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Z01114186李雷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开启启发性的教学模式、摒弃文理不相通的理念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高等院校

2012 年,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状况,近年来,我国对高等院

校的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2005年“钱学

森之问”的提出,引起了中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反思,加快了高等

教育改革的步伐。当前,各高等院校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列入教育工作的重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总体上还没有突破

性的进展。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集合体,应具备主动

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事物开展创造性思维和设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创新型人

才应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然而现有的高等院校教育理念注重

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品格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强调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独立性,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启发式教学;在教

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的独立性,忽视了“文理兼顾”的重要性;在教师

队伍建设上强调教师的“教学型”和“科研型”,忽视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

1 开启启发性的教学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教师都秉承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责任,这种责任促使教师在心态上无法和学生处于同一层面,导致教师

难以将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或最新的未成熟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引发学生的讨论,而

只是将一些最为成熟的范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在长期的“权威性”的授课内容下,

逐渐丧失了对内容的怀疑和思考的兴趣,被动地全盘接收,长此以往,形成了教

师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收的局面,学习的过程变成重复的“模仿——记忆

——被动接受”的过程。据统计,幼儿园的孩子提问率是最高的,而小学生举手

提问的积极性要比初中生高,初中生的积极性又比高中生高,难道真是随着学历

的提高问题变少了吗?显然不是,理论上讲,接触新知识的面越广将导致问题越

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长期的“潜消默化”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

师等同于权威”的思维定式,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前提下,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有争议的相关话题和不太成熟的前沿知识供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调动学生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本质。中国高等院校应提高以研讨和辩论为主要内容的授课比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据调查,在我国高等院校授课比例中,以研究交流或辩论为内容的课程比重连美国高校的1/3 都不到。因此,相对于美国先进的教学模式,我国高等院校应尽快地建立起促进师生良性互动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自由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钱,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钱,不如授人以“技”;授人以技,不如授人以“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一些基础知识被动地输送给学生,重点应该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就在身边,关键是怎样获取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开启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际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文化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摒弃文理不相通的理念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北京大学一位学生有关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上谈到,“钱老建议: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钱老的第二点建议突出了文理兼通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文理不相通是我国教育理念上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能教育背景下容易犯的一个弊病。当前中国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就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而在大学阶段又过于侧重专业的教育,强调学科的分门别类,忽视了学科综合和学科交叉衍生的新课题。尤其是文理工科的鸿沟鲜明,造成文科专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科技常识和动手能力,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缺乏基本的文艺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显然,这种“半生不熟”的人才很难成为大师,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古今中外许多大科学家、大学者都是文理兼修的典范:远如东汉的张衡,不仅是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大科学家,又是能写出《二京赋》的大文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美术创作方面也颇有造诣。这些例子都说明科学和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文科的学者学习科技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而理科的学者学习文艺,有助于灵感的涌现。人类的创造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文理兼修有助于突破创造的瓶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 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而高等院校的教师在这一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学与科研,但由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使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在收入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又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许多高校教师很难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盲目的追求科研,追求论文和项目,造成了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而轻视教学的现象,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甚至出现了教授不愿意上讲台的情况,这种浮躁的科研和教学态度直接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滑和低水平研究的重复泛滥,难以出现开创性的创新成果。就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而言,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两者是独立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性质。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教学任务又较重的教师,一方面抱怨现行教育体制对教学工作的不公平对待,另一方面又对科研具有强大的畏难情绪,认为科研是一项神秘而又艰难的工作,忽视了科研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我的工具。一部分教师热衷于教学工作,热衷于对教育工作的奉献,对科研提不起兴趣,忽视了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还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的高学历教师,对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热情,而对教学工作兴趣不高,不可否认,这中间确实存在部分教师对科学研究具有天然的兴趣,但大部分教师都企图通过科研的途径获得名与利,只要科研工作顺利,那么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将远超单纯从事教学的收益,但这些教师忽视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触及了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底线。

当前,部分高等院校也认识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强制措施,如强制要求教授每年度的授课量,讲师及以下职称者专门从事科研,不得上讲台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院校正初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人才培养上来,只有正确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用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让学生参与科研,让科研启发和激励学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4 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积累的经验并结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对人才培养的体会,从教学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总而言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不懈努力,在实践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