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课程篇肉谈杨朔散丈的意境创造尚莉(甘肃省庆城县驿马中学,甘肃 庆阳)摘要: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的意境创造。
杨朔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 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新鲜的意境……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关键词:杨朔;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大家,是十七:得半枯,像是死了,其实没死……肩膀抱着肩膀,好不威风。
”这两 年散文创作的首数名家。
他对散文的钟情,正如鲁迅对杂文。
他的[棵树,不正象征着像邹文楷这样的老革命家吗?他们在敌人面前 散文描写人民的斗争、劳动,以及人民的思想。
而他又不仅仅是一[意志坚定,对革命从未失去信心,坚韧不拔。
这其中饱含着作者对 位散文家,还是一位出众的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井冈山老一辈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这种井冈山精神的赞 养。
杨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诗一般的意境的创造,把散文[颂。
作者将两棵树拟人化,融入了自己浓浓的感情,做到了内情与 当诗一样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使他的1外景的精密融合。
散文意境优美、诗意醉人。
[ 除此之外,还有《埃及灯》中,对那小小玻璃灯的描写,寓意深一、比兴手法,表达意境 [刻,不仅表现出埃及人民的友好、中埃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且我国古典诗词,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有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埃及人民对光明的渴望。
杨朔从烘托作品主题的角度 形象、情景交融、含蓄等,而杨朔也正是借鉴了这几种方法,来创[出发,精选自己所要描写的自然景物,这就为情景交融的意境创 造自己散文中的意境。
如在《雪浪花》中,以“雪浪花”这个形象作;造了先决条件。
如若他所写的景物与文章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 为经纬,着力刻画了老泰山这个诗意形象,以创造意境,编织全[就难以做到情景交融一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倒像是块柔软的面丨 三、含蓄凝练,体现言境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杨朔散文的诗意
杨朔散文的诗意————————————————————————————————作者:————————————————————————————————日期:杨朔散文的诗意-教师教育论文杨朔散文的诗意文/李三梅杨朔的散文,代表着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最突出成就,在文坛上嬴得了很高的声誉。
杨朔是以一个诗人的心灵来感受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因此其作品以盎然的诗意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创作散文的艺术风格上,杨朔不满于当时豪言壮语式的颂歌,也不满于空洞、说教的文风,他积极要求打破散文艺术表现的沉闷局面,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他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杨朔的作品中,这一诗化散文的艺术风格,着重是从下面几方面具体表现出来:一、善于创造诗的意境杨朔曾说:“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久经磨炼的古典诗章,…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交融,是具化的产物。
《荔枝蜜》中,作者以徐徐自如的笔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绚丽的图画。
是以“又浓又翠的从化山水”,“并不出众的从化荔枝花”,“成色纯养分多的荔枝蜜——这三幅图画构成如诗如画的广阔生活背景,使读者强烈地感到当你置身此景时,不能不这之动情,不能不去看一看那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继而作者错老梁之口介绍了蜜蜂的劳动、奉献的需求: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在此文中,不管是环境的渲染,还是蜜蜂形象的刻画,作者都力求创造诗的意境,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
二、构思新颖,曲折有致杨朔曾说:“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荔枝蜜》中的布局安排,就体现了这种艺术构,而在布局安排中,最主要的莫如开头,好的开头,有如鲜花带露,春色满园,让人一见钟情。
诗化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摭谈杨朔散文《画山绣水》
变 幻 成 各 种 各 样 神 奇 的 物 件 。这 种 奇 景 , 往 今 来 , 知 有 多 古 不 少 诗 人 画 师 , 要 用 诗 句 、 彩 笔 描 绘 出来 , 底 谁 又 能 描 绘 想 用 到 得 出 那 山 水 的 精 髓 ? ” 者 用 了 浓 墨 重 彩 . 反 复 复 地 加 以勾 作 反 描 。 第 一 句 是 写 水 色 的 ,用 了反 复 、 比喻 和夸 张 的手 法 。 喻 体— — 青 梅 名酒 有 新 鲜 感 。 第 二 句 是 写 怪 石 奇 峰 的 , 总 写 , 先 后 列举 分 写 , 了 比喻 和 比拟 的手 法 。第 三 句 是 承 接上 句 , 用 用 反 问 的 方式 . 一 步 强 调 。 进 对初 三 学 生 概 括 归 纳 能 力 和 分 析 材 料 的 能 力 显 得 非 常 重 要 。 确 而 敏 感 的 语感 是 学 生必 不 可 少 的一 项 能 力 。 生 语 感 正 学 的 外在 表 现 在 很 大程 度 上 表 现 为 学 生 的 语 言 敏 感 度 ,即 在 自 动 化 的模 式 下 反 映 出来 的 一 种 语 言 素 养 。 但 是 这 种 语 感 并 非 是 与生 俱 来 。 是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 中 必 定 有 一 个 科 学 的 习 得 或 其 过 程 。所 以抓 住 合 理 的材 料科 学 地 训 练 必 将 是 学 生 语 感 培 养 的必 经 之 路 。 二、 间接 材 料 。 自然 穿 插 间 接 材 料 , 是从 他 人 那 里 得 来 , 非是 作 者 自己 直 接 体 就 并 验 和 搜 集 到 的材 料 。在 本 文 中 就是 船 家 讲 的 关 于 山 岩 来 历 的 种种传说 。 般来说 , 景 就是赏景 , 必相机地进 行一些教 育 , 赏 不 诸 如阶级教育 。 赏景 是 欢 娱 的 , 离开 现 实 人 生 的 , 审美 的 , 级 是 阶 教育是理性的 , 附于现实生活的 , 在一起 , 有些别扭 。 依 凑 很 在 介 绍 作 者 写 作 背 景 及 生 活 年 代 的基 础 上 启 发 引 导 :O 2 世 纪6 年 代 是 一 个 强 调 以 阶级 斗 争 为 纲 的年 代 .杨 朔 是 一 位 0 努 力 以 自己 的体 验 表 现 时 代 精 神 的 作 家 . 总是 注 意 融 入 主 流 意 识形 态 的话 语 , 文 的 这 种 写 法 带有 时代 的 印记 。 本 这 些 传 说 大 多 都 是 讲 述 旧时 代 劳 动 人 民 的 苦 难 生 活 的 , 作 者 在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 风 景 中 插 入 这 样 的故 事 .是 借 船 家 指 点 江 山叙 述 出来 的 。 这 种 生 活 状 况 投 影 到 自然 山水 上 去 , 把 构 成 了 许 多传 说 和 故事 。 们 在欣 赏 山水 的 时候 , 我 自然 而然 就 会 联 想起 这 些 故 事 来 。 作 者 这 样 写 就 是 要 人 们 在 观 赏 美 丽 的 自 然 风景 时不 要 忘 记 阶级 压 迫 , 惜 现在 的美 好 生 活 。 珍 间接 材 料 运 用 得 好 ,能 丰 富 作 品 内容 。在 本 文 中运 用 传 说 . 人 们 想 见 到 山岩 的 神 态 , 有 较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让 留 比具 体 描 述 要 好 。 接 材 料要 和作 者 的直 接 见 闻统 一 起 来 运用 , 文 间 本 讲 了 几 个 传 说 , 写 一 些 江 上 景 色 , 者 相 互 穿 插 , 合 得 比 再 两 组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杨朔的散文色彩浓郁、意蕴丰厚、构思精巧、以诗为文,形成了清丽隽永、含蓄凝炼的艺术风格。
杨朔的散文讲究神韵。
他的文笔尽是散开。
杨朔的散文创作在六十年代散文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他在散文“诗化”的追求中,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他用纯熟的笔法,进行了意境的营造、结构的曲深、语言的锤炼等多方面的探索,最终实现了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诗化“散文”的创作,并未使杨朔在思想内容上提供比同时代作家更多新的东西,但在散文本体属性和审美特征的回归上,杨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出了自己有限的探索。
如在散文体制上,他促进了散文由客观记叙体制向主观抒情体制的转移,使抒情散文创作蔚然成风。
构思上形成了“物情理”的模式,后期的作品运用的几乎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总是去刻意寻找一虫一叶、一石一木与他要赞美的劳动人民的品质之间的联系,其散文意境的生成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结构上多袭“由幽入明,卒章显志”的套路,在外部形态上呈现为“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三段式”的创作模式;立意单一、明确,散文所载之“道”几乎无一例外属于:歌颂美好的江山、美好的人劳动人民,而作为散文家必不可少的“独抒性灵”的一面,却在散文中无声地缺席了。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以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方式达到诗的境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写人状物时,他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其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常常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令人豁然开朗。
他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他的作品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总的来说,杨朔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谛。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创造而闻名。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为特点,表现了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热爱与思考,从而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氛围的意境。
本文将从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角度,探讨其作品如何营造出深邃的情感氛围,引领读者进入无限悠远的意境空间。
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体现在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上。
自然是杨朔散文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他以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细腻描写,将自然中的美妙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早春》一文中,他描绘了冰雪融化后春天的景象:“满墙翠蔓,冰雪尚露,大地凿然一团翠团。
铺街的百年乔木,枝重叶欲言,青贮未亏。
腊桔门前,一片丽青翠,华藏一叶柑。
”这些用字用景。
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生机盎然、清新无比的春日世界。
杨朔以散文的形式营造出了春天的色调和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花香草绿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明媚和生机。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绘和鲜明的色彩对比,激发读者的感官和想象力,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从而产生共鸣,进入到一个温暖惬意的意境空间。
杨朔的散文作品在意境创造方面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触摸和人情的深沉体会。
他常常以一种细致入微的叙事方式去触及生活中最平凡的细节,将这些细节和情感化为文字,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意境。
比如在《季风》一文中,他描述了一次深情的“褚红梅”之旅,通过对小人物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呈现出一种充满人情温暖的意境空间。
他写道:“四月,闷热的中午,风是那刺骨的辣沙,盘缠在身旁的树木稀氲昏蒙,深如懒糊的气光。
但正在避开人的房垣树木之下。
这一迭迭的街垄,疏淡低首向东伸去,锡门竖在街头每条尽头,宜兴白白的水蒸气,挂在宜兴老街淡黛白色木格门帘的上方。
”通过这样的叙述,杨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清新、温润的意境氛围,读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那种懒懒的春天气息和蕴藉着深情的生活温馨。
杨朔的散文作品也在塑造城市意境方面下了一番苦心。
他用娴熟的笔触,表现出了其在城市中对人文和生活的感悟,营造出雍容华贵的都市意境。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他的散文尤为著名,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本文将就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进行浅谈。
首先,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富有变化和丰富色彩的意境。
例如,他在《雪域雨荷》一文中写到:“雪是天官赐予的,沙是地皇倾囊而落的。
现在,坐落在这个方寸之间的我们,在先生的号召下,点走了所有的油灯,面对着这利剑似的飞霜,斟了一杯清茶。
茶是李白送给芝芝的,也是杜甫借给珍珠的……”。
这里,雪和沙都具有象征的意义,雪象征着皇权和神权,沙则象征着性情和生命。
散文中通过这样的象征手法,既丰富了意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杨朔也擅长运用比喻手法,通过比喻的手法创造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游走在星际的世粒》一文中,他写到:“我们一路飞行,追逐着亘古不变的墨迹,如同珀融在大海中的航行。
它如此,正如古希腊诗人所说:‘珀融海上,按照自然德行,沿岸举行竞赛,但是,珀融却不竞赛。
’”。
通过对比珀融在海上的航行,创造了遥远而神秘的意境,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美妙的氛围。
最后,杨朔在意境创造中注重细节描写,强化了散文的感性色彩。
例如,在《病中杂记》一文中,他写到:“雨过还有彩虹,那条横跨北领地的天空串,有你一阵子的红,也有你暴风雨后的凄凉……”。
他通过对彩虹的描绘,营造出诗意化而抽象的意境,同时用细节描绘使得散文更加真实贴切,读者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涟漪,还能感受到亲身经历爱与离别的痛苦。
总之,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充满深情,紧扣人类情感。
而要达到这样的创作水平,则需要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不断的琢磨和练习,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感性经验。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摘要】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其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其特点和风格独具一格,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塑造,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中意象丰富并具有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杨朔散文通过意境创造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和思绪,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内涵。
意境创造使得杨朔的作品成为了经典之作,引人深思,留有余韵。
通过对意境的精准把握和创造,杨朔的散文作品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巨作。
【关键词】关键词:杨朔散文、意境创造、独特魅力、风格、情感表达、意象、感染力、读者、艺术魅力、艺术内涵、经典。
1. 引言1.1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和研究者。
他的作品充满着情感与思想的交融,表现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他的散文中,文字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杨朔散文中所展现的意境独特而深刻,经常能让人陶醉恍若置身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情怀。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蕴的深远,他的作品常常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沉浸不忍离去。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对于情感、意境、文字的高度把控和融合,使其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超然。
通过对杨朔散文的品味和感悟,读者能够领略到一种别样的文学魅力和内涵,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
1.2 意境创造在杨朔散文中的重要性在杨朔散文中,意境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意境作为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深刻和有力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杨朔的散文作品中,他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情感的表达,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文学世界。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而著称,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形象的描绘,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的象征和暗示。
通过对自然、人物、事件等元素的描写和组合,杨朔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触动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论“散文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散文家杨朔擅长将生动的语言融入他的小说中,使读者不仅能够体验到故事的情感内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热情。
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精彩纷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杨朔的小说创作历程。
一、杨朔的小说特点杨朔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常常采用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同时又能够在细微之处把握人物的情感,使人物更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
二、杨朔的小说代表作品杨朔的小说代表作品包括《暗夜危机》、《阿长与诸葛亮》、《风雨上海》等。
这些小说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社会观察能力和文学造诣。
三、杨朔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杨朔生活在动荡的时期,他创作的小说常常爆发出强烈的社会现实性。
正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急剧变化,让他的小说充满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锐利的观感,同时,杨朔也善于将历史、传统文化等融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在现实与传统之间进行切换,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杨朔的小说创作方法杨朔的小说创作方法包括渐进式创作和生活积累式创作。
这种写作方法,首先要求作者在文学造诣上有扎实的基础,并且善于对日常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验。
同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情感素材,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进行创作。
五、杨朔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杨朔的小说在情感表现和文学风格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坚持社会伦理准则和人道主义思想,他通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内心情感,让读者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价值。
六、杨朔小说创作的意义与影响作为一位伟大的散文家和小说家,杨朔的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的小说创作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拓展人们的文学观念和文化视野,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杨朔小说的文学评价杨朔的小说在文学评价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他的小说作为文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同样也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散文家和小说家。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他以散文作品《黄河落日》而著称,同时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学专家。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再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入手,探讨他在散文创作中的意境表达与塑造的技巧和特点。
一、意境概述意境即情趣的凝结,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言辞、形象和氛围的塑造,营造特定的情感和思想氛围,这种情感和思想的氛围即是意境。
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隐性的存在,它的表达和展现往往需要依靠作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字表现力。
通过营造细腻、真挚的情感,以及激发读者的共鸣,作者可以实现意境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于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二、自然意境的创造杨朔的散文作品中,自然意境的创造是其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自然界往往被赋予深刻的寓意和感情色彩,成为其意境塑造和情感表达的主要对象。
在《黄河落日》中,杨朔以家乡黄河为背景,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并将这种景色与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悟相融合。
比如他写到:“看惯了黄河,见惯了它起伏而去,也见惯了它伴随着日月星光,缓缓流淌。
这流淌着的不只是水,还有对生命的尊严和坚韧。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和对人性情感的抒发,杨朔创造出了一种绚丽多彩的自然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三、人文意境的描绘除了自然意境,杨朔的散文作品还以人文意境为重要创作题材之一。
在他的散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诗意的生活情感。
在《黄河落日》中,他写到:“黄昏下,散步在河边的老人们头发花白,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步履蹒跚,却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坚韧和自信。
”通过对老人形象的生动描绘,杨朔创造出了一种深情的人文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生命、对岁月、对坚韧的深刻思考。
四、情感意境的渗透杨朔的散文作品中,情感意境的渗透是其意境创造的关键所在。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摘要】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意境创造方式,展现出深厚的美感和情感渲染。
通过精妙的语言运用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他构建出富有诗意的文学世界,引导读者进入情感共鸣的境界。
杨朔散文中融入了读者参与的元素,与读者形成互动,使意境更加生动而深刻。
这种意境创造不仅为作品赋予了高度美感,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具有独特的价值,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心的震撼,展现出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通过对杨朔散文意境创造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领略他作品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杨朔散文、意境创造、独特魅力、文学创作、语言运用、意象表现、情感渲染、读者的互动、高度美感、启示、独特价值。
1. 引言1.1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杨朔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意境而著称于文学界。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其质朴、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他笔下的意境,常常让人如入梦境般沉醉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深邃。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他对人生、自然、情感等主题的深刻描绘,以及对细微之处的凝视和感悟。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温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内心世界。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还表现在他对意境的运用上,通过生动丰富的意象、精准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引发出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杨朔散文的独特魅力在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细腻感悟,以及他独特的意境创造能力,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真实。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1.2 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氛围、意象等,通过语言的艺术表现来营造特定的心理感受和想象空间。
在文学创作中,意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分析记得以前学过的一篇散文叫《荔枝蜜》,现在对于它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更没有注意到它的作者是谁,直到最近学习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散文”,才对这篇散文的作者杨朔有所了解。
首先“十七年散文”,指的是以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间的这十七年中,作家创作的类型为散文的文学文本的总和。
而在这其中,处于公开发表状态下的散文又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以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较为出色与成功。
而这其中,又以杨朔的散文成就最高且自成一体。
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
杨朔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7-1949)主要内容是赞美革命,宣传抗战,抨击国民党。
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
作品回避自我,很少写到自己的感情。
散文比较简单和直露。
第二阶段,(1949-1955)生活画面变得比较开阔,内容较丰厚充实,抒情成分明显增强,表达的感情也由外露转向了内向和深沉。
第三阶段,(1955-1968)是杨朔创作的成熟期。
1956年,杨朔发表了《香山红叶》,这篇散文被认为是杨朔散文创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他的最大的特点是把散文当诗一样来写,随后创作了《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散文。
所以要了解杨朔的文章就要了解他在1955年—1968年所创作的散文,首先这段时期杨朔的题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迅速及时反映朝鲜战争的通讯特写,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过程中的英雄事迹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的;二、赞美与抒写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崭新风貌与普通劳动者平凡但却伟大的精神境界;三、叙写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美景,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者的英勇斗争,歌颂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关健词:杨朔意境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个人简介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
当代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
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
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个案剖析杨朔的散文
②、个案剖析:杨朔的散文写作“杨朔模式”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
杨朔曾经明确说过:“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远岁月磨练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
而结构的严密,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
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杨朔文集••东风第一枝•小跋》)这段文字通常被概括成诗化理论。
杨朔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如下:第一块:文章开头——由“物”起“兴”,旨在引人入“景”;第二块:文章重心——进而动“情”,然后反复思索,旨在使思想或意境不断开拓与升华;第三块:文章结尾——旨在直接点出所载之“理”或“道”,强化读者的理解。
有人又称其为“物-景——情——理”或者“物-景——情——境——理”格式。
比如杨朔最著名的四篇散文。
《雪浪花》开头,作者写自己坐在北戴河海滨的礁石上,欣赏着那云起云飞、潮涨潮落、浪花冲击礁石的景观;再以年轻的姑娘海边戏浪,“老泰山”评说浪花相承:“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作者听后随即“不禁”动了情;接着,他经过反复思索,将他由眼前景观——主要是浪花冲击礁石现象而获得的初悟,同千百万普通劳动者齐心合一、改造山河的壮举联系在一起,提炼出散文的主题,并通过与“老泰山”的对话描写,使思想境界不断深化,力图使景物、思想、人物组合成一个优美的意境;最后,“卒章显其志”,点出“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
”《茶花赋》由作者回国看茶花写起,并铺张开一个“春深似海”的景观;然后,作者“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
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育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创造而著称。
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在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杨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宏伟。
例如杨朔在《水远》一文中描绘了长江的壮阔景象:“长江像一把壮丽的弓,两岸的浩浩江山,化作万木的箭矢,飞扑向江心。
”通过这样独特的描写手法,杨朔将长江与弓箭相比,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江水的浩渺与壮丽,同时也展现了长江对他心灵的触动。
在他的散文中,常常能够看到类似的意境创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
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还在于对人物的塑造。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而在读者心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
例如在《手册式毕业》一文中,杨朔以一名高三毕业生的视角,描绘了他与同学之间紧张而又刻骨铭心的友谊:“我们自动按四年里的相处习惯,把暴风般的拥挤忍受在脸上。
”通过这样的描写,杨朔不仅仅刻画了角色的特点,还使读者感受到了高三学生们独特的情感和对彼此的依赖。
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既展现了人物的特点,又使人产生共鸣。
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还在于对情感的表达。
他运用独特的写作技巧,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细腻与深刻。
例如在《不要让智慧构筑寂寞》一文中,杨朔以一种幽默的口吻描写了大学生因为专业知识过于深奥而感到沮丧的情感:“谁让我们读这些书,现在为什么关门了?是长知识呀!生活还知道不知道我们为了长知识被动的。
”通过这样的描述,杨朔将自己对于大学生独特的情感表达了出来,使读者既能够领略到他的幽默,又能够感同身受。
杨朔的散文意境创造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物、人物以及情感的描绘上。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宏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他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通过对情感的表达,他使读者产生共鸣。
杨朔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创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
浅谈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杨朔,是中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与世无争的清贫隐士。
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内敛、情感细腻、意境复古而著称,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杨朔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意境创造,通过对自然、生活、心境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新、恬静的意境,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
本文将从杨朔散文的意境创造角度进行浅谈,探讨其作品中意境的根源和表现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朔的散文艺术。
一、自然意境的创造自然是杨朔散文作品中意境创造的重要来源之一。
他以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自然的敏感感悟,创造出了许多清新淡雅的意境。
例如在《仲夏欢歌》一文中,杨朔写道:“白桦的树皮如新剥去的蛇皮般光洁,浅黄,洁白,白得有一种通透的亮泽。
”这样鲜明、生动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白桦树林中,感受到了清新自然的气息,产生了一种清新、明快的意境。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杨朔在文章中营造出了一种优美、宁静的自然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二、生活意境的营造除了自然,杨朔的散文作品中还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意境。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细微处发现美,用文字将这些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创造出一种生动、愉悦的生活意境。
比如在《踏青》中,杨朔写道:“春风吹拂,嫩绿铺满,仿佛人间的仙境。
”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仿佛置身于嫩绿的春天中,感受到了春风拂面的清新气息,产生了一种生动、愉悦的生活意境。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描绘,杨朔在文章中营造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穿梭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三、心境意境的表现除了自然和生活,杨朔的散文作品中还通过对心境的表达,创造出了一种幽远、深沉的心境意境。
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心境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内敛的心境意境。
比如在《寻梦》中,杨朔写道:“梦,似乎是人生最奇妙的事物,它既轻灵,又是最重大。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关键词:杨朔散文创作构思法摘要:通过对杨朔《泰山极顶》、《海市》、《画山绣水》、《樱花雨》、《金字塔夜月》、《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等散文构思方面的评析,阐述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用比喻、跌宕、联想、抑扬、穿插、点化、虚实等七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辞世多年的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虽然“杨朔模式”出现了“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现象,对其有褒有贬,但杨朔对我国散文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由于他刻意追求“巧思”,而使一些散文结构雷同,一些散文缺乏生活气息,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散文创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及其娴熟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寻觅散文诗意的构思技法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仿效。
通读杨朔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的构思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善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在创作散文时,总是把精力放在构思上,他曾对弟弟杨毓玮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
”杨朔的“巧思”方法很多,其中,运用比喻来构思散文,表情达意,是他最擅长的“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岩石下的一泓清泉;山中的一树茶花,一片红叶,一簇樱花,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息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古代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外事活动中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总之,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花木虫鱼,生活小事,即社会万象,杨朔都能随手拈来,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裁剪,艺术表现,成为作品中熠熠耀眼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
如何评价杨朔散文模式历史需要沉思,需要积淀,但我们似乎不应该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和评价前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从中能找到对杨朔散文的思考角度。
对于杨朔,历来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杨朔散文“以诗为文”、“以巧夺人”,不论从语言或意境上都有其可取之处;另一部分人则从“真实性”的角度对杨朔散文进行批判。
那么我们当以怎样的角度看待杨朔?杨朔在十七年文学中被尊为大家,他的散文通过一些技巧将社会生活诗化,从而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这在当时影响颇大。
但是由于自身及时代的原因,在他的散文中也很明显的体现出了很多不足和局限的地方。
比如文章结构的模式化,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不真实。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某些原因和现象就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罪于某个作家,杨朔散文的模式化是特定时期时代和读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杨朔无疑是散文大家,并且成绩斐然。
有着重大的开拓和贡献。
在散文写作时候他讲究把散文当做诗歌来写,把诗和散文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充分的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肯定。
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在杨朔强调“诗化”的散文,并且也在身体力行的,同时我们也不免看出这样做的不足之处,似乎有点文过饰非,表现出了对“诗化”的刻意追求。
周立波曾说“文章要做,但不能太做”。
我想杨朔的散文就有失偏颇,显得“太做”。
结构略有雷同,文字稍带斧凿,不够开阔。
这种现象被后来的文学批评家称之为“杨朔散文的模式化”。
一、明显的的模式化倾向——内容和形式1杨朔散文模式化在思想内容上的表现——内容模式1、过分粉饰生活和贫困现实之间的矛盾诚然,作者是在追求诗意,也挖掘了生活和社会的美,但是由于过分的追求这个,所以出现了美化生活夸饰显示的倾向。
他对“诗意”产生了狭义的理解,文章注意炼字,每句话都是精心安排和揣摩的。
虽然这样读起来会有某种美感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嗅到一股具有时代色彩的现成的体会和一种新闻宣传的气息。
关于阳朔的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阳朔的散文篇一:阳朔散文的看法.doc杨朔散文之见杨朔的散文色彩浓郁、意蕴丰厚、构思精巧、以诗为文,形成了清丽隽永、含蓄凝炼的艺术风格。
杨朔的散文讲究神韵。
他的文笔尽是散开,文势也迂回曲折,总会愈散愈伸展、愈入佳境,围绕着“形散而神不散”,终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走进赏心悦目的天地。
在《雪浪花》里,没有只就浪花抒情,而是以浪花为喻,把中心放在老泰山的塑造上,围绕人物形象,巧妙布局,那段以“竟不肯告诉我”为结尾且含蓄的文字,也是一幅想象的翅膀,蕴蓄着所谓“神味”在里面。
文有文眼,散文也有文眼,有了这个艺术的“眼”,读者通过它才看到整个散文诗意的内涵。
有了这个“眼”,形似散乱的背影、人物和作者的感情才被集中传出“神”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茶花赋》中养花人普之仁,《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通过作者的感情线索和观察线索都在传达着“神”——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
在《荔枝蜜》中,“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酿造最甜美的生活”写出了藏在作者灵魂深处的崇高理想。
杨朔的散文充满诗的意境。
像《雪浪花》、《荔枝蜜》、《樱花雨》等都洋溢着那种诗的意境。
他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中达到诗的境界。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以“情”的新意做文章。
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高尚情操。
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
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结构精巧、“意在言外”,用诗意的形象道出生活中更生动而美丽的形象。
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藏的风格。
杨朔的散文总是利用侧面描写和间接描写,往往抓住事物富有特征的一个棱角,以小见大,获得艺术折光的美感。
《樱花雨》反映的是日本人民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而英勇斗争的一个侧面,作者没有正面去描写过去那场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把艺术的透视角放在岛堂的一个旅社里名叫君子的侍女身上,这是艺术构思的“藏”,意境构成的“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朔散文代表作_略论杨朔散文创作寻觅诗意的构思法关键词:杨朔散文创作构思法摘要:通过对杨朔《泰山极顶》、《海市》、《画山绣水》、《樱花雨》、《金字塔夜月》、《茶花赋》、《荔枝蜜》、《香山红叶》等散文构思方面的评析,阐述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善用比喻、跌宕、联想、抑扬、穿插、点化、虚实等七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辞世多年的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生前写下的散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散文,在意境创造、诗意构思、人物描写、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诗的意境、诗的结构、诗的语言”的艺术个性,被文学界称为“杨朔模式”或称“杨朔体散文”,人们把他与刘白羽、秦牧并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虽然“杨朔模式”出现了“时人所称道,今人所诟病”的现象,对其有褒有贬,但杨朔对我国散文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由于他刻意追求“巧思”,而使一些散文结构雷同,一些散文缺乏生活气息,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他在散文创作中所总结的经验及其娴熟的写作技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寻觅散文诗意的构思技法更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仿效。
通读杨朔散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的构思法主要有以下七种。
1.善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在创作散文时,总是把精力放在构思上,他曾对弟弟杨毓玮说过:“我写散文,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
”杨朔的“巧思”方法很多,其中,运用比喻来构思散文,表情达意,是他最擅长的“寻觅诗意的构思法”。
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岩石下的一泓清泉;山中的一树茶花,一片红叶,一簇樱花,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息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古代建筑物中的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外事活动中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总之,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花木虫鱼,生活小事,即社会万象,杨朔都能随手拈来,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巧妙构思,精心裁剪,艺术表现,成为作品中熠熠耀眼的艺术形象,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美好内涵和博大精深的哲理,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
杨朔的散文几乎每篇都采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以景物比喻人物,以物情暗示人情。
在《海市》中把自然界奇幻瑰丽的“海市蜃楼”比喻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在《香山红叶》中把“经过风吹雨打”,“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红叶”比喻老向导;在《荔枝蜜》中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小小蜜蜂,比喻作劳动人民;在《野茫茫》中把“凶残的野兽”,比喻帝国主义者;在《秋风萧瑟》中把有形的万里长城,比喻无形的钢铁长城;在《樱花雨》中把“风雨中的开放的樱花”,比喻日本人民;在《雪浪花》中把“浪花”比喻老泰山;把“无数浪花”比喻劳动人民;把“浪花”冲击礁石的“咬”劲,比喻劳动人民齐心协力改造世界、改造自然、塑造人民江山的顽强意志等等。
由此可见,杨朔是运用比喻构思法寻觅诗意的高手。
2.善用跌宕构思法寻觅诗意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指出:“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
”他认为写诗歌词曲婉转深厚才能产生妙境。
司空图在《诗品・委曲》中强调诗歌境界犹如“登彼太行,翠绕羊肠”。
杨朔“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他深谙“语忌直,景忌浅,意忌露”三味,他写的散文,愈到后期艺术上就愈显得圆熟,尤其是愈重视“转弯艺术”,许多作品写得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如《泰山极顶》便是这方面的佳作。
文章开头写道:“泰山极顶看日出历来被描绘成十分壮观的奇景。
”紧接着写“我去爬山的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同伴们都喜得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到日出了。
’”而“我也是抱着这个想头,爬上山去”。
然后写一路上看到的秀美景色和名胜古迹。
文章至此,作者主要是写天气之好,游兴之浓,心情之快,景色之美。
当“我”登上天街后,为了保证明晨能早起床看到日出,“在青帝宫寻到个宿处,早早睡下”。
就在读者正为“我”能实现夙愿而高兴时,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急人得很,山头上忽然漫起了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我”明天能否看到日出,便成了一个谜?这时,读者的心像泼了一盆冷水。
到了第二天凌晨,山头上的雾虽然消散了许多,但天还是阴沉沉的,日出确实看不到了。
又在读者为“我”看不到“日出”而感到遗憾时,作者笔锋再转,为我们拨开了弥漫在眼前的重雾,领着我们去看另一个更加辉煌的“日出”:“如日之升”的祖国新貌。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杨朔运用跌宕构思法寻觅诗意,把散文写得像园林布景那样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扑朔迷离,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又如《海市》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作者开始为读者描绘出奇光异彩的“海市蜃楼”,突出了“海市”迷人的景象,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都以为可以亲眼目睹这千载难逢的人间仙境――海市蜃楼。
可是,作者笔锋一转,写道:“只可惜这种幻景轻易看不见。
”特别是“我来的不是时候”,想看到迷人的海市,“岂不是空想”。
至此,读者那种涉奇的欲望顿时被打消。
最后,作者笔锋再转,竟领着读者走进了现实的“海市”里去,而且现实中的海市――长山列岛,“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多呢”。
可见,杨朔深谙“诗文以曲为贵”、“盘马弯弓惜不发”才是佳境之理,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虚实结合,创造出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3.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散文可以写人,可以叙事,亦可以写景,作者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抒真情,重品位,扣题旨,即通过作品内容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奏出时代的旋律,给人以艺术上的审美情趣。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善于借景言情,托物见意。
杨朔写散文正是这样,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在描写“真景物”、抒发“真感情”时,把自然景物与社会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的图景与历史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把具体的形象与深刻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反复推敲,巧妙构思,揭示出事物深邃的内涵,创造出清新优美、诗意盎然的散文意境。
《画山绣水》就是这方面的佳作。
杨朔在《画山绣水》中,通过桂林山水去赞美祖国的秀丽,人民生活的美好。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像画画似的,把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先写漓江的水――“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接着写漓江两岸的石峰――“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神奇的物件”;再写渐近阳朔境界漓江上的景色――“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真可谓是“满眼画山绣水,处处联想飞驰”。
但作者并不是就山水写山水,跳不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掌心,而是把大自然的千古杰作和人类的伟大智慧,把逼真的自然景物与作者浓郁的感情,把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把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斑斑血泪与未来生活的美好理想,把一个个具体形象与深刻的内蕴交织在画山绣水之间,真正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杨朔写作散文时,“正是想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的历史的特征。
”最后,作者这样写道:“今后呢,人民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吧。
”这样的结尾,真是神来之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宽阔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让人感到作者是在赞美祖国的秀丽河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并为人们展现一幅崭新画图――人民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通过改革开放,今天的桂林,水更绿,山更青,石更奇,景更秀,人民生活更美好,桂林人民造创出许许多多新时代的神话、故事。
相信,杨朔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茶花赋》和《荔枝蜜》也是作者善用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的佳作。
前者从茶花联想到育花人,由童子面茶花联想到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新貌;后者由小小的蜜蜂“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的生活习性,联想到劳动人民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此外,《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情思》、《埃及灯》、《海罗杉――井冈山写怀之一》、《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等莫不如是。
4.善用抑扬构思法寻觅诗意杨朔写散文,不管写什么内容,除了善于运用比喻、跌宕和联想构思法寻觅诗意之外,还善用抑扬构思法寻觅诗意。
《樱花雨》就有这方面的特点。
杨朔在写《樱花雨》时,避俗求新,没有受到陈旧的羁绊和直接写樱花的束缚,并不是着重于写樱花的花色、花香、花容、花姿,而是立意写人,写人的情态,写人的灵魂。
作者在塑造君子的形象时,先写她的懦弱和与世无争的性格:“君子平时就常受别人欺侮,美国兵对她就更不用说了。
”作者对君子的孤独、懦弱的性格发出了感慨:“君子的苦难应该是时代性的,可惜在君子身上,我却看不见日本人民那种大无畏的时代精神。
”正当作者哀其不幸,怜其不争时,耳边传来日本工人停电罢工的消息,“君子忍不住自言自语悄悄说:‘敢许是罢工吧?’从她那对柔和的眼睛里,我瞟见有两点火花跳出来,想不到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
夜来是我错看她了。
”至此,我们才知道:君子看似是一个柔弱女子,其实她的灵魂不弱。
作者从她那对柔和的眼睛里跳出的“两点火花”,看到了君子那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和日本人民的斗争融为一体的品格,并让人们深深地认识到:“这风雨中开放的樱花,才真是日本人民的象征。
”文章先抑后扬,由景到情,创造出形象鲜活、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荔枝蜜》也有这方面的特点,作者从“厌蜂”到“赞蜂”的情感变化过程也是采用抑扬构思法。
5.善用穿插构思法寻觅诗意穿插构思法是杨朔在散文创作中寻觅诗意常用的方法之一。
杨朔的散文《金字塔夜月》、《茶花赋》、《画山绣水》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如在《金字塔夜月》中,杨朔通过猜想古色古香的帝王石像的年纪,从埃及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司芬克斯石像的年龄和埃及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后,一般来说,紧接着会有一大段叙述司芬克斯情况和埃及历史的文字,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而是运用穿插构思法,巧妙穿插了一段贩卖原子弹的美国商人们一边张牙舞爪的情景,并展开了一场“原子弹能不能毁了金字塔”的哲理讨论,从而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作者对帝国主义者的憎恨和对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深厚同情寄寓于生动的画面里和鲜明的形象中,文章至此又为揭开司芬克斯脸上“神秘”表情的“谜”,染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又如在《茶花赋》中,杨朔细听完花匠普之仁介绍各种茶花名称后,得知“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接着作者又询问了栽茶花技术、茶花树的寿命,当看到普之仁满是茧子的双手,沾着新鲜的泥土时,发出由衷的感叹:“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