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热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方剂学·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清热剂-清脏腑热 清胃散

清热剂-清脏腑热 清胃散

更多尽在清热剂-清脏腑热清胃散【方名】清胃散【出处】《脾胃论》【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方诀】【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

治宜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

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

升麻兼以引经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化裁】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再加玄参、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附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附注】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泻黄散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8页

分述
热 剂
1.清气分热剂 4.清脏腑热剂 2.清营凉血剂 5.清热祛暑剂 3.清热解毒剂 6.清虚热剂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9页

分述·清气分热


适应证: 热在气分 临床表现: 壮热烦渴,大汗,恶热,脉洪大; 或身热多汗,心胸烦闷,口干舌红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2页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3页

清脏腑热·导赤散


组成: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各 加竹叶适量。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54页

清脏腑热·导赤散


功效: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热盛: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
意欲冷饮,口舌生疮,舌红, 脉数
主治: 痈疡肿毒初起(阳证) (热毒内壅,气滞血瘀)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43页

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


临床表现: 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
或黄,脉数有力。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第44页

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


方解:
君: 金银花——清热解毒
臣: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橘 皮
——行气通络,活血散瘀,消 肿止痛
衄血: 黄芩、栀子、侧柏叶、白茅根
便血: 地榆、槐花
尿血: 白茅根,小蓟
皮下出血(紫癜):
紫草、仙鹤草、旱莲草、茜草、
清热剂清热剂概述ppt
大枣
第36页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

方剂课件第四章 清热剂.ppt

因此,在现代临床上清热剂 常用于治疗多种急性传染性、感 染性热性疾病,同时还治疗一些 非感染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疾 病、白血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中医辨证属里热证者。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 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以气分无形邪热弥 漫为其特征,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阴津耗伤。 邪入气分,里热正盛,故症见壮热烦渴,大汗 恶热,脉洪大等,治宜清热、除烦、保津为法。 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苦寒质润的知母等药为 主组方。由于邪热易伤气阴,故常配伍益气养 阴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粳米等。代表方 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余热未尽 身热汗多、口干喜饮 阴津亏损 舌红苔少、脉虚而数 邪热内扰—心胸烦闷、虚烦不寐 胃失和降—气逆欲呕 气虚失养—虚羸少气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方义分析
君 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止渴 臣 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 佐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使 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调药
1.辨证要点 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己伤, 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 临床以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 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之 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加石斛、天花粉、 沙参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消谷善 饥,舌红脉数者,加知母、元参、天花 粉等以加强清热生津的作用。
三、分类 里热证的治疗,根据病邪的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
不同,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清热方法,选择 不同的清热方剂。主要分五大类:
气血之分 气分——清气分热 血分——清营凉血
虚实之别 虚热——清虚热 实热——清热解毒
五脏——清脏热
脏腑之殊
清脏腑热
六腑——清腑热
四、使用注意:一是要辨别热证所在部位。二是辨 别热证真假,勿为假象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不可 误用寒凉,以免雪上加霜,益增其寒。三是辨别热 证的虚实,要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 乃阴虚火旺,即王冰所说:“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此时切忌再用苦寒,以免化燥伤阴,当以甘寒滋阴 壮水之法,使阴复则其热自退。四是清热剂在遣方 用药方面,对于邪热炽盛,服凉药入口即吐者,可 凉药热服,或加用少量热药,此即反佐法,正如 《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治热以寒,温而行 之”,意在消除寒热格拒的现象。五是要注意苦味 寒凉药物久服每易伤阳败胃劫津,必要时可配醒脾 和胃,护阴生津之品,防生他变。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 开能食。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清营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热初入营阴
主治症候分析
口渴或口不渴
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透热转气
竹叶石膏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
气分余热
身热,多汗
失治 白虎证
益气生津
气阴两伤
舌红少津,脉虚
胃气(虚)上逆

和胃
竹叶石膏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君:石膏 竹叶:清气分余热 • 臣:人参 麦冬:益气养阴 •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通补 •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 不同: 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幻灯片 25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幻灯片 26
辩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
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 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中医方剂学第4章清热剂

配伍特点
清营汤
1、体现了透热转气 2、用丹参体现了凉而不瘀
清营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温病热邪传入营分证。以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 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加减变化
清营汤
可按气分证与营分证的侧重点调整方中药量: 若气分热偏盛宜重用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也可加
石膏、知母; 营分热盛,则重用水牛角、生地、玄参。 若加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蒲公英等,可增强
本方解毒之功。 ●若神昏谵语较重:加安宫牛黄丸 ●若高热烦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地龙,或紫雪丹 ●若寸脉细数,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
现代运用
清营汤
现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 病,具有高热烦躁,舌绛而干等营分 见证者。
清营汤
使用注意
原书指出“苔白滑者,不可与也”。使用本 方应注意舌诊,舌质绛而苔白滑,是夹湿之 象,误用本方,则助湿留邪,延长病情(因 方中生地、麦冬、玄参等是养阴滋腻之品)。 故必须舌绛而干方能使用本方。
第四章 清热剂
一、概念
药物:清热药物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治证:里热证。
—— “八法”中的“清
法”
二、立法依据:“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三、清热剂的运用原则
一般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 盛尚未结实,若表邪未解,热已入里,应 表里双解。
四、分类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气分热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营血热证(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火热毒盛证(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清营汤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解
清营汤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药方各论——清热剂(四)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的论述:10、清热剂(四)2007-04-17 22:23五、清脏腑热(3)【玉女煎方论】清·叶桂:既云水亏火盛,竟宜滋阴降火,不必用石膏。

少阴不足,是肾虚火亢,当补肾为主。

至若阳明有余,乃胃中之实火,当清胃火。

病属两途,岂可石膏、熟地并用乎?认病不真,立广悖谬。

若真阴亏损而用石膏,害人不浅。

(《景岳全书发挥》)清·王士雄: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①,然用治阴虚胃火炽盛之齿痛,颇有捷效。

若治温热病,地黄宜生,牛膝宜删。

叶氏引用,决不泥守成方。

近读《景岳发挥》,果与陈氏之论印合。

(《温热经纬》)清·徐镛;少阴虚,则水亏而津液亦涸。

阳明实,则火炽而津液涸;少阴虚,则水亏而津液亦涸。

考两经合治之主,仲景猪苓汤养阴而兼利水,景岳玉女煎养阴灵清火。

盖白虎汤治阳明而不及少阴,六味地黄汤治少阴而不及阳明。

是方石膏清治节,虚则补其母也;牛膝入络通经,能交和中下,允为八阵中最上之方。

(《医方举要》)清·王泰林:此寓补阴于清火之中。

泻黄散用防风,欲其火从上散;此用牛膝欲其火从下达。

此方治少阴阴虚、阳明火盛之法。

若少阴阳虚、阳明胃实,当用附子泻心汤。

(《王旭高医书六种·退罹订类方歌注》)清·唐宗海: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

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

咳嗽不休,多是冲脉上俣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

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

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

麦门冬②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

(《血证论》)清·张秉成: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

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

清热剂ppt课件

清热剂ppt课件
暑热甚,石膏,金银花,连翘;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参、 石斛、麦冬。
3、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54
第六节
清虚热剂
55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6
主治 病机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 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温病后期,阴液耗伤,余热深伏阴分
22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解 毒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清泻三焦之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桔梗—载药上行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23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24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5
木通 生地
29
功用 主治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目 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痒, 阴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 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15g) 炙甘草一钱(3g)

清热泻火
20

牛蒡子 连翘
薄荷 玄参 僵蚕
辛凉疏散头面风热
马勃 板兰根 甘草

桔梗
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散壅滞
使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火郁发之
甘草(兼):调和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21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热喘咳证
病机
肺有伏火郁热
气喘咳嗽

皮肤蒸热

日晡尤甚
舌红苔黄
脉细数
方解
桑白皮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地骨皮 --清降肺中伏火,退虚热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运用
2、可用于小儿感冒后期、肺炎或支气管 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四)苇 茎 汤 ▲▲
• 1 组成和用法 〖组成〗 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 五升,去滓[60g] 薏苡仁 半升 [30g] 瓜瓣半升[24g] 桃仁 三十枚[9g] 〖用法〗 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 升,再服,当吐如脓。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 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 干。
•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3 方解
• 君 石膏 ── 清胃火。 臣 熟地 ── 重用,滋肾水之不足。
┌ 知母──助石膏泻火清胃,又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 佐┤
└ 麦冬 ── 清热养阴。
使 牛膝 ──补肾阴,导热下行。 ◆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攻。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秦皮 收涩止痢,清热解毒
配伍特点
清解之中兼收涩
运用
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 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白头翁汤
芍药汤
清热解毒 痢疾 清热燥湿
凉血止痢
调和气血
热毒痢
湿热痢
痢下赤多白少 或纯鲜血为主
痢下赤白 相间为主
脉滑数
黄连 生地 丹皮 当归 升麻
方解
清泻胃火
滋阴 清热凉血
活血消肿 养血活血,消肿止痛
清热解毒,发散火热
运用
1、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 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2、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牙 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六)玉 女 煎
• 1 组成和用法
〖组成〗 石膏 三至五钱[15~30g] 熟地 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 麦冬 二钱[6g] 知母、牛膝 一钱半[各5g]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 或冷服。
水煎服
功用
主治
病机
湿热壅滞, 气血失调。
便脓血
赤白相兼
腹痛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弦数
肠中 湿热
大便 赤白 相兼
方解
芍药 黄芩 黄连
大黄 木香 槟榔
当归 肉桂 炙甘草
治痢,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清热燥湿解毒 泻下通腑 行气导滞 养血活血 温行血脉,反佐 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 、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及泌尿生殖系 炎症等病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2、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脾 胃虚寒和肝阳上亢,皆非所宜。
泻白散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组 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一钱(3g) 粳米一撮
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
主治证
5 注意事项
• 不论肺痈之将成或已成,均可使用本方。
清胃散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
生地黄
组成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9g)
黄连六分(6g)
升麻一钱
水煎服。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Βιβλιοθήκη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喜冷恶热
面颊发热

口气热臭,口干舌燥

或牙宣出血 或牙龈红肿溃烂
或唇舌腮颊肿痛
舌红苔黄
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 热演示文稿
清热剂第四节清脏腑 热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
(或心经火热下移 小肠证)
心胸烦热
口渴面赤
意欲冷饮


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疼痛
舌红
脉数
方解
生地黄 木通 竹叶 生甘草梢
清热凉血养阴 清心火,利小便
清心除烦
清热解毒,止痛 调和药
配伍特点
清热利水,不伤阴液。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弱者慎用。 2.口腔炎、鹅口疮、急性 泌尿系统感染。
龙胆泻肝汤
清·汪昂《医方集解》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黄芩炒(9g) 栀子酒炒(9g)
泽泻(12g) 木通(6g) 当归酒炒(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车前子(9g)
水煎服。
[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 清利下焦湿热。
4 应用
• 1.临床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 而干为证治要点。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 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5 注意事项
• 若大便溏泄者,本方乃非所宜。
玉女煎
清胃散
胃热牙痛
胃火旺而肾水 不足之牙痛
胃火炽盛之牙痛
清胃火滋肾阴
清胃凉血
芍药汤
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气血并调,通因通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多用于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 急性肠炎等属湿热者。
2、痢疾初起有表证者慎用。 3、古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 气则厚重自除。此为治痢之大法。
返回目录
白头翁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 成
水煎服
功用
主治
热毒痢疾。
症状
方解
主治1
肝经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
胁痛
口苦
耳聋

耳肿

舌红
苔黄
脉弦数有力
主治2
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阴汗
妇女带下黄臭

小便淋浊

舌红
苔黄腻
脉弦数有力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柴胡 生甘草
方解 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清热利水
养血滋阴 疏畅肝胆,引药归经 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2 主治和功用
• 〖主治〗肺痈。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 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3 方解
• 苇茎——甘寒,清肺热,为肺痈必用之品 • 瓜瓣——清热化痰,逐瘀排脓
上清肺热排脓 薏苡仁
下利肠胃渗湿 • 桃仁——活血祛瘀,润燥滑肠
4 应用
• 1.本方为治肺痈的有效方剂。以胸痛,咳 嗽,吐腥臭痰或吐脓血,舌红苔黄腻,脉 数为证治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