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
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 2 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 2 周至 2 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 2 个月。

3.疾病分型
(1)轻型
(2)中型
(3)重型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泄泻证
湿热泄泻证
伤食泄泻证
寒湿泄泻证
脾虚泄泻证
脾肾阳虚泄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1。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范本模板】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范本模板】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一、小儿腹泻病诊断1.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

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

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1。

脱水的预防及治疗⑴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

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用量(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

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⑶重度脱水。

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需到医院进行;首先以2:1等张液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时期出现的腹泻症状,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就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对于患有小儿泄泻的患儿,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病程、症状、饮食史、接触史等。

接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腹部触诊等,以便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

二、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脱水程度评估。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儿的脱水程度进行评估,包括轻度脱水、中度脱水和重度脱水,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治疗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程度的脱水,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同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饮食调理。

在治疗的同时,要对患儿的饮食进行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以促进康复。

六、观察和随访。

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进行随访,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避免疾病复发。

七、并发症预防。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肠梗阻、电解质紊乱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总结。

小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于这类患儿的治疗,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就是小儿泄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导读:小儿泄泻,是指小儿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的病证。

小儿泄泻多发季节为夏秋两季,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水分增多,排便次数增加的病证。

小儿泄泻多发季节为夏秋两季,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

小儿泄泻的主要表现症状为:排便次数增加,每天达到5次左右,严重的患儿排便超过10次。

大便可能呈淡黄色的蛋花汤样,或者呈褐色并带有酸臭味,有的患儿粪便中带有少数粘液。

小儿泄泻的患儿可能还会发生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

小儿泄泻发病前,患儿可能曾经饮食不节制或者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

情况严重的小儿泄泻患者会发生皮肤干瘪、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症状,这是脱水造成的。

还会因为电解质紊乱造成呼吸伸长、腹胀等症状。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有哪些?小儿泄泻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中成药治疗,如藿香正气胶囊、葛根岑连丸、甘露消毒丹、附子理中丸和纯阳正气丸等,但是要注意根据小儿泄泻的病因选择服药。

中药方治疗小儿泄泻:1.将山楂和苍术同等份量在锅中炒成炭状后研成粉末,取2克加水冲服,每日数次即可。

2.将黄岑、厚朴和郁金各3克还有杏仁、滑石、半夏各10克,黄连、甘草各3克和橘红4克用水煎服,可以治疗湿热泄泻。

3.将胡椒30颗、吴茱萸30克和丁香2克混合并研磨成粉末,加醋调成糊状后敷于肚脐处,每天一次,可治小儿风寒泄泻。

4.将鬼针草30克加入水煎沸,先熏足后泡足,每日数次,可以治疗各种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要注意补水。

家长可以在家中自制淡盐水,只要添加少量食盐进水中,让患儿每日多次饮用即可。

孩子还可以喝一些水果汁和蔬菜汁,不仅营养,还能促进痊愈。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小儿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腹泻。

本文将介绍小儿腹泻的诊疗指南,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腹泻是指儿童每天大便次数增加,通常超过3次,并伴有稀便或水样便,且持续时间超过3天。

腹泻的病因非常多样化,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而非感染性腹泻则可以由过敏、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

二、腹泻的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增多:通常超过3次/日;2.大便异常:常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有脓血;3.腹部不适: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4.全身症状: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嗜睡等;5.其他症状:如呕吐、脱水、体重下降等。

三、腹泻的诊断1.详细病史询问:对发病时间、症状表现、饮食情况、生活环境等进行了解;2.客观检查: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检查,腹部触诊、听诊等体格检查;3.实验室检查:首先进行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等基本检查,如有必要,可进一步进行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

四、腹泻的治疗腹泻的治疗主要分为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两个方面。

对症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充液体:腹泻会导致严重的体液丢失,因此,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

可以给儿童口服葡萄糖盐水、果汁水、补液盐、口服补盐液等。

对于重度脱水的患儿,应及时就医住院治疗。

2.适当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要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可适当增加米汤、稀饭、面条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3.增加益生菌摄入:益生菌可以增强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功能,有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腹泻症状。

病因治疗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1.病毒性腹泻: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抑制病毒,一般通过对症治疗,促进机体康复。

2.细菌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1、临床表现1.1 病史: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1.2 症状: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 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3 分型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1.4 病程分类:2 周以内为急性,2 周至 2 月为迁延性,2 月以上为慢性.2、辅助检查2.1大便常规: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2.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2.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治疗](一)中医治疗1、常证(1)伤食泻主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加减. 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臵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2018儿科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2018儿科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内儿科常见病泄泻(小儿腹泻)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诊断:泄泻西医诊断:小儿腹泻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要点:(1)有乳食不洁、饮食不洁,或感受外邪病史。

(2)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者达每日10次以上。

粪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色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粘液。

可伴有恶心、呕吐、纳减、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少或无、烦躁或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囟门凹陷、眼窝凹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婴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常规检查可见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二)证候诊断1.常证(1)湿热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或伴呕恶,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为特征。

风象重则大便多泡沫,恶寒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3)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腕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苔白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2.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次频量多,质稀如水,精神委软或心烦不安,眼窝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啼哭泪少,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阴竭阳脱: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2)诊断依据有饮食不节病史,以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的临床表现,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3)类证鉴别与痢疾(细菌性痢疾)鉴别:大便稀,有粘冻或脓血,便次增多,里急后重,腹痛明显。

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2.辨证要点常证(1)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泻症状: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

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2)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④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

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等。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1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

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肾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
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90%、≥67%。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方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