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最新对点专项训练题(无答案)
2021版新高考语文(辽宁专用)一轮专项对点练:2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时间:30分钟 分值: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乡贤,旧时又称乡绅,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
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基层建设、社会秩序和民风教化等,主要由每个村落和地方的乡贤担纲。
这些乡贤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大体属于地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共同演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乡贤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在乡村治理、文明教化、谋利桑梓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基层稳定、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扬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乡贤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乡贤,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式微。
(摘编自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材料二: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观念。
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
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
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
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
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一个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一个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则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归入新乡贤之列。
这种新观念,摆脱了传统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一、现代文阅读部分。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论述类文本一上来就有点烧脑呢。
它就像一个严肃的老学究在跟你讲大道理。
那些概念呀,比如什么文化传承、创新之类的,层层叠叠。
不过呢,只要你静下心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理解。
它会先提出个观点,然后再找各种例子、数据或者名人名言来论证。
咱得学会抓住关键句,像“因此”“所以”“然而”这些词后面的句子,往往就是重点。
比如说,有的文章在讲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那你就得搞清楚传统和现代是咋个衔接起来的,是通过科技手段呢,还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呢?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就相对接地气一点啦。
就好像是看新闻报道或者产品说明书的感觉。
可能是关于某个企业的发展、某种社会现象的调查之类的。
这里面的数据特别多,你可不能被那些数字给弄晕咯。
要学会从数据里找规律,找趋势。
比如说,给你一个关于某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变化的数据表格,你得能看出是增长还是下降,是稳定还是波动很大。
而且,实用类文本的语言比较直白,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专业术语,像什么“产业链”“附加值”,这时候就需要咱平时多积累一些知识,不然就会像听天书一样啦。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那可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幻世界。
小说或者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小心思。
读小说就像看一场电影,要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
人物就像电影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性格、行为、语言都能反映出很多东西。
情节呢,就像电影的剧情走向,有起有伏才精彩。
环境描写就像是电影的布景,烘托气氛的。
比如读到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那田野里的景色描写,可能就暗示着乡村的宁静和人们内心的淳朴。
读散文呢,就像是跟作者一起漫步在思想的花园里,他的情感就像花园里的花朵一样,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淡雅清新,咱得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部分。
1.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就像是穿越回古代去听古人说话一样。
那些之乎者也的,一开始真的很让人头疼。
新高考21届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12月)
新高考2021届语文模拟卷分类汇编(12月)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江苏省天一中学21届高考上学期全国联考模拟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坛十三记(之九)肖复兴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之上的就有五六千棵。
在天坛,柏树的代际区别是极其明显的。
内垣和外垣前的柏树林,种植的是年轻的新树,而散落在园内的很多柏树则是老树,甚至有明代六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柏树。
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树的生命要长久得多。
人类和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
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将会是什么样子。
祈年殿和圆丘,俯瞰四周,只是一片光秃秃的地面,或者是一些杂花新树,该会发出怎样的唱叹,肯定会感觉像是元帅麾下没有了威武成阵的将士,而只是一片花拳绣腿。
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圈丘,也是不适合的。
只有古柏,才和天坛相配,才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
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
它是斜躺在那里的。
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
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在天坛漫长的历史中,在人为的战火和自然的灾难中,无辜倒下而死亡的古柏有很多。
我一直都觉得它很不情愿,不甘屈服于一头载倒在地。
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
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
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
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
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 (解析版)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 卷)(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文(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全国卷)2021年高考模拟重组卷(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卷)2021年高考模拟重组卷(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21·安徽安庆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
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
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彼时,作品教量相对有限,刷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
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
这反映出经典老刷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动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匱乏走向富余过剩。
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
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
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敏、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
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刷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15、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第i卷写作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艺术品的拒绝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关键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蓬勃发展一个名叫“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启程,将创作看做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顺利完成就意味著创作顺利完成,而从拒绝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顺利完成并不表明创作已经破灭.它只表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写作的作品的价值包含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为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备什么意义呢?拒绝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道艺术文本就是一个“招唤结构”,因为文本存有“空白”“职位空缺”“驳斥”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就是说道它存有一些东西没表达出来,作者急于不写或未明写下,必须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回去补足;所谓“职位空缺”,就是语言结构导致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写作文本时必须把一个个句子整体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驳斥”,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备驳斥的功能,它能够鼓励接受者对现实展开思考和抨击,由此可见,文本的招唤性须要接受者契合和协调,顺利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像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约,其非常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多样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2021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2020年,海外受访者对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
在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
与2019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
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文化的元素。
此外,海外发展家受访者对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整体形象保持稳定》)材料二: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
【甲】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事实证明,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2021年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21年新高考2高考语文真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司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同些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
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
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二一样。
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三是白媒你。
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派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报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1高考新高考二卷语文
2021高考新高考二卷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踌躇(chú)隽永(juàn)沉湎(miǎn)忸怩作态(niǔ)B. 谙熟(ān)甄别(zhēn)踯躅(zhú)心广体胖(pán)C. 诤友(zhèng)瞭望(liào)裨益(bì)鞭长莫及(mò)D. 踽踽(jǔ)慰藉(jiè)龃龉(yǔ)蓬头垢面(gòu)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矫揉造作世外桃源挺而走险美轮美奂B. 提纲挈领贻笑大方摩肩接踵汗流夹背C. 汗流浃背咫尺天涯鞭辟入里罄竹难书D. 以逸待劳无可非议涣然冰释相辅相承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小说虽然写得平平淡淡,但读起来却令人回味无穷。
B. 这位年轻的钢琴家演奏出的曲子优美动听,真可谓巧夺天工。
C. 这座园林设计得十分精巧,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D.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任何困难都不过是尔尔。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使我认识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B.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D.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C.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D.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被誉为“英国的莫里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世:全世,整个社会上)B.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艰险祸患)C.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诸:兼词,之于)D.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人们确定)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有些人,一旦有权在手,就肆意挥霍,大搞权钱交易,结果身陷囹圄,悔之晚矣。
2021辽宁新高考语文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
了。但在我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
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
专 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 专
项
题
对 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 提
点
升
练 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有一天,上 练
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
不可强加。
返
首
页
6
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
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
专 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分析。
专
项
题
对
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
点
提 升
练
练
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
一曼女士》)
等表答题方向的
(3)(2018·全国卷Ⅲ)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 名词。
返 首
页
学”与“幻想”的关系。[《微纪元(节选)》]
5
☞熟知类题通法
鉴赏小说文本基本特征“3 注意”
专
专
项
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
对
题 提
点 练
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
升 练
上
题
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穿越感。 提
点
升
练 语 在 讲 历 史 故 事 的 同 时 糅 进 了 诸 如 “ 水 利 局 ”“ 时 装 表 练
言 演”“摩登”等现代新词,使小说呈现出反讽的艺术效果,使
语文高考试卷2021新高考二卷
语文高考试卷2021新高考二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对点专练三-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Ⅱ全面解读
新高考新题型最新试题对点专练文本一+文本二现代文阅读Ⅱ专项突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对点专练三(11至16,共6练)(后附答案解析)11【2021届广东省一模】12【2021届2021年广州市高三一模】13【武汉市2021届高中毕业生三月质量检测】14【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对点专练】15【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对点专练】16【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两文本类)对点专练】01【2021届广东省一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中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渔风渔俗渔家乐蒋子龙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
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
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
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六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
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
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
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
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2021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化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河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
小说足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
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
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2021届新高考各地12月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汇编(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镇江多校2021届高三年级1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炖马靴(节选)迟子建①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②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
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岭、三道岭和五道岭。
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
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
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③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
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
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
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④父亲说他们最终受到了日军的前后夹击,他从爆炸的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很快父亲意识到后有一敌手追击,他借着雪地的反光,依稀看见敌手开始隐蔽。
为了让敌手主动出击,父亲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挑起来,敌手果然上当,连着两发子弹打过来,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
当敌手起身察看战果时,父亲因手冻得麻木将子弹打飞了。
⑤对峙了近半小时,敌手背后传来凄厉的狼嚎,这一危机使敌手终于起身了。
父亲一直全神贯注地盯着敌手,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敌手的左肩。
而那人开的最后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敌手趔趔趄趄靠近父亲时,却一头栽倒在雪地上。
父亲先缴了他的枪。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死了。
⑥父亲在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生起火来。
父亲搜敌手的身,他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
2021届广东省高三 新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含答案)
2021届广东省高三•新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左图右史”,古已有之。
中国也不乏图像研究的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影像研究应始于20世纪80年代。
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
综观近40年来的发展状况,虽然国内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图像”冠名的作品,却不过是影像史料的汇集;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或发表了一些有关影像的研究成果,但严格来说,尚未有一部具有学术意义的影像史著作出现。
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下面,对目前的研究状况略作分析,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内学界对影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实际上受到西方有关影像史学及图像研究理论的双重影响。
二者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所涉领域并非完全重合。
影像史学所指视觉材料,基本上是历史影像,即历史记录片和历史照片。
而西方图像研究,特别是视觉文化研究所指视觉材料,范围却广泛得多,不仅包括传统艺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包括摄影、电视、服饰、广告、景观等一切当代社会的视觉产品,涉及当代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些视觉产品又可通过摄影等技术手段转化为供学术研究的影像。
自20世纪80年代影像研究兴起,近40年来,国内学术界与出版界对影像史料进行了广泛的发掘,出版的影像资料可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此外,网络媒体也公布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综观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张冠李戴、解读错误的问题较为突出,粗制滥造、重复出版不在少数。
这一方面反映出相关整理者的学术功力欠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严谨求实的态度,缺乏学术目的,为图像而图像,甚至于单纯追求商业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虽然为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础,但目前真正将影像资料引入历史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影像出版呈现火爆之势的背后,凸显的是学术研究的贫乏,影像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2021高考语文新高考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新研究指出,南极冰层因气候变化而加速_______,将使南极皇帝企鹅数目锐减。
②她的目光从我身旁扫过,一直移到窗子,________着窗外,好像在想着什么。
③由于全球化的现实,如今新的对华大战略既不能以________为基础,也不能突然丢弃长期以来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做法。
A.融解凝视遏制 B.溶解窥视遏制C.溶解凝视遏止 D.融解窥视遏止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校将于9月1日如期开学,相关事宜欢迎家长来函垂问。
B.拙作已经寄出,心中惶恐不安,望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感谢您的家父雪中送炭,明日我将从百忙中专程到府上致谢。
D.令郎不愧生在丹青世家,他的奔马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题。
篇1: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①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一种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亦作“婉晚”。
迟暮。
(1)词的上片写景极具特色,请从色彩和动静的角度加以赏析。
(2)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
篇2:秋思陆游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语文八省联考后新高考题型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Ⅱ最新对点专项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
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
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
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
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
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
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摘自《人物周刊》2019年10期)文本二有意识的排比和对仗是余光中诗歌创作内在逻辑的表达,但又不屈于新月派所创作的方块体式,从而可以称为“活”的形式。
排比和对仗技巧本身的运用有利于作者在横向思维的扩大,同时产生对应的关系。
在余光中《夜读》中,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对应,“只要桌灯不拧亮黄昏”与“只要桌灯不熄灭今晚”,“夜”与“梦”,“曙色”与“晚霞”等,隐含着比较的关系,从“海兽”到“梦”再到“船”,作者的意向不断变化,逐步发散。
通过排比形式的控制,又不至于诗的意向过于发散而引起生涩之感。
余光中说:“我写的最多的是从头到尾不分段的诗,不分段不能乱成眉毛,我的每一行诗字数都有一个常态”,“少则九个字,多则十二三个字,差不多一口气念一行。
如果长的十二三个字,而短的只有三五个字,换句太短或太长,听觉和视觉上都很吃力,则令读者望而生畏。
”严格的字数控制,加强了创作者对字句的斟酌提炼,提炼本身增加了诗的情感内涵。
余光中诗歌中的典故范围涉及中西方,如《沙浮投海》,沙浮是希腊女诗人,恋菲昂而遭弃,投海而死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传统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以上三点都是余光中在创作时,将中西方文学逐步融合的尝试,寻求变而形神不散,同时也是一种创作方式的整合。
(摘自范则言《论余光中的创作风格》)相关链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用紫色笔来写诗,用金色笔来写散文,用黑色笔来写评论,用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用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
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平时自律甚严,遇美则神魂颠倒;平常冷静文明,遇知己则热情慷慨……这些都是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3.文章说“余光中的诗歌更注重形式的节制”。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具体是如何体现的?(4分)4.如果欲以“试论余光中的完美主义”为题写一篇《诗文大家余光中》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遍地应答韩少功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
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
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
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
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
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
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
谁知道呢?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
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
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
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
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
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
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
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文本二: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
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
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
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
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
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
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
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