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过程中培育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路径分析
六五普法2021年度工作计划方案
六五普法2021年度工作计划方案----a48447e6-7157-11ec-9738-7cb59b590d7d年是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整个“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切实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根据我区“六五”普法规划,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情况,制定xx年度普法工作计划。
一、提高认识,明确普法指导思想。
2021年我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对普法工作的思想认识;要科学规划,不断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普法工作全局,以人为本,普法为民,不断创新普法工作的机制与方法;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深入贯彻三项重点工作,仅仅围绕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工作中心,加大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法律需求的普法力度;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认真学习和领会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xx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的精神;要创新形式,注重方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普法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和加快“和谐开发区、法治开发区、平安开发区”建设,为促进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制定措施,全面部署“六五”普法工作。
1、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成绩,大力推广“五五”普法工作经验。
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做好“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推荐工作。
要深入研究普法工作的困境与难题,探寻解决这些困境和难题的方式方法,制定新形势下“六五”普法工作的具体措施,做好“六五”普法的启动准备工作,进一步整合普法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市司法局法调办的支持与配合,使人、财、物在“六五”普法工作中得到有力的保障,实现与“六五”普法的无缝对接,促进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纵深发展,为建设和谐开发区、法治开发区、平安开发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做好动员部署,加强工作指导。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国家法治现代化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作者:焦艳芳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4期【摘要】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国法治建设的未来。
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都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相关。
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类措施,多角度、全方位入手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使公民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关键词】法治现代化公民法治意识培育路径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关系密切,公民法治意识在国家法治建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而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则能更好地推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民法治意识决定了法治建设的未来,实现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因此,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法治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法治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依法治国”也逐渐从口号和愿望转变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中的现实实践,这些都得益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虽然在总体上有了巨大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公民法治意识的继续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对法治建设进行经验和教训两个方面的总结,有利于不断推进我国法治进程。
公民法治意识及其社会功能亚里士多德曾在《政治学》中首次对法治的含义进行了概括,他认为,所谓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①英国法学家戴雪在其出版的《英宪精义》中,也对法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法治是法律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公民对国家法律绝对的服从,同时,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践必须以宪法法律为基础。
除此之外,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对法治社会和政府的依法行政问题进行了论述,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分权制衡思想,这些理论对西方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是什么?“六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内容和基本目标是什么?“六五”普法(2016年—2015年)背景: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法制权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六五”普法规划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全面谋划,精心制定的。
重点对象: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是重中之重。
主要内容: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法律六进”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依法理。
基本目标: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六五”普法宣传标语内容手牵手共建法治**心连心同做守法公民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法是规律是矩不循法律要出轨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尺人生万里行法律记心里知法守法你我他幸福平安千万家同谱法制文明曲共唱**和谐歌执法守法用法和平和美和谐智者以法护身愚人以身试法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守护人生绿灯不闯法律红灯人人都是**形象处处都是法律考场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和谐与文明同在法治与发展并存诚信是生活的通行证法治是社会的安全网违法,法如一把利剑;守法,法似一盏明灯法治**人人参与和谐**人人受益做人以和为贵做事以法为本诚是做人之道法乃治国之本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学法护法者智违法乱法者愚以人为本营造和谐以法为本彰显公正送子孙高楼大厦不如教其守法用法普法情系千万家平安惠及你我他手拉手践行法治心连心共建和谐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立身德为首处事法为先与法同行成长有保障以法治校法育未来法治建设无止境和谐**伴终生学法铭于心守法践于行法制意识心中有和谐生活更长久法律和人生相伴平安与和谐同在您的权益需要法律保护法律权威需要您的维护读书明理普法医愚守法律己和谐添彩学法辩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以法为准以理说话理性维权情动人理明人法育人。
中国普法教育政策
中国普法教育政策中国普法教育政策是指中国政府为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全民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普及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普法教育的目标是让全体公民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从而共同建设法治社会。
一、背景和意义作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只有全体公民都有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才能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中国普法教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需求,加强全民法治宣传和教育。
这对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中国普法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制定法律宣传教育大纲。
政府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法律宣传教育大纲,明确各阶段的普法目标和重点。
这有助于落实普法教育的目标,确保法治观念的全面普及。
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政府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通过开设法律课程、法制教育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推动政府机关普法工作。
政府机关要在组织内部加强普法教育,培养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提高办事人员对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
同时,政府机关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推动公民的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普及。
4.加强社会组织的普法工作。
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如法律援助机构、公益律师组织等)参与普法工作,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普法工作的覆盖率和针对性。
5.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政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这包括组织法律知识讲座、法律文化展览、法制宣传片播放等形式,扩大普法教育的影响力。
6.建立普法教育评估机制。
政府要建立普法教育的评估机制,对普法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
这有助于不断优化普法教育政策和提高普法工作的质量。
三、政策效果与展望中国普法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六五普法的保障措施
六五普法的保障措施“五五”普法工作已近尾声,“六五”普法即将开始。
在新形式下,能否能继续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进程,实现依法治国方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部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普法规划,下面,我就简单谈谈看法。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全民工作,涉及面广。
因此建立一个具有指挥全局的权威的领导机制,是实现普法目标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所在。
前些年,通过各级普法机构的努力,根本保证了普法工作的深入,但工作机构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
“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形成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是要强化刚性保障机制。
我国已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根本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有些地方也尝试立法。
但仅限于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展标准,依法治理工作那么很少涉及,致使法制建立工作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甚至出现用传统行政手段抓法制建立的现象。
因此,国家应尽快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组织、机构、职能、责任、义务等,应确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权威地位。
“六五”普法期间,还要进一步健全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制度,考试考核制度,监视制度,评比奖励制度,并用法律法规加以确定,以标准和约束依法治理工作。
三是要强化考核评估保障机制。
“六五”普法规划要在量化考核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评估机制,明确创立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定期检查验收,公开评比结果,普法主管部门每年应根据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要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核等制度。
规定领导干部年度普法考试不合格,其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核不得评为合格以上等级。
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两年未到达合格以上等次的,不得提拔重用。
在提升职务或跨区、跨行业转任新职务时,还必须在任前承受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考核。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完善法律体系:法治现代化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解释、适用和执行机制,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2. 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现代化需要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公正廉洁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队伍,加强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3. 强化司法独立:法治现代化需要保障司法独立,建立起独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确保司法权力独立行使,提高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4. 加强公众参与:法治现代化需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建立起多元化的民主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对法治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法治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5.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法治现代化需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理念,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法治现代化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加强与国际法的对接,提高中国的法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理毅 日p毕 荞 期i :.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特别是建立 “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 标 的确立, 培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 亦即解决我国法律文化现代化问 题早已提上日 程。 在当 代中国, 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迫切需要对法律文化的借鉴与研究, 来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 中国传统法律文 化,还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 诚然, 其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法治观念不相容的因素, 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几千年的优 秀文化积淀。对于自己悠久的法律文化传统,我们要善于利学总结、继承和创新,把那 一 些积极向 上的东西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以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 换, 才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新构,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一定 的应用价值。 论文分三个部分展开阐述。 第一部分, 本论文从法律文化的内涵入手, 尽可能全面、 深入、系统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程、内容和本质特征加以梳理。第二部分,从社 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概念和目 标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 的冲突, 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 , ,既 剖析了它的消极影响, 又肯定了 它的历史价值, 从而论证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转换 的必然性和解决依据。 第三部分,以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为目 标提出了中国 传统法律文化现代转换的取向,并在此基础上, 对以 仁 研究做出理性思考,为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建设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法治理念的培育路径探析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价 值 观包 含 着 一定 的法 治理 念 ,
(三 )爱 国 、敬业 、诚信 是法 治理 念 的价值 目标
也 是 依 法治 理 与 治理 能 力 的现 代 化 政治 方 向 ,符 合
社 会 公 民在 参 与 国家事 务 过程 中 ,不 仅 要坚 持
社 会 主义 法 治 、是 法 治 建 设 的重 要 保 障 。培 育 社 会 国家与社会 的价值衡量 ,也要坚持社会 主义核心价
中 图 分 类 号 :D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 1580(2018)3一 o017— 03
2024年推进六五普法工作计划
2024年推进六五普法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六五普法工作是指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立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五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法律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维护国家法制,增强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行动。
作为一个长期任务,六五普法工作在2024年将进一步推进,以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度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2.增强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
3.促进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4.强化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5.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工作计划1.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法律教育和宣传是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2024年,我们将推出多种法律宣传形式,包括宣传片、微视频、宣传海报等,利用社交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广泛传播法律知识。
2.推进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法律宣传活动,例如法律讲座、专题研讨会、法治教育培训等,面向公众、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特定群体,通过专家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加深公众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
3.完善法律体系加快立法工作,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法律的准确和有效执行。
4.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经济困难人群提供更加广泛的法律援助服务。
5.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法律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
6.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律师协会等机构的合作,推动法律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法律事务的国际影响力。
三、工作安排和措施1.组织力量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组织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对六五普法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工作内容和目标的认识度。
3.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分解各项任务和具体工作内容,制定时间表和里程碑计划,确保工作的有序推进。
“六五”普法规划
古勒巴格乡其格万中心小学“六五”普法工作计划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本校全面、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地区和县普法规划,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期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党委扩大会议以及莎车县十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全社会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入系统地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校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自觉性。
三、主要任务:1、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按照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为。
2、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
全国普法答案
1、全国“六五”普法规划工作原则是什么?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经验是什么?答:一是坚持党的领导。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三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
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
3、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三公消费”即:公款出国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4、宝鸡市“六五”普法的指导思想诗什么?答:以市委、市政府和省发改委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适应加快建设法治宝鸡、法治政府的新要求,适应广大干部学法用法的新需求,与时俱进,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发展改革业务工作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宝鸡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市进城决议的主要内容?一、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突出宣传教育重点,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深入推进法治实践活动。
四、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决议全面落实。
6、什么是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7、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什么原则?答:(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8、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1)选择或接受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
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作者:殷贤康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0期关键词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法律体系法治道路作者简介:殷贤康,华中师范大学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7.160(一)移植西方式法治道路失败鸦片战争敲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开启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一方面为中国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又为中国提供了机遇。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谋求治国理政的良方,在这个过程中,西法的法治也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自戊戌变法以来直到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构建了以“六法全书”为基础的法律体系。
这一时期的探索是中国抛弃传统法系的主干,向西现代化法治体系转化的首次尝试,它使中国在较短的实践内建立其了在至少在形式上较为完备整的西方法律体系,但是由于外来的法律制度没有法律思维和文化传统作为支撑,加之封建势力、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阻挠,移植西方式的法治道路最终失败,这表明单纯移植外国法治在中国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二)照搬苏联式道路的失败俄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为困境中的中国人提供了新的出路,对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带了巨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从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实行的“六法全书”体系,开始学习苏联式的法治道路。
中国对苏联法治道路的学习涉及从立法、司法到执法的各个阶段,甚至连法学教育都是直接使用苏联学者的法学理论。
学习苏联的法治道路使中国的法制建设从战后迅速恢复,但是由于苏联法存在巨大的弊端,它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专政统治,使中国的法制建设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最终失败。
这表明照搬苏联的法治道路在中国不能取得成功。
普法考试判断题答案 法制考试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指出,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2、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确保“六五”普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3、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把(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作为重中之重。
4、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6、吴邦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7、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
8、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9、政府立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切实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0、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11、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12、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
13、要把行政调解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
依法治国实践
依法治国实践引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方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依法治国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依法治国实践的背景、发展历程、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果。
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特色的法治道路。
这条道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1.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外来经济文化影响,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法律制度,并通过修改现有立法来适应新形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开始加强对宪法权威的维护。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开始制定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重要举措和政策中国在依法治国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和政策,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举措和政策:1.宪法修订:中国于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并在之后多次进行修订。
宪法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基本遵循。
2.法律体系建设:中国逐步完善了一套包括宪法、行政法、刑事法、民商事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了各级政府和组织的行为。
3.司法体制改革: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包括加强司法独立、提高审判公正性、推进廉洁司法等方面的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提升了司法机关的能力和公信力,保障了公民的司法权益。
4.依法治国宣传教育:中国加强了依法治国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增强了全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和支持。
取得的成果中国在依法治国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 国家法治建设在战略布局、推进路径上必然进行重大调整, 重心是针对法治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 采取靶向性举措推进法治供给侧结构性改,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法治建设; 路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 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深刻剖析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客观因素, 并审时度势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背景准确及时地调整我国法治建设推进路径, 制定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心的法治建设长远战略规划,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我国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执政党基于新时代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作出的新的主观评估结论, 这样的判断必将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施政方略。
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判断必将决定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战略重点。
(一)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的先决条件回顾我国六十多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判断, 我国法治建设就能相对有序高效的推进, 反之, 国家的法治建设会遭受严重挫折。
正如在《矛盾论》中讲的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 不懂得这种方法, 结果如堕烟海, 找不到中心, 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探寻
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探寻法治素养是指公民在维护国家法律权威和法律精神方面的素质,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治素养培育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培育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以期为广大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环境。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培养青少年法治素养的主渠道,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普法教育课程、模拟法庭活动、法治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治机构,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增强对法治的信仰和尊重。
学校还应该在师生关系上下功夫,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法律、遵守纪律的氛围中成长,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只有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培育和提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对其法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法治素养培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在家庭中养成尊重法律、遵纪守法的习惯和品质。
家庭成员应该成为青少年法治素养的直接教育者和榜样,父母和长辈在言传身教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让他们明白尊重法律、遵守法规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家庭还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和睦、宽容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懂得尊重他人、守法遵纪。
社会环境是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法治氛围。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培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试论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一)
试论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一)摘要:我国法治建设理论的重心在于正确界定法治的内涵,明确法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法治的途径……本文在探求我国所期望的法治含义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形成社会法治基础的实现法治的横向途径和推进法治建设发展的实现法治的纵向途径,以期能够引导我国法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法治;横向途径;纵向途径1996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成为了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历史重任。
围绕“法治”,广大学者在理论上从各个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希望找到一种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进步的良方。
然而笔者认为,我国法治建设理论重心在于正确界定法治内涵、明确法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实现法治的途径,从而引导我国法治建设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因此本文在阐述我国所期望法治含义的基础上,试图对实现法治的途径作一探讨。
一、我国所期望的法治含义探析什么是法治?古往今来许多法学家对此进行了引经据典的阐述。
对法治作出早期经典解释的是古罗马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法治就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1]其包括三层含义,即第一,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第二,法治是以民主共和为基础;第三,法治内含着平等、正义、自由、善德等社会价值。
这一解释意义在于把法治与法制区别开来。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包括立法、司法制度、律师制度等,这种法制是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的,它不含价值判断,可能是良法,也可能是恶法。
法治的法则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即反映人民意志,反映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的法。
到了近代,法学家对法治的理解又有不同。
英国法学家拉兹认为,从字面上看,法治就是“法律之治”。
它包括两个方面:(1)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人民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治理。
(2)从狭义上理解,法治是指政府受法律的治理,遵守法律,即政府的全部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必须有法律授权。
社会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刍议
社会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刍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其中一些问题,如道德沦丧、社会治安等普遍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社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
本文将讨论社会道德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法律法规是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持续更新、完善和扩展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保障。
第二,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在社会道德领域,加大惩治力度。
第三,加强法律的普及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度。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价值观。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全面解读其深刻内涵。
第二,切实加强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力度,让其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基础。
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公共道德教育是指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单位开展的为公众提供道德教育和道德培训的活动。
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注重在学校和企业开展道德教育,培养青年一代和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
第二,鼓励社会机构开展公益活动,引导人们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第三,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切实提升公共场所的文明水平。
四、建立道德评估体系建立道德评估体系,可以促进道德行为的提升。
建立道德评估体系,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建立道德评估机构,对企业、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等进行道德评估。
第二,建立道德评估标准,评估单位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观。
第三,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处理,让评估结果真正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五、完善奖惩机制完善奖惩机制,是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00 0 — 6 2 1— 9 0
础 . 么后 者 就 是法 治 得 以 实现 的关 键 。 有现 代 社会 法 治 观 那 没
念的确立 , 就没有法治国家的建立 , 就没有和谐社会 的构建。 1 . 现代丰会法治观念是坚持执政为 民的根本保证 。坚持 十 执政 为民, 是贯彻“ 三个代表” 要求 的本 质所在 。只有依法治 同, 使体现 人民意志的法律得 到正确实施 , 执政为 民才能 落 到实处 。 坚持执政 为民, 实行依法治国 , 就要严格按照广大人
2 1 年第 3 I S ARC GU DE CO C RE E H I
No33, 01 . 2 0
S r lN .0 e a o 1 7 i
“五 普 过 中 育 国 代 会 治 念 路 分 六 ”法 程 培 中 现 社 法 观 的 径 析
社 会 法 治 观 念 是 指 以人 们 的 社 会 法 律 观 、 制 观 和 法 感 法 情 为基 础 的 一 系列 社 会 法 律 观 念 , 是 人 们 在 参 与有 关 社 会 它
腐 败现象 , 保护人民的利 益。实行依法治国 , 必须依法行政 、 公 正司法 。 法行政 , 依 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 , 以保证 直接调 整公 民权利义 务关系的行政行 为在法律规定 的范 围 之 内进行 。一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必须明确行政权 由 法律赋予 , 严格按 照法律赋权 、 据法定程 序行政 , 依 确保行政 权力不被滥用 , 公民权利不被侵害。公正 司法 , 要求体现人 民 意志 的法律得到正确 、 正的实施 。 公 法治是制约权力、 防止腐
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 中国的依法治 国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相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来起草 、 制定 、 实施法律 , 使法律真正体 现
最 广大人民的意志 ; 就要依法处 理和制裁违法行 为 , 运用法
信仰为根本 目标。
一
、
现代社 会 法治观 念 的概念
律 约束 权力 , 防止人民赋予 的公 共权力转化为个人 权力 , 处
理 好 国家 机 关 与 人 民群 众 的 关 系 , 除 官 僚 主 义 及 各 种 消极 消
党 的十七大报告早就提 出:依法治 国, “ 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并将它写进现行 宪法 , , 作为治 国方 略和奋斗 目标 ,
这表 明 中 国社 会 的法 治化 进 程 正 逐 步 加快 。 会 主 义 国家 需 社
形 成和提升 。如 果说 前者是法 治社 会得 以实现 的前提 和基
的关 于 法 治 的 正 确认 识 。 一 方 面 , 律 信 仰 的 形 成 要 以 社 会 法
主体意识 的觉醒为前提 ,以对权利 和平 等的正确认 识为依 据; 另一方面 , 主体地位 、 权利及平等又必须通过社会 主体基 于坚定的法律信仰而身体力行 的法律实践得以真正实现 。 由 此可见 , 主体意识 、 权利 和平 等思想 以及 法律信仰构成 了现
李 娟
( 湖南 农 业 大 学 人 文 社会 科 学 学 院 , 长沙 4 0 2 ) 1 18
摘
要: 没有现代社会 法治观念 , 就没有法治国家。因此“ 六五” 法应 当克服 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 育过程 中 普
所 存 在 的 民众 基 础 薄 弱 、 力本 位 思想 根 深 蒂 固等 障 碍 和 困难 , 有人 员应 该 主 动 融入 普 法教 育 , 育 主 体 意 识 、 利 权 所 培 权 和 平 等 思 想 以及 法律 信 仰 , 立现 代 社 会 法 治观 念 , 进 中 国法 治进 程 。 树 推 关 键 词 :六 五 ” 法 ; 会 ; 治观 念 “ 普 社 法 中 图 分 类号 :6 D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0 0 3 ~ 2 0 0 17 — 9 X 2 1 )3 0 3— 3
代 社会 法 治 观 念 的重 要 内 容 。
正, 严把法律正 确实施的关 口, 才能使 正当的公 民权利得 到
合 理 的 司法保 护 。
2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任何 . 社会 的文明状态都是物质文明 、 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种
二、 以培 育 现 代社 会 法 治 观念 作 为 “ 五 ” 法 六 普 目标 的原 因
败 的有 效 机 制 。 只 有 司法 机 关 独 立行 使 司法 权 , 护 司法 公 维
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 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 与积淀 , 是主体 将 自己的社会经 验和社会法律知识加 以组合的结果 。 所谓现 代社会法治观念是 以社会主体意识为基 点 , 以社会权利和平
等思想为核心内容 , 以对社会法律的认 同和信仰为最高层 次
要具有独立人格和规则意识的普通社会成员 , 由此构筑完 并 备 的法 律体 系 和 司法 体 系 , 也 给普 法 教 育提 出 了新 课 这
题——启蒙 、 培育和树立公民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 。2 1 0 0年
是“ 六五 ” 普法规划 的研究论证 之年 , 笔者认 为 ,六五” “ 普法 乃 至以后的普法工作应 以培育现代法治观念 、 树立人民法律
文 明在 一定社会 条件下相互作 用 、 相辅相成 、 协调统一 的综
合体现 。 在现代法治中 , 中国的依法治 国即社会 主义法治 , 它 作 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 , 不仅借鉴吸取 了现代资本主义
法治的有益经验 , 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 的方
面有共 同特点。但是 , 中国的依法治 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