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考点

变态心理学考点

1)定义: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分支,也称为异常心理学。

广义的概念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各种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总称;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异常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的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精神病:指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组精神障碍,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多种认识、情感和意志行为的严重异常。

2)发展(1)史前社会:用超自然力量解释异常行为,使用驱魔术等治疗。

(2)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希波克里特(现代医学之父,把心理障碍归因于生物学原因;提出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粘液。

)(3)中世纪:教会控制了一切,认为心理失常是魔鬼附体的结果,使用驱魔术等治疗。

治疗失败就虐待病人(4)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医生约翰·韦尔(心理病理学现代研究的创始者,断言患者患上精神病)。

菲利普·皮内尔负责巴黎一家大型精神病院。

(5)20世纪早期:体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心因性观点:认为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原因造成的。

3)评估与诊断(1)心理评估: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方法: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

(2)诊断ICD(国际疾病分类)、美国DSM、我国CCMD-3神经症性障碍神经症: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基础的精神障碍,患者对疾病有相当的自知力现实检验能力没有受损,行为受到影响,但在社会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人格没有瓦解。

CCMD-3: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躯神经衰弱症状。

主要类型有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基础。

(2)症状复杂多样,典型体验是患者不能控制他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

(3)患者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其症状妨碍了患者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幻觉分类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 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 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 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 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变态心理学汇总

变态心理学汇总

变态心理学汇总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1、与精神病学的联系和区别:相同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着重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

2、精神分析对精神异常的解释: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命题一);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命题二);不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固着);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矛盾时产生焦虑,后被压抑。

3、行为主义对精神异常的解释:由于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4、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存在的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1、正常心理的功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和改造世界。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方法: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郭念锋):主、客观统一,含有无自知力;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情感障碍程度: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性质: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2、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4、记忆减退:是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5、遗忘:对于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6、思维障碍:是由于某种外来的或体内有害因素的,破坏了人脑正常的活动规律或扰乱了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在病理的基础上退到低级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联想形成一些反乎常人的逻辑概念做出了为反常人逻辑的判断和推理,从而丧失了正常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能力,对现实进行了歪曲的反映。

7、思维过程障碍: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水平下降、扭曲)2、联想过程的障碍(过度、贫乏、错乱)3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逻辑倒错性思维、象征性思维、诡辩证、语词新作8、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9、被害性质的妄想: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影响妄想4、嫉妒妄想10、夸大色彩的妄想:1、夸大妄想2、发明妄想3、钟情妄想11、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1、自责自罪妄想2、疑病妄想12、妄想产生的条件: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成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现产生妄想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13、恐怖症:是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意转移的恐惧情绪。

14、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第三章心理变态的症状第四章精神分裂症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危机第六章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第七章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第八章成瘾行为第九章进食及睡眠障碍※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变态心理学二.心理异常的判断与分类三.学科发展简史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变态心理学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附后);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病变机制);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4).对心理异常病程(病期)的描述。

病程:疾病发展过程。

动态变化形式,即时程和演变。

如发作性、周期性、间歇性、进行性病程)病期:疾病持续时间。

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经验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症状标准:如躯体疾病一样,心理异常也是有症状的;症状可以通过各种临床医学检查予以确认;心理测验的应用意义重大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群心理水平呈常态分布。

“变态”:偏离了常模或标准。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即一个人的心理异常的程度。

离平均值的程度越高,则越不正常3.社会适应标准:是否⑴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⑵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

5.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6.四种理论模型解释变态现象1)医学模型(1)遗传因素(基因、皮层结构)(2)神经生化物质(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3)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4)脑损伤等。

2)心理学模型精神分析:心理异常是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类行为大多是由行为后果所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

病因揭示:一切变态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可以通过再强化,把异常变为正常。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阻碍(潜能受阻,自我完善受阻)。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1.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

2.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潜力的药物(或化学物质)3.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4.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5.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作出生物病理解释。

认为:遗传、神经生化物质、生物病原体、脑损伤等因素对人心理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6.双相障碍:I型双相障碍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也可能几个躁狂或抑郁期连续出现,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

Ⅱ型双相障碍以抑郁为主,在轻度躁狂和重度抑郁之间波动。

他们并没有躁狂发作期。

7.边缘型人格障碍:以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为特征,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

8.躯体神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知识要点:1.神经症的共同特征1)发病与精神应激因素有关2)具有相应人格特征3)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4)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尚好5)自知力充分6)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导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高唤醒:失眠、易怒、易惊、惊恐发作)。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回避。

3.妄想的特点1)无事实根据,甚至荒谬离奇;2)个人独有,坚信不移,无法说服;3)与病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和安全相关。

4.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附后);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病变机制);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4)对心理异常病程(病期)的描述。

变态心理学复习整理

变态心理学复习整理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阳性症状(The Positive Symptoms):阳性症状是指出现了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的反应,其表现包括幻觉、妄想、奇怪或混乱的行为和思维障碍,如不连贯。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理障碍。

强迫行为(compulsion):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过分的仪式动作,通常按照某种特定的模式或僵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

心身障碍(Ps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是指由心理因素所引起或所恶化的真实的身体症状,例如虚弱、高血压、头痛以及胃炎等。

这种障碍的基本特征是精神或心理因素对躯体产生不适当的影响。

“多轴系统”(multiaxial system):就是包含着多个与个体有关的信息轴(区域)分类体系,这一体系有助于治疗师针对某一障碍制订治疗方案。

信息轴通过组织和沟通临床信息、捕捉临床情境中的复杂性和描述同一诊断下的个体差异性,为个体特殊情况的描述增添了更多的前后关联和细节。

妄想(delusion):是一种错误、歪曲的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信念不一致。

用事实、说理都无法纠正。

特殊恐惧症(Special Phobia)是对某种特定物体或情境有不合理的害怕。

当患者暴露在这些物体和情境中时,他们会立即感到特有的恐惧。

DSM-Ⅳ-TR根据患者所害怕物体的来源将特殊恐惧症分成如下类:血、伤害和注射、情境(如飞机、电梯、闭密的空间)的恐惧症、动物和自然环境(如高处、水)的恐惧症。

分离性遗忘症(psychogenic amnesia):是指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在某种应激性突发事件之后出现。

这些信息并未永久性丧失,只是在遗忘症发作期间不能回忆而己。

由于记忆中的这种空白过于广泛,因而不能用普通的健忘加以解释。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catatonic schizophrenia):有明显的精神运动障碍,可表现为运动性不动、运动性活动过多、极端违拗、缄默、各种怪异的随意运动、模仿言语、模仿动作等。

《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变态的定义及其历史1、判断一个人的具体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变态,诊断专家们常常会意见不一致。

2、判断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元素是:①痛苦;②适应不良;③不合理;④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⑤少见的和非传统性;⑥观察者不适;⑦违背标准。

3、痛苦:①变态使人痛苦;②此外,痛苦不是变态的充分条件;③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元素。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变态的。

4、变态心理(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5、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行为3个方面功能的损伤。

6、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必须是伴随痛苦而产生的,这一点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成分。

7、功能损伤这个概念是非常有用的,虽然它并不能够完全让人满意。

8、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考虑种族、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

9、判断变态时应注意的几点:①判断的误差;②观察者之间的分歧;③观察者和行为者之间的分歧;④不要轻易下诊断。

10、在我国,13亿人口中大约只有2万名精神科医生。

而在美国,2.5亿人口中有20万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

11、早期对变态成因的认识:①超自然的解释:在史前社会,万物有灵论(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的信仰被广泛传播,心理障碍常常被归因于万物有灵论。

②生物学原因:a把心理上的疾病归于躯体。

b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包括:希波克拉底、梅迪以及心理障碍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观点。

c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思想中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多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希波克拉底假设,正常的大脑机制涉及四种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粘液。

③心理学原因:a催眠b从梅斯梅尔到弗洛伊德: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被广泛地使用。

12、18世纪末期,精神病患者被当作动物对待的观点遭到了批评。

尽管不是十分有效,但却加速了人本治疗的进程。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一、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精神异常、人格畸变和心理障碍的科学。

2.变态行为的特征:不正常、违背社会规范、病态。

二、变态心理学的类别1.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3.性别身份障碍:如性别认同障碍。

4.恋物癖和恋物狂:指向不寻常的物体或情境发展出迷恋、依赖或性快感。

5.性行为障碍:如性偏执、性虐待等。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评估病人的症状和行为来探究变态心理现象。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测量和观察变态行为。

3.统计学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研究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现象。

四、变态心理学中的常见疾病和症状1.强迫症:表现为频繁的、不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和思维。

2.焦虑症:表现为持续的、过分担忧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和不安。

3.抑郁症:表现为长期的、严重的低落情绪,伴随着失去兴趣、自卑、睡眠障碍等症状。

4.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现实感受和幻觉的分裂,意识混乱、人格解体等。

5.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内疚感和同情心等。

6.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认同困扰、情绪不稳定等。

五、变态心理学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于精神障碍,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心理分析等,通过改变病人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症状。

3.环境疗法:改变病人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应性训练和支持,促进康复。

4.社会支持: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资源,帮助病人重建社交网络和自我认同。

六、变态心理学与社会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安维稳具有重要意义。

2.对变态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变态行为的警惕性。

3.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高变态心理疾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复习要点,旨在帮助你回顾和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 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4、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观点,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

6、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以被突然打断。

患者会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患者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

7、刻板动作: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8、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声,是指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中回响。

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11、强迫意向:患者怀有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且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本我从此得到满足是因为疾病本身。

继发性获益:症状可以让患者免于承担责任,得到更多照顾。

3、器质性:症状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证据,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4、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情感假性幻觉:患者的幻觉想想不清晰,位置不精确,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感觉到主要区别体现在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

3.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

4.希波克利特对于心理异常现象的观察相当细致,说明古希腊学者对行为异常已有初步的认识,看到了心理异常现象与人脑的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克雷丕林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及现代心理学联系了起来,其最大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了桥梁(创始人),提出了许多变态心理学研究课题。

第三章:1.(选)一旦过分运用货运用失效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表现的几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2.埃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贝克创立了认知转变疗法。

第五章(重):1.(名解)不识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2.(名解)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3.(名解)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4.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定义、区别)内感性不适又名体感异常。

躯体内部产生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如牵拉、挤压、游党虫爬、扭转等感觉。

多见于具有疑病症状的各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脑外伤后综合症或更年期精神障碍。

内脏性幻觉: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的异常感觉。

如感到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感到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等。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它是以人类异常心理或行为的症状表现及发生原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2.心理健康层次: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精神障碍3.鉴别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社会适应、人格改变、自知力、主动求治。

4.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5.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①经验标准(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和观察者的判断)②症状标准(医学标准,有病理依据,心理测验结果)③文化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与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习俗是否冲突)④统计标准(指偏离平均值(常模)的程度)6.精神疾病分类:ICD-10 《国际疾病分类——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DSM-IV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CCMD-3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和DSM诊断体系区别:CCMD: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DSM多轴诊断:临床综合征、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躯体疾病、社会心理和环境心理、总体功能评估。

7.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①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②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③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④对心理异常病程(发作过程,如周期性、发作性),病期(持续时间)的描述8.变态心理学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相关研究抽样方法:病例控制抽样(事后因素设计):通过比较突出特征;人口特性抽样(高危抽样):进行前瞻性研究;血亲设计:评估遗传因素对心理异常的影响。

第二章1.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做出生物病理解释。

医学模型的解释包括:①遗传因素(高尔顿,天才是遗传的)②神经生化物质(脑内生化物质的改变,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③生物病原体④脑损伤医学模型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药物),物理治疗(ECT电休克、精神外科)2.心理学模型①精神分析模型(弗洛伊德):心理异常是潜意识矛盾冲突的结果。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基础知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测试
辅导
治疗
培训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概述
测试
辅导
治疗
培训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希波克里特】 朴素唯物主义见解 “体液学说”,解释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早 他的推论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心理是脑的功能”这
一判断的雏形。
期 【布洛卡】
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帕斯德】 “细菌理论”
测试
辅导
治疗
培训
【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之父
【马斯洛】
人本主义
心理 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
“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测试
辅导
治疗
培训
古西腊:盖伦,“气质”概念
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
拓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展 知 格式塔心理学派:魏特海墨,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完形) 识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詹姆士,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分析心理学:荣格
测试
辅导
治疗
培训
【真题】 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C )
A、精神异常 B、心理异常 C、行为异常表现 D、语言异常表现 E、动作异常表现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束都突然。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

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考点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概念: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 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变态心理;思维奔逸;思维迟缓;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二、重要人物克雷培林;梅斯梅尔三、分类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痴呆;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分离障碍;转换障碍;四、辨析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获益与继发性获益;器质性与功能性;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恐惧与焦虑;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惊恐障碍与恐怖症;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分裂型人格与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与人格分裂;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易性癖与异装癖;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五、基础知识如何判定其精神活动是否异常;精神症状的基本特点;自知力的检查步骤;病理性妄想的特点;神经症的特点;强迫症患者的特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躁狂症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子人格交流方式;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重点复习:常见病理现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判别变态的基本要素1.痛苦.: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要素。

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变态。

2.适应不良:一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使个人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是决定此行为是否变态的基本元素。

3.不合理: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适当的理由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变态。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观察者不适7.违背标准变态心理的定义:一)心理障碍:它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断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1.心理功能紊乱它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

认知——思维——思维迟缓;关系妄想情感——情感倒错行为——刻板动作、木僵2.痛苦或功能损伤(1)痛苦(2)功能损伤3.非典型性反应,即行为反应是不被一定文化所期待。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

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

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消灭他。

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ICD-10已经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只保留精神病性作描述之用。

而且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行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2、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第二个:认为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以上述两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五个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叫力必多;②性心理发展在力必多驱动下经历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对应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④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⑤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防御机制。

1)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①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发展受挫会造成“固着”和“退化”;②焦虑体验: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③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以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出现神经症、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①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性特征上的区别;②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③神经衰弱与癔病:前者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后者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3)人本主义的解释①潜能的性质和特点——趋向完美②心理异常的原因:潜能受阻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3、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组织正常运行;3)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4、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四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郭念峰三原则(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内在心理活动的一致性、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5、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且要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医生一起实施。

6、感知障碍:1)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反应过强。

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内感性不适: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7、知觉障碍: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按感觉器官不同可分幻听、幻视、幻嗅等1)幻听:包括非言语性和言语性的幻听(评论,命令,争论)。

见于精分,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

见于精分,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

3)内脏性幻觉:躯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

多见于精分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二)按体验来源,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1)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刺激从外部进入并由相应器官感受)。

2)假性幻觉:与上相反。

产生于主观空间(脑内、牙齿内),不是相应感觉器官感知。

如患者说闭上眼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三)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1)功能性幻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或消失。

见于精分、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2)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刺激因素有密切联系。

见应激精神障碍或癔症。

8、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表现语量多语速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见于躁狂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贫乏: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

见于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3)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思维联想过程破裂,内容缺乏意义上连贯和逻辑性,逻辑混乱。

4)思维不连贯:意识不清楚,言语支离破碎,语句片断,语词杂拌。

见脑器质性或躯体病所致精神障碍。

★破裂性思维与思维不连贯的区别:前者意识清楚而后者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

5)思维插入: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不自主的意外联想,认为是别人强加的思想不受自已意志的支配。

见于精分。

6)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

指一种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思维插入与思维云集的区别:思维插入患者还有属于自已的、受其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强制思维完全不受其意愿支配,已没有自已的思维活动。

(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妄想的特点:①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②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已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③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妄想的主要内容①关系妄想:把实际与已无关的事情认为与自己有关系。

②被害妄想:坚信有人跟踪、陷害。

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他人言、行有特殊含义,如认为妻子分梨为想离婚。

④夸大妄想:感觉自己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夸大自已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⑤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坚信自己患了严重铁面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

⑥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有外遇。

因此跟踪监检查配偶的日常活动,形式不可理喻。

⑦钟情妄想:被钟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爱情,遭到拒绝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考验。

⑧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

认为自已内心想法或隐私被别人知道。

按照妄想的起源分: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①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

②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2)强迫观念:又叫强迫性思维。

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等。

9、记忆障碍:1)错构:记忆细节错误,坚信不移(有中生它)2)虚构:将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确有其事(无中生有),内容常变化,易受暗示。

10、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影响,使大脑发良不良或受阻所造成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

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11、自知力障碍:自知力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评能力。

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

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严重程度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12、情绪障碍:1)以程度变化为主: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专栏4-1 关于焦虑二级)。

2)以性质改变为主: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易激惹:细小的事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13、意志行为障碍:有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

14、精神运动性兴奋: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

1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违拗、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16、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

可维持清晰意识和基本智力,但认知功能有障碍。

17、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常持久甚至终身存在,妄想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荒谬,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史短暂而不突出。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

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觉察,有时人格可保持完整。

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18、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如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19、神经症 P 319—321 (诊断打分)20、应激相关障碍:又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21、人格障碍: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22、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23、郭念锋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反比)、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24、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心理冲突常形)、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最初事件(未泛化)。

25、严重心理问题: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激发(内心冲突常形),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与最初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痛苦情绪(内容充分泛化)。

26、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

评分:4-5分、不能确诊神经症、心理冲突是变形的。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28、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患者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29、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30、压力源的种类:按对主体的影响可分:1)生物性压力源: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躯体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

2)精神性压力源:影响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错误认知、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失恋、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人际适应问题)。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付的压力。

又分同时性叠加压力(若干压力事件同时发生,如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相继发生)两类。

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如战争、地震、空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