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小儿疾病-泄泻2
治法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 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脾益气; 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健脾化湿; 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加减
胃纳呆滞,舌苔腻者,加藿香、苍术、焦 山楂、焦神曲芳香化湿,消食助运;
腹胀不舒加木香、大腹皮理气消胀;
腹部冷痛,四肢欠温,加炮姜、草果温中 散寒,暖脾助运;
4.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 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肺俞、脾俞、胃 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泻。
四、针灸疗法
1.针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下 脘,伤食加刺四缝,水样便多加水分。实证 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 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 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 泻、脾肾阳虚泻。
治法 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主方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 人参大补元气; 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 酸甘化阴; 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加减 泄泻不止,加炮姜、白术以温中扶脾;
土虚木亢,虚风内生者,按慢惊风论治。
[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葛根芩连微丸:每服1~2g ,1日3~ 4次。用于湿热泻。
5.西医治疗 脱水患儿要采用液体疗法。
对于腹泻脱水的预防,及轻度、中度脱水, 可用口服补液盐(WHO ORS),配方为氯化 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 糖20g,加温开水1000ml。轻度脱水50~ 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少量频服, 8~12小时将累积损失补足。脱水纠正后维持 补液,将口服补液盐加等量水稀释使用。
治法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1、临床表现1.1 病史: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1.2 症状: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 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3 分型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1.4 病程分类:2 周以内为急性,2 周至 2 月为迁延性,2 月以上为慢性.2、辅助检查2.1大便常规: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2.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2.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治疗](一)中医治疗1、常证(1)伤食泻主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加减. 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臵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泄泻分析2017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优化、分析及评估泄泻是由多种外感内伤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不同季节发病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优势:我们在小儿泄泻的临床诊疗中,按照泄泻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主要体现在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病程。
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现总结如下:1、中医内治法在治小儿泄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上根据中医辨证组方加减运用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同时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儿科多种协定处方如:盘肠散、消乳散、保和散、扶脾止泄散、香莲散、异功散等治疗小儿腹泻减轻了临床症状,缩短了病程,提高了疗效。
2、在治疗本病时除内治法外如结合中医传统的外治法如推拿、敷贴、灌肠、针灸等对该病的治疗有更明显的疗效,且效果满意、患儿无痛苦,值得推广。
推拿:推拿疗法简便易行、无痛,小儿易于接受,且无副作用,与药物治疗有很强的互补性,值得临床提倡。
常用穴位有脾土,大肠,小肠,三关,六府,扳门等。
贴敷:小儿肌肤薄弱,尤其脐部皮肤结构有利于药物吸收,有为穴位所在,因此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泄泻的应用上发展较快。
丁香、胡椒、吴茱萸研末醋调外敷。
针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枢、脾腧、内关、上脘、四缝等。
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
二、治疗难点分析1、现代医学难点分析小儿腹泻许多为病毒感染,临床无特效药,目前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阿糖腺苷,疗效不满意,且副作用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2、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急性期频繁呕吐,严重脱水,休克,心肾衰竭时,患儿病情危重,要予中西结合对症治疗。
三、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1、开展腹泻危重患儿监护及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对于严重腹泻,重症患儿,早期予中医介入治疗,往往病情迅速缓解,减少并发症,降低病亡率。
儿科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型)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编码:K52.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我科治疗小儿泄泻有中药的汤剂、贴脐、奶粉喂养等方法,经过多次优化有比较固定的治疗方案。
但对病毒性、水样便的患儿仍不太理想、病程较长。
近年来我们购进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起到了促进药物吸收,增加了疗效,可缩短病程1-2天。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病案之小儿泄泻
17题干: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李某,男,5岁,于2002年8月15日初诊。
患儿2天前吃羊肉串后出现腹泻,前日行5至6次,色黄,水样,秽臭,伴恶心呕吐。
刻下时有腹痛,大便稀黄,小便黄少,口渴欲饮。
查见:T:38.2°C,P:125次/分,R:21次/分,BP:90/60mmHg。
神清,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舌红,苔黄腻。
腹稍胀气,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主诉:腹泻2天。
辩病辩证依据:患儿饮食不洁,湿热之邪入侵,蕴结脾胃,下注大肠,故泻下如水样,气味秽臭。
气机不利,则有腹痛。
湿热内蕴,则身热,口渴欲饮,小便黄少。
其舌红,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5岁,腹泻2天。
2.查见:T:38.2°C,眼眶稍凹陷,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3.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入院诊断;中医:泄泻(湿热泻)西医:急性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治则: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10g 黄连3g 黄芩10g山楂15g 六曲15g 车前子15g 包18题干:第一站:病案书写(60分钟)王某,女,8月,于2002年11月5日初诊。
患儿4天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发热。
前日呕吐3次,为清水样,昨起大便次数增多,日行8次,今日又泻5次,淡黄色水样便,多泡沫,口渴欲饮,遂来就诊。
查见:T:37.5°C,P:120次/分,R:30次/分,BP:80/50mmHg。
神清,精神好,前囟略凹陷,舌淡红,苔薄白,肠鸣音活跃,余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0—1只/Hp,外周血:白细胞6.3×109/L,中性粒细胞:40%,淋巴细胞:56%。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继续进食,合理调配,维持营养;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肠道内外感染;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1.饮食疗法1继续母乳喂养,鼓励进食。
2如果人工喂养的婴儿年龄小于6个月,他们可以继续每天喂养牛奶或乳制品;>对于6个月大的人,他们应该每天吃他们习惯的食物,如粥、面条、烂米饭等,并且可以喝一些新鲜果汁或水果来补充钾,以避免消化不良的食物。
3腹泻严重或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4~6小时,但不应禁水。
禁食时间≤6小时,应尽早恢复饮食。
2.液体疗法1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
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100ml;2~10岁者,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2轻度至中度脱水者可口服补液盐或口服补液盐,剂量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用;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指导母亲为孩子服用口服液。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儿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
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3.中度至重度脱水患者需要住院并进行静脉补液。
前24小时的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持续损失和生理维持。
补充累积损失量:1.根据脱水程度,液体体积略为30~50ml/kg;适度50~100m1/kg;重量为100~120m1/kg。
2液体种类根据脱水的性质,等渗性补1/3~1/2张,低渗性补2/3张,高渗性补l/3~1/5张。
2020年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课件)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小儿腹泻的用药方案(附联合用药方案)
⼩⼉腹泻的⽤药⽅案(附联合⽤药⽅案)治疗⼩孩腹泻的药物通常包括以下⼏类:抗⽣素类、黏膜保护剂、微⽣态制剂、中成药类、含锌制剂等等。
1抗⽣素类经医⽣诊断确认为细菌感染时可使⽤抗菌药物,应避免与微⽣物制剂和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同服,否则会降低药效。
常⽤代表药物有泻⽴停(颠茄磺苄啶⽚)、硫酸庆⼤霉素颗粒等硫酸庆⼤霉素⼝服液等。
注意事项:病毒性腹泻或饮⾷不当引起的腹泻根本没必要⽤抗⽣素治疗,滥⽤抗⽣素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重感染。
其中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要注意询问对⽅⼩孩有⽆过敏史,如有过敏则不推荐使⽤。
氨基糖苷类:代表药物为硫酸庆⼤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素具有潜在的⽿毒性及肾毒性,故6岁以下⼩⼉慎⽤或禁⽤。
18岁以下未成年⼈禁⽤喹诺酮类抗⽣素(如诺氟沙星胶囊等等)。
⼉童泻⽴停(颠茄磺苄啶⽚)⼝服。
⾸剂加倍,2-5岁⼀次1-2⽚,5-12岁2-4⽚,⼀⽇2次,⼀个疗程1-5天,继续服⽤需遵医嘱。
2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这类吸附剂能覆盖在肠黏膜上,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并阻⽌病原微⽣物的攻击。
常⽤药有蒙脱⽯混悬液、蒙脱⽯散(思密达)。
注意事项:蒙脱⽯散是患⼉腹泻的常⽤药物,可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主要⽤于急慢性腹泻,对⼉童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为了更好地发挥每种药的作⽤,蒙脱⽯散需与其他药物⾄少间隔1个⼩时使⽤,以免产⽣药物相互作⽤,影响了疗效。
3微⽣态制剂主要是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些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态平衡的活菌制剂。
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调节恢复肠道的微⽣态,从⽽控制腹泻。
微⽣态制剂主要有三类,益⽣菌,益⽣元和合成元。
益⽣菌是对宿主有利⽆害的活菌群,或者死菌,包括活菌成分及代谢产物制成的⽣物制品,可以是单⼀菌株,也可以是多种菌株的复合制剂,⽐如酵母,布拉⽒酵母菌含乳酸菌的发酵产物,乳酸菌素⽚、乳酸菌素分散⽚、乳酸酶等,如乳酶⽣,整肠⽣,还有枯草杆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等药物。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需要在冰箱中冷藏,应于2-8℃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小儿泄泻
西医病名:小儿腹泻病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
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
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
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草药
(1)中药汤剂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半夏曲、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推荐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
中成药:保和丸等。
④寒湿泄泻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
中药煮散剂
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
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用。
2.推拿治疗
(1)小儿推拿法
①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一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②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蜂,揉龟尾,
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一次。
③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揉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每日一次。
④脾虚泻:补脾土,摩腹,捏脊、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一次。
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揉2分钟;揉龟尾:揉250-300次。
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到6遍,从大椎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
及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
(2)三字经流派推拿法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
②湿热泄泻: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小肠。
③伤食泄泻:清胃、清天河水、运八卦等。
④脾虚泄泻:揉外劳宫、清补大肠、清补脾、补脾等。
⑤脾肾阳虚泄泻:揉二马、揉外劳宫、清补脾、平肝等。
手法频率约150~200次/分,每日操作一次。
3.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
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患者。
(2)敷贴疗法
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伤食泻方:丁香、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
脾虚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吴茱萸。
脾虚阳虚泻方:党参、吴茱萸、肉桂、丁香、茯苓。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置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药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
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
获选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虚阳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4.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布洛芬混悬剂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
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
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
忌食油腻、生冷。
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
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三、难点分析
1.限于本院现有条件,病原学检测尚未开展。
2.小儿口服中成药剂型单一,导致依从性较差。
3.腹泻伴频繁呕吐患儿,中成药制剂口服难以执行。
四、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主症积分减少≥90%。
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要积分减少<90%、≥67%。
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
理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67%、≥33%。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33%。
2.评价方法
疗程结束时对疾病、证候及安全性指标等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