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L(1.5mg/dl)。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主要症状:皮肤、黏膜出现瘀斑、瘀点,对称分布;次要症状:常伴关节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出现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等。
起病急骤,发病前常有感染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皮肤瘀点,多见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反复发作;(2)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严重者可呕血、便血;(3)可有关节疼痛,多为一过性,不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
(5)血小板计数无明显下降。
单纯皮肤紫癜者,称为皮肤型;皮肤紫癜伴有消化道症状者称为腹型、伴有关节症状者为关节型、伴有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为肾型、伴有皮肤紫癜以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混合型。
(二)证候诊断1.风热伤络证:起病较急,皮肤紫斑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
伴有发热,腹痛,关节酸痛等症。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色泽鲜红或紫红或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同时见心烦、口渴、便秘,或有发热,或伴腹痛,或伴关节疼痛,舌红,脉数有力。
3.阴虚火旺证:皮肤有青紫点或斑块,时发时止。
手足烦热,颧红咽干,或午后潮红,盗汗,伴有鼻衄、齿衄。
舌红、少苔,脉细数。
4.气不摄血证:病程较长,皮肤紫斑反复发作,色淡。
面色晄白,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伤络证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活血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防风、牛蒡子、黄芩、生地、玄参、赤芍、紫草、丹参、川芎、水牛角、地肤子、徐长卿。
2.血热妄行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瘀。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玄参、黄芩、丹参、川芎、地肤子、徐长卿、甘草。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982016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xx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
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μmol /L(1.5mg/dl)。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营养不良【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完成病历。
2. 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史。
3. 相关疾病史(急慢性感染、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消化功能紊乱等),病情发生发展过程。
4. 合并症及治疗经过。
【检查】1. 入院后1小时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注意皮下脂肪减少部位、程度、水肿、精神状态及心肺功能。
2. 实验室检查: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作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等相关检查,针对原发病作相关检查及心电图、肝脏超声、X 线检查,有条件者可作血游离氨基酸、血清酶、血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含量测定。
【诊断】1. 根据临床症状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消瘦型、水肿型、混合型)和程度(轻、中、重)。
2. 尽力找出原发疾病。
3. 寻找可能的合并症。
【治疗原则】1. 迅速纠正严重合并症:如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严重感染等。
2. 及时处理各种原发疾病。
3. 调整饮食,合理喂养。
4. 可选用各种消化酶、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补充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
5. 病情严重、血浆蛋白过低或有严重贫血者,可输全血或血浆。
6.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或转上级医院。
【疗效标准】1. 治愈:体重增长至相应身高体重标准第三个百分位以上,各项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好转:体重增长,各项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各种并发症好转。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病史采集】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喂养史、疾病史。
3. 抽搐发作状态、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喉鸣及意识障碍、有无发热等诱因。
4.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1. 入院后15分钟必须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面神经征、腓反射、止血带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等电解质及碱性磷酸酶。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 版)感冒感冒,俗称“伤风”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
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
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兼证: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一、诊断要点: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二、治疗方案: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儿科诊疗规范
儿科诊疗规范儿科诊疗规范是医疗机构为儿童患者提供准确、规范、安全的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则。
儿科诊疗规范的制定旨在保障儿童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儿科诊疗流程儿科诊疗流程是指从儿童患者就诊到治疗完成的整个过程。
为了确保儿童患者的安全和诊疗的准确性,儿科诊疗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就诊登记患者及其监护人到达医院后,应前往医务人员指定的登记处办理就诊登记手续。
在登记时,应提供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以及相关检查报告等资料。
2. 专科检查医务人员将儿童患者送至相应的专科诊室,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医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专科检查的内容包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4.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波、肺功能测试等。
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对儿童患者的疾病进行更准确的了解,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5. 诊断与治疗在收集和分析所有的临床资料后,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儿科治疗应注重患者个体差异,以安全为前提,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6. 护理和康复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支持。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卫生、心理等方面的关怀和指导。
康复措施可包括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二、儿科诊疗原则儿科诊疗原则是指在儿科医疗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儿科诊疗原则:1. 安全第一儿科医疗工作中应以儿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任务。
医务人员需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和药物使用,减少医源性损伤。
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面色、望头
发、望形态,
6岁
察舌切脉。
6
第三部分 儿童中医诊断方法
儿童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根据 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望诊为主 一、望面色
儿童正常面色为红润有光泽。面色萎黄,多为脾虚;面 色苍白,多为血虚或寒证;面色发红,多为热证。若眼周发 暗、面部有白斑为异常。 若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或惊风先兆,建议转诊。
或
查。以望诊
异
为主:重点
常
望面色、望
形态、察舌、
察指纹。检
查是否有五
迟五软②。
正 常
进行 针对 性中 医健 康指 导或 建议 转诊。
中医健 康指导: 中医饮 食起居 指导; 常用中 医保健 方法; 常用穴 位推拿 保健方 法; 发放中 医健康 教育处 方。
36 月龄
5
表2 3-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流程表
五迟、五软之症见一、二症者,应建议转诊。
27
谢谢
28
二、从事儿童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儿童中 医保健知识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其他类别医师。
三、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 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可以与预防接种程序时间 相结合。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3
第二部分 管理程序
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预防接种程序的时 间要求,至少在6月至1岁期间、1至3岁期间、3岁至6岁期间各 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至少3次),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①方法对儿童健康状态进行辨识,以望诊为主。 二、提供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足三里、涌泉等常用穴位按揉、 腹部推拿、捏脊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疾病或潜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 诊建议。 四、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0-6岁儿童中医保健技术规范正
0-6岁儿童中医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9月21日国中医药医政基层便函〔2011〕147号印发)大丰市卫生局印2012年5月22日- 1 -目录第一部分服务要求第二部分管理程序第三部分儿童中医诊断方法一、望面色二、望形态三、察舌四、察指纹五、察大便第四部分儿童日常中医保健知识一、0-3岁儿童日常保健二、4-6岁儿童日常保健三、儿童饮食宜忌第五部分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一、用推拿方法二、推拿注意事项三、常见症状儿童保健推拿- 2 -第一部分服务要求一、开展儿童中医健康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儿童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儿童中医保健知识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其他类别医师。
三、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儿童家长愿意接受服务。
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可以与预防接种程序时间相结合。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管理程序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预防接种程序的时间要求,至少在6月至1岁期间、1至3岁期间、3岁至6岁期间各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至少3次),主要内容为: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o方法对儿童健康状态进行辨识,以望诊为主;二、提供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足三里、涌泉等常用穴位按揉、腹部推拿、捏脊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三、对各年龄段儿童常见疾病或潜在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四、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以下为0-36个月儿童和3岁至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可以选择的时间以及服务的基本流程。
- 3 -- 4 -第三部分儿童中医诊断方法儿童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以望诊为主。
一、望面色儿童正常面色为红润有光泽。
面色萎黄,多为脾虚;面色苍白,多为血虚或寒证;面色发红,多为热证。
若眼周发暗、面部有白斑为异常。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关注儿童的整体健康。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规范操作对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供医务人员参考和遵守。
2. 术前准备在进行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确认患儿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准备必要的诊疗工具和设备,确保其完好无损,并进行消毒;•细心查阅患儿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和家族病史;•根据患儿的症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的操作步骤3.1 问诊问诊是中医儿科诊疗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交流,收集病史和症状信息。
操作人员在问诊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步骤:1.礼貌地向患儿及家长问好,并引导其坐姿适合、心情平和;2.详细询问患儿的症状,包括发病时间、病程、疼痛情况等;3.关注患儿的生理特征,如体温、呼吸、饮食、排泄等;4.了解患儿的个人习惯和饮食情况,并询问有关家族病史;5.根据患儿的回答,综合判断病情,并进一步深入询问相关症状。
3.2 望诊望诊是通过直接观察患儿的外在表现、肤色和舌象等,来判断病情的诊疗技术。
使用标准的望诊方法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1.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情、体态等,了解其整体状况;2.注意观察患儿的舌苔、舌质、舌体的颜色和形态特点;3.观察患儿的眼神、声音、语气和行为表现,了解其情绪状态;4.注意观察患儿的肢体运动、呼吸和皮肤变化等;5.根据观察结果,结合问诊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初步的诊断。
3.3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儿的声音、呼吸等,来辅助诊断的技术操作。
操作人员应遵循以下步骤进行闻诊:1.仔细聆听患儿的呼吸声、咳嗽声和语音,注意听出其中的异常情况;2.了解患儿的大便、小便等排泄物的情况,并观察其是否存在异常气味;3.注意闻诊过程中患儿的呼吸规律和频率,了解其呼吸道情况;4.根据闻诊得到的信息,结合其他诊疗技术,提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012年儿科诊疗常规
房山区中医医院儿科中医诊疗常规修订日期:2012年1月1日目录1.咳嗽3—72.厌食8—123.便秘13—17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咳嗽既是肺气驱邪的生理功能,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生有痰谓之咳嗽。
”其病机主要是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肺之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宣邪于外,发为咳嗽。
本证包括西医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制定。
(1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2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4肺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X线检查: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曾深。
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制定。
(1症状:以咳嗽为主症。
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明显的咳嗽,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
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可有发热、头痛、胸痛、纳差、乏力,也可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为主。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检查一般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升高者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胸部X线检查多阴性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二证候诊断1.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
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
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3.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粘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版)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
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
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
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兼证:
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
一、诊断要点:
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
二、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
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3、病毒感染宜选用:病毒唑,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若系支原体感染,宜选用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
B、特殊类型上感
一、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要点:
1、症状: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2、体征: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治疗方案:同一般类型上感。
二、咽-结合膜热
诊断要点:
1、症状: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等症状。
2、体征:咽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
治疗方法:同一般类型上感。
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二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一、中医治疗
1、伤食泻
【症状】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暖气酸馊,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
2、风寒泻
【症状】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3、湿热泻
【症状】泻下稀薄,水份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脾虚泻
【症状】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症状】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二、诊断重点
1、根据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于4次即可诊断腹泻病。
2、病程:①2周以内为急性。
②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
③2个月以上为慢性。
3、严重程度:①无脱水,无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少于10次者为轻型腹泻;②轻度和中度脱水或有轻度的中毒症状,大便次数多于10次者为中型腹泻;③重度脱水或有明显的中毒症状者为重型腹泻。
4、脱水评估
(1)轻型:一般情况良好,眼窝正常,有眼泪,口舌湿润,无口渴,皮肤弹性好,诊断为无脱水征。
(2)中型:中、轻度脱水和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烦躁,易激惹,眼窝凹陷,眼泪少或无,口舌干燥,皮肤提起后回缩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5%~10%。
(3)重型:有明显的脱水和中毒症状,表现为嗜睡或昏睡,体弱无力,眼窝明显凹陷,无眼泪,口舌非常干燥,只能饮少量水或不能饮水,皮肤提起后回缩很慢,丢失水分占体重的10~15%。
三、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调节饮食,继续喂养,采用易消化饮食。
2、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①胃蛋白酶合剂,用法:5~10mL,一日3次,口服;②思密达3.0×10包,用法:1/2包~1包,一日3次,口服;③口服补液盐,用法:每包加凉开水至500mL,每次50~100mL,分次口服。
(2)有肠道内外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头孢曲松钠,用法,50~100mg/kg·日,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100mL分2次静脉缓慢推注,静脉滴注。
(3)脱水者用10%葡萄糖注射液加复方醋酸钠1/3张液体,补充量,轻度脱水6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症。
以发热咳嗽,气急鼻删,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临床主症。
(一)中医治疗
常证:
1、风寒闭肺
【证侯】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繁,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胀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华盖散加减
2、风热闭肺
【证候】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充血,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
重证可见高热烦噪,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煽,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浮数而滑,指纹紫滞。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热闭肺
【证候】发病较急,发热,气喘,鼻煽,喉间痰鸣,声如拽锯,烦燥不安。
重证颜面口唇青紫,两胁煽动,摇身撷肚,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4、毒热闭肺
【证候】高热炽盛,咳嗽剧烈,气急,煽动,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面赤,唇红,烦燥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泄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5、阴虚肺热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6、肺脾气虚
【证候】肺炎喘嗽后期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肝脏肿大,呼吸表浅,节律不整,舌淡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2、邪陷厥阴
【证候】在肺炎喘嗽极期出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二目上视,舌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诊断要点:
主要症状:发热、咳嗽、气促。
阳性体征:鼻翼煽动,重者呈点头呼吸,三凹征,唇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鸣音。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肺炎,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多增高,病毒性肺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X线检查:早期见肺纹理增粗,以后出现小斑片状阴影,以双肺下野、中内带及膈区居多。
三、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变换体位,以利痰液排出。
(二)病原治疗:
1、抗生素:
①头孢呋辛钠50~100mg/kg/日。
②头孢西丁钠50~100mg/kg/日。
③依据病情,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
2、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0mg/kg/日。
(四)对症治疗:
1、高热:尼美舒利颗粒,口服。
2、氧疗:有呼吸困难、喘憋,口唇发绀,面色苍灰给予吸氧。
3、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祛痰剂:沐舒坦;②雾化吸入;③保证液体摄入量。
(五)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地塞米松0.3~0.5mg/kg/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