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2018版共26页
手足口病指南2018

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 2 3 4
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 等指导补液。
手足口病的治疗
( 四 ) 降 颅 压
• 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
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 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 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 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
临床表现
第四期
心肺功能 衰竭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 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 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临床表现
第五期
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 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 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 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 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 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 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 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小儿溃疡性口炎的中药治疗

小儿溃疡性口炎的中药治疗类型:小儿溃疡性口炎的,幼儿园科学饮食家园共育,幼儿园家园共育标题:小儿溃疡性口炎的中药治疗小儿溃疡性口炎的中药治疗溃疡性口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三四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容易发生。
小儿患溃疡性口炎时,口腔黏膜充血发红,出现一些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溃疡面。
溃疡也可连成一片,或者形成黄白、灰白色的假膜,覆盖在创面上。
因口内疼痛,患儿拒绝进食,如强行喂给成的、酸的、热的饮食,可使疼痛加剧。
流口水也是溃疡性口炎的一个常见症状。
有的患儿还有高热、烦躁、食欲减退、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
溃疡性口炎,中医称“口疮”,认为是心、脾、胃三经“积热”,上熏口舌而成。
“积热”的原因很多,除了高热、急性传染病、腹泻外,也可由于小儿穿着太多、太厚,或经常吃辛辣香燥的食物,“养育过温”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口内各部分通过经络与内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如“舌为心之苗”,故凡舌面上有溃疡,即为心火旺的表现;牙龈红肿、溃烂,即胃热盛;颊、唇、上腭的溃疡,则是脾热上熏。
临床实践表明,一般溃疡性口炎用中药治疗效果很好,轻者只需服三四剂煎药,重者也不过五六剂,都可痊愈。
治疗的关键是抓住清热泻火的法则,用苦寒泄热的中药,泻去心脾胃三经的“积热”。
“积热”一旦清除,溃疡很快就会痊愈。
常用的方剂有三种:1.黄连解毒汤:由黄连1.5~3克、黄芩4.5~9克、黄柏4.5~9克组成,有清心泻火的功效。
2.玉立煎:由生石膏30克、知母4.5~9克、麦冬4.5~9克和牛膝4.5~9克组成,有清胃热、泻胃火的功效。
3.清热泻睥散:由生石膏30壳、黄连1.5~3克、生地4.5~9克、黄芩4.5~9克、赤茯苓4.5~9克和灯心草1~2扎组成,有清泄睥热的功效。
如果溃疡集中在舌面上,表示心火旺,可用黄连解毒汤;牙龈红肿、溃烂,是胃热盛,可用玉女煎;颊、唇和上腭溃疡,可用清热泻脾散。
治疗溃疡性口炎,除了内服汤药,还应配合外用药,可加速溃疡愈合。
儿童口疮ppt课件

【辨证论治 】
1.辨证思路: (1)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溃疡疼痛重,局部灼 热者,色红者为实证;反之为虚证。 (2)辨脏腑:舌上、舌边溃疡者多属心;口颊、上颚、 齿龈、口角溃烂者,多属脾胃。 (3)辨轻重:口疮轻证,一般发热不高,纳食稍 差,精神尚好,口疮浅、小、少,愈合快。重证 者,发热高,精神萎靡,影响进食,口疮深、大、 遍布满口,愈合迟,甚则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4、西医疗法 局部可用疱疹净、2.5%~5%金霉素鱼肝油, 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如1:5000洗必泰溶液, 0.1%利凡诺溶液。 疼痛重者给予磺胺或者抗生素,出现脱水和酸 中毒应及时纠正。发热给予退热。 思密达粉末,或加维生素E油搅成糊状,涂抹 溃疡表面,1日5~6次,较大儿童可用思密达 3g加入生理盐水或者凉开水200ml内摇匀,含 漱,1日数次,治疗口腔炎及口腔溃疡。 维生素B2每次5mg,每日2~3次。
(4)审病灶 斑块:疮周见红色斑块多为实火,见淡红或淡 白斑块多为虚火,肿而不红为湿盛。 疮面:黄色脓膜为热毒,黄而黏腻为湿热。 疼痛:疼痛较甚,灼热,多为实火,疼痛轻微, 或因饮食等刺激时痛,多为虚火之证。 深浅:疮浅者病轻,疮深者病重。
2.论治方法:清热降火为基本治法, 实证:清热解毒泻火。 虚证:滋阴清热降火,温补脾肾,引火归元 但要注意湿热证不能一清到底,后期应以调 理为主。虚热以补虚为要,但急性发作时,应 清补结合,甚则以清热为主。
(2)心脾积热 特征 舌体溃疡多,色赤疼痛,心烦啼哭, 小便短赤,舌尖红 辩证要点:无发热,脉滑数 治法 清心泻脾 方药 泻心导赤散合泻黄散。
常用药物:黄连、栀子,生地 竹叶、防风、石膏,车前子、 滑石。口渴加天花粉、玉竹
(3)虚火上浮 特征 口舌溃疡稀疏散发,色淡,反复出现 或迁延不愈,疼痛轻,伴阴虚内热 辨证要点:病程长,口疮疼痛不甚 治法 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
小儿疾病-口疮

临床诊断
• 诊断要点 •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厚味,或有外感发热的病史 • 2.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粘膜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
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 巴结肿大、疼痛 • 3.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临床诊断
• 2.鉴别诊断
•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婴幼儿。口腔及舌上 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红肿疼 痛不明显
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 • 虚火
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
辨证论治
• 次辨病变脏腑 • 病变部位在心者,口疮以舌体为主,常发生于舌边、舌尖
部,并伴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尿短赤等 • 病变部位在脾胃者,口疮每以唇颊、上腭、齿龈处居多,
并伴口臭、流涎,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等
证型辨识
• 1.风热乘脾与虚火上炎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为风热内侵心脾或饮食失节,脏腑失调,导致实
热内生,蕴积心脾,临床可见口腔内多处溃疡,红肿疼痛, 拒饮食,口臭,便秘,舌红 • 虚火上炎多见于体弱或热病后,口疮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局部红肿疼痛不明显,口渴欲饮,神疲颧红,消瘦盗汗, 舌红少津
证型辨识
• 2.心火上炎与风热乘脾证型辨识 • 风热乘脾证溃疡多见于唇、颊、龈,伴口臭,便秘 • 而心火上炎证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肿痛较甚,心烦,多
哭闹,小便黄赤
其他疗法
• 一、中药成药 • 二、药物外治 • 三、西医治疗 • 对于疱疹性口炎,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 • 为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软膏 • 对于溃疡性口炎,予淡盐水溶液或1:5000洗必泰溶液漱口;
病因病机
• ①病因 主因——感受外邪;饮食肥厚辛辣;阴液亏损
中医药治疗小儿口疮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小儿口疮临床观察
王彩云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2(27)11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小儿口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1 000例口疮患儿口服自制儿科散剂协定方及外用"吹口散",连续治疗6 d(2个疗程),观察效果。
结果:1 000例口疮患儿,在治疗6 d内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
结论:儿科散剂协定方及外用"吹口散",属纯中药内外结合,可迅速治愈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并免除了儿童打针输液之苦,方法简便、验廉,且无不良反应,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P1497-1498)
【关键词】口疮;中医药;儿科散剂;吹口散;内服外用
【作者】王彩云
【作者单位】安阳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小儿口疮散治疗小儿口疮疗效观察 [J], 周盈;马建萍
2.碳酸氢钠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小儿鹅口疮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J], 贾丽
3.自制中药制剂(口疮散)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杨丽
4.中医药治疗口疮临床观察 [J], 王开兴; 侯效峰; 王成龙; 徐经世; 王化猛; 张国梁
5.口疮散敷脐治疗小儿口疮40例疗效观察 [J], 陆山鸣;毛乐;朱远慧;陆建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足口病最新诊疗指南(2018年版)

2012年4月,广东省卫生厅通报,一季度(1-3月),全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 31635例,同比去年增幅355%。韶关上报一起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10例及 以上)4起,均发生在韶关(2起)、广州(1起)、中山(1起)的托幼机构。据悉,手 足口病逐渐进入高发季节,5-7月将达到高峰 。 2013年2月29日,在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手足口病病区,到处是正在打点滴的 幼儿和陪护家长。医生称,目前每天大概有120至160名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 到医院接受治疗 。
■2018年5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手足口病诊 疗指南(2018年版)》。
6
ppt课件
流行病学
✱ 病原菌:柯萨奇A5、9、10、16、B5型, 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A16和EV71型 最常见,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 传染源: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者。 ✱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血。 ✱ 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主要
34
ppt课件
■ 针灸按摩
❏ 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 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 外治法
❏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 等,1日2—3次。
35
ppt课件
如何预防?
✱ (1)一般预防措施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勤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 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 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 呼吸循环系统:全部累及。 ✱ 主要死因为:肺水肿、出
血;顽固性休克;脑疝。 ✱ 平均死亡年龄为1.5岁。
ppt课件
19
早期发现危重病例:
经验:连续四天高热不退、肢体抖动、精 神差、膝反射异常,口唇发绀,呼吸浅 速、节律改变,有肤色改变,四肢冰凉, 心音心律失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 是重症的一个征兆,需密切观察病情!。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手足口病(修订)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手足口病的诊断、辨证、治疗、预
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 18周岁以下人群手足口病的诊
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传染病科等相关临床
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disease 手足口病是常见的小儿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 床以手、足等部位的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疱疹、溃疡, 发热为特征。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肺、脑等的严重并 发症。古代 医 籍 无 此 病 名,可 参 见 于 中 医 “疮 疹” “疱疹”“温疫”等病证。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 20多种(型),主要 为柯萨奇病毒 A组 16、4、5、9、10型,B组 2、5、13 型,以及埃可病毒 11型和肠道病毒 71型。其中普 通病例多见为柯萨奇病毒 A16型(CoxA16),重症病 例多见为肠道病毒 71型(EV71)。 3 诊断 31 病史[1] 发病前 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 以 1~5岁多见。 32 临床表现[12] 321 普 通 病 例 表 现 多 突 然 起 病,发 热,口 腔 (咽、硬 腭、颊 部、齿 龈、舌 部、唇 内 )疱 疹、溃 疡,手、 足部斑丘疹、疱疹,可波及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 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 或色素沉着。部分病例可伴有咳嗽、流涕、口痛、拒 食等症状。一般可在 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322 重症病例表现 可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脊 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世界中医药 2016年 4月第 11卷第 4期
·735·
靡,嗜睡,神昏,项强,易惊,肌肉惊跳,抽搐,恶心呕 吐;疱疹稠密,疱浆混浊紫黯,疱疹可形小,或可见疱 疹数少甚则无疹;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起刺,脉弦数 有力,指纹紫滞。 422 邪毒侵心证 疱疹渐消,心胸痹痛,心悸怔 忡,烦躁不宁,唇甲青紫,面白无华,乏力,多汗,四肢 不温;舌质紫暗,脉微或见结代,指纹沉紫。 423 邪伤 心 肺 证 身 热 不 退,频 咳,喘 促,胸 闷, 心悸,不能 平 卧,烦 躁 不 安,甚 则 面 色 苍 白,唇 指 青 紫,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疱疹稠密,疱浆混浊,疱疹 可波及四肢、臀 部、肛 周,或 可 见 疱 疹 稀 疏;舌 质 紫 暗,舌苔白腻,脉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沉紫。 424 湿毒伤络 证 一 个 肢 体 或 多 个 肢 体 肌 肉 松 弛无力,非对称性肢体功能障碍,肢体扪之微热,肌 肉可有触痛和感觉过敏,震颤,惊惕;疱疹稠密,疱浆 混浊,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四肢;可伴低热,呛咳, 吞咽困难,跛行,后期肌肉消削,舌质红,苔黄腻,脉 濡数或脉数无力,指纹紫。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 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宜分清热 重、湿重,分别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湿为主治疗。若 出现邪毒内陷,犯及心、肝、肺诸脏以及经络者,更当 及时加强清热解毒,并配伍息风镇惊、泻肺逐水、宽 胸宁心、活血通络等法。同时,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 法,如中成药、灌肠法、漱口法等。在使用中药注射 剂时要注意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加以处理。变证患 儿病情重且传变迅速,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 现以及时处理,并需中西医结合治疗抢救。 52 分证论治 521 常证 5211 邪犯肺脾证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18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如何预防?
(1)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 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2)接种疫苗 EV-A71 型灭活疫苗可用于 6 月龄~5 岁儿童预防 EV-A71 感 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鼓励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 (3)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设立专门诊室(台)接诊疑 似病例;接诊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 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 (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 乙醇和 5% 来苏对肠道病毒 无效。
第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 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 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 病例(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 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 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 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治疗小结
初期(1-3天):手足口;一般治疗。 脑炎期(2-5天):易惊、肢体抖动、抽搐或无力;对症 脱水、重症可用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及应用球蛋白。 呼吸循环衰竭期( 3-5天) :ICU对症处理。 影响病情愈后的关键点:脑炎的轻重、是否累及脑干以及 病情进展速度。出现中枢性循环衰竭(心率明显加快、末 梢循环差等),极难救治成功。 早期治疗有可能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帮助病人进入恢复 期。
神经源性肺水肿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肺动脉压增高
损害脑干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体循环血液进入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