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书刊装订技术的发展简况

书刊装订技术的发展简况

另外,卷子是由一张一张纸粘接起来再装裱成
的,手续比较麻烦。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 大约在唐代中期,开始出现了页子形式的书。 最初的页子形式的书是旋风装,它是在卷轴 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装订方法是以一幅
感受到她喷在我脸上如雨般的口水。而且大多数时候,就算她掀开我的被子,我
比书页略宽而厚的长条纸作底,而后将单面书写 的首页全幅粘裱于底纸右,其余书页因系双面书 写,故从每页右边无字之空条处粘一条纸,逐叶 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每页之外的底纸上。收藏 时,与卷轴装方向相反,是从首向尾卷起,从外 表看,仍是卷轴装。打开卷子时,形似龙鳞,所 以也有人把他称为龙鳞装。把卷子收起来时,书
要求。因此,人们逐渐用竹木为材料取代甲骨记
录文字。人们把文字写在竹条上的称为简,写在 木板上的称为牍,统称为简。为了便于收藏,将 写好后的竹木简,上下各穿一孔,用丝线绳、皮
感受到她喷在我脸上如雨般的口水。而且大多数时候,就算她掀开我的被子,我
革或藤条,逐简编联起来,这种编联起来的竹木 简就称为策,也称为简策。有时在策的开头,还 编加两根无字的空白简,以保护正文,称为赘简。 赘简就是后世书藉中护封的来源。编简成策之 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事先做好的 布袋内,以便保存。这种布袋称为囊,也称为帙。 后世将一部书也称为一帙,其意盖缘于此。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书藉形 式,以简为书籍主要形式的黄金时代,是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两张纸或布,而后与书页一起打眼穿线装订成
册。这种装订方法是我国传统的装帧方法,既方 便阅读,又不易破散。再配以各种式样的书函, 显得格外古朴典雅,直到今天有些书籍还是采用 这种装订方式。 十、平装 平装是现代书籍、图册的主要装订形式之 一。通常用纸封面和覆膜形式,以齐口居多,也

西方书籍装帧发展史

西方书籍装帧发展史

西方书籍装帧发展史
西方书籍装裱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早期,当时人们开始将手抄本装订成册。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和分发变得更加广泛和便利,书籍装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下是西方书籍装订的主要发展阶段:
1. 中世纪早期(5世纪-10世纪):手抄本装裱成册,大多数
书籍用绵羊皮或牛皮制成书皮。

2. 十四世纪初到十六世纪初:欧洲的书籍装订工艺得到了重大发展,赋予了书籍更大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价值。

手写书页被印刷书页取代,皮革和木头绑定的书边被竹子、青铜、鱼骨等材料所取代。

书籍的装饰也更加复杂,使用了滚花、贴纸等技术。

3. 十六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中期:书籍装订工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精美的石版画和镶嵌等技术。

此时期由于手工制造的限制,较少的本数是精美的学术装订,商业装订则呈现出更为实用的特点。

4.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印刷机和装订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然而,大量生产降低了书籍质量,封面装订呈现出流行化的趋势。

5. 二十世纪:随着现代设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装订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不同的艺术风格、材料和技术集于一体,使得书籍装订变得更加艺术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子书籍和在线图书馆的兴起,书籍装订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书籍装帧的历史趋势
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书籍装帧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历史趋势。

1. 初期简约:最早的图书装帧主要以实用性和简约为主,只是在书本外部罩上一层朴素的皮革,并没有过多的装饰。

2. 装饰风格:18世纪后期,出现了法国新古典主义,书籍装饰也开始强调线条的对称和比例的协调,使用黄金比例和多彩图案进行装饰。

3. 艺术风格: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等艺术风格引入到图书装帧中,装饰以自然主题和细腻的线条为主。

4. 现代主义:20世纪初,现代主义对图书装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简约、机械化和实用性为主要特征,回归实用主义和功能主义。

5. 当代风格:21世纪,以高科技、数字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特征,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推动了图书装帧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总的来说,图书装帧的历史趋势呈现出从简约到复杂,再回归到简约的发展历程。

现代的图书装帧注重创新、实用和个性化,把美学原则和功能需求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简策形式、卷轴形式、折叠形式和册页形式。

1.简策形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制,流行于商朝和周朝时期。

简策是将文字书写在长条形状的木片和竹片上,然后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形成了书籍的基本单位。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简策装。

2.卷轴形式:盛行于隋、唐时期,得益于纸张的普及。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折叠而成的多页折子装,称为经折装或折子装。

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可以卷起来保存和携带。

3.折叠形式:也称为册页形式,是纸书向册页过渡的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书写后,将长卷沿着中缝折叠,形成了前后封皮的册页形式。

这种装帧形式称为蝴蝶装和包背装。

4.册页形式:分为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

蝴蝶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里对折,然后将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

包背装是每页纸有字的一面朝外对折,然后将折缝对齐,最后用封面包裹起来。

线装书则是将书页用线装订成册,封面的纸张较厚,通常用于珍藏本或善本书。

这些书籍装订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装订形式也不断地演变和改进,以满足人们阅读和保存的需求。

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
1、全开纸,我们把一张按国家标准分切好的原纸称为全开纸。
2、目前最常用的印刷正文纸有:787mm× 1092mm和889mm × 1194mm 两种
图2 -1 常用全开纸尺寸
• 把787毫米× 1092毫米的纸张,开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称为16开。 • 切成32小页,称为32开,其余类推。 • 较大尺寸的纸张开切为大16开或大32开,类推。
二、确定书籍开本大小需要考虑的因素
开本就是一本书的大小,也就是书的面积。
只有确定了开本的大小之后,才能根据设计的意图确定版心, 版面的设计、插图的安排和封面的构思,并分别进行设计。独特新 颖的开本设计必然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书籍的性质和内容
书籍的性质和内容,因为书籍的高与宽已经初步确定了书的性格 。 “开本的宽窄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窄开本的书显得俏,宽的开本 给人驰骋纵横之感,标准化的开本则显得四平八稳。设计就是要考 虑书在内容上的需要。” ——吴勇
图2-19 开本设计
(4)青少年读物一般是有插图的,可以选择偏大一点的开本
图2-20 开本设计
图2-21 开本设计
图2-22 开本设计
图2-23 开本设计
(5)儿童读物因为有图有文,图形大小不一,文字也不固定,因此可选用大 一些接近正方形或者扁方形的开本,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图2 -14 开本设计
图2-15开 32 开 的三分之一大, “三上”一词见于宋 代欧阳修的《归田录》,意为“马上、 枕上、厕上三部分的 “中国古典精萃”,就是为了鼓励读 者同样抓紧时间、多读好书。开本设 计得这样小,一来有“袖珍”之便, 以便读者随身携带、随时阅读,二来 可以降低成本,让较低的书价方便更 多的人。
离,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如鳞状有序排列。旋风装是对卷轴装的改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三)纸张时代
1.卷轴装 在最初有纸张的时候,人们还是继续采用与简帛书一样
的卷装结构,经过在纸张上的书写,然后以卷轴形式卷 装成册,在中国最繁荣的隋唐时代一直是以这样的形式 制作书卷,而当时随着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的流行,人 们开始广泛地阅读、收藏书卷,所谓 “读万卷书”指的 就是这种卷轴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5.包背装 包背装是在蝴蝶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装帧形式,将书
页文字向外对折,折叠处为书口,用纸捻装订成册,再 以一张纸绕书背粘贴,形成书籍的封面封底,这样的装 订形式,是书籍在翻阅中更加连贯。 6.线装 线装书与包背装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在明朝中叶,人们 开始用线代替纸捻来装订书籍,使书籍更加牢固,同时 ,也不再采用包背式的封面形式,开始采用单页的封面 与封底分别固定在书的两面。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2.帛书 帛书是以白色的丝织品为书写材料。在装帧的形式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西方书籍的发展
威尔·H.布拉德利(William H.Bradly)(美国) 布拉德利是美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他的设计在比
亚兹莱的绘画基础上加以创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插图 手法,以重复的线条进行图案设计,打破之前的仅仅用 黑白对比进行造型的特点,黑白在他的设计中只做衬托 线条、色彩。 埃尔·李西斯基(EI Lissitzky)(俄国) 李西斯基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影响非常 深远,尤其是构成主义风格的影响最大。他在德国期间 ,设计了大量的书籍,他还广泛采用了照片拼贴来设计 ,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术。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2.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装书后的一个装帧飞跃,它使书籍开始走
向翻页的装帧结构形式。 最初这种装订形式是由佛教 传进中国的,书籍的内容以经文为主,因此被称为经折 装。 这种书籍将长卷的纸张反复折成几寸宽,首尾固定在厚 纸板上。经折装的封面有两种形式,有封底封面分开的 ,也有封底封面连接的,加上封面的设计,这种书籍的 形态已经更加接近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因此经折装的 书籍也是中国书籍装帧史上向册页式书籍的过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4.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代末期,盛行于宋元时期,这种形式的装
帧已经使书籍真正的进入到册页装的时代。 蝴蝶装是将单面印刷好的书页,由中间对折,依次排列
成册,然后利用钻胶将书页固定在包背式的封面上,这 样的书页翻阅起来犹如蝴蝶的翅膀翻飞一般,因此被称 为“蝴蝶装”。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便于收藏,但 是在翻看的时候必须连翻两页,同时无装订线的结构使 书页容易脱落。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二) 简帛时代
1.简策 简策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的形式,也是中国
最早具有书籍形态的装帧形式。“简”即竹简,“策” 即为现今的“册”,即用规整的刻写了文字的竹片串联 成册,然后从后向前卷起,在最前面的一片竹简反面刻 有书名,卷起后形成简策的封面,从此形成了书籍的量 词— “卷”。 这种在竹木上的刻写形式,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在造 纸术出现之前,一直被中国人长期并广泛的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的形式
• 印刷术的发明:15世纪中叶,约翰·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术,书籍装帧形式发生变化 • 对折装: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书籍装帧形式,将书页对折,用金属或皮革封面固定 • 线装书: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书籍装帧形式,用线将书页穿在一起,用纸张或皮革封面
DOCS SMART CREATE
书籍装帧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书籍装帧艺术的起源及其历史背景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与特点
原始书籍的装帧形式
• 竹简:古代中国的书籍形式,用竹片书写,用丝线或皮带串起 • 木牍:古代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书籍形式,用木板书写,用牛皮或莎草纸包裹 • 羊皮纸:古代欧洲的书籍形式,用羊皮制作,用线缝制或卷轴形式
古代书籍装帧的特点
• 手工装帧:古代书籍装帧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艺简单 • 材料多样:古代书籍装帧材料丰富,包括竹片、木板、羊皮纸等 • 装饰性强:古代书籍装帧注重装饰性,常用彩绘、雕刻等手法
中世纪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中宗教影响,常用宗教图案装饰 • 工艺复杂:中世纪书籍装帧工艺复杂,常用金银线、宝石等装饰 • 保护性强:中世纪书籍装帧注重保护书籍,常用金属、皮革等材料制作封面
中世纪书籍装帧的形式
• 羊皮纸卷:中世纪欧洲的主要书籍形式,用羊皮纸书写,卷轴形式 • 书夹板:中世纪欧洲的书籍装帧形式,用木板制作,将书页夹在木板之间 • 经折装:中世纪日本的书籍装帧形式,将书页折叠成风琴状,用竹签固定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艺术的革新
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的特点
• 简洁大方: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追求简洁大方,不再使用复杂的装饰 • 工艺简化: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工艺简化,便于大量印刷和制作 • 审美观念转变:文艺复兴时期审美观念转变,书籍装帧艺术开始关注人体、自然等题材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我国在古代就有书籍和书籍装帧技术了,那么你想知道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希望你喜欢。

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演变解读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史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史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发展史
汇报人:xxx
>>
点击-添加标题
1 古代时期 3 文艺复兴时期 5 现代时期 7 未来时期
2 中世纪时期
4
工业革命时期
6 当代时期
西方书点籍击装帧添设加计发标展题史
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古代的文明时期。以下是对几个
重要时期的概述
1
古代时期
点古击代添时期加标题
总之,西方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未来也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并迎来更多的可能性
点击-添加标题
THANKS

书籍的生产速度更快,但 质量和美观程度却有所下

然而,一些设计师仍然坚 持手工制作书籍,以保持
其独特性和艺术价值
5
现代时期
点现击代添时期加标题
现代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更加注重创新 和个性化
设计师们不断尝试新的设计元素和材料,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电子书和网 络阅读也越来越普及,这给书籍装帧设 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书籍主要是用羊皮纸或莎草 纸制成的卷轴
x
这种装帧形式主要用于宗教文献和官方文件,而不太 适合大众阅读
2
中世纪时期
点中击世纪添时加期 标题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书 籍装帧设计在欧洲中世 纪时期发生了变化
书籍开始被制成更便于 阅读的形式,如抄本和 册子
这些书籍通常由手抄本 艺术家制作,他们会在 页面边缘画上精美的边 框和插图,增加了书籍 的艺术价值
3
文艺复兴时期
点文艺击复添兴时加期标题
1
在文艺复兴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得到 了更大的发展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和演进
,以及青铜器 上的钟鼎文,都是最初的书籍形式 (见图1-1)。但它主要是记载当时 统治阶级的情况,而不是以传播性质 为主要目的,不完全是真正意义的书 籍(大量复制与广泛传播)。
(2)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 的说法,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 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 或刻文字了,但由于其材质名贵, 用量并不是很多,多为上层社会 的用品。
简装
精装
(3)简策与版牍
• 中国的具有书籍意义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简策始于商代(公元前14世纪),一直延续到后 汉(公元2世纪),沿用时间很长。
•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4)缣帛
书籍装帧形式的演进历史
1、简策形式 2、卷轴形式 3、折叠形式 4、册页形式
1.简册形式
2. 卷轴装
卷轴装的形式始于汉代,卷的材料有帛的,也有纸的。在 公元前1 0 5年以前,其材料大部分是缣帛。
3.旋风装
4.经折装
旋风装的改进,仍因翻阅不便,促使人们思求变革。 于是出现了折叠式的书籍。
蝴蝶装
因翻书时,中间粘连,两边各半叶,如蝴蝶 翼之展开,因此得名蝴蝶装。 蝴蝶装从卷轴形式到册页形式是一个飞跃
包背装
线装
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行于清代。它 不用整纸裹书,而是将前后分开为封面和封地,不 包书脊,用刀将上下及书脊切齐,打孔穿线,订成 一册(见图1-8)。一般用四眼订法,也有用六针 眼和八针眼的,讲究的还在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 线装书的结构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 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代 书籍次序大致相同。由于蝴蝶装和线装的封面都是 软面的,只能平放,不能直立,插架和携带都不方 便,所以有的书由在外面加函套来装盛书籍,材料 用硬纸板或木材,有纸盒、夹板、木盒等。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和演变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最早的竹简和帛书到后来的纸质书籍,装帧形式和材料也逐渐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发展,还展示了书籍制作技术的进步。

古代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竹简和帛书。

竹简是利用细竹片或者木片制作的书籍载体。

每根竹片或木片上都刻上文字,再用绳子穿过孔洞将它们连在一起,形成一本书。

竹简的制作简单粗糙,便于携带和保存。

帛书则是将文字刻在薄绢上,再以线缝合成册,多卷构成一本书。

由于帛书制作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很少被普通人所拥有。

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籍装帧形式逐渐改变。

最早的纸质书籍多以轴形形式制作。

将纸张连在木轴上,形成卷轴式的书籍。

卷轴易于阅读,内容延续性好,可以含有大量信息。

但使用不便,必须卷起来才能携带和存放,查找也不太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将书籍分成多个小册子,形成部册形式。

每个小册子都加上封面,形成了册形书籍。

到了宋代,生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册页式书籍。

册页式书籍主要由多页纸张叠合而成,通过线缝合或背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书籍与轴形书籍相比,结构更加稳固,易于翻阅,方便携带和存放。

由于纸的制作工艺逐渐提高,纸张变得越来越薄,使得书籍也更加轻便。

明代以后,装帧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糨糊装和包背装等形式。

糨糊装是将书页用糨糊黏合在书脊上,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装订形式制作简便,但无法更换或更动书页。

包背装则是将书脊和封皮一起裹在布或纸上,使其更加美观大方。

这种装订形式结实耐用,方便修补和更换内页。

近代以后,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现代书籍多采用平装、硬皮装和精装等形式。

平装是将书籍的内页与封面直接用胶粘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书籍。

硬皮装则是在封面外面加上一层硬质纸板,增强书籍的耐用性。

精装则是在硬皮装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和装饰手法上的精细处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经历了从竹简和帛书到纸质书籍的转变,并逐渐演变成现代书籍的装帧形式。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古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甲骨3000年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为了便于保存,将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青铜器铭文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装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帛书装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卷轴装韩愈《送诸葛亮觉往随州读书》诗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欧阳修《归田录》也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

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

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都采用这一方式。

据记载,古代宫廷收藏的卷轴装图书十分考究,《隋唐经籍志》描述秘阁藏书:"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唐六典》描述内府藏书:"其经库书,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筌。

"经折装经折装又叫梵夹装、折子装。

将图书长卷按一定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展读的册子。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国外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国外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国外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在书籍的发展史中,装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不同的装帧风格和技术不仅仅影响到书籍的外观,而且关系到整体阅读体验。

本篇文章将围绕“国外书籍装帧发展历史”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从简单的黑白印刷到现代复杂的手工装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吧!第一阶段:手写印刷早期的书籍装帧多采用简单的手写装帧形式,通常是手写制作,或者是一些手工工艺。

在欧美的中世纪,手写印刷技术非常发达,这些书籍使用了龙卷式的书脊和金属附件。

第二阶段:机器印刷到了18世纪,机器印刷技术被广泛采用。

这使得印刷过程更加高效,并且可以大规模生产。

然而,装帧仍然是纯手工艺。

19世纪末,机器印刷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手工装裱技术也变得更为精细。

随之而来的是发展了更多的精细装帧风格,例如一些镶嵌的装帧形式,这些风格使得书籍整体更具美感。

第三阶段:印刷技术的革新20世纪的中期,印刷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这使得制造出更高质量、更漂亮的装帧成为可能。

新技术的采用,如磨砂、液体冷银、热压镶嵌和冷镶嵌等,使得装帧的整体外观更加优美。

第四阶段:现代手工装裱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手工装裱成为了一个艺术领域。

许多书籍装帧工匠利用手工裱糊、装饰和手绘装帧来让书籍更加美观。

现代手工装裱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书籍装帧变得更加有创意,更具个性化。

总结与书的其他方面一样,书籍装帧也是随着时间而发展的。

古代的书籍装帧接受到了手工艺术的良好呈现,现代的书籍装帧则具备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看到,装帧的演进与技术的更新、材料的选择和制作工艺的变革密不可分,让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手工装裱技术的应用,赋予书籍无限的生命力。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

书籍装帧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装帧方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以下是书籍装帧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手抄本:在古代,书籍是手工制作的,通常是用纸、羊皮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卷轴或羊皮卷。

这些卷轴通常没有特定的装帧方式,而是简单地卷起来存放。

出版革命:15世纪的印刷术发明和出版革命使书籍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在这个时期,书籍开始采用木质封面,称为木板装帧。

这种装帧方式使书籍更加耐用,也更容易存储和传播。

革面装帧: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革面装帧成为流行的书籍装帧方式。

这种方式使用皮革覆盖书籍的封面,通常在革面上加上金属或皮革工艺装饰,使书籍更加精美。

纸包装带:19世纪,随着纸张的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为纸包装带(paperback)的新装帧方式出现了。

这种方式以简单的纸封面为特征,通常用于廉价出版物,如小说、期刊等。

精装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精装书变得流行,它们采用坚固的硬封面,内部通常有装饰性的扉页和带有插图的内页。

这种方式使书籍更加持久和有价值感。

现代装帧: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印刷技术和设计的进步,书籍的装帧方式变得多样化。

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强调美学和设计,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装帧方式,如精装、平装、软封面、硬封面、线装、胶订等。

电子书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籍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装帧方式。

它们不再以纸质封面和页码存在,而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如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

总的来说,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印刷技术、材料科学和文化趋势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装帧方式反映了社会、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了读者对书籍的感知和体验。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书籍装帧的历史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但是,这种书籍的形式也存在着较多的使用问题,庞大 的体积与重量使其不便携带,因此有了人们形容读书读 得多为“学富五车”的说法。由于这种简策串连的绳子 在长期的使用中极易断开,出现“错简”现象,使得简 策不便于收藏,人们一直不懈地寻找着新的书写材料。
2.帛书 帛书是以白色的丝织品为书写材料。在装帧的形式上,
团体的代表人物,他对当时复兴印刷和出版的高水平起 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穆多的设计较早采用植物作为 设计主题,线条流畅、富有张力,为之后的“新艺术” 运动风格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西方书籍的发展
鲁道夫·科什(Adolf Koch)(德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什在德国采取复古哥特式风格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二) 简帛时代
1.简策 简策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籍的形式,也是中国
最早具有书籍形态的装帧形式。“简”即竹简,“策” 即为现今的“册”,即用规整的刻写了文字的竹片串联 成册,然后从后向前卷起,在最前面的一片竹简反面刻 有书名,卷起后形成简策的封面,从此形成了书籍的量 词— “卷”。 这种在竹木上的刻写形式,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在造 纸术出现之前,一直被中国人长期并广泛的使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中国书籍的发展
3.旋风装 旋风装是经折装与卷轴装的一个结合,书籍以一张长卷
为底,书籍首页装裱在长卷右侧,第二页向左展开固定 在长卷,其他书页依次在前面的书页下向左排列,这种 书籍在卷起时与卷轴基本相同,但旋风装的书籍承载的 书籍内容更多,书卷更短,方便阅读。在《墨庄漫录》 一书中,描绘这种旋风装的书籍为“逐页翻飞,展卷至 末,仍合为一卷”。又有人们认为,旋风装的书籍是将 书写好的书页逐次粘贴在卷轴如同鳞片一样,因此又被 称为“龙鳞装”。这种书的装帧工艺复因此,只是很短 暂的在唐代应用过。

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总结词
包背装帧是一种将页面反折后用书背包裹起来的装帧形式,具有保护书籍、方便阅读的 特点。
详细描述
包背装帧是将每一页书写在纸上,然后将纸张反折过来,用书背包裹起来形成一册完整 的书籍。这种装帧形式保护了书籍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同时也方便了阅读和携带。包背 装帧在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来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深远的
06
CATALOGUE
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前景
个性化需求
定制化装帧
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书 籍装帧设计将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的 独特品味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装帧 设计和制作服务。
特色材料和工艺
利用特色材料和工艺,如特殊纸张、 织物、印刷技术等,打造独特的装帧 效果,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
VS
概念书的设计需要充分理解书籍的内 容和主题,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来表 达出书籍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概 念书的设计可以是抽象的、具象的、 极简的、繁复的,只要能够准确地传 达出书籍的主题和思想即可。
04
CATALOGUE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
传统元素的应用
传统纹样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中经常运用各种传 统纹样,如云纹、龙纹、凤纹等,这 些纹样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富含文化 寓意。
影响。
02
CATALOGUE
近代书籍装帧设计
精装书
总结词
精装书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书籍装帧形式,其特点是封面坚固、美观,内页印刷清晰,装订牢固。
详细描述
精装书通常采用硬质封面,内页纸张质量较好,印刷工艺精细。这种装帧形式常用于珍藏版、限量版 等高价值书籍,以及小说、画册等需要精美装帧的出版物。精装书的优点是易于保存和翻阅,且给人 高端、专业的印象。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图书装帧技术的发展

简策
为保护简策的正文不致磨损,古人编简时常在正文简前边再加一根 不写文字的空简,叫做赘简。今天书籍的封面,就仍然带有这种赘 简的遗意。 一篇文章的简编完,或一编编好的简写完,便以最后一根简为轴, 象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当时也只是 适应了竹木简的特质而形成的特定形式,但对后世书籍的装帧产生 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帛书:将文字写在丝织品上,有两种装帧折
叠式、卷轴式,卷轴装最早为帛书

就长 叫条 “, 简并 策在 ”上 或面 “写 简字 册记 ”事 。, 然 后 用 皮 索 或 麻 绳 将 其 串 编 起 来 , 这
简 策 装
: 人 们 利 用 现 有 丰 富 的 竹 木 资 源 , 把 竹 木 制 成 片 片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 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 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 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制度。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 装"。
册页装及其发展
书籍装帧的成熟

线 包 蝴 龙 旋 经 卷 装 背 蝶 鳞 风 折 轴 装 装 装 装 装 装 ( 樊 夹 装 )







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 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 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 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 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 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 存作品。
书籍装订发展到蝴蝶装,步入 了中国书籍装订的“册页装” 时期,随后进化到“包背装”。 包背装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 籍装订形式已日益成熟。包背 装之后出现的是“线装"。线 装书为后世各代广泛使 用, 一直沿用至今。

书籍装帧历史

书籍装帧历史

书籍装帧的演变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

书籍装帧的形式又往往与所用的材料及各时代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畔生长的莎草(或纸莎草)稍经制作,用以抄写文字,迄今出土的有约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埃及、西亚、古希腊罗马的纸莎草纸抄本卷的典籍。

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帕加马城开始制造羊皮纸,传入欧洲,大量推广,被用于制作羊皮书。

羊皮书的装帧,普通的是外面包皮里面贴布,用两块厚纸板作封皮。

厚重的羊皮书背面再加金属饰物使之坚固,有的还加铜扣或锁。

华丽的书常以锦、绢、天鹅绒或软皮作封面,以金银链或柔革作束带,书上镶嵌宝石或象牙。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结构,也有自己的演变史。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出现的简册,被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用竹片书写的称“简”(木片称“牍”),用韦和丝将许多简编在一起,称为“策”。

这种最早的装帧被称为简策制。

其后春秋末期有缣帛写书,出现卷轴装在纸发明以后,除卷轴装外,相继出现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直到包背装和线装,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

如卷轴装的艺术加工,除手抄或雕版、字体及版式外,主要包括卷、轴、褾、带4个部分。

带的顶端有象牙或兽骨做成的签,整个卷子外面裹以布帛,称为帙或袠。

线装书的装帧形式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始,到明末清初广为盛行。

由于长期视觉习惯为直行书写,书籍版式是直行雕版或活字排印,字体讲颜、柳、欧、赵,活字用老宋体,要求墨香纸润,雅而不俗。

考究的线装书,用上好淡水绢线双眼订结,并在订口上下加包角。

书的封面(也称封衣),有布、纸两种,纸多用栗壳色或瓷青纸装裱,绢、绫料则多用黄色。

书衣之后为幅叶(也称护叶)。

其次是书名叶(即现代书的扉页)。

背面印有刊记或牌记,记载刊行年月、地址和刊印人,相当于现代的版权页。

再后是序言、凡例、目录、绣像、正文、插画、附录等,最后为跋或后记。

线装书的正文,都是单面印刷,由版口以鱼尾为准向外折为双页,右边订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_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么你想知道关于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由店铺为你带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希望你喜欢。

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介绍书籍装帧,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关于书籍装帧的研究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书籍装帧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形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不论是对出版界还是设计界及书籍收藏界来讲,都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

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

另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简。

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竹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多用于书信。

《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从其所用材质和使用形式上看,在纸出现和大量使用之前,它们是主要的书写工具。

书的称谓大概就是从西周的简牍开始的,今天有关书籍的名词术语,以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也都是承袭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当时欧洲盛行古抄本,所用材质多是树叶、树皮等。

由于年代久远,竹木材质难以保存很长,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那些古籍,就是在博物馆也难得一见完整的简策。

现在有的出版社模仿古代简策制作的像《孙子兵法》、《史记》等传统经典著作,多作为礼品或用以收藏,不属大众普及读物。

即使如此,作为书籍装帧的一种形态,了解一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法。

(四)缣帛缣帛,是丝织品的统称,与今天的书画用绢大致相同。

在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了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字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

可见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缣帛常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自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起,这种形式被书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五)纸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纸。

《后汉书•蔡伦传》中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蔽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古人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所造,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技术,他只是改进并提高了造纸工艺。

到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用材、工艺等进一步发展,几乎接近了近代的机制纸了。

到东晋末年,已经正式规定以纸取代简缣作为书写用品。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米诺亚文化,它又受古埃及人的影响。

当时古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用纸莎草制成,在很长时间内,西方很多国家都用这种纸。

中世纪以后羊皮纸代替了它。

羊皮纸的出现,给欧洲的书籍形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如果只强调书籍是文字的载体这一概念,来为书籍下定义的话是不够的。

石碑刻有精美的文字,布局可谓考究,大多还装饰以纹饰,标题、正文、落款等内容形式颇有书感,但是,石碑过于庞大,不易移动和传播交流,与真正意义的书籍难以相提并论。

为何纸的出现便迅速替代其它载体材质呢,因纸张轻便、灵活和便于装订成册的诸多优点,使得书籍才真正谓之为书。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东汉纸的发明,确定了书籍的材质,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籍的成型,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形态也几经演进。

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

(一)卷轴装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更加方便,一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把几张纸粘在一起,称为一卷。

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称作一卷。

隋唐以后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时期,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等内容以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中国多是以佛经为主,西方也有卷轴装的形式,多是以圣经为主。

卷轴装书籍形式发展到今天已不被采用,而在书画装裱中仍还在应用。

(二)经折装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在书画、碑帖等装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时在旧物市场上会偶见它的样子。

(三)旋风装旋风装也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

虽然经折装的出现改善了卷轴装的不利因素,但是由于长期翻阅会把折口断开,使书籍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

所以人们想出把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相错地粘贴在整张纸上,类似房顶贴瓦片的样子。

这样翻阅每一页都很方便。

但是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轴装还是区别不大,仍需要卷起来存放。

(四)蝴蝶装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数量相当大,以往的书装形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

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

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可见古人对书籍装订的选材和方法上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积极探索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思考未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学习前人的经验,改善和创造现代的形式。

(五)包背装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进步的,书籍装帧势必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改革创新才行。

虽然蝴蝶装有很多方便之处,但也很不完善。

因为文字面朝内,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

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

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

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六)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七)简装简装,也称“平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书籍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

简装书内页纸张双面印,大纸折页后把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装上护封后,除书籍以外三边裁齐便可成书。

这种方法称为“锁线钉”。

由于锁线比较烦琐,成本较高,但牢固,适合较厚或重点书籍,比如词典。

现在大多采用先裁齐书脊然后上胶,不锁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无线胶钉”。

它经济快捷,却不很牢固,适合较薄或普通书籍。

在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前后,很多书籍都是用铁丝双钉的形式。

另外,一些更薄的册子,内页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书脊折口穿铁丝,称为“骑马订”。

但是,铁丝容易生锈,故不宜长久保存。

(八)精装精装书籍在清代已经出现,是西方的舶来方法。

后来西方的许多像《圣经》、《法典》等书籍,多为精装。

清光绪二十年美华书局出版的《新约全书》就是精装书。

封面镶金字,非常华丽。

精装书最大的优点是护封坚固,起保护内页的作用,使书经久耐用。

精装书的内页与平装一样,多为锁线钉,书脊处还要粘贴一条布条,以便更牢固的连接和保护。

护封用材厚重而坚硬,封面和封底分别与书籍首尾页相粘,护封书脊与书页书脊多不相粘,以便翻阅时不致总是牵动内页,比较灵活。

书脊有平脊和圆脊之分,平脊多采用硬纸版做护封的里衬,形状平整。

圆脊多用牛皮纸、革等较韧性的材质做书脊的里衬,以便起弧。

封面与书脊间还要压槽、起脊,以便打开封面。

精装书印制精美,不易折损,便于长久使用和保存,设计要求特别,选材和工艺技术也较复杂,所以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