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批评与文化批评
知识分子良知为尺度:文学的心理人格论批评——王彬彬及王彬彬的文学批评
关键词 : 王彬 彬 ; 学批 评 ; 识 分 子 ; 文 知 心理 人 格 论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 2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 5 (09 0 — 0 6 1 17 — 2 4 2 0 )5 0 2 — 0
收 稿 日期 :0 9 0 — 7 2 0 — 6 1
论 批 评上 也颇 多 旧病 重发 的感慨 来 。人 文精 神 的缺 失 , 自然 首先 是 文学 中人 的精 神 的丧 失 , 人 的精 神 的丧失 , 只能 到“ 撑作 家作 品的思 想 文 支
化 选择 ” ] [( 那里 去 找 。
时针 转动 的而不可 能是 逆 向 的 、 动 的 . 反 除非文 学 史 的写 作 、 定 、 裁 评估 不是 由这些批 评 家来 完 成 。 么 , 评 家 的批评话 语 趋 向 只能是 朝着 论 那 批 评 对象 的 “ 生存权 ” 发展 , 就 主要是 求证 性 、 它 论 辩 性和 确证 性 的综合 特 点 。文学 批评 都 用学 院 化来 代 表 。本质 上 和文 学批 评都 职业 化 基本 是
02 6
哲学 蕈
版
—
—
王彬彬及王彬彬 的文学批评
牛学智 ( 宁夏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 宁夏 银川 702 50 1)
摘 要 : 学批 评 家王 彬 彬 成 名 比 较 早 , 究现 当代 文 学 , 者 研 究 鲁 迅 、 四知 识 分 子 , 都 文 研 或 五 他
很 出 色 . 都 有 相 关 论 著 行 世 。但 他 作 为 批 评 家 , 引人 注 目、 深 得 人 心 的似 乎 还 是 关 于 时 也 最 最
法 可用 这样 的句 式来 表达 。
后殖民_知识分子_批评思想_赛义德研究在中国
刘康和金衡山
坚称,西方学界关注的并非赛氏对东方世界的 描述,而是他对西方文化形而上学传统和知识 权力体系 的 批 判; 者诉求 ” 的 困 境; 作策略;
瑑 瑣 瑡 瑑
刘怀玉认为赛氏的东方主 张兴成强调东方主义并非
丁 兆 国 由 赛 氏 的 “航
国内的第三世界批评忽视本土社会现实,追随 和模仿赛氏的东方主义批判模式,鼓吹民族主 义的文化 抵 抗 策 略;
瑠 瑐
入 ” ( voyage in ) 理 念 入 手,从 身 份 批 判 、 话 语重写 、 身 份 定 位 分 析 了 其 后 殖 民 文 化 抵 抗 理论 。
期以来在没有完整译本的情况下争说赛义德的 局面 。 进入新世纪以来,赛义德著述的翻译出版 呈现出一片繁 荣 景 象 。 2001 年 至 2002 年, 台 湾立绪 文 化 公 司 先 后 出 版 蔡 源 林 译 的 《文 化 、 彭 怀 栋 译 的 《乡 关 何 处: 萨 依 与帝国主义 》 德回 忆 录 》 和 阎 纪 宇 译 的 《遮 蔽 的 伊 斯 兰: ; 2003 年,北京 西方媒体眼中的穆斯林世界 》
义批判没 有 描 述 新 的 现 实 他 者, 陷 入 了 “他
瑢 瑑
固定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流动变化的权力运 张其学讨论了赛氏的自我东方化和
瑤 瑑
“共享 ” 和 “对话 ” 的理性策略避免后殖民批 评的东西 二 元 对 立;
瑩 瑏
邵 建、 徐 贲、 雷 颐 指 责
后殖民文 化 抵 抗 问 题;
瑡 瑏
⑩
此外,一些专著和博士论文对之展开了更为全
国外文学
再论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使命一种实用主义透视——托尼·贝内特的文化批评观念剖析
2008.5152再论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使命:一种实用主义透视——托尼贝内特的文化批评观念剖析[摘要]知识分子的定位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许多中外学者都曾经探讨过,并因此引发了大量的争论。
当代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托尼贝内特的学术研究并不回避这一陈旧的话题,而是从当今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视角来深入地重新审查了“知识分子”问题,发现这一问题不是能够在脱离具体的语境下可以解决,相反,必需认识到超然的处理方式仅仅是个幻梦。
[关键词]知识分子;体制;实用主义诚然,文化研究是作为当代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和复杂问题的分析批判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所探讨的问题是传统学科和种种理论流派力所不及的。
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跨学科的、兼收并蓄的以及切合实际的批判话语,既定的学科和以往的理论都无法迎合这一需要,于是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在文化研究的肩上。
这里仅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点展开分析。
在许多文化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主张:吁求文化研究要成为“一种反学科的实践”,他们主张“文化研究的目标的核心价值指向之一就是创造抵制性的知识分子”。
对此,托尼贝内特(T ony Bennett)[1]在其具有代表性的专著《文化:一门改革家的科学》中承认,文化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的对于文化形式与实践之理解,也意识到文化研究对社会学、历史、艺术史、文学研究等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他警示地要求我们必须现实地考虑这一事实:“除了别的东西外,文化研究始终一直是并始终有可能是一种体制化的教育学的形式”。
[2]p19因此,在他看来,文化研究作为批判知识分子的工作领域,它的主要体制性的存在条件是由高等教育这一部门提供的。
贝内特试图纠正这一趋向,更具体、更明确地把文化研究引向提供了最典型的体制环境的基本规范之中,并且认为文化研究将来的规划需要以更彻底地有意识和有策略性的形式去考虑这些条件。
然而,这却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主张。
在我们已有的很多较有影响的对文化研究的看法中,它与各种教育机构和实践的关系,已经被描绘成不如它与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的关系重要。
萨义德与美国文化批评
萨义德与美国文化批评一、三重背景的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左翼思想界,萨义德的离去,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精神损失。
为此,杰姆逊教授发表讲话,赞扬其学术贡献,推崇其抗争精神。
以杰姆逊之见,这是一位多重背景交织的批判学者,也是后现代条件下的欧美左派楷模。
要言之:他是一个巴勒斯坦知识分子、欧洲知识分子、大都会知识分子。
首先,萨义德属于最近一轮全球化浪潮卷入的殖民地子民。
其次,虽说是殖民化的牺牲品,萨义德也是都市文明的产物。
他的成功秘诀,实在于思想上的欧洲化———他读德文版马克思,字字入心,如沐春风。
他看法文本福柯,句句回味,口舌生香。
更有甚之,他养成一派凡人少有的知识癖好:喜欢像波德莱尔那样游走于巴黎闹市,像本雅明那样浏览柏林夜景,像恩格斯那样考察伦敦贫民窟,像福柯那样关注洛杉矶边缘人群。
欧洲式学养、大都会胸襟,加之他挥之不去的难民情结,这三项要素合在一起,便构成萨义德发起后殖民文化批判的背景条件。
二、《东方主义》:划时代的批判20世纪60年代末,新左派运动狂飙突进,纽约哥大首当其冲。
萨义德此时不过是一助教。
可他目睹学生造反,眼瞅警察抓人,再听听教授们的陈词滥调,这个久怀异志的青年教师,忍不住要发它一难了。
只不过,他蓄意攻克并痛加改造的,并非什么教学楼,而是门禁森然、宝相庄严的美国学术殿堂。
没有金刚钻,咋揽瓷器活?私下里,萨义德拥有两件法宝:其一是哈佛教他的看家本领,此即东西方文学文化比较手段;其二是他闯入欧洲左派思想库,从中搬用的批判武器,其中有马克思高瞻远瞩的总体战略,也有福柯锋利如刀的话语分析。
70年代,萨义德带头在比较文学界推进知识考古,终以一部《东方主义》大爆冷门,树立起后殖民批评典范。
萨义德以鞭辟入里的批判眼光,去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关系,不由得血脉贲张,大声疾呼:它是一部东方文明如何被西方人强行扭曲的历史!且看,东方民族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压迫,蒙昧无知,形同散沙,一如马克思笔下的法国落后民众(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拙于表达的他们,不但缺乏政治代表,也少有文艺作品中的独立形象。
文化批评
第四节写作实例分析(一)
• 莫言《红高粱家族》的面世,标志 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新时期的诞生。在 《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站在民间立场 上,通过“我”的叙述,讲述了发生在 高密东北乡抗日战争的故事。而其对历 史的叙述,却已迥异于其他抗战题材的 历史小说。小说对抗日故事的情节框架 和人物
历史与文化的交汇——从新历史 主义角度解析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从政治权力、意 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 综合性的解读,将被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 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 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 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从而使历史 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 重要方法论原则。
一、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产生背 景
三、传媒批评
所谓传媒批评,是指以现代传媒为视 角,探讨传媒的发达对文学在性质、存在、 文本、风格、生产、传播、阅读灯方面产 生的影响,从传媒的视野来理解文学的新 变化,总结文学的新特点。 具体包括:现代传媒的技术属性与文 学传播批评;现代传媒的大众属性与大众 文学批评;现代传媒的商业属性与文学精 神批评;现代传媒的权力属性与文学场批 评。
第 三 节 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几种形式
• 一、民间批评
• 民间批评不是指民间文学批评,也不 是民间的文学批评,而是指批评家重返民 间的立场,利用官方与民间之微妙、敏感 有复杂的关系,来考察民间文化对文学的 影响,消解严肃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对立, 提倡平等意识,重塑文学抵制权威,反抗 现实压抑的文化精神。
•
我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是还讲到过 20世纪80年代兴盛一时的文化寻根小说。 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等; 汪曾祺、邓友梅的民俗文化小说等。 • 在西方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是 整个世界文学中最节日化的作品,它本 身体现了民间节庆活动的本质”。
三大错误
所以,知识分子们都被下放去了! !
1951年5月,毛泽东发动的批判电影 《武训传》,揭开了“改造知识分 子”的序幕。
影响
• 反右运动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极其重大。它标志着从抗美援朝结束之后 几年内中国快速而和谐的发展的结束,中共八大提出的“大规模的阶 级斗争告一段落,今后工作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的政策中止,意识 形态斗争的重要性从此压过了经济 的发展。 • 知识分子再也不敢批评共产党及其政府,政治斗争从共产党对党外势 力转变为共产党内部不同路线的斗争。 • 经过反右运动后,中共的政策重新回到以政治挂帅,强调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的路线上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右”唯恐避之不及,“紧跟” 毛泽东的指示,政治路线从此严重左倾。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影 响力进一步提高。这些变化为之后的“大跃进”、“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笔。 • 在各个民主党派方面,经历过从“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到“引蛇出 洞”的骤然转变,各党派参政议政不复1950年代初期的热情,在政治 生活中不敢发声,造成这些政党一步一步愈发边缘化。
(1)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 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 设的经验。 (2)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 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 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 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 动。 (3)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一些坚持正 确意见的中央领导人受到批判,“左”倾错误得到发展。偏 离了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正确轨道。
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
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
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是指知识分子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修养,以便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他人、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修养之道:
1. 终身学习:知识分子应不断学习、持续进步,通过读书、参加学术研讨会、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积累知识和思考深度问题的能力。
2. 客观理性:知识分子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不受个人情感、偏见、权力等因素的干扰,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观点和主张。
3. 人文关怀:知识分子应具备对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价值的关怀和思考,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福祉。
4. 高尚品德:知识分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正直勇敢、谦逊谨慎、富有责任感等,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和道德风尚。
5. 批判思维:知识分子应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墨守成规,对事物能进行独立思考和折衷判断,具备批评精神,善于发现错误和缺陷,并提出改进和进步的建议。
6. 多方位视野:知识分子应开阔自己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动态,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具备跨学科的视角和思维能力,能够从
多方位、多维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7. 文化素养:知识分子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熟悉国内外文化传统和人文艺术,懂得欣赏美,具备文化交流和对话的能力,为人与社会提供有深度和内涵的思考和观点。
综上所述,知识分子的修养之道是一种全面、多方位的修养,旨在培养知识分子具备学术、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以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概念源起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因而成为90年代以来社会一文化批评的主要话语资源之一。
它一方面催生了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热潮,同时也对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极大冲击,并引发了文化研究(批评)与文学研究(批评)之关系的重大论争。
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之所以呈现出许多不同于80年代的新特点,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视野的引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词语解析狭义的文化批评狭义的文化批评:即严格意义的文化批评,主要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式。
广义的文化批评广义来说,如通常所谓的“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或“借助文本来研究文化”等。
事实上,今天汉语大陆的文化批评取向,更像是杰姆逊就文化研究而说的“是一种愿望”,这一愿望的真实含义起码有三点:一、是把文化研究看作“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二、是通过文化研究凸现和回应“当下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三、是把文化研究当成一项“学术改革方案”,以维护“交叉学科”的优越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既有学科、学术体制本身就是文化研究的反省对象当前的文化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中,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最丰富、争论最激烈的领域,当下“文化”的重要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亨廷顿在他的长篇论文《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的开头就高屋建瓴般地预测道:“我认为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然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
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自夸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将成为示来的战斗线。
”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切身性或关心程度,是作为一个区别“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重要标志。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而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社会的思想领袖,还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的特点与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的特点。
他们通常拥有高度的素养和学识,受过良好的教育,熟悉国内外的文化和思想潮流。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和人权。
他们热衷于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他们有时也会与政府产生冲突,因为他们对社会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其次,我们要谈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的作用。
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撰写书籍、发表文章和演讲来传播知识和思想,引导社会舆论。
他们积极参与宪政运动、革命运动和其他社会运动,呼吁政府进行改革和革命,追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还组织了各种学术团体和文化机构,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的发展。
然而,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打压。
他们常常被视为政治异见者,受到政府的监视和迫害。
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社会的不理解和怀疑。
一些人认为他们脱离实际,过于理论化,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他们内部也存在分歧和纷争,不同的派系和观点争夺着话语权和领导地位。
然而,正是由于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的努力,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推动了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他们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和专业人才。
他们倡导了新的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文学、戏剧、电影等文化艺术的繁荣。
他们还通过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化精英阶层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理念,还在实践中付出了不懈努力。
学院批评与知识分子身份
从能指 、 所指 、 他者 、 镜像 、 叙事、 语码 、 解构到狂欢、 逻各斯 、
菲 勒斯 、 悬搁 、 元话语 等各种 新潮 的批评 语汇 都成 为学 院批 评 家阐 释文本 、 读 文 化 形 象的 利 器 。各种 理 论 以其 深 奥 解 晦 涩的 符号术语 、 旁逸斜 出的 交叉 的思 想 小径 , 起 了学 院 筑 批 评高不 可攀 的“ 业化 ” 槛 , 一些 徒 有兴 趣 激情 而 无 专 门 将 专业 背景 的业余 的批评 家拒 之f ̄ 。这 些从 西方舶 来 的文 -t J, 学理 论 , 照亮 了文学 内部 原先 被 社 会 历 史批 评遮 蔽 的晦 暗 不 明的 角落 , 辟 了通 往文学 迷宫 的前 所未 有 的艺术 捷径 , 开 提供 了文学 研 究开阔深 邃 的思想视 野 。这 种 理论 思想 对于
析基 础上 , 不能仅 凭 简 单 的个 人好 恶 来 判 处一 部 作 品的 而 ‘ 刑 ’ 不恰 当地 拔 高 一 部作 品 。它 必 须 有扎 实 严 谨 的 死 或
学风 。 很显 然 , ” 王宁 反驳 的 正 是上 世 纪 8 0年代 的 “ 象 印
主义批评”那种只依靠激情与才华而不严谨 、 , 不规范、 不言
必 有 据的 “ 非专业 ” 评 。 批 学 院批评 提 升 自己 “ 业 品 质 ” 策略 主 要 靠 理 论 模 专 的
作 家把 “ 我思 ” 为 自己 的创 作 开端 , 么批 评 家则 需 要 在 作 那
作 家的 “ 我思 ” 中找到 自我 的 “ 点” 支 。然而 事 实 上 , 评 家 批 在 遇到批 评 对 象之 前 , 已 经有 了独 具 自我 主 体 性 的 “ 早 支
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伦理——浅析贺仲明先生的文学批评观
第36卷第5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6,N o .52020年9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S e pt .2020ʌ收稿日期ɔ2020G06G22ʌ作者简介ɔ马学永(1982-),男,山东青州人,临沂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研究.文学批评与知识分子伦理浅析贺仲明先生的文学批评观马学永(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㊀276000)ʌ摘要ɔ贺仲明的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专业自足基础上的知识分子批评.在文学独立性㊁专业性的基础上,他强调文学的现实书写能力与现实批判意识,突出文学的人文关切与道德引领作用,并且试图将学术理性与情感表达进行深度勾连,形成了兼具个体化㊁学术化㊁社会化的批评风格,体现出专业知识分子伦理与公共知识分子伦理相融合的特点.ʌ关键词ɔ贺仲明;文学批评;知识分子伦理;学术理性ʌ中图分类号ɔI 206.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0)05G0043G09L i t e r a r y Cr i t i c i s ma n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E t h i c s A n a l y s i s o fH eZ h o n g m i n g 'sL i t e r a r y Cr i t i c i s m MA X u e Gy o n g(C o l l e g e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L i n y iU n i v e r s i t y ,L i n y i 276000,S h a n d o n g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o o t e d i n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e l f Gs u f f i c i e n c y ,H eZ h o n g m i n g 's l i t e r a r y cr i t i c i s mi sak i n d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c r i t i c i s m.O n t h eb a s i s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s m ,h e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l i t e r a r y r e a l i s t i cd e p i c t i o na b i l i t y a n dc o n Gs c i o u s n e s s o f c r i t i c a l r e a l i s m ,a n dh i g h l i g h t s t h eh u m a n i t i e sc o n c e r na n d m o r a l l e a d i n g ro l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 .M o r e o v e r ,h e t r i e s t od e v e l o p a d e e p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a c a d e m i c r a t i o n a l i t y a n d e m o t i o n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f o r m i n g a c r i t i c a l s t y l ew i t h i n d i v i d Gu a l i z a t i o n ,a c a d e m i c a n d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nw h i c h t h e f u s i o n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e t h i c s a n d c o mm o nk n o w l e d g e i n t e l Gl e c t u a l e t h i c sh a sb e e ne m b o d i e d .K e y wo r d s :H eZ h o n g m i n g ;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e t h i c s ;a c a d e m i c r a t i o n a l i t y 一㊁文学批评专业自足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知识分子 在去中心化和反思元叙事的后现代语境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相当模糊且可疑的群体形象,人们对其言论的立场㊁根据以及代表社会良知 的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甚至如利奥塔㊁福柯等人还提出了 知识分子已经死亡 的时代命题.后现代语境中的对知识分子的反思也潜在构成了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新发展,对知识分子的诘难和叩问也体现出知识分子群体在如何走向公共空间㊁如何为大众代言㊁如何跨越专业和体制的限制进行 批判言论文化 [1]等方面的深度思索.思索的焦点问题之一便在于知识分子如何在确保知识自主的前提下走向公共空间.中国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也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第一种,以形式的建构为中心,拒绝意识形态的渗入,保持纯文学的立场;第二种,以个体化的叙事姿态,反思㊁抵制与解构宏大叙事,实现文学的独立;第三种,以市场为导向,远离现实政治的危险,让文学成为消费品;第四种,以泛文化的观念,强行弥合文学与社会的裂隙,让文学成为文化的依附物等等.以上现象内在的焦虑或者迷茫之处在于无法处理文学中两种伦理的关系,即专业伦理与公共空间伦理,从而导致文学工作者很难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专业知识分子还是公共知识分子.从中国的文人传统而言,认同专业知识分子而不甘,仿佛委屈了 为帝王师 豪情壮志与 万世34开太平 理想情怀.从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传统而言,将自己彻底投身于现实和政治,又惶恐独立性的失落.这种焦虑实际上是对知识分子传统的误读,也是对文学的误读.从知识分子传统而言, 知识性工作皆是由某个复杂的传统所支撑,并传承着这个传统,该传统经由知识阶层结构的种种变迁而生生不息.在这些传统中,最关键的传统是那些人们借以争取成就和评判成就的标准和规则,以及那些构成有效成就之遗产的实质性信条和符号.知识分子的特点就是,他参与继承这些知觉㊁鉴赏和表达的传统,并肯定这些传统所认可的工作方式的重要性 .换言之,信条㊁符号中隐含的对 宗教性的关注 最普遍㊁最根本性的法则 神圣事物 是由知识性的工作及其工作方式所赋予的[2].在此意义上,专业性的知识和工作是价值的基础和源泉,知识上的自主性是价值走向公共空间的必然条件. 当知识分子一旦将这样的专业知识放到广阔的背景或社会背景加以考虑,阐释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背景反思社会公共问题,这就从专业走向了公共. [3]在文学中我们如何继承知识分子精神,并形成 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公共知识分子理想类型 呢?布迪厄的观点或许能给我们当下的文学界以启迪: 一方面,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上自主的㊁独立于宗教㊁政治㊁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知识活动中,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他们必须做专职的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政客.尽管自主和入世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对立,但仍有可能同时得到发展. [3]73从文学自身而言,布迪厄 二律背反 的忧虑似乎多余,因为现代时期的文学便是公共空间的产物.无论作家和批评家的言论立场如何,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于公共空间,传播㊁接受㊁生产于公共空间,并且价值指向也无法脱离公共空间而存在.它们是个体与公共场域对话的结果,绝非是个人的呓语,也非他人的传声筒.这并非剔除文学的专业性,消融其人文学科的独特地位.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中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但后果也很明显:文学的尊严和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在此强调的是一种理论上的事实和可能,即文学建立在专业自足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自己走向公共空间的价值.或者说,立足于文学本身可以产生精神引领和道德重建的作用,从而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同时拥有文学的自尊和公共空间中的话语地位.从当下的文化状况来看,这也是一种文学寻求自我突破的必然选择.人们越来越厌恶高居于他们头上的道德教谕,越来越憎恶情感上的被支配㊁被利用,逐渐认清了某些政治话语中的虚假代言,越来越感受到 被幸福 的无奈和迷茫.在此情况下,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极有可能的状况便是群体性的放逐.当然,这一局面并非是文学所为,但文学似乎也难逃其责,改变这一局面也非文学一己之力可完成,但文学也绝不能回避其专业责任.对于当下的文学界,迫切需要具有真切的生活㊁深度的情感体恤㊁优美与肃穆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同样也需要对文学不良现象进行直面规谏的批评家.虽然当下文学批评界乱象丛生,体制化的利益纠葛,政治文化和物欲文化的侵蚀,学而优则仕的文化幽灵一直存在,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仍有一批植根于文学研究领域,维护文学尊严和传统,并以此关注现实人生与社会道德,实现了专业伦理与公共空间伦理兼容的批评家,而贺仲明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在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中,始终以文学为基点,高度维护文学的自足性和独立性,产出了数量多㊁水平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学研究思路和评价标准.在他的研究视域中,文学性是根本,是文学得以生存的前提.因此,他高度关注语言特色㊁现实书写㊁叙事形式㊁人物形象㊁美学意境㊁情感表达等问题.但是,他绝不是构建一个封闭的文学概念,而是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将作品与作品的生产㊁传播㊁接受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勾连,使得他的文学批评显示出流动开放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在文学专业伦理基础上彰显公共知识分子批评伦理的色彩.具体而言,贺仲明先生的这种独特的知识分子批评伦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二、现实关切与现实主义精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踏入文学批评领域始,贺仲明便高度关注文学中的现实书写问题.在«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方式»«反抗的意义与局限 新生代 作家精神批评»«真实的尺度 重评50年代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论广阔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的回归 转型中的新世纪初44中国文学思潮»«当前中国文学到底缺什么? 以长篇小说创作为个案»«文学与生活关系再考量»«本土化: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另一面»«论近年来乡土小说审美品格的嬗变»«重启中国文学的寻根 旗帜»等一系列文章中, 现实 一直处于醒目而关键的位置.可以说, 现实 观念是贺仲明文学批评的理论原点,他对于文学的一系列考察大多源于对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如对新文学的反思源于新文学接受的现实,对当下乡土小说的批评源于文学对农村现实的漠视和情感的疏离,对十七年文学的重新解读源自于对当时文学生态和政治现实的理性考察,对先锋派㊁新生代文学创作的指责主要源于作家不敢正视现实㊁回避现实的思想缺陷.现实 在贺仲明的批评世界中是一个复杂和立体化的概念,绝非 现实主义 所能够涵括.实际上,他本人虽然多次提及现实主义,但是对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状况和局限性有明确的认识.当文学界提出重振 现实主义 口号时,他表示明确的反对, 现实主义在中国从未真正兴盛过,何来重振和回归 [4]并且提出开放㊁多元㊁与时俱进的文学观念.在他的批评视野中, 现实主义 并不享有特殊的地位, 作家们完全可以采用现实主义㊁浪漫主义或者是表现主义及其他方法,只要他的创作是文学为主导的 [5].他所高度强调的 现实 应该主要从文学本体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从文学 是什么 的角度来理解.首先, 应该承认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它是现实生活文化中的一部分 [6].也就是说,现实是文学的母体,文学孕育于此.同样,现实也是文学的母题和原型,无论文学作品是赞叹还是批判,是描述黑暗还是世外超然,是纠结于个人意兴的阑珊还是悲哀于现实政治的颟顸,广义上的 现实 是其存在的基础,这也是文学能够产生对话和交流的根本原因.如果彻底否定了现实的意义,就如 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7],文学就有可能沦为虚妄的东西.其次,既然现实是文学的母题,文学就应该具有描述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具体写作方法无关,更多的是作者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的体现,也是文学高度的体现.其一,作家应该描述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㊁人物形象㊁风俗习惯,也应该编织合乎现实逻辑的故事,并能够传递可靠的思想和情感.着眼于此点,贺仲明强烈批判了当下文学作品中的不良趋势,如故事情节的虚假和老套㊁人物形象的弱化和变异㊁现实生活描写中的轻浮㊁情感和思想的混乱和浮夸等.这些略显陈旧的话题,实际上是切中肯綮之言,击中了当下文学界的一个要害.在商业文化㊁政治文化的侵蚀下,作家短平快地营构充满猎奇色彩的虚假故事,或依托泛文化的观念图解现实,放弃了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描写,或为了配合政治而一路凯歌,种种文学怪相的背后映照的是作者写实能力的退化.客观来说,当规避生活成为潮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作家们关怀现实的信心和能力也越来越弱.毫不夸张地说,虽然由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的中国文学中并不缺少写实方法的创作,但是真正立足于生活㊁秉持写实精神㊁坚持传统写实方法的作品却非常少见.更多的是迎合利益与权力㊁背离生活真实的虚假之作,漂浮于生活表面㊁以生活为点缀之作,以及完全漠视生活㊁局促于一己世界的狭隘之作. [8]其二, 作家的创作从根本上应该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要求和呼吁,是生活从内到外的伸展而非从外到内的俯视.这样的文学深扎于民族生活之根中,能够触及时代的精神脉络,具有穿透生活的潜质.这一意识的基础是作家真正地了解㊁尊重和感受生活,并具有对生活深刻的思考和把握能力 [9].对于现实的书写,不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到现实内部,从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度观照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而创作出能够代表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优秀作品.在这一点上,贺仲明的文学批评观开始显示出从文学的专业角度向公共空间的转移.这种转移并非是批评观前后的演变和转折,而是其批评话语的内部张力所导致的自然流动.再次,这种流动导致他从对文本中现实书写的关注转移至对作者现实立场和态度的审视,并且更多地认同知识分子的批判性立场.他要求作家不仅能够对现实进行外在书写,更应 站在历史和高于其群体利益的高度对现实进行审视和批判,以现代的理性主义对现实予以烛照,这样的现实审察才能既具有现实基础㊁与大众利益相呼吸,又能进入历史层度,对现实进行更准确也更有力的剖析与批判,从而更具有历史穿透力 [10].并且他还明确表示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知识分子于贫富悬殊加剧㊁社会纷争频54仍之际,逃避现实㊁模式民众,显然不是人道主义之举.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促进社会变革向良性发展,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 [11]66如果说贺仲明在前期对于知识分子批判责任的强调,缺乏详细的展开,从而显得有点 强迫 的意味,那么在后期的批评文章中,他从文学的专业角度对批判性进行了深入和理性的解读,赋予了批判性更为学理化的色彩,并将其上升为时代文学精神的高度. 具体来说,优秀文学精神大体可分为现实和超越两个层面.从现实说,就是对同时代人的生活和心灵状况的关注,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患,以及对其他生物和大自然命运的关心.这一切并非简单容易,它往往蕴含着对苦难和权力的艰难抗争,对暴力和丑恶的反抗和批判. [12]也正是站在学理化和专业自信的角度,才能让他具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才能面对文界乱象发出愤激且合乎理性的声音,如对当下文学的一种批评: 中产阶级趣味的崛起并迅速占据文学主流,浸润在物质崇拜中的 白领文学 ,搔首弄姿㊁宣泄欲望的 美女作家 创作,以及泛滥成灾的各种伪 文化 和伪 生活 散文,使文学沦为了现实的点缀物而不是反映者,粉饰者而不是批判者.文学,一度离开了现实,也失去了立场和价值判断. [13]最后,直面现实㊁批判现实是需要勇气的.对于这一点,老一辈的作家和批评家可能感触颇深,当下的学者也多有提及.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直面现实的作家不少,但是回避现实㊁迎合现实㊁配合政治的作家也不在少数.对于后者,有的学者从批判知识分子精神的角度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了理性而不乏愤激色彩的论析,有的则通过对比国外知识分子传统来阐述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与内在缺陷,论调既有严苛的指责,也有温暖的同情.贺仲明对于此点也有较多的论述.从其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 勇气 是一个高频率的词汇,多次出现,并且主要意指作家面对现实的姿态,如: 我一直认为当前中国作家们并不匮乏文学技巧,他们最缺乏的是勇气,是思想.就讲述中国故事 而言,尽管 如何讲 并非不重要,但是,最迫切㊁最有挑战性的是在 中国故事 ,在深度地认识中国,在严肃地直面中国. [14]但是,贺仲明对于此问题并不是从政治对知识分子迫害或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现实和政治的迎合等浅层次进行论述,也非简单指责知识分子的道德缺陷.他是基于当下文学创作的实际,让作家直接暴露在社会这个公共场域中,将作家与作品㊁现实㊁大众等各方面进行有机链接,从文学创作的专业角度凸显作家面对现实的姿态的重要意义.其一,直面现实的勇气能够体现作者的伦理高度㊁道德热情和责任担当.贺仲明认为,如果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作者便会模糊自己的价值立场,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就如在对当下思想界的考察时他所述的那样: 知识分子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犹疑,越来越没有明确的价值立场,也越来越不敢直面现实,越来越远离知识分子的担当㊁批判和责任意识.而且,与这种犹疑相伴随的,是知识分子普遍失去了行动和实践的能力,失去了表达自己批判思想的勇气. [15]因此,他将直面现实的姿态视为作家和批评家的责任: 你再怎么避世而居,再怎么纯文学,它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现实的.而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没有理由回避对现实的关注. [16]其二,只有直面现实才能真正实现作家自我的启蒙和批判,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丰富自身的思想构成,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真正做到美的建构㊁道德理性的传承.这意味着作者需要从文学现状㊁大众需求㊁文化传统等现实角度来 自啮其身 ,不断戳破作家自身主观理念中的虚妄成分,实现 痛苦 的自我蜕变.对于这一点,贺仲明在对中国启蒙思想㊁知青作家的创作㊁新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以及后期先锋派的创作等方面的观察中做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三,直面现实并不仅意味着批判,更为重要的期许在于作品的深层次建构,在于作品的思想深度.只有具备了直面现实的勇气㊁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洞察力,才能透过生活表层看到深层的本质世界.反过来也是这样,真正具备了现实书写的深度,也就能够进入思想的深层世界,能够拥有思想的前瞻性和穿透力. [4]66三、精神引领及其途径只有在道德建构的前提下,现实批判才不会坠入虚无,才会有所附丽.贺仲明的文学批评不缺乏批判的锋芒,有时也体现出难以遏制的愤激情绪,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㊁细致客观的梳理㊁辩证理性的学术态度,在现实关切中呼吁文学德性的回归和重建.例如在«思想的作家与作家的思想 张炜论»中,他以张炜为论述对象,明确呼吁文学的道德立场: 在当下中国这样64一个道德破灭㊁物欲横行㊁价值失范㊁底线丧失的社会背景之下,在精神沙化的时代高扬理想主义,在寡廉鲜耻的时代呼唤德性回归,在人情淡漠的时代渴求温暖与善意,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标榜精神的力量,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自觉与弱者站在一起,这种对基本价值理念的恪守和与时代逆向而行的姿态本身,便是一种勇敢的选择,也是当下极为稀缺的精神资源. [17]可以说,现实关切是贺仲明文学批评的理论原点,但此点并非文学批评的终点,而只是理论出发的起始点.在他眼中,作家描述现实㊁批判现实以及直面现实的叙事姿态都应具有正面的价值指向.他多次强调作家 承担社会道德文化建设者的责任 [11]4,对当下社会和文学中道德状况也表示出深沉的忧虑.因此,他明确表示出作者应重视文学道德属性的态度,甚至将其视为一名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基本美德.但是,这种带有强烈道德色彩的文学批评观必须要面对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文学如何在当下社会中形成真正走向公共空间的道德话语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存在于当下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基于长期以来虚假的道德叙事而排斥㊁解构道德话语体系,而解构的言论文化又将道德话语私人化㊁日常化㊁庸俗化㊁碎片化.结果便是,反道德叙事却走向了泛道德化叙事,而泛道德化叙事却又缺乏共同交流的标准,形成了另类的 百花齐放㊁百家争鸣 局面.从横向来看,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缺乏交流和互相的尊重,自说自话㊁自我标榜成为常态,外在的道德化叙事与内在的冷漠共存;从纵向来看,缺乏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现实状况的理性辨析,超越历史㊁矗立潮头㊁敢为先锋成为创新的口号,求新求异的形式与表达道德分歧的冲动共在.可以说,在当下社会中并不缺乏道德话语(甚至有泛化的倾向),而是缺乏道德话语构成有效对话交流的标准和底线,从而使得分歧取代了共识,面向公共空间的道德叙事堕落为个人表现欲望的托辞.就如麦金太尔描述的那样: 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于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的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 这类争论不仅没完没了,而且显然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 [18]贺仲明对于文学创作㊁文学批评乃至于整个社会文化界存在的这种状况是有过长期关注的.在一系列的论文中,如«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 论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 十七年文学 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论近年来乡土小说审美品格的嬗变»«退却中的坚守与超越 论张炜的近期小说创作»«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缺失 对当前文学的一种审视»«人文学术价值标准的重建 以文学研究为中心»«思想的混乱与自我的复制 对<山本>文学价值的重新考量»等等,他多次用低俗㊁混乱㊁迷茫㊁犹豫㊁溃败㊁沙化㊁杂乱等词汇表达他对于当下社会的道德状态,并在此观察基础上,以文学为思考中心,探寻文学话语对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建构作用.他的思考在当下文学批评界是非常 独特 的,可以说是逆潮流而动.当利用理论上的创新求异和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武装自己成为文坛常态的时候,他却有意识地从文学基本常识入手,从不太时髦的方面,理解思考文学的处境,呼吁文学德性的回归,就如在«文学批评:心灵的对话 我的批评观»中自己所描述的那样: 我在这里所说的批评观也许是文学批评的常识,但也许正因为太常识了,然而容易被人遗忘.我不是一个专职的文学批评家,但我愿意保持对文学的一份热爱,愿意遵循文学批评的常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9]事实上,贺仲明所遵循的 常识 并非是文学中的枝枝叶叶的细小问题,虽然他将自己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概念上,但他更多的是关注文学的基本问题,即文学的 意义 问题.从传统到当下的历史演进中,文学形成了比较清晰的 意义 传统,虽然这种传统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自我更新的特点,也不排除某些方面在特殊的政治时代被严重扭曲,但是基本的因素没有发生过根本的转移,对美与善的追求始终是文学的核心特质,也是其存在的根本属性.贺仲明对此有多有表述,如在«我们时代文学的精神缺失 对当前文学的一种审视»一文中曾借用福克纳的语言来表达文学的传统与意义: 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㊁荣誉㊁希望㊁自豪㊁同情㊁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必仅仅是人的记录,它可以是一个支柱,一根栋梁,使人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12]9在一个相对混乱㊁以表达分歧来获取存在感㊁貌似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的时代,对74。
儒林外史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评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知识分子的讽刺与批评读书笔记《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书中对于知识分子的刻画尤为精彩,通过对他们的讽刺与批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困境。
在《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
其中,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进六十多岁了,还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他去参观贡院时,触景生情,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
后来众人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他才得以中举、中进士,一路高升。
范进则是考了二十多次才中了个秀才,直到五十四岁时才中了举人。
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他竟欢喜得发了疯。
这两个人物的经历,深刻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
他们把科举当成了唯一的出路,耗费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这种对科举制度的盲目追求,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不仁、可悲可叹。
匡超人原本是个朴实善良的农村青年,有着勤奋好学的品质。
但在踏上科举之路后,他为了追求功名利禄,逐渐变得虚伪狡诈、道德沦丧。
他抛弃了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巴结权贵,吹牛撒谎,甚至还诬陷他人。
匡超人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人的腐蚀作用。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为了功成名就,不惜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变得面目全非。
这种现象让人痛心疾首,也让我们对那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除了这些被科举制度扭曲的人物,书中还有一些自命清高、附庸风雅的知识分子。
比如杜慎卿,他表面上装作淡泊名利,实际上却热衷于结交权贵,追求虚名。
他组织所谓的“莫愁湖高会”,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雅品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还有牛浦郎,一个偷了别人的诗稿就冒充诗人的无耻之徒,他的种种行径让人觉得可笑又可鄙。
这些人物的存在,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虚假风气,一些知识分子只是表面上追求文化和艺术,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虚荣心。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指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具有高度知识素养、学术造诣以及社会责任感
的个体。
他们广泛涉及不同领域,如文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并以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度较高而被称为社会上的精英群体。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
他们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就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的作用和职责也在不断演变。
他们不仅关注学术研究
和知识传承,还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变革和社会改革。
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媒体
等领域发起和参与各类公开讨论,担负着批评、启蒙和引领社会的责任。
然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批评环境的限制,
知识分子往往需要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参与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们也面临着职业竞争激烈、收入
水平不稳定等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
化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反右派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重要而复杂的事件,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并从文化、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的冲击在反右派斗争中,中国知识分子所代表的自由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西方思潮遭到批判,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和创作自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文学领域,以三秋、人生的象征主义作为特征的文学流派受到冲击,代之以以社会主义草根主义为特征的文学作品。
许多著名作家和文化人被批判或沉默,文化论坛的多元性受到限制。
这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思想的束缚与壁垒在反右派斗争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领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各种文化思潮和学术观点被打压,只有符合党的指导方针的思想才能流行。
这导致了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禁锢和对理性思考的压制。
此外,知识分子在面对党的意识形态时往往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判,思想的多样性和争论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僵化和思考能力的下降。
三、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的改变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场斗争中,很多知识分子被认定为右派分子而被整肃。
这些知识分子中既有传统知识分子、学者,也有艺术家和文人。
因此,斗争的结果是整体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发生变化。
那些因思想观点而遭受迫害或受到打压的知识分子相对较少,而政治立场相对合作的人则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占主导地位。
这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发展带来了挑战。
同时,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也选择离开中国,寻求批评和自由环境,以追求他们的学术追求和创作。
这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人才的流失和潜在的思想资源的缺失。
在总结上述影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右派斗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的压制和限制不仅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实践
五四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实践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运动。
它是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兴起的,是中国先进青年借鉴西方思想文化,对传统文化与制度进行批判和改革的一次伟大探索和实践。
本文就五四运动的表现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
一、思想启蒙与学术创新五四运动是一个思想启蒙和学术创新的时代,以“救国”、“救民”、“救亡”为宗旨,被先进青年视为强制性的责任。
五四运动的鼓动人员是一批成长于民主革命时期的有识之士。
他们汲取了西方知识的精华,通过将其汉化并加以改进,成功地开展了一场压抑已久的文化革命。
这场文化革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民主思想。
五四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思想的一次批判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民主思想逐步被提出。
五四运动期间,学生组织掀起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封建学运。
五四运动学生们发表了大量呼吁民主和诉求社会进步的演讲和文章,明确要求废除帝制和推动宪政改革,认为只有推动全面的民主改革才能拯救中国。
这些呼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强烈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
2.推崇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期间,陈省身先生发起了一场救国运动,其目的是要推动科学的发展,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运动主旨。
五四运动学生们发表了大量呼吁科学进步的文章,提倡独创性思维和自由探索。
他们号召民众加强对科学教育的投资和研究,为扭转中国教育和科学的良性循环而努力。
3.探索新文化。
五四运动期间,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文化、新思想。
他们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探索了现代化的文化形式。
五四运动学生们通过创立文化杂志、举办文艺讲座、组织展览、电影等形式,传播现代文化和先进的文化思潮,推动了文化与艺术的新发展。
二、知识分子的自我批评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首次对自身的准确性和责任进行了自我批评。
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对于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和现状不可避免的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们也认识到不仅仅是正式的社会机构,个人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力量才是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
平安六个主义十种人自我批评
平安六个主义十种人自我批评摘要:一、前言二、平安六个主义的内容1.自由主义2.民主主义3.人文主义4.法治主义5.公平主义6.和谐主义三、十种人的自我批评1.政治家2.企业家3.知识分子4.媒体人5.文艺工作者6.青年人7.妇女8.老年人9.弱势群体10.全社会四、总结与展望正文:【前言】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平安六个主义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十种人需要进行自我批评,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平安六个主义的内容】平安六个主义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人文主义、法治主义、公平主义和和谐主义。
这六个主义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
自由主义强调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民主主义注重实现民主政治,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法治主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主义促进资源分配的均衡,和谐主义则强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睦共处。
【十种人的自我批评】1.政治家:政治家需要坚定信仰,严于律己,勤政为民,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推动社会发展。
2.企业家:企业家要诚信经营,合法纳税,关爱员工,注重环保,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注社会热点,积极为国家发展献言献策。
4.媒体人:媒体人要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5.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关注现实生活,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
6.青年人: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担当,积极向上。
7.妇女:妇女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8.老年人:老年人要珍惜人生经验,关心下一代成长,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9.弱势群体:弱势群体要自强不息,克服困难,争取早日脱离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10.全社会:全社会要共同维护公平正义,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共创和谐社会。
【总结与展望】在新时代背景下,平安六个主义十种人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批评,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开创性和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
它的发生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国家危机和文化危机,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
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倡导“敬业、求实、创新、进步”,它高度评价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经验,并试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因此,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反思。
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弊端和僵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例如,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并提倡民主、平等和科学。
此外,他们也批评了中国文化的不开放和孤立主义,倡导中西文化的互相借鉴和融合。
这些批判和反思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种种问题,也为后来的文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了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也逐渐产生了文化信心。
他们开始关注国际文化发展动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寻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此外,新文化运动也鼓励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国家事业和社会改革,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自信打下了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敬业、求实、创新、进步”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精神不仅是推动中国现代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上真正需要坚守的核心价值。
截至目前,这些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大的文化运动。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评价和反思,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信心的建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 的人 群关注 ,却 可 能是对 社会 或 人类 未来 走 向具 有重 大 影 响的 问题 。作 为科 学研 究 的学科 批 评 面对 的 是 学科 对象 ,这对 象 可能 包含许 多 J 题 ,却 以对象 为 焦点 处 问 题 。知识 分 子批 评 却 以问题 为 焦点 ,这 1 = = I J
层 次 :一 为意识 形态 向度 批评 ;二 为政治 战 略走 向批 评 ; 为政 策动 向批评 )分 立 的学 科批 评 ( 建制 化
的 ,对象化 的 ,科 学主 义性 质 的学 术研究 )与市 场 ( 体 )批 评这 样两 种 生机勃 勃 的批 评 形 态 ,尽管 这 媒
两种 批评形 态还 需要 更 独立 和成 熟 。二 。出现 了与政 向批 评 仃点 分 市 的知识 分子 批 评 的声 音 ,尽 管这 种
批 评 至今不成 独立 形态 ,声音 微 弱 ,甚 至越 来越 微弱 。
显 然 ,中 固文学 批评 正在 日益走 向多元 和繁 荣 ,但是 道路 仍 然 曲折 ,问题仍 然 严 峻 。近3 年 来 中 国 O
文学 批评 的主 要 问题在 于 :一 ,作 为过 去唯 一强 势批 评 i 的政 向批评 ,今天 变得 暖 昧不 明 ,它 飞 沫般 舌语
一
问题焦点 可 能涉及 多方 面对象 知识分 子 批评 的形 态 与晚 近涌 现 的国 际性 的思想 潮 流 当代 文化 批评 至 为相 合 。 当代 文化 批 评的根 本
众 ,道 德高超 的哲学 家— — 国 ,他们 构 成人 类 的 良心 ( 们足 独 立 特 行 的人 ,能 向权 势 说 真话 的 人 , 他
耿直 ,雄辩 ,极 为勇敢 及愤 怒 的个 人 ,对他 而 ,不 管 世 间权 势 如何 庞大 ,壮 观 ,都 是 可以批评 ,直 接
r当地责难 的 ) ” …
地散 见 于学 科 批评 和市 场 ( 体 )批 评 ,乃 至 见于一 些 似乎 是 知识 分子 批 评 的批 评 里 ,一 方 面 .丧失 了 媒
本应 作为 多元批 评 中一 元 的 、 自身独 立 的批 评形 态 ;另 一方 面 .这种 暧 昧 和隐而 不 显 ,又 影 响和 障碍 了
其它批 评形 态 的真正 分 立 。影响 和 障碍 了- 评 的真正 多元 和更加 繁 荣 ;二 .更值 得 重视 的问题 则 是 ,知 t t c 识分 子批评 始 终未 能形 成较 确切 的 形态 ,声 音越 来越 微 弱 。较 多地 具有 知识 分子 批 评 意味 的 ,承接着 2 O
世纪 初新 文化 运动 ,在 8年 代也 曾 活跃 一时 的启 蒙话 语 ( 代化 与 现代 性 吁求 )路 径 ,在9 年代 经济 现 0 现 0 代化 向纵深发 展 的情 况 _ F,却 一 直受 到l 自各个 方 面的 .包 括学科 、市 场 、传统 文化 、西 方后 现代话 语 、 米
衡 功能 ,对于 巾 国的现代 化将 不是一 件妙 事
知识 分子 批评 面对 问题 。它 不像 政 向批 评那 样 面对 现 实境 遇 ,也不 像 市场 ( 体 )批 评 那 样 面对 现 媒 实 的市 场需求 ,它面对 具 有超越 性 的 、已然 出现或 可 能导 致严 峻 后果 的 问题 。这些 问题 可能 暂 时不 被广
“ 新左 派”等 等 的压抑 .实在 让人 匪夷 所思 。这对 于 正在进 行 文 明转 型 的 中围精神 文化 发展 ,究 竟意 味着
什么 ?
我们 需要 多 元 的 ,各 自分 立且 相 对清 晰 的批 评 形态 .歧 向 的 、学 科 的 、市 场 ( 体 ) 的 ,都 不 可 媒 少 ,知识分 子 批评 亦不 可 少 ,在 今 天 的语 境 F,甚 至最 不可 少 。知识 分 子 批评 不像 政 向批评 那样 具有 当
是权 力话 语批 评 。知识 分子 批评 作 为公 民批 评 .存 宪法 和法 律 的规 则 巾 ,从每 一个 公 民 的角 度 出发 ,发
出尽 可能不 受言说 者 自身 阶层 和 利益局 限 的声音 . . 独立性 是 知识 分子 批 评的本 质 之一 。它 不依 从任 何 权威 ,知识 分子 这 个概 念就 意味 着独 立 ,知识 分 子 必须 、也 只能 独立 特 行 。法 同学 者 朱立 安 ・ 达 是这 样 定 义知 识 分 了的 : “ 识分 子 是 一 群 才智 出 班 知 小
维普资讯
莩赤 亩 2 6 3 ’ 拜 o ̄ o 期
知 识 分 子 批 评 与 文 化 批 评
◎金 岱 ( 华南 师 范大学 文学 院教 授 ) 新 时期 近3 年 的 中国文学 批评 有 巨大 进步 .其进 步之 处 主要 初步形 成 了批评 的 多元格 局 ,特 别 是形 成 了与政 向批 评 ( 向批 评从宏 观 、中观 、微 观 可分 为三 个 政
下规 定性 ,却 更具 超越 性 ;它不 像 市场 ( 体 )批评 那 样具 有 当 效益 性 ,却更 具 批 判性 和 建设性 ;它 媒 不像 学科批评 那样 有 明确 固定 的对 象性 、专业性 和较 稳定 酱泛 的操 作 性 .却 更 具思想 性 和创造 性 。
知识分 子批评 首先 是一种 公 民批评 。既不 是 子民批评 ( 小管 是驯 服 的 .还 是反抗 的子 民批 评) ,也不
知识分 子批 评是 知识 分子场 域 内的具 有纯粹 的思想 文化 或精 神文 化传 播 ,它既不 属 于大众 文化 传播 , 也不 属 于学 术教 育传播 。1 2 ] 知识分 子场 域是 中国的现 代 化亟需 建设 的 一个场 域 。现实 的权 力场 、经 济场 和 边界 清 晰的学 科学 术场 。都 已走 向成熟 ,然 而 缺乏 了具 有超 越 性 、敏感 一 预言性 的知识 分 子 场域 的制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