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重点讲解常用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药在治疗小儿泄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将重点讲解常用中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儿获得 最佳的疗效。
中医调理在小儿泄泻康复期的 作用
康复期对于小儿泄泻的治疗同样重要。中医调理可以帮助调整患儿体质,增 强脾胃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预防小儿泄泻重点措施
预防是关键。我们将介绍预防小儿泄泻的重点措施,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 惯养成等,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Hale Waihona Puke 小儿泄泻中医临床路径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临床路径,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小儿泄泻,帮助孩子快 速康复,并预防未来的发作。
临床路径概述
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方法来管理 小儿泄泻病例。它涵盖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各个方面,确保患儿获得 最佳的中医疗效。
小儿泄泻的中医病因分析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脾胃虚弱、肝胆湿热、寒湿侵 袭等。了解病因是确诊和治疗小儿泄泻的重要步骤。
针对不同类型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中医根据小儿泄泻的类型和病因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泄泻,我们采用针灸、中药疗法等多种 治疗方法,以加速康复。
辨证论治在小儿泄泻中的运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诊断和治疗小儿泄泻时,我们通过辨别 患者体质、病因和病理变化来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前者多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和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婴幼儿腹泻之内。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主穴】止泻穴(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
【操作】操作者右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的止泻穴,距离1寸左右旋转左手指保护患儿止泻穴附近,至操作者手感到温热为度。

左右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次
2.推拿疗法
【主穴】长强、大椎。

【操作】患儿取俯卧位,裸露脊背部,医者立于患儿股部后方,沿脊柱两侧撒少许滑石粉,先用右手在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两遍,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医者用右手中指端,揉患儿尾椎骨端长强穴20次,以通调督脉之经气;医
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抵在患儿尾骨处向上推挤,再以示指捏提皮肤,两手交替沿脊柱自尾骨端长强穴向上,边推、边捏、边放,直至捏到大椎穴为止,患者有脱水或进食困难者按轻、中度、重度脱水静脉补液治疗。

3.中药外敷疗法
【药物】生姜10g,花椒2g,小茴香2g。

【操作】上述药物共捣烂,装入布袋(8cm×8cm),封口。

将药袋摊平敷于患儿脐部,外用塑料纸(10cm×10cm)覆盖以防药袋水分蒸发,用绷带缠绕于腰部固定好,松紧适宜。

每次贴敷8~10小时,将药渣倒掉,换装新鲜药物再敷,直至腹泻停止。

同时,对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均给予静脉补液。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健康孩子的大便成润条,金黄色。

如果大便绿色而软,一日数次,这是肝木出现了“风证”。

用4克白术煨水,加3克阿胶(粉)烊化。

两三服即愈。

小儿腹泻,有停食泻、热泻、脾虚泄。

停食,食物停留肠胃,不消化,泻物粪白夹水,有屁。

用淡豆豉50~80粒煎服,轻者即愈,重者加平胃散。

大便本应该润干的,“水”分进入了肠道,稀释了大便,大便就稀薄了。

所以,腹泻又称为“水泻”。

治水泻通常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方法。

水泻连泻不已,还伴有腹响肠鸣,可用槟榔三五小片,乌梅一枚,煎水顿服(一顿喝完)。

脾虚泄,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颜色灰黑,一滑即下。

泻后萎靡不振。

不速止住,其害极大。

用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煎服即愈。

热泻,泻完食欲精神照常,用绿豆半把煎浓汤有效。

乌梅采用药房的“炙乌梅”。

泻分热泻和寒泻。

热泻,泻远有声,泻过以后,食欲精神一如既往。

用栀子仁(属于药食两用植物)三至五枚,敲开煎汤,分两次喝,一服即止。

控制住以后,用半把绿豆煎汤善后。

寒泻,稀粪夹水,绿色或黑色,此为肝寒之证。

肉桂10小片煎汤(有不少家庭经常用之做卤菜。

做卤菜时,还加上砂仁、茴香、白芷、花椒之类),加5克阿胶粉烊化,分两次服。

这叫“平木气止疏泄”。

值得提示的是,服肉桂阿胶汤,孩子每泡尿尿量要多。

尿量短少勿服。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车前子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车前子能治热泻。

“艾叶温肝木通十二经”,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艾叶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艾叶味苦涩,能治寒泻。

黄豆性平。

将黄豆小火炒透,打成粉(中药店小型粉碎机可粉碎),做食物添加剂,冷热泻皆可运用。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泄泻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泄泻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泄泻一、病名: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

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常证(一)伤食泻症状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1日3-5次或7-8次,便前腹痛,吵闹,不思乳食,腹胀拒按,嗳气或呕吐,大便气味酸臭,夜寐欠安,舌淡红,苔厚腻或黄垢。

证候分析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常。

食积中焦,故泻下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

食滞脾胃,气机不利则腹胀痛。

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嗳气,呕吐,气味酸臭。

食积化热,上扰心神,故夜寐不安。

苔厚腻或黄垢为乳食停积之象。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药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

消乳丸: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香附、炙甘草。

大安丸: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苍术、茯苓、连翘、神曲。

方中神曲、麦芽消乳化滞,陈皮、砂仁、香附理气消滞,炙甘草健脾和中,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苍术、茯苓运脾化湿,连翘清热。

优化:腹胀痛明显者,加木香、厚朴行气止痛;呕吐者,加生姜和胃止呕。

(二)风寒泻症状大便稀烂,色淡夹泡沫,气味稍臭,1日3-5次或5-6次,便前便时肠鸣,鼻流清涕,咳嗽,咽痒,或恶寒,苔薄白,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白术、厚朴、半夏、大腹皮、茯苓、陈皮、甘草。

本方解表散寒行气化湿。

优化:里寒重者,加干姜温中散寒;挟食积者,加神曲、山楂消食化滞。

(三)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泻下急迫、量多,日行10余次,气味秽臭。

纳差食少,神倦乏力,口渴引饮,烦燥,或伴泛恶,发热或不发热,小便短黄,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臭。

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

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乏力。

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者,故口渴引饮。

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

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本方清热解肌,升提脾气,生津止渴。

优化:热重于湿者,加滑石、银花、连翘清热利湿;湿重于热者,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健脾化湿;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呕吐者,加竹茹降逆止呕。

(四)脾虚泻症状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

脾胃虚则运化无权,故于食后作泻。

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大枣。

本方健脾化湿。

优化:脾湿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纳呆者,加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甚者,加厚朴、木香行气除满;舌淡嫩者,加炮姜炭温脾止泻。

(五)脾肾阳虚泻症状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1日3-5次或更多,可伴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脾虚气陷,则伴脱肛。

命门火衰,阳不温布,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炮姜、附子、炙甘草。

四神丸: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方中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祛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

优化:脱肛者,加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赤石脂、禹余粮收敛固涩。

变证(一)气阴两伤症状泻下无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消瘦,心烦不安,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暴泻或泻下日久,耗伤气阴而致津亏气虚,肌肤失养生,故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皮肤干燥,眼眶、囟门凹陷。

无津上承,故口渴引饮,啼哭无泪。

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

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为气阴两伤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甘草、莲子、山药、木瓜。

方中人参补气,乌梅、甘草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

优化:久泻不止者,加山楂炭、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口渴引饮者,加石斛、玉竹生津养阴。

(二)阴竭阳脱症状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多汗,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

证候分析此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津脱。

阴伤于内、阳脱于外,故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气息低微。

阳不能充养四肢,故四肢厥冷。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为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白芍、炙甘草温中扶脾益气。

[特色疗法]一、中成药1、藿香正气水每次5ml,1日3次。

用于风寒泻。

2、红灵丹每次,1日2次。

用于湿热泻。

二、经验方1、神曲、茯苓、焦山楂、焦麦芽各9g,炙鸡内金3g,加水100ml。

1日1剂,分3次服。

用于伤食泻。

2、苍术炭、山楂炭各等分,研细末。

每次2岁以内1g,2岁以上,1日3次。

用于伤食泻。

3、绿茶叶3g,食盐,白糖20g,加水适量,煎成200ml。

每日1剂,分次饮服。

用于气阴两伤泻。

4、山药粉,每次6-9g,1日3次,开水调成糊状服。

用于脾虚泻。

三、外治疗法1、中药敷脐疗法丁香2g,吴茱萸30g,胡椒30粒,研为细末。

每次,醋调成糊状,敷贴脐部,1日1次。

用于风寒及脾虚泻。

2、中药足浴疗法鬼针草30g,加水适量。

煎沸后倒入盆内,浸泡两足,每晚1次,连用3天。

用于湿热泻轻证。

3、中药保脐疗法艾绒30g,肉桂、小茴香各5g,公丁香、桂丁香、广木香各3g,草果、炒苍术各6g,炒白术15g,共研粗末,纳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脐部。

用于脾虚及脾肾阳虚泻。

四、针灸疗法1、小儿针刺法主穴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

配取内庭、气海、曲池。

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脘。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艾条灸,每穴7-10壮,1日1次。

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泻。

五、小儿推拿疗法1、伤食泻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灸龟尾。

3、湿热泻推天河水,推上三关,揉小天心,揉内、外劳宫,清大肠。

4、脾虚泻补脾经,补大肠,揉足三里,摩腹,推上七节骨。

六、急重症西医处理重症失水,出现酸中毒症状者,配合西医处理。

1、液体疗法(1)输液总量轻度失水,约给120ml/kg,中度失水,约给15ml/kg,重度失水,约给200ml/kg,静脉输入。

(2)补液成分等渗性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失水2/3张含钠液,高渗性失水用1/3张含钠液。

对重度失水或中度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1/2张含钠液迅速输入,扩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

(3)祉液速度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4)纠正酸中毒失水引起的酸中毒,一般能随补液而纠正。

若仍然存在,可用1/6g分子乳酸钠或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输入。

(5)其他电介质补充若低钙抽痉,可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

如仍抽痉不止,加用25%硫酸镁肌注。

2、抗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者,可用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氟哌酸)、阿米卡星(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

空肠弯曲菌引起者,用红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

真菌感染,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并停用其他抗生素。

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适应症。

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不得过度。

[预防与调摄]一、预防1.注意休息,病重专者应予卧床休息。

2.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着,避免着凉与过热。

居室保持清洁卫生,空气流畅,保持安静。

3.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可给易消化的流汁及半流汁。

小婴儿鼓励母乳喂养。

二、调摄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者可禁食8-12小时,以后可据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2.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用药,防止变证的发生。

3.注意前后二阴的清法卫生,大便后宜用温开水清洗前后二阴。

肛周潮红者可涂金黄膏。

[难点分析]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则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重症腹泻,要加强西医抢救,中医参与抢救,使转危为安。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则要加强调理,要配合针灸、推拿、外治疗法。

[疗效评价]2010年儿科收治住院小儿泄泻323例,经中医辨证治疗,有效率100%。

治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