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剧《玉蜻蜓》饰演两角的感悟
玉蜻蜓 的观后感
玉蜻蜓的观后感《玉蜻蜓》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中国古装剧,由导演焦晓飞执导,林心如、秦俊杰领衔主演。
这部剧改编自天下霸唱的同名网络小说,讲述了一个跨越千年的爱恨情仇故事。
我在观看完《玉蜻蜓》后,不禁对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考了很久。
剧中的主人公玉蜻蜓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古代女性,她身怀绝世武功,才貌双全,一直都是众人关注和追捧的焦点。
而男主角荀月如则是一位心机深重、野心勃勃的男子。
两人因为种种原因结识,从最初的爱恨情仇逐渐展开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缘份。
玉蜻蜓的身份揭示后,她和荀月如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
他们之间的争斗与纠葛,令人捉摸不定。
这部剧对我产生了深刻的触动,首先是对男女角色形象的塑造。
玉蜻蜓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她不仅拥有绝顶武功,还有非凡智慧和过人的能力。
她不愿受制于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她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而荀月如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复杂心理的男子,他的变化和情感起伏让人难以捉摸。
剧中的这两个角色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观。
其次,剧中对于情爱和人性的描绘也令我印象深刻。
《玉蜻蜓》中的情感纠葛错综复杂,人物之间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情感网。
玉蜻蜓与荀月如之间的感情由最初的仇恨演变为深深的爱,无论他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和阻碍,他们都在为了对方勇敢地战斗。
他们之间的情感让我感到震撼和动容,同时也让我思考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剧中,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爱和憎恨,纠结和善良,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和复杂。
另外,剧中还拥有精美的服装和场景布景,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美丽。
无论是宫廷内外的场景,还是人物的服饰,都展现出了导演对古代背景的精心还原。
这些细节的注重,为剧情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和观赏性。
然而,尽管《玉蜻蜓》有很多亮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剧情的发展过于琐碎,情节反复,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拖沓。
感人以心 动人以情——谈《玉蜻蜓》中智贞的舞台艺术形象塑造
感人以心动人以情——谈《玉蜻蜓》中智贞的舞台艺术形象
塑造
姜艳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玉蜻蜒》是一出非常适合舞台搬演的、故事性非常强的传奇:婚姻不谐的秀才申贵升在法华庵以玉蜻蜓为凭信,情挑女尼智贞,谱就一段才子风流。
申大娘寺院搜夫贵升受惊染病而亡,留下智贞和腹中娇儿。
智贞在寺庙生下儿子被佛婆扔出佛门。
申大娘思夫成疾病入膏盲,智贞登门探病心生负疚。
生子辗转被申大娘收养,十六年后来庵堂寻母,智贞虑及自己身份与儿子前途不敢相认。
智贞与申大娘惺惺相惜,化干戈为玉帛,徐元宰终得以侍奉二母尽孝。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姜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7
【相关文献】
1.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J], 徐宗政;
2.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J], 赵继保
3.以情动人演绎经典——浅谈锡剧《玉蜻蜓》中智贞艺术形象的塑造 [J], 蔡瑜;
4.饰演锡剧《玉蜻蜓》智贞 [J], 孙黎健;
5.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元素的探究 [J], 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锡剧《玉蜻蜓》申大娘人物性格的塑造
形成一定的起伏和落差,使观众易于分辨演员的感情变化。
只有主导节奏,会显得表演过于激烈单一;只有辅助节奏,又会导致情感表现的不足。
因此,让两种节奏在表演里取得平衡,才能精准而饱满地体现人物的感情。
譬如,在《暗恋桃花源》的末尾处,江滨柳和云之凡这对曾经的恋人在病房相见,互诉衷肠。
云之凡在苦等江滨柳多年之后,与他人组建了家庭。
在她对江滨柳的诉说中,既有被迫分手的遗憾,又有对现状的满足。
演员应在台词节奏中分出情感的主次关系,以主导节奏和辅助节奏来体现云之凡复杂情绪的层次感。
4、不断学习戏剧知识,提升戏剧素养表演者要想不断提高把控台词节奏的能力和情感表现力,就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持续学习戏剧知识,关注业界最新动态,跟上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脚步。
观看优秀的戏剧演出,有助于演员学习他人的长处;广泛阅读经典书籍,有助于演员提升文学素质,拓宽文化视野。
与业内同行保持密切交流,有助于演员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从而获得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改进自身台词表达和情感收放的不足之处,真正提升舞台表现力。
总之,戏剧里的台词具备了真实性、艺术性和准确性等特征,反映出情节的走向和角色的心路历程。
演员对台词节奏的把握、对情感表达的收与放,则大大影响着舞台效果的呈现。
唯有具备过硬的台词功底和良好的情感表现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观众共鸣,收到满意的舞台表现效果。
演员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发挥的素材,向外观察生活环境,向内进行情感探索,努力打造真实可信、艺术性强的人物形象,为观众送上可口的文化大餐,为我国的戏剧表演事业提供优秀的范例。
《玉蜻蜓》是省锡剧团首屈一指的经典剧目,改编于评弹说唱。
其以高度完美的文学性、丝丝入耳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爱情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成为了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也是省锡剧团最大品牌的看家剧目。
《玉蜻蜓》中的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均缘自故事中人物的特定性格而发生。
我们细细阅读剧本就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念白及唱词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与刻画,从而让故事情节能够在矛盾冲突中不露痕迹地渐次展开。
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申大娘一角的体会
读剧本,揣摩人物角色,为后续排练、演出奠定基础。
在排练时,要把握好作品的人物关系、主题、性格、风格等,与演员做好沟通工作,明确表演内容,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为演员提供表演指导,实现人物角色与作品内容的相互契合。
在每次排练之前,都要对好台词,对于临时演员,要进行相应的舞台指导,让演员能够进入表演状态,排练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改动演员与剧本,做好表演示范,让演员能够演出真情实感,必要情况下,可以应用舞台道具来丰富戏剧小品的内容。
三、结语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类网络文化、中西方文化涌现,人们对于群众文化中的戏剧小品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创作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小品,需要从人们的生活出发,传播民族精神与城市精神,提高创作水平,“想群众所想”,接受群众的建议与指导,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小品。
参考文献:[1]汪玉柱:《当代戏剧小品的发展流变及趋势》,《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第4期。
[2]张元华:《让舞台人物呈现生活的质感:戏剧小品<雷雨过后>表演心得》,《影剧新作》,2017年第1期。
[3]于天泊:《传递正能量秉承娱乐性:以群文小品<生日聚会>创作为例》,《曲艺》,2018年第2期。
[4]梅晓:《戏剧小品的觉醒:简论戏剧小品创作中的主体意识》,《广东艺术》,2010年第3期。
梨园茶座剧影月报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这“四功”“五法”是必练的基本功。
因为,塑造戏曲舞台人物形象离不开这些艺术手段。
我觉得,要准确的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你所演人物的那个“核”,抓住了这个“核”,一切艺术手段的运用就会“随心”且“有度”,人物形象也就更为立体而丰满。
作为一个剧目来说,他的“核”就在于该剧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想告诉观众些什么?作为个体的演员而言,那就是除了你必须知道你所塑造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人物关系外,还必须把握好人物性格这个“核”。
锡 情 之 恋
锡情之恋(作者:叁叶草)说起被美誉为“太湖之梅”的锡剧,我偏爱听到“滩簧”二字,因为恰是这农村乡间百姓脱口而出的二字,使得锡剧她更有江南水乡的亲切感和质朴感。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江阴长寿长乐村的年轻戏迷,从小听着《珍珠塔》、《双推磨》、《双珠凤》、《沙家浜》、《玉蜻蜓》等耳熟能详的剧目,真是百听不厌,越听越喜欢。
小时候,每每夏晚,农村挨家挨户把晚饭搬到家门外场就餐,每每此刻,总能听到敲锣打鼓的吆喝声。
我清晰地记得那句——“同志们,早点吃夜饭,吃好夜饭来听偶哩说说唱唱,唱唱说说”。
孩童的我们,总是新奇好玩地随着吆喝队伍奔东走西,恨不得他们早些开场,再次聆听那优美抒情的声腔旋律,观赏那质朴细腻的表演艺术。
从那刻起,我便开始了对锡剧的喜爱之路。
结戏缘,品锡剧。
锡剧的魅力在于她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韵味,而且以那充满乡土气息的吴侬软语和繁弦急管的江南丝竹搭配伴奏,那“小桥流水、抒情典雅”的艺术风格让人听后身心陶醉。
不同的锡剧曲目,演绎了不同的人生,更有不同的领悟收获。
《珍珠塔》演绎了人间亲情和真情挚爱的曲折跌宕。
从方卿的穷不失志,方朵花的嫌贫爱富,陈翠娥的忠贞爱情等让我们年轻后代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无论是“雪中送炭真君子,锦上添花滥小人”,还是“你若有个长和短,翠娥终生苦伶仃”等,教会了我们对待生活要乐于助人,对待爱情要忠贞不渝。
《玉蜻蜓》描绘了人间爱情、亲情生离死别的欢乐和痛苦。
从申贵升和志贞的爱情,志贞和申大娘姐妹情,徐元宰和申大娘、志贞两姐妹的母子情,学习了对待生活的顺境逆境都要乐观向上,终有一天总会有美好的结局。
不同的锡剧流派,让我们江南的“太湖之梅”精彩纷呈,无论是唱腔音色明亮、声情并茂的“姚派”,还是高亢委婉、沙糯细腻的“王派”,或是含蓄隽永、柔中带悲的“沈派”,更有绚丽多彩、转腔圆润、花腔迭起的“梅派”,还有高亢明亮、刚中带柔、喷口有力、收放自如、字正腔圆的“彬彬腔”。
另有几十年锡剧艺术舞台实践的“锡剧王子”——周东亮,继承了彬彬腔的精髓,又将高音气足、送字远等发挥得淋漓尽致。
玉蜻蜓戏剧的作文
玉蜻蜓戏剧的作文
哎呀呀,今天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越剧《玉蜻蜓》!嘿嘿,真的太精彩啦!
故事里的申贵升和志贞的爱情好让人感动啊,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真的好勇敢!还有那些演员们,他们的表演真的太厉害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那么到位,让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置身于故事之中了呢。
特别是志贞,她的命运好坎坷啊,先是被迫出家,然后又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分离,真的好可怜。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最后终于和儿子相认了,哎呀,那一刻我真的感动得快要哭出来了。
还有那些唱腔和音乐,也都好好听啊!越剧的唱腔真的很独特,婉转悠扬,让人听了之后回味无穷。
嘿嘿,我都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呢。
看完这场戏,我真的收获了很多。
我明白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我也感
受到了越剧的魅力,它真的是一种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
地传承和发扬它。
哎呀,今天真的是太开心了!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看到更多这样精彩的越剧表演。
越剧玉蜻蜓唱腔赏析
越剧玉蜻蜓唱腔赏析
越剧玉蜻蜓唱腔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
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玉蜻蜓唱腔的曲调婉转优美,情感细腻。
其特点是在演唱过程中,音乐和话剧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
这种表演方式通
过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内心感受,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玉蜻蜓唱腔的演员通常需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各
种唱法和演唱技巧,例如高亢、低沉、急促、悠扬等等。
此外,演员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以便在演出中完成各种精彩
的表演动作。
总之,越剧玉蜻蜓唱腔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成为了中
国戏曲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受观众的喜爱和欣赏。
论锡剧《玉蜻蜓》中申贵生、徐元宰的人物塑造
作为吴文化代表之一的锡剧,往往适合演绎表现才子佳人、哀怨婉转、质朴通俗的故事。
锡剧大型古装戏《玉蜻蜓》是无锡市锡剧院的传统大戏之一,《玉蜻蜓》从最初的民间说唱到戏曲舞台,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这一故事的流传已整整一个多世纪了,锡剧《玉蜻蜓》的故事、唱腔早已经深入人心了。
为了传承无锡市锡剧院的这一经典剧目,剧院领导让剧院骨干携手青年演员重排《玉蜻蜓》。
我在剧中分饰申贵生、徐元宰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在人物性格上有很大区别,前半场是风流倜傥、温文儒雅的富家子弟申贵生,后半场是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解元公徐元宰。
为了演好申贵生、徐元宰这两个人物,我反复观摩或聆听前辈艺人和兄弟剧种的表演,以求全面、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和剧本主题。
在《游庵定情》《归家逼婚》《端阳搜庵》《庵堂认母》这几折戏中,申贵生、徐元宰有着剧中人物特有的人物性格,通过排练和舞台实践,我也有了自己塑造这两个人物的体会与心得,我把《游庵定情》《庵堂认母》两折戏中的人物塑造进行对比分析,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游庵定情》是一生一旦的戏。
在这折戏中,法华庵带发修行的王志贞在元宵节看灯会时遭恶少调戏,书生申贵生挺身相救。
申贵生慕名王志贞才华,次日去法华庵探访王志贞,二人以莲花为题赋词对诗,互诉人生之不幸而情笃相怜,申贵生的切切诚意终于打开了王志贞的“身世”天窗,一段“伤心啊,恼恨老天降灾星……”的凄凄切切的演唱与表演,剖心亮肝地叙述了智贞的人生经历:自小生长在虎丘旁,三口之家称小康,只因父亲赶考不料身藏长江,母亲听闻噩耗而身亡,智贞成了孤女只能入庵做了带发修行的尼姑。
王志贞的衷情表述更激起了申贵生的怜爱之情,申贵生假意求签试探,跪拜菩萨时眼神不离智贞左右,看似在菩萨面前许愿、实则是对智贞诉说钟情,誓效潘必正救陈妙常还俗的决心。
申贵生“她失巢孤雁无栖处……”的演唱情挚挚意切切,终于打动了智贞,申贵生以玉蜻蜓为信物赠与王志贞,但佳偶难成,只能暗合于庵堂之中。
以情动人 演绎经典——浅谈锡剧《玉蜻蜓》中智贞艺术形象的塑造
是紧扣一个“ 情” 字, 做到感人以心 , 动 人以情 。《 游
到智贞房 门。 在搜庵的急迫 、 慌乱情势下 , 佛婆将申贵升藏
于智贞云房 内 。 为了掩饰 , 我在神案前假装诵经 。这 里 , 在 敲击木鱼 的节 奏上 , 要显 得十分凌乱 , 为了表现 人物此刻
的害 怕焦 急 和 无 奈 无 助 的状 态 , 我 采 用 了 形 体 动 作 幅 度 夸
与强烈的感染力都集中在智贞这一艺术形象上 ,一次偶遇
后不该发生的爱隋、 一次试探后尴尬 且难以言表的姐妹 隋、 次游庵后失而复得的母子 隋,种种复杂而现实的心理挣 扎要通过人物的塑造全面地体现出来。我深深地明白智贞
一
这一角色的戏份重量 , 在一定程度上说 , 也决定着全剧的成 败 。在 塑造智贞这个人物时, 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
年骨干重排《 玉蜻蜒》 , 我担智贞一角。 这一角色的年龄跨度 很大 , 前半场是一位带发修行 、 知书达理 、 青春妙龄的尼姑
形象 , 后半场是经历十六年人间沧桑 , 思念娇儿痛 不欲生的
达的心理过程 。将智贞在佛心 、 凡心之 间的 内心挣扎斗争 表现在 的自然真实 。 《 游庵定 隋》 用整整一场戏来展 示智 贞
二是抓住一个 “ 真” 字, 做到 表演 质朴 , 形 象饱满 。 戏曲
艺术源于生活 , 又高于生活 , 最终还是 回归生活 。 戏 曲的形
《 玉蜻蜒》 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如此久远与广泛 , 以致在 人 民群众中成为锡剧经 典是在于它整场戏情节跌宕起伏 、
丝丝入扣 , 以f 青感来包裹叙事 , 智贞与申贵升相遇 、 相爱 、 分 离之 隋, 智贞与 申大娘真真假假 到互相理解的姐妹之 情. 智 贞与徐元宰分离 、 相认 、 再遇 阻力 、 终于团圆的母子之情分 别成为全剧的主要隋节线与情感线。如何在舞台上完美塑 造智贞这一艺术形象 .首先取决于准确把握和处理剧 中复 杂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人物中性格的丰富J 『 生
我说《玉蜻蜓》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我说《玉蜻蜓》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归兰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传统长篇《玉蜻蜓》是广大评弹观众百听不厌的长篇书目,讲述明时嘉靖年间苏州乡绅金贵升的家事,是一部反封建的好书,至今有它的现实意义。
和张毅谋合作学习演出此书已有十余载,十余载不更新书目,一直说到现在,的确被视为有些懒惰和不认真。
但传统书就是这样,越说越觉得不够,越演越觉得有味。
在此,我来谈谈个人对书中几位较有分量的人物的认识,肯定比较肤浅,请各位专家同行多批评。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归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3
【相关文献】
1.从失语的“他者”到自我言说——以三个版本《画皮》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为例[J], 陈闽璐
2.两班阶层道学假面的撕破——朝鲜汉文小说《乌有兰传》《钟玉传》中的女性形象 [J], 谭红梅
3.也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说起 [J], 王洪瑜
4.“三个叛逆的女性”——论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李德慧
5.美国妇女解放与早期小说《奥蒙德》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J], 张定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声情并茂 再现经典——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的申大娘一角有感
声情并茂再现经典——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的申大娘一角
有感
薛平鸽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才子佳人,恩怨情长,往往是各类戏曲剧目创作的主要题材,锡剧《玉蜻蜓》便是这样一部经典作品。
《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中国清代弹词作品,最初作者
已无法考证,早在乾隆年间就有平湖调艺人传唱。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俗曲总集《白雪遗音》中选辑了该作“戏芳”“游庵”“显魂”“问卜”“追诉”“访
庵”“露像”“诘真”“认母”等九个选回,后经弹词艺人陈遇乾请人增补修饰,于
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新刊刻《绣像芙蓉洞》传世至今。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薛平鸽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在锡剧《玉蜻蜓》饰演两角的感悟
2.饰演锡剧《玉蜻蜓》智贞
3.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申大娘一角的体会
4.锡剧《玉蜻蜓》申大娘人物性格的塑造
5.小人物有大
文章——饰演锡剧选段《义侠记·戏叔》中的潘金莲一角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锡剧舞台上的人物塑造
生活化,用夸张的、较深刻方式去呈现,通过相对较深层次的思考汲取艺术养分;而群文舞台则注重生活化,让欣赏者切实的感受到作品的写实,通过更贴近生活的舞台作品去潜移默化的给他们带来启发和直观的艺术享受。
这就要求群文舞台的歌唱演员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在舞台呈现时不能过于矫揉造作,给自己“加戏”,一首歌曲的表达是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过程,如果变成了情感的过分投入,那样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表现层次模糊的情况,会使欣赏者觉得审美疲劳或者乏味。
2、因地制宜,歌唱其实就是另一种交流方式,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情绪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群文舞台上,不是与同行技术交流,也不是参加赛事评比,而是与群众沟通,带给群众美的享受,所以歌唱者在演唱前首先要弄清楚演唱时间、地点、受众对象以及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
在群文舞台上,是歌唱者通过歌曲在与群众对话,通过歌曲将神态、情感、精神传递给群众。
既然是与群众面对面地直接沟通交流,就要选择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群众感兴趣的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演绎效果。
歌唱的真正价值是利用正确的发声技巧生动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声情并茂的表演去感染听众。
在群文舞台上,歌唱者需要摆正位置,因地制宜,注重“情”与“声”的有机统一,才能带给人们最美的享受,达到最棒的演出效果,这也是群文舞台上歌唱表演的真谛。
锡剧作为苏锡常一带的地方戏剧种,被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赞誉为“太湖一枝梅”,它具有江南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锡剧的经典作品《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双推磨》《拔兰花》等传统剧目均被反复移植搬演到舞台,经久不衰。
而一代代演员运用舞台程式表演的“四功五法”,通过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的模仿学习,日益成长成熟,演绎了一批经典剧目中的代表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基层剧团的锡剧演员,二十多年的舞台实践,我也深有体会。
演员演戏就是演人物,一个演员在塑造人物时,必须深入角色内心,准确把握角色情感,才能让舞台人物鲜活起来。
浅谈锡剧艺术的人物塑造
众。
观众这方小小的舞台上,看到二人之间的情愫从萌芽,一点一点,到最终的叶繁花盛。
于是,这样一个明明是强烈的抗击世俗、冲击礼教的故事,在昆曲舞台上就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观众的心紧紧地握住了。
当然,《玉簪记·琴挑》作为一折昆曲闺门旦演员的必须剧目,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体会理解与表演方式。
但就我个人而言,塑造人物时,除了必备的唱、念、做、表等基本功以外,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体会人物所处的环境、心境。
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情绪、动作、节奏,力求将陈妙常这一经典的昆曲人物,丰满立体的展现在舞台上。
锡剧旧称“滩簧”,在百年前是没有锡剧这一名称的,更不要说锡剧这一剧种了。
早年间苏南地区的一些“唱春”的艺人,他们大多以说唱的形式走在乡间地头,说唱一些吉祥、祝福曲文以讨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渐渐地有的说唱艺人进入了大上海,并结伙搭班。
直到新中国成立,艺人们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各地方的锡剧团,这才有了锡剧这一剧种。
在“常锡文戏”的时期,各个小班的艺人在“对子戏”、“小同场”、“大同场”的演出中就开始带有了艺术性的表演。
特别是在“小同场”、“大同场”的过程中,各地方剧种的说唱艺人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在演出中互通有无,这一时期“常锡文戏”的艺人们还并未总结出有效的舞台表演理论,但是他们积极吸收学习其它剧种的艺术表演的方法及艺术表演形式。
同时他们通过对生活点点滴滴的观察、积累和总结,为今后的锡剧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锡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夯实了基础。
下面,我重点谈谈锡剧艺术的人物塑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的就是研读剧本、分析人物、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特有的个性特征、以及他和其他人物的共性特征。
我个人把这个创作过程分为认识、体会、检验、展现四个阶段。
1、认识阶段当拿到剧本后,要反复研习剧本。
把自己将饰演的人物和全剧中所有人物关系对应起来,在剧中,你饰演的人物在规定情景中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演员进入人物塑造的认识阶段。
饰演《玉蜻蜓》中的父与子的体会
饰演《玉蜻蜓》中的父与子的体会曾亚明【摘要】传统经典锡剧《玉蜻蜓》是一出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它能流传如此久远与广泛,成为锡剧经典,是在于它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以情感来包裹叙事。
该剧写的是苏州文人申贵升与尼姑智贞相爱生子,申贵升死后十六年,儿子徐元宰寻访到失散的母亲,最后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一家团聚。
根据剧情需要,父子两个人物要面目十分相象,而且年龄相仿、身份都是解元,服饰打扮基本相同。
前者风流倜傥、儒雅飘逸,后者生动传情、书生卷气兼带几分孩子的稚气。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1页(P45-45)【关键词】《玉蜻蜓》;父与子;精品剧目;传统经典;影响力;锡剧;剧情【作者】曾亚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53传统经典锡剧《玉蜻蜓》是一出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品剧目,它能流传如此久远与广泛,成为锡剧经典,是在于它情节跌宕起伏、丝丝入扣,以情感来包裹叙事。
该剧写的是苏州文人申贵升与尼姑智贞相爱生子,申贵升死后十六年,儿子徐元宰寻访到失散的母亲,最后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一家团聚。
根据剧情需要,父子两个人物要面目十分相象,而且年龄相仿、身份都是解元,服饰打扮基本相同。
前者风流倜傥、儒雅飘逸,后者生动传情、书生卷气兼带几分孩子的稚气,我有幸在此剧中饰演父子二角。
上半场申贵升与申大娘反目离家,再与智贞相遇、相爱、诀别之情;下半场其子徐元宰与生母相遇、相认、再冲破阻力、终于团圆的母子之情分别成为全剧的主要情节线与情感线。
如何在舞台上成功塑造父子二角,对于那些好演员来说,也许是驾轻就熟,但对于我来说确实是压力山大。
要唱好这个经典艺术精品,首先要加强唱、做、念、表,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基本功的训练,“唱”是第一位的,要全面提高演唱艺术水平并掌握表演技巧,准确体现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更取决于如何准确把握父与子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深深地明白这两个角色的重要性——贯穿全剧,也决定着全剧的成败。
我演《玉蜻蜓》中父子二角
我演《玉蜻蜓》中父子二角
华金瑞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玉蜻蜓》是一出锡剧传统剧目。
这个戏写的是苏州文人申贵升(弹词中为金贵升)与尼姑志贞相爱而生下儿子,申贵升死后十六年,儿子徐元宰寻访到失
散的母亲,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一家团聚。
我在此剧中上半场扮演申贵升,下半场扮演徐元宰,一个人饰演父子两人。
根据剧情需要,这父子两个人物要面目十分相象,而且年龄相仿、身份都是解元,服饰打扮基本相同。
戏曲讲究的是“千面一人”,忌讳的是“千人一面”。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华金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3
【相关文献】
1.以情动人演绎经典——浅谈锡剧《玉蜻蜓》中智贞艺术形象的塑造 [J], 蔡瑜;
2.饰演《玉蜻蜓》中的父与子的体会 [J], 曾亚明;
3.论锡剧《玉蜻蜓》中申贵生、徐元宰的人物塑造 [J], 王子瑜
4.饰演锡剧《玉蜻蜓》中申大娘一角的体会 [J], 计丽静
5.越剧《玉蜻蜓》中徐杨氏形象塑造 [J], 吴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越玉蜻蜓评价
上越玉蜻蜓评价怎么说呢,玉蜻蜓也算是江南地区传播比较广的民间警世故事了,情节曲折回环,各种曲艺也乐意用,评弹、锡剧、扬剧都有。
小时候听得多是XX莲花落同戚派悲切切的庵堂认子哭腔。
体会不了母亲难认亲生儿的痛苦,只觉得吵,就算咬着铅笔头没心思写数学题目,也硬要爷爷把收音机调小一点。
后尾大了一点对戏曲有兴味了,XXX派前游庵、后游庵是名折,但也只是偶尔听听几分钟的唱段,没觉着有多少好。
XX的版本老早也排斥看,总觉着迭两个人不会演,单盘妻就让人比出几重天去。
不过这会没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没太多预设,倒是给我一点惊喜,看出不少好来。
XX两个人身上的功夫配合的程度还是可以,当然最好的还是剧本本身,有曲有折,有乎有应,前后回转,人物形象跟爱情悲剧的主旨是清晰的。
尤其是前游庵跟后游庵两折戏前后的对照,前游庵是两个青年人的爱情试探互动、借外物一言一语地比喻,借菩萨借罗汉试探心迹,最后铺垫已就一阵热辣辣告白之后,申却退一步讲算了吧,你冷若冰霜我这爱是无望了。
也足是恋爱高手,以退为进,反让被撩拨起来的少女忍不住唤他回来,摊明心迹。
而后游庵则是十八年后,母与子的相遇,申死庵堂,私生子被送出庵堂留了信物记号。
十八年后,孩子长大已经是解员郎,对着弃自己的身生母亲,有好奇有怨气也有点点依恋,他想要母子相认,但又忍不住说出话来句句刺着母亲的心。
就像我们有时候跟父母吵了架,心里也知道他是为你好,但嘴上又忍不住说着带刺的话。
而志贞爱孩子,想他念他却也怕认了给孩子前途蒙尘,于是不断挣扎在两种状态里。
十八年前她还是青春明媚的少女,十八年后她就变了破庙枯井边一僧尼,孩子来寻她重走了当年她跟爱人定情的路,甚至两代人之间的问话都是相似的,这种互文呼应的手法在戏曲里也常出现,越剧梁祝里的十八相送跟回十八也是相似的表现,戏里人在进一时选择,观众则远远望见了两重悲喜。
据说是因为最初越剧舞台上常有中间进来的观众,为了帮助后面的观众理解前边剧情,所以常有剧情的重述。
扮演志贞一角感悟:情之所至 金石为开
扮演志贞一角感悟:情之所至金石为开
袁菊芬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玉蜻蜓》是江苏省锡剧团创作演出的一部深受观众欢迎久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也是我的“开蒙戏”和常演剧目。
我扮演的女主角志贞,是一个自幼遁入空门“六根”未尽的叛逆女性,一个美丽聪慧、温柔善良、悲苦一生的不幸女人。
故事情节曲折,情感经历复杂,内心冲突激烈,表演难度大,但很有戏,演起来觉得特别过瘾。
从艺二十多年来,这出戏一共演出了多少场,我已记不清了,但每演一场,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和新的发现,愈演体会愈深,兴趣愈大。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袁菊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53
【相关文献】
1.“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J], 郭延红;
2.『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新课程框架下的情感教育 [J], 郑家夏
3."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初探 [J], 朱玉莉
4."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J], 刘伟娟
5."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浅谈电视新闻专题报道中的情感介入 [J], 王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蜻蜓》是锡剧传统经典剧目,其中的《庵堂认母》尤为受观众们喜爱,我曾经演过其中的徐元宰一角。
2017年,无锡市锡剧院重排青春版《玉蜻蜓》,由我分饰徐元宰之父申贵升及徐元宰两个角色,旧瓶装新酒,对我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谈一谈分饰这两个角色时的表演心得。
《玉蜻蜓》根据弹词改编而来,讲述了女尼与富家公子相爱、分离、产子、子长认母,骨肉团圆的故事。
姑苏富家公子申贵升与法华庵女尼智贞相恋,以玉蜻蜓为信物,誓约终身。
老总管王定告申,父母在世之时曾与吏部天官张国勋家指腹为婚。
张为谋申府家产,送女上门完婚。
贵升坚守誓约,弃家出走,至庵中与智贞结为夫妇。
其妻申大娘率侍仆搜庵,贵生受惊,一病身亡。
智贞产子,将玉蜻蜓及血诗一首系于婴儿之身,命老佛婆送往申家未果。
子为朱姓所得,后又卖与徐姓为子,取名元宰,认申大娘为寄母。
十六年后,元宰乡试中魁,得血诗等物,方知生母名为智贞,便至庵堂认母,请灵归家。
张国勋父女定计夺子,并逼智贞自尽,元宰誓与生母同生死,不肯复姓归宗。
申大娘鉴于智贞与已同为封建婚姻之受害者,终于和智贞尽释前嫌,认为姐妹,合家团聚。
该剧故事较为完整,矛盾冲突集中且强烈,人物情感充沛,唱词朗朗上口,歌唱性较强,锡剧擅长表现这样抒情、优美、刚柔并济剧目。
自20世纪80年代首演,至今已有近40年的演出历史,演出场次之多,已无法获得准确数字。
因此,《玉蜻蜓》也成为无锡市锡剧剧院经典保留剧目。
第一次读《玉蜻蜓》的完整剧本,我就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角色们的悲欢离合及曲折坎坷的命运所吸引。
特别是“游庵定情”和“庵堂认母”这两场戏更是让我铭记在心。
前者主要表现申贵升与智贞的爱情,其中人物细腻的情感如涓涓细流般自然流露,给人一股清新、明朗的气息;后者主要是徐元宰寻找生身之母,在法华庵与生母相认的情景,这场戏中,人物之间相互试探,环环相扣,人物的情感一步一步被逼上心里的至高点,如山洪暴发般势不可挡。
我有幸饰演徐元宰,多次与剧院的艺术家及同辈演员们同台演出,演出场次达到200多场。
我遵从着自己的内心,充分投入到戏曲中,体会着徐元宰一直渴望的舐犊情深,以及初次被母亲拒认的委屈与失落,最终与母亲相认后的喜极而泣,通过眼神与动作展示出来,获得了观众们的认可,每一场戏都有不少观众看到此处会潸然泪下,我觉得对这个觉得的定位是成功的。
今年锡剧院重排青春版《玉蜻蜓》,特邀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华金瑞和谢志英二位先生来指导。
我饰演徐元宰,还要承担其父亲申贵升这一角色。
也就是说,一台戏要演两个角色,这对在舞台上直接现场表演的锡剧而言,难度不小。
于我而言是挑战,但细细思量,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这是一个演员突破自己,积累经验最好的机会。
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好父子两个性格特点各异的角色,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压力化为动力,充分了解角色,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戏中,假戏真做。
斯坦尼拉夫斯基说:最好的老师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为演好这两个角色,我将用戏曲“四功五法”来塑造这两个人物,用心琢磨,精准把握角色定位。
首先,“申贵升”和“徐元宰”是亲父子关系,他们两个人物整体的外部形象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一模一样,俗语称“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但是两个人物仅仅是外表上相像,性格、行为有很多差异。
因此,我在游庵那一场戏中申贵升进庵堂和观佛殿,求菩萨等情节与认母那一场进庵堂们和拜佛进殿,求菩萨帮助其母亲认子的相同情境里做了思考,除在装扮上两人类似,在身段的设计、舞台调度运动、台步圆场的走法、神态的表现、声音、语气的塑造上都做了相同的处理和符合情理下的凸显,这样观众一看就知道两个人物是父子关系,同时又能刺激智贞看到徐元宰时认出他是申贵升的错觉,激发了矛盾冲突,强化了戏剧性。
其次,在申和徐两个人物像的基础上,又要找到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面貌,让观众明了一个演员饰演了两个角色。
戏曲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等程式技艺,申和徐在人物表现时,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眼神”的不同。
如申贵生在游庵定情时,追求自己所爱,对少女智贞的好感,要有绵绵的爱意。
而徐元宰的眼神从目的上就不一样,元宰眼睛里没有男女之间情爱上的追求,他的情感诉求是找生母,渴望母亲认子,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这个眼神的使用和两情相悦的眼神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体会到,眼神的不同使用,舞台亮相与眼睛的交流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最后,人物性格的异同,导致舞台上的形体动作、面貌气质也会异同。
就剧本而言,我觉得申和徐都是书香门第的富家公子,性格同中有异。
相同的是都具有书卷气。
不同的是,申贵升的性格和人物气质中有一股正义感、洒脱感,他
在锡剧《玉蜻蜓》饰演两角的感悟
■冯佼
演员沙龙剧影月报
53
昆曲作为高雅艺术,一般人听昆曲可能觉得这些诗词太难懂了,包含着许多中国古典文学、古词诗经的运用。
《牡丹亭·寻梦》里有这样一段曲文:“那书生可意呵,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
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
”这段表达了杜丽娘梦中遇到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内心那种缱绻复杂的心情,好像前世就已经注定,而今生却真的遇上了,不惊令人怀疑是否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这就是昆曲唱词的深奥。
这样的昆曲艺术精品,需要用什么方法手段突显剧情的要素,让观众“身在其中、心置其外”感觉它的深奥之美,体现到真正的艺术价值,这是需要我们探讨。
当我深入到昆曲的表演中,更意识到昆曲实在是很美!美不胜收!真像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写的“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没接触昆曲之前就听说有这样美好的东西,现在真的是亲身体会到了。
但是做为昆曲演员怎么能把这样的高雅艺术走进到观众的心灵,值得我们每位演员深思,现在昆曲演出生存状况很难很难!这是不争的事实。
昆曲要生存,就要改革创新。
问题是创作、创新,理念上出现错误的判断。
昆曲演出为什么举步为难,值得深长思之。
有的昆曲演员文学功底太肤浅,少学识,很小就学习昆曲,程式化表演,学成后只在舞台上自我演唱。
因为戏曲演员多数都是上小学时进戏校,没经过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文学底蕴,所以演员缺乏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局限了对昆曲诗词的理解思维。
而有些研究昆曲的学者对昆曲诗词理解得非常深透,又能诠释曲中台词,但却不能表演昆曲,缺失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昆曲的断裂状态。
也就是说,能演的不能理解词意,理解词意的不能演。
这使昆曲表演空间越来越狭窄。
经典的昆曲表演必须改革创新,但不能失去它的原味及艺术价值,那就要分社会阶层表演,对于学者、教授、大学研究生,就要表演原汁原味的昆曲,这就要求演员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表演中途讲解词意,说的诗词句要幽默达意,那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一般阶层青年人,昆曲的表演采用昆曲与现代音乐引导的方式,让他们接触到昆曲,中间也有流行伴唱,让昆曲一点一滴地渗透到他们的心灵,之后会感觉昆曲之大美。
我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钢琴系专业深造,有了扎实的艺术根基。
我以自己表演的独特方式作为立足点,虽然没有表面的轰轰烈烈,没有众星捧月的热闹,却在日积月累的昆曲艺术创作里逐渐奠定了自己在当代艺术领域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
2016年11月我创作“一帘·惊梦”昆曲与现代音乐新作品,其中编曲构思,音乐制作,键盘彈奏,昆曲小生、花旦的演唱及念白,“一帘幽梦”演唱,都是由我一人完成。
我对昆曲艺术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国外影
打抱不平智救智贞,他敢于追求爱恋的自由,不愿接受父母所定的婚姻,而坚守自己所爱,最终遗憾而终。
因此,我在演申贵升时会把潇洒和自信藏在心中,通过清爽俊逸的身段动作来把其人物性格里本质的东西给外化出来。
反观元宰,他除书卷气外,性格很坚毅,兼有含蓄和稚气之表现,又给观众一股善良纯真之感。
如在认母中,他和智贞初次相遇,母子天性般的联系完全展露,而后观察到自他进庵堂后智贞的一些列行为举止都不太平常,在与他言辞交流中,眼泪几度夺眶而出。
细节上,他们从试探到确认,等到其拿出玉蜻蜓和血书等证据相认时,智贞为儿前途而苦水自吞,拒绝不认,致使元宰最后万分痛苦。
可身为人子,其母久久不肯认,他无可奈何,唯有拿出诚挚之心求神帮助,只要母亲认儿,其它事物不再重要,最后以其纯真善良之心打动母亲智贞,母子终相认。
以上几点,是我在锡剧《玉蜻蜓》中对一人分饰“申贵升”和“徐元宰”两个角色,在人物气质、人物性格的刻画、戏曲程式运用在排练及演出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感悟。
通过一遍遍通读剧本,一次次的排练,我精准把握了角色定位,塑造了较为鲜活的人物形象。
此次一人分饰两角,丰富了我对人物的认识,强化了我舞台表演的张力,提升了我的实践演出经验。
我相信随着演出实践的锻炼,生活阅历的积累,艺术素养的丰富,我会对这两个人物有更深的理解,有更精彩的表演呈现给喜欢锡剧的观众朋友,让他们能随着我的角色走进剧中,与我一起体会悲欢离合。
我会一直坚守我所喜爱的锡剧表演艺术,积极继承传统,努力发展创新。
我会努力塑造一个个全新的角色,全方位提升自己,以发展锡剧事业为己任,争做一个有思考、有素养的演员,更要做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锡剧人。
昆曲跨界现代音乐——《一帘·惊梦》创作谈■陈睿
剧影月报演员沙龙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