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小儿汗证
儿科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
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
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
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
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
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1.穴位敷贴疗法(1)选用方剂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中医儿科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病证的特点是小儿出汗较多,且症状较为明显。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在临床上对小儿汗证的诊疗,制定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汗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体质薄弱、阳气不足、体液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小儿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导致消耗过多的阳气,进而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容易引发其他相关疾病。
二、临床表现:1.夜间多汗:小儿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明显的多汗,汗液呈稀水状,如脸部、头部、脖颈等部位容易出汗,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大汗。
2.体虚乏力:小儿常常感到乏力无力,嗜睡,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3.呼吸困难:小儿可能因为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出现口渴、咽干、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羞明:小儿出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明目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多的阳气消耗,导致眼部血管扩张。
5.头晕目眩:小儿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体力活动后更加明显。
三、辨证施治:对于小儿汗证的辨证施治需要充分考虑小儿体质差异,综合分析小儿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进行诊断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小儿汗证的方剂有八正散、桂枝汤、阿胶六黄汤等。
具体的方剂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体质而定,不同的药物配方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针灸疗法:经络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汗证的方法。
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经络进行刺激,调节小儿的阳气,提高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对于小儿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局部热灸来刺激小儿的经络,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体温,从而改善小儿的症状。
四、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辅助治疗,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建议小儿多吃一些有助于益气养阳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中医儿科学_18汗证

1.肺卫不固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若先 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2.营卫失调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正常情况下,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营卫之行不失于其常。 若小儿营卫之气生成不足,或受疾病影响,或病后护理 不当,营卫不和,致营气不能内守而敛藏,卫气不能卫外而 固密,则津液从皮毛外泄,发为汗证。
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 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 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 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3.气阴亏虚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 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 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 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 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 止汗。
四、饮食疗法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 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 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 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 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 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中医儿科学-汗证

加減:面白神困,為氣陽虛,去麥冬,加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固表。
睡眠汗出,醒則汗止,口幹心煩,口唇淡紅,為心脾不
足,脾虛血少,心失所養,用歸脾湯合龍骨、牡蠣、浮小麥補 養心脾,益氣養血,斂汗止汗。
低熱口幹,手足心熱,加白芍、地骨皮、丹皮清其虛熱。
[辨證論治]
3.證治分類(4)濕熱迫蒸 證候:自汗或盜汗; 頭部或四肢為多,汗出膚熱,口臭口渴,小便色黃; 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 清熱瀉脾。 方藥: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常用石膏、梔子清泄脾胃積熱; 防風疏散伏熱;藿香化濕和中; 甘草調和諸藥; 麻黃根、糯稻根斂汗止汗。 加減: 尿少色黃者,加滑石、車前草清利濕熱; 汗漬色黃者,加茵陳、佩蘭清化濕熱; 口臭口渴者,加胡黃連、丹皮清胃降火。
[其他療法]
1.中藥成藥 ⑴玉屏風口服液:每服5~10ml,1日2次。用於肺衛不固證。 ⑵生脈飲口服液:每服5~10ml,1日2次。用於氣陰虧虛證。
[概述]
汗證: 睡中出汗,醒時汗止 發熱 汗出粘手 陰虛;濕熱;食積等。 無熱 汗不粘手 病後體虛(腹瀉,疳證等); 素體虛弱(佝僂病)。
小兒汗證往往自汗、盜汗並見,故在辨別其陰陽屬性時還應考慮其他證候。 因溫熱病引起的出汗,或屬危重症陰竭陽脫、亡陽大汗者,均不在本節討 論範圍。 小兒汗證,多屬西醫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及結 核感染等,也常見多汗,臨證當注意鑒別,及時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 反復呼吸道感染,表虛不固者,常有自汗、盜汗; 小兒汗多,未能及時拭汗,易於著涼,造成呼吸道感染發病。
[病因病機]
汗為心之液,陽為衛氣,陰為營血,陰陽平衡,營衛調和, 則津液內斂。
陰陽臟腑氣血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固,腠理開闔失職, 則汗液外泄。
关于小儿汗症

关于小儿汗症依据中医理论,汗为心液,心主血,即汗血同源。
临床中很多小儿容易出这样那样的汗,余概分下列几种,仅供各位妈妈以参考。
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自汗、盗汗等。
出汗原因正常的出汗------如果小儿只是单纯少量出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而无其他症状。
根本不出汗--------就应该考虑汗液排泄有问题了。
出汗量过多--------而兼有其他症状,应该考虑是否有病。
自汗是指因不用发汗药或因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其他刺激因素而昼夜稍动则自然出汗者,这样的孩子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所致。
大部分的孩子应该是爱在活动、兴奋地玩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出汗。
这些孩子的出汗可能比较多,但是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汗也随之停止了,这样的孩子是非常正常、健康的。
根本没有原因的出汗,或因为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不止,这时应该属于有病的自汗。
盗汗亦称“寝汗”睡时出汗,醒后即止。
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
但是我们所见到的是孩子入睡不久,头、胸、背等处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
这是因为孩子刚入睡体温上升,此时爱出汗的孩子盗汗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比较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三四月份或11月份出现盗汗。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盗汗只是在夜里12点前(就是前半夜)出汗,到后半夜汗会自动地没有了。
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越,所以到了后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一般来说,家长不要害怕,如果不放心就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见出汗的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的方法。
如果分不清孩子出汗属于哪方面,就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所以在饮食调理上就可以按自汗调补阳气,吃健脾益气的食品;盗汗就可以用滋补阴虚,养阴生津的食品。
自汗时,要注意是否有平时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汗证汗证一、定义小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为异常汗出,称为汗证。
有关文献称之为“多汗”、“漏泄”、“汗大泄”、“喜汗”、“太阳虚汗”等。
【概述】二、汗证分类自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
盗汗:睡中汗出,醒则汗止。
三、汗证发病特点常见,婴幼儿多见,预后好。
汗证.概述四、汗出的生理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人的阴津所化生,受卫气调节,是人体阴阳营卫交通,调节体温,润泽肌肤,废液自出的一种生理现象。
小儿生机旺盛,腠理不密,故较成人易汗出。
在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而汗出多者,不须治疗。
【诊断】一、诊断要点1、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无故汗出过多。
2、排除环境因素(室温过高)、进食、运动、衣物过厚所致的汗出增多。
3、传染病、风湿热、低血糖、甲亢、休克及某些疾病恢复期的汗出一般不以汗证为其诊断)。
汗证.诊断二、诊法提示1、注意生理状态下的汗出。
2、注意患儿的年龄、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户外活动情况、有无骨骼病变及夜啼。
有无长期发热、消瘦、咳嗽、淋巴结肿大。
3、注意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
4、结合血常规、血沉、抗O 、血清钙磷测定、PPD试验、胸片及腕骨片等检查。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主要辨明虚实。
虚:汗多而易感、纳呆、乏力、五心烦热、舌淡、脉无力。
实:汗多而黄,形体壮实、舌红、苔黄腻。
汗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治本为主:分清虚实而治,调和阴阳、补虚为基本原则,实证者宜清热化湿。
治标为辅:结合敛汗。
汗证.辨证论治三、hz分证论治1、肺卫不固证候:汗多且自汗为主而易感、动后汗多为特征。
证侯分析:治法:益气固表敛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纳呆者,加焦三仙。
2、营卫不和证候:自汗为主,或遍身汗出,或半身汗出,汗出不透+营卫不和的表现。
证侯分析: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黄芪。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

中医儿科学18章汗证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保健养生的一门学科,其中汗证是18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本文将阐述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一、汗证概念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异常分泌的病理变化。
在中医儿科学中,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包括感冒、肺炎、佝偻病、结核病等。
二、汗证病因引起小儿汗证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小儿体质、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汗证的病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是感受六淫邪气,导致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从而引起汗证。
内因主要是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或者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腠理不固,汗液异常分泌。
三、汗证临床表现小儿汗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汗过多,常常伴有睡眠不安、烦躁、口渴、尿黄等症状。
根据出汗时间和部位的不同,汗证可以分为自汗、盗汗、半身汗等。
自汗是指白天清醒状态下出汗过多,盗汗是指夜间睡眠时出汗过多,半身汗是指身体一半的部位出汗过多。
四、汗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儿科学中汗证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一般来说,中医治疗汗证的方法包括益气固表、养血补血、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桂枝汤等。
此外,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小儿汗证。
五、总结中医儿科学中的汗证是一个常见的症状,涉及到许多疾病。
了解汗证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注意小儿的饮食、环境和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儿汗证。
在治疗小儿汗证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治疗。
中医儿科学 汗证

龙胆泻肝丸
适用于肝火旺盛所致的多 汗,症见烦躁易怒、口苦 咽干、舌质红苔黄。
中药外治法
止汗散
将适量止汗散敷于神阙穴 ,每日1-2次,可收敛止汗 。
五倍子煎汤
将适量五倍子煎汤,待温 后泡脚,每日1-2次,可收 敛止汗。
艾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气海、关元 等穴位进行艾灸,每周2-3 次,可益气固表,止汗。
其他手术
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 议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增 强小儿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
汗证的发生。
避免外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小儿接 触感冒患者,以防外感引起汗证
。
调节情绪
保持小儿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 动,以预防因情绪紧张引起的汗
04
确诊为汗证后,需进一 步分析病因,如气虚、 阴虚等,以便制定合适 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
03
辨证论治
气阴虚弱
营卫不和
多汗、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治 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方药可选用生脉散加 减。
多汗、恶风、发热、舌质淡红、苔薄白。 治疗原则为调和营卫,方药可选用桂枝汤 加减。
湿热内蕴
肝火旺盛
佝偻病
结核病
结核病患儿的出汗表现为整夜出汗, 同时伴有低热、咳嗽、消瘦等症状。
佝偻病患儿也会出现多汗症状,但同 时伴有骨骼发育异常、夜惊、烦躁不 安等症状。
诊断思路
01
首先根据患儿的临床表 现和发病年龄进行初步 判断。
02
结合家族史排除遗传因 素。
03
通过相关检查如血液检 查、X光检查等,进一步 确诊或排除其他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汗证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汗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汗证 hyperhidrosis in children
小儿汗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临床以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为主要表现。
[1,2]
小儿汗证多见于体质虚弱儿童,又名“多汗”。
一般包括“自汗”与“盗汗”两大类。
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者称为自汗。
3 诊断
3.1 病史
本病多见于2~6岁儿童,发病与体质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3]
3.2 临床表现[1]
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及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排除因环境、活动等客观因素及疾病引起的出汗。
3.3 实验室检查[4]
本病依靠相关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可行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找抗酸杆菌、抗链“O”、血沉、甲状腺功能、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项目以鉴别引起小儿多汗的因素。
3.4 需与小儿汗证鉴别的病种
脱汗,战汗,黄汗。
此外,小儿多汗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结核病、风湿热活动期、佝偻病活动期、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出现,应注意原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辨证[1,2,5-9]
4.1 肺卫不固证
自汗为主,汗出频繁,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或伴盗汗,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指纹淡。
4.2 营卫失调证
自汗为主,汗出遍身,恶风,或伴盗汗,可伴低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指纹淡红。
盗汗为主,常伴自汗,形体偏瘦,汗出较多,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指纹淡。
4.4 阴虚火旺证
盗汗为主,头身汗出较多,甚则淋漓不止,形体消瘦,口渴颧红,烦躁易怒,夜寐不宁,唇燥口干,便秘尿赤,舌尖红起刺,苔少、光或剥苔,脉细数,指纹紫。
4.5 湿热迫蒸证
自汗盗汗并见,以额、心胸为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膩,脉滑数,指纹紫。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小儿汗证分虚实论治,但以虚证居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两虚者益气养阴,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湿热迫蒸者清热泻脾。
本病还常结合其他治法,如中成药、贴敷疗法、药浴疗法、膳食疗法等。
5.2 分证论治
5.2.1 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究原方》)合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推荐级别:D)[1,2,8]
常用药:黄芪、防风、白术、煅牡蛎(先煎)、浮小麦、麻黄根。
加减: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砂仁(后下);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者,加桂枝、党参、五味子;畏寒肢冷者,加炮姜、枸杞子。
5.2.2 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推荐级别:D)[1,2,9]
常用药: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先煎)。
加减: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山药;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
5.2.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味。
(推荐级别:D)[1,2,9]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茯苓、北沙参、浮小麦。
加减: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精神困顿,不时汗出,面色无华者,去麦冬,加白术、益智、碧桃干。
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者,可用归脾汤合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
(推荐级别:D)[1,9]
常用药:当归、黄芪、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
加减:食欲不振者,加炒谷芽、砂仁(后下)、焦山楂;自汗者,加白术、防风;舌苔厚腻者,去地黄、熟地黄,加陈皮、茯苓、泽泻。
5.2.5 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热泻脾。
主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推荐级别:D)[2]
常用药:石膏(先煎)、栀子、防风、广藿香(后下)、甘草。
加减:口臭,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者,加槟榔、枳实、胡黄连;小便短黄者,加滑石(先煎)、车前草;汗渍色黄者,加茵陈、佩兰。
5.3 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黄芪、白术<炒>、防风):每袋5g。
成人用量:每服5g,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2.5g、≥6岁5g,每日3次。
用于肺卫不固证。
(推荐级别:D)[10]
虚汗停颗粒(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炒>):每袋10g。
<4岁每服5g,每日2次;≥4岁每服5g,每日3次。
用于气阴两虚证。
(推荐级别:D)[11]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每支10ml。
成人用量:每服10ml,每日3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5ml、≥6岁10ml,每日3次。
用于气阴两虚证。
(推荐级别:D)[2]
麦味地黄口服液(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每支10ml。
成人用量:每服10ml,每日2次。
建议用法用量:每服<6岁5ml、≥6岁10ml,每日2次。
用于阴虚火旺证。
(推荐级别:D)[1]
5.4 药物外治
5.4.1 敷贴疗法
以五倍子、煅牡蛎为基本方。
偏于自汗者,可加入防风、白术、黄芪、白矾、郁金等;偏于盗汗者,可加入五味子、丁香等。
以上诸药各适量,粉碎。
用温水或白醋调成糊状,敷于神阙穴或涌泉穴,纱布固定,晚敷晨取。
(推荐级别:C)[12-14]
5.4.2 药浴疗法
黄芪20g,防风15g,白术15g,麻黄根10g,白矾10g。
用于肺卫不固证。
桂枝15g,糯稻根20g,麻黄根10g。
用于营卫失调证。
麦冬20g,地骨皮30g,糯稻根50g,陈醋30g。
用于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
苍术30g,滑石(先煎)25g,淡竹叶20g,冬瓜子30g。
用于湿热迫蒸证。
用法:将上药入锅,加水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42℃左右的温水同入泡足器中,泡足30分钟,每日1次。
(推荐级别:D)[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