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亚里士多德解释中国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卫方济儒家经典翻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衛方濟在中國的二十多年 (1685—1708;1703—1707年曾 回 到 歐洲),正 好 是 “禮儀 之争” 持續升温的時期,衛方 濟 本 人 也 是 這 場 争 論 的 積 極 參 與 者。1700 年, 巴 黎 索 邦 神 學院 (Sorbonne) 發表了對 耶 穌 會 非 常 不 利 的 審 查 報 告, 這 成 爲 耶 穌 會 傳 教 事 業 的 一 大 變數。1704年教皇克萊芒十 一 世 (Clement XI) 發 布 教 諭, 禁 止 耶 穌 會 的 禮 儀 政 策 和 上 帝譯名,1715年同一教皇重申1704年教諭,耶穌會遭受 重 挫。 作 爲 耶 穌 會 “適 應” (ac- commodation) 路綫的堅定維護者,衛方濟 兩 次 (1702、1708) 返 回歐 洲, 都 是 受 在 華 耶 穌會高層的派遣,到羅馬爲耶穌會的傳教政策辯護。不過,較之一般耶穌會士,在思想 上衛方濟走得更遠:在當時激辯上帝譯名、中國祭孔祭祖禮儀的氣氛中,衛方濟毫不避 諱,其所著 《中國禮儀札記》 和 《中 國 哲 學 三 論》, 以 及 他 與 龐 嘉 賓 (Gaspard Kastner, 或 Ou Castner;1665—1709) 合著的 《對中國學者關於禮儀問題之論證的摘要》 《對 有關 中國禮儀問題的答覆》 等作品,在譯 名 和 中 國 禮 儀 問 題 上 大 書 特 書, 主 張 中 國 的 祭 禮 是 單純的政治和市民行爲,而非迷信或偶像崇拜,針鋒相對地反駁了敵對者們對於耶穌會 的 質 疑 。②
[關 鍵 詞 ]衛 方 濟 ; 亞 里 士 多 德 ; 四 書 ; 闡 釋 學
在 過 去 二 十 多 年 中 , “亞 里 士 多 德 (Aristotle, 前 384—前 322) 學 説 與 中 國 傳 統 思想之間的關係”成爲哲學、倫理學、邏輯學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諸多研究領域的熱 點 話 題 。 從 四 百 多 年 前 耶 穌 會 士 踏 上 中 國 土 地 , “亞 里 士 多 德 在 中 國 ” 這 個 問 題 就 開 啓了序幕,今日學界的多角度研究① 實際上是對這一漫長歷史進程的理論反思。不 過,清理這一問題注定是異常複雜的學術工作,它既牽涉着中、西思想觀念的同與 異、延續與發展,也關 涉 着 多 重 理 論 文 本 的 交 織 與 疊 加。 比 利 時 耶 穌 會 士 衛 方 濟 (Francois Nol SJ,1670—1729) 在 近 三 百 年 前 對 儒 學 和 中 國 哲 學 的 譯 介 活 動 , 顯 然 也應放置入這樣的複雜視野中來看待。
① 參 考 Robert Wardy,Aristotle in China:Language,Categories and Trans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以 及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主編《西學東漸研究》第5輯《亞里士多德學説在中國》,商務印書館,2015年。
用 亞 里 士 多 德 解 釋 中 國 哲 學
一、緣起:亞里士多德與新儒學的文本交織
最早將 “四書” 譯入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於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衛方濟花費20年時 間致力於 《中國六經》 (Libri Classici) 的翻譯,内容 包括 “四 書”,即 《大 學》 (Schola Adultorum)、《中 庸》 (Immutabile Medium )、 《論 語》 (Liber Sententiarum )、 《孟 子》 (Memcius),以及另外兩部重要的儒家經典——— 《孝經》(Filialis Observantia) 和朱熹的 《小學》(Parvulorum Schola)。他最偉大的成 就 是 翻 譯 了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此 前 并 不 爲 歐洲人所知 [《孟子》 并未納入柏應理 (Philippe Couplet,1623—1693) 於1687年出版的 《中國賢哲孔子》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雖 然 衛 方 濟 也 參 考 了 他 的 前 輩 羅 明堅 (Michael Ruggieri,1543—1607)、利瑪竇 (Matteo Ricci,1552—1610) 以來的衆多 翻譯成果,但其所譯 《中國六經》 却 是 一 個 “全 新 的 譯 本”, 跟 集 成 於 《中 國 賢 哲 孔 子》 中的前人譯介成果殊少雷同。① 衛方濟這樣做,除了他 對 儒 家經 書 持 有 獨 特 理 解 這 一 原 因 外,也跟當時的客觀情勢有關。
【作者簡介】葉格正,1961年生,男,德國希爾斯海姆大學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漢學家。研究方嚮:早期中國思想、啓 蒙 運動時期中國哲學在歐洲的接受。韓振華,1979年生,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系主 任。 研 究 方 嚮 :西 方 的 中 國 哲 學 詮 釋 。
* 本文初稿爲葉格正教授提交至北京大學“儒家思想在啓蒙時 代 的 譯 介 與 接 受”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2016 年 11 月) 的參會論文(英文),由管宇、阮詩芸譯爲中文,并經姚斌教 授 審 校。 初 稿 篇 幅 較 短,韓 振 華 在 譯 稿 基 礎 上 進 行 了 擴 補、修 訂。本文係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6ZXB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 受 到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業 務 費 專 項 資 金 資 助 (項 目 批 准 號 :2016JT001、2016QZ004)。
用亞里士多德解釋中國哲學
——— 詮 釋 學 視 域 中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濟 儒 家 經 典 翻 譯 *
[德] 葉 格 正 韓 振 華
01 4
[摘 要]作爲首位將儒家 “四 書” 全 譯 爲 西 文 的 耶 穌 會 士, 衛 方 濟 在 解 讀 儒 家 思 想 時潛在運用的是阿威羅伊、經院哲學以降的亞里士多德闡釋學框架。客觀上,西方的亞 里士多德與中國的新儒 學 (理 學) 思 想 在 衛 方 濟 那 裏 構 成 了 多 層 級 的 文 本 交 織 樣 態。 弔 詭的是,衛方濟、沃爾夫等人依據 “(自然) 理性” “哲 學” 原 則 接 納 了 非 基 督 教 的 儒 學 思想,但1750年之後的歐洲,“理性” 和 “哲學” 却成爲拒斥、貶低儒學和中國思想的壁 壘和屏障。
[關 鍵 詞 ]衛 方 濟 ; 亞 里 士 多 德 ; 四 書 ; 闡 釋 學
在 過 去 二 十 多 年 中 , “亞 里 士 多 德 (Aristotle, 前 384—前 322) 學 説 與 中 國 傳 統 思想之間的關係”成爲哲學、倫理學、邏輯學及中外文化交流史諸多研究領域的熱 點 話 題 。 從 四 百 多 年 前 耶 穌 會 士 踏 上 中 國 土 地 , “亞 里 士 多 德 在 中 國 ” 這 個 問 題 就 開 啓了序幕,今日學界的多角度研究① 實際上是對這一漫長歷史進程的理論反思。不 過,清理這一問題注定是異常複雜的學術工作,它既牽涉着中、西思想觀念的同與 異、延續與發展,也關 涉 着 多 重 理 論 文 本 的 交 織 與 疊 加。 比 利 時 耶 穌 會 士 衛 方 濟 (Francois Nol SJ,1670—1729) 在 近 三 百 年 前 對 儒 學 和 中 國 哲 學 的 譯 介 活 動 , 顯 然 也應放置入這樣的複雜視野中來看待。
① 參 考 Robert Wardy,Aristotle in China:Language,Categories and Trans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以 及中山大學西學東漸文獻館主編《西學東漸研究》第5輯《亞里士多德學説在中國》,商務印書館,2015年。
用 亞 里 士 多 德 解 釋 中 國 哲 學
一、緣起:亞里士多德與新儒學的文本交織
最早將 “四書” 譯入西方語言的全譯本於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衛方濟花費20年時 間致力於 《中國六經》 (Libri Classici) 的翻譯,内容 包括 “四 書”,即 《大 學》 (Schola Adultorum)、《中 庸》 (Immutabile Medium )、 《論 語》 (Liber Sententiarum )、 《孟 子》 (Memcius),以及另外兩部重要的儒家經典——— 《孝經》(Filialis Observantia) 和朱熹的 《小學》(Parvulorum Schola)。他最偉大的成 就 是 翻 譯 了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此 前 并 不 爲 歐洲人所知 [《孟子》 并未納入柏應理 (Philippe Couplet,1623—1693) 於1687年出版的 《中國賢哲孔子》 (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雖 然 衛 方 濟 也 參 考 了 他 的 前 輩 羅 明堅 (Michael Ruggieri,1543—1607)、利瑪竇 (Matteo Ricci,1552—1610) 以來的衆多 翻譯成果,但其所譯 《中國六經》 却 是 一 個 “全 新 的 譯 本”, 跟 集 成 於 《中 國 賢 哲 孔 子》 中的前人譯介成果殊少雷同。① 衛方濟這樣做,除了他 對 儒 家經 書 持 有 獨 特 理 解 這 一 原 因 外,也跟當時的客觀情勢有關。
【作者簡介】葉格正,1961年生,男,德國希爾斯海姆大學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漢學家。研究方嚮:早期中國思想、啓 蒙 運動時期中國哲學在歐洲的接受。韓振華,1979年生,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系主 任。 研 究 方 嚮 :西 方 的 中 國 哲 學 詮 釋 。
* 本文初稿爲葉格正教授提交至北京大學“儒家思想在啓蒙時 代 的 譯 介 與 接 受”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2016 年 11 月) 的參會論文(英文),由管宇、阮詩芸譯爲中文,并經姚斌教 授 審 校。 初 稿 篇 幅 較 短,韓 振 華 在 譯 稿 基 礎 上 進 行 了 擴 補、修 訂。本文係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6ZXB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 受 到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業 務 費 專 項 資 金 資 助 (項 目 批 准 號 :2016JT001、2016QZ004)。
用亞里士多德解釋中國哲學
——— 詮 釋 學 視 域 中 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濟 儒 家 經 典 翻 譯 *
[德] 葉 格 正 韓 振 華
01 4
[摘 要]作爲首位將儒家 “四 書” 全 譯 爲 西 文 的 耶 穌 會 士, 衛 方 濟 在 解 讀 儒 家 思 想 時潛在運用的是阿威羅伊、經院哲學以降的亞里士多德闡釋學框架。客觀上,西方的亞 里士多德與中國的新儒 學 (理 學) 思 想 在 衛 方 濟 那 裏 構 成 了 多 層 級 的 文 本 交 織 樣 態。 弔 詭的是,衛方濟、沃爾夫等人依據 “(自然) 理性” “哲 學” 原 則 接 納 了 非 基 督 教 的 儒 學 思想,但1750年之後的歐洲,“理性” 和 “哲學” 却成爲拒斥、貶低儒學和中國思想的壁 壘和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