封面
中世纪书籍装帧的形式
• 羊皮纸卷:中世纪欧洲的主要书籍形式,用羊皮纸书写,卷轴形式 • 书夹板:中世纪欧洲的书籍装帧形式,用木板制作,将书页夹在木板之间 • 经折装:中世纪日本的书籍装帧形式,将书页折叠成风琴状,用竹签固定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的革新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的特点
• 简洁大方: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追求简洁大方,不再使用复杂的装饰 • 工艺简化: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工艺简化,便于大量印刷和制作 • 审美观念转变:文艺复兴时期审美观念转变,书籍装帧艺术开始关注人体、自然等题材

包装设计系列之书籍装帧篇

包装设计系列之书籍装帧篇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书籍装祯作品欣赏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D 色彩 色彩是封面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书记封面设计
因为受到印刷条件和书籍成本的限制,色彩不宜过多, 除了胶印一般不超过四套色。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书籍装祯的构成要素
三 书脊和封底 1 书脊
书脊是连接封面和封底的部 分,宽度相当于书的中心厚度, 一般的书籍都有书脊。
书的收藏方法通常是插在书 架上,所以只有书脊部分露出, 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封面。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4 缣帛 缣帛是丝织品
的统称,与今天用 的书画类绢大致相 同。缣帛大约与简 牍同时期使用。简 牍和缣帛为书写材 料的形式被书史学 家认为是真正意义 的书籍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但是,无论是竹简还是缣帛都有缺点。竹简太笨重,一本书动 辄要用一辆车甚至几辆车运送。战国时期的大学者惠施往往带着五 车竹简的著作,“学富五车”这句成语就是这么来的。缣帛太昂贵, 普通人没有办法使用,不利于扩大生产。
装祯 包装设计之
书籍
包装设计之书籍装祯
——引言
书籍作为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载体,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交流, 知识传播,文化积累的重要依托,是对人 类智慧的积淀、流传与延续。
书籍装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 步演化为今天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

书籍装帧的发展

书籍装帧的发展

书籍装帧的发展书籍的出现竹简木牍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竹简、木牍,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帛书即采用丝织品为材质的书籍,帛书产生并流行于西汉。

帛书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卷轴装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经折装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民族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相关。

本文仅就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书籍保护的关系,略加剖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

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

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

竹简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过“杀青”这一道工序,亦即烤干竹内的水分。

新竹水分大,易腐朽生虫,保存时间短,因此制竹简时要用火烤干竹内水气,竹子随着水分的减少由青而黄,故称之为“杀青”,正如古人所云:“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

”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

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

最常见的编绳为麻绳,也有少量的丝绳。

古人为保护正文少受磨损,开头两根常为空白简,称作赘简。

赘简背面上端竖写篇名,便于检索;下端题书名,便于归类保存。

简策一般卷起存放,以最末一简为轴,从左向右卷成一束,这样篇名、书名就露在外面,类似于今天的封面。

把卷起的简策捆扎之后,或装在“帙”、“囊”里,或盛在筐箧中,以免散乱。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

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页,“帙”、“囊”演变成“函套”等等。

二、帛书卷子装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帛书是战国中晚期的长沙子弹库“楚缯书”。

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虽然二者质地绝然不同,但帛书的装帧形式却在简策的影响下出现卷子装。

卷子装的帛书一般写在半幅宽的缣帛上,文字从上至下,由右至左。

为使文字整齐,大致根据简的宽度用墨笔或朱笔划上界行,后来则用朱丝或乌丝织出,是为乌丝栏、朱丝栏。

卷首仿照简策中的赘简,留下一段空白,保护正文不被磨损。

卷尾粘以二三厘米宽的竹片作为轴心,将帛书像简策一样从左向右卷成一卷。

这便是后来卷轴装的雏形。

写在整幅缣帛上的帛书,卷收不便,只能折叠存放,天长日久,折处极易断裂,故这种方式不甚流行。

缣帛作为书籍的载体,优点是质地柔软,洁白易着色,可以随意折叠卷起,份量轻,便于携带,然而因为价格昂贵这一致命缺点,所以很难在民间通行。

因此,考古发掘中竹木简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帛书。

三、卷轴装纸作为书籍的载体可能始自西汉末年,与简帛并行使用数百年。

由于纸张价廉物美,携带方便,逐渐取代了简帛的地位。

东晋末年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简牍和帛书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早期的纸书像帛书一样卷成一束,经过长期的发展,从书写到制卷形成一整套完备制度,即为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265—960)最为流行的卷轴装。

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

卷轴装书籍每纸的高度仿照竹木简的高度,即1尺,相当于26厘米,每纸的长度则有1.5尺(39厘米)、2尺(52厘米)两种。

官府文书的纸幅要大一些,通常为30╳45厘米。

纸上下划两道横线,间距为18至19厘米,然后均匀地划上乌丝栏,好似把纸区分成一支支简,间距在1.5至1.8厘米,便于行文整齐。

标准的写卷每纸28行,行17字。

比较讲究的书抄写之前纸张要“入黄”,即将纸张放到黄檗浸泡的水中染黄,这样可以防止虫蛀。

抄写经书时,卷首抄写题目、责任者,这个题目叫“首题”或“内题”,一般使用全称。

卷尾抄写的题目使用简称,称“尾题”。

尾题之后一般有题记。

敦煌遗书百分之九十为佛经,题记内容包括年代、供养人和发愿文。

卷轴装书籍一般是顺序抄写,抄完一张,再抄一张,全书抄完之后,以卷为单位,依序粘贴连接成长卷。

为方便卷舒,防止折损,卷尾加装木轴或竹轴。

轴的长度略超过纸幅高,这样收卷之后,两端露出轴头。

为保护正文不被磨损,正文前粘接一张白纸,也有粘接绢、绫等丝织品的,是为“褾”、“包首”。

为保护卷首,在包首的前加装一根细竹条或木条,竹木条中间系一丝带,以便捆扎卷子,此为“带”。

敦煌遗书卷首背面常书经名,称为“外题”,下面还常常写上所属寺院或个人。

为便于经书的保存和管理,一般把10卷或12卷为单位,用经帙包裹起来。

经帙一般使用丝绸、麻布、皮纸或竹子制成。

为便于翻检,在轴头上系一书签,题写书名和卷次,称为“签”。

皇家图书的签一般使用象牙为原料,称为“牙签”。

如此卷、轴、褾、带、帙、签等共同构成了完备的卷轴制度。

四、梵夹装梵夹装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是十九世纪中国引进西方书籍装订技术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种外国的书籍装帧形式。

修长硕大的贝多树叶为古代印度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

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上下需要夹板保护。

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致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

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

在印度梵夹装的影响下,中国僧侣尝试着将汉译佛经制作成梵夹装形式,例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思益梵天所问经》是目前所知敦煌文献中最典型的梵夹装,并且存有夹板。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采用梵夹装的佛经基本保持印度原貌,长方形的书叶一张张叠摞在一起,两面书写,上下夹板,打孔穿绳捆绑,翻叶方式如同印度梵夹装。

英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中也存有多种梵夹装佛经,然而没有留下夹板。

因为洞孔边有绳子磨损的痕迹,因此可以肯定曾用绳子捆绑过。

中国僧侣制作梵夹装佛经更多的是出于宗教的虔诚,而并非它比卷轴装更便利,更容易保护书籍。

实际上,纸张的坚硬程度并不适宜制作梵夹装,穿洞时也会毁坏纸张和文献。

然而,汉译佛经梵夹装的出现,影响巨大,意义非凡,一是书籍内容与装帧形式发生分离,中国的佛经出现独立的装帧形式。

二是引入了印度梵夹装叶的概念,促进了书籍由卷轴装向册叶装的过渡。

五、经折装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梵夹装的优点,而对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

傅咸(239-294年)的《纸赋》曾说卷轴装书籍的特点是“揽之则舒,舍之则卷”,于佛教信徒诵经不便。

于是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

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

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

现存最早的经折装实物发现于敦煌藏经洞,有的像梵夹装一样打孔穿洞,因为书叶是粘连在一起,无法像梵夹装一样阅读,这些孔并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有的甚至仅仅是在书叶上画一个圆圈。

这些实物材料都说明经折装对梵夹装的强烈模仿意向。

经折装吸收了梵夹装容易翻检的优点,而且在保护书籍方面又有发展,如不需穿绳,对纸张没有损害,能延长书籍的寿命。

而且经折装制作简便,利用这个方法,已有的卷轴装佛经能很容易改装成经折装。

经折装与梵夹装相较的诸多优势,注定了其很快取代梵夹装,而成为佛经中最为通行的装帧形式(后来道教信徒也使用这种装帧形式),甚至现在很多寺院印制佛经仍然采用这一形式,其生命力之强,可见一斑。

六、旋风装旋风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书史界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实物材料佐证,专家学者根据文献记载里的蛛丝马迹,各呈臆说,聚讼纷纭,向无定论。

1980年,李致忠先生调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于1981年发表了《古书旋风装考辨》第一次把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认为旋风装是在卷轴装盛行的唐代,为解决书籍的翻检方便,对卷轴装实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过渡的装帧形式,并没有形成规制。

此后不久,书史研究者从英国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中发现S.6349《易三备》,并公认其为旋风装的固定形制。

我们对该藏品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之后,认为旋风装它不是固定的装帧形式,而是为了携带和翻检的方便,将原有卷轴装断成数纸,在纸头左端加装木条固定(有的是在卷子中间粘连),再以木条为轴,统一卷起来的装帧形式,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装订,不能视为一种已经形成规制的装帧形式。

但这种偶然的形式中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就是为满足人们使用和携带的方便,而从卷轴装中隐约出现了册叶装的萌芽,所以它是中国书籍装帧形式过渡的一个例子,不能称为旋风装的固定式样。

旋风装的装帧方式或许受到梵夹装的影响,试图突破卷轴装的形式,尝试创立一种全新的装帧形式,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并装订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翻检所需内容。

然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

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但是它是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更适用的装帧形式,旋风装便退出历史舞台。

七、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发端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印刷术普遍应用后的宋、元。

其装帧方法是将抄好或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

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

书叶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

蝴蝶装这种简洁明快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经折装相比更便于携带与阅读,特别是蝴蝶装没有限定于某个特殊的使用群体,而不像经折装仅限于佛教徒使用,这就意味着,它是能够完全取代卷轴装的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

蝴蝶装在书籍保护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一是书皮是用硬纸板制作的,对版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是文字朝里,版心集于书脊,余幅宽阔,有利于保护版框以内的文字,正如《明史·艺文志序》所云“秘阁书籍皆宋元所遗,无不精美。

装用倒折,四周外向,虫鼠不能损”。

蝴蝶装起源于写本时代,敦煌遗书即发现多种抄本蝶装书籍。

由于蝴蝶装的纸张要折成两页,适应了雕版印刷术的特点,即两个连续的页码刻在一块板上,故能广泛流行于宋、辽、西夏、金、元。

然而其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两页空白,同时蝶装书脊全用浆糊粘连,易于脱落,造成书叶散乱。

针对蝶装的这些弱点,急需一种既便于翻阅而又更加牢固的新的装帧形式。

八、包背装包背装是针对蝴蝶装书籍不便阅读、容易散开的弱点而创造出的一种装帧形式。

其方法是一反蝴蝶装倒折书叶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叶正折,字面向外,折口向左集齐作书口,在书脑余幅靠近书背处打眼订捻,形成书芯。

书皮的装法同蝴蝶装书籍。

包背装在南宋(1127——1279)完全取代蝴蝶装,流行时间很长,对现代书籍的装帧影响很大。

包背装用与蝴蝶装相反的折叶方法,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