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文艺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等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观众在欣赏文艺作品时会受到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文艺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振,并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欣赏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人们可以体验到文艺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感悟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对作品中的情感作出反应。
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生活、情感、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另一个关注点是人类心理活动与文艺作品的互动。
人类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系统,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艺作品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态度。
人们在观赏文艺作品时,会产生共鸣、认同、自省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文艺心理学还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会对人类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艺作品具有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启迪心灵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缓解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一些文艺作品也可能对人们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文艺心理学研究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以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的来说,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文艺作品与人类心理之间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文艺作品的表达形式、情感意义、心理影响等方面,文艺心理学旨在揭示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影响机制,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应用文艺作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
文艺心理学
名词解释社会心理:一定社会生活状况下形成的、互有影响的多数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个体、群体、民族心里三类。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
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艺术风格:指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
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创作激情:指作家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强烈、高洁、深刻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感情。
是艺术的生命所在。
包括英雄、爱恋、感伤、讽刺激情。
英雄激情:是一种要求建功立业,实现某种远大理想,确定主体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强烈感情。
突出体现了人类心灵超越现实的潜在天赋。
赋予艺术作品以崇高的美。
爱恋激情:是一种眷恋着某一具体对象,渴望与之生活在一起,以期获得人生的诗意,达到生存的自由、和谐、圆满的强烈感情。
在抒情作品中国有:恋人间的爱慕、骨肉间的深情、朋友间的友谊、对故土的眷恋、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造器物的赏玩。
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
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
艺术直觉:特指创作主体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
文艺心理学
2.1实验心理学派 关于人类心理的论述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希腊的哲学 著作。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内省思辩的方法。 这样结果就像两小儿辩日一样,彼此谁也说服不了 哪一方。而且当时的心理学思想是孕育在哲学思想 中的,不妨称之为‚安乐椅中的心理学‛,这种状 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曾断言,心理学不可能成 为科学。因为心理或者说是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又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群体差异性,以及多种 维度、层次。比如身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身心 平行论、身心交感论之说。
第二章 文艺心理学的 历史背景(理论资源)
第一节西方文艺心理理论
1、古典文艺心理理论 1.1毕达哥拉斯:旁观-审美愉悦(欣赏) 1.2柏拉图:迷狂(创作) 1.3亚里士多德:净化(接受与功能) 1.4朗吉努斯:想象、情感、崇高(创作) 1.5霍布斯、洛克-联想主义心理学:一切心理 活动都与感觉、联想有关
3.7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镜像理论 由于人类的特殊性,人类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的不同 之处在于人本能地想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希望成为 他人所欲求的对象,同时欲求他人所欲求的东西。 故主体最终是借助于他人构筑其自我形象的。具体 而言,这一过程是利用镜子来完成的:主体不是独 自,而是与他人共同立于镜前,由于主体所关注的 是他人的承认,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像他 人一样生活。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 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而自 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最后,自我变成了‚自己 的他者‛或‚他者的自己‛,由此所认同的自我形 象不过是想象和虚构的。显然这样想象中的自我形 象并不是对主体的反映,而是基于主体间性的虚构。
2.1.1吉布森(美)艺术的传达首先是知觉的 传达,个体知觉与群体知觉相互转换。 2.1.2贝里尼(英):唤醒理论,主体处于智 力和肌肉的活跃状态时,客体的色彩大小并 与饮食、性、战争死亡等生存经验相联系时 能影响主体美感的唤醒。
文艺心理学概述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文艺学
宗教学
伦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社会学 文艺美学…
诗歌心理学 小说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2页
文艺心理学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创作、观赏过程中 心理活动并对作品进行心理分析一门科学, 是文艺学、心理学相互交叉边缘分支科学。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3页
文艺心理学与其它学科关系
1. 文艺心理学与哲学、美学关系 2. 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关系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4页
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
文艺家与创作心理 文本、符号与心理蕴涵 文艺心理接收与观赏 文艺家、文本与接收者三方互动 文艺活动与生命体验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5页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学科
一、西方古代关于文艺心理现象提出 1、毕达哥拉斯“旁观”说 2、柏拉图“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净化”说 4、夏夫滋博里“内在感官”说 5、休谟“同情”说 6.德国古典美学对想像力推崇 7、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将想像、情感推到极至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6页
二、西方近代文艺心理学科研结果
1、试验心理学对文艺研究:提出“直觉表现 说”、“移情说”、“审美距离说”、 “内模仿说”和“孤立说”等
2、精神分析学对文艺研究 3、格式塔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文艺研究 5.社会文化历史学对文艺研究
文艺心理学概述
第7页
三、中国古代关于文艺心理思想发觉
《诗经》赋、比、兴
孔子“兴、观、群、怨”说
道家虚静说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刘勰神思说
司空图滋味说
严羽妙悟说
李贽童心说
袁枚来中国文艺心理学发展
(一)世纪初王国维和蔡元培、郭沫若和鲁迅 (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和宗白华 (三)八十年代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 1、金开诚开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之先河 2、鲁枢元、吕俊华、刘烜、周宪等关注作家创作心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之一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2. 心理活动:心理,也叫精神是一个人从出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大脑的生理活动功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规律的活动,称为心理活动。
3.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宽泛的文艺美学的概念,它是艺术家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前提下所孕育的体验,其中包括情感、思想、认识、感受等成份。
是主体凭借感受审美形式时的独特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价值创造、实现和人生新体验获得的过程,也是客体对象的意义、属性及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扩展、深化过程。
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意蕴和魅力的自觉追求、为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与享受的努力,是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
4.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象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
5. 审美阈原则:要求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 唤醒理论:这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
《文艺心理学》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 文艺创作心理 • 文艺欣赏心理 • 文艺批评心理 • 文艺心理学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
用
01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与概述
文艺心理学的定义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 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类在文学艺术方面 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和 创造等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 程如何影响和被文学艺术作品 所影响。
文艺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在文 学艺术领域的心理活动,旨在 揭示人类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认 知、情感和行为规律。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80%
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艺 术的创作、欣赏和接受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规律。
100%
研究范围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文 学、艺术、审美等多个领域,包 括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音 乐等方面的心理分析。
审美教育
创作指导
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激发他 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艺术作品的品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提高他们的艺术 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促进艺术素养的全面 发展。
表演心理
研究演员的表演心理,培养他们在舞台上的 自信心和表现力,提高表演的艺术效果。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想象与构思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运用想象 和构思,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 行加工、重组,形成独特的艺术 形象。
情感表达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这种情感表达是创作过 程中的重要环节。
审美体验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沉浸在作 品所营造的审美体验中,这种体 验对于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具有 重要影响。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
《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我国著名美学家。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毕生从事美学教育与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主要译著有: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等。
4图书目录作者自白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第五章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第六章美感与联想目录第七章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第八章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第九章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第十章什么叫做美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第十二章艺术的起源与游戏第十三章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第十四章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第十五章刚性美与柔性美第十六章悲剧的喜感第十七章笑与喜剧附录一近代实验美学附录二《文艺心理学》序朱自清附录三作者自传录四简要参考书目。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人类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文学
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一领域涉及到多种名词解释,比如:
1. 情感表达,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形式和符号
等手段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2. 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和不
连贯性,呈现出人类意识的片段化和混乱状态,以此来探索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符号学解读,文艺心理学常运用符号学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
符号和象征,探讨其与人类心理的关联,比如对于颜色、动作、物
品等符号的心理学解读。
4. 情绪调节,指文学和艺术作品对观众和读者情绪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共鸣、情感释放和情感调节等心理过程。
5. 创作心理学,关注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活动,探讨创作灵感、创作障碍、创作动机等问题。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到文艺作品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意义。
文艺心理学
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的著名论点。
即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男孩的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就是俄狄浦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
2、母题:母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
关键是,“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式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这也是它与主题的基本区别。
3、童年经验指“童年体验”。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童志等。
4.缺失性体验:缺失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的体验。
人有七种不同的需要,如这些需要未能满足,就是个体的缺失。
缺失即未满足,此时主体为克服缺失、求得满足,会调动自己的各种心智力量,因此,缺失性体验不仅包括着情感的反应,也包括认知活动的变化。
5、决定论原则: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是有个体性的,同时又是受社会生活所制约的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看来,心理决定于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它总是积淀着社会文化历史的蕴含。
6、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
7、集体无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提出的理论。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人的精神世界、心灵)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就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精神机能,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基本理论·文艺心理学指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介于文艺学和心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一般来说,文艺心理学以创作主体心理、作品心理内涵和欣赏主体心理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
文艺心理学将视角探入艺术活动的主体心理结构之中,这对于认识艺术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创造行为的心理奥秘,提高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在西方,虽然“自上而下”的艺术哲学思辨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但从柏拉图的迷狂说、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休谟、博克等人的学说中,仍窥见到艺术心理学的早期萌发。
在中国古代,艺术心理学得以在富于经验性的直观把握中表现出来。
庄子讲的“解衣般礴”、“庖丁解牛”,陆机讲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刘勰的神思论等都应视为文艺心理学的初始形态。
十九世纪,费希纳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开启了审美心理研究的新世纪,这期间,有里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后,文艺心理学伴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不断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学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容格的心理原型批评及阿恩海姆等人的格式塔心理学派。
创作主体的心理研究是文艺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以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为主要对象,大致包括:艺术家心理经验的生成、积累过程和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前者主要关乎艺术家的艺术感觉、艺术观察、情绪记忆、创作内驱力等心理因素的形成特点,以及个体心理结构的构建和集体心理结构的积淀等问题;后者侧重在描述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特征及创作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诸如:动机与灵感、情感与思维、想象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超前反映与审美创造等等。
作品的心理分析将艺术品理解为艺术家审美心理结构的物化形态,它以这一物化形态为对象,探赜钩沉,发掘其中的心理内蕴,揭示出艺术作品的心理学意义。
《文艺心理学》概述》课件
结语
1 文艺心理学的未
来发展
展望文艺心理学未来 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 势。
2 文艺心理学在实
践中的应用
探讨文艺心理学在教 育、治疗和创造力发 展等领域的应用。
3 文艺心理学的意
义和价值
总结文艺心理学对个 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价 值。
《文艺心理学》概述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作品与人们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了文
什么是文艺心理学
1 文艺心理学定义及起源
介绍文艺心理学的定义以及它是如何起源和发展的。
2 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讨论文艺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3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 创作者的文艺语言
介绍创作者如何通过文艺语言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
3 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作用
讨论创作过程中心理因素对作品创作的影响。
文艺鉴赏与心理
1 鉴赏者的心理反应 2 鉴赏过程中的心
理作用
解析鉴赏者对文艺作
品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探讨鉴赏过程中的心
理因素对体验和评价
的影响。
3 文艺作品的心理
传达
讨论文艺作品如何通 过鉴赏者的心理来传 达情感和思想。
探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文艺作品与心理
1 文艺作品的心理
作用
解释文艺作品对人们 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 响。
2 文艺作品的心理
效应
介绍文艺作品对人们 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3 文艺作品的心理
价值
讨论文艺作品对人们 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积 极意义。
文艺创作与心理
1 创作者的文艺心理
探讨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体验。
自考文艺心理学
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 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是 考夫卡与阿恩海姆, 艺术观点如下:
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最基本观点)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 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拉康是当代最有
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
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 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 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
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
三、贝里尼。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 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
主要贡献
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
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
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
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
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
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种反作用力,
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
例如《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基本得到人们的
认可,就是因为他的情节和结局基本符合原 著的要求,符合了作品的倾向性。
2、表现性。
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 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
总体性质, 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见 的意蕴。
自我代表理智,以社会的原则控制本我的
活动。 一方面,自我需要驾驭本我, 另一方面又要舒缓本我的紧张,当然这种 舒缓需要协调于现实。 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带有理想色彩。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研究作家和艺术家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分析来积累和完善材料,并在感知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整个系统主要由创造心理,欣赏心理和评论心理组成。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文艺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等。
文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通过观察,体验和分析现实生活来积累和完善材料。
基于感知和记忆的创造性想象过程;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作家和艺术家的特征,例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基于感知和记忆的创造性想象过程研究在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如何感受和理解作品并引起情感共鸣;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丰富和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意志和热情;如何培养年轻人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等。
中国古代文学对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有许多精彩的见解。
在《乐记》中,分析了音乐与人们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由南朝梁六协撰写的《文心雕龙》,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作者的想象力活动,情感功能,突然的灵感以及作者与欣赏者的性格与创造之间的关系。
后世的许多诗词和CI演讲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在17和18世纪之后,随着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美心理学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领域。
德国心理美学家利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根据他的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作家的创造性活动以及读者的欣赏和共鸣视为升华被压抑的潜在性本能的必要条件。
他的门徒荣格发展了心理分析理论,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来分析文学和艺术的心理现象。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美国的阿恩海姆(Arnheim)撰写了艺术和视觉知觉,强调了文学心理学的整体概念。
19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写了《文学与艺术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前的文学心理学研究。
英格兰的尼达姆(Nidam)撰写的《关于19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发展的书》清楚地提出了文学心理学的研究以及美学心理学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摘要:一、引言- 介绍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及其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二、文艺心理学的概念- 艺术创作与心理学的结合- 研究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三、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 情感与艺术创作- 艺术形象与心理现实- 艺术欣赏与心理活动四、朱光潜理论的应用与启示- 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指导意义- 对艺术欣赏与批评的影响五、结论- 总结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 评价其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贡献正文: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创作与心理学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文艺心理学家,他的研究为我国的文艺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艺心理学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心理现象,探讨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思维、动机等心理活动。
朱光潜认为,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情感与艺术创作、艺术形象与心理现实、艺术欣赏与心理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朱光潜认为,艺术家的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其次,艺术形象是心理现实的反映。
朱光潜强调,艺术形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心理感悟。
最后,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理活动。
朱光潜认为,艺术欣赏不仅仅是审美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与心理体验。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在艺术家创作、艺术欣赏与批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艺术家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
对于艺术欣赏者来说,掌握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总之,朱光潜是我国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理论对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作家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在这本书里,朱光潜先生系统的介绍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柔和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采取了反传统的研究美学的方式——从心里而非哲学的角度为读者分析了核心概念“美学经验”,以及相关的美学问题,可以说是在实际的审美感受中思索着前人的美学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朱光潜先生对各个美学流派观点的继承与批判,建立起他自己的美学体系。
朱在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运用综合贯通的方法建立了三个部分:美观经验理论,艺术起源理论,艺术创造理论和戏剧论。
在此我想就美感经验理论进行在我理解基础上的分析。
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和西方近代美学一样侧重审美心里的研究,“因为事物能引起美感经验才能算是美,我们必须知道怎样的经验是美感的,然后才能决定怎样的事物所引起的经验是美感的”,因此他把分析美感经验作为美学的最大任务。
朱光潜先生提出希望“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里的事实去研究”,也就是说他希望打破传统由哲学出发通过概念分析和推演来研究美感经验的方法,而以从“心里事实”的层面开始自上而下地去分析美感经验。
然而朱光潜先生的想法是没有完全实现的。
《文艺心理学》这本书确实是侧重于从“心理事实”的角度去分析审美心里,但是朱光潜先生“美感经验”的最初概念以及认识根据来源于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
在我看来克罗齐在康德哲学基础上通过概念分析和推演而建立的关于美感经验的理论,是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朱光潜美感经验的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克罗齐没感经验理论的继承和批判上的。
《文艺心理学》这本书中涉及的美感经验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对没感经验形成的分析,对美感经验传达的理解以及美感经验的价值问题。
因此朱光潜先生的美感经验理论就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展开:1.对美感经验形成的分析(1).他认同克罗齐的观点,认为美感经验本身是“形象的直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
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十三是审判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
十四是审美的适中原则。
赶不上是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
十六是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二、吉布森。
实验艺术心理的当代代表。
他在图形后效、深度知觉,尤以创立生态光学理论而知名。
三、贝里尼。
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
主要贡献是体现在动机与唤醒、思维与心理美学,以及视觉艺术等领域。
他在60年代提出“唤醒理论”,又称“规范与审美愉悦的关系理论”: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时间的推移,表象间的新奇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移之以论人的审美,其愉悦是由于这两种唤醒而得到的:一是“渐进性”的唤醒,它使情感达到适当程度,其过程是紧张情绪的适度递增;二是“亢奋性”唤醒:情感超过可意的程度而剧烈上升,然后在唤醒下退时获得一种解除的愉快。
与此相应,艺术中有三种特征可以和唤醒有关。
这三种特征是:1、心理物理特征,包括光亮度、饱和度、大小、响度和色调等。
2、生态学特征,3、影响唤醒的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形式特征的“相对易变性”而实现的。
四、泽基。
《内存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是目前探讨艺术和脑神经之间的关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他认为,大脑与艺术的创造、接受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他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阐释的心理学家。
定神分析学派渐成气候是《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派又称深层艺术心理学。
一、主要的理论观念。
1、潜意识:这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为贡献。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
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欲望。
2、泛性论。
3、本能说。
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
4、人格结构。
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5、论梦。
首先,梦问题有巨大的压缩作用。
压缩也有一种躲避意识监视的侧卧身。
同样,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其次,梦问题呈现视觉的形象,绝活有抽象、无形的思想,在梦的世界里,最为活跃和流动不定的问题与记忆相关的情结性表象,具有很强的可再现性;三,梦中的视觉形象几乎老师处在一种调试紧张的“戏剧性”中,四是梦具有相当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与性有实质的联系。
二、有关艺术的论述。
关于审美动力,弗洛伊德第一次明确地把它纳入潜意识范畴,与潜意识的关系最紧要的是力比多。
正是力比多的转移这一点出发,弗洛伊德形成了以下三种观念:1、艺术家追寻压抑的宣泄或者力比多的转移往往具有固着性,因而他们同精神病人颇有相似之处。
2、艺术中的形式只是隐秘个人心得体会得以满足的过渡物,而形式之下或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使人得到快乐的情绪对象。
3、任何形式都透露或掩饰着变形了的欲念。
三、必要的批评。
好处:首先,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
其次,弗洛伊德是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
第三,他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影响很深远。
不足:第一,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学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
二是,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然地和潜意识领域中的童年情意综有关,或者更进一步说,假如力比多的转移、升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那么这种转移抑或升华在艺术的形式之上是否才有确定的价值?三是,正因为弗洛伊德在阐述艺术心理学的问题时,基本上采取“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因而他所解释的作品都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从而他的有关演说在解释其他原艺术作品时就往往是南辕北辙,缺乏普遍的适用性。
四是,弗洛伊德对于艺术的社会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
第三世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艺术心理学的两种发展走向:一是个体创作动力学说,其中有不少学者试图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实际上都不不放弃对弗洛伊德的基本原则;二是群体创作动力说,试图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探究创作的原初动力和集体无意识的渊源。
一、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他的理论体系主干所在,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与心理类型等方面。
1、集体无意识。
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惜玉怜香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
2、原型说,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各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各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原本祖先当时布景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荣格的贡献:第一,他是头一个极力高扬集体无意识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的人。
他大胆区分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把两者沟通的可能性寄托在原型之上。
其次,荣格的原型假说一旦涉及到个体的初评分析,那种可厌的先验论的气息毕竟大大地减少了。
二、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
他创立个体心理学派。
自卑情结,原指来源于器质性缺陷的自卑感,后兼指各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自卑感。
艺术创造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
对生活物概念: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出生顺序、最初的记忆和梦是生活风格的三个要素:1、出生顺序。
2、最初的记忆。
3、梦的分析。
三、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论”。
他认为,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一旦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也就是进入镜像阶段,人就达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点。
初次同化也意味着“自我疏异”,这时的我是一种具有逆反结构的、处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
这第一次的镜像影响人将来的一切心理发展,包括俄狄浦斯情结。
镜像说可以更加充分地凸现绘画观者、绘画和作者以及绘画本身的序列化意味,把隐藏于现象之后的复杂体验关系透明化。
2、心理功能的三个概念:一是想像,镜像阶段形成的,其中只有我是中心。
二是符号,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就转向更为复杂的现实。
三是现实。
第四节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开创才是惠太深入细致默、柯勒、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哲学基础是康德关于此岸世界的现象的观点、人类知识构成的布点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关于知识来源于对现象的自然观察和马赫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
两条重要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
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榙。
格式榙作为珍上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
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
二是同形论。
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是考夫卡与阿恩海姆,艺术观点如下:1、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艺术品就已经对艺术家存在着一种反作用力,它引导艺术家沿着某种方向去创作。
2、表现性。
也就是艺术品中的“格式塔质”,它是在作品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呈现出的总体性质,或者是由可见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不可风的意蕴。
3、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历来反对将知觉与思维截然分开。
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
研究绘画时,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这一原则完全是以知觉的抽象性廙基础的。
对于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来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抓住表现对象的结构特征,用最精粹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什么是衡量作品是达到简化原则的标准呢?归根结底是作品的形式与作品所要表现的意义的结构之关系。
4、视觉艺术的运动。
第一,作品的运动性取决于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第二,倾斜也能够造成整个形状的运动感。
第三,变形、频闪等手段所造成的运动效果。
5、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视知觉的平衡来自于的刺激使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的分页达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状态时心理上的感受。
第五节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探求人的意识的隐蔽之处,也不像行为主义的心理学那样注重刺激与反应的模式,而是倾心于人的“高级意识心理”,从而耀眼地成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即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外的第三种声音。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可分为7个成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看作是人的最高需要。
1、生理需要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各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指人希望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的保障,喜欢处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的环境中,并愿意选择熟悉和已知的工作。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有知心朋友,和同事保持的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4、尊重需要指的是希望尊重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一种需要。
5、认识需要是人们渴望了解外在与内存世界的要求。
6、审美需要指的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观照、口味与享受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乃是是各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希望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的需要。
移之于艺术家的需要:首先,看一看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人们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能从事艺术活动。
其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一方面,艺术家像常人一样有这一需要,但是,别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归属感与爱是艺术家建立其博大的情感世界的支柱。
再次,是尊重需要。
艺术家所从事的是特殊的职业,其劳动成果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同时也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创造力的确证、普遍的认可以及艺术生命的未来延伸。
四是认识需要。
艺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成果。
五是审美需要。
艺术家的审美已经是非常内在化了。
最后,是自我实现需要。
一个人必须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踏实于自己的本性,这正是艺术家实现其自我的真实情形。
二、自我实现理论。
这个理论与戈尔茨坦有关,后者用“自我实现”这种廉洁来描述每个有机体实现自己潜能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