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源苑卷第员期圆园圆圆年员月摇林摇业摇调摇查摇规摇划云燥则藻泽贼陨灶增藻灶贼燥则赠葬灶凿孕造葬灶灶蚤灶早灾燥造郾源苑摇晕燥郾员允葬灶郾圆园圆圆凿燥蚤院员园郾猿怨远怨辕躁郾蚤泽泽灶郾员远苑员鄄猿员远愿郾圆园圆圆郾园员郾园员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徐晓君袁胡兵袁邓成渊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袁广东广州缘员园远源圆冤摘要院我国自然保护地广泛存在跨行政区重叠部分归属不明尧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严重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尧风景名胜区未参与整合尧未能切实服务于群众等突出问题袁通过梳理其成因袁提出成立专项评估小组袁破除区划阻隔曰有序调减基本农田袁灵活处理矛盾冲突曰综合评估建设项目袁实行追责制曰优化管控体系袁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曰落实资金保障袁完善社会参与等相应对策袁以期为自然保护地整合难题提供新思路遥关键词院自然保护地曰整合优化曰区划阻隔曰基本农田曰差异化分区管控中图分类号院杂苑缘怨郾怨曰载猿远摇摇文献标识码院粤摇摇文章编号院员远苑员原猿员远愿渊圆园圆圆冤园员原园员员圆原园源引文格式院徐晓君袁胡兵袁邓成郾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咱允暂郾林业调查规划袁圆园圆圆袁源苑渊员冤院员员圆原员员缘郾凿燥蚤院员园郾猿怨远怨辕躁郾蚤泽泽灶郾员远苑员鄄猿员远愿郾圆园圆圆郾园员郾园员愿载哉载蚤葬燥躁怎灶袁匀哉月蚤灶早袁阅耘晕郧悦澡藻灶早郾孕则燥遭造藻皂泽葬灶凿悦燥怎灶贼藻则皂藻葬泽怎则藻泽蚤灶陨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葬灶凿韵责贼蚤皂蚤扎葬贼蚤燥灶燥枣晕葬贼怎则葬造孕则燥贼藻糟贼藻凿粤则藻葬泽咱允暂郾云燥则藻泽贼陨灶增藻灶贼燥则赠葬灶凿孕造葬灶灶蚤灶早袁圆园圆圆袁源苑渊员冤院员员圆原员员缘郾凿燥蚤院员园郾猿怨远怨辕躁郾蚤泽泽灶郾员远苑员鄄猿员远愿郾圆园圆圆郾园员郾园员愿孕则燥遭造藻皂泽葬灶凿悦燥怎灶贼藻则皂藻葬泽怎则藻泽蚤灶陨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葬灶凿韵责贼蚤皂蚤扎葬贼蚤燥灶燥枣晕葬贼怎则葬造孕则燥贼藻糟贼藻凿粤则藻葬泽载哉载蚤葬燥躁怎灶袁匀哉月蚤灶早袁阅耘晕郧悦澡藻灶早渊悦燥造造藻早藻燥枣云燥则藻泽贼则赠葬灶凿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粤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袁杂燥怎贼澡悦澡蚤灶葬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哉灶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郧怎葬灶早扎澡燥怎缘员园远源圆袁悦澡蚤灶葬冤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月赠葬灶葬造赠扎蚤灶早贼澡藻责则燥皂蚤灶藻灶贼责则燥遭造藻皂泽蚤灶悦澡蚤灶葬忆泽灶葬贼怎则葬造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葬则藻葬泽袁蚤灶糟造怎凿蚤灶早怎灶糟造藻葬则葬贼贼则蚤鄄遭怎贼蚤燥灶燥枣糟则燥泽泽原葬凿皂蚤灶蚤泽贼则葬贼蚤增藻葬则藻葬泽袁泽藻则蚤燥怎泽糟燥灶枣造蚤糟贼遭藻贼憎藻藻灶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葬灶凿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袁糟燥灶枣造蚤糟贼遭藻贼憎藻藻灶藻鄄糟燥灶燥皂蚤糟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葬灶凿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袁枣葬蚤造怎则藻燥枣泽糟藻灶蚤糟泽责燥贼泽贼燥责葬则贼蚤糟蚤责葬贼藻蚤灶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袁葬灶凿枣葬蚤造怎则藻贼燥藻枣枣藻糟贼蚤增藻造赠泽藻则增藻贼澡藻皂葬泽泽藻泽袁贼澡蚤泽责葬责藻则责则燥责燥泽藻凿贼燥藻泽贼葬遭造蚤泽澡贼澡藻泽责藻糟蚤葬造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贼藻葬皂贼燥遭则藻葬噪贼澡藻扎燥灶蚤灶早遭葬则则蚤藻则袁燥则凿藻则造赠则藻凿怎糟藻遭葬泽蚤糟枣葬则皂造葬灶凿贼燥凿藻葬造憎蚤贼澡糟燥灶贼则葬凿蚤糟贼蚤燥灶泽葬灶凿糟燥灶枣造蚤糟贼泽枣造藻曾蚤遭造赠袁糟燥皂责则藻鄄澡藻灶泽蚤增藻造赠藻增葬造怎葬贼藻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责则燥躁藻糟贼泽葬灶凿蚤皂责造藻皂藻灶贼贼澡藻葬糟糟燥怎灶贼葬遭蚤造蚤贼赠泽赠泽贼藻皂袁燥责贼蚤皂蚤扎藻贼澡藻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葬灶凿糟燥灶贼则燥造泽赠泽贼藻皂葬灶凿蚤皂责造藻皂藻灶贼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蚤葬贼藻凿扎燥灶蚤灶早糟燥灶贼则燥造袁蚤皂责造藻皂藻灶贼枣蚤灶葬灶糟蚤葬造早怎葬则葬灶贼藻藻贼燥蚤皂责则燥增藻泽燥糟蚤葬造责葬则贼蚤糟蚤责葬贼蚤燥灶袁蚤灶燥则凿藻则贼燥责则燥增蚤凿藻灶藻憎蚤凿藻葬泽枣燥则贼澡藻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燥枣灶葬贼怎则葬造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葬则藻葬泽援运藻赠憎燥则凿泽院灶葬贼怎则葬造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葬则藻葬泽曰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蚤燥灶葬灶凿燥责贼蚤皂蚤扎葬贼蚤燥灶曰扎燥灶蚤灶早遭葬则则蚤藻则曰遭葬泽蚤糟枣葬则皂造葬灶凿曰凿蚤枣鄄枣藻则藻灶贼蚤葬贼藻凿扎燥灶蚤灶早糟燥灶贼则燥造摇摇自然保护地是防止生境破碎尧保护生物多样性尧保存自然遗产的基石咱员原猿暂袁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咱源暂遥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袁拥有地收稿日期院圆园圆员原园圆原园猿郾第一作者院徐晓君渊员怨怨苑原冤袁女袁安徽合肥人袁硕士郾研究方向为森林经理郾耘皂葬蚤造院曾怎曾蚤葬燥躁怎灶远员园苑岳员远猿郾糟燥皂责任作者院邓成渊员怨愿员原冤袁男袁湖南新邵人袁硕士生导师郾研究方向为森林经理郾徐晓君等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球上近员园豫植物物种和员源豫动物物种咱缘暂遥截至圆园员怨年袁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已达员郾员愿万个袁面积超过员郾苑亿澡皂圆袁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员愿豫咱远原苑暂遥但因顶层设计不完善尧空间布局不合理尧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尧地方争取资金冲动尧部门利益等原因咱愿原怨暂袁导致自然保护地广泛存在区划重叠尧边界不清尧功能定位不明尧多头管理尧矛盾冲突严重等突出问题咱员园暂袁未形成科学合理尧广泛适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咱源暂遥圆园员怨年远月员缘日袁中共中央办公厅尧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叶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曳渊中办发也圆园员怨页源圆号袁以下简称源圆号文冤袁明确提出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目标遥随后各地方政府根据源圆号文和国家自然资源部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叶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曳渊自然资函也圆园圆园页苑员号袁以下简称苑员号函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和技术规程袁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优化办法遥截至圆园圆园年员圆月袁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已得到部分优化袁解决了大量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袁但当前技术规程是按照最严格的保护策略尧最小化的资源损失来制定的咱员员暂袁虽与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目标一致袁却未能更好地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袁仍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细化方案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袁尚不能完全解决各类矛盾冲突遥当前的研究集中于从整体上考虑整合优化的行动方向尧实施框架及保障措施咱愿原怨袁员圆原员猿暂袁未能着眼于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尧当前急需解决的阻力问题遥为此袁通过梳理整合优化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袁探究其成因袁结合实际处理措施袁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袁以期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提出具体尧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遥员存在的问题员郾员跨行政界线部分归属不明在自然保护地设立之初袁基于抢救性保护的目的袁不少保护地只在批复文件中规定其面积和四至范围袁无明确的矢量边界数据遥在技术层面上袁早期勘测技术相对落后袁存在凭经验在图纸上勾绘边界的情况袁加之地方申报资金冲动袁一定程度上导致保护地边界跨行政界线遥在整合优化过程中袁虽然技术规程中要求市渊州冤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跨县级行政界线自然保护地进行评估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袁考虑到跨行政界线部分占总保护地面积比例较小袁且涉及地方部门较多袁工作不便开展袁导致该部分在整合优化后直接调出保护地袁使大面积森林质量较好尧保护价值较高的保护地未能纳入保护范围遥如何处理好跨界管理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袁克服行政区划带来的阻隔问题袁进而构筑更加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依然是一个重大挑战遥员郾圆保护与利用矛盾冲突严重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袁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咱员源暂遥圆园员苑年全国划定了员郾园猿亿澡皂圆永久基本农田并落实到地块袁实行永久性保护袁有效阻止了城市的无序扩张遥苑员号函中要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永久基本农田需有序退出尧一般控制区可根据对当地生态功能造成的影响决定是否退出或依法依规调整范围遥以湖南省为例袁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技术规程中要求一般控制区低于员澡皂圆以下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不可调出保护地袁但南方山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普遍较小袁分布分散袁按此调出将会存在两个问题院渊员冤由于面积大于员澡皂圆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分散袁导致整合优化后保护地破碎化严重袁同时袁这部分永久基本农田看似已调出保护地袁但本质上并没有达到保护的目的袁人为活动因素依旧较大曰渊圆冤按相关规定退出的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较大袁由于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袁很多地方已野无地可补冶袁难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咱员缘暂袁如何控制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遥员郾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苑员号函中明确要求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允许建设必要的规划线性工程尧民生工程袁原则上只允许县级以上重大项目工程调出袁但对于相对落后尧发展缓慢的地区袁其基础设施不完善袁地方经济要发展势必会有较多的已规划项目袁纳入保护地后袁涉及审批尧环评等手续的办理将更加严格遥地方政府为降低手续办理的复杂程度袁一般坚持调出保护地袁但国家层面并不允许袁致使整合优化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遥此外袁省级生态廊道建设已陆续启动袁以增绿扩量尧森林提质尧生态修复为重点袁建立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遥自然保护地内规划建设项目的调出必然会导致保护地再次破碎化袁在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红线内的前提下袁如何把握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袁将廊道建设与生态保护基础和规划相统一尧衔接尧融合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遥员郾源风景名胜区未参与整合与自然保护区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不同袁风窑猿员员窑第员期林业调查规划景名胜区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融合的区域咱员远暂袁在改善生态环境尧保护自然资源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遥最初风景名胜区是参与整合优化的袁但由于其具有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重属性袁区内规划设施建设多袁开发利用程度比其他保护地高袁人地矛盾冲突严重袁整合优化后可能面临资源价值割裂尧生态空间破碎等问题袁最后经商讨袁决定本次整合优化暂不涉及风景名胜区袁但其与其他保护地重叠的部分仍需依规整合优化袁如何解决重叠区域问题尚未有定论遥以湖南省吉首市德夯风景名胜区为例袁其未重叠部分仅占员园郾缘愿豫渊县外部分占怨郾苑苑豫冤袁且核心景观与另一保护地重叠袁而这一部分又进行了整合优化袁整合完成后将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袁极大地制约了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袁依然存在界线重合尧管理不明等矛盾袁本质上而言袁整合优化并未彻底解决各类矛盾冲突袁容易出现资源保护尧功能需求和管理目标相矛盾的情况遥员郾缘未能切实服务于群众经国家林草局初步统计袁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有人口约源园园万袁耕地员源远万澡皂圆袁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管理矛盾冲突严重遥在进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时袁很少征求原住居民的意见袁未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遥农民的集体林地被划入自然保护地后袁其权利人的经营权尧使用权和受益权均受到一定影响袁而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重点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袁省尧市尧县级自然保护地未实行生态效益补偿咱员苑暂袁以保护地自然资源为重要生计来源的原住居民有可能会再次陷入贫困袁为实现自身权益袁随意进出保护地的情况将难以制止袁保护地管理工作与群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加剧遥圆对策建议圆郾员成立专项评估小组袁破除区划阻隔成立省级专项评估工作组袁由高位推动评估进程袁从原真性尧生物多样性尧典型性尧稀有性尧完整性尧脆弱性等远方面来评估跨行政界线部分的自然属性曰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尧科研价值尧观赏价值尧文化价值等源方面来评估其生态价值袁结合自然属性和生态价值对跨区域部分进行科学论证袁统一商讨其去留及管理问题遥同时袁需提高主管部门的认识袁强化责任担当袁确保工作落实袁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袁构建互动融合尧协同共建的工作机制遥圆郾圆有序调减基本农田袁灵活处理矛盾冲突核心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应有序退出保护地袁其中作为候鸟尧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永久基本农田可调整为一般耕地咱愿暂遥一般控制区内集中连片尧镇村周边分布的永久基本农田调出自然保护地范围袁质量高的永久基本农田有序退出保护地袁质量相对较低的坡耕地尧沙荒地尧河滩地等应有序退耕退养还林还草还湿袁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果园尧茶园等可根据人为活动的影响来评估是否允许调出袁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密集区对保护地的影响遥对于退出之后造成的永久基本农田大幅减少的情况袁一方面袁按照野总体稳定尧局部微调尧量质并重冶的原则袁进行相应整改补划袁另一方面袁针对多地野无地可补冶的现状袁允许相应调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袁以省域平衡为主尧国家适度统筹为辅袁结合各地耕地实际情况袁通过差异化管理方式保障平衡目标的有效实现遥圆郾猿综合评估建设项目袁实行追责制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原则上划入自然保护地范围后袁仅允许开展必要的尧基本的生产活动袁不可再扩大发展遥为消除地方政府对保护地内建设项目审批的顾虑袁建议从国家层面理顺保护地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尧环评等手续流程袁在保证对建设项目单位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袁最大程度地优化手续办理的程序遥对于保护地内规划项目的调出袁建议由高位成立重点项目评估小组袁地方林业部门上报要调出的重点项目清单袁列出充足的调出理由和佐证材料袁根据对自然环境尧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确定是否调出袁对于被驳回的项目袁地方林业部门如再次调出袁需追责相关责任人遥因建设项目调出导致的保护地破碎化问题可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来减轻袁依靠县级廊道建设袁根据山脉尧河流和道路等特点袁精准规划可建范围袁推动生态建设向整体化尧系统化尧生态化融合发展遥圆郾源优化管控体系袁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法定保护地咱员愿暂袁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作为一种独立类型袁必须纳入整合优化范围遥建议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尧自然保护区一样袁实行核心区和一般控制区二级管控体系咱员怨暂袁以解决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关系不紧密尧不叠合的问题遥首先袁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袁以资源禀赋为基础袁以景区化管理为目标袁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框架袁实现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化遥其次袁对不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实行差异化分区管控袁不能简单地仅将风景名胜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尧建制窑源员员窑第源苑卷徐晓君等院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镇渊村冤尧人工商品林等划出袁可适当地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来指导边界调整袁有助于边界管理以及生态空间完整性保护遥对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项目制定专门尧细化的针对性条款袁对其实施尧运营做严格监测尧评估和管控遥圆郾缘落实资金保障袁完善社会参与全面调查居民在保护地内自然资源所有权尧承包经营权数量和分布袁分析居民对保护地内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袁结合保护地类型尧级别和分区袁合理制定生态补偿标准袁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及建议遥移民搬迁后袁以生态扶贫尧产业扶贫等方式带动精准扶贫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袁保障居民收入来源袁确保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袁确保搬得出尧住得下尧不返贫尧不返迁遥因居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体量大袁全部征收会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袁资金来源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袁可通过征收尧租赁尧置换土地等方式给予居民一定补偿袁同时袁也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原住民参与收益分配的特许经营制度袁调动居民参与保护地管理的积极性袁培养居民对保护地的认同与归属感遥猿讨论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配合生态红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袁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国家层面尧地方层面尧个体层面猿方的协调配合袁国家层面欲以最大程度保护自然资源袁具有全局性尧长期性曰地方政府需为地方经济发展预留空间袁具有短期性尧被动性曰个体层面需得到应得的利益并且保障家庭生产生活不受影响袁具有趋利性尧比较性遥通过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袁从政府高位参与尧调减基本农田指标尧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尧差异化分区管控尧完善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袁为彻底解决自然保护地的历史遗留问题袁协调资源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袁建成科学合理尧广泛适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遥参考文献院咱员暂匀哉粤晕郧再在袁在匀粤韵匀袁酝粤郧匝袁藻贼葬造郾栽则葬糟噪蚤灶早葬则藻葬造燥泽泽燥枣悦澡蚤灶葬忆泽灶葬贼怎则藻则藻泽藻则增藻泽枣则燥皂圆园园猿贼燥圆园员缘咱允辕韵蕴暂援郧造燥遭葬造耘糟燥造燥早赠葬灶凿悦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袁圆园圆园袁圆源院员原员圆咱圆园圆员原园员原园源暂援澡贼贼责泽院辕辕凿燥蚤郾燥则早辕员园郾员园员远辕躁郾早藻糟糟燥郾圆园圆园郾藻园员圆圆源郾咱圆暂在匀粤晕郧蕴袁栽哉砸灾耘再杂栽袁悦匀粤孕酝粤晕悦袁藻贼葬造郾耘枣枣藻糟贼泽燥枣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葬则藻葬泽燥灶泽怎则增蚤增葬造燥枣贼澡则藻葬贼藻灶藻凿早蚤遭遭燥灶泽蚤灶悦澡蚤灶葬咱允暂郾悦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月蚤燥造燥早赠袁圆园圆员袁猿缘渊源冤院员圆愿愿原员圆怨愿郾咱猿暂宰陨蕴蕴陨杂运允袁月陨砸运杂匀允月郾宰澡葬贼蚤泽灶葬贼怎则葬造钥栽澡藻灶藻藻凿枣燥则葬造燥灶早原贼藻则皂责藻则泽责藻糟贼蚤增藻蚤灶遭蚤燥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咱允暂援杂糟蚤藻灶糟藻袁圆园园远袁猿员源院员圆远员原员圆远缘郾咱源暂唐芳林袁吕雪蕾袁蔡芳袁等郾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咱允暂郾风景园林袁圆园圆园袁圆苑渊猿冤院愿原员猿郾咱缘暂叶晓婷郾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员圆国之一五大祸端威胁中国生物安全咱允暂郾环境与生活袁圆园员猿渊员员冤院圆远原猿园郾咱远暂冯达袁胡理乐袁陈建成郾北京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与交叉重叠特征咱允暂郾生态学杂志袁圆园圆园袁猿怨渊员园冤院猿源圆员原猿源圆怨郾咱苑暂李春良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咱允暂郾旗帜袁圆园员怨渊愿冤院猿苑原猿愿郾咱愿暂邱胜荣袁唐小平郾中国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及其疏解途径研究咱允暂郾世界林业研究袁圆园圆园袁猿猿渊源冤院怨源原怨愿郾咱怨暂黄宝荣袁张丛林袁邓冉郾我国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咱允暂郾生物多样性袁圆园圆园袁圆愿渊员园冤院员圆缘缘原员圆远缘郾咱员园暂闫颜袁唐芳林袁田勇臣袁等郾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的实现路径咱允辕韵蕴暂郾生物多样性袁圆园圆员袁圆怨渊员冤院员圆猿原员圆愿咱圆园圆员原园员原员源暂援澡贼贼责院辕辕噪灶泽郾糟灶噪蚤郾灶藻贼辕噪糟皂泽辕凿藻贼葬蚤造辕员员郾猿圆源苑郾匝援圆园圆园员圆员苑援员员猿源援园园圆郾澡贼皂造郾咱员员暂余莉袁孙鸿雁袁蔡芳郾我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规范探讨咱允暂郾林业建设袁圆园圆园渊源冤院员原苑郾咱员圆暂冯达袁胡理乐袁陈建成郾基于生态价值评价的北京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分析咱允暂郾生态学杂志袁圆园圆园袁猿怨渊员圆冤院源圆猿猿原源圆源园郾咱员猿暂马童慧袁吕偲袁雷光春郾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咱允暂郾生物多样性袁圆园员怨袁圆苑渊苑冤院苑缘愿原苑苑员郾咱员源暂黄慧袁柯新利郾权衡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张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要要以武汉市为例咱允暂郾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袁圆园圆园袁圆圆渊猿冤院缘怨圆原远园源郾咱员缘暂韩璐袁孟鹏袁蒋仁开袁等郾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的逻辑根源尧模式探索与管理创新要要要基于野新时代耕地占补平衡方式改进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冶的思考咱允暂郾中国土地科学袁圆园员愿袁猿圆渊远冤院怨园原怨远郾咱员远暂疏良仁袁黄利袁昝丽娟郾论我国风景名胜区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基础作用咱允暂郾城乡规划袁圆园圆园渊员冤院员员怨原员圆源郾咱员苑暂李剑泉袁谢和生袁李智勇袁等郾我国自然保护区林权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咱允暂郾林业资源管理袁圆园园怨渊远冤院员原愿郾咱员愿暂张同升袁孙艳芝郾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对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咱允暂郾中国国土资源经济袁圆园员怨袁猿圆渊员园冤院愿原员怨郾咱员怨暂陈宇昕袁颜剑英袁钟阳郾自然保护地分区管控探讨要要要以风景名胜区为例咱允暂郾规划师袁圆园员怨袁猿缘渊圆圆冤院缘远原远园郾责任编辑院杨焌熔摇摇摇摇校摇摇对院张林艳摇杨焌熔窑缘员员窑第员期。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考试地理和答案

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2月调研考试地理和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 届高三调研考试地理试题2024. 2说明:本试卷满分100 分。

试题答案请用2B 铅笔和0. 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

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共4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 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罗斯海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

2023 年12 月7 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建设全面展开,预计60 天内完工。

下图为罗斯海新站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2 小题。

1.罗斯海新站站房采用高架设计,主要目的是A. 防风与保暖B. 全天候科考C. 防积雪堆堵D. 防强紫外线2.当日(12 月7 日),该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的投影最可能是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锋形成。

主锋、副锋源地相同,由于离开源地的时间长短和路程远近不同,因而在具有不同热力特性的气团之间会形成不同的锋。

空气质量指数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指数值形式,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

下图示意某年4 月13 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据此完成3~5 小题。

3.a 锋线位置锋面符号是4.关于两个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b 锋是主锋,a 锋是副锋②主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团温度升高变性③副锋锋前为暖湿气团,为该地带来大量降水④受冷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5.关于①地,描述正确的是A.①处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等压线密集,风力大B.①处大气污染程度较低,多阴雨天气C.①处空气质量指数较低,植被覆盖率低,易起沙D.①处位于高压脊线上,天气晴朗,不易起沙新疆盐碱土面积占全国盐碱土总面积的22.0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水平综合评价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水平综合评价

第40卷第1期2021年2月四川环境SIHUAN ENVIRONMENTVol.40,No.1Febeuaey2021•生态环境-DOI:10.14034/j.ckd schj.2021.01.024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水平综合评价李霞1,韩信悦1,丰良维1,李静芝1!2(1.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长沙410076; 2.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14)摘要: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进程加快,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但是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公共配套、社会民生4个维度构建生态宜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10-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水平。

结果显示2010-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综合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公共配套水平逐年提高,社会民生保障持续增长。

未来长株潭城市群需深化“两型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宜居;长株潭城市群;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X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3644(2021)01-016336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ility Level 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Can AgglomerationLI Xia1,HAN Xin-yuv1,FENG Liang-Nel1,LI Jing-zhi1,2(1.Changsha University O Science&TecOnology,Changsha410076,China; 2.Key Leeorator)O WalesEnvironment Management&Ecological Rehabilitatiog i Dongting Lake Hunan Provicc,Changsha410114,China)Abetract:Woth the acceeeeatoon ofondusteoaeoaatoon on 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otseconomoc deeeeopmenteeeeeand uebanoaatoon eeeeehaeebeen eapodeyompeoeed,buttheecoeogocaeeneoeonmentand eoeabeeeneoeonment haeebeen geeateya f ected.Based on theanaeytochoeeaechypeocess(AHP),thospapeeconsteucted acompeehensoeeeeaeuato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livabilim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resource conservation,public support and socoaeeoeeeohood,and compeehensoeeeymeasueed bheecoeogocaeeoeaboeoyeeeeeofChangsha-Zhuahou-Xoangan ueban aggeomeeaoon feom2010to2018.The eesuets showed thatfeom2010to2018,the compeehensoee eeeeeofecoeogocaeeoeaboeoty on 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 showed an oeeea e upwaed teend,thequaeotyofecoeogocaeeneoeonmentfoest deceeased and then eose,thee f ocoencyofeesoueceutoeoaatoon wase f ectoeeeyompeoeed,thepubeocsuppoetongeeeeewasompeoeed yeaebyyeae,and thesocoaeeoeeeohood secueotycontonuouseyonceeased.In thefutuee,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lomeration shoulO deepen the construction of"two-type society",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ild a harmonious eoeabeecoty,foem agood ecoeogocaeeoeabeeeneoeonment,and eeaeoaethesustaonabeedeeeeopmentofthecoty.K$yworde:Ecoeogocaeeoeabee;Changsha-Zhuahou-Xoangtan Ueban aggeomeeatoon;anaeytochoeeaechypeocess引言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度分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度分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69--农业经济与管理 引用格式: 陈艺元.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度分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湖南农业科学,2024(3):69-76. DOI:10.16498/ki.hnnykx.2024.003.01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1]。

城市群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体[2]。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群地区,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引起了对土地需求的大幅上升,而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面积具有有限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越发凸显[3],由此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彼此影响。

一方面,随着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的增强,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应得到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土地粗放、低效利用会加剧土地供需矛盾,降低经济发展质量,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城市群土地集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障碍度分析——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陈艺元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要: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障碍度模型分析障碍因子。

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各市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趋向优化,发展状态由失调衰退阶段进入基本协调阶段,且同步发展型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两大子系统明显得到改善;(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旅游外汇收入、每万人国际互联网户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 比重是阻碍城市群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主要障碍因素。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效应的影响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效应的影响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效应的影响李涛;杨知建;甘德欣;王志远;陈希;齐增湘【摘要】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s with well⁃developed socio⁃econom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study on carbon effect arising from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types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carbon emission management and low carbon space planning in urban areas.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vegetation type maps and soil type maps of 1990, 1995, 2000, 2005 and 2010 of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arbon effects arising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cover over the 20 years in the region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 use structure, its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and consequent vari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2010,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in the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were characterized mainly by transforma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wood land and vice versa, and of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 lan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2) the changes in carbon effect demonstrated a reversed“U⁃shape” trend, a weakening overall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nd distinc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arbon effect.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the five area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e. Changsha City, Zhuzhou City, Xiangtan City, Wangcheng County and Changsha County, witnessed remarkable changes in carbon effect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as a result of changesin land use, but the changes varied sharply from area to area, which is thought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regional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and ( 3) it is advisable to con⁃trol and use⁃triggered carbon emission through limiting alienation of forest land and grassland, optimizing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conomic layout, and preventing fragmentation of habitat and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及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借助ArcGIS 10�0软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转变方向、转变带来的碳排放强度及碳汇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等方面,分析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碳效应。

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张猛;曾永年【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18(034)001【摘要】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湿地景观面积迅速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等情况,该文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及物候特征参数,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的随机森林算法获得了长株潭城市群2000-2015年湿地时空格局及变化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等方法分析了近16 a来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湿地演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类型主要为人工湿地水田,其次为河流湿地与库塘湿地,湖泊湿地与苔草沼泽分布面积相对较小;2)2000-2015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231.12 km2,减少6.64%,同时湿地的空间转移也十分剧烈.3)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破碎度在呈增强趋势,且景观形状也趋于复杂.同时,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在不断降低,而景观丰富度在不断增加.4)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5种湿地类型的质心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的迁移,其中河流、库塘和水田的质心迁移相对较大,湖泊的质心位置相对稳定.5)长株潭城市群地区降水量的减少及气温的升高,加之高强度人类干扰是近年来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该研究可为长株潭城市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Urban wetland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is cru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s the study area. The time series Landsat data and phenology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random forestalgorithm with object-oriented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get wetland landscape data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n, the Markov matrix,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and mass migr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landscape. And we also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s of wetland degradation by logistics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ajor wetland type was paddy field, followed by river and pond, and lake and sedge marsh areas were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areas of these wetland types were 3008.32, 179.98, 48.20, 4.96, and 4.85 km2, respectively. Wetlan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utside the city suburbs, hills and valleys, or areas with relatively dense irrigation facilities. Wetlan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rea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was relatively small. 2) The total wetland area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during 2000-2015 was decreased by about 231.12 km2. Among them, the reduction of paddy field was the most intense, which reached 227.38 km2. There was a great deal of conversion between wetlands and non-wetland landscape types, as well as the conversion between wetland types. 3) In the past 16 years, the coordinates of the centers of mass of the 4 wetland types have been shifted obviously. The migration of the mass centers of the river and pond was the most obvious, while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lake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center of mass of the lake moved eastward firstly and then northward. 4) The mean patch area of the river in the study area was the largest, followed by paddy fields, lakes, ponds and sedge marsh. Thelandscape fragmentation of paddy field, ponds and sedge marsh was higher than other wetland types, the patch shape of sedge marsh and ponds wa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the aggregation index of paddy field and ponds was relatively higher than others. The landscape patch number, shape index and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of study area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while the aggregation index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5) The reduc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coupled with the high intensity of human disturbance were the main reasons to wetland degener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in study area was gentle, and it had a relatively les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wetland area change than precipitation. Among the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wetland change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during 2000-2015, the most important was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dex, and Wald statistic (reflecting contribution rate) was 9.82. Another major economic factor was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with Wald statistic of 9.27.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wa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of wetland change, with Wald statistic of 7.85.【总页数】9页(P241-249)【作者】张猛;曾永年【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空间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S127【相关文献】1.长株潭城市群景观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角度的思考[J], 李建桦;施益军;张浛予2.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J], 张强;王忠生3.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 [J], 蔡景庆4.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赵京;胡贤辉5.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J], 陈群元;宋玉祥;喻定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七)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四十七)综合题1、“长株潭”是长沙、株洲和湘潭的合称。

在历史上,三城多次分分合合,如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速度在不断加快。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该区域以全省1/7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此外,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集中于长株潭地区。

材料二:长株潭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已成为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湖南省政府在推断“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明确将工程机械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传统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能源、水利水电及城镇化等方面建设投资了大批的工程项目,工程机械需求旺盛。

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加快发展中,也为长株潭的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材料三:长株潭内建有一条城际铁路,设计速度200千米/小时。

近年来,长株潭城际铁路大幅提高开行密度,平均发车间隔约为10—20分钟,基本达到“公交化”的水平。

长株潭三城共享一片面积约528平方千米的“绿心区域”,这里以农田、水域、森林、丘陵为主,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生态,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1)归纳长株潭城市建成区空间布局的特征,概述长株潭城市群中不同等级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的有利条件。

(3)说明城际铁路的建设和优化对长株潭地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4)长株潭“绿心区域”规划发展信息技术、设计创意、休闲旅游等绿色创新产业,从环境角度评价其合理性。

答案:(1)主要沿湘江布局、拓展;沿铁路线布局;呈“品”字形分布。

长沙为省会城市,城市等级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株洲、湘潭为地级市,城市等级较低,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或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2)政策支持,政府重点扶植,有利于资金及配套设施的落实;有湘江流经,铁路、高速公路密布,水陆交通便捷,有利于原产料的输入和及新产品的输出;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工程机械设备,市场需求量大;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目前已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集聚分布,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好。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
II
附录四 生态绿心地区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一览表......... 60 附录五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溪流生态廊道一览表........................... 61 附录六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生态节点修复一览表........................... 62 附录七 生态绿心地区生态修复树种组合一览表........................... 64 附录八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规划公园绿地一览表........................... 65 附录九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66 附录十 生态绿心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一览表............................. 67 附录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居民点安置方向一览表........................... 69 附录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分类表..................................... 75 附录十三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一览表............................. 75 附录十四 生态绿心地区主干道一览表................................... 78 附录十五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次干道一览表............................... 79 附录十六 生态绿心地区绿线管制引导一览表............................. 81 附录十七 生态绿心地区蓝线控制要求一览表............................. 81 附录十八 生态绿心地区黄线控制要求一览表............................. 82 附录十九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建设用地强度控制一览表..................... 82 附录二十 生态绿心地区近期重大项目库................................. 84 附录二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指标一览表............................... 86 附录二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数据一览表............................... 87

长株潭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调控系统的研究

长株潭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调控系统的研究

s r cu eo h gr o e tye o y tm st ea j se . tu t r ft ea o f r sr c s se i o b d u t d
Ke y wor ds: g o f r s r c s s e a r — o e t y e o y t ms;l n c p t u t r a ds a e s r c u e;d t r h u e;m a a e e t s s e a a wa e o s n g m n y t m
摘 要 : 通过对长株潭 地区农林 复合生态系统景观格局调控支持系统功 能需求进行分析 , 出了基于数据仓库技术 的决策 支持 系 给
统 设 计 方 案 , 设 计 过 程 中涉 及 的 决 策 支持 系统 的体 系结 构 、 术 特 点 进 行 了 研 究 , 出 了 一些 新 的实 现方 法 , 对 2 3 长 株 潭 地 对 技 提 并 00年 区 的农 林 景 观 格 局 进 行 了调 整 , 现 优 化 调 控 的 目标 . 实
农 林 复合 生 态 系统是 把林 业 和农 业 ( 、 、 等 ) 机 地结 合在 一起 经 营组 成 的一个 生 态 系统 , 为生 态 农 牧 副 有 作 农 业 的一 种形式 , 集农 林业所 长 的一种 持续 发展 实践 . 是 长株 潭地 区作为 我 国 中部 地 区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同时 它又是 湖 南省 经济 最 发达 、 镇最 密集 的地 区 , 其 城 对 他地 区 的发展具 有很 好 的示 范和推 动作 用. 随着 长 株潭城 市化 进程 的加快 , 但 区域生 态环 境状况 , 水土 流失 、 如 洪涝 灾害 、 酸雨 等 问题 日益严 重 , 些都 与城 市及其 周 边森林 资源 少且 防护 效益 差有关 . 这 因此 , 过研究 农林 复 通 合生 态 系统 景观 格局 的变化 , 了解 该 区域 景观 格 局现状 与 动态 变化 趋势 , 以此 为依 据 进行 景 观规 划 , 并 对协 调 生态环 境保 护 与经济 发展 的平 衡具 有重 要 的理论 和实践 意义 .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研究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研究研究主题: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研究引言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其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湖南省的重要城市群,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经济发展潜力。

本研究旨在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为推动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收集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的数据,包括人口增长、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等。

2. 构建模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等因素,通过定量测算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和构建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通过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的相关结果和影响因素。

4. 结论:在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给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的结论。

并对推动该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收集和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相关的数据,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1. 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较大冲突。

长株潭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

2. 生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长株潭地区的生态资源丰富,但其合理利用需要依赖环境保护措施,否则可能导致生态破坏。

3. 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合理建立和优化生态环保合作机制,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长株潭城市群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将其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2. 建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加强相关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例

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例

第58卷 第1期 广 东 蚕 业 V ol.58,No.01 2024年1月GUANGDONG CANYE Jan . 2024·101·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24.01.34城市群绿色产业发展探究——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例谭 筱 刘建文(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摘 要 在生态共保共治行动要求下,长株潭落实生态协同治理,探索生态价值转换途径,助力融合产业落地,绿色发展焕发新机。

文章通过阐述绿色产业的定义与特点,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4)01-101-03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交汇地区,总面积约528.32 km 2。

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西至长潭高速西线,东至浏阳镇头镇,南至湘潭县易俗河镇,涉及长株潭三市12个街道、9个乡镇。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2018年修改》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秉持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

积极推动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业、高端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孵化产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1]。

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的森林、湖泊、山脉、农田等自然资源,发挥其在城市群中的生态服务功能、教育与科研功能、休闲旅游功能。

将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样板区、湖湘文化展示区、两型社会创新窗口、城乡融合试验平台”,打造成为高品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绿心。

1 绿色产业的定义和特点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绿色产业主要包含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6大类别[2]。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

第37卷第5期2023年10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5O c t .,2023收稿日期:2023-03-21资助项目: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X S P 22Z D A 00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 J 5005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2A 0419);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2111535013) 第一作者:赵先超(1983 ),男,山东郓城人,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生态规划与低碳发展模拟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o x i a n c h a o @h u t .e d u .c n 通信作者:赵先超(1983 ),男,山东郓城人,教授,主要从事低碳生态规划与低碳发展模拟研究㊂E -m a i l :z h a o x i a n c h a o @h u t .e d u .c n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赵先超,田一豆,张潇湘(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摘要:在 双碳 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约束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交互关系对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以2000 2020年5期土地利用㊁能源消耗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网格分析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交互作用规律㊂结果表明:(1)2000 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分别减少392.77,268.10k m 2,建设用地增加661.80k m 2㊂(2)2000 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净碳排放量为正,整体表现为碳排放,且净碳排放量显著增加,由1099.84ˑ104t 增长到4109.21ˑ104t ;碳排放强度呈现中心高㊁边缘低的空间分布特征㊂(3)E S V 缓慢降低,由392.06ˑ108元下降到292.86ˑ108元,下降幅度为5.34%;E S V 强度整体呈现湘江流域高㊁周边区域低的空间分布特征㊂(4)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E S V 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二者的局部集聚类型可分为高高㊁低低㊁低高㊁高低4种,其空间分布范围各异㊂研究结果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提供了参考㊂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碳排放;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长株潭城市群中图分类号:X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5-0215-11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5.026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L a n dU s e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 a n d 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V a l u e i nC h a n g z h u t a nU r b a nA g gl o m e r a t i o n Z H A O X i a n c h a o ,T I A N Y i d o u ,Z H A N G X i a o x i a n g(C o l l e g e o f U r b a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s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Z h u z h o u ,H u n a n 412007)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 t h ed u a lc o n s t r a i n t so f"d u a lc a r b o n "g o a la n de c o l o g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i t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s t u d y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c a u s e db y l a n du s ec h a n g ea n dt h e v a l u e o f 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st o p r o m o t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c a r b o nn e u t r a l i t yg o a l sa n dr e g i o n a lh i g h -q u a l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l e c t i n g t h em a i nu r b a na r e a o f t h eC h a n g z h u t a n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b a s e do n t h e d a t a o f l a n du s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s o c i o -e c o n o m yi n t h e f i v e p e r i o d s f r o m2000t o 2020,t h e g r i d a n a l y s i sm e t h o d a n d b i v a r i a t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m o d e l w e r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u s e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t e m p o r a l a n ds p a t i a l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l a n du s e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a n de c o s y s t e m s e r v i c e v a l u e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F r o m2000t o2020,d i f f e r e n td e g r e e so f t r a n s f e ro c c u r r e da m o n g v a r i o u s l a n du s et y p e s ,a m o n g w h i c h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a n df o r e s t l a n dd e c r e a s e db y 392.77k m 2a n d268.10k m 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i n c r e a s e db y 661.80k m 2.(2)F r o m2000t o2020,t h en e t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o f C h a n g z h u t a n 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w a s p o s i t i v e ,a n dt h e o v e r a l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w a s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a n d t h en e t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f r o m1099.84ˑ104t t o 4109.21ˑ104t .T h e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s h o w e d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h i g h c e n t e r a n d l o we d g e .(3)E S V d e c r e a s e d s l o w l y f r o m392.06ˑ108y u a n t o 292.86ˑ108y u a n ,w i t had e c r e a s e o f 5.34%.T h eE S Vi n t e n s i t ys h o w e d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h i g h i n t h eX i a n g j i a n g R i v e r b a s i n a n d l o w i n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r e a.(4)T h e r e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l a n du s e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i n t e n s i t y a n dE S V i n t e n s i t y,a nd t he l o c a l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t y p e sof t h e mc o u l db e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t y p e s,w h i c hw e r eh ig ha n dhi g h,l o wl o w,l o w h i g h,h i g ha n d l o w,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t h e i r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a n g e sw e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e r e s u l t s p r o v i d e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r e v e a l i n g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a r b o n e m i s s i o n s c a u s e d b y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a n d t h e v a l u e o f 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s.K e y w o r d s: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 v a l u e;l a n du s e 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 s;b i v a r i a t e 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C h a n g z h u t a n 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生态系统服务(e c o s y s t e ms e r v i c e)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供给服务㊁调节服务㊁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等各种惠益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 c o s y s-t e ms e r v i c ev a l u e,E S V)通常指使用经济价值来衡量人类从生态系统中所获得的利益,使得不同区域具有可比性[1],可以用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 a n d u s e/c o v e r c h a n g e,L U C C)作为人类利用自然㊁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其对生态系统和碳排放的影响表现在多个层面,成为地理学㊁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焦点[2-4]㊂首先,各土地利用类型因其表面特征和功能不同,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不同;其次,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其范围,间接影响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与价值㊂我国在2020年9月宣布中国的 双碳 目标后,出台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其中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㊂可见生态系统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关系㊂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时空关联关系,以及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对碳达峰与碳中和有着重要意义㊂国内外学者分别对土地利用碳排放与E S V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㊂在土地利用碳排放方面[5-13],学者主要从不同尺度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机理㊁碳排放测算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效应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关系㊁低碳优化研究等,呈现出从单一研究方向到多方面多学科研究的趋势㊂在土地利用变化对E S V的影响方面[14-17],主要集中在时空演变分析㊁E S V评估㊁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情景模拟预测等方面,对E S V进行空间格局量化的成果较少;另外,其研究尺度主要是行政区㊁流域等宏观尺度,为了弥补微观尺度研究的不足,有学者基于不同大小的公里网格开展E S V研究[1,18],得到较为精细的结果㊂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目前学者对土地利用碳排放与E S V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㊂因此,本文从网格尺度,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E S V之间的时空关系进行分析㊂长株潭城市群中的长沙㊁株洲㊁湘潭3市作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对控制碳排放㊁增加E S V的需求较大,平衡碳排放与E S V之间的空间异质性对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㊂综上所述,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地利用㊁能源消耗㊁经济社会等数据对城市群2000 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㊁碳排放及E S V 进行空间量化,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网格分析法,探索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空间关联关系,及其空间交互特征和局部集聚规律,以期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㊂1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1.1理论框架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之间重要的连接桥梁,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和覆被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和碳排放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见图1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利用方式变化㊁空间格局变化和管理方式变化等,通过用地类型㊁植被覆盖㊁生态格局㊁景观类型㊁生态效率和资源分布等对生态系统的功能㊁结构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作用于E S V,最终决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㊂另外,土地利用变化通过碳源/碳汇结构和碳循环系统对区域净碳排放量产生影响㊂具体分析为:(1)土地利用方式与E S V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其变化导致用地类型和地表植被覆盖随之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进而作用于E S V㊂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应不同的生态系统,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侧重点存在差异,耕地主要为农田生态系统,侧重于食物生产等供给服务功能;林地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侧重于气候调节㊁水土保持等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功能;水域主要为湿地生态系统,侧重于水资源供给和水文调节等供给服务和调节服务功能㊂通常情况下,受人类干扰程度较高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等,供给服务价值较高,而森林㊁灌草地等受人612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类干扰程度较低的生态系统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较高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造成区域E S V 的冲突,例如,将灌草地等开发为耕地增加其供给服务价值,同时降低调节和支持服务价值,最终影响生态系统总体E S V [19]㊂因此,本文通过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城市群21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E S V 的影响及其演变特征,为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撑㊂图1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E S V 和碳排放的作用机制(2)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影响景观中的种群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等,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格局和景观类型分布,改变生态系统结构㊂不同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并影响区域E S V ㊂关键景观类型比例的增加和景观连通性的增强促进区域E S V 增加,而景观斑块破碎化和分离度的增加导致区域E S V 减少㊂也有学者[20]认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引起的景观破碎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景观中生物的生存和土壤中微生物的运动,同时也破坏农田和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境廊道,降低其E S V ,并对碳吸收和碳固定效率产生不利影响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年的E S V 强度空间分布,进一步探索其时空演变规律㊂(3)土地管理方式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率和资源分布,从而造成生态过程变化,最终影响E S V ㊂采取集约高效的土地管理方式,能够根据土地的不同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并且通过采取工程措施㊁生物措施等,改善土地蓄水㊁防洪㊁抗旱等能力,改良其土壤结构,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从而提高生态效率,优化资源分布,增加区域E S V ;而粗放低效的土地管理方式则造成相反的结果,对区域E S V 产生负面影响㊂(4)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利用的频繁变化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和人为活动碳排放量㊂土地利用方式㊁空间格局㊁管理方式的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碳源/碳汇结构和碳循环系统平衡,从而影响净碳排放量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碳源/碳汇格局和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㊂此外,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与E S V 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局部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规律,以此探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为城市群提升生态环境质量㊁降低碳排放提供参考㊂1.2 研究方法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 土地利用碳排放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2种㊂参考相关研究,对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和未利用地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进行测算,即通过利用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与其对应的碳排放系数相乘,直接计算其产生的碳排放或碳吸收量㊂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耕地㊁林地㊁草地的碳排放系数参考苏雅丽等[21]研究经验数据,未利用地参考方精云等[9]的研712第5期 赵先超等: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究,水域参考赖力[22]的研究㊂计算公式为:E 直=ðe i =ðS i ˑβi (1)式中:E 直为碳排放总量;e 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S 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β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碳排放系数㊂城市群建设用地采用间接碳排放系数法㊂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到城市群的第2产业值和第3产业值主要来自城市群建设用地,单位G D P 能耗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城市群能源利用情况,因此,参考王桂波等[23]的研究,利用2,3产业值与单位G D P 能耗来间接计算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E 间=G D P 2,3ˑH ˑK(2)式中:E 间为建设用地碳排放量;G D P 2,3为第2,3产业产值;H 为单位G D P 能耗;K 为折标准煤系数㊂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E =E 直+E 间(3)为验证计算所得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将长株潭城市群各区县的碳排放总量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 E A D )中的县域碳排放数据进行精度验证,数据整体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以内,并且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比较结果显示,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相同,数据差异较小㊂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网格内各用地类型的面积和碳排放系数有关,可以反映各地类单位面积碳排放量㊂计算公式为:C =ðni =1S iP i S(4)式中:C 为碳排放强度;S 为网格面积;S i ㊁P i 分别表示网格内各地类i 的面积和碳排放系数㊂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1)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㊂参考谢高地等[24]2015年制订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综合考虑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实际情况,计算得出2000 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平均粮食单产量为6838.18k g /h m 2,全国的平均粮食单产量为4982.00k g/h m 2,以2000 2020年全国稻谷㊁小麦㊁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的平均收购价为基本单价数据,计算得到长株潭城市群的E S V 单位当量为1432.10(元㊃h m 2/a ),计算公式为:E a =17ˑ(ð2020i =2000P i ˑQ i )/21(5)式中:E a 为单位农田生态系统每年生产食物的经济价值;P i 为第i 年全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收购价(元);Q i 为第i 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量(k g /h m 2)㊂(2)E S V 区域差异系数修正㊂考虑到谢高地等[24]研究得到的E S V 价值当量表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与长株潭城市群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此基础上参考刘海等[25]㊁言恩萍等[26]研究成果,通过湖南省生物量修正系数(1.95)和长株潭城市群与全国粮食单产量的比值对E S V 系数进行修正,得到长株潭城市群E S V 系数表(表1)㊂计算公式为:Z =Q 长株潭2ˑQ 全国+1.95/2(6)E r =E a ˑZ (7)式中:Z 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修正系数;Q 长株潭和Q 全国分别为长株潭城市群和全国的平均粮食单产量;E r 为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强度计算公式为:E S V=ðni =1A i j ˑE r (8)E S V=E S VS(9)式中:E S V 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 S V 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强度;A i j 为网格j 中i 地类面积;S 为网格面积;n 为土地利用类型㊂表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生态系统服务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供给服务食物生产2626.90600.26554.701557.1200原料生产582.441378.83816.20867.7100水资源供给-3102.36713.19451.6812932.4400调节服务气体调节2115.784534.672868.593173.68047.55气候调节1105.4413568.367583.547001.1100净化环境320.933976.012504.0710876.080237.73水文调节3554.048879.165554.92150327.68071.32支持服务土壤保持1236.195521.253494.613851.20047.55维持养分368.48421.97269.43297.1600生物多样性404.145027.963177.6412385.66047.55文化服务美学景观178.302204.931402.607868.82023.77 合计9390.2846826.5928677.99211138.660475.46812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2.3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是在单变量M o r a n I指数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可反映2个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空间集聚关系㊂全局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用于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E S V强度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及其程度,局部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用于二者在单个网格上的空间相关性㊂计算公式为:I=ðn i=1ðn j=1w i j(x i-x)(x j-x)S2ðn i=1ðn j=1w i j(10)I i=(x i-x)ðn j=1w i j(x i-x)S2(11)式中:I和I i分别为全局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和局部双变量M o r a n I指数;n为网格总数;w i j为nˑn的空间权重矩阵;x i和x j分别为网格i和j的属性值; x和S2为属性值的均值和方差㊂2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说明2.1研究区概况长株潭城市群由长沙㊁株洲㊁湘潭3市组成,位于湖南省中东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西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㊂截至2020年末,总人口为1668.94万人,在湖南省总人口中占比达25.10%,G D P为17591.46亿元㊂长株潭城市群主城区是整个城市群中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最活跃的区域,人造地表的占比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其对E S V的需求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对E S V的影响㊂因此,参考城市群最新区域规划及学者[16]的相关研究成果,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主城区为研究区,包括长沙㊁株洲㊁湘潭3市的市区以及长沙县㊁渌口区和湘潭县(图2),研究区行政区划面积为8629k m2,建成区面积为901.12k m2㊂2.2数据来源及预处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数据可以表征城市群土地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系统变化情况,能源消耗数据可以间接表征城市群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情况,经济社会数据可以表征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低㊂在此基础上,特别是重点参考王丹等[1]㊁傅伯杰等[4]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6 12月采用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年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㊁能源消耗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等相关数据对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区2000 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关系进行研究㊂(1)土地利用数据:2000 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比例为1ʒ10000,2020年数据采用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L a n d-s a t8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获得,分辨率为1k m;参照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用地类型分为耕地㊁林地㊁草地㊁水域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未利用地主要是指除建设用地㊁耕地㊁林地㊁草地和水域5种用地类型外,植被覆盖度较低的荒草地和表层为土质㊁基本无植被覆盖的裸地等其他用地类型,运用E N V I5.1软件,在6种用地类型中随机选取250个点进行验证,验证精度达到92.50%,主要用于分析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测算;(2)能源消耗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湖南省统计年鉴“,主要用于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测算;(3)社会经济数据:主要包括G D P㊁第2,3产业产值和农作物播种面积㊁产量㊁价格等,来源于对应年份的‘湖南省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㊁长株潭3市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主要用于城市群E S V的估算㊂为便于研究,采用3k mˑ3k m的公里网格对所有数据实现空间化,共1114个网格单元㊂图2长株潭城市群区位3结果与分析3.1土地利用转化分析运用A r c G I S空间分析工具对城市群2000 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得到2000 2020年长株潭土地利用转移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借助E x c e l数据透视表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分析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年各时间段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特征㊂从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2~表5)和长株潭城市群2000 2020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图(图3)可以看出,2000 2020年长株潭城市912第5期赵先超等: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群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各异,在不同时期㊁不同用地类型间表现出不同特征㊂整体来看,2000 2020年总转化面积为910.71k m 2,占城市群总面积的10.56%;耕地㊁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的转化地类㊂其中,耕地总转出面积为488.36k m 2,转入面积为95.64k m 2,总面积由3360.21k m 2下降到2967.44k m2;林地转出面积376.79k m 2,转入面积108.69k m 2,总面积由4551.95k m 2下降到4283.85k m2,二者的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总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转出㊁转入面积分别为60.27,722.07k m 2,转入大于转出,总面积由376.71k m 2增长到1038.51k m 2,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建设用地转出的主要类型为耕地和林地㊂分时间段来看,2010 2015年各用地面积转化幅度最大,总转化面积为489.38k m 2,2005 2010年转化幅度最小,总转化面积为67.02k m 2,仅占20102015年转化面积的1/7㊂通过分析可知,2000 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间,建设用地面积扩张明显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林地是其主要来源,扩张速率在201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15年之后开始下降㊂主要原因是自1997年长株潭 一体化 发展战略被提出后,城市群进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出台促进城市群在外商直接投资㊁出口和消费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建设用地也快速向外扩张,占用大量的林地和耕地面积,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 两型社会综改示范区 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有所下降,2017年长沙㊁株洲㊁湘潭3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为积极推进 双碳 目标,在生活㊁生产㊁生态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长沙市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于2018年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研究等,在这些措施的控制下,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速率进一步下降㊂另外,2000 2015年城市群3期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面积的增长率分别为239.80%,30.14%和235.44%,均为正值,2015 2020增长率为-39.88%,与2000 2015年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且2000 2015年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较低,经过快速发展后,到2015年城市群整体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15个区县中除望城区㊁渌口区㊁长沙县和湘潭县外,其余区县城镇化率均达到75%以上,2015年之后城市群整体城镇化率发展趋于平缓,符合城市发展约瑟姆曲线的规律㊂表2 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5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 m 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05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转出总计草地32.2900.4800.0300.50耕地03308.4046.421.144.030.2251.81建设用地00376.430.28000.282000年林地00.0148.154503.340.410.0648.61水域00.094.460297.060.214.76未利用地0000.030.172.580.20转入总计0.1099.501.454.640.49106.17表3 长株潭城市群2005-2010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 m 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10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转出总计草地32.2900000耕地03274.5731.010.562.36033.92建设用地00475.140.010.7700.792005年林地0029.544474.980.26029.80水域002.140.18299.310.072.39未利用地000.0600.072.940.12转入总计0.0262.730.743.450.0767.02表4 长株潭城市群2010-2015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 m 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15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转出总计草地29.2600.801.780.4503.02耕地1.413019.91216.7417.9318.410.21254.69建设用地0.058.92513.6011.253.890.1724.282010年林地0.035.10158.194305.864.132.42169.87水域0.3212.7820.683.37265.550.0637.22未利用地000.0300.282.710.30转入总计1.8126.80396.4334.3327.152.86489.38022水土保持学报 第37卷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5 长株潭城市群2015-2020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k m 2年份土地利用类型2020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未利用地转出总计草地29.990.310.280.460.0301.08耕地0.292898.7788.0455.554.030.03147.94建设用地0.1111.47875.1113.559.79034.922015年林地0.4253.8672.224211.671.940.08128.51水域0.033.062.681.99284.900.047.80未利用地00.040.180.630.044.680.89转入总计0.8568.72163.4172.1815.830.16321.14图3 长株潭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3.2 土地利用碳排放分析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碳排放系数,运用公式(1)~公式(3),计算得到城市群2000 2020年各地类的碳排放量及碳源㊁碳汇和净碳排放量(表6),进一步运用公式(4)计算各网格单元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从碳源/碳汇角度和碳排放强度时空特征2个方面对城市群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㊂3.2.1 碳源/碳汇分析 从长株潭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核算表(表6)可以看出,2000 2020年城市群的净碳排放量均为正值,整体表现为碳排放,且由2000年的1099.84ˑ104t 增长到2020年的4109.21ˑ104t,增长趋势显著,其中碳源变化趋势与净碳排放量相似,碳汇呈小幅度下降趋势㊂从碳源构成来看,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由1057.91ˑ104t 增加至4125.12ˑ104t ,是主要碳源,其增长速率在2000 2010年增加,之后变缓,主要原因是2000 2005年研究区在长株潭城市群 一体化 的推动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建设用地面积和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群获批 两型社会综改示范区 后,城市群加强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实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耕地的碳排放量由72.09ˑ104t 下降至12.52ˑ104t,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减少㊂从碳汇构成来看,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用地,其贡献率占96.91%,林地的碳吸收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年均下降速率为1.00%,草地和水域基本保持不变,未利用地呈缓慢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城市群快速城镇化导致部分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两型社会 的实施和长沙㊁株洲㊁湘潭3市 低碳试点城市 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现象有所缓解㊂通过分析可知,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贡献率较大,通过控制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用地,其次为水域㊁草地和未利用地,城市群内碳源和碳汇的差值较大㊂为促进 双碳目标 的实现,城市群未来在土地利用方面应继续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减少碳源;另外应增加林地㊁水域等用地面积,提高碳汇能力㊂3.2.2 碳排放强度分析 为更加直观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渔网分122第5期 赵先超等: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关系分析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株潭地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长株潭地区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研 究 的核 心 研究 之 一 ,对 于探 寻 人类 活 动 与 生 态 环 境演变 的关 系 、揭 示 景 观演 替 的机 制 与 规 律具 有 重要 意义 。随着 遥感 技 术 的发 展 ,遥 感 数 据 在景观 格局 变 化 研 究 中发 挥 了极 大 的作 用 。许 多学者 围绕景 观 格 局 特 征 、景 观 格 局 特 征 时 空 变
位 。因此 ,研究该地 区景观格局 变化 ,并从景观 视 角探 讨 长株潭 城市 群 “ 型社 会” 的发展 方 向 , 两 实现可 持续发 展
过 程 中人 口密 集 、交 通 拥 挤 、资 源 短 缺 、环 境 污 染 、生态恶 化等 问题 ,成 为 全社会 关 注 的焦点 … 。
通讯作者 :王文杰(90 ,男,湖南湘潭人,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生态与环境遥感应用。Em i agj r sogc 17 ~) — a :w nw@ca .r n l e .

生态学原 理 ,借 助 GS和 R I s技术 ,对 18 20 99— 08
年长株潭地 区不同景 观类型 的变化强 度 、方 向和过 程进行 了研 究 ,旨在 为该 地 区生 态 环境 与社 会 经 济的健康 、稳定及 持续发 展提供科 学依据 。

景观格 局及 其 变 化 特 征分 析是 景 观 生 态 学
指 数 与均 匀 度 指 数 的变 化 可 以看 出 ,景 观 格 局 的 多样 性 增 加 ,且 均 度增 强 ;同 时 ,由景 观 形 状 指 数增 长说 明斑 块 形 状 趋 于 复杂 化 。 影 响景 观 格 局 变化 的驱 动 因 子 主 要 是 人 为 因素 中的 人 口增 长 、经 济 发展 及 政 策 引 导 作用 。 关 键 词 :景 观 格 局 ;景观 变 化 ;驱动 力 分 析 ;长 株潭 地 区

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

长株潭乡村景观规划模式及人居环境研究

全 国农业生产 中的重要地位。 长株潭三市地处湖南省 东北部 , 呈 貌 .也破 坏 了 乡村 的 生态 环 境 .无法 实现 #t 的可 持 续发 展 ,乡 - , f 品 字型分布 彼此相距不到四十 公里 , 湘江贯穿而过。然而 .
长 株 潭 目前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落 后 ,无 法 加 强现 代 农 业产 业 体 系建 村 美 好 的 田 园风 光 成 为 了存 留在 人 们 脑海 里 的美 学 印 象 。 J 许 多人 认 为金 属 、水 泥 、玻 璃 是 富有 、 阔气 、现 代 、文 明
局 部 乡村 景观 逐渐 向城 市 景 观 转 变 。 迅 速 提 高 城市 化 水 平 . 为 许
多 乡村 开 展 了 拆村 并 点 工作 .取 而 代 之 出 了一 些 具 有 城 市 居 住
小 区景观特色的所谓 ” 新村 ” .乡村聚落应有的景观特色消失殆
尽 。 昭 山 乡 、易家 湾 镇 、 沙 县 跳 马 乡 、湘 潭县 响水 乡 、暮 云 如 长
长 株 潭 地 区 的农 业 渊 源 甚 久 . 明代 李 釜源 在 《 图综 要 》中 地 屋 缺 乏 文 化 内涵 .丧 失 了广 大 乡村 依 顺 自然 、具 有 地 方 个 性 的 写 到 “ 广 熟 ,天 下足 ” 湖 .反 映 了湖 南 地 区农 业 悠 久 的 历史 和 在 传 统 建 筑 风 格 ,破 坏 了 千 百 年来 保 留 下来 的 乡土 景 观 和 文 化风
壮大。这样 的城市周边工业形态对整个株 洲区域 内乡村 的景观
2 世纪8 O O年代 以来 .我国大部分 乡村地 区正经历由传统 状况造成 了深远影响 :耕地面积减少、水 土流失日趋严重 、水
农 业 逐 步 向现 代 农 业 的 转 变 .在这 一 过 程 中 , 乡村 景 观 呈现 无 资源 短 缺 、环 境 污 染 程 度 不 断加 深 。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的通知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的通知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2.21•【字号】长政办发〔2022〕 11 号•【施行日期】2022.02.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2月21日长沙市“十四五”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第一章规划愿景,统筹保护与开发的国土空间发展目标1.1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长沙战略地位持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两手抓,国土空间结构基本成型,“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1.1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提升。

2020年,长沙市GDP达1.2万亿,全国排名15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0%,比全国高1.7%,比全省高0.2%,经济质量显著提升。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4.0:50.9:45.1调整为2020年的3.5:39.0:57.5,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人口吸引力不断增强。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约1005万人,城镇化率82.6%,较上年增加3.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和城镇化率持续攀升。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三年造绿大行动持续开展,2020年,全市森林蓄积量2966万立方米,较上年提高4.2%,森林覆盖率55%,与上年持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三位。

1.1.2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在区域空间格局上,长株潭都市区同城化成效显著。

三市大力推进生态共保、产业联动、交通共建、设施共享。

协同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建公益林带和生态廊道。

长株潭城际铁路实现三市1小时交通联系,“三干两轨多连线”、长株潭高速公路大环线和湘江风光带“两岸一线”工程基本成型。

基于空间统计的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特征

基于空间统计的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特征
eobv
i
ous,andt
he
gh
ghagg
d
i
s
t
r
i
bu
t
i
ono
fl
owh
i
l
ome
r
a
t
i
onandh
i
l
owagg
l
ome
r
a
t
i
ona
r
e
a
swe
r
espo
r
ad
i
candd
i
dno
tchange
ghagg
gh
much.(
3)Thedeg
r
e
eo
fl
and
us
ee
c
o
l
og
i
c
a
lr
i
skhadg
l
e
s,t
h
es
a
t
i
a
lv
a
r
i
a
b
i
l
i
t
fl
a
nd
u
s
ee
c
o
l
og
i
c
a
lr
i
skf
r
om2000t
o2010wa
sma
i
n
l
n
f
l
u
p
yo
yi
,t
enc
edbys
t
ruc
t
ur
a
lf
a
c
t
o
r

基于PSR模型的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基于PSR模型的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基于PSR模型的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毛旭鹏;陈彩虹;郭霞;周丹华;胡焕香【摘要】In order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rul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accordingto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 a set of indices system for assessing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PSR model, and the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study area was analyze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of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increased from 3.6186 to 3.9040 in 2006 and 2010 and all the overall levels were in state of "general" . Due to the snow disaster and the serious forest fire, the forest ecological security of 2008 was at the lowest level.%为了揭示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安全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SR模型,依据研究区具体情况构建森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熵值法赋权,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至2010年长株潭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级值由3.6186增长至3.9040,总体水平都处于“一般”状况;由于受到冰雪灾害和森林火灾的严重影响,2008年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等级值最小.【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6【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森林生态安全;PSR模型;熵值法;隶属度;长株潭地区【作者】毛旭鹏;陈彩虹;郭霞;周丹华;胡焕香【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5+7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随着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剧,施加在森林生态系统上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大,森林生态系统的失衡将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威胁[1]。

MK_14.基于核密度和景观格局的城市用地扩展研究

MK_14.基于核密度和景观格局的城市用地扩展研究

基于核密度和景观格局的城市用地扩展研究许乙青,赵栋,符彬摘要:以长沙市都市区为研究范围,利用1989年、1999年、2009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的空间数据,在RS,GIS,FRAGSTATS等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了长沙市建成区数据库,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的用地扩展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跟踪城市用地的扩展动态。

在城市用地扩展中,空间的聚集和分散是同时进行的。

在自然环境、交通设施、社会环境、经济与人口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用地规模不断增大,用地形态趋于复杂化。

关键词:核密度估计法景观格局指数城市用地扩展长沙市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地不断扩展[1]。

城市用地扩展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过程与特征的直接体现,对它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城镇化本质的理解,进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依据[2]。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用地扩展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鲜有人将核密度和景观格局的方法应用于用地扩展方面的研究。

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表征用地扩展形态特征,在ARCGIS等软件的支持下可以将其可视化,使分析结果更加直观;景观格局指数法可以通过计算各种指数,更深入地探究用地扩展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笔者试图将二者进行结合,对长沙市的用地扩展模式展开研究。

2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2.1研究区概况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洞庭湖以南,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之间,处于湘中丘陵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东、西两端山地环绕,中部渐趋低平,南部丘岗起伏,向北倾斜,逐渐平坦开阔。

是湖南省省会所在地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风险评价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风险评价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欧阳晓1,2,朱 翔2,∗,贺清云2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长沙 410205 2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风险评估框架为城市群生态风险管理和国土生态修复提供新的视角。 以生态 风险评估框架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以及相关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展开生态风险评价,并 对风险程度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1)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提升,区域生态风险也随之增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组 织、生态系统活力、生态系统弹性等生态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2) 人工表面比率和生态指数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表明,人工 表面比率与生态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人工表面比率是生态风险提升的关键因素。 (3) 城市群人工表面比率要控制在 36%以下,以进行生态风险管理和国土生态修复。 总的来说,评价框架可以作为区域生态风险的评价终点。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终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000 年和 2018 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分为林地、耕地、草
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 6 个类型。 归一化植被指数(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来 源于 MODIS 产品( MOD13Q1) 。 净初级生产数据(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来源于蒙大拿大学数值动力 学模拟团队( Numerical Terradynamic Simulation Group, NTSG) 。 相关数据的类型、分辨率以及来源,见表 1。 景观指数通过 FRAGSTATS 4.2 软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栅格图计算得到各网格的景观异质性、景观连通性 等一系列景观指数。 考虑到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存在多种空间分辨率,因此,将所有的栅格数据统一到与 NDVI 一致,对数据进行重采样得到统一的 250 m 栅格数据。 同时,对所有数据利用大小一致的网格全面覆盖研究 区,将研究数据分配到对应的网格中,即为直接网格化。 本研究设定网格的尺度为 1 km×1 km,共 9113 个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针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如何有效调控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本研究以长株潭核心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管理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与技术,依据研究区近20年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尺度特征及生态风险作用驱动因子的分析,以景观结构及功能变化为切入点,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功能退化等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识别,构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开展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从调控目标、调控重点、调控尺度选择、调控行为决策与调控策略等方面提出如何有效实施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

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尺度分析根据长株潭核心区1989~2008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资料,提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湘江样带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小波分析方法进行特征尺度检测。

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不同部位的特征尺度选择不是唯一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不同研究区域或研究部位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特征尺度选择有一定影响。

不同土地利用及景观类型具有不同的尺度特征,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尺度值最小但景观敏感性最强,宜选择1980m左右的分析粒径;城市建成区特征尺度值最大,宜选择3300m左右的分析粒径,其景观敏感性最差。

2.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及作用机理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及功能变化是导致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作用的基础上,研究景观结构特征及格局变化的生态学特征,开展景观敏感性分析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更好的把握生态风险驱动因子作用的方式及过程。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子是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作用的主导驱动因子,建设用地变化与GDP变化具有一致性;耕地与草地的景观敏感性最强,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景观敏感性最差。

3.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及特征分析根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风险驱动因子作用的分析,结合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建立基于“源”与“汇”景观结构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结果表明,城市建成区
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高于其他区域,长沙市区整体风险值最高,较高风险及高风险区分布最广,湘潭次之,株洲市区整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最低。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均表现出即由一般风险区向中风险区,或者是由一般风险区向较高风险区发展的过渡性特点,低风险分布区域呈现零散分布,区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的压力较大。

评价单元大小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比较10km ×10km及2km×2km粒径两种评价单元的分析结果,后者是更适合的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单元。

4.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结合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因子作用分析,以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指数变化规律为依据,确定不同变化情景的风险调控目标与调控重点,探讨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最佳时间、空间及功能调控尺度选择,并根据调控行为主体系统的特点,从微观层面开展了基于多智能体模拟(ABM)方法的土地利用风险调控行为模拟与决策,并提出了不同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水平下的多种调控手段与调控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