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与聚落单元主题备课
居民与聚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人口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城乡聚落景观的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既有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

本章主要有三节内容组成: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单元具体教学目标
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单元重难点
1、世界上有哪三大人种?它们的区别表面在哪些方面?
答:世界三大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肤色、头发颜色、头发卷曲程度、鼻子形状、血液等方面。

2、简述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答:①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也是黄色人种。

②白色人种目前分布最广泛,5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中亚、南亚、北非。

地理大发现后,伴随欧洲殖民扩张,其分布扩展到美洲和大洋洲。

③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历史上黑人曾被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故美洲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3、影响世界人口的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亚洲的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自古就是人口密集地区;在干旱、过度潮湿、严寒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山地、高原,这些地区人口稀疏);二是社会经济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急剧上升。

世界人口日是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50亿)。

一国或地区人口数量增加的快慢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目前世界上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慢的国家多为发达国家和少数极端贫穷的国家。

世界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

另还外表现在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带来一系列问题是:住房紧张、失业率增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以及犯罪率增高等。

5、怎样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答: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协调好人口与环
新教材不仅有正文,还配合正文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探究等得出结论,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会学习。

为了落实具体目标并且拓展能力目标,根据正文、活动内容和其他课外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智和知识储备,针对每个框题目标,综合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因为时间的限制,具体操作可以分为课上完成和课下完成。

(一)课堂活动
第一、二节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复习:
(1)世界人口总数。

(2)人口增长率的计算。

(3)七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4)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速度。

(5)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⑹世界人口的稠密和稀疏区分别在哪里?为什么?⑺世界主要人种有哪些?⑻联合国主要工作语言有哪些?⑼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分别有什么问题?解决措施。

⑽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

2、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检测
3、小组讨论:
交流自主复习检测答案,标画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之间交流。

4、学生自主总结整理知识结构图
5、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练习,并小组内矫正。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复习:
聚落的主要形态及聚落形成的因素。

2、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复习检测
3、小组讨论:
交流自主复习检测答案,标画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之间交流。

4、学生自主总结整理知识结构图
5、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达标练习,并小组内矫正。

(二)课外活动
1、通过上网查询或小组调查的形式,收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2、收集三大宗教有代表特征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3、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

四、单元资料补充
世界人口问题
甲:人口增长何时休
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分钟增加150人,每天增加22万人,每年增加近9000万人,按此速度,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0亿,到2050年将达100亿,这种人口增长的势头不知何时才能休?
乙: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之必须,过去人们习惯用“天大地大”来形容天地之无边无际,但它并非象人们的童年时期想象的那么无边无际。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占71%,陆地仅占29%,陆地又包括不少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真正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宽裕。

人们通常用“三山六水一分田”的分割法来表述地面状况,地表仅有10%的可耕地面积,据联合国一份资料表明,在地球陆地面积中,可耕地面积仅16亿公顷,草原约30亿公顷,还有50亿公顷的陆地面积是沙漠、戈壁、冻土和原始森林。

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其它土地资源了,除非我们把森林砍光来开恳农田,着样做的后果我们早已明白,无异于更快地把人类推向灭亡的境地。

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水,但是有限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逐年的增长量。

另一方面,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阻碍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加上“厄尔尼诺”现象的“配合”地球变得越来越暖,气候有时甚至变化无常。

丙;发怒的地球
人类是地球之子,每天都在享受着地球母亲的无私奉献,但如果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那么总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人类必须保护地球,使环境免于退化和破坏。

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生存下去。

发怒的地球已警示人们改进现有的生存发展模式,探求新的发展战略,找到人类新的文明发展之路。

丁;巨大数值的人群决策与环境
处理环境问题意味着要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在不同层面上的,如:个人的、当地的、国家的、全球的层面。

到大商场购物,是开汽车去还是乘公共汽车去,还是走路去,还是骑单车去,这是个人决策的例子,是建一个垃圾掩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站,这是政府的决策……
看似个人的决策,但总是与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相关。

你选择吃什么,穿什么,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旅行,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很小的,但当数百万人口的决策综合在一起时,个人的行为就会导致环境的变化。

戊:固体废弃物何其多
城市是工业密集、人口众多的地方,也是垃圾存放的地方。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见载满垃圾的运输车疾驰而走,把垃圾运到城外堆放,目前世界上有不少的城市在为垃圾的堆放而犯愁,因为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山把城市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城市已被垃圾所包围,从高空望去,像一个城市的彩色项链。

己:人类健康与现代污染
世界原本是安静的,伴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增,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早已被作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的噪声,搅得无法忍受,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摧残。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

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

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在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

但是,人口分布也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

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来说,开发历史久远、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从自然条件方面来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反,气候十分干旱,或过于湿热,或非常寒冷,以及海拔很高的地区,一般是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

人口问题
所谓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问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可造成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高,这就会使总人口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

而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可造成老年人口比重过高,而少年儿童比重过低,这就会使总人口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主要有粮食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问题,以及资源、能源短缺或紧张等问题。

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则会产生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举例
(1)交通压力增大下面是我国1990年与1950年的人口、交通运输有关数据的对比。

1990年与11.74倍,也就是说,交通运输里程的增长大于人口增长;但是,人口流动量(旅客周转量)与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2.45和56.60倍。

由此可知,人口的增长对交通运输会造成压力。

(2)居住条件差下面是我国1990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城市住房情况的统计数(住房总面积、人均
(3) 就业困难由于劳动人口的增长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就必然造成有部分劳动人口找不到工作,因此,也就造成了就业困难。

(4) 饥饿贫困目前,由于粮食的增长被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人均粮食提高很少,甚至减少(现在世界上共有60多亿人口,人均粮食约360千克,如果人口再增长10亿,而粮食总产量只增长十分之一,那么,那时的人均粮食约为340千克)。

因此,有部分人得不到足够的粮食。

由于就业困难,部分找不到工作的人生活就必然会发生困难。

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问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人均拥有量锐减)等一系列问题。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

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泰国20世纪上半叶时期推行的是提倡与鼓励生育,到60年代中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应紧张,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家庭生育计划”,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3%下降到1.5%。

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

国家为了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程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生育。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当人口增长超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过剩人口,出现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一系列问题;当人口增长过于缓慢,或出现负增长,就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人类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要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和能量,还要向自然界排放生产、生活的废弃物。

因此,人口的增长应考虑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还要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乡村人口作为一种劳动力,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来源。

②乡村人口作为消费者,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商品的购买力。

③乡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带来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④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当所提供的劳动力大大超过该城市所能接纳的劳动力,涌入者的就业就相当困难,这就会给城市管理,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冲击,产生负面效应。

种族
种族(人种)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

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面型、血型等。

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已形成。

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隔离地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

因此,世界上的居民可分为黄色、白色、黑色三大人种。

各人种外部特征有许多差别,但他们共同创造了人类古代文化。

文化的发展不决定于种族,而取决于政治经济、生产关系及其社会发展条件,各人种的外部特征的差别从未起过任何作用。

而人种在体质形态上的某些遗传特征,属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可见,种族
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

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占世界人口的54%左右。

黄色人种是第二大人种,占世界人口的37%左右。

黑色人种占世界人口的8.5%。

其他人种合计占世界人口的0.5%。

语言和文字
语言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就语言的基本职能来说,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说,语言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

依照语言谱系分类,运用历史比较法,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和语言间关系的远近,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若干语系,又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把同一语系再分为若干语族,而同一语族还可细分为若干语支。

世界主要语言
汉语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华人较多的国家。

汉语的标准语,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亿。

英语英语是当前世界上通行最广的语言之一。

目前,世界上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本族语)使用的人口约有3亿,作为第二语言(即不是本族语,但为所在国通用语)使用的人口约有2.5亿,两者合计共有5.5亿;此外,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亿~5亿。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说明英语正愈来愈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工具。

法语分布地区除法国外,还有比利时南部、加拿大魁北克省、瑞士部分地区、卢森堡,以及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刚果、贝宁、布隆迪等非洲的一些国家。

它是上述国家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人数超过1亿。

俄语俄罗斯的母语。

以俄语为母语的人约有1.5亿,以俄语为第二语言的人约有5 000万。

西班牙语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也是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

全世界说西班牙语的人约有3亿。

阿拉伯语沙特阿拉伯等西亚19个国家的官方语言。

使用人数约近2亿。

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因而企求某种超越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和精神归宿。

多数宗教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的力量或实体(上帝、天神、鬼灵等)存在,并认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因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

世界主要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以后迅速传播于地中海周围的西亚、南欧、北非、高卢(相当于今日的法国、比利时,以及荷兰、卢森堡、瑞士和德国的一部分)、不列颠。

5~10世纪期间逐渐遍及全欧。

11世纪,发生了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了西方的公教会(天主教)和东方的正教会(东正教)。

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从天主教会内分裂出了新教(中国一般称为基督教)。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镇压和窒息了进步的科学思想和活动。

在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以至全世界。

基督教对欧美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

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沙特阿拉伯中西部的一个地方,今已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之一)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神权国家。

以后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不断对外扩张和经商交往,伊斯兰教遂由地区性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在中世纪由近东传入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

伊斯兰教对中东以及以后逐渐传入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印度。

公元前3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奉为国教,并传播到印度邻近地区很多国家。

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出现大乘佛教,7~8世纪大乘佛教的一部分与印度教混合而形成大乘密教。

13世纪初,由于外来势力的沉重打击及僧侣内部的腐败等原因,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

19世纪末,稍有复兴,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新的发展。

目前仍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地区。

聚落
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原始社会,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都是乡村聚落。

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出现城市型聚落,但是,那时仍以乡村聚落为聚落的主要形式。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为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构成。

聚落的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也越复杂。

乡村聚落
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

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

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
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聚落与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我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我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我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共分8章33条。

这8章为:①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②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③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⑤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⑥教育计划;⑦报考;⑧最后条款。

其中,公约规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包括:凡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观点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价值的古迹遗存等;在建筑式样、协调一致性或与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分散或相互关联的成组建筑;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

公约还规定,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传统聚落中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分散的)或民居群(成组建筑),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红民村等等,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

例如: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可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有的四合院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搭上了各式各色的小房子、小棚子,干什么的都有,拥挤不堪,使四合院变成了危房。

另外,市政设施的落后又给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例如,厕所是公共的;自来水只进院子不进屋;电线在房顶上飞;下排水不畅;等等。

为此,北京市于1999年公布了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以保护北京市历史文化的主要精华。

五、单元习题设计
(一)课堂达标练习
基础练习
1、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
A.欧洲 B.大洋洲 C.亚洲 D.非洲
2、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稠密的是()
A、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B、巴西亚马孙平原
C、南极大陆
D、撒哈拉大沙漠
3、某地区人口数为280万人,土地面积为560平方千米,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A、0.5人/平方米
B、2人/平方米
C、5000人/平方千米
D、0.002人/平方千米
4、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A.汉语 B.德语 C.英语 D.俄语
5、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英语B、俄语 C、阿拉伯语D、汉语
6、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是()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D、犹太教
7、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中错误的是()
A、人口的文化素质
B、人口的生活方式
C、人口的职业构成
D、人口的性别构成
提高练习
1、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分布在我国的哪个省()
A.江苏省
B.四川省
C. 云南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2、西亚的村庄中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是因为当地是()
A.热带雨林地区
B.终年严寒的地区
C.热带沙漠地区
D.热带草原地区
3、既是人口密集地区,又是人口增长缓慢地区的是()
A、南亚
B、南美洲
C、西欧
D、非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