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湿热证)临床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之心得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之心得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经验交流)关键词泄泻,小儿推拿治疗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致病机理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1.1内伤乳食由于哺乳不当,调护失宜,乳食失节或不洁,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化水谷,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发泄泻。
1.2感受外邪泄泻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故寒、热、暑、气往往与湿相合而致发病。
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阻,运化不健。
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出现泄泻;秋气残凉,寒湿困脾,水湿不运,留于脾胃,升降之机失调,也成泄泻。
1.3脾虚胃弱脾胃为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为生化之源,如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不当,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虚运化失调,胃弱不腐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则成泄泻内因。
1.4脾肾阳虚由于脾虚胃弱累及肾阳,称之为脾肾阳虚,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小儿若禀赋不足,或久病泄泻可损伤脾肾之阳,令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若肾中阳气不足,必泄泻不止。
2临床表现小儿泄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变化极快,医者须审慎从事,善于观察,精于辨证,方能随证施治。
2.1症状与体征2.1.1轻型症状(单纯性):小儿腹泻日数次,甚至十多次,便呈稀糊状,有如蛋花汤或水样,伴有奶块和泡沫,时有轻度恶心呕吐,一般体征尚可。
2.1.2重型症状(中毒型):小儿腹泻次数显著增多,日十多次以上,常呈喷射状,呕吐频繁,体温升高,面色黄白,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甚至伴有脱水、酸中毒症状。
2.2化验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较多食物残渣和脂肪滴,少量或无白细胞、红细胞。
3辨证施治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只有辨证准确无误,采取相应的手法推拿治疗,方能显效。
推拿止泻三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体会
5 1 n ~ 0mi为宜 , 以腹部有热感为度 , 须运 用适度 推拿介质 , 可 加快腹 部热感 , 选用 婴儿 油即可 ; 3 推拿 上七节 骨为 &J 腹 () L
泻 推 拿 治 疗 中 关 键 的一 步 。取 穴 位 : 儿 尾 骨 至 骶 1 骨 一 婴 椎
条线 , 向必须从尾骨 到骶 骨才 止泻方 向, 方 因为下七 节骨是通
三法是补脾 , 腹 , 摩 推上 七节 骨 , 为& J 腹 泻治 疗 中最 此 L 重要的 3步 。古籍关于d J 腹 泻 的治疗 有许 多 ,幼 科铣 镜 》 ,L 《 “ 大指脾 面旋推 , 味似人参 , 白术 。泻之 , 则为 灶土” &J 按 。《 L 摩经 》脾土 , “ 曲指左 旋为补 , 直推 之为 泻” 厘 正按 摩 要术 》 。《
因病史长短 决 定 , 般 操 作 10 3 0次 , 率 较 旋 推 法少 一 0~ 0 频 1 0 8次 / n即可 。另外小儿 推拿手 法要 求轻 柔轻快 , 0  ̄1 0 mi 速
度 也是操作要领之一 。
痛 杂 志 ,9 6 1 () 2 2 19 ,6 4 :0 .
尾 向上擦如数 , 立刻 即止”。《 正按 摩要 术 》 摩 腹 , 厘 “ 用掌 心
t e v r e r o i u t ne u l e c sb o d f w n d r a o tg n h e v o tsm la o s y r du e l o l i o s l o a o r
&J 腹泻亦 称d J 泄泻 , L ,L 属于&J 消化不 良, d J 常见 L 是 ,L 的消化 系统疾病 , 发病年龄 3岁 以下 多见 , 病时间一年 四季 发 均可发病 , 尤以季节更替时明显 .它是 由于&J 脾 常不足 , L 脾 胃功能容易 因外邪 或 内因导致 失调 , 出现 以大便 次数增 多 故 并且粪质改变为 主要 临床表现 . 情较重者 可出现脱水 及 电 病 解质紊乱或危及生命 , 临床 中应 以重视 。
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经验总结
收稿日期:2016-04-14作者简介:陈安静(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小儿推拿证治规律㊂通信作者:廖品东(1959-),男,教授,医学硕士㊂研究方向:小儿推拿证治规律㊂E-mail :971916899@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经验总结陈安静,岳运青,蒲㊀娟,周㊀慧,张㊀旭(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㊀成都㊀610075)指㊀导㊀廖品东摘要:介绍廖品东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经验㊂其提出 谨守病机,虚实论治 ,认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除脾虚湿盛外,关键在于大肠和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失调,以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创立小儿推拿泄泻方,临床运用,取得良效㊂附典型病案1则以验证㊂关键词:泄泻;虚实;小儿推拿;临床经验;廖品东中图分类号:R256.34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4297(2017)01-0022-03DOI :10.16840/j.issn1673-4297.2017.01.08㊀㊀廖品东,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推拿专家,四川省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㊂廖教授致力于小儿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其根据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创立的廖氏小儿推拿颇具特色,且临床疗效显著㊂本文整理了廖教授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供同道学习和参考㊂1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云: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 明确指出,诊断疾病必须抓住其发病的相关脏腑㊁经络及病机本质㊂泄泻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一般认为每日3次或以上的松散或水样便则称为腹泻[1]㊂中医学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责之于感受外邪㊁内伤乳食以及脾胃虚弱㊂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㊂外感风㊁寒㊁暑㊁热诸邪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盖因脾喜燥而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而濡泄㊂内伤乳食则脾胃功能失调,纳化失权,水湿不化,水谷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故脾虚湿盛为泄泻的基本病机[2]㊂廖教授认为:除脾虚湿盛外,泄泻的病机关键在于大肠和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调㊂‘内经“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㊂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㊂ 脾胃运纳水谷,故主仓廪,五味(谷)入胃,脾为转输,以养五脏,故曰五味出;小肠者,居胃之下,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腐化食物;小肠受盛水谷精微运化传输后,下注大肠;大肠者谓传不洁之道,是糟粕不洁之物储存传导之所,行道传泻之腑,先化后变,故为食物运化㊁传输及排泄之道,由脾胃及大肠㊁小肠协同完成㊂治疗应健脾化湿㊁分清别浊㊂健脾化湿重在调理脾胃运化,实则化积,虚则补虚;分清别浊重在调节小肠及大肠泌别清浊㊁传化糟粕之功能㊂2㊀次辨虚实,对症选方西医学认为,儿童腹泻病因可以概括为非感染性病因和感染性病因两大类㊂非感染性病因中又包括:因喂养或饮食不当导致腹泻㊁各种肠道外疾病所致腹泻㊁因食物或药物等过敏而导致腹泻等[3]㊂根据中医学对泄泻病因的判断,感受外邪及内伤乳食多为实证,由脏腑虚弱导致即为虚证㊂廖教授将中医学与西医学相结合,去繁就简,总结出目前临床常见的小儿腹泻虚实特征㊂2.1㊀实证泄泻1)伤食泻:有伤食史,大便稀溏酸臭,或臭如败卵,夹有奶瓣或食物残渣㊂2)感染性腹泻:多伴发热,实验室检查可明确,大便镜检可见白细胞㊁红细胞,此外,部分患儿大便病原学检查示轮状病毒呈阳性㊂3)过敏性腹泻:有过敏源接触史,停止过敏源接触则腹泻好转㊂以上3种腹泻不能盲目止泻,需用通因通用之法,待邪去肠清,才宜止泻㊂2.2㊀虚证泄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以大便稀溏或水样便为22特征,肛周无明显红肿,大便清冷㊁臭秽不明显,舌质淡㊁苔薄腻,指纹淡㊂此类泄泻多为虚证,宜收涩止泻㊁培本固元㊂3㊀小儿推拿手法3.1㊀止泻四法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为明清时期民间谚语,是古人治疗泄泻之创举,现概括称为 止泻四法 ㊂龟尾㊁七节骨位于腰骶,属于督脉;腹与脐位于腹部,属于任脉㊂4个部位均在中㊁下二焦,与形成大便的脏腑密切相关㊂此操作方法前后阴阳配对,升清降浊㊂其中,龟尾穴邻近肛门,能调节肛周括约肌;七节骨深层为脊髓排便中枢,推㊁揉具有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摩腹㊁揉腹可促进胃肠的被动运动,作用于大肠与小肠;脐为先天通路,既温运,又化气行水,有利于分清别浊㊂此法分清别浊,调整脾胃与肠道气机,适宜于各种泄泻㊂上推七节骨,逆时针摩腹,轻手法摩㊁揉㊁振㊁按肚脐和龟尾轻刺激为补,用于虚证泄泻㊂而下推七节骨,顺时针摩腹㊁肚脐和龟尾重刺激为泻,用于实证泄泻㊂3.2㊀推大肠经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从指根推向指尖为清大肠经,来回推为调大肠经或清补大肠经㊂操作300~500次,可调理肠道,调节大肠功能[4]㊂在临床运用中,虚证多清补,实证多清㊂实证者,加清胃经㊁揉板门㊁退六腑㊁抱肚法;虚证者,加推上三关,揉足三里㊁丹田,捏脊㊂4㊀典型病案患儿段某,女,2.5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㊂其母代诉:患儿3d前因过食肉汤出现腹泻,6~8次/d,大便稀溏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口服益生菌,效果不佳,遂来诊㊂刻诊:大便稀溏,腹部胀满,食少纳差,晨起口臭明显,夜卧不安,喜翻动,舌淡红㊁苔白腻,指纹滞,脉滑㊂中医诊断:实证泄泻㊂推拿操作予下推七节骨至局部透热潮红,顺时针摩腹㊁揉腹(3min),点揉神阙及神阙㊁天枢同时点揉(3min),点揉龟尾(2min),清大肠经(3min),清胃经㊁掐揉板门(3min),退六腑(3min),抱肚法由上至下3遍㊂止泻四法取泻法操作,力度宜重,操作时间宜短,配合头面四大手法作为起式,以抱肚法作为收式结束操作㊂3次操作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大便2~3次/d,大便基本成型,色黄,量可,含少量未消化食物,腹部柔软㊂治以健运脾胃为主,调整处方如下:清补大肠经㊁补脾经(3min),运内八卦(3min),掐揉板门(1min),退六腑及推上三关(3min),上推七节骨至局部透热潮红,顺时针摩腹㊁揉腹(3min),点揉神阙(1min),点揉龟尾(1min),抱肚法3遍,捏脊3次,余操作不变㊂1个疗程后,大便1~2次/d,大便成形,色黄,量可,无未消化食物,腹部柔软,食量增加,睡眠改善㊂5㊀讨论在中医儿科的治疗中同样强调辨证论治,以不同的病理分型及临床症状进行分类㊂以泄泻为例,传统的辨证分型中,常证分虚实,实证以湿热泻㊁风寒泻㊁伤食泻为主,治疗分别以葛根芩连汤㊁藿香正气散㊁保和丸加减为主;虚证以脾虚泻及脾肾阳虚泻为主,治疗分别以参苓白术散㊁附子理中汤加减[2]㊂廖教授认为:目前小儿推拿的临床辨证及运用多照搬内科辨证分型,然而小儿推拿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的一种,这样的论治并不完全适用,故提出 谨守病机,虚实论治 的治疗方法,谨守脾虚且大肠与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调的基本病机,以健脾祛湿㊁分清别浊为治则,以实证通因通用㊁虚证止泻固本为治疗原则设计推拿处方,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易于小儿推拿临床治疗疾病的推广㊂参考文献:[1]叶礼燕,陈凤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538-1540.[2]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41-146.[3]刘作义.儿童腹泻病的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04, 32(8):17-18.[4]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9.[编辑:王㊀觉]Summary of professor LIAO Pindong 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diarrhea with infantile tuinaCHEN Anjing,YUE Yunqing,PU Juan,ZHOU Hui,ZHANG Xu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llege,Chengd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engdu,Sichuan,610075,China)Directed by㊀LIAO PindongAbstract:Professor LIAO Pindong 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diarrhea with infantile tuina was introduced.H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ake pathogenesis into account seriously to make a treatment based on deficiency and ex-cess classification .In his opinion,infantile diarrhea,in addition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spleen with overabundance32of dampness,was mainly caused by large and small intestine dysfunction of separating the clear and turbid.There-fore,infantile tuina therapy should be applie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reating excess with purgation while treating deficiency with tonification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1typical case was attached for verification.Key words :diarrhea;deficiency and excess;infantile tuina;clinical experience;LIAO Pindong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收稿日期:2016-09-08作者简介:武丽丽(1982-),女,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儿科临床工作㊂尚建华副主任医师从肝㊁从痰论治儿童多动症经验武丽丽(兰州市中医医院儿科,甘肃㊀兰州㊀730050)指㊀导㊀尚建华摘要:尚建华认为小儿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津液失调均可引起多动症的发生,但以肝阳上亢㊁痰热内动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提出了从肝㊁从痰论治儿童多动症,临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㊂关键词:儿童多动症;肝;痰;临床经验;尚建华中图分类号:R27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4297(2017)01-0024-03DOI :10.16840/j.issn1673-4297.2017.01.09㊀㊀儿童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㊁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期常见㊁多发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注意力缺陷㊁过度活动㊁冲动以及学习困难㊁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等,学习成绩普遍不好㊂本病发病率高,国外报道为3%~6%,国内为4.31%~5.81%[1],且有增高趋势,男孩远较女孩为多,约为(4~9)ʒ1,好发年龄为6~14岁[2]㊂本病的预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症状较轻的患儿如能尽早发现,给予适当教育,改变环境,及时治疗(包括心理与药物治疗),可很快痊愈㊂儿童多动症在中医文献中无专门记录,根据患儿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 躁动 失聪 健忘 等范畴㊂本病西医学常用神经兴奋剂治疗[3],虽然可以让部分患儿症状减轻,但因其不良反应明显,不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㊂尚建华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以中药治疗内㊁妇㊁儿㊁皮肤科多发病为主,重视中医养生调理,对儿童多动症的病因㊁病机有深刻的认识,临床经验颇丰,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特作总结,希望对该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思路㊂1㊀病因病机儿童多动症病因复杂,尚老师根据其临床诊治经验,提出脏腑功能失衡㊁气血津液失调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以肝脏疏泄功能失调为主,为本虚标实之证㊂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云: 阴静阳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㊂ 即阴主静而阳主动,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充盈平和,则机体动静协调有序,不易发病㊂儿童多动症是因阴静不及㊁阴失内守㊁阳动有余㊁失于制约的各种阴阳失衡㊁动静变化失制所引发的病变㊂主要为阴虚阳亢与痰热内动两方面㊂1.1㊀阴虚阳亢小儿脏腑娇嫩,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后天失调或他病所伤;小儿又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加之生长迅速,对精(津)液等物质需求较多,容易造成阴虚阳亢的病理改变㊂明代万全提出小儿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肾常虚 的两有余㊁三不足观点㊂七情之过,必先郁滞阻碍气机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调节情志的关键因素[5]㊂肝为将军之官,主升㊁主动,调畅情志,主藏血㊁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气急,又小儿肝常有余,易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㊁脾气倔强㊁冲动任性㊁多动㊁易42。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技术PPT课件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小儿推拿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平 衡,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小儿推拿可以扶助正气,祛除病邪, 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康 复。
疏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通畅 则气血调和。小儿推拿可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泄泻的目的。
泄泻的病因和病机
病因
泄泻的病因有多种,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06 小结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具有安全、无 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能够 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 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局限性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需要专业的推 拿医师进行操作,且对于急性腹 泻等严重病情可能效果不明显,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深入研究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机理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 的依据。
捏脊
自尾椎两旁(即长强穴)开始, 自下而上连续捏拿至颈部大椎 穴两旁(即脑户穴)。
推拿手法
推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指腹沿同一方向推动。
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 的指腹作旋转揉动。
摩法
用掌心或食、中、无 名指的指腹在一定部 位进行轻柔的抚摩。
捏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
拿法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 的指腹相对用力,捏 拿肌肤后进行提拉。
分析结果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且多为轻微、短暂的。
03
注意事项
在小儿推拿治疗泄泻过程中,需注意手法轻柔、准确,避免过度刺激和
损伤。同时,需根据患儿病情和体质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05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的注意 事项和禁忌症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
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及护理观察作者:胡旭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8年第02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8.2.85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护理。
方法:收治婴幼儿腹泻患者359例,行小儿推拿分型治疗。
结果:治愈297例(82.7%),好转62例(17.7%),无效0,总有效率100%。
结论:小儿推拿法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腹泻。
关键词: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在儿科中,小儿腹泻为一种常见且多发病,常伴随着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发热症状。
病初会出现腹泻、呕吐和胃口差,慢慢地会出现哭闹,粪便中会出现奶块且酸臭等。
该疾病经常出现在夏秋季节,且多为资料与方法收治腹泻患儿359例,男175例,184例;年龄4~ 32个月。
患儿均出现腹泻、腹痛、便秘、咳嗽以及发热症状等。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大便的次数增加,3~5次,病情严重的甚至可超过10次/d,大便为淡黄色,有少量的黏液,部分患儿还会出现呕吐、恶心、发热、腹痛、口渴、呼吸深长、腹胀、啼哭无泪和皮肤干瘪等症状、严重的腹泻会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
②通过大便镜检,发现有脂肪细胞以及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③大便病原体检查可见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者是分离轮状病菌等。
方法:将上述患儿临床分为寒湿泻、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4型。
①寒湿泻:主要的症状为大便稀,有酸臭味,四肢较为冰凉、舌苔发白、指纹色红。
治疗方法:清大、小肠,运土入水,补脾经。
掐其十指节,分腹阴阳,按摩腹部,揉其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②伤食泻:主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且口带酸臭味、无食欲、腹胀、腹泻、大便有酸臭味,且大便中间混有一些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舌苔厚腻。
治疗方法:揉其板门,运内八卦,清大肠。
揉中脘,分腹阴阳,拿肚角,按弦走搓摩。
③湿热泻:主要的症状为发热、口渴、烦躁、小便短赤、啼哭、大便次数增加、泻急、舌质红、苔黄腻且指纹呈色紫。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泄泻150例临床探讨
第 8 总 14 ) 期( 6 期
2 5
C iee Maiuai & Q og teay A g 2 0 , o.4, o 8 hns nplt n o iG n hrp . u 0 8 V 12 N .
推拿治疗小儿 泄泻 之心得
蝴 家柏
辽宁省丹东市盲人按摩 中心
关键词 泄泻 , 小儿 推拿 治疗
笔者2多年来 , 0 收治了数百名此种患儿 , 收到 了满意
治疗 1 次者3 例 ;~ 次者5 例 ;~ 0 7 25 9 6 l次者3例 ; 6 1~5 1 1次者1例。 次以上者5 每 日 3 1 6 例。 治疗 1 , 次 每次
治疗2分钟左右。 0
4 疗效 标 准
痊愈 : 泄泻停止 , 饮食正常 ; 好转 : 泄泻次数明显 减少 , 其它症状明显减轻 ; 无效 : 大便次数未见减少, 其它症状无改变。
7 病案举例
者俯卧 : 医者立于其左侧 , 揉腹部 , 推脊柱 , 推七节
骨, 倒龟尾 , 捏脊 ; ) ( 患者仰 卧 , 4 医者立于其右侧 , 按 足三里 , 揉三阴交 , 推涌泉。 随证加减 、 、 寒 湿泻 : 重用补脾 胃经 , 推三关 , 补 大肠 , 揉脐 、 推上七节骨 、 揉鱼尾 、 按足三里 , 加揉外 劳宫。湿热泻 : 重用退六腑 , 清脾 胃经、 清大小肠 、 揉
横纹 、 胃经 、 推 运板门、 内八 卦、 运 运土入水 、 分大横 者1例 ; 2 大便有少许水样者3 , 比治疗前 , 例 但都 症状 纹、 推三关 、 推六腑 ; ) ( 患者抑卧 , 2 医者立于其右侧 , 明显减轻 。
揉中脘 , 分腹阴阳、 摩腹 、 揉脐 、 按天枢 、 搓丹 田; ) ( 患 3
腹泻小儿推拿处方1-4
腹泻⼩⼉推拿处⽅1-4腹泻⼩⼉推拿处⽅1寒湿腹泻处⽅1:寒湿泻:温中散寒化湿⽌泻取⽳:补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补⼤肠100次揉外劳宫100次揉脐100次按揉⾜三⾥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腹痛加按揉⼀窝蜂100次拿肚⾓50次体虚加捏脊5遍烦躁不安加清肝经100次掐五指⾻10次揉五指⾻100次(⽅义: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补脾经揉脐按揉⾜三⾥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肠推上七节⾻揉龟尾温中⽌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腹泻⼩⼉推拿处⽅2湿热腹泻处⽅2:湿热泻:清热利湿调中⽌泻取⽳:清脾胃300次清⼤肠300次清⼩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清⼩肠清热利尿除湿;揉龟尾100次理肠⽌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腹泻⼩⼉推拿处⽅3伤⾷腹泻处⽅3:伤⾷泻:消⾷导滞和中助运取⽳:补脾经300次清⼤肠100次揉板门100次运内⼋卦100次揉中脘100次顺时针摩腹3分钟揉天枢100次揉龟尾100次(⽅义: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卦揉中脘摩腹健胃和脾⾏滞消⾷;清⼤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揉龟尾理肠⽌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腹泻⼩⼉推拿处⽅4脾虚腹泻处⽅4:脾虚泻:健脾益⽓温阳⽌泻取⽳:补脾经300次补⼤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逆时针摩腹3分钟揉脐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遍(⽅义:补脾经补⼤肠健脾益⽓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补中推上七节⾻揉龟尾温阳⽌泻)肾阳虚加补肾经揉外劳宫;腹胀加运内⼋卦;久泻不⽌加揉百会升阳⽌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腹泻总结腹泻⼩⼉推拿处⽅共4张处⽅1:寒湿泻寒湿泻特点:⼝不渴⾯⾊淡⽩肠鸣腹痛⼤便清稀多沫⾊淡不臭⼩便清长苔⽩腻指纹⾊红脉濡(浮细⽆⼒的脉轻按所得重按反不明显的脉)处⽅2:湿热泻湿热泻特点: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有微热⼝渴尿少⾊黄苔黄腻指纹⾊紫脉滑数处⽅3:伤⾷泻伤⾷泻特点: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便量多酸臭⼝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厚腻脉滑处⽅4:脾虚泻脾虚泻特点:久泻不愈或伴反复发作⾯⾊苍⽩⾷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及⾷物残渣或⾷后即泻⾆淡苔薄脉濡(浮细⽆⼒的脉)。
推拿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小儿泄泻168例临床观察
2 治疗方 法
21 取 穴 .
推上 三关 、 内外 劳宫 、 脐摩 腹 、 上 揉 揉 推 男 推左 手 、 推 右 手 , 3个 月 大 女 以
七节 、 尾 、 脊 、 揉龟 捏 按揉足 三里 。 22 具 体操 作 . 的/ J为基 数 , 穴 位操作 10次 , 儿年 龄每 增 VL 每个 0 小
71% , 效 , 病 2天 为 1 疗 程 , 果 明 显者 1 . 4 无 本 个 效
大 大缩短小 儿泄 泻疗程 ,减 少西 药治疗 副作 用 的影 响 , 得 推广应 用 , 治疗 泄泻 的理想方 法 。 3个疗 程 。 效 越大。 以下颌 与需矫 正关节 棘 突在 同一 平 面为宜 。 还 要 注意排 除一些 颅 内病变 , 原发性 高血 压 , 病性 头 臆 痛 等不 在治疗 范围 内 , 严重 骨质疏 松 慎用手 法 。 最后 说 一下保 健注 意事项 经常适 当活 动 ,不 要长 期 一种
症 状无 改变 。
54 笔 者认 为在 当前 小 儿 推 拿 加 中药 汤剂 疗 法 治 . 按 照 中华 中 医药 医学会 疗 效标 定
32 治 疗结 果 .
疗4 J泄泻仍然未被大力推崇及作为首要治疗方法 , L
的现实情 况下 ,中药 汤剂 与4,L ' 推拿 手法 并用 可 以 J
标 准 :痊 愈 16例 , 占 9.6 ,好 转 1 5 28% 2例 , 占
虚弱 引起 。
4 典型病 例
41 患者 陈 某 , , 岁 , 泻水 样 , 未止 , 呆 , 女 周 便 9天 纳 尿 少 , 苔 白腻 , 濡、 系脾 虚 湿胜之 小儿 泄泻。 舌 脉 证 治 疗: 用上 述 小儿八 穴推 拿手 法 治疗 4次 , 中药 汤剂止 泻基 本 方加 用苍 术 、 广木 香 、 姜炭 、 炮 煎汤 口服 4剂 后, 患者 临床 症 状及体征 消失 , 泻痊愈 。 泄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疾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变下稀薄或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粘液。
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每年5岁以下的儿童患腹泻平均为2-2.5 次/人,2次以下小儿约占75%,在夏秋季节为高发期。
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率1.52 次,中国每年为1.76 次/人,农村高于城市,估计中国5 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数腹泻。
其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
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多数位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6 月〜2 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 %)。
西医以纠正脱水及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及微生物。
在临床上部分医师滥用抗生素在一些地区以成为医源性危害,引起不良反应。
如:肠道药群、耐药菌株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
小儿腹泻在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时,不需要用抗生素。
关于小儿腹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早已定论,应针对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
近年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打针,患儿易接受,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带来的医疗缺憾。
现将近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关情况述评如下:1病因病机王受传,韩新民等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如下:(1) 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寒,直中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合污而下,则为风寒泻。
(2) 湿热蕴结:素体湿热内盛,或夏季暑湿当合,湿热困脾,中阳失养,运化失常,水湿并走肠间,肠失传导,发为湿热泻。
(3) 内伤饮食:乳哺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宿食内停,湿浊不分,合污而下,发为伤食泻。
浅议防治小儿泄泻常用的推拿手法
所以拒绝用药物治疗,经别人介绍遂来我处就诊,笔者 仍照上法治疗l次痊愈,并且对胎儿未见任何异常。 2
刺0508 .—.寸,留针3分钟, l分钟行一次。待取针后 0 5 用双手交替从面部健侧向患侧推按,反复l次。再让患 5 者 自己用手扒住健侧向患侧推按3分钟,戴上 口罩即 0
可 。患 者要 求配 合 中药 治疗 的 有8 ,单 纯 针 灸治 疗 的 例 1例 ,好转 l 5 例, 总有 效率 10 ,治 愈率 9 .1。 0% 88%
线 。医者 以左手 握其腕 部, 用 另手拇指 腹或 食指 、 中指
经络、调理脾胃、行滞消食等作用。如运内八卦,顺运
为补,逆运为顺,伤食泻逆运内八卦,脾虚泻顺运内八
卦。
5 捏 脊 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医者用捏法 自下
而上捏之,一般反复捏 5~6 遍,在捏到第三遍时,每
捏 3 再 将 脊 背皮 肤 提 一 下 , 此 法 具 有 调 阴 阳 、 理 气 下
者 照上法 隔天一 次, 治疗 1次痊 愈 。 0 李 玉侠 , 女 , 3 岁 。河 南 省 固 始县 人 , 孕 1周 , 7 7
2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先取常规消毒后,印堂向下斜刺0203 . .寸,鼻炎 — 点刺,太阳平刺05 I . 寸;后取鱼腰透丝竹孔,人 中透  ̄
禾:地 仓 透 颊车 ; 四 白向外 平 透 I I 5 ,再取 合 谷 直  ̄ .寸
绝大多数在病人不要求用药的情况下单纯针灸,同样收 到较为满意效果直至痊愈。
【 收稿 日期 : 0-22l 2 91-O 0
C h na C 0m m e /68 i M d
温 阳散 寒 、 发 汗解 表 、 补 气 行 气、 益 气 活血 之 功 。 风 寒、虚 寒泻 皆可用之 。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我科治疗小儿泄泻有中药的汤剂、贴脐、奶粉喂养等方法,经过多次优化有比较固定的治疗方案。
但对病毒性、水样便的患儿仍不太理想、病程较长。
近年来我们购进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起到了促进药物吸收,增加了疗效,可缩短病程1-2天。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体会
内迫于大肠 , 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骤成暴泻 , 临床称为 湿热泻泄 以泻下稀薄或如水注或如蛋花样便或见少 许粘液色黄而臭 , 1日 1 余次伴腹痛 ,肛门灼热小 0
第四腰椎成一条直线 ,揉龟尾用 中指指端按揉尾椎
便短赤或发热 口渴 、 精神疲倦 、 苔黄腻 、 脉滑数 、 指纹 骨端 10 30 0— 0 次。以上手法用以温中散寒,调肠止 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化湿。 另外 ,,L dJ腹痛啼哭者 色紫 . 此种腹泻除推拿外应积极配合其他疗法以防 泻 。
维普资讯
《 按摩 与导引》 20 年 3 07 月第 2 卷 4
第 3 ( 17 ) 期 总 4期
3 1
C iee Ma iu t n & Q o g teayMa 0 7, o.4, o3 h s np li n ao iG n h rp . r2 0 V 12 N .
维普资讯
《 按摩 与导 引》 20 年 3 07 月第 2 卷 4
第 3 ( 17 期 总 4 期)
C iee Maiuai & Q og te p . a 0 7, o.4, o3 hn s nplt n o iG n h r y M r2 0 V 12 N . a
积滞 , 揉龟 尾 , 按揉 足 三里 以调 中理 肠 止 泻 , 热重 者 加清天河水 。是 由食 中二 指指 腹 由腕横 纹推 至肘横 纹 10次 。 0
推拿治疗d J 腹泻 的临床体 会 x L
梁玺军
陕西省宝鸡市曙光路 11 单元8 6号3 号
关键词 腹泻 , 小儿 推拿 治疗
dJ腹泻亦称消化不 良,是 2 xL 岁左右d J 常见 xL 的一种消化道疾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 最为多见 , 由于患儿脾 胃不足 , 故无论外感六淫 , 内 伤饮食或致病性大肠杆菌、 病毒等感染 , 均可引起脾 胃功能失调而致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 水样或兼有不消化 的乳食残渣为主症 ,病情严重如 治疗不当影响4J 的生长发育 .甚至导致津液耗损 xL
推拿配合三香散外敷治疗小儿泄泻89例
推拿配合三香散外敷治疗小儿泄泻89例桂玉萍,徐 玲(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小儿泄泻为小儿常见病,以大便次数增多,夹有不消化的食物,甚则久泻不愈或反复发作为主症。
临床上常规药物治疗往往见效慢。
近三年来,笔者运用中医外治手法辨证施治配合三香散炒热外敷脐部治疗小儿泄泻89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8例患儿均为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观察组89例(推拿配合三香散)和对照组89例(口服汤药)。
观察组89例中男48例,女41例;年龄2个月~4岁78例,4岁以上11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
依据小儿泄泻诊断分型标准[1],其中伤食泻45例,风寒泻33例,湿热泻6例,脾虚泻5例。
对照组89例中男40例,女49例;年龄3个月~4岁74例,4岁以上15例;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
伤食泻40例,风寒泻37例,湿热泻7例,脾虚泻5例。
两组性别、年龄、症状、病程、证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除外细菌性肠炎、急腹症、消化道畸形,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器质性疾病除外。
2 治疗方法2.1 观察组2.1.1推拿疗法(1)伤食泻每次手法顺序为清小肠100次,清大肠200次,补脾土200次,摩腹3~5分钟,揉龟尾穴200次。
(2)风寒泻每次手法顺序为补脾经100次,补大肠200次,揉龟尾穴200次,推上七节骨300次。
(3)湿热泻每次手法顺序为补脾经400次,清胃经200次,清大肠20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揉龟尾穴200次。
(4)脾虚泻每次手法顺序为补脾经400次,补大肠300次,推三关200次,按揉足三里200次,揉龟尾穴300次,推上七节骨200次,捏脊5次。
2.1.2 敷脐疗法自拟三香散(木香、肉桂、小茴香各30g)研末装入纱布带中,炒热外敷脐部,日一次。
2.2 对照组伤食泻予保和丸方加减;风寒泻予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予葛根芩连汤加减;脾虚泻予参苓白术散加减。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16例临床报道
讨论
肩部疼痛( 以左肩部为主 ) 伴双上肢疼 痛麻木 , 医 在
院行肩部 x线摄 片, 示无异常发现 , 药物治疗 , 提 经 未能缓解, 来我部要求推拿治疗。 患者形体消瘦 , 面带愁容。专科检查 : 问、 颈棘 椎 旁、 肩胛骨 内上 角明显压痛 , 颈椎及 肩关节活动 范围正常; 头顶叩击试验( )臂丛牵拉 ( ) 一, + 。主诉颈 肩部伴双上肢疼痛麻木 已影响 日常生活工作 。 以晚 上及晨起为甚。拟诊 为颈椎病( 颈型+ 神经根 型) 给 予常规推拿治疗 2 分钟 。 0 术毕患者反应 良好 。此后 患者在 1 个半月时间 内 3 次推拿治疗 ( 可能为经济 因素) 。在作最后 1次治疗时笔者行斜扳 手法完毕 后, 患者突然剧痛难忍, 表情痛苦 , 持续 1 O余分钟 ,
2 鉴别诊断 ①痢疾 ,痢疾大便呈黏液脓血便 。 . 2 施以不同强度手法 。 使患者的营养得到很好的平衡 。 从而使疾病得到康复。 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 。 缓和、 轻微的刺激可兴 奋周围神经 。 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 、 而对 急速 较重 的刺激可抑制周围神经 而使 中枢 神经处于兴奋状 态。当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 交感神经 占优势; 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 占优势 。 在推拿过程中。 笔者正是根据这一生理特征 , 针对不 同疾病 的不同病理 变化 。 在相应 的穴位采用不同强 度的刺激手法来进行治疗。手法 的轻重不 同。 虽不 能对人体产生直接的物质补泻 。 但就其促进机体机 能及抑制机能亢进来看 。 是属于补泻范畴的 。 这与中 医的“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的治疗原则是相吻合的。
穴位推拿、捏脊治疗婴幼儿泄泻
汤 ×, , 女 l岁 ,99年 6月 2 19 6日初 诊 。患 儿 1 天 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腹 泻 , 5 6次 , 0余 日 、 自服 “ 儿 利 宝 ” 不 佳 。渐 至 大 便 日 1 次 , 后 即 小 效 0余 食 泻, 夹蛋花样不 消化 物 , 纳差 。诊见 精神 倦 怠 , 面 色微 黄 , 腹软 , 舌淡 红苔 薄 白中部苔 厚 , 指纹 淡紫 至 气 关 。大 便 常 规 : 肪 球 (+) 脂 。诊 为泄 泻 , 属 证 脾 虚 型 。用 基 本 手 法 加 脾 虚 型 手 法 治 疗 1次 , 至 次 日泻 4 5次 , 方 推 拿 1次 , 便 略 成 形 , 1 、 守 大 再 次 而 痊 愈 。 随访 半 月无 复 发 。 5 讨 论
清补脾 3分钟 , 清补 大肠 3分钟 , 清小 肠 50次 , 0 小儿脏腑娇 嫩 , 形气 未充 , 胃薄 弱 , 素有 脾 故 清 天 河水 50次 。 0 脾 常 不 足 之 说 。脾 虚 则 消 化 运 输 功 能 失 职 , 泄 排 2 12 辨 证 加 减 手 法 伤 食 泻 , 清 大 肠 3分 水湿功能失常 , .. 加 因此易被乳食所伤 , 被湿所 困而导 钟 , 下 七 节 骨 10次 ; 湿 泻 , 揉 外 劳 10次 , 推 0 寒 加 0 致 泄 泻 。据 此 , 定 婴 幼 儿 泄 泻 基 本 治 则 为 消 食 拟 推 三 关 3 0次 , 上 七 节 骨 1 0次 ; 热 泻 , 清 导 滞 , 脾 利 湿 。穴 推 拿 取 运 A J.理 气 宽 胸 , 0 推 0 湿 加 健 t , 消 大肠 3分 钟 , 小 肠 50次 , 六 腑 30次 , 下 宿 食 , 和 五 脏 , 清 降 浊 ; 胃经 , 中焦 湿 热 , 清 0 退 0 推 调 升 清 清 七节 骨 10次 ; 虚 泻 ,l t 3分 钟 , 上 七 节 和胃降逆 ; 补脾 , 脾 调 中, 胃消 积 , 热利 0 脾 Dl ,  ̄脾 推 清 健 和 清 骨 10次 ; 泻 , 清 肝 经 30次 , 小天 一 0 湿 ; 0 惊 加 0 捣 i 10 5 清补 大肠 , 清利 肠腑 , 湿热 , 理大肠 功 能 ; 除 调 次 。腹 痛者加 揉 天 枢 、 肚 角 ; 便 遗 出而 不 自 拿 大 清小肠 , 清利下焦湿 热 , 泌清别 浊 ; 清天河水 , 神 安 知 , 揉龟尾 5 加 O次 。 除烦止惊 , 小便 。临床 上 随证加 减 , 清大 肠 , 利 取 22 捏 脊疗法 患儿俯 卧 , . 医者 用拇指螺纹 面顶 清湿热 导积滞 , 使腐 滞尽 去 , 胃肠洁而 泻除 ; 则 推 住皮 肤 , 、 食 中二 指 前 按 , 指 同时 用 力 捏 拿 皮 肤 , 三 下 七 节 骨 , 肠 道 湿 热 ; 上 七 节 骨 , 阳止 泻 ; 泻 推 温 揉 两 手 交 替 向前 移 动 , 推 边 捏 边 提 拿 。 自长 强 穴 外劳 、 边 推三关 , 阳散寒 ; 温 退六腑 , 清热解 毒 ; 肝 清 开始 , 沿着督 脉 向 上 至大推 穴 为 1 , 捏 5 7 遍 每 经, 捣小天 心 , 惊 安神 , 镇 揉天 枢 , 拿肚 角 , 理气 消 遍, 为增 强刺激 , 可从第 2 开始 , 遍 每捏 3次 , 向上 滞 , 腹 痛 ; 龟 尾 , 调 督 脉 之经 气 , 理 大 肠 功 止 揉 通 调 提 拿 1次 , “ 三 提 一 ” 。末 遍 手 法 同第 1 。 即 捏 法 遍 能 。捏 脊调 阴 阳 , 气 血 , 发 脾 胃气 机 之 升 降 功 理 激 以上 手 法 均 采 用 滑 石 粉 作 介 质 , 法 操 作 每 能 , 强 免 疫 能 力 。 手 增 日1 , 次 3次 为 1 程 。 疗 笔者采 用 中医“ 内病外 治” 理论 , 用 基本 手 采 3 疗 效 分 析 法 和辨证加减 手法 紧密结合 治疗 婴 幼儿 泄泻 , 充 3 1 疗 效 标 准 治 愈 : 大 便 成 形 , 身 症 状 消 分 体现 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 治 的指导思想 。 . 为 全 失, 大便镜检无异 常 ; 好转 : 大便次数与水份减少 , 收稿 日期 :1)—0 —1 2X2 5 3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62例临床体会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年3月第1卷第3期(总3期)Chinese Manipulation&R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2010,Vol.1,No.3推拿治疗小儿泄泻62例临床体会范娟尹二东常毕亮山西省晋城市康复医院推拿科(04800)关键词泄泻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水样为主证,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尤以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且往往引起流行。
本病最容易消耗气津,重症患儿可导致伤阴或伤阳或阴阳俱伤。
如泄泻迁延不愈常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或成为疳证等慢性疾病。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收集于2005年~2009年,共62例,男35例,女27例;其中最小年龄2个月,最大年龄5岁。
2推拿治疗治疗指征:非轮状病毒感染的泄泻患儿。
2.1伤食泻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中。
操作:补脾经100~300次,清大肠100~300次,揉板门30~50次,运内八卦100~400次,揉中脘100~300次,揉天枢100~200次,摩腹3~5分(必须注意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分腹阴阳100~300次,下推七节骨100~300次,揉角尾500次,点角尾或长强(必须注意慢点、慢放)。
2.2寒湿泻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操作:补脾经100~300次,推三关100~300次,补大肠100~ 300次,揉外劳宫100~200次,揉脐100~300次,上推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5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2.3脾虚泻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操作:补脾经100~400次,补大肠100~300次,推三关100~ 300次,清箕门100~200次,清小肠100~200次,分腹阴阳100~200次,逆时针摩腹3~5分,揉脐100~ 300次,上推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600次,捏脊3~5遍(在脾俞、胃俞、大肠俞位置重点提捏),揉足三里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