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1)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最新)

《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最新)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旦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此篇是戏剧冲突的焦点,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长亭送别
(夫人、长老上,夫人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

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

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

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课异构课件:文本9 长亭送别 (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同课异构课件:文本9 长亭送别 (1)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筵 席 . 玉骢 . 迍 迍 . 金钏 . 靥 . 揾 . 读音 yán cōng zhūn chuà n yè wè n 加点字 玉醅 . 白泠 泠 . 赓 . 绣衾 . 青鸾 . 禾黍 . 读音 pēi lí ng ɡēnɡ qīn luá n shǔ
背景助读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解词语 ①长亭:古时设在城外路旁的亭子,多供行人歇脚用,也是送行 话别的地方。 ②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 ③谂知:熟知,深知。 ④厮守:相聚,待在一起。 ⑤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庄子·则阳》载:蜗牛的左右 角,分别有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微小的利益,争战不休。 ⑥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利益。 ⑦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参考答案:性格叛逆,执著爱情。重情轻利,态度鲜明。离愁幽 深,顾虑重重。态度刚直,言辞急切。 5.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 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担心? 参考答案: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文人情薄,始乱终弃。莺莺 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一】分析戏剧冲突,把握莺莺形象及其意义
1.《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参考答案:冲突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科 考、立场坚决;张生应考顺理成章;莺莺反对赴考,但无力阻止。

《长亭送别》 (1)

《长亭送别》 (1)

[叨叨令]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 果? [叨叨令]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 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 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分析第二部分
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 作用?
渲染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衬托了莺莺内 心因离别而产生的离愁别恨、惆怅凄凉之情。
找意象明特征
辨手法析效果
说内容悟情感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 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 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 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 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 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 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 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 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 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 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 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24版《长亭送别》ppt课件[1]

2024版《长亭送别》ppt课件[1]

2024/1/29
30
地理学角度:地域文化差异对离别情感影响
地域文化与离别情感
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对离别情感的影响,如风俗习惯、价值 观念等。
空间距离与离别情感
分析空间距离对离别情感的影响,如远行、迁居等。
地理环境与离别情感
研究地理环境对离别情感的塑造,如自然景观、气候条件 等。
2024/1/29
31
古典戏曲艺术传承
作为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长亭 送别》对古典戏曲艺术的传承具有重 要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作品通过展现古代社会生活和人物形 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传 统美德。
17
04
艺术特色分析
2024/1/29
18
诗歌意境营造技巧
03
意象选择
通过选取具有离别象征意义的意象,如 “长亭”、“古道”、“芳草”等,营造 出浓郁的离别氛围。
23
古典诗歌中离别情感表达比较
《诗经》中的离别诗
以写实手法表现离别场景,情感真挚而 深沉。
唐诗中的送别诗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表达对友人的深 情厚谊。
楚辞中的离别辞
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表达离别的痛苦 和哀伤。
宋词中的离别词
以细腻笔触描绘离情别绪,抒发词人内 心感受。
2024/1/29
24
不同时代背景下离别观念变迁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教案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教案
加强师生互动:通过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 学服务。
探索新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如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深入探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 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长亭送别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从导入新课到总结 全文,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总结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强调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的 重要性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课后巩 固所学知识
导入新课:介绍《长亭送别》 的背景和作者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
深入理解:分析崔莺莺的人 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要 点和重点
主题理解
主题概括:本节课的主题为“长亭送 别”,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 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对 长亭送别背景的介绍,对送别诗情感 的讲解,对《长亭送别》的文本解读 等。
Part Six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评估: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测试与考试: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3.长亭送别(1)

3.长亭送别(1)

思维拓展:联想写“愁”的名句: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 《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一剪梅》中“此情无计 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小结: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李清照又将愁搬 上了船,而且还会移动;王实甫则把愁装 在了车上。情景交融、自然贴切。
长亭送别
王实甫
主讲:坡头区一中语文组罗琼珍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情节:
主要情感:
送别途中 长庭饯别 临别叮嘱 送别之后
伤痛 怨恨 担忧 愁苦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
修辞?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情、景是如何交融的?意境 如何?有什么作用?
一句一景,色彩斑斓, 通过“染”字将萧瑟的秋景 与悲凄的心境融为一体,意境开阔却伤痛,极好地渲 染了离别气氛。
[滚绣球]
却告了相思回避,
恨相见得迟,
破题儿又早别离。
怨归去的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
听得道一声“去 也”,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松了金钏;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 遥望见十里长亭,
快快的随,
减了玉肌:
他们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 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 长亭送别 结构图示1

高二语文 长亭送别 结构图示1
长亭送别(一)
(元)王实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愁苦,怨恨)——恋(依恋,无奈)——怕(担心,害
怕)——念(眷念,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Biblioteka Baidu皆情语也” ,例如: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情:痛(愁苦,怨恨)
交融(烘托气氛 诗 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 深意境 促人想象)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翻译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翻译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翻译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以下是小编整理长亭送别的原文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原文:

(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王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长亭送别

元代:王实甫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长亭送别》补充注释1

《长亭送别》补充注释1

补充注释

1.【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此恨谁知”一句是莺莺自己问自己,也是问张生,更是要埋怨老夫人强拆开他们这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情人。这支曲子表情达意更加真率直接,更加热切,它反映出莺莺在走近长亭时,心情更不平静。

2.【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张生上朝取应: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

3.【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点化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唱词中透出几多才女气。

《长亭送别》作文鉴赏

《长亭送别》作文鉴赏

《长亭送别》作文鉴赏

春风轻轻吹过,柳絮飘得到处都是,长亭外的古道边,绿油油的草儿好像都在跳舞,美得像幅画似的。

太阳快下山了,那金色的光洒在长亭上,一闪一闪的,就像时间偷偷溜走了一样。那姑娘坐在亭子里,手里捏着块玉佩,眼睛看着远方,好像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口。

远处,马蹄声越来越近,尘土都飞起来了。原来是那个要走的家伙。他停下来,回头看了看那姑娘,她眼泪汪汪的,就像颗大珍珠似的。他看了心里挺难受的,但也只能叹口气,继续往前走。

古道边的柳树好像都在说,“再见啦,再见啦!”风一吹,柳条飘啊飘的,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她看着他的背影越来越远,心里想着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心里真不是滋味。

长亭里,琴声响了起来,是那姑娘弹的。那声音听起来好伤心啊,好像要把所有的感情都倒出来似的。她弹着弹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滴在琴弦上,那声音就更动人了。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为

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按时间顺序和

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

段落。

1.赴亭吟秋。【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

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一说名德信。生平事迹不详。工乐府。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长亭送别(1)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长亭送别(1)

长亭送别(王实甫)(1)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 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X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X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X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X的手法表现了X莺莺因X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长亭送别(一)全面版

长亭送别(一)全面版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 《录鬼簿》
戏眼
愁别离 怨功名 念羁旅 忧重娶
离愁别恨
送别途中 临别饯行 惜别叮嘱 分别目送
苏 幕 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
•黯乡魂,
•黄叶地,
•追旅思,
•秋色连波,
•夜夜除非,
•波上寒烟翠。
•好梦留人睡。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
十 二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别 情
搂带宽三寸。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 “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 们都成了传情之物,这是多么精湛的语言技巧!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景物(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因为离别而
烦恼的痛苦压
染 抑心情)
晓来……霜林醉
间,名诗人元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却巫山不是云”名句 )写了传奇小说 《莺莺 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 诗“ 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 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 稹自己的影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 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 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 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 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 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 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 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 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在山西省永济市(即古蒲州城东 五华里)的峨嵋岭有一座古寺,称为 普救寺。它始建于隋,扩建于唐;今 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人们对这座古寺之所以如此关注,就 因为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 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 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
回顾《长亭送别》情节的发展,可概 括为四幅图画:
送别途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一、重点鉴赏: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 曲词 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什么氛围?表达什么情感? (组织成一段文字)
back
这首曲词写在秋天清晨,莺莺赴十里长 亭送别张生。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 加上霜林染红,这些深秋时节特有的景 物,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表达出莺 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为 全文垫下感情基调)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 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 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 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 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这段话倒可说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 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是先有这样的情,才有那样的景。
3、[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 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 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 [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 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被、枕,衫、 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 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 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 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 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 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 的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 “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 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 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 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 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 而抗争。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 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 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 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 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 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 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
《莺莺传》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 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 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 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 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 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 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 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 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 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 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 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 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 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 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 《西厢记》的改造。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 及时行乐"。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 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 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 "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 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 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 恋情人的情怀。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 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 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 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 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 舅舅、舅母去。”
back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
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
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 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 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 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欣赏: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 风 拂 柳
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 之 涯 , 地 之 角
Biblioteka Baidu
知 一交 壶半 今 浊零 宵 酒落 别尽 梦余 寒欢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 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 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 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 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 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 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 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 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 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 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 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 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 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离人泪
运用刚学到的方法鉴赏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 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 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 甚急,去后何迟?
2、[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 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 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 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 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 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 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 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 之情引发出来的。
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 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 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 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 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 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 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 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 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 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 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 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 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清人金圣叹对其中的“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两句有这样的分析:
若又马儿快快行,车儿慢慢随,则中间乃自隔绝, 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马儿慢慢行,车儿慢慢随,或马儿 快快行,车儿快块随,亦不成其为相守也。必也,马儿 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 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 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 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 写出来也。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 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 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 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 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 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 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 西厢》)。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1-4题。
❖ [正宫·端正好] ❖ [ 耍孩儿] ❖ [四煞] ❖ [一煞] ❖ [收尾]
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 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 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 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 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 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 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 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 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 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 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 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 相会,张生病即痊愈。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 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 归。”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 的期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情人间的别离,难 舍难分。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到“我挥一 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