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鼻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鼻鼽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鼻鼽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鼻鼽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耳鼻喉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1-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鼻鼽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小儿鼻鼽是常见的小儿鼻部疾病。临床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为特征。常伴发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哮喘、腺样体肥大、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

本病的发病具有以下特点:同年龄段男性儿童发病率高于女性;6~18岁儿童青少年中,年幼儿童发病率高于年长儿童;城镇儿童比农村儿童更易罹患变应性鼻炎。本病还有鼽、鼽嚏等别名。本病包含西医学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

3 诊断

3.1 病史[2,3]

本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春、秋、冬三季多发。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荨麻疹、湿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史。

3.2 临床表现[3]

症状: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等症状出现2项及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约1小时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症状严重的患儿可有所谓“变应性敬礼”动作,即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

体征:在发作期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少数鼻黏膜充血,鼻甲肿大,鼻腔水样分泌物。症状严重的患儿可出现:①变应性黑眼圈:由于下眼睑肿胀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②变应性皱褶:由于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鼻梁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3.3 实验室检查[2,3]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可呈阳性,鼻腔分泌物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可呈阳性。

皮肤点刺试验、血清总IgE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4 需与小儿鼻鼽鉴别的病种[1,2,5]

伤风鼻塞,鼻窒,鼻渊,鼻息肉。

4 辨证[1,5-10]

4.1 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见咳嗽痰稀,鼻黏膜色淡,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4.2 肺经伏热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或浓涕,鼻塞,嗅觉减退,可伴有咳嗽、咽痒、口干烦热,或见鼻衄,鼻黏膜色红。咽红,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淡紫。

4.3 肺脾气虚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消瘦,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乏力,鼻黏膜色淡,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4 肺肾两虚证

鼻痒,喷嚏频频突发,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鼻黏膜苍白,鼻道水样分泌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指纹沉淡。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宜以肺为主,兼辨脾、肾,肺病分辨寒、热、虚、实而辨证论治,脾、肾则多(气、阳)虚证且与肺虚证并存,如虚实夹杂、寒热并存者,应注意兼顾。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间歇期应补虚以固其本,坚持较长时期的治疗。

5.2 分证论治

5.2.1 肺气虚寒证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主方: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推荐级别:D)[11]

常用药:党参、炙黄芪、白术、防风、桂枝、荆芥、细辛、苍耳子、辛夷、白芷、甘草。

加减:鼻痒甚者,加蝉蜕、乌梅;喷嚏多者,加蒺藜、五味子;流涕多者,加苍术、鱼脑石;畏风寒者,加炙麻黄、干姜;多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5.2.2 肺经伏热证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主方:辛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推荐级别:D)[12]

常用药:辛夷、黄芩、栀子、麦门冬、百合、石膏(先煎)、知母、甘草、枇杷叶、菊花、薄荷(后下)。

加减:外感风邪者,加防风、白芷;鼻痒喷嚏者,加蒺藜、徐长卿;鼻流浊涕者,加黛蛤散(包)、苍术;鼻流脓涕者,加胆南星、鱼腥草、龙胆草;鼻干无涕者,去石膏、知母,加南沙参、黄精、乌梅、五味子;咽痒者,加蝉蜕、牛蒡子;咽红肿者,加金银花、败酱草;咳嗽者,加桔梗、前胡。

5.2.3 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推荐级别:D)[13]

常用药:炙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炙甘草、升麻、陈皮、柴胡、辛夷、白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苍术、益智仁;畏风恶寒者,加桂枝、川芎;清涕如水量多者,加苍术、干姜;脘腹饱胀者,加砂仁、木香;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炒谷芽;多汗者,加碧桃干、浮小麦。

5.2.4 肺肾两虚证

治法: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主方: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推荐级别:D)[14]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熟附片、细辛、苍耳子、辛夷。

加减: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补骨脂;小便清长者,加益智仁、乌药;鼻痒多嚏者,加乌梅、五味子;清涕长流者,加苍术、桂枝;畏风易感者,加炙黄芪、白术、防风;多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

5.3 中成药治疗

辛芩颗粒(细辛、黄芩、荆芥、白芷、桂枝、苍耳子、石菖蒲、黄芪、白术、防风):每包5g。成人剂量:每服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建议用法用量:每服2~3岁2.5g、4~12岁5g,每日3次。温水冲服。用于肺气虚寒证。(推荐级别:D)[15]

通窍鼻炎颗粒(片)(苍耳子<炒>、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炒>、薄荷):颗粒剂:每包2g;片剂,每瓶36片。成人剂量:每服1包或5~7片,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颗粒剂:每服5~8岁1g、>8岁2g,每日3次;片剂:每服2~5岁2片、5+~10岁3片、10+~15岁4片、15+~17岁5片,每日3次。用于肺气虚寒证。(推荐级别:D)[16,17]

辛夷鼻炎丸(辛夷、薄荷、紫苏叶、甘草、广藿香、苍耳子、鹅不食草、板蓝根、白芷、防风、鱼腥草、菊花、三叉苦):每瓶30g。成人剂量:每服3g,每日3次。建议用法用量:每服4~6岁2g、6+~12岁3g,每日2次,4岁以下勿用。用于肺经伏热证。(推荐级别:C)[18]

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炒>、防风):颗粒剂:每袋重5g。开水冲服。建议用法用量:每服1~3岁1/3袋、3+~7岁1/2袋、>7岁1袋,每日3次。或遵医嘱。用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证。(推荐级别:D)[19,20]

5.4 针灸疗法

体针: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推荐级别:A)[21,22]灸法:用督灸在患儿督脉的上星穴、神庭穴、囟会穴、前顶穴灸治。每次2~4小时,每日1次,4日为一疗程,治疗3~4疗程,每疗程之间停1日。(推荐级别:D)[23]

耳穴贴压:选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肾上腺、皮质下等穴。王不留行子贴压,两耳交替,每次取3~5穴。(推荐级别:C)[24,25]

穴位敷贴:选用白芥子、细辛、辛夷、甘遂、冰片等药物研粉,生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大椎、迎香、肺俞等穴位。(推荐级别:B)[26]

6 预防和调护[27]

(1)锻炼身体,增强免疫能力,防止受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