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省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二 府
三 三衙
(枢密使)
殿前司 待卫马军司
司
待卫步军司
制
度 支(度支使)
三司(财政)
盐 铁(盐 铁使)
户部(户部使)
图四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图五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总结出汉、隋唐、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朝代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
秦 汉武帝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
中朝(内朝)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三省制确立
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中书省
明
内阁
清
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
朝代 演变 中央机构 秦朝 建立 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汉 汉武帝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明清
职能 监察官员
谏议
朝代 秦 汉 明清
隋唐 宋
部门名称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刺史
中国古代史制度
1.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与相权,专制主义)➢秦朝: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两汉:汉武帝,内外朝制度(中朝:决策权;外朝:执行权,转移相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决策程序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加强君权:财政权三司,中书门下行政权,枢密院军权)➢辽朝: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票拟权秘书内侍咨询机构➢清朝:军机处(雍正)+奏折制度演进趋势:皇权不断增强,相权逐渐减弱,直至消失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商朝:内外服制度(松散的联盟)➢西周:分封制(天下共主,血缘关系,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垂直管理,官员中央选拔,官僚政治)➢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分权)+刺史(监察)➢唐朝:节度使(军权)藩镇割据➢宋朝:收精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削实权(文官知州+通判监察)、制钱谷(转运使)➢元明清:行省制度(特点:犬牙交错,适度的军政大权集中,派出机构到常设机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演进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弱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秦朝:军功爵(军功)➢西汉:察举制(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隋朝以后:科举制(才能)➢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武则天:武举、殿试➢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明清:八股取士演进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⑤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4.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到融合——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县级行政区最具有稳定性
三级制是历代政区的层级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轨迹
先秦(西周)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依据 战国、秦汉、初 军功爵制 依据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什么变化?
贵族世袭特权被废除,世卿世禄制被 打破。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
特点 自下而上 察举制 西汉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审 议 机 构 审 议 封 驳
国 家 工 程 建 设 理要 执 日政 行 常令 国 事, 家 务处 重
执行 行政 机中 构枢
礼 仪 制 度 科 举 户 籍 赋 税 土 地
草 拟 诏 令
决 策 机 构
官 吏 考 核 任 免
刑 法
军 政
宋朝 ——二府三司制
皇帝
最高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不断发展
一、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皇权与相权之争)
秦朝 ——三公九卿制
汉朝
西汉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外朝 丞 相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中(内)朝 尚 书 令 侍 中
执行机构
常 侍
皇帝亲信近臣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汉朝
东汉
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 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 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特点:有继承又有发展 程度空前强化
体现了时代特征
7.中枢权力机构演变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是什 么? 其发展趋势怎样?
焦点问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相,皇权 不断加强。
8.中国封建社会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何特点? 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特点: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中国历代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相对简
单。
夏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九卿制,设有九个重要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商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三公制,由君
主任命三位公卿,分别负责内政、外交和军事。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经历了较大
的变革。
秦朝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引入郡县制度,建立了
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行了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设置了司隶、卫尉、太尉等重要职位,增加了行政机构的规模和职能。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内
部分裂,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出现了分散和削弱的趋势。
政权的割据和分裂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和中央控制力的
下降。
4.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得到了重建
和强化。
唐朝设置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行政机构,以
中书令和尚书令为首长。
宋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中央行
政机构,增设了政事堂、枢密院等部门,以便于中央政权
的管理和决策。
5.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继续发展和
完善。
明朝设置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为首,负责国家大
事和重要政策的制定。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增
设了军机处,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这些演变阶段反映了中国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制度内容和机构设置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需求。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君主专制的政府机构。
君主拥有最高权力,其他官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一切官员都是君主的臣民,而且君主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其他官员只能在君主的指令下进行行政管理工作。
二、秦汉时代:秦汉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都受到中央政府的控制,而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
三、唐宋时代:唐宋时代的中央行政中枢是封建时代的发展,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中央行政系统,由太守、太傅、太尉、太师、大司马、大学士等官职组成。
这种政府体制的特点是:官员们的权力更加分散,中央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同时也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 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 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 掌管相要。
精品课件
2、中央各行政机构
❖ 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①奉常 (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②郎中令掌管官 廷侍卫;③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④太仆掌管皇帝 车马;⑤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⑥典客管理诸 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 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⑨少府掌管官廷总务。
舜帝画像与传位于儿子夏启,形成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的世袭 制度。
❖ 周代,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紧密 结合,形成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世卿世禄制。 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 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 秦代废除了世袭制,采取官俸制度。选官不问出身, 量才录用,实行俸禄制度,在官有俸禄免官则无。 官吏有任期,子孙无特权。
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 为宰相。
❖ 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
❖ 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
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 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
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 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精品课件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精品课件
❖ 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
❖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 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中央官职皇帝下有丞相或称宰相佐理国政,统领百官。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司,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三司九卿【三司】三司又叫“三公”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周时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司。
秦、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司,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司徒】、【丞相】、【大司徒】主管行政。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有时称相国,简称“相”,常与宰相通称。
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称秉承君主旨意、主宰全国政务、权高势重的人为“宰相”。
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丞相是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一般只设一个丞相。
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而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
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等执政者为宰相。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
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
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设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
洪武十二年以后废除,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清雍正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司马】、【太尉】、【大司马】主管军政。
战国时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秦至宋均有设置太尉,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汉代称大司马,掌管军事。
隋唐时司马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后来历代也多沿用太尉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3第3课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
侍
左
右
中
仆
仆
书
中
射
射
令
尚书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 政事堂中源自尚门书书
下
省
省
省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军
军
司
司
三
有名无实
省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秦法:细密、严苛
解决中央集权内部的矛盾
王国问题:汉初: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同时又 实行分封制,以图巩固汉朝统一。随着诸候实力 的增长威胁中央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削藩,引发 七国之乱平定叛乱,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 汉武帝:中央 内朝(尚书令、侍中、常侍)决策机构 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机构
{ 刺史:位低权重、代表中内监察
商 国家封朝形。的式方:国以首商领部,族也为是中商心朝的的方高国官联。盟他 西周 实实行现建 之们内了立国受定外夏武。天封期装服商的下要、诸制的共向征侯度早主商派在:期王赋他内政役纳们服治的的贡、制独领,立外地度并性,服,奉。有,对命形设关西征成置系周国伐官宗中员。、
实行法分一制些封和诸制分侯和封的宗制势法有力制直壮大接,影天响子。的权势日益 下降孔,子到说东:周商,诸朝侯继互承相了争夏霸朝,制分封度制而瓦稍
设立殿阁 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第4课 中枢机构的演变 7.6
钱穆:张居正改革时,朝臣都反对他, 说他不像前朝宰相,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 首长,不该弄权专政。 钱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 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 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六、清代军机处
君主集权的发展
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辅官,以四季 为名,选用田间耆儒名士,分季协助皇帝复 核人事、司法、文书等事,而且一月内分司 上中下旬。1382年废除。 《春明梦余录》卷二五:“(1384年) 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 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朱元璋:“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 岂能一一周遍。” 明太祖开始设殿阁大学士帮助处理文书工 作。明成祖正式设内阁。
—— 唐太宗自评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 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 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 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 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引唐太宗语
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 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皇帝 → 司礼监 → 皇帝 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批红 内阁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 司礼监
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 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 亦听命矣”。
主题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考向二 唐宋时期中枢机构调整 1.(2022·1月浙江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 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 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 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4.(2023·邯郸高三摸底考试)《汉书》记载:“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
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上令(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天子
之宾客)外(公卿大夫)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该记载可以印证汉
武帝时期采取了
A.北击匈奴
√B.内外朝制度
C.尊崇儒术
D.刺史制度
据题干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对内改革制度,让天子宾客与公卿大 夫彼此用义理来讨论国家事务,这说明属于内朝的天子宾客开始参与 国家决策,外朝的权力被削弱,故选B; 北击匈奴与“征伐四夷”有关,但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 排除A; 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PART TWO
认知深化
1.历史理解——秦朝中央官制
2.历史理解——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3.历史解释——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历史理解——三省六部制
5.历史解释——北宋中央机构设置
6.历史理解——清雍正时的中央机构图
7.时空观念——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的演变
阶段 趋势
专制主义中,秦代三公九卿制度的说法形成并流传于世,
是班固根据司马迁所称“汉承秦制”的原则,将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推定为秦
代的三公九卿而导致的结果。由此可知
A.史书记载需要考古验证
B.文献考证只能依据原始史料
中枢机构 名词解释
中枢机构名词解释
中枢机构就是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亦称“首脑机构”、“中枢机构”。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
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
这为以后的政治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完善 科举制 发展 八股取士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
时段
标准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 科举制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魏晋 隋唐时期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
谢 谢!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书
书
下
省
省
省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图三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军
军
司
司
三
有名无实
省
中 书 门 下(行政)
二府
(同平章事)
枢 密 院(军事)
二
(枢密使)
府
殿前司
两汉 巩固 中朝—尚书台 郡国并行—— 州郡县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州县—— 道州县三级
北宋 加强 二府三司制
路州县三级制
元朝 发展 一省制
行省制
明朝 高峰 清朝 顶峰
内阁 军机处
废行省,设三司
行省制
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
朝代 西周 战国、秦、 汉 汉武帝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明清
秦 汉武帝 隋唐 宋 元
三公九卿
中朝(内朝)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三省制确立
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中书省
明
内阁
清
军机处
中国古代中央、地方制度
朝代 演变 中央机构 秦朝 建立 三公九卿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三 三衙 待卫马军司
司
待卫步军司
制
度 支(度支使)
三司(财政)
盐 铁(盐 铁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户部(户部使)
图四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图五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总结出汉、隋唐、宋、元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朝代
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