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镜的发展
隧道勘察的发展趋势
隧道勘察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隧道勘察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以下是隧道勘察的发展趋势:
1. 高精度化:现代隧道勘察技术越来越注重高精度化,可以通过激光扫描、全站仪、地质雷达等技术实现精确测量,从而减少误差和风险。
2. 自动化: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勘察效率和精度,比如使用机器人和无人机进行勘察,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高数据准确性。
3. 数据化:勘察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大规模数据处理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未来的趋势。
4. 综合化:将勘察、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技术和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工程的无缝衔接和高效运转。
5. 集成化:将不同类型的勘察技术和设备进行集成,以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综合勘察和分析,同时提高勘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隧道勘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高精度、自动化、数据化、综合化和集成化,这些趋势将为未来隧道建设和运营带来更多的优势和效益。
内镜微创理念新认识:ERBEC
内镜微创理念新认识:ERBEC 摘要作为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镜微创切除已经真正做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腔内走向腔外,由器质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
本文对快速发展的20多年内镜微创切除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目前消化内镜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内镜微创理念新认识——ERBEC,即Elements(基本要素)、Reservation-resection(可保可切)、Bilateral-benefit(医患双方收益)、Expansion(指征扩大)、Collaboration(医工协同),以期使内镜微创新方法和新理念真正造福于更多患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消化道疾病可以通过内镜得到诊断,内镜的发展经历了硬式内镜、半屈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四个阶段。
对于内镜发现的消化道肿物(病变),外科手术是传统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但存在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花费多、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同时由于改变了消化道解剖结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较差,将传统外科手术微创化一直是医患双方共同的心愿。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和进步,作为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内镜微创手术不但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具有不改变消化道解剖结构,无瘢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医患双方可。
现有内镜下微创切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了60年,特别是最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已由消化道黏膜病变深入管壁夹层黏膜下肿瘤乃至消化道腔外(纵隔、腹腔、后腹膜)病变,现今临床上已开展的系列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已经真正做到了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腔内走向腔外、由器质性疾病到功能性疾病。
本文通过总结内镜微创发展历程特别是近20多年内镜微创切除经验,结合目前消化内镜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对内镜微创理念新的认识。
一、内镜微创外科的发展和新进展(一)内镜微创外科发展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外科的发展为内镜下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60年代末期已经能成功开展有蒂息肉的高频电圈套电切。
内窥镜行业发展趋势:超声内镜、胶囊内镜、一次性内镜(2021年)
主动式胶囊内镜成为胃部筛查的新兴诊断方式。为了实现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必须对 胃进行有效的充盈,并实现对胶囊内镜的主动控制,也就是主动式胶囊内镜。主动式
3
胶囊内镜有两种模式,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内部驱动模式的可行性需要更多的伦理 审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外部驱动的主流方式主要是依靠体外磁场控制。主要有三 大类磁控方式:手柄式、磁共振线圈式和机器臂式磁控,前两种模式目前尚未被证实 批准应用于临床胃部检查。多项研究已证实磁控胶囊胃镜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和传统电子胃镜高度一致,磁控胶囊胃镜对胃疾病诊断的敏感度为 85%~92%,特异 度为 67%~95%,与传统胃镜检查结果一致性为 87%~98%,舒适、安全、无需麻醉、 无交叉感染风险等优点,人群接受度高,是传统电子胃镜的有益补充。 图 54:胶囊胃镜组成结构示意图
内窥镜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内镜延伸技术应用,扩容临床新需求
内镜技术的发展延伸主要往两个方向,一方面是精准诊断,普通消化道内镜只能看到 消化道最表面的粘膜层,对于粘膜下的病变无法做出诊断,临床上应对特定的检查需 求,会选择集成超声、CT、激光等不同功能的内镜探头来进行检查,例如超声内镜、 共聚焦激光பைடு நூலகம்镜、断层成像内镜(OCT)以及分子成像内镜等。另一方面是提升内镜 检查便捷度和舒适度,例如胶囊内镜。
表 18:普通内镜和胶囊内镜对比
检测器械
优点
缺点
费用
普通内镜 胶囊内镜
清晰度高,可以同时进行活检或息肉 切除治疗等
无需麻醉,舒适安全,且诊断准确率 高,易于被人群接受,不存在交叉感 染,对于小肠能够较为清晰、少检查
盲区
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 约 500 元/
隧道施工的发展趋势
隧道施工的发展趋势
隧道施工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隧道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隧道掘进技术不断改进,引入了微振掘进、冻土隧道施工等新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2. 节能环保:在隧道施工中,节能和环境保护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例如,隧道照明采用LED灯具,节能效果显著;隧道通风系统改善,降低能耗和空气污染。
3. 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自动化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隧道施工也逐渐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
例如,使用无人驾驶车辆进行材料输送和运输;运用激光测量和建模技术进行隧道施工监测等。
4. 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安全性一直是隧道施工的重要关注点,未来隧道施工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质变化、隧道结构变形等,及时预警和防止发生灾害。
总体来说,隧道施工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创新、节能环保、自动化智能化、安全可持续发展。
这些趋势将进一步推动隧道施工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满足社会的
需求。
隧道眼镜法施工分析
隧道眼镜法施工分析隧道眼镜法是针对隧道施工中防止地面沉降和地基损坏而出现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进行隧道眼镜法施工时,关键是要对整个工程的土质、地质以及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将围绕隧道眼镜法施工的分析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隧道眼镜法施工需要对工程的土质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
隧道的施工需要对周边土体进行支护,特别是对于松散土壤、岩溶地区等需要进行较为严格的防护措施。
这里需要进行土质分类,可以采取标贯、钻孔等方式进行现场测试以及样品分析。
根据土体的性质,结合施工方案来设计隧道眼镜法的施工方案。
其次,地质条件的分析与评估也是隧道眼镜法施工不可忽视的部分。
地质条件对于隧道的眼镜法施工具有重要的影响,地质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沉降及工程安全威胁程度也不同。
因此在施工方案中,需要综合考虑隧道的长度、深度、采用的开挖方式等决定,以达到稳定性良好的隧道工程效果,并且可行性条件下尽量降低施工难度。
最后是隧道眼镜法施工技术的要点。
隧道眼镜法施工的核心画外镜方式和画内镜方式两种。
在施工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画外眼镜法还是画内眼镜法,通过合理的方案来实现施工质量的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注意施工中的防止渗水和支撑技术,以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法,例如常用的补偿措施、注浆技术等等。
综上所述,隧道眼镜法施工的分析包括土质地质条件及施工技术三方面,需要对工程的具体条件进行全面考虑,以达到工程整体的稳定性及质量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高效、稳定地进行。
隧道眼镜法施工对土质和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评估十分重要。
在进行土质和地质条件的分析时,需要注意的是地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工程需要更为谨慎对待。
例如,对于岩石形成的地区,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冲击和震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施工技术方面,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需要选用不同的眼镜法施工方案。
选择合适的眼镜法施工方案,可以加强施工前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隐患,确保施工工程的高效、安全和可靠。
隧道内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术 。随后 ,诸 多学者 尝试各类单纯内镜或腹腔镜辅助 下的 N O T E S阑尾炎切除[ 3 5 - 3 7 ] 。总体来看 ,N O T E S阑
以快速发展的内镜治疗技术之一,它是在原有经 自然腔
DO I : 1 0 . 3 8 7 7 / c m a . j . i s s n . 1 6 7 4 ・ 0 7 8 5 . 2 0 1 3 . 2 0 . 0 0 5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 科 学基金 项 目 ( 1 1 0 7 1 0 4 6 )
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疾病列入 内镜治疗的适应证。隧道 内镜技术 ( t u n n e l e n d o s c o p y ,T E) 是近 5 年来新兴并得
道内镜外科手术 ( n a t u r a l o r i i f c e e n d o s c o p i c t r a n s l u m i n a l s u r g e r y ,N O T E S )和 内镜下黏膜 剥离术 ( e n d o s c o p i c s u b m u c o s a l d i s s e c t i o n ,E S D)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 所谓 T E 技术是指利用 内镜治疗技术在消化道黏膜层 与固有肌层 间建立起一条管状人工隧道,并利用该隧 道进行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直至消化道外的
题较多。现阶段,国内外临床上开展 的大部分 N O T E S 并非完全基于软式内镜, 而是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的[ 3 引 。
目前基于软式内镜的 N O T E S在肠道疾病诊疗 中应用 不多, 主要涉及 阑尾切除术 。 2 0 0 3年, R a o 和R e d d y
消化内镜研究应用现状及护理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内镜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适应症范围逐渐增加,新型的内镜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超声内镜下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等。
这些技术均在传统技术上联合内镜技术,被赋予了新的技术范畴,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消化内镜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别,分别为:内镜黏膜剥离术和超声内镜技术。
以内镜黏膜剥离术为基础的消化内镜技术是应用内镜在胃肠道进行操作的治疗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采用隧道内镜技术,通过在消化道黏膜下层中玻璃黏膜层以及固有肌层,并建立罐装人工隧道,隧道可以作为内镜手术的第三个空间,可做固有肌层、浆膜层、胃肠道腔外的手术。
目前,临床中采用内径年末切除术以及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以及癌前病变,并且治愈率较高,但该手术的操作时间较长,合并症发生率较高。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孔,传统临床中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穿刺,而内镜技术优势独特,若及时采用内镜下闭合方法治疗穿孔,可避免腹膜炎的发生,降低二次手术率。
内镜黏膜剥离术对于手术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但大多数医院没有配备足够的专业内镜医生,故临床需要培养熟练掌握内镜、腔镜的复合型人才,并关注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
故经口内镜肌切开术成为了目前消化内镜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内容。
以超声内镜为基础的消化内镜技术。
其中主要包括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感染性胰腺坏死引流清创术、胆囊引流取石术、胃肠吻合术、胆胰管引流术以及胃肠吻合术等。
在内镜诊疗中,其重要性十分明显。
以超声内镜技术引导下做感染性胰腺坏死引流清创术已经基本完善,并且可得到稳定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会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其传统观念已然发生了改变,目前治疗新模式是将早期内科技术为主,如果患者发生局部感染性坏死,则需要做微创技术治疗。
消化内镜和护理干预效果体会。
为了最大程度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满足,保证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处于最佳的状态,在患者的身体条件得到许可的前提下,能够帮助无痛消化内镜诊疗顺利完成,同时,还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并需要有效护理。
ERCP诊疗进展及热点
6年3月第3 7卷第3B期总第515期
ERCP诊疗进展及热点*杨卓①高峰。1麻树人1
摘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经过40余年的发展,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胆胰系统 疾病需要通过内镜微创技术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从疾病分类角度出发,在肝外胆管
结石、良恶性胆道梗阻、胆系感染、急慢性胰腺炎、胰腺恶性肿瘤等方面详细介绍了ERCP诊断 和治疗技术的进展及热点问题,并提出了国内ERCP发展面l临的问题。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内镜逆行,进展.热点 中图分类号:R443.8,R57 文献标识码:A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问世至今已有近40年,
随着医用材料技术及器械的发展,ERCP技术也逐步从诊断性操作转变为治疗性操作,并在疗效性与安全性上取得
极大提升,在某些疾病的诊治上,ERCP已成为首选方案。随着乳头肌切开、扩张技术的应用,ERCP技术在治疗胆 管结石、狭窄等疾病方面已日趋成熟。Spygalss系统的应用更是使胆管的直视下观察及治疗得到实现。同时,ER— CP技术与对胆胰系统具有极强特异性的超声内镜的联合应用,也使ERCP技术的应用得到十足的拓展。ERCP已 成为相对成熟的技术,有较高疗效性的同时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降低。但我国 ERCP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传统对ERCP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亟需更多的创新技术及诊疗理念。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Itrasonography,EUS)是消化内镜发展中的又一重要诊疗手段。同样,传统意义 上的单纯以诊断为目的的EUS,特别是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胰腺、胆系疾病的扫查诊断已广泛得到普及。尤其对于 胆胰系疾病,超声内镜具有独特的优越之处,同时在EUS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US—guided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摘要:近些年伴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诊断设备、治疗设备的持续创新,在我国范围内消化内镜的应用频率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
内镜技术是微创外科领域当中具备代表性的一项技术。
为了更好的明确内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详细分析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
关键词:内镜;消化系统疾病;作用及新进展引言伴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消化科中内镜医师的职责已经不再仅仅是单方面的内镜下观察与诊断,目前已经逐渐涉及到了活检、治疗等方面,并衍生出了粘膜下剥离术、内镜下超声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这也为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更为突出的临床干预效果。
由此可见,内镜在临床中有着明显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探讨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新进展1.1肿瘤疾病中的作用肿瘤的主要起源在于上皮组织、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组织、神经组织以及其他来源,当前除了以淋巴造血以及部分如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等疾病来源,其他的消化系统肿瘤疾病都具备内镜的治疗适应症,尤其是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疾病已经有许多关于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成功案例[1]。
1.1.1上皮来源的肿瘤疾病上皮组织覆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管腔,同时在表面上形成的肿瘤会覆盖腺上皮,当前内镜之下的切除治疗主要是以早瘤为主,这一概念包含了低、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之下的治疗早瘤理念和传统意义上的早瘤也存在差异,其主要是以T1期、无淋巴转移灶的病例为例[2]。
另外,对于胆管与胰腺的上皮组织主要是采取冷冻、电灼等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大多数都会因为晚期恶性肿瘤而被迫应用姑息治疗,伴随着高分辨率的电子内镜和内镜电子染色技术,临床中早瘤的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食管癌而言,虽然食管癌的治疗方案较多,但是大多数技术治疗之后都存在较差的预后效果,生存时间普遍不超过5年,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在全球占比约为50%,但是手术切除率只有20%,所以食管癌是临床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疾病类型,按照平常的内镜分型方案,可以借助内镜之下的治疗进行筛查,假设无高级的内镜设备,食管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的方式相对较为可靠[3]。
隧道技术
Ling ⅢL型
Ling ⅢR型
Ling ⅢLR型
( 一) 黏膜层疾病的治疗 ( 二) 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 ( 三) 诊断与治疗胃肠道腔外疾病
1、利用隧道技术剥离大面积食管黏膜 2、利用隧道技术剥离长环周病变
1、经口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 ) 2、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 on,STER) 3、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 4、内镜下全层切除术(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
力 ↑ →胸部X片或CT
+ 有利于术后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
气腹的气体吸收 + 减轻瘘及继发感 染
1.少量可自体吸收 2.多量积液及时B超定位引流 3.一般不会出现消化道瘘,如发生瘘,应立即粗胸管引流 4.积极抗感染治疗
+ 禁食1-2天
起源于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适 用于EsE治疗。 ESE具体步骤:标记病灶边缘,黏膜下注射,环形切开,一 般先切开病灶远侧黏膜,在直视下沿病变四周进行剥离、 挖除病变,病灶及其上附着黏膜一起挖除。残留的人造溃 疡面,可用热活检钳电凝、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coagulation,APC) 凝固。
黏膜下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常常包膜光滑,黏膜层 和浆膜层均完整,没有浸润。这种起源于黏膜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 可选择行STER。 具体步骤为: ( 1) 氩气标记肿瘤位置。 ( 2) 建立黏膜下隧道暴露肿瘤。在黏膜下肿瘤近端5cm 处纵行切开黏膜2 cm ,逐层剥离黏膜及黏膜下层建立隧道至肿瘤远端1~2 cm ,保证足 够的手术操作空间。 ( 3) 在直视下剥离肿瘤,需保留肿瘤包膜完整,同时避免伤及食管黏膜、 浆膜( 肿瘤完整切除防止播种转移) 。 ( 4) 取出肿瘤后用钛夹关闭黏膜入口。
食管隧道内镜技术的应用进展
的风险;以 [7] Heller 肌开术为主的外科手术治疗,破 切开,不但其气体相关并发症并未增加,而且较单纯
坏了膈食管韧带,改变了His 角,可致术后GERD 的 环形肌切开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但随后多项研究
发生[8]。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POEM 开始进入临 证实该方法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病率较高。为了能在
主的药物治疗,但其疗效短暂,不良反应频发;以球
基金项目:绵阳市科知局项目(17YFHM005)。
:文黎明( : ) 通信作者
Email wenlm404@ sohu. com
囊扩张、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支架置入为主的内镜下 治疗,但其长期疗效差,需多次治疗,并有食管穿孔
99
山东医药2018 年第58 卷第41 期
山东医药2018 年第58 卷第41 期
食管隧道内镜技术的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泸州646000;2 川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摘要:隧道内镜技术是指在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建立一管状进镜通道,然后通过此隧道对黏膜层、固有肌层
甚至消化系外的病变进行诊疗操作的一项内镜微创新技术。在创新理念及设备升级的基础上,目前该技术的安全
性与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食管是一个前后略扁的肌性管,其肌层相对发达,黏膜下层由厚的疏松结缔组织构
成,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尤适合隧道技术应用。
关键词:食管疾病;隧道内镜技术;应用进展;并发症
: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266X. 2018. 41. 028
治疗AC 的安全有效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入纵膈导致气体积压,进而进入皮下组织。令狐恩
1. 2. 2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用于食 强教授在综合了建立隧道开口的两种方式优缺点
浅谈内镜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护士角色的转变
浅谈内镜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与护士角色的转变随着内镜学科的不断发展,内镜护理工作得到了有效发展,护士角色逐渐向内镜医生的协调者、内镜诊疗的维护者、护理者等重要角色转变。
内镜护士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术,更新护理理念,顺应内镜护理模式发展趋势对于内镜护理的要求。
笔者对国内外关于内镜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文献和信息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对内镜护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的发展趋势下护士角色的转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为广大的护士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标签:内镜;护理模式;护士角色;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于医学护理模式的需求不断提高,护士作为护理工作者,现如今其角色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护士角色由传统的内镜医生的助手,逐渐向内镜工作的合作者和协调者等重要角色转变。
国际上内镜高精尖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不断更新。
随着我国对无腹腔镜辅助EFR、内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STER)治疗胃肠道SMT等内镜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发展,内镜技术已经涉及我国医学诊治工作的方方面面。
内镜护士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护理角色,由于内镜护士具有与其他科室不同的独特工作特点,当今的内镜护士角色正在不断发生转变。
1 内镜护士在内镜护理中的角色1.1 护理者众所周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由于疾病不能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时,由护士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护理和照料,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护士作为护理者,通过对于患者的护理和照料,实现护士辅助患者治愈疾病、恢复健康、减少病痛等功能。
护士的第一工作职责便是照料患者的健康。
我国老龄化人口问题日益严重,医院的老年患者在患者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内镜科室的老年患者的人数逐年攀升。
这样的患者需要内镜护士要具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的敬业精神,为多年龄层结构的患者提供人性化照料服务[1]。
1.2 计划者护士具有专业的护理理念以及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评价患者的健康情况,并根据护理问题,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照料计划,实施并评估。
内镜隧道技术的操作要点
内镜隧道技术的操作要点内镜隧道技术的定义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建立的位于黏膜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一条通道,通过该通道进行的黏膜层侧、固有肌层侧以及穿过固有肌层到消化管腔外的诊疗技术,称为隧道技术。
隧道技术最有利的一面是将消化管道由1层变成2层,利用黏膜层或固有肌层隔离消化管腔与人体的其他腔隙,避免气体和消化液进入其他腔隙,保证人体结构的完整。
隧道技术的应用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
如食管大面积或环周型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切除等;2、对固有肌层的治疗。
POEM或STER等;3、对腔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纵膈或腹腔淋巴结切除,良性肿瘤切除等。
隧道技术的技术要点建立隧道开口一般有三种方式:纵行开口,横行开口以及倒“ T” 形口。
纵行开口适用于POEM 术和食管固有肌层病变切除术,该方法具有术后封闭快捷的优点,缺点是不适用于切除黏膜层病变的ESTD术;横行开口优点是适用于任何部位隧道技术,缺点是术后钛夹封闭时相对较难;综合纵行开口和横行开口的优缺点,随后又诞生了倒“ T”形开口,该开口具有开口相对较小内镜进入黏膜下层方便,术后封闭便捷等多种优点。
在隧道技术中应用混有亚甲蓝的生理盐水,颜色不宜太深,虽然深蓝色更易于分辨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及黏膜,在剥离过程中不宜出现失误。
但是,过深的蓝色妨碍术者观察黏膜下血管,容易切断血管导致大出血。
因此,我们的体会是配置1∶1000浓度的亚甲蓝生理盐水,即可以清晰分辨黏膜下层又可以良好显示黏膜下血管。
剥离建立黏膜下隧道过程中,遇到较粗的血管应用切开刀分离血管周围组织后以止血钳钳夹电凝切断血管。
在黏膜层疾病的治疗中,尽量保证固有肌层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食管早期癌是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浅层的病变(sm1)。
在黏膜下层中1/3刀,即可以保证不损伤固有肌层又可以保证病变切除完整。
在固有肌层治疗中,尽量保证黏膜层的完整性,在黏膜下层下1/3刀,术中出血时,用热止血钳钳夹提拉后电凝止血,可避免直接应用电刀电凝止血过程中灼透黏膜。
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内镜技术作为一项医疗技术,从诞生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内镜技术是通过在人体内部放置一根较细的柔性管子进行检查与治疗的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包括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等多个方面。
当前,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内镜技术的发展历程。
内镜技术的雏形可以追溯至19世纪早期。
当时,人们使用一根直径仅为3毫米的塑料管来探查胃肠道,这就是传统的胃肠道镜检。
1960年代末,人们开始使用钢制内镜替代塑料管,使检查更为精准。
1980年代,光电技术的进步使得内镜成像更清晰,同时出现了一个可灵活弯曲的末端部分,这也是目前常见的内镜形态。
而现在,高清高清影像技术、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微型制造等领域的进展,已经为内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内镜技术建立在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向更广阔领域发展。
随着技术的升级,内镜技术也有延伸应用,为医学提供了重要支持。
内镜技术在胃肠道、呼吸道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学的诊疗水平和治愈率。
最典型的如镭射治疗、放射学介入诊疗、内窥镜下胰腺切除等。
特别在胃肠道中,内镜技术在病变诊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胃肠道疾病往往发展缓慢,没有严重的症状,很难在早期得到发现,而内镜检查可以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拍摄难以被发现的病变,如肠内隐蔽性出血、消化系统肿瘤等,从而提早发现并治疗。
这种术后血管性远端病变量化的诊疗方式,一定程度上使病人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疗。
而且,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内镜治疗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与此同时,内镜技术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医学检查领域,内镜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妇产科筛查、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在生命科学领域,内镜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级别的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领域都需要通过内镜技术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内镜技术的发展,是医学技术发展的奇迹。
内窥镜手术的发展与创新
内窥镜手术的发展与创新内镜手术的发展与创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手术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它不仅拥有微创操作特点,还可以减少需开大剖腹手术的病例,从而更好地满足医疗需求。
此外,随着内镜技术的创新,内镜手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的手术方式。
内镜手术的发展历程内镜手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们仅能够通过捻纸制成的工具对人体进行简单检查。
20世纪初期,内窥镜的发明让内镜手术成为了可能。
现代内窥镜可以被分为腔镜和腔外镜。
其中,腔镜主要用于消化道和肺部等腔内器官,而腔外镜则用于心脏和眼睛等腔外器官。
内镜手术的医学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病人提供了更加普及的微创治疗手段。
内镜手术的创新内镜手术的创新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 数字化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内镜手术中出现了许多高科技产品。
例如,医生可以通过音频信号、光学成像、显微镜、三维成像等方式查看病变病灶。
这项技术很快得到推广,成为一种标准处理模块,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制定出手术步骤及操作方法。
2.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医疗领域内镜手术的提高。
它可以实现实时的三维成像及操作,成为一种优裕且高效率进化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机器人操作系统对病灶植入的部位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手术的精度和速度。
3. 消化道内镜技术消化道内镜技术成为了内镜手术的又一个创新。
现在,医生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胃和肠道等器官。
医生根据内窥镜在消化道内的活动来诊断病变,同时,也为后续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内镜手术的优势内镜手术不仅可以在更小的伤口上实现治疗,还可以提供更准确、更高质量的疗效。
此外,内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安静级等方面也较高,让患者可以在简单、舒适的环境下得到治疗。
正因为如此,内镜手术成为了现代医院中普及的治疗手段之一。
总结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已成为现代医疗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内镜手术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更可以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伴随此技术的不断创新,内镜手术将为患者的治疗带来越来越多的帮助。
隧道检测技术分析及发展展望分析
隧道检测技术分析及发展展望分析摘要:过去隧道质量检测基本上都是以人工检测为主,检测结果取决于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人工检测效率较低且无法满足现场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先后研发了多种新型隧道检测技术。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隧道检测技术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隧道;检测技术;发展展望1.隧道检测技术现状分析隧道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二衬混凝土的厚度、强度存在偏差;二衬背后存在空洞、密实度不够问题;二衬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缺失、间距偏大问题;底板钢筋缺失、仰拱擅自改动底板、仰拱与填充层厚度偏差、衬砌表面出现裂纹、隧道衬砌出现掉块、衬砌渗漏等问题。
而新建隧道验收,需检测衬砌、底板的厚度及其背后的空洞、钢筋的分布情况及其间距,针对于运营中的隧道通常需检测其质量及可能出现病害的路段。
1.1检测衬砌与底板质量及其背后空洞检测衬砌与底板质量及其背后空洞时,国内外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为探地雷达法。
最近几年,探地雷达法在隧道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过去隧道检测基本上使用的都是人工手持天线贴近衬砌线的方法,只有少数使用液压系统支撑天线贴近衬砌,检测过程中,若遇接触网固定杆,则需下降天线,而且每次只能检测一个纵剖面,而检测2公里长的隧道通常则需花费6个天窗时。
但是,电气化隧道检测要求天窗修过程中必须停电作业,并禁止列车运行。
同时,隧道底板检测同样也需使用探地雷达法。
1.2检测衬砌、底板强度检测衬砌、底板混凝土强度时,通常会使用有损检测法及无损检测法。
过去常用的钻孔法则属于有损检测法,尽管该检测方法能够直接检测衬砌质量,但是该方法会损坏衬砌结构的完整性及隧道的防水系统。
而常用的无损检测法主要包含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及超声波法。
回弹法是使用回弹仪检测衬砌、底板表面特定范围内混凝土的强度,检测结果具有局限性。
超声波法尽管会受到混凝土骨料颗粒大小的影响,但其可反映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强度。
内窥镜的发展
内窥镜的发展一、引言内窥镜作为一种医疗器械,已经在医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内窥镜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内窥镜的定义内窥镜是一种通过体腔或空腔进行观察、检查和治疗的器械。
它通常由光学系统、图像传输系统、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内窥镜可以通过人体的自然孔道或经过小切口插入体内,以实时观察和诊断病变。
三、内窥镜的发展历程1. 早期内窥镜早期的内窥镜主要由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组成,使用的是光纤传输图像。
这种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体腔结构。
2. 进一步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的图像传输系统得到了改进,从传统的光纤传输发展到数字图像传输。
这种改进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并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3. 微创内窥镜微创内窥镜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发展。
它采用了更小的直径和更灵活的设计,可以通过微小的切口或自然孔道插入体内。
微创内窥镜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用于心血管、泌尿、妇科等多个领域。
四、内窥镜的应用领域1. 消化道内窥镜消化道内窥镜是内窥镜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
它可以用于胃镜、结肠镜和食管镜等检查和治疗。
2. 呼吸道内窥镜呼吸道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和诊断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镜和纤维支气管镜。
3. 微创手术内窥镜微创手术内窥镜是近年来的热点领域。
它可以用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和关节镜手术等。
4. 心血管内窥镜心血管内窥镜主要用于观察和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心脏导管术等。
五、内窥镜的未来发展趋势1. 高清晰度图像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不断改进,内窥镜的图像质量将会更加清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诊断病变。
2. 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内窥镜可能会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诊断和辅助手术的功能。
这将大大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性。
3. 纳米内窥镜纳米内窥镜是一种微型内窥镜,可以更深入地观察和治疗细胞和组织的病变。
它将为癌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周食管病变切除
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
POEM
围绕隧道技术的研究
一、黏膜层面研究(粘膜下层以上) 二、固有肌层面研究 三、胸、腹腔相关病变的诊治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演变
传统内镜检查 自然腔道内内镜手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OTES 隧道内镜手术 tunnel endoscopy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演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成熟使隧道内镜 得到进一步的飞跃(经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 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through tunnel,ESDTT)
2009年,Yoshizumi等报道了运用ESD技术建 立黏膜下隧道作为NOTES手术器械通路,这 标志这隧道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安全
3.粘膜下肿物(SMT)
什么是隧道技术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通道,利用该隧 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
技术应用
(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 早癌的剥离等。
(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SMT), STER、POEM、 ESE、EFR
(3) 诊断与治疗胃肠道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 、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隧道内镜相关技术
鞠辉
1990 普通内镜
1995 双腔内镜
2005 双弯内镜
2010 手术内镜
普通内镜
1980 超声内镜
1990 放大染色
2000 细胞结构
ESD适应症
1.消化道巨大扁平息肉(大于2cm息肉,一 次性切除,小于2cm通常EMR)
2.早期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等), 结合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局 限于粘膜层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早 癌)
隧道
胃内隧道技术
并发症
1.感染(肺部、纵膈等部位),一般术前或 术中可应用抗生素
2.迟发性出血(发生率1%,隧道口打开止 血)
3.皮下气肿、气胸、气腹、纵隔气肿,一般 无需特殊处理,保守治疗可缓解,若严重 气胸(闭式引流)、气腹(穿刺放气)
4.胸腔积液,一般可自行吸收
隧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防穿孔
最有利的一面是它将消化管道由一层,变成 了两层,我们可以利用黏膜层或固有肌层隔离消 化管腔与人体的其他腔隙,避免气体和消化液进 入其他间隙,保证人体结构的完整。
也就是说如果用隧道技术切除黏膜层,则要 保持固有肌层的完整,如果切除固有肌层或再固 有肌层上开口进入其他腔隙进行相关手术,则要 保证黏膜层的完整。
隧道技术穿过固有肌层后相关程序 合理化研究
22
食管早癌隧道式剥离方法
隧道内镜技术的成形
2010年,治疗食管 贲门失弛缓症的内 镜微创技术--POEM 的出现真正使隧道 内镜这个概念成形
Inoue H, Minami H, Kobayashi Y, et al. Endoscopy, 2010, 42: 265-271.
食管隧道技术
隧道开口
局限性
有些部位(大肠)的隧道较难建立
较大(﹥4cm)的食管黏膜下肿瘤STER切 除,大块、完整切除较为困难,不得不分 块切除病变,皮下气肿和纵隔气肿的发生 率也较高
熟练掌握ESD基本操作和技术,如黏膜下 剥离、确切止血和金属夹夹闭等
隧道技术亟待研究的问题
隧道建立的位置与具体条件 隧道技术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