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题专练3
初中历史题练习解答专题三(1)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学生版
专题三(1)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
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
据此推知()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B.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C.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2.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相同点的是()A.都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B.都有列强割占中国领土的内容C.都有巨额赔款D.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日本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
以下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B.日本利用这笔赔款,建立一支效忠天皇的军队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D.这笔赔款为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4.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对华采取“敲门”“推门”和“砸门”的步骤。
下列对“敲门”“推门”和“砸门”的理解正确的是()A.商品、鸦片、炮舰B.鸦片、炮舰、商品C.商品、炮舰、鸦片D.炮舰、商品、鸦片5、1860年英法攻入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谈判期间扣留了对方39名人质,将大部分英法侨民关押在圆明园,并导致20人惨死。
事发后,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其秘书也说道:“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
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
”通过这段材料可知,联军火烧圆明园()A.主要为了打击清政府的无理愚昧B.属于蓄谋已久的强盗行为C.实属两国于无奈之举动D.暴露了列强侵略与掠夺的本质6、历史学者马刃认为此战“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
部编版:七上历史《关于“商鞅变法”的3道材料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1)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
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3)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5)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2.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看百家讲坛,品胜败兴衰】材料一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实力。
(1)战国时期,“大兼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请说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及三次著名的战役。
3-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
真题专练沈阳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材料解析题1.“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绎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分)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
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风格题材之丰富多样,各类时隔体制之完善齐备,皆表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流传至今的宋词有两万多首。
明清时期文学是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其内容上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是通俗文学著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材料二:材料三: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已经形成。
儒家是这一时期的文化高峰之一。
汉武帝即位后,“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家体系——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引佛教和道教学是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唐代、宋代、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古代科技在当时世界处于怎样的地位?(1分)(3)材料三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1分)2.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国家政治体制核心的皇帝制度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国家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若干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5分)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自以为功德无且,令群臣商议国君的称号。
臣下李斯等认为,秦王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
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中考历史题组练 非选择题题组训练(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世纪大学的课程有哪些?从课程 设置上看有什么特点?
课程: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 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 学。(答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特点:一方 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答职业性和实用性亦可)
【 ×】(2)宋朝忽必烈时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丝绸之路来
到中国。
改正: 将“宋朝”改为“元 【 ×】朝(”3)印。度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将中国的造纸术、指
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改正: 将“印度人”改为“阿拉伯 【 √】人(”4)“。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
——《人民日报》1978 年 12 月 25 日社论
(2)材料二的这篇社论发表之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哪次重要会议?谈谈材 料中这一认识的重要历史意义。
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 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2)根据上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世界的观念也从此初步确立起来。
论述:15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西班牙、葡萄牙 王室的支持下,达伽马、迪亚士、哥伦布、 麦哲伦进行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新航路 的开辟使得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 粮食作物、牲畜物种的传播,使得人口增加, 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此外,新航路的开辟使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 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 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渐形成。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中国现代史专题练:(3)祖国统一大业
(3)祖国统一大业1、“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髙D.中国国力的强大2、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下列有关两段诗歌理解错误的是()A.“酷炎的夏日”指的是日本的侵略B.两次分离都是因为外来侵略造成的C.都寄托了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D.闻一多在诗中所指的分离曾长达半个世纪3、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这体现()A.三权分立原则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4、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5、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的时代意义是()A.便于从法律上杜绝“台独”B.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地位C.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D.利于“一国两制”在台湾实施6、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高中历史 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人民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基础巩固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某某广学会编译的《某某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A.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B.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C.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当时的介绍者已经清楚马克思是哪国人B项正确;“英人马克思”可证明D项错误;A项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C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 三项。
2.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
上述认识的得出,主要是由于李大钊( )A.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B.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受到某某与科学的洗礼D.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李大钊对社会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故B项正确。
3.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发生改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无政府主义的广泛传播B.发动者阶级属性的变化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斗争的对象发生重大改变,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1920年,陈独秀说:“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C.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D.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5.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故选C项。
6.1929年5月4日,国民党某某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及答案(3)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题及答案(3)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材料三)哥伦布自小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特别向往到东方寻找财富。
为了获得航海所需的财力支持,他曾向多国王室游说,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支持。
同时,在15世纪末,帆船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和“地圆说”的传播,都为哥伦布远洋航行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改编自百度百科(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字母对应的航海家姓名。
并请对“发现了新大陆”和“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做简要注解(如:字母——人名,发现了新大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曾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
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
这个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
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材料三:图A 图B(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后上台的英国国王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议会与国王的关系变化。
2019年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三【改革与创新】附答案解析
2019年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专项训练三【改革与创新】1.改革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的日本同中国一样,一直与世隔绝。
在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将军率领“黑船”抵达日本。
受到侮辱后的日本人认识到,要想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必须“求知识于世界”,才能摆脱危机。
材料二戊戌变法是中国的一个变法图强的机会,虽然在这个机会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不利的因素,但中国人毕竟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始近代化的变革,把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进程大大的推进一步。
材料三或许,我们应该认为1989年是20世纪的结束。
但我们应该更恰当地认为1978年是21世纪的开始,这一事件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当时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当然,1978年纯粹是一个中国的时刻,虽然它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海军准将佩里将军率领‘黑船’抵达日本”引发了日本的哪一改革?这一改革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变法图强中“不利的因素”有哪些?与材料一中的改革相比,两者有何共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1978年纯粹是21世纪的开始……是一个中国的时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
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中考材料分析题精选(3)八年级上(中国史部分)
2012年中考历史典型题目精选(中国史部分)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部分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
日本诱逼李鸿章在早已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蛮横地表示“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日本限定必须在一个月内办理割让台湾的手续,李鸿章请求放宽期限,说:“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
”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
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马关条约》;危害:该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或大大加深了中国半列民地化程度)(2)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这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本质区别: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或国共内部矛盾所致)(3)材料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外交历史?你有何感想?屈辱的外交。
感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
2、【追溯历史屈辱岁月】(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战争。
请问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意图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2) 鸦片战争前、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向英政府提议:“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商业活动处在受限制的状态中,就必然大受损害。
政府要采取各式各样的办法、清除障碍,达到我们的目标。
”请分析当时英国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什么会在中国受到限制?因为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或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奉行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没落腐朽。
(3)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清朝一些官员称其为《万年和约》,幻想这个和约可保万年和平、但历史无情地击碎了这一梦想。
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材料题专项(含答案)
材料题专项练习专项一:隋朝大运河材料一:右图1.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隋炀帝2.三点、四段、五河、六省分别指什么?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从北至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3.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4.上述两则材料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有何不同?答: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他对大运河的开凿持否定态度。
而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因为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大运河的开凿基本持肯定态度。
专项二:唐宋经济的发展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诗中的描写说明了什么?说明唐代农业发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材料二:写出上图农业工具名称 A 曲辕犁 B 筒车唐宋经济对比:唐代商业繁荣,地点受到限制——市、坊分开时间受到限制——仍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地点不再受到限制——街道及宅巷都可以开设店铺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专项三:科举制的演变材料: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1.回答上述材料与我国古代哪一选官制度有关?这一制度正式创立于哪一时期,标志是什么?科举制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2.回答历代科举制的演变。
隋朝: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北宋:增加科举考试名额;明朝:实行“八股文”,考试范围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及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将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摘编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保证“体人民”掌权,当时雅典设立的最高政治权力机构是什么?雅典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而采取了什么措施?雅典的民主政治对后世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法典对今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君权)在英国《权利法案》中的突出体现。
并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的认识。
2.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时代,阅读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革命成功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个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有效限制……英国之所以能在群雄林立的欧洲脱颖而出并顺利实现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于它那个时代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体制。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历史复习三轮冲刺:材料分析题专练含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1)分析材料一中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庄园法庭的信息?材料二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建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叫什么?反映此时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三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进程缓慢,但权力逐渐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城市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封建领主们却越来越贫穷。
后者总是需要借钱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于是只好不断地出让行政权力来换取现金。
城市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愿意收留那些逃难的农奴,这些人只要在当地住满几年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并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对商品的需求。
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初中历史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评分标准: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
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材料论述题一: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在性的(变化)。
由于美洲为欧洲所有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和异常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艺术进步——这在欧洲古老经济的狭隘的范围内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
……新大陆的白银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成为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古老大陆两端的贸易得以继续,而且,也正是通过它的大部分贸易使世界上原本相距遥远的部分彼此间联在一起。
——亚当.斯密(1)与材料中“美洲的发现”同个时期还有什么类似的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麦哲伦环球航行(2)观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2分)新航路开辟,不仅发现了美洲,促进美洲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新的航行路线的开辟,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突破了以前丝绸之路大陆两端贸易的局限,各大洲交流和贸易更加频繁。
随着各大洲的紧密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4分)材料论述二: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2分)(2)[答案示例]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是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材料题训练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我们要如何保障农民的权利,要如何令农民自己多得收成,那便是关乎平均地权的问题……以后民生主义真要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是完全解决,真要是“耕者有其田”,那才就是我们关于农民问题的最终解答。
——孙中山1924年8月《三民主义之民生篇》材料二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解决了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而且引导人民当家做主,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民生思想主要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对人民负责,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及当代价值》材料三邓小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的优良传统,并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
其民生思想以依托于社会主义并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公正为理念,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着眼点,并逐渐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论邓小平的民生思想》(1)依照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1924年关于民生思想的新发展的体现。
(2)依照材料二、三,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主要贡献。
两人的民生思想有何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邓小平在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主要成就、答案及解析:1(1)新发展: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2)毛泽东: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
邓小平:逐渐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实现社会繁荣和民众生活富裕。
关系:毛泽东民生思想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民生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实践中,两者的民生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3)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建立起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社会主义初级时期理论、共同富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生的相关问题、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关乎平均地权的问题”“耕者有其田”并结合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能够得出孙中山在1924年关于民生思想的新发展、(2)从材料“毛泽东民生思想不仅解决了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而且引导人民当家做主,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以公正为理念,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着眼点,并逐渐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能够概括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主要贡献、从材料“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民生思想”“邓小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的优良传统,并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中能够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启示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为了塞尔维亚 的独立!
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为了“和平”,必须把苏台德给德国!
团结起来,战
胜法西斯!
(3)冷战主要涉及的是哪两个国家?(2分)
(4)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更加多元化特点”指的是什么?(1分)
(5)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列举你认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2分)
【战争启示】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可谓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6)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方法有哪些?(4分)
世界现代史
一、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标志 交战双方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与反法西斯同盟 重要转折点 战争性质 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战后格局
(2)请将以上表格补充完整。(3分)
材料二 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普林
斐迪南大公
英国
德
德国
意大利
英国
苏联
材料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比较表(表3)
项目名称 参战国 卷入人口 参战人员 伤亡人员 直接经济损
(个) (亿) (亿) (亿) 失(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 15 0.7 0.3 180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0多 20 1.1 1.9 40000 (3)运用数据分析和图表统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从材料三(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分)
二、材料一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
国海空军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摘自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2)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说“1941年12月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2分)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2分)该举措有何重要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