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合集下载

2010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2010泄泻诊疗优化方案设计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泄、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泄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特别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时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大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亦可有腹胀等症。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可有少量红、白细胞;大笔U按病原体检查:可有治病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及电解质测定:重症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钠、钾降低。

3、中医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

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二)西医诊断1、诊断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7版。

2、诊断要点:(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便或脓血便。

(2)大次数比平时增多。

3、西医鉴别诊断:(1)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变形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检出限典型的吃都养血便,长版休克。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通常由于肠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缩短疾病恢复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1. 观察监测: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患儿,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泻次数、大便性状、发热情况、饮食摄入量等。

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是否有情绪波动、是否有腹痛不适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2. 饮食护理: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饮食护理十分关键。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汤、蒸蛋等,并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要保证患儿的饮食量,避免因腹泻导致营养不良。

3. 环境卫生:对于小儿秋季腹泻患儿所处的环境,护理人员要保持洁净,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或过热对患儿的不利影响。

4. 心理护理:小儿秋季腹泻的患儿大多处于幼儿期,对于他们来说,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恐惧和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通过言语和动作对患儿进行安慰和抚慰,缓解患儿的心理压力。

1. 疾病恢复时间缩短:通过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情的恶化,缩短疾病的恢复时间。

研究表明,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地缩短小儿秋季腹泻的恢复时间,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如及时发现和处理脱水症状,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3. 提高患儿的营养状况:腹泻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对于生长发育尤为不利。

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饮食量和营养摄入,提高患儿的营养状况。

针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

儿童腹泻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预后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腹泻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腹泻患儿作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2例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35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给予护理。

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腹泻次数、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结果两组护理前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时间明显较短,住院费用明显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7.14%、81.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腹泻患儿行临床护理路径,不仅能加快患儿腹泻恢复速度,还可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被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儿童腹泻;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效果;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9)02-0113-01儿童腹泻是婴幼儿较为常见疾病之一。

儿童腹泻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其特点主要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造成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的性状改变等,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水电解质发生紊乱,排稀便等,可导致其肠道内菌群生态失去平衡,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临床除给予相应的治疗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笔者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0.6~3岁,平均年龄(1.24±0.22)岁;研究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0.5~3岁,平均年龄(1.25±0.30)岁;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分组意义。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

小儿腹泻诊治的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方法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檢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小儿腹泻病诊治标准,对照组患儿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采用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本次调研中,实验组95%患儿治疗效果较好,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治疗后38%对治疗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5%高于对照组(65%)(P<0.05)。

结论小儿腹泻病发病较高,机制比较复杂,采用生理盐水加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小儿腹泻病;诊断方法;治疗效果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且生物性感染比较多,即:由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产物而引起。

而感染性腹泻则是由某种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患者发病时主要以腹泻为主[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使得小儿腹泻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得到上升,严重威胁患儿健康。

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诊治方法,传统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治疗,但是效果不好,患儿治疗后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上对腹泻病患儿进行有效的诊治显得至关重要[2]。

为了探讨小儿腹泻病临床诊断方法及其治疗效果。

对2011年l月~2013年10月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有男47例,女33例,其年龄在4~14岁,平均年龄为(9.3±0.4)岁。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患儿大便形状等均发生改变,且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患儿中,23例大便稀水样、17例稀便、40例大便呈黏液状。

两组患儿年龄、临床症状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患儿入院后,对患儿进行常规检查,根据患儿患病季节、患儿大便次数、形状等对患儿进行确诊。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目的评价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将其分为结合组117例与西药组116例,西药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合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中医临床辩证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并评价安全性。

结果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5%,高于西药组的69.11%,说明结合组治疗疗效较单纯应用西药疗效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无毒性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

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腹泻,可提升疗效,具有标本兼治功效,相互协同与制约,取长补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效;安全性小儿腹泻[1]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在小儿常见病中位居第二。

腹泻时小儿粪便变稀,且排便量、排便次数显著增多,逐渐引起脱水现象,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等后果。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2]属于泄泻范畴,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3月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5年3月对收治的腹泻患儿23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小儿腹泻疾病诊疗规范》中的标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烧、脱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将其分为结合组117例与西药组116例,结合组男88例,女29例,年龄0.6~7岁,平均年龄(1.99±0.26)岁,病程1~11天,平均病程(3.11±0.88)天;西药组男87例,女29例,年龄0.6~8岁,平均年龄(2.02±0.19)岁,病程1~10天,平均病程(3.13±1.03)天。

其中发烧200例,呕吐50例,不同程度脱水210例。

对比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西药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评估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评估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评估分析目的:探析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腹泻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中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运用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不仅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使患儿的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标签:中医;小儿慢性腹泻;疗效小儿慢性腹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主要指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多种病原导致腹泻的一种慢性疾病,大便性状改变和次数增多为小儿慢性腹泻的主要特点,同时可合并腹痛、呕吐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该病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有研究表明,患儿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比如肾功能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肝炎以及消化道感染等[1],不仅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患儿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临床上在对小儿慢性腹泻进行治疗时,通常以西药为主,虽然治疗效果较好,但是长时间用药容易出现副作用,影响患儿发育。

因此,本文探讨了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腹泻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

观察组中30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2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55±3.24)岁,病程50~75d,平均病程为(63.4±5.33)d;对照组中31例为男性,24例为女性,年龄4个月~8.5岁,平均年龄为(3.61±3.26)岁,病程51~77d,平均病程为(63.9±5.41)d。

两组患儿的病程、病情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在临床上主要给予常规治疗,即静脉补液、纠正电、水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患儿蒙脱石散(生产厂家: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国药准字H20093375,规格3g)口服治疗,由于患儿的年龄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服药剂量也有所区别。

小儿腹泻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病治疗的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病治疗的疗效观察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在饮食没有特殊改变的情况下,每天排便次数增多超过正常范围,并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因此,在婴幼儿腹泻病治疗时,需要进行疗效观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一、治疗目标1.控制腹泻次数:减少腹泻次数,防止儿童脱水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2.缩短腹泻持续时间:通过治疗措施,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3.改善儿童的症状:减轻儿童的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

二、疗效观察指标1.腹泻次数:记录每天的腹泻次数,评估腹泻治疗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每天的排便次数在2-3次为正常范围,超过3次即为腹泻。

2.腹泻持续时间:记录婴幼儿腹泻的持续时间,评估治疗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非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感染性腹泻持续时间不超过7天。

3.腹泻症状:评估儿童腹泻症状的变化,包括便质、便量、腹痛、恶心等。

观察是否有便血、腹泻呈水样或黏液性等不正常便质的情况。

4.饮食状况:观察儿童的饮食情况,包括进食量、进食频率等。

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5.体重变化:记录儿童治疗期间的体重变化情况,评估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

6.并发症:观察是否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疗效观察方法1.问诊: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详细了解儿童的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腹泻次数、便质、腹痛等症状的变化。

2.体格检查:进行儿童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测量、腹部触诊等。

观察腹部是否有压痛、包块等异常。

3.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便常规、电解质等。

通过这些检查结果,评估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效果。

4.治疗效果评估表:制定一份治疗效果评估表,记录儿童的治疗情况,及时观察和记录治疗效果的变化。

四、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腹泻发生后,应尽量减少进食量,增加饮水,保持水分平衡。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1、临床表现1.1 病史: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1.2 症状: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 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3 分型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1.4 病程分类:2 周以内为急性,2 周至 2 月为迁延性,2 月以上为慢性.2、辅助检查2.1大便常规: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2.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2.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治疗](一)中医治疗1、常证(1)伤食泻主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加减. 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臵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泄泻分析2017

泄泻分析2017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评估泄泻是由多种外感内伤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不同季节发病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优势:我们在小儿泄泻的临床诊疗中,按照泄泻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主要体现在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病程。

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现总结如下:1、中医内治法在治小儿泄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组方加减运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同时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儿科多种协定处方如:盘肠散、消乳散、保和散、扶脾止泄散、香莲散、异功散等治疗小儿腹泻减轻了临床症状,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

2、在治疗本病时除内治法外如结合中医传统的外治法如推拿、敷贴、灌肠、针灸等对该病的治疗有更明显的疗效,且效果满意、患儿无痛苦,值得推广。

推拿:推拿疗法简便易行、无痛,小儿易于接受,且无副作用,与药物治疗有很强的互补性,值得临床提倡。

常用穴位有脾土,大肠,小肠,三关,六府,扳门等。

贴敷:小儿肌肤薄弱,尤其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有为穴位所在,因此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泄泻的应用上发展较快。

丁香、胡椒、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

针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腧、内关、上脘、四缝等。

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二、治疗难点分析1、现代医学难点分析小儿腹泻许多为病毒感染,临床无特效药,目前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疗效不满意,且副作用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2、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急性期频繁呕吐,严重脱水,休克,心肾衰竭时,患儿病情危重,要予中西结合对症治疗。

三、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1、开展腹泻危重患儿监护及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对于严重腹泻,重症患儿,早期予中医介入治疗,往往病情迅速缓解,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亡率。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困扰。

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帮助患儿尽快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

通过护理效果评价指标的分析,发现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可以显著减少症状持续时间和缓解患儿的不适感。

文章还探讨了在护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益处,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提高小儿秋季腹泻护理的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有针对性护理、效果评价、临床特点、护理措施、评价指标、效果分析、问题对策、益处、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婴幼儿或儿童体内的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

该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

小儿秋季腹泻主要发生在秋季天气转凉时,由于孩子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疾病。

小儿秋季腹泻不仅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危及儿童的生命安全。

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减轻其痛苦,促进康复。

有针对性的护理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效果,为患儿的健康增加保障。

加强对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对于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护理重要性在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护理中,有针对性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疾病的病程,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针对性护理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儿和家庭的负担。

有针对性的护理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水平。

针对性护理主要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和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药物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药物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目的分析药物联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双岐三联活菌片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53%(54/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52.54%(31/59),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蒙脱石散联合双岐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显著,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小儿腹泻;药物联合治疗;疗效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疾病,且为多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在临床中表现为次数增多,可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导致身体严重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紊乱,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严重者可能引起患儿死亡[1]。

为此,本文特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1年以来收治的118例腹泻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59例患儿给予药物联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1年以来收治的118例腹泻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平均大便次数>5次/d,大便的性状呈黄色蛋花汤样或者稀水样,含有少量黏液,无脓血边。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9例,对照组男患儿为36例,女患儿为23例,观察组男39例,女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给予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之上对照组给给予蒙脱石散(湖北汇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391)治疗,1岁以下患儿1.0g/次,3次/d,分早、中、晚3次口服,1岁以上患儿(1.0~2.0)g/次,3次/d。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小儿秋季腹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

目前,针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主要是以护理为主,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有助于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由于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复杂多样,传统的一般性护理措施往往难以完全满足患儿的个体化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护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评价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提高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通过对护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能为临床的护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为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探索更有效的途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有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进行评价,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护理体系。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促进对小儿秋季腹泻的认识和理解,为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提高对该疾病的防治水平。

通过对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指导护士工作,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小儿秋季腹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性护理在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小儿泄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2015.12)一、临床资料:2014年1-12月份收治病人726例,平均住院日3-5天。

全部病人均采用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等疗法。

结果:治愈708例,治愈率97.5 %,好转18例,好转率2.47%,无效0例,治愈好转率100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入院辨证分型以风寒泻最多见,占85.36%;其次为脾虚泻,占14.55%;其它证型占1.09%。

辨证准确率为100 %。

总治愈率为100%。

二.、疗效评价: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三、分析总结:通过对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本年度仍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是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以及饮食不洁所致的感染性腹泻。

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泄泻时还存在一些难点,小儿泄泻变证均属于泄泻中的危重症候,可以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尽管中医药疗法在改善某些症状上也具有独到之处(如恢复患儿肠麻痹情况下的肠动力,以及恢复小肠的吸收功能等方面),但难以保证患儿生命安全并有效治愈疾病,必须采取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失衡、抢救休克等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患儿生命。

四、优化结果:对于小儿泄泻病的治疗,在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将中药穴位贴敷、推拿捏脊等中医药综合疗法及早介入治疗,阻止疾病发展到变证阶段,缓解临床症状。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
一、定义
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
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
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
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
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
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
2.诊断要点:
(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
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
(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
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
(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3)伤食泻方:丁香、焦三楂、焦神曲、鸡内金。

(4)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或丁桂儿脐贴。

将以上药粉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脐部,外用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中药灌肠治疗
根据腹泻辩证分型煎取15-2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4.微波治疗
适用于风寒、伤食、脾虚泻,每日1次。

每次2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