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概论

第1节绪言

一.药物和药物学基础的概念

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学:是阐述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用法等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二.学习目的

三.学习方法

四.用药注意事项

第2节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

响。

⒈兴奋作用:凡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⒉抑制作用:凡能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2.其他: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作用的二重性)1.防治作用

⑴预防作用-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

的作用。

⑵治疗作用-药物所产生的符合治疗疾病目的的

作用。

治疗效果

对因治疗:消除致病因子—治本;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治标。

2.不良反应

⑴。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

的无关的作用。

特点:a.一般危害不大。

b.副作用与治疗作用可随用药目的的不同

而相互转化。

c.可预知的。

⑵毒性反应:

急性毒性:立即发生,如有机磷中毒

慢性毒性:逐渐发生,如肝肾损害。

三致作用:致突变、致畸、及致癌特点:a.一般比较严重,危害较大。

b.可以预知,可以预防的。

⑶后遗效应:有效浓度以下所残存的药理效应

⑷继发反应:继发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

⑸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药物变态反应的特点:与用药剂量无关,与个体差异有关,不易预知。

⑹药物依赖性

a.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b.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或成瘾性)

具有依赖性的药物分为三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其它:烟草、酒精等。

四.药物作用的机制

⒈受体的概念:

2.药物与受体结合直接引起效应的条件:

亲和力

内在活性

占领学说:像锁-钥关系,药物效应的大小与其占领受体的多少成正比

受体激动药

受体拮抗药

部分激动药

3.受体的调节

⑴向上调节

与机体长期应用拮抗剂后敏感性增加或停药反跳有关

⑵向下调节

与机体长期应用激动剂后敏感性下降或产生耐药性有关

第3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一、药物跨膜转运:概念、方式、特点

概念:药物在体内通过各种生物膜的运动。

方式:

1.被动转运(下山运动):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由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的转

运。

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特点:ⅰ顺浓度差;ⅱ不需载体,不耗能;

ⅲ无饱和现象;Ⅳ无竞争抑制现象。

影响因素:分子量、脂溶性、极性、解离度。

易转运:(小)(高)(小)(非)

2.主动转运(上山运动)

特点:ⅰ逆浓度差;ⅱ需特殊载体、耗能;

ⅲ有饱和现象;Ⅳ有竞争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的药物不多,多表现于肾小管的分泌排泄如青霉素。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

程。

㈠吸收

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意义:速度-决定作用快慢;

程度-决定作用强弱。

方式:大部分:被动转运;

极少:主动转运。

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注射给药。

影响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

机体:用药部位的血流

首过消除—某些口服药物在通过肠粘膜经过门静脉进入肝时,被肝药酶代谢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减弱的现象

㈡分布

概念: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

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ⅰ结合是疏松的、可逆的、动态平衡;

ⅱ有饱和现象(蛋白的量是一定的);

ⅲ有竞争抑制现象。

结果:结合型药物暂时无活性;

分子大;

不能被动转运。

游离型药物有活性;可转运。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显效慢,作用持续时间长。

2.局部器官血流量;

3.组织亲和力;

4.体液PH ;

5.各种屏障。

血脑屏障:通透性差,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通

过。

分子量大、极性高、结合型药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与一般细胞膜相似,孕妇用药要慎重。

㈢生物转化,又称药物的代谢

概念: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

方式: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葡糖醛酸、硫酸等)

条件:需酶催化

专一性酶:AchE、 MAO

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简称肝

药酶。

结果:代谢后大部分药物失活;

小部分药物活化。

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的药物。

㈣排泄

概念: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器官:肾、肺、胆汁、腺体(乳腺、汗腺)

1.肾脏排泄主要的、重要的途径

方式:肾小球滤过(被动);

肾小管分泌(主动)

肾排泄主要决定于肾小管对药物的重吸收

影响肾排泄药物的因素:肾功能·药物的脂溶

性·尿液PH值

脂溶性高、极性低、非解离性药物排泄减少;

肾功能低下排泄减少。

2.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从肝细胞经胆汁排泄入肠腔的药物,

可部分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