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 “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 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因为离别而
烦恼的痛苦压
染 抑心情)
晓来……霜林醉
间,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却巫山不是云”名句 )写了传奇小说 《莺莺 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 诗“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 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 稹自己的影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 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 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 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 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 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 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 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在山西省永济市(即古蒲州城东 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 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今 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 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 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 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
回顾《长亭送别》情节的发展,可概 括为四幅图画: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一、重点鉴赏: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 曲词 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什么氛围?表达什么情感? (组织成一段文字)
back
这首曲词写在秋天清晨,莺莺赴十里长 亭送别张生。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 加上霜林染红,这些深秋时节特有的景 物,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表达出莺 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为 全文垫下感情基调)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 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 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 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3、[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 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 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 [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 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 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 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 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 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 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 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 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 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 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 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而抗争。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 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 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 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 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 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莺莺传》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 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 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 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 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 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 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 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 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 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 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 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 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 《西厢记》的改造。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 及时行乐"。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 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 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 "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 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 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 恋情人的情怀。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 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 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 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 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 舅舅、舅母去。”
back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
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
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 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 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 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欣赏: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 风 拂 柳
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 之 涯 , 地 之 角
Biblioteka Baidu
知 一交 壶半 今 浊零 宵 酒落 别尽 梦余 寒欢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 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 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 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 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 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 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 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 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 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 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 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 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 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离人泪
运用刚学到的方法鉴赏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 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 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
2、[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 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 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 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 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 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 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 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 之情引发出来的。
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 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 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 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 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 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 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 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 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 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 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 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 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 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 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 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 写出来也。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 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 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 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 西厢》)。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1-4题。
❖ [正宫·端正好] ❖ [ 耍孩儿] ❖ [四煞] ❖ [一煞] ❖ [收尾]
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 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 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 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 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 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 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 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 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 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 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 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 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 的期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 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到“我挥一 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因为离别而
烦恼的痛苦压
染 抑心情)
晓来……霜林醉
间,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却巫山不是云”名句 )写了传奇小说 《莺莺 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 诗“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 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 稹自己的影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 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 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 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 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 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 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 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在山西省永济市(即古蒲州城东 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 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今 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 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 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 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
回顾《长亭送别》情节的发展,可概 括为四幅图画: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一、重点鉴赏: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 曲词 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什么氛围?表达什么情感? (组织成一段文字)
back
这首曲词写在秋天清晨,莺莺赴十里长 亭送别张生。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 加上霜林染红,这些深秋时节特有的景 物,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表达出莺 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为 全文垫下感情基调)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 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 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 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3、[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 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 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 [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 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 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 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 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 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 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 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 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 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 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 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而抗争。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 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 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 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 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 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莺莺传》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 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 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 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 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 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 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 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 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 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 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 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 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 《西厢记》的改造。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 及时行乐"。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 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 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 "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 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 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 恋情人的情怀。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 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 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 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 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 舅舅、舅母去。”
back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
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
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 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 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 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欣赏: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 风 拂 柳
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 之 涯 , 地 之 角
Biblioteka Baidu
知 一交 壶半 今 浊零 宵 酒落 别尽 梦余 寒欢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 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 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 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 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 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 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 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 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 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 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 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 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 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离人泪
运用刚学到的方法鉴赏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 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 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
2、[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 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 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 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 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 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 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 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 之情引发出来的。
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 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 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 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 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 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 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 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 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 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 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 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 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 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 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 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 写出来也。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 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 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 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 西厢》)。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1-4题。
❖ [正宫·端正好] ❖ [ 耍孩儿] ❖ [四煞] ❖ [一煞] ❖ [收尾]
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 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 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 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 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 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 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 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 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 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 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 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 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 的期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 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到“我挥一 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