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学》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60665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英文名称:Treasury and finance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70%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财政与金融》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畴,是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也是一门很实用的选修课。
该课程是一门关于财政和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财政收支、财政管理、财政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等宏观经济问题。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财政与金融》课程阐述财政学和金融学两大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及其运动规律;客观介绍国际财政理论和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务运作机制的最新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与金融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宏观经济方针政策的正确掌握。
要求学生弄清有关财政、金融的畴;系统掌握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正确认识财政、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财政、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能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上,理解、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四、教学容及要求第一章财政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财政的来历、财政所属畴及其发展的过程;2.并能对各种社会形态下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所比较;3.重点掌握财政所具有的特征;4.掌握、理解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和主要容。
(二)教学容第一节财政概述1.主要容财政概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财政的一般概念;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性质:《财政与金融》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涉及财政和金融两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础理论知识。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现实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财政、金融现象;对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出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经济活动的认知能力。
任务: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学、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体系,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国家税收和国债,货币、利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流通,货币需求和供给,通货膨胀等内容;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组合,共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一)教学目标《财政与金融》主要讲授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税收、货币、利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通货膨胀等内容。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基本财政状况、主要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掌握财政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和相关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具体的实践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财政支出的范围、财政收入的构成与形式、货币和信用,理解税收原理、税制、中国现行的主要税种、金融机构体系、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财政与金融的概念、基本理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其方法、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组合。
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如下: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学、金融学基本理论与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财政金融宏观政策体系,具备管理类各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2: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财政学、金融学基本原理,对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金融现象与问题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
财政金融学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1章
财政金融学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第11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各政策目标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目标有四个方面: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经济均衡增长的含义是指,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
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通常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
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都已经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特指劳动就业。
由于劳动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难以衡量,故通常用充分就业来表示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况。
如果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失业。
稳定价格水平作为一-个政策目标,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Y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水平绝对不变,而是指价格水平的相对稳定。
稳定价格水平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冲击。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主要是指既不出现赤字,又不出现较大幅度的盈余。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状况对现代开放型经济的国家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一国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必然对其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就业状况和价格水平;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
造成--定程度的冲击。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量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亲密。
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2、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协助学生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宏观经济方针政策的对的掌握。
规定学生搞清有关财政、金融的范畴;系统掌握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对的认识财政、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财政、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能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上,理解、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3、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对财政、税务、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有理论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财政政策的分析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及参考书1、《财政与金融》,张连蕊,李凡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 出版1、《财政与金融》,庄毓敏,朱清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 出版2、《财政与金融》蒙丽珍李星华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8 出版3、《财政学案例》邓文勇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4 出版4、《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出版5、《货币银行学通论》万解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4 出版三、课程教学学时分派本课程共64 学时,每七天4 个学时。
1、学时分派四、课程考核本课程定为考试科目,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与学的建议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在学习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提下开设。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课程,本课程学习规定学生应当拥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知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本课程规定对社会、公司的概况基本理解。
中职专业课程《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梳理
中职专业课程《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梳理财政与金融专业是中职院校中备受青睐的专业之一,其培养的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而在这个专业的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文化修养,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中职专业课程《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财政与金融》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强化法治教育在财政与金融领域,法律法规的遵守是至关重要的。
在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上下功夫。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行业规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途径解决各类金融纠纷,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倡导诚信教育在金融领域,诚信是立身之本。
在《财政与金融》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倡导诚信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行业经典案例、剖析金融领域的失信事件等方式,教育学生树立诚信经营、遵循道德规范的理念;还可以通过开展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诚信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懂得守信用、讲诚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推进素质教育在《财政与金融》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还需要推进素质教育。
财政金融学选择题
信用多项选择题1、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有(ABCD)。
A、发行国家公债B、发行国库C、发行专项债券D、银行透支或借款E、发行银行券2、现代信用形式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AD)。
A、商业信用B、国家信用C、消费信用D、银行信用E、民间信用3、下列属于消费信用范畴的有( ABC)。
A、企业将商品赊卖给个人B、个人获得住房贷款C、个人持信用卡到指定商店购物D、个人借款从事经营活动E、企业将商品赊卖给另一家企业4、下列属于直接融资的信用工具包括(BCD)。
A、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B、股票C、国库券D、商业票据E、金融债券5、下列属于间接融资的信用工具包括(BE)。
A、企业债券B、定期存单C、国库券D、商业票据E、金融债券6、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的局限性体现为(AC )A、资金供给者的风险较大B、降低了投资者对筹资者的约束与压力C、在资金数量、期限等方面受到较多限制D、资金供给者获得的收益较低E、资金需求者的风险较大7、银行信用的特点包括(BCE)。
A、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的统一B、以金融机构为媒介C、借贷的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D、属于直接信用形式E、属于间接信用形式8、信用行为的基本特点包括(AB)。
A、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B、贷者有权获得利息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D、平等的价值交换E、极高的利率水平9、金融是由哪两个范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AD )。
A、货币B、利率C、证券D、信用E、商品10、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斗争的途径包括(BC )。
A、消灭高利贷者B、以法律限制利息率C、发展资本主义信用关系D、保持和发展自然经济E、将奴隶、农民变成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判断题1、现代社会中,银行信用逐步取代商业信用,并使后者规模日益缩小。
(F)2、商业票据的背书人对票据不负有连带责任。
(F)答案:错误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债权债务关系的形成方式不同。
(T)4、银行信用是当代各国采用的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T )答案:正确5、商业信用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二、对象:财经类各专业三、课时:4*17=68四、学分:4五、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运用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
对热点财政金融新闻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训练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课程拓展实践平台的训练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对财政金融政策的理解和解读,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六、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了解财政金融的性质、地位与作用;掌握财政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特有金融界的具体内容,学会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在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要求上,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当前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一般财政金融现象相融合。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让学生领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热点财政与金融新闻的综合点评训练学生学习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分组财政与金融专项问题调查,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
3、教师补充案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深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财政金融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力。
八、教学评价建议教学评价弱化考试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操作过程的评价和操作成果的评价。
具体评定项目如下:九、实施建议(一)教材建议《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主编:徐景泰余立新中国财经出版社(二)教学建议(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研究和分析国家的财政与经济政策。
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案
大学财政金融学一、教学内容:财政金融学二、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财政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掌握财政金融政策的运用方法和实践应用。
3.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1.财政金融学的理论体系。
2.财政金融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具体运用。
3.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1.财政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2.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变化和趋势。
五、教学方法:1.讲课、授课。
2.分组讨论、案例分析。
3.课外阅读、自主学习。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财政金融学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财政金融学的发展和基本概念,掌握财政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1.财政金融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
2.财政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4.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秩序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第二课:财政金融政策教学目标:掌握财政金融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
1.财政金融政策的基本原理。
2.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3.财政政策的具体工具和调控手段。
4.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第三课:宏观经济调控教学目标: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应用。
1.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
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3.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调节机制。
4.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应用。
第四课:国际金融市场教学目标: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机制,了解其发展趋势。
1.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参与主体。
3.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风险防范。
第五课:国际金融秩序教学目标:了解国际金融秩序的历史演变和现代特点,掌握国际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式。
1.国际金融秩序的历史演变。
2.国际金融秩序的现代特点和问题。
第六课:财政金融学案例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将财政金融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1.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流程。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 第一讲 财政导论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分配论”观点)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 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外部效应:当生产或使用某种产品时,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身付出一定成本或享 受一定好处外,也对其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或效益,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未进行赔偿或 得到报酬。
3、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二、填空题1、“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 行的集中性分配。
2、“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即公共财政是指公共部门的(公共经济)行为。
3、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的需要,其性质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4、公共财政学的理论认为, (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5、公共产品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6、税收属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7、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被归结为追求(效率)与(公平)三、单项选择题A 0B 1%C 3%D 5%四、多项选择题1、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是( A 卫生保健 B 生态环境保护1、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A 国家B 政府C 政党D 民众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
A 国民生产总值B 商品价值C 一部分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
A 增加就业B 调节社会收入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4、 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D ) 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
D 社会总产值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A B E )。
C 医疗事业D 邮政电信E 公安司法A 充分就业B 通货紧缩C 物价稳定D 经济滞胀E 经济增长3、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 B D E )o A “相机抉择”B 投资性支出C “自动稳定器”D 财政收入E 转移性支出五、 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1、 经济稳定是指在经济适度增长中的稳定。
( V )2、 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就业。
( X )3、 公共产品一般都是无形产品。
财政金融学教程(第四版)课件20
(2) 垂直领导全国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对证券期货市 场实行集中统-监管: 管理有关证券公司的领导班子和 领导成员。
(3)监管股票、可转换债券、证券公司债券和国务院 确定由证监会负责的债券及其他证券的发行、上市、 交易、托管和结算;监管证券投资基金活动;批准企业 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
(三)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金融监管的对象对监管不配合、不愿自我约束,
甚至对抗,那么金融监管不论多么缜密严格,也难以收 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将全部希望寄托在金融机构 自觉自愿的自我约束上,则一系列不负责任的冒险经 营行为和道德风险就难以有效避免。 金融监管应遵循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原则 金融监管必须以法律和法规为依据,依法行事;同时,金
融机构对法律和法规所规定的监管要求必须接受,不 能有例外。
(二)规范原则 竞争是市、内容、手段、管
理口径和程度均应统一规范,使同类金融机构获得平 等竞争的管理环境。
(四)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安全稳健是一切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督管理的中心目的,
但非终极目的。 金融监管不应是消极地单纯防范风险,而应是积极地
把防范风险与提高金融效率相结合。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知识框架
一、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 二、金融业自律 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四、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四、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体制。 2018年改革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 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三个金 融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业的监管责 任。
财政金融学教程朱青课后答案
财政金融学教程朱青课后答案一. 单选题(共25题,50分)1. (单选题, 2分)财政的本质是一种( )关系。
[单选题] *A. 分配(正确答案)B. 交换C. 生产D. 消费2. (单选题, 2分)下列属于典型公共品的是()。
[单选题] *A. 公共汽车B. 高等教育C. 国防设施(正确答案)D. 高速公路3. (单选题, 2分)财政实现稳定经济职能的方式主要是:() [单选题] *A. 财政政策(正确答案)B. 货币政策C. 价格政策D. 土地政策4. (单选题, 2分)调节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是:() [单选题] *A. 调整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B. 调整财政体制(正确答案)C. 制定和执行相关财政政策D.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5. (单选题, 2分)在经济发达国家,被称为市场分配、政府分配之外的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是()。
[单选题] *A. 公共支出B. 转移支付C. 财政补贴D. 慈善事业(正确答案)6. (单选题, 2分)混合产品的供给:() [单选题] *A. 政府部门B. 市场C. 社会成员D. 既可以由政府部门,也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正确答案)7. (单选题, 2分)下列属于具有外部正效应的典型社会经济现象是( )。
[单选题] *A. 农业科研(正确答案)B. 应用研究C. 假冒伪劣D. 污染工业8. (单选题, 2分)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程度的方式是:() [单选题] *A. 税收制度B. 转移支付制度C. 社会保障制度(正确答案)D. 财政投资制度9. (单选题, 2分)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处在最佳状态的标准是: [单选题] *A. 0.3左右(正确答案)B. 0.4左右C. 0. 5左右D. 0.6左右10. (单选题, 2分)任何人都不能独占专用,这是指公共品的()。
[单选题] *A. 非竞争性B. 竞争性C. 非排他性(正确答案)D. 排他性11. (单选题, 2分)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购买,而是等着他人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中称为()的现象。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案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与财政与金融相关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和金融风险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掌握财政与金融的基本原理,了解财政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运作,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财政与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 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机制;4. 熟悉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5. 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和金融素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财政学基础知识1.1 财政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1.2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1.3 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时间:2周)2. 金融学基础知识2.1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2.2 金融中介与金融创新2.3 金融市场的监管与风险管理(教学时间:3周)3.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及实践案例分析3.1 财政与金融的相互影响关系3.2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3.3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3.4 实践案例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和教训(教学时间:4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上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讨论和课堂演练分组讨论可以提供学生们自主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加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演练中,学生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灵活运用财政与金融知识。
3. 基于案例的作业和课堂展示学生们在课后根据相关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培养其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选择性地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增加互动和参与度。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比:4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质量等。
2. 期末考试占比:60%考察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理论的掌握程度和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财政学导论》(第四版)许为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金融学教程》(第六版)胡震亚、宋曦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 参考资料:《金融市场与制度》张继建、柳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财政学概论》陈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七、教学反馈与改进措施在课程结束后,将开展教学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和建议,并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与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第一讲财政导论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分配论”观点):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外部效应:当生产或使用某种产品时,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身付出一定成本或享受一定好处外,也对其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或效益,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未进行赔偿或得到报酬。
3、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二、填空题1、“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即公共财政是指公共部门的(公共经济)行为。
3、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的需要,其性质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4、公共财政学的理论认为,(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5、公共产品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6、税收属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7、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被归结为追求(效率)与(公平)。
三、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
A 国家B 政府C 政党D 民众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
A 国民生产总值B 商品价值C 一部分社会产品D 社会总产值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
A 增加就业B 调节社会收入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 D )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
A 0B 1%C 3%D 5%四、多项选择题1、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是( A B E )。
A 卫生保健B 生态环境保护C 医疗事业D 邮政电信E 公安司法2、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 C E )。
A充分就业 B 通货紧缩 C 物价稳定 D 经济滞胀 E 经济增长3、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 B D E )。
A “相机抉择” B投资性支出 C “自动稳定器” D财政收入 E转移性支出五、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1、经济稳定是指在经济适度增长中的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就业。
(×)3、公共产品一般都是无形产品。
中职专业课程《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梳理
中职专业课程《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梳理《财政与金融》是中职的一个重要专业课程,涉及到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贯穿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财政与金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治理工作,可以有效地调节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全局性的经济平衡。
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管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注重强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税收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社会意义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财政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应该了解税收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基本原理,如税负划分、税率的确定、征收和管理等。
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税收制度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加强税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法制、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金融体制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应该通过学习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重要举措和实践经验,认识到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了解其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意识,注重保护金融资产安全。
四、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运作机制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产品则是金融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应该了解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如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深入掌握金融产品的运作机制,如银行存款、基金、债券、股票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防范金融风险,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综上所述,《财政与金融》中的思政元素涵盖了宏观经济管理、税收制度、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及流通程序:
1、银行券:(bank notes): • 银行发行的不定期的信用工具(债务凭证) 2、纸币 : 特点: (1)本身没有内在价值 (2)不能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 (3)依靠国家政权强制发行
(四)金准备制度
二、16世纪以后国家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
货 金属货币制度
◎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 公元前800年的布币,刀币,铜贝. ◎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不足值铸币 的过程。
●纸制货币(paper money): 流通中用纸制作的货币符号.
◎纸制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制货币的历史发展.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决定于流通中所 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单位纸币代表 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1、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实质上交换的是不同 的人类劳动。 2、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货币体现不同的社 会关系。
三 、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 • • • •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一)价值尺度职能:
1、定义: 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 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二)研究对象:
围绕着货币资金的融通 融通的对象:货币资金 融通的形式:信用形式 融通的机构:金融机构 融通的手段:信用工具(金融工具) 融通的市场:金融市场 国际的融通:国际金融着政府的经济活动。 (二)研究对象: • 财政活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 • 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原则 • 政府采取怎样的财政政策
参考书目:
• 《财政与金融》: 高教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出版社、人民大学出 版社等 • 《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部 门学》等: 陈共编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国外教材: •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Frederic S . Mishkin 货币银行学 [美] 米什金著 • Finance 高教出版社 • Public Finance Holley H .Ulbrich 财政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四、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一)实物货币:
我国最早的实物货币是贝壳
(二)金属货币:
贵金属:金、银
(三)代用货币:
特点: 1、有金属货币作准备 2、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
(四)信用货币:
不兑现的信用纸币的发行
(五)存款货币: (六)电子货币:
●铸币(coins): 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 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
币
单本位制 制 度 信用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
金本位制 金铸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 :
(一)银本位制 : 特点: a.白银为币材,银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b.足值货币,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 c.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银币 d、可自由输出入国界
2、特点:
• 是观念上的货币 • 借助价格标准 价格标准: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单位及 其等分。
(二)流通手段:
1、定义: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 媒介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流通手段的特点:
<1>是现实的货币 <2>目的:为了再去购买所需的其他商品 • 这也为价值符号的出现创造了可能
二、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为什么划分: (二)怎样划分: 按照流动性原则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和铸币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邮政汇划系统或国库 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 准货币(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
(四)我国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 团体部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 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三、课程学习的内容:
(一)金融部分: • 货币理论、信用理论 • 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 金融市场 • 金融现象(通货膨胀) (二)财政部分: • 财政概述 • 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 • 财政平衡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第二节 货币范围和货币层次的划分 • 第三节 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 课堂做笔记与课后复习的结合 • 培养每天关注国内国际以及日常发生的 重要新闻、事件、现象的好习惯 • 积累足够多的信息量 • 运用基本知识,不断分析理解处理各种 现实问题,以加强实用性和运用能力 • 培养自己对金融、经济的兴趣
导论
一、金融:
(一)定义:
泛指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来说,凡是与货币 流通和信用相关的一切活动都属于金融范畴。
我国现行的信用货币制度:
• 我国现行的是信用货币制度。 • 具有“一国多币”的特殊性。
△大陆地区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由国家授权中国人 民银行统一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的发行主要通过货币发行基金和业务库的管 理来实现。
发行库 中国人民银行 出库 入库 业务库 商业银行 现金投放 现金归行 市场人民币 存 量
5864.7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现金 存款货币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产生:
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确定(本位)货币与货币单位 2、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 3、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及流通程序 4、金准备制度
第四节
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管理的依据是2000年2月3日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从 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
1、新版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报国 务院批准。 2、人民币由人民银行指定的专门企业印刷。 3、印制人民币的原版、原模使用完毕后,由人 民银行封存。 4、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 外提供印制人民币的特殊材料、技术、工艺、 专用设备等事项。 5、人民币样币上应加印“样币”字样。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 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 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
手段职能中.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 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 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 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 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三)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制 (1)特点: (2)崩溃的原因:
2、金块本位制: 特点: a、纸币的流通 b、高起点的兑换
3、金汇兑本位制:
特点: a、纸币的流通 b、有条件的兑换 (居民按比价本币—>外汇—>黄金 )
4、美元—黄金本位制: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协定 • 一个中心、双挂钩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贝币、珠玉、金、刀布(帛) 多姿多彩的春秋战国货币 铜钱(秦汉):孔方兄,半两,珠锱 书生浪漫的货币改革者:王莽 陏唐:通宝(重量单位不再) 宋、元:纸币出现 明清:银、钱并用 民国:银本位、银元制、法币改革 新中国:人民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起源: 概括地说: 货币起源于商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 阶段的产物。
(一)什么是商品?
1、定义: 2、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用来交换
(二)商品交换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物物交换: 交换偶然、种类单一 2、扩大的物物交换: 交换频繁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4、货币的出现 与金、银的自然属性相结合
1993-2002年中国货币形式结构图
200000
158301.9 185007
150000
104498.5
134610.3 119897.9 90995.3 76094.9 46923.5 60750.5 34879.8 7288.6 8802 11204.2 14652.7 17287
100000 50000 0
• 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升华为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货币是特殊的商品
1、货币是商品: 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是特殊的商品,特殊性体现在: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 1、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2、货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实施管理。 4、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
三 、我国的货币制度:
特点: 1、人民币是唯一合法的通货。 2、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计划 发行和经济发行。 3、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实行有效的管理。 4、建立必要的金银、外汇储备。
(二)复本位制
1、类型: • 平行本位制:按市场比价 • 双本位制:按国家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 • 跛行本位制: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 能自由铸造 2、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law): “劣币驱逐良币”: 指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 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 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被贮藏、融化或输 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 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