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合集下载

2010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10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泄、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特别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时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大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亦可有腹胀等症。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可有少量红、白细胞;大笔U按病原体检查:可有治病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及电解质测定:重症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钠、钾降低。

3、中医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

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二)西医诊断1、诊断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7版。

2、诊断要点:(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便或脓血便。

(2)大次数比平时增多。

3、西医鉴别诊断:(1)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变形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检出限典型的吃都养血便,长版休克。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肠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缩短疾病恢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1. 观察监测: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患儿,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泻次数、大便性状、发热情况、饮食摄入量等。

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情绪波动、是否有腹痛不适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2. 饮食护理: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饮食护理十分关键。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汤、蒸蛋等,并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要保证患儿的饮食量,避免因腹泻导致营养不良。

3. 环境卫生: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患儿所处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保持洁净,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或过热对患儿的不利影响。

4. 心理护理:小儿秋季腹泻的患儿大多处于幼儿期,对于他们来说,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恐惧和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通过言语和动作对患儿进行安慰和抚慰,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

1. 疾病恢复时间缩短:通过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情的恶化,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

研究表明,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缩短小儿秋季腹泻的恢复时间,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及时发现和处理脱水症状,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3. 提高患儿的营养状况:腹泻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对于生长发育尤为不利。

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饮食量和营养摄入,提高患儿的营养状况。

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腹泻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腹泻患儿作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2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5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给予护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腹泻次数、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护理前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明显较短,住院费用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7.14%、81.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腹泻患儿行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加快患儿腹泻恢复速度,还可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被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儿童腹泻;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效果;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113-01儿童腹泻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疾病之一。

儿童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其特点主要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造成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的性状改变等,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水电解质发生紊乱,排稀便等,可导致其肠道内菌群生态失去平衡,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临床除给予相应的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0.6~3岁,平均年龄(1.24±0.22)岁;研究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0.5~3岁,平均年龄(1.25±0.30)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分组意义。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檢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小儿腹泻病诊治标准,对照组患儿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采用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患儿治疗效果较好,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治疗后38%对治疗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5%高于对照组(65%)(P<0.05)。

结论小儿腹泻病发病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小儿腹泻病;诊断方法;治疗效果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且生物性感染比较多,即:由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产物而引起。

而感染性腹泻则是由某种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患者发病时主要以腹泻为主[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使得小儿腹泻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得到上升,严重威胁患儿健康。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诊治方法,传统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治疗,但是效果不好,患儿治疗后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效的诊治显得至关重要[2]。

为了探讨小儿腹泻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有男47例,女33例,其年龄在4~14岁,平均年龄为(9.3±0.4)岁。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患儿大便形状等均发生改变,且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患儿中,23例大便稀水样、17例稀便、40例大便呈黏液状。

两组患儿年龄、临床症状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患儿入院后,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根据患儿患病季节、患儿大便次数、形状等对患儿进行确诊。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
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
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
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
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
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
2.诊断要点:
(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
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
(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
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
(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3)伤食泻方:丁香、焦三楂、焦神曲、鸡内金。

(4)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或丁桂儿脐贴。

将以上药粉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脐部,外用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中药灌肠治疗
根据腹泻辩证分型煎取15-2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4.微波治疗
适用于风寒、伤食、脾虚泻,每日1次。

每次2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