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鼻鼽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小儿鼻鼽是指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症状的鼻部疾病,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

该病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鼻窦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为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小儿鼻鼽提供参考。

小儿鼻鼽的发病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方面,主要是小儿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外因方面,主要是风热犯肺、肺热壅盛等外邪侵袭所致。

在诊断小儿鼻鼽时,医生需询问患儿的病史、症状,观察鼻腔黏膜的颜色和分泌物情况,测量体温、脉搏等体征,并配合血常规、鼻窦X 线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小儿鼻鼽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案:宣肺解表:针对风寒犯肺的鼻鼽患儿,应以宣肺解表为治疗原则,采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荆芥、防风、杏仁等,以祛风散寒、宣肺通窍。

清热化湿:对于风热犯肺的鼻鼽患儿,应采用清热化湿的治疗方法,选用辛凉解表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以疏风散热、宣肺通窍。

补肺固表:对于肺气虚弱的鼻鼽患儿,应采用补肺固表的治则,选用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以益气固表、扶正祛邪。

活血化瘀:对于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的鼻鼽患儿,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选用当归、川芎、赤芍等中药,以改善鼻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情好转。

预防小儿鼻鼽的关键是增强小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具体措施包括: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小儿受凉感染风寒。

避免受凉:合理安排小儿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受凉感冒。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以增强小儿的脾胃功能。

增强锻炼:适当增加小儿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预防过敏: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如宠物毛发、花粉、尘埃等,对于过敏体质的小儿可进行脱敏治疗。

在诊治小儿鼻鼽的过程中,家长和患者往往存在以下误区:认为感冒就是鼻炎:部分家长将感冒和鼻炎混淆,认为鼻炎不需要治疗,其实不然。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鼻炎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鼻炎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鼻炎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鼻炎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儿童鼻炎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

鼻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产生了影响。

因此,开展中药临床试验来评估鼻炎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试验设计在设计儿童鼻炎的中药临床试验时,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1. 目标人群选择:确定试验的目标患者群体,例如年龄范围、严重程度等。

目标人群选择:确定试验的目标患者群体,例如年龄范围、严重程度等。

2. 试验组与对照组: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确保比较疗效的可靠性。

试验组与对照组: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确保比较疗效的可靠性。

3. 干预措施:明确中药干预的具体内容,如中药种类、剂量、频次等。

干预措施:明确中药干预的具体内容,如中药种类、剂量、频次等。

4. 观察指标:选择适当的观察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如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副作用发生率等。

观察指标:选择适当的观察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如鼻炎症状改善情况、副作用发生率等。

5. 研究时间:确定试验的持续时间,包括随访时间和观察期。

研究时间:确定试验的持续时间,包括随访时间和观察期。

评价技术评价儿童鼻炎中药临床试验的技术指南如下:1. 统计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统计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2. 临床意义:评估中药干预对鼻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例如疗效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临床意义:评估中药干预对鼻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例如疗效的大小和持续时间。

3. 安全性评估:评估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安全性评估:评估中药治疗的安全性,包括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关于儿科鼻炎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的指南。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经验李静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小儿呼吸科专家,他在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他的诊疗实践中,结合中医治疗理论,运用中医药和针灸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儿家长的信任和好评。

小儿鼻鼽是指小儿鼻腔黏膜分泌物增加,或是黏膜水肿引起的鼻腔梗塞,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塞、呼吸不畅、流清鼻涕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鼻鼽多属于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

肺气不固指的是肺脉失调,肺气不得运行;邪气外袭指的是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治疗小儿鼻鼽,首先要调理肺气,祛除外邪。

李静教授在治疗小儿鼻鼽的经验中,首先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综合分析其病因,辨证施治。

在治疗方面,他通常会采用中药配方加针灸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

下面将针对治疗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1. 中药调理肺气李静教授通常会选用一些温化肺气、祛邪通窍的中药,如石膏、甘草、桔梗、薄荷等,制成中药汤剂供患儿口服。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开窍通窍的功效,可以调理肺气,祛除外邪,改善鼻腔通畅的情况。

2. 针灸治疗除了中药治疗,李静教授还会采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小儿鼻鼽。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和气机,以达到祛邪通窍的目的。

他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扶正固表、祛风通窍的穴位,如印堂、迎香、曲池等,用温针或毫针轻刺或点压的方式进行治疗。

3. 家庭护理除了医生的治疗,在家庭护理方面也非常重要。

李静教授会指导患儿家长正确利用中药治疗、饮食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方法,帮助患儿尽快康复。

在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过程中,李静教授重视对患儿的全面治疗,包括体质的调理。

在治疗过程中,他还会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他的治疗下,很多小儿鼻鼽患儿得到了显著的疗效,不仅症状明显减轻,而且反复发作的情况也明显减少。

患儿的家长们也对李静教授的治疗非常满意和信任,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温和、安全,并且疗效持久。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其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有关。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般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方案。

首先,中医辨证施治对于鼻鼽(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肺热咳嗽、湿热痰饮、脾胃虚弱等。

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是辨病因、辨病机、辨病位、辨病证,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证,可以采取祛风散寒,开窍通窍的药物治疗,如葛根汤、麻黄汤等;对于湿热痰饮证,可以采用清热化痰、利湿排脓的药物治疗,如黄芩汤、半夏厚朴汤等。

中药治疗也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进行组方,并根据辨证施治的要求进行配伍,达到调整病理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地龙、白花蛇舌草等。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一般采用中药内服的方式治疗。

针灸是中医临床诊疗鼻鼽(变应性)鼻炎的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鼻翼、印堂、攒竹等,一般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持续一段时间,可以缓解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此外,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手法压迫、揉搓、捏拿等手法,刺激身体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拇指推、揉捻法、托举摇动等,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可以改善鼻鼽(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芍药过敏煎剂是中医药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例临床验案,以加深对该方剂的认识和理解。

病例简介:患儿某某,男性,8个月,因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就诊于某医院。

患儿出生后即有鼻塞症状,时轻时重,经常伴随咳嗽。

母亲反复询问为何出生时即有鼻塞,但未得到明确答案。

患儿经多次西医治疗无效,于是转诊至中医科就诊。

中医诊断:气虚症候型。

患儿体质虚弱,气虚,阳气不足,导致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剂:芍药过敏煎剂组成:芍药15g、白芷10g、黄苓10g、甘草6g、桔梗10g、生姜10g、大枣10g、生牡蛎10g、细辛5g服用方法:以上药物加水适量,煎煮后取汁,每日分成2次服用,每次服用50ml。

临床观察:(1)患儿服用芍药过敏煎剂后,鼻塞症状明显减轻,流涕明显减少。

(2)咳嗽减轻,咳痰明显减少。

(3)患儿精神状态好转,食欲增加。

临床分析:芍药过敏煎剂中的芍药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可以改善气血运行,通畅鼻腔。

白芷具有开窍散寒、解散鼻腔瘀血的作用。

芍药和白芷的配伍能够调和气血,改善鼻腔症状。

桔梗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可缓解咳嗽及咳痰症状。

细辛有辛散风寒、通窍散痰的功效,可以辅助芍药、白芷等药物发挥作用。

生姜具有温胃散寒的作用,可增进消化吸收,改善营养状况。

黄苓、甘草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调和药性的作用。

结论:芍药过敏煎剂是一种常用于中医治疗小儿鼻鼽的方剂,能够改善气血运行,通畅鼻腔,缓解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临床观察表明,该方剂对患儿的鼻鼽症状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高,适用于小儿鼻鼽的治疗。

但需注意芍药过敏煎剂中的芍药、细辛等药物具有开窍散寒的性质,不适用于感冒发热等病情。

在临床应用中应谨慎使用,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药物。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鼻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鼻鼽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1-4]。

1.小儿鼻鼽(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小儿鼻鼽是常见的鼻部疾病。

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2.本病的发病特点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6-18岁儿童青少年中,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本病。

本病在古代文献中还有鼽、鼽嚏等别称。

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诊断1.病史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

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患儿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2-3]。

2.临床表现症状: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2项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1h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3]。

体征: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灰白或浅蓝色,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3]。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可呈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 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血清学过敏原抗体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2-3]。

4.需与小儿鼻鼽鉴别的病种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1-2,5]。

小儿鼻炎的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指南

小儿鼻炎的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指南

小儿鼻炎的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指南小儿鼻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水、喷嚏、嗓子痒等。

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鼻炎的选择。

在下文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希望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鼻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连翘、薄荷、白芷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宽中止血等功效,能够缓解小儿鼻炎的症状。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遵循医师指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2. 鼻洗法鼻洗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小儿鼻炎的方法。

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草本水剂等溶液来清洁鼻腔。

通过鼻洗,可以有效清除鼻腔内的病原体、分泌物和过敏原,减轻鼻腔炎症。

家长在操作时要注意用力适度,避免给小儿带来不适。

3. 穴位按摩中医学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气血,改善身体的机能。

对于小儿鼻炎,可选择刺激迎香穴、印堂穴等穴位。

可以使用指腹轻轻按压或旋转的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应温和而有节奏,避免过度刺激。

二、中医药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小儿鼻炎患者,应注意饮食的清淡和均衡。

推荐给小儿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过多的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

此外,饮食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被认为有益于鼻炎的食材,如蜂蜜、鲜姜、洋葱等。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一种通过燃烧艾叶将热量传递到穴位的方法。

适当的艾灸可以温暖经络,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对于小儿鼻炎患者,可以选择艾灸一些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等。

在进行艾灸时,必须确保安全,避免烫伤。

3.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于小儿鼻炎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游泳、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以免加重症状。

总结:小儿鼻炎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小儿鼻鼽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不适。

传统中医疗法中,使用芍药煎剂治疗小儿鼻鼽已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一例临床验案,以便更好地了解芍药煎剂治疗小儿鼻鼽的疗效。

患儿为一名5岁男孩,近期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西医治疗,症状未能改善。

家属考虑中医治疗,带孩子前来就诊。

患儿面色欠华,常常烦躁不安。

查看舌苔,呈黄腻状。

脉搏稍浮。

根据中医辨证,其属于“风寒袭表”型小儿鼻鼽。

给予患儿服用芍药煎剂进行治疗。

其煎剂的配伍是:白芍药15g,黄芩15g,苍耳子15g,荆芥穗10g,薄荷叶10g,石菖蒲2g,甘草3g。

按照中医的煎药方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30分钟,然后滤出药液。

给予患儿每天分3次服用,每次口服10ml的药液。

患儿服用芍药煎剂后,症状逐渐缓解。

鼻塞减轻,流涕减少,喷嚏次数明显减少。

患儿的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烦躁不安的症状减轻。

经过连续7天的治疗,患儿的症状完全消失。

此后随访1个月,未见再次复发。

通过这个临床验案可以看出,芍药煎剂治疗小儿鼻鼽的效果良好。

芍药具有解表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不适症状。

苍耳子、荆芥穗、薄荷叶等药材能够舒展鼻腔,促进鼻腔的通畅。

石菖蒲、甘草则具有调整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

芍药煎剂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对于小儿鼻鼽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方和用药剂量。

在使用芍药煎剂治疗小儿鼻鼽的过程中,还需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等,以提高疗效。

需要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诊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芍药过敏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煎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有些患者可能对芍药过敏,引起不良反应。

在小儿鼻鼽的临床治疗中,芍药过敏煎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例小儿鼻鼽患者的临床验案,探讨芍药过敏煎对小儿鼻鼽治疗的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病例概况患者,男,3岁,因反复鼻塞、流鼻涕半年就诊于我院。

患儿平素喜食寒凉食物,易感冒,近期无明显诱因的感冒咳嗽、咽痒等症状。

查体:患儿神志清楚,面色苍白,气促,可听及双侧鼻腔内有明显充血、分泌物明显增多。

辅助检查:CT示:鼻腔内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为小儿鼻鼽。

考虑是食寒凉食物及易感冒所致。

中医诊断:肺阳虚,鼻鼽。

治疗过程患儿给予芍药过敏煎治疗,每日一剂,鼻鼽症状有所缓解。

但在连续服用3天后,患儿突发鼻塞加重、气促、面色苍白,出现食欲不振,体温37.8℃,伴有腹泻、呕吐等不适。

及时停药,给予抗过敏、抗感染、对症等治疗,症状在1周内逐渐缓解。

讨论经反复询问,患儿家长并未发现患儿有其他过敏史、药物过敏史。

经检测,患儿对芍药过敏,属于药物过敏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给予个体化的中医处方,避免对患儿产生不良反应。

家长也应注意儿童饮食的调理,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等因素。

结论芍药过敏煎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煎剂,但有些患者可能对其过敏。

在小儿鼻鼽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慎重选择药物,并定期进行观察和随访,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用药过程中,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与调理,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减少感冒,避免再次诱发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79期221·中医中药·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杨立娜(勃利中医院,黑龙江 七台河 154500)摘要:小儿鼻鼽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明确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可对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鼻鼽,全文在具体论述中首先简单的介绍了小儿鼻鼽的相关内容,其次分析了小儿鼻鼽的临床诊断方法以及辩证分型,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儿鼻鼽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医儿科;临川诊疗;小儿鼻鼽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79.1860 引言便于为广大医疗机构在临床小儿鼻鼽方面的诊治提供依据,现就相关内容分析如下:1 小儿鼻鼽概述小儿鼻鼽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多发性鼻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流清涕、鼻塞、鼻痒以及喷嚏等,除过上述典型的临床症状外,经过大量的临床统计资料显示,小儿鼻鼽在发病过程中通常还会伴随有中耳炎、鼻出血、哮喘、过敏性结膜炎、鼻窦炎以及睡眠呼吸障碍等。

小儿鼻鼽在临床上具有以下特点:①同一年龄段儿童中,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②在青少年儿童中,小儿鼻鼽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下降;③在地域方面,城市儿童发病率高于农村儿童发病率。

古代文献中小儿鼻鼽又称为鼽或者是鼽嚏。

2 小儿鼻鼽的临床诊断小儿鼻鼽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发病史,小儿鼻鼽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其中在春、秋、冬三个季节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可反复发作,少部分患者存在家族疾病史或者过敏性疾病史,比如:支气管哮喘、湿疹、荨麻疹等;②临床症状表现,典型的症状主要是流清涕、鼻塞、鼻痒以及喷嚏等,症状至少满足两项,症状累计时间超过1h,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表现出反复的使用手掌向上揉鼻的动作;③临床体征,病情发作后,患者可表现出水肿、鼻粘膜出现异常,表现为灰白、苍白或者是浅蓝色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鼻甲肿大、鼻粘膜充血等。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经验小儿鼻鼽是指小儿因鼻腔黏膜肿胀或分泌物过多而引起的鼻塞现象。

小儿鼻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常见的感冒、过敏、气候变化等外,还有一种原因比较少见,即中医所称的“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

肺气不固与邪气外袭通常是由小儿本身先天体质差、或者季节交替、气温变化等原因引发,使得肺脏的气机不畅,从而导致外邪侵袭而引起鼻塞。

这种情况下,我们治疗鼻鼽应该立足于调整小儿体质,加强气机调畅,提升身体抵抗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小儿鼻鼽。

经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以下治疗小儿鼻鼽的经验:1.调整饮食习惯小儿鼻鼽与身体内部的湿气有关,煎炒油腻食物容易产生湿气,应减少食用。

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利排泄湿气。

尽量避免宝宝吃太多糖果、零食、饮料等高热量食品。

2.防寒保暖小儿鼻鼽与季节交替和气温变化有关,应注意保暖,减少宝宝受凉。

家里要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室内过度干燥。

3.舒缓感冒症状小儿鼻鼽与感冒有关系,如有感冒症状应及时治疗。

面对初起的感冒症状,可以喝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汤剂,促进排汗,缓解鼻塞。

4.按摩穴位小儿鼻鼽常常伴随着胸膈部不适,这时可以按摩涵盖鼻、喉、肺、心、胸等部位的穴位。

例如,“鱼际”穴、“天突”穴和“人中”穴,都是能够帮助宝宝降压缩胸、化痰通窍的穴位。

5.针灸调理针灸可促进小儿经络畅通、气血流动,是小儿鼻塞的有效调理方法。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促进小儿体内气血的流通,调和脾胃湿热,增强抗病能力。

6.适当药物治疗对于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可以选用一些中药治疗鼻鼽。

如薏苡仁、麻黄、川贝等中药可以润肺化痰,调和气机,消除外邪,缓解鼻塞。

但是一定要找到正规的中医医师,避免乱服药。

综上所述,小儿鼻鼽也可以从中医角度治疗,即治疗由“肺气不固邪气外袭”的证型引起的鼻鼽,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增强孩子的身体抵抗力。

成年人和小孩都要注意饮食、穿着等方面的调理,以防感冒、过敏等疾病的侵袭。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前言小儿鼻鼽是指婴幼儿鼻腔黏膜慢性肿胀和分泌物增多所致的疾病,常常出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等症状,给孩子带来不适,同时也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使用抗组胺药物或中药进行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药物依赖。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迫切需求。

在中医药治疗方法中,芍药过敏煎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结合一个临床验案,探讨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临床资料患儿:男,3岁,患者为反复发作性鼻鼽1年余,就诊于我院。

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伴咽部不适,经常发痒,咽喉略痛。

头晕,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弦实。

体检:鼻黏膜微肿、苍白水肿,伴有一定黏液。

诊断为小儿慢性鼻鼽。

二、治疗方法1.方药组成:芍药(粉细末)15g,三七(粉细末)15g,陈皮(研末)15g,当归(研末)15g。

2.煎服方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温服。

每日1剂,连服3天。

三、疗效观察连服3剂后,患儿的鼻塞症状明显缓解,流清涕及打喷嚏减少。

连服7剂后,鼻塞、头晕等症状全部缓解,患儿的情绪、食欲、睡眠明显好转。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育良好。

四、讨论根据本次病例的治疗经过和疗效观察,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芍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能够改善鼻黏膜的充血、水肿、增生等病理变化。

三七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鼻腔黏膜的充血、水肿等症状。

陈皮、当归也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行滞的功效,有利于改善鼻腔黏膜的病理变化,从而缓解小儿鼻鼽的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病例中使用的芍药过敏煎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现象,说明其在小儿鼻鼽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由于本次病例为单个病例观察,因此对于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来验证。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芍药过敏煎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利用芍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煮,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对一些疾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鼻鼽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复杂,症状繁多,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本文将通过临床验案的方式,探讨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效果。

小儿鼻鼽是指小儿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及粘稠分泌物增多所致的一组症状。

小儿鼻鼽的发生往往和体质、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初起时呈持续性、轻度、不影响活动、一般不影响食欲等。

但长期不治疗会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容易影响到听力和喉部的发育,给小儿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在中医中,对于小儿鼻鼽的治疗,常采用芍药过敏煎来进行治疗。

芍药过敏煎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解表、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小儿鼻鼽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下面我们通过临床验案来探讨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效果。

患者为女孩,7岁,反复鼻鼽2年,就诊于某医院,以小儿鼻鼽为诊断,遵医嘱,无效。

后来到我院就诊,小儿鼻鼽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鼻水、打喷嚏、双鼻腔阻塞,睡觉时鼻音大。

患儿数年来反复鼻鼽,体质虚弱。

查体:头面部无异常;眼耳口鼻无畸形,颈软,嗓音洪亮,吞咽无困难,心肺腹无异常,筋骨无畸形及压痛点。

辅助检查;外耳道、鼻腔及咽喉无易感部位。

行鼻腔镜检查:鼻腔滋润度较差,黏膜肿胀,鼻腔有米粒状黏液,鼻腔通气受限。

考虑诊断:注意荨麻疹—痰液中数日,气道发炎,在辨证施治上,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芍药过敏煎的治疗方法。

方剂为芍药过敏煎加味,主要成分包括芍药、黄连、白术、陈皮、甘草等中药材。

通过煎煮后口服,一日两次。

患者服药一周后,反复鼻鼽情况明显改善,鼻腔肿胀情况减轻,鼻腔通气明显改善,鼻音减轻,鼻涕减少,打喷嚏明显减少。

继续服药一个月,患者的鼻腔滋润度得到改善,黏膜肿胀减轻,鼻腔通气明显改善,鼻音基本消失,鼻涕减少,打喷嚏消失。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小儿鼻鼽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鼻腔镜检查显示鼻腔湿度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 邪气外袭证)经验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经验
小儿鼻鼽是指小儿鼻腔阻塞,呼吸不畅的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鼻鼽属于肺气不固,邪气外袭证,可采用李静教授的治疗经验进行治疗。

李静教授认为,小儿鼻鼽的发病与肺气不固有关。

肺气不固是指肺气失司,不能濡养呼吸系统,导致鼻腔干燥、通气不畅,引起鼻腔阻塞。

邪气外袭是指外邪侵袭,阻塞了肺经,导致鼻腔症状加重。

李静教授治疗小儿鼻鼽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理肺气:首先要调理小儿的肺气,增加肺的濡养功能。

可以采用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流通;饮食上可选用滋阴润燥的食材,如梨、银耳等;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刺激肺经,促进气血运行。

2. 清热解毒:如果小儿鼻鼽伴有鼻涕黄稠、咽喉红肿等症状,可能是热邪外袭。

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

还可以用针灸疗法辅助治疗,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穴位进行刺激,如合谷、太冲等。

3. 调节气机:小儿鼻鼽也与气机不畅有关。

可以采用推拿按摩的方法,刺激胸部和腹部的经络,促进气机的畅通。

还可以通过艾灸疗法温通经络,增强肺气的运行功能。

4. 风寒痰湿的鼻鼽:如果小儿鼻鼽伴有流清鼻涕、喷嚏等症状,可能是风寒痰湿的表现。

可以选用温化寒湿的中药,如陈皮、桂枝等。

针灸疗法可以选择一些温经化湿的穴位,如百会、迎香等。

李静教授的治疗经验主要集中在调理肺气,清热解毒,调节气机和治疗风寒痰湿等方面。

综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对小儿鼻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每个小儿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因人而异,因此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芍药过敏在中医中被称为“芍药热性病”,属于特殊的过敏反应,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畏寒等。

小儿鼻鼽是指儿童鼻腔黏膜充血、增生引起的鼻塞、鼻涕、喷嚏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例采用中药芍药煎剂治疗小儿鼻鼽的临床验案。

患者是一名3岁男童,有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经小儿科门诊检查后,被诊断为小儿鼻鼽。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发现该患儿存在芍药过敏的病史,之前服用含芍药成分的药物后,会出现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等过敏症状。

鼻鼽发作时常伴有咳嗽、喉痒等症状,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睡眠。

根据中医诊断,该患儿属于小儿鼻鼽,以肺病为主。

又考虑到其存在芍药过敏病史,因此选择不含芍药成分的中药进行治疗。

方药选用麻黄、紫菀、瓜蒌、葶苈仁、苍耳子、辛夷为主要药物。

麻黄具有祛寒散结、宣肺通窍的作用,紫菀、瓜蒌有宣肺解表、散风止痒的作用,葶苈仁、苍耳子有宣肺化痰、平喘止咳的作用,辛夷有宣肺散寒、理气止咳的作用。

服用中药煎剂后,该患儿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咳嗽和喉痒也有所缓解。

经过一周的治疗,鼻鼽的症状完全缓解,孩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睡眠。

在治疗过程中,对孩子的饮食进行了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补充维生素C以增强免疫力。

教育家长注意避免孩子接触芍药及含芍药成分的药物,及时就医处理过敏反应。

该临床验案表明,在小儿鼻鼽治疗中,中药芍药煎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药的祛寒散结、宣肺通窍、散风止痒、化痰平喘、理气止咳等作用,可以显著减轻鼻鼽的症状,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由于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且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和调整,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中药芍药煎剂在小儿鼻鼽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个体情况和过敏史,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加强中药在小儿鼻鼽治疗中的应用。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芍药过敏煎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疗法,它的效果在临床中被广泛验证。

在小儿鼻鼽的治疗中,芍药过敏煎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就来介绍一例小儿鼻鼽的临床验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的疗效及其治疗原理。

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

主诉:反复鼻塞、流清鼻涕5个月。

经常打喷嚏,散发浓稠鼻涕,经常抓鼻子。

儿童多喜安静、寂寞、喜欢独处。

体格检查:鼻塞、双鼻息音粗响,鼻部充血水肿,鼻涕分泌,系液性,家长称呼“鼻涕过多”,经常用鼻咽腔吸引器吸鼻涕,临床鼻鼽。

诊断:小儿鼻鼽治疗过程: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格检查的结果,我选择了中医药治疗的方法。

对患儿进行了详细的辨证论治,发现其鼻鼽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

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患儿的体质特点,选用了芍药过敏煎进行治疗。

芍药过敏煎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温肺化骨、宽中止痛的功效。

其制剂成分主要有芍药、甘草、半夏等,这些药物经过合理搭配后可以起到疏肝和胃、理气止痛、软坚化结的作用。

对于小儿鼻鼽这种以内热外寒为标志的疾病,芍药过敏煎可以起到疏肝解郁、和中化湿、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鼻鼽的功效。

在治疗过程中,我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了芍药过敏煎的处方,并配合了中药外治疗法。

经过两周的治疗后,患儿的鼻鼽症状显著好转,鼻塞减轻,鼻涕减少,打喷嚏明显减少。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鼻鼽症状明显改善,家长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患儿本人也表现出了更好的精神状态。

在后续的随访中,患儿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鼻鼽症状没有再次复发。

结论:以上所述是一例小儿鼻鼽经芍药过敏煎治疗的临床验案。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芍药过敏煎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对小儿鼻鼽具有良好的疗效。

芍药过敏煎可以通过疏肝和胃、和中化湿、温经散寒的作用,帮助患儿改善鼻鼽症状。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芍药过敏煎在小儿鼻鼽治疗中的应用,为小儿鼻鼽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芍药过敏煎治疗小儿鼻鼽临床验案举隅
病史:患儿女,6岁,常见感冒后伴随鼻涕水,先挤压鼻腔,随后变成黑色的鼻涕,
伴有哮鸣声音,经常夜间咳嗽,睡眠不好。

病史均未有药物治则情况好转,父母认为该种
反应为小儿鼻鼽,希望进行中药治疗。

疾病诊断:小儿鼻鼽。

治疗方案:采用芍药过敏煎改良方,成分为:白术16g,茯苓16g,陈皮10g,白芍
20g,生姜7g,大枣8枚,甘草3g。

用法:水煎口服,每次一次,1日3次。

治疗过程及疗效:患儿于开始治疗后两天,夜间睡眠的情况有所改善,鼻涕水的情况
也有了一定的缓解。

续患儿服下9剂后,哮鸣声消失,睡眠恢复正常,黑色的鼻涕的分泌
停止,疗程完成。

治疗的功效:本案例中,采用芍药过敏煎改良方的治疗方案,有效的缓解了小儿鼻鼽
的症状,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总结:针对小儿鼻鼽,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针对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准确的病情诊断,较好的方案配制,是治疗的关键。

同时,对于小儿鼻鼽的预防也需高度
重视,提高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等都是预防小儿鼻鼽的有效途径。

鼻鼽中医治疗

鼻鼽中医治疗

鼻鼽一、诊断原则1.临床症状: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呈阵法性,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2.检查检查见鼻内粘膜肿胀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或淡蓝色,亦可血色红,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

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二、治疗原则辨证论治: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主证】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退。

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

全身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发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10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细辛3g,甘草6g。

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临床上亦可以用御风敏鼻汤加减。

2.脾气虚弱,化生不足【主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下鼻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

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

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

小儿鼻鼽,以肺脾气虚为多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白术10g,升麻10g,柴胡10g,炙甘草6g,陈皮6g,生薏苡仁30g,五味子12g。

水煎服。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主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甲粘膜苍白水肿。

患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白,精神不振。

或见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

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肾气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15g,山药15g,熟附子10g,山茱萸12g,炙甘草6g,肉桂3g,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3g、吴茱萸10g。

咳嗽痰稀气喘者,加蛤蚧10g、炙麻黄6g、核桃肉1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鼻鼽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鼻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鼻鼽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鼻鼽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小儿鼻鼽是常见的小儿鼻部疾病。

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

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本病的发病具有以下特点: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6~18岁儿童青少年中,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变应性鼻炎。

本病还有鼽、鼽嚏等别名。

本病包含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3 诊断
3.1 病史[2,3]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

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3.2 临床表现[3]
症状: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

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体征:在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

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3.3 实验室检查[2,3]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可呈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4 需与小儿鼻鼽鉴别的病种[1,2,5]
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

4 辨证[1,5-10]
4.1 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见咳嗽痰稀,鼻黏膜色淡,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4.2 肺经伏热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或浓涕,鼻塞,嗅觉减退,可伴有咳嗽、咽痒、口干烦热,或见鼻衄,鼻黏膜色红。

咽红,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淡紫。

4.3 肺脾气虚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乏力,鼻黏膜色淡,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4 肺肾两虚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鼻黏膜苍白,鼻道水样分泌物。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指纹沉淡。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宜以肺为主,兼辨脾、肾,肺病分辨寒、热、虚、实而辨证论治,脾、肾则多(气、阳)虚证且与肺虚证并存,如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者,应注意兼顾。

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间歇期应补虚以固其本,坚持较长时期的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肺气虚寒证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主方: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

(推荐级别:D)[11]
常用药:党参、炙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荆芥、细辛、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

加减:鼻痒甚者,加蝉蜕、乌梅;喷嚏多者,加蒺藜、五味子;流涕多者,加苍术、鱼脑石;畏风寒者,加炙麻黄、干姜;多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5.2.2 肺经伏热证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主方: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推荐级别:D)[12]
常用药:辛夷、黄芩、栀子、麦门冬、百合、石膏(先煎)、知母、甘草、枇杷叶、菊花、薄荷(后下)。

加减:外感风邪者,加防风、白芷;鼻痒喷嚏者,加蒺藜、徐长卿;鼻流浊涕者,加黛蛤散(包)、苍术;鼻流脓涕者,加胆南星、鱼腥草、龙胆草;鼻干无涕者,去石膏、知母,加南沙参、黄精、乌梅、五味子;咽痒者,加蝉蜕、牛蒡子;咽红肿者,加金银花、败酱草;咳嗽者,加桔梗、前胡。

5.2.3 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推荐级别:D)[13]
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炙甘草、升麻、陈皮、柴胡、辛夷、白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苍术、益智仁;畏风恶寒者,加桂枝、川芎;清涕如水量多者,加苍术、干姜;脘腹饱胀者,加砂仁、木香;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炒谷芽;多汗者,加碧桃干、浮小麦。

5.2.4 肺肾两虚证
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推荐级别:D)[14]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熟附片、细辛、苍耳子、辛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乌药;鼻痒多嚏者,加乌梅、五味子;清涕长流者,加苍术、桂枝;畏风易感者,加炙黄芪、白术、防风;多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5.3 中成药治疗
辛芩颗粒(细辛、黄芩、荆芥、白芷、桂枝、苍耳子、石菖蒲、黄芪、白术、防风):每包5g。

成人剂量:每服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2~3岁2.5g、4~12岁5g,每日3次。

温水冲服。

用于肺气虚寒证。

(推荐级别:D)[15]
通窍鼻炎颗粒(片)(苍耳子<炒>、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炒>、薄荷):颗粒剂:每包2g;片剂,每瓶36片。

成人剂量:每服1包或5~7片,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颗粒剂:每服5~8岁1g、>8岁2g,每日3次;片剂:每服2~5岁2片、5+~10岁3片、10+~15岁4片、15+~17岁5片,每日3次。

用于肺气虚寒证。

(推荐级别:D)[16,17]
辛夷鼻炎丸(辛夷、薄荷、紫苏叶、甘草、广藿香、苍耳子、鹅不食草、板蓝根、白芷、防风、鱼腥草、菊花、三叉苦):每瓶30g。

成人剂量:每服3g,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4~6岁2g、6+~12岁3g,每日2次,4岁以下勿用。

用于肺经伏热证。

(推荐级别:C)[18]
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炒>、防风):颗粒剂:每袋重5g。

开水冲服。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1~3岁1/3袋、3+~7岁1/2袋、>7岁1袋,每日3次。

或遵医嘱。

用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证。

(推荐级别:D)[19,20]
5.4 针灸疗法
体针: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

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推荐级别:A)[21,22]灸法:用督灸在患儿督脉的上星穴、神庭穴、囟会穴、前顶穴灸治。

每次2~4小时,每日1次,4日为一疗程,治疗3~4疗程,每疗程之间停1日。

(推荐级别:D)[23]
耳穴贴压:选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王不留行子贴压,两耳交替,每次取3~5穴。

(推荐级别:C)[24,25]
穴位敷贴:选用白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等药物研粉,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

(推荐级别:B)[26]
6 预防和调护[27]
(1)锻炼身体,增强免疫能力,防止受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