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

脾胃病科中医优势病种泄泻病诊疗方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概述肠易激综合征( w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腹泻或便秘常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加重,在中医属于“肠郁”、“泄泻”的范畴。
中医病名:泄泻病,西医病名:肠易激综合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8年)。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
在病理生理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筛选可评估的患者时,疼痛和(或)不适出现的频率至少为每周2天。
【辩证分型】1.肝郁脾虚证: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脘痞胸闷,急躁,易怒,嗳气少食,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弱证:腹痛隐隐,胸闷不舒,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黏液,面色萎黄,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3.脾肾阳虚证: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 脾虚湿盛证: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夹有黏液,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2)饮食调节;(3)药物治疗: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②解痉止痛药物治疗;③止泻药物应用;④调节承肠道菌群药物治疗;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治疗。
2.中医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证治法:抑肝扶脾;推荐方药:痛泻药方加减。
白术、炒白芍、防风、陈皮、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
中成药:加味逍遥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进展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
现从证候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
标签: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肠道肠易激综合征(irr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IBS分为腹泻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临床以IBS-D较多见。
IBS-D属中医学“郁证”、“泄泻”、“腹痛”范畴,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病的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现代医家认为肝郁脾虚是IBS-D的主要病机。
笔者现就近几年IBS-D的中医药研究综述如下。
1证候研究由于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IBS-D的中医证候分型虽渐规范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沈淑华等采用计算机检索等方法,得出IBS-D累积频率达90%的证型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肝脾不和是IBS-D的基本发病环节。
张声生等认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是IBS-D的主流证候,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内因。
吴皓萌等以脑肠轴为切入点,研究IBS-D中医证候和血清脑肠肽的关系,认为乙酰胆碱(Ac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3受体(5-HT3R)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虚弱证等密切相关,可能是体现肝脾两脏功能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
2临床研究2.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邱光明等把40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认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分型中药治疗IBS-D疗效显著。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泄泻(TCD:BNP110),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2.有中医特色疗法适应证,无其它禁忌证。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系统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概念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
临床表现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多见于左下腹部,可伴腹胀,进餐后出现,排便后缓解。
2、排便异常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
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带粘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等,也可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疲乏、背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
4、症状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临床类型1、西医分类(1)腹泻为主型;(2)便秘为主型;(3)混合型:腹泻便秘无规则交替发作为主。
2、中医证型2.1 肝郁气滞证主要症候:(1)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2)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3)烦躁易怒;(4)脉弦。
次要症候:(1)肠鸣矢气;(2)嗳气呃逆,食少纳差;(3)后重窘迫;(4)失眠多梦;(5)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2.2 肝气乘脾证主要症候:(1)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常因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作或加重);(2)少腹拘急;(3)胸胁胀满窜痛;(4)脉弦或弦细。
次要症候:(1)肠鸣矢气;(2)便下粘液;(3)情志抑郁,善太息;(4)急躁易怒;(5)纳呆腹胀。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或主症第1项加次症3项。
2.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候:(1)经常餐后即泻,大便时溏时泻,夹有粘液;(2)食少纳差;(3)食后腹胀,脘闷不舒。
(4)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5)脉细弱。
次要症候:(1)腹部隐痛喜按;(2)腹胀肠鸣;(3)神疲懒言,肢倦乏力;(4)面色萎黄。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7 小 结
李 宗莲 。 。 用半夏 泻心 汤加 味 ( 夏 、 半 白术 、 连 、 黄 干姜 、 黄芩、 党参 、 甘草 等 ) 疗 4 炙 治 O例 , 照组 用 思密 达 。结 果 对 总有效 率治疗 组 8 % 。对 照组 3% 。祁 正亮 用肠 安 汤 0 9 ( 自术 、 炒 陈皮 、 防风、 白芍、 木槿 花等) 治疗 6 O例, 结果总 有 效率 9 .% 。薛 玉 杰 用 百合 解 忧 汤 ( 合 、 胡 、 00 百 柴 炒 白芍 、 白术 、 白术 、 甘草 等 ) 疗 15例 , 照组 用 西 生 炒 生 治 0 对 药 治疗 。结果 总有效 率治 疗组 9 % , 4 对照 组 7% 。 8
肠 易激综 合 征 (B ) IS 以腹 痛或 腹 部 不 适 、 便 后 可 改 排 善 为 主要 症 状 , 常伴 有 排便 习惯 改 变 , 乏 可解 释 的形 态 缺 学 和生 化学异 常 … 。流 行病学 研究 报道显 示 I S是一种 世 B 界范 围内 的常见疾 病 , 西方 国家 IS B 人群 患 病率 在 1% 以 0 上 ,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发病率为 56 。 .%
本 病属 中医 “ 腹痛 ” “ 泻 ” “ 、腹 、 便秘 ” 范 畴 。多 由素 等
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 、 饮食不节 , 损伤脾 胃, 情志不遂 ,
肝气郁 结 , 久则 横逆犯 脾 ; 湿 不行 , 水 痰湿 内阻 , 日久失 治 , 损 伤脾 肾等所 致 。施 奠 邦 认 为 肝 的疏 泄 功 能 正 常与 否 是 脾 胃正常 升 降 的关 键 , 失疏 泄 , 肝 食滞 气 郁 , 及 脾 土 , 伤 引起脾 虚肝 旺 , 脾不 和 , 浊 不分 , 肝 清 病发 泄 泻 。 白长 川 认 为 IS 为肠道 之病 , 应责 之脾 胃, 气虚 为本病 关 B虽 其本 脾 键 。李 国栋 认 为 IS B 的一个 重要 的特点 就是其 致病 和诱 发 与情 志 因素 关 系密 切 。张继 泽 认 为 I S有 兼 夹湿 热 , B 或兼 夹寒 湿 的不 同 , 以兼 湿 热为 常 见 。岑 柏 春 等 认 为 而 “ 心气 受损 ” 是 IS 病 的一 个 重要 因素 。吴 允 耀 研 也 B 发 究 认为 IS B 与心 、 肠 藏 象 密切 相 关 , 键 在 小 肠 功 能 紊 小 关
试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策略

试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策略【摘要】研究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采用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不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肠道功能,还将有效清理患者脏腑,尤其针对一些病程长,发作频繁的患者,均可运用与临床上展开深入应用及研究。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肠易激综合征,又称为肠道激惹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可持续或者间断发生,是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
根据罗马Ⅲ标准该病可分为4个亚型,分别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不定型(IBS-U)和混合型(IBS-M),在中国则以腹泻型(IBS-D)最为多见。
目前该病的病因病机仍不明确,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而中医治疗注重标本兼治,故疗效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1.病因病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里无明确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泄泻”、“腹痛”、“飧泄”一类的脾胃病证。
魏玮教授[1]认为情志失调为该病病因的关键,而脾胃虚弱、肝气郁滞、脾肾阳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肝脾失调、心神失养则是本病的重要环节。
刘沈林教授[2]认为本病病机为肝郁脾虚,本虚标实,主要表现为虚寒证候。
但由于肝气郁结日久可化热,且脾虚生湿,湿邪蕴结肠腑日久也会化热,故该病也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这也是该病难治,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
陈大权教授[3]认为本病可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等多种原因引起。
其核心病机为脾胃虚弱,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泄泻,而另一关键病机则是肝郁脾虚,肝气郁结则会逆犯脾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水谷不化而致泄泻。
2.中医治疗策略2.1辩证施治近年来中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IBS-D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复发率大为降低。
薛朝旋[4]临床治疗48例IBS-D,将其辨证分为脾虚、脾肾阳虚、肾虚及肝郁4型。
其中脾虚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肾阳虚型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肾虚型方用四神丸加味,肝郁型方用痛泻药方加味,总有效率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
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
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大便溏泻不定;腹胀肠鸣;口苦口臭;畏寒,受凉则发;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证
治法:抑肝扶脾
(1)推荐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白芍炒、防风、陈皮炒、郁金、佛手、茯苓、太子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乌梅、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烦躁易怒者加丹皮、栀子;夜寐差者加炒枣仁(捣)、夜交藤。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
肝郁加肝俞、行间。
脘痞加公孙。
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2.脾虚湿盛证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1)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砂仁后下、薏仁、莲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加炮附子、吴茱萸、肉桂;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滑脱不禁加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黄芪;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
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3.脾肾阳虚证
治法:健脾补肾
(1)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炮附子先煎、干姜、党参、白术、山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甘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脾虚下陷者加升麻、柴胡、黄芪;腹痛喜温、喜按加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为主。
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苦参、秦皮、生薏苡仁。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肠鸣漉漉,大便粘滞加防风、苍术、厚朴、羌活。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泻法为主。
5.寒热错杂证
治法:平调寒热,益气温中
(1)方药:乌梅丸加减。
乌梅、黄连、黄柏、川椒、制附片先煎、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加减:腹痛甚者加醋元胡、川楝子;嗳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蔻仁;泄泻甚者加党参、木瓜;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清晨腹泻者加补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畏寒便溏者加干姜、肉桂。
(2)针灸治疗:基本穴位可选取足三里、天枢、三阴交,以补法为主。
脾胃虚弱加脾俞、章门。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红外线照射
通过临床使用红外线照射与针灸相结合,刺激足三里穴、上下巨虚穴能双向调节胃肠蠕动。
2.药物离子导入
临床中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法,穴位主要选用中脘、肺俞、足三里等。
3.中药泡洗
利用中医经络学说,取足部三阴三阳经,采用中药(生黄芪30g、酒大黄30g、当归30g、党参30g、鸡血藤30g)泡洗蒸浴,结合电磁疗法,益气活络,化瘀通阳。
(注:气津大亏、卫表不固的患者应适度调整水温,防止汗出太过而伤阴。
)20~30天为一疗程。
4.摩腹疗法
嘱患者睡前仰卧位,双膝屈曲,腹泻患者双手叠于腹部左侧,稍施压力,顺时针按摩,持续200~300次;腹痛患者单手手掌放于中脘穴,掌跟稍施压力,持续按摩200次,对疼痛有一定的缓解。
5.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坐、卧和站立时均可进行。
方法如下:思想集中,舌顶上腭,咬紧牙关,吸气,向上收提肛门,屏住呼吸并保持收提肛门2~3秒钟,然后全身放松,呼气,放松肛门。
每日1~3次,每次50下或5分钟。
此锻炼方法应长期坚持。
(三)西药治疗
出现难以控制的腹痛、腹泻、焦虑抑郁状态等情况下,可参考《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中华消化杂志,2016,36
(05):299-312)规范应用解痉剂、止泻药物、利福昔明、益生菌、抗抑郁焦虑药,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四)护理调摄要点
1.心理治疗及情绪调理
纠正患者曲解的认知,达到正确认知自己的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分析暴露其与泄泻发病有关的心理因素,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生活方式,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同时,结合中医治疗心理疾病的优势,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2.饮食治疗及不良嗜好戒断
建议患者对饮食种类进行认真评估,尽量避免能使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
针对泄泻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烟酒、辛辣肥甘食物的摄入,如咖啡、浓茶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泄泻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日1~2次;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腹痛及其他症状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
有效:大便次数和性状、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有好转。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
2.主要症状及单项症状的记录与评价根据2014年欧盟评价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指南(Guideline on the evalu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推荐,针对IBS-D患者进行基于Bristol分型评价大便性状。
应答者被定义为有腹痛得分的患者与基线相比改
善了至少30%,并且与基线相比大便稠度属于 6 或 7 的天数至少减少50%。
3.临床症状评价量表推荐采用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 (Design of Treatment Trials Committee1, Irvine EJ,Whitehead WE, et al. Design of treatment trials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538-1551.)。
4.生活质量评价可选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评价。
5.精神心理评价可选用Hamilton焦虑他评量表(HAMA)及Hamilton抑郁他评
量表(HAMD)评价IBS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二)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主要症状、单项症状、及填写相关疗效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价。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宣武区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