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 制订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儿童保健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儿童保健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方法
导语: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主要变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重者可有惊厥及休克。
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痢疾”和“疫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主要变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重者可有惊厥及休克。
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痢疾”和“疫毒痢”范畴。
临床根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将“痢疾”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6型,儿科临床以前3型多见。
湿热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滑数。
疫毒痢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高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
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寒湿痢痢下日久,赤白黏脓,脐腹灼痛,食少,心烦口干,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数。
阴虚痢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休息痢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神疲怕冷,喜卧,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
舌质淡苔腻,脉濡软。
本病治疗以请热毒、消积滞最为常用。
痢疾初起,重在祛邪,后期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久痢则应注意扶正,或养阴止痢,或温阳固涩;对虚中夹实,反复发作者,需根据虚实缓急,以施攻补。
生活常识分享。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制订)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细菌性痢疾”“痢疾”“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2月,以“bacterial dysentery”“diagn 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 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 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主要检索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中西医儿科教材、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基于文献研究确定调查问卷,调查获得最终结果后,以问卷结果确定的方剂、中成药及其他疗法名称,再进行一次检索,以防止漏检,并获得高质量的证据。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632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如下。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亦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要病变为直肠、乙状结肠的黏膜呈现溃疡性炎症,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等,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低下,可反复感染。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少数慢性化。
该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早有记载,称为“肠澼”。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医家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痢疾论治》。
金元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称之为“时疫痢”。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菌体小,无鞭毛、荚膜和芽孢,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宋氏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对紫外线、酸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加热60 ℃10分钟即可杀灭。
按照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分为4群(A、B、C、D)和40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表1)。
表1志贺菌属的分型菌名群别血清型和亚型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ABCD1~151~6(15个亚型)1~181目前我国流行的优势菌群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城市以宋氏志贺菌为主,农村以福氏志贺菌为主。
所有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亦称志贺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氏志贺菌感染多为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临床症状较严重。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
由于症状不典型,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常被误诊或漏诊,易造成菌痢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细菌性痢疾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呈全年散发,夏秋季发病率高,与苍蝇繁殖活动有关。
临床表现及分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 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急性腹泻,稀便 有粘液但无脓血;重型多见于老年、 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 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 尔排出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 痛、里急后重明显。
05
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及评价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原理简述
针灸原理
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经络功能,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有疏通 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拔罐原理
利用负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 ,从而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 治疾病的目的。拔罐能够舒筋活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
强调勤洗手
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 双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 前和上厕所后。
倡导个人卫生用品专 用不与他人共用毛巾、牙刷
等个人卫生用品,减少交
叉感染的风险。
注意口腔卫生
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 腔清洁,防止病菌进入消 化道。
饮食卫生安全知识普及
01 提倡喝开水、吃熟食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肉类、海鲜等食品,瓜果蔬菜 要洗净后再食用。
病因病机分析
病因
中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外感时邪疫毒、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时邪疫毒侵入人体,与气血相搏结于肠道, 导致肠道传导失司;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而发病。
病机
细菌性痢疾的病机主要为湿热疫毒蕴结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湿热疫毒侵犯大肠,壅滞气机,阻碍气血运 行,导致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湿热下注,则见下痢赤白脓血;若疫毒炽盛,内陷营血,可出现神昏、谵语等 危重症状。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
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
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
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
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
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 诊断要点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失水轻,循环好。
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附件4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A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B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C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D群)。
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 为7.2~7.4,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大黄( 后下) 、黄芩、肉桂。加减: 兼见表证者,加 荆芥、防风、白芷; 表邪未解,里热已甚者,加葛根、马 齿苋、地锦草; 热毒甚者,加白头翁、苦参; 湿重于热 者,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
噤口痢予益胃汤( 北沙参、麦冬、冰糖、地黄、玉 竹) 或开噤 散 ( 人 参、广 藿 香、陈 皮、木 香、丁 香、胡 椒、茯苓、高良姜、甘草、诃子) 加减。 6.2.2 寒湿痢 治法: 温中散寒、化湿止痢。主方: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合不换金正气散( 《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加减。( 推荐级别: D) 常用药: 苍术、 厚朴、陈皮、甘草、广藿香、姜半夏、生姜。加减: 暑天 感寒湿而痢者,加紫苏叶、吴茱萸; 寒积内停,腹痛 者,加大黄( 后下) 、槟榔、炮姜、肉桂; 面色青灰,四 肢厥冷者,加大黄、附子( 先煎、久煎) ; 寒逆呕恶较 剧者,加姜半夏、丁香; 中气下陷,脱肛者,加炙黄芪、 升麻、诃子。 6.2.3 疫毒痢 1) 邪毒内闭证。治法: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主方: 黄连解毒汤( 《肘后备急方》) 合白 头翁汤( 《伤寒论》) 加减。( 推荐级别: D) [10]常用 药: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头翁、秦皮。加减: 腹 中满痛拒按,大便臭秽难闻 者,加 大 黄 ( 后 下) 、枳 实、芒硝( 冲服) ; 壮热狂躁,皮肤紫斑者,加水牛角 片( 先煎) 、牡丹皮、紫草; 热极风动,惊厥抽搐者,加 羚羊角粉( 冲服) 、钩藤( 后下) 、石决明( 先煎) ; 神 昏痰鸣者,加天竺黄、竹沥( 冲服) 。本证亦可急服 安 宫 牛 黄 丸。 病 势 危 急,大 便 排 泄 不 畅,服 药 困 难 者,应及时采用灌肠给药并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1)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 高,慢性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2) 大便 常规: 肉眼可见黏液,脓血状。镜检见大量脓细胞和 红细胞,平均白细胞尤其脓细胞≥15 个 / HP,可见 吞噬细胞。3) 粪便或肛拭子培养: 应在药物治疗 前,可培养出痢疾杆菌。4) C-反应蛋白: >10 mg / L。 5) 重症病例可予血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 定、血培养、心电图等检查。 4.4 需与细菌性痢疾鉴别的病种[5]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
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成 员名单如下。组长: 汪受传。副组长: 马融、沈同、俞 景茂。成员: 艾军、丁樱、胡思源、李新民、李燕宁、王 孟清、王素梅、闫慧敏、俞建、虞坚尔、虞舜、赵琼、赵 霞。秘书: 王雷。
若时发时止,迁延不愈,食少倦怠,每因饮食不 当、受凉、受累诱发,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 舌质淡、舌苔腻,脉濡软或虚数,则为休息痢。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者清之, 寒者温之,实者通之,虚者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 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若出现邪毒内闭、内闭外 脱及噤口痢等危急症候,应结合西医治疗抢救。在 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加以 处理。 6.2 分证论治 6.2.1 湿热痢 治法: 清热利湿、行气和血。主方: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加减。( 推荐级 别: C) [9]常用药: 白芍、当归、黄连、槟榔、木 香、甘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
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 则选择其中 1 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 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 632 篇。 1.2 文献评价
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 年第 12 卷第 1 期第 1 ~ 2 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
腹中热痛绵绵,脓血便,或下痢赤白,里急欲便, 稠黏难下,虚坐努责,食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心 烦口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5.5 阳虚痢
腹痛绵绵 不 绝,喜 温 喜 按,痢 下 赤 白 清 稀 或 白 冻,滑泻不止,无腥臭,肛门坠胀,形寒畏冷,四肢不 温,食少神疲,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迟缓。
草稿完成后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工作组成员认 真按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形成了指南初稿。
撰写初稿形成推荐建议时考虑了推荐的治疗、 预防方案对健康的益处、不良反应以及危险。
工作组将指南初稿向行业内专家学者征求意 见,对专家反馈意见进行了集中整理、讨论确定是否 采纳并提出理由,修改完善形成了指南评价稿。
指南评价稿再向儿科专家指导组组织 4 人组成 的评估小组( 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 ,包括临床领域 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进行评价,提出所 属学科专家评估小组评价意见; 同时选取不同地域 11 个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 ( 以三级医院为主,包 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 ,开展指南一致性 评价。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5 辨证[7-8] 5.1 湿热痢
发热,腹痛,里 急 后 重,大 便 腥 臭,下 痢 赤 白 脓 血,黏稠如胶冻,滞下不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 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若出现持续高热,下痢脓血,腹胀如鼓,腹痛,呕 逆不能食,精神疲乏,口干,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 细数,则为噤口痢。 5.2 寒湿痢
急性菌痢与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肠套叠、急性 食物中毒、阿米巴痢疾及其他肠道感染引起的肠炎 相鉴别,中毒性菌痢需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大 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热性惊厥等其他危重病 相鉴别,慢 性 菌 痢 与 溃 疡 性 结 肠 炎、肠 结 核 等 相 鉴 别。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7 年 7 月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1.5 起草和评审 《中医儿 科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 制
订) 》在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后, 按照德尔菲法,筛选专家,起草问卷,进行了 3 轮专 家问卷调查,分别对答卷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形成 了指南草稿。
第 13 卷 第 4 期 2017 年 7 月
中医儿科杂志 J. PEDIATRICS OF TCM
Vol.13 No.4 July 2017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 制订)
丁 樱,闫永彬,韩姗姗,郑海涛
(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 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及文献总结,3 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 床一致性评价,形成《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制订稿,提出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的范围、术语 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供中医儿科行业使用。
关键词: 中医儿科; 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97( 2017) 04-0001-06 DOI: 10.16840 / j.issn1673-4297.2017.04.01
1 说明 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
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 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 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 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
以“细菌性痢疾”“痢疾”“诊断”“治疗”“中医 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 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 、万 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 2015 年 2 月,以“bacterial dysentery”“diagn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关键词,检 索 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 国国立指南库( 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 等,检索年限近 25 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 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中医儿科 常 见 病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起 草人: 丁樱。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细菌性痢疾》2015 年工作组组长: 丁樱。秘书: 闫永彬。成员: 吴力群、 冯晓纯、王 俊 宏、白 玉 华、程 燕、秦 艳 虹、白 晓 红、吴 敏、鲁艳芳、陈文霞、郑海涛、韩姗姗。
《中医儿 科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 细 菌 性 痢 疾 》2015 年制订草稿专家论证组组长: 汪受传。专家: 丁樱、 万力生、王俊宏、王仲易、王孟清、冯晓纯、闫永彬、向 希雄、陈华、杜春雁、李敏、张伟、吴力群、吴丽萍、尚 莉丽、姜之炎、赵霞、胡天成、彭玉、虞坚尔、熊磊。
本指南形成推荐治疗方案过程中,工作组成员 及参与论证的有关专家通过医保政策、临床经验、随 访调研等考虑了患儿及其家属的观点和选择意愿, 兼顾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本指南通过审评后,将通过发布会、指南应用推 广培训班、继续教育学习班、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 多种渠道宣传、贯彻、实施,在行业推广应用。并编 制《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细菌性痢疾·临床应 用参考手册》供推广实施。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是由志贺氏菌 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临床特征是 —2—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伴有发热、全 身毒血症状,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和( 或) 中毒性脑 病。志贺氏菌属分为 4 群: 志贺痢疾杆菌( Shigella) ( A 群) ,福氏痢疾杆菌( Flexneri) ( B 群) ,鲍氏痢疾 杆菌( Boydii) ( C 群) 和宋内氏痢疾杆菌( Sonnei) ( D 群) [2]。属于中医“痢疾”“肠澼”“赤白痢”“疫毒 痢”“噤口痢”等范畴。 4 诊断 4.1 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