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影评:中国人的科幻片
《侠女》影评
《侠女》影评1970 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上映,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新派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也成为了他被世界影坛关注和认可的代表作。
然而,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却惨遭失利。
为了挽救票房损失,胡金铨在 1974 年重新剪辑了这部电影,并将上下两部编为三小时时长的单部影片,在 1975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引起了世界影坛的广泛关注。
《侠女》的故事框架改编自《聊斋志异》,讲述了一个兼具故事性和猎奇感,蕴含侠义内涵的故事。
在原作中,侠女的父亲被仇人陷害,侠女带着母亲逃生,后为报答顾生的恩情,为其生下一子,便消失无踪。
胡金铨的《侠女》在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对剧情进行了大幅重塑,给剧中人注入了各自身份和历史背景,让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了更清晰的历史和形象坐标。
电影以顾生为核心,展现了儒家的处世之道。
顾省斋信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以诸葛亮为标杆,不考科举,隐居家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野心,他运用兵法策略帮助杨慧贞击溃东厂众人,也为自己的抱负找到了施展的机会。
杨女作为侠女,是连接儒家的入世和佛家的出世的纽带。
她个性刚直冷峻,大仇未报无心男女私情,但为了报答顾家之恩,还是决定为顾生产子。
在传统中国美学中,对美作符号化的写意描绘,寓情于景以景言情的手法非常常见。
胡金铨为了制造意境,等芦苇长高了才开拍顾生和侠女庭院私会这场戏,用最传统的隐喻手法,不着痕迹地将剧情优雅写意地寄托表白。
电影的后一个钟头关于宗教和哲学思考的引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最是难捱。
但这也是胡金铨对本片最大的野心所在。
佛家信奉出世,大部分时候扮演的是世俗冲突的旁观者。
慧圆大师虽然身负绝技武艺高强,却拒绝入世帮助杨慧贞,只在背后为其庇护,教其武功护身,劝其放手皈依佛门。
电影最后那段以武止戈,或许也是慧圆大师最终修成正果圆寂入圣,立地成佛的原因。
对于禅意的描绘和烘托,胡金铨则运用了更多的光影来营造氛围。
胡金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融入电影,建构了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经典之作。
《侠女》电影影评
《侠女》电影影评《侠女》是一部具有史诗宏伟感的武侠片,它将丰富的画面美学与中国传统的宗禅思想巧妙交织,创造出了一部力与美的杰作。
作为香港三大武侠片宗师级人物之一,胡金铨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了武侠片。
胡金铨对美学角度的敏锐感知使他在影片拍摄中注重画面的雕塑。
在《侠女》中,无论是竹林中的打斗场面,还是顾省斋与侠女相会的亲密戏码,导演都精心雕琢色彩,运用了美学的象征主义。
电影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和动物(如荷花池、乌鸦等),使整部电影更加丰富,引发观众对电影气氛的联想,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对武术一窍不通。
我拍摄的动作完全取自京剧,我的武打动作将舞蹈、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我将京剧动作分解,并努力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胡金铨更是最早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融入电影之中。
《侠女》中人物的武打动作具有传统京剧的套路,既让人熟悉又令人惊叹。
《侠女》结合了真实的历史背景与《聊斋志异》的奇妙幻想,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似实非实、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
与同时期的导演张彻注重阳刚热血而忽略历史与美感塑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引人入胜的画面,还有电影所传达的信仰与思想。
电影中对方丈大师的描写充满了神秘感和神圣感,他的武功出神入化,在片尾的形象升华更是令人惊叹。
方丈的圆寂和与佛的统一,以及大罪大恶尽在一念之间的表达,通过阳光影下的轮廓影像(silhouette effect)进一步神化了他的身份。
这种表达方式让西方电影学者对东方“神”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电影中还传达了东方传统的处事哲学,如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等,通过人物的命运格式也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这是很多西方电影中所看不到的独特思想内涵。
胡金铨对电影的独特追求与他对艺术和历史的认知密切相关。
他对电影这种表现艺术的深刻诠释启发了后代导演,如徐克的《新龙门客栈》、李安的《卧虎藏龙》以及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等都深受其影响。
《侠女》影评
《侠女》影评第一次对胡金铨有印象是高中时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介绍,放了《大醉侠》唱莲花落和《龙门客栈》萧少滋以一对多混战的片段,只记得锣鼓点急促凌厉和肃杀白衣飘摇曳腾挪。
第一次真正看胡金铨还是大二时傍晚携笔记本在别人宿舍观《侠女》,同学看得呵欠连连,不久就下楼去和女友吃饭了。
我则闭了灯,望着依旧黑漆漆的画面出神。
《侠女》之于我不只一部电影这么简单(当然也与那日看片的环境记忆没什么关系)——我的审美被这古旧的光影左右了,更加与时代脱节,并非标新立异,发自内心而已。
某晚重看《侠女》,D5画质,表现水平时有拉丝横纹,所幸修复得不至于消解掉胶片色泽,更不像邵氏DVD那样浓艳失真。
一直对胶片刮痕斑点非常敏感,看电影和看DVD的区别不全是屏幕大小,虽然DVD也会出个胶片版供发烧友意淫,终究局促。
高歌在电影资料馆看了胶片的《空山灵雨》,说老旧不清晰,字幕还是从右往左的,那胶片据说用了特殊药水,看着看着会燃起来。
我下载了修复版的《空山灵雨》,想不如那刮痕斑斑来的有感觉。
这篇文章算不得影评,随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只顾自己痛快罢了。
写时方觉拉得太长,需分好几次方能完成。
还好,我穷得只有时间了。
电影开篇是国联公司的LOGO,伴着女和声。
职员表和演员表里的字幕都是印刷在纸上,一帧一帧拍下来,淡入淡出替换。
那宋体字印在有暗纹的纸上,像一本线装书。
《龙门客栈》开篇的演职员表是曹少钦打开的圣旨,《迎春阁之风波》的演职员表草书写在长卷上,篇篇可作书法观。
后世里历史剧都用电脑体,一点小精致都不玩儿了,技术进步的代价是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
正片第一个镜头是月黑风高夜下蜘蛛织网,阴森恐怖的鼓点音乐,似乎暗示故事的悬疑诡异。
继而镜头转向青山白日遥远青葱,配乐也明亮起来。
靖虏屯堡的芦苇和镇远将军府的乌鸦,破败苍老,只有萧索二字。
据说老胡是等着芦苇长出来才拍这里的镜头。
这芦苇确实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荒凉少人,还有说不尽的乱世难安和诡异神秘,芦苇里隐藏着真相,随风摇晃欲说还休,一眼看不透。
《侠女》影评
《侠女》影评在观看《侠女》的前一个小时,我始终觉得有些不自在,但又说不出具体是哪里不舒服。
晚上躺在床上仔细思索,又看了一些关于此片的评论后,才发现问题所在。
原来是因为前面这几个出现的人物似乎都没什么表情,杨女侠更是没说几句话,我的不适感源于看多了现代武侠片细腻的感情和人物心理描写,乍一看这种以动作和故事为主的影片,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然而,这种以人物动作和表情为主要表现手法,而忽略人物内心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将作者完全置于中间场的做法,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话本小说中是十分常见的。
在这些小说中,由于读者无法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因此有时候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对话感到莫名其妙。
但这或许也反映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在自我看来,别人如同一个黑箱,你只能通过他的言行去揣摩他内心的想法或此人的性情爱好,而不会指望他自己来告诉你,因为这种自我坦白往往与你自己亲眼所见大不相同。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人物都是脸谱化的表现,大多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而不似有血有肉的活人。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以胡金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超越精神的追求来看,他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无可厚非,反而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和戏曲的一种继承和发挥。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胡金铨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关系,而非纵深的探索。
但是,侠女中的顾书生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值得我们注意。
我觉得这个人物在纵深面上有所发展。
欧阳年问他是否相信鬼神之说,顾冠冕堂皇地回答:“子不语,怪力乱神。
”欧阳年则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但从顾前后的表现来看,他恰恰是一个对鬼神之说充满好奇的人,甚至有些神经质。
例如,他前面的夜探破庙,故意制造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实际上反映的是他眼中的破庙,他觉得这里面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才会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后来欧阳年来叫他画像,有一个欧阳年的眼部特写,十分诡异。
画完之后,他又趴在门柱上看欧阳年离开的情景,发现他鬼鬼祟祟,专躲道士和尚,一回头人又突然没了。
《侠女》电影影评
《侠女》电影影评
影片以明朝嘉靖年间的边陲小城为背景,描绘了东厂提督镇抚司千户杨宇轩在追杀张兵部尚书时惨遭灭门,其女儿杨慧贞在侠女顾省斋的帮助下,与东厂高手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复仇行动。
在这部电影中,胡金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武侠世界。
影片的画面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将武侠世界中的山水、建筑和人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电影的音乐也非常出色,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此外,电影还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主题,如侠义精神、复仇、爱情等。
侠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它代表了一种为了正义和公平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在电影中,杨宇轩和顾省斋都是具有侠义精神的人,他们为了帮助杨慧贞复仇,不惜与东厂高手展开殊死搏斗。
复仇是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杨慧贞为了给父亲报仇,历经艰险,最终手刃仇人。
然而,复仇并不是电影的最终目的,电影通过杨慧贞的经历,表达了对复仇行为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拷问。
爱情也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杨慧贞与顾省斋之间的感情发展贯穿了整个故事,他们在共同的经历中逐渐产生了感情,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温情。
《侠女》观后感
《侠女》观后感终于看完《侠女》,这部影片在想看序列中被搁置了很久。
所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但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并非其中的打斗场面,而是其中的思想内核。
而这一思想内核,则与片中使用远景拍摄的波澜壮阔、瑰丽秀美的山水场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影片开始,并未直接进入故事,而是以引子的方式,借物喻人。
深宅老院中,漆黑夜晚,蜘蛛在树上结上了几团丝网,布下陷阱,活捉了几只苍蝇蚊虫。
一般而言,引子是与故事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息息相关的,蜘蛛捕虫,谋而后动,以静制动,这与后文顾省斋设计杀门达的孙子兵法思想一致,但这只是表层的思想。
深层思想,与顾省斋计成后的反应有关,暂且按下不表。
影片虽然名为侠女,但叙事却是从书生顾省斋的角度出发的,侠女则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引起顾省斋情感变化、志向变动的原因与动力,是一个叙事的客体,并非主体。
遇见侠女杨慧贞前,顾省斋的志向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愿科举求仕,只求在老家当个教书先生,这里已然透露出中国道家的“出世”思想。
但这种意求出世、无心功名的倾向,其实只是一种面对朝纲不振、鹰犬当道、忠良难存的世事无可奈何的托词。
这一点,影片是通过顾省斋关心周边世事的行为侧面表达的,如顾省斋对欧阳年诡异举动的好奇,向鲁定庵打探门达将至的试探等行为。
随着与杨慧贞的相识,顾省斋的心彻底悸动起来,他暗中积极观察着杨、石、欧等人的一举一动。
此时杨慧贞突然邀顾省斋夜里相聚,初看时我以为只是简单聊天,劝诫书生好自为之,不要牵涉命案,哪想到竟然是风花雪月,琴瑟和鸣。
若不是编剧狗血上身,那么就是杨慧贞别有用心,毕竟自己家道遇险,丧父出逃,险象环生,怎会在逃难之时于一破庙委身于一个刚认识两天没讲过十句话的文弱穷苦书生呢?所以,还是认为杨慧贞看顾省斋正直、聪慧且好色,想让他助自己一臂之力吧。
就此,顾省斋为杨慧贞复仇“效犬马之劳”,其思想也破了原先所持道家的出世之说,踏入这世间恩怨情仇的一环,入世尔。
《侠女》电影影评
《侠女》电影影评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到唐代传奇的雏形,再到明清时期的成熟文学土壤,武侠电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变革。
本文将对武侠电影《侠女》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武侠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一、引子武侠电影自诞生以来,始终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观众群体也在不断变化。
儒家文化涓涓流淌几千年,中国人身上始终蕴藏着含蓄内忍的精神品质。
在唐代之前,中国小说创作基本处在萌芽阶段,“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唐传奇的内容大多记述神灵鬼怪,当中掺杂了许多当时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物庞杂众多,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所反映的面向也是较为广阔的,逐渐有了武侠小说的雏形,但还远未纯熟。
发展至明清,《水浒传》《七侠五义》《英雄儿女传》等作品的问世,此时的武侠开始逐渐摆脱唐代传奇中侠客依附政治、并为政治左右的创作窠臼,呈现出“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精神风貌,并展现出与政治势力分庭抗礼的角色特征。
发展至清朝中后期,武侠小说得到了广泛流行,成熟的文学土壤也为武侠电影的萌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萌芽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持续在中国大地上侵略,国家的末世反倒增强了民众尚武的思想。
与此同时,新鲜事物和新潮思想也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着化学反应。
在电影问世的十年后,也就是1905 年,中国人便拍摄了一部自己的电影《定军山》。
随后国人对于电影内容不断探索和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以侠士为主角、讲述侠义精神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车中盗》(1920 年)《女侠李飞飞》(1925 年)《五鼠闹东京》(1927 年)《方世玉打擂》(1927 年)《王氏四侠》(1927 年)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翘楚。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
尽管这些影片都具备了后世武侠片的一些精神气质,但内在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并未完全脱离传统戏曲的式样,所以并没有受到观众太多的关注。
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
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作者:谢钦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3期摘要:《侠女》是由导演胡金铨所导演的一部武侠古装电影,这部电影出品时间在1971年,由中国香港国际影片有限公司和中国台湾联邦影业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它的主要拍摄地点集中在故宫、中国香港城门水塘、日月潭、中国台湾大湳片场、新竹青草湖、溪头、中部横贯公路、天祥等多个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古代小说家蒲松龄,《侠女》的电影类型是武侠动作类型,片长约为179分钟。
本篇文章就主要围绕着传播学视野下《侠女》这部电影的探究。
关键词:传播学视野;《侠女》;电影符号探究作为网络媒介的次生文化与传统大众媒介相融合的产物,电影无疑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介的介入与影响,同时也表现出媒介融合环境下电影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的转变迹象。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通过考察电影的传播特征,从观影方式与大众所接受的电影,并与分析研究电影中出彩的地方和比较烂的地方,接下来就以传播学视野下来分析解读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这部影片[1]。
《侠女》这部电影一经上映播出,斩获了三大奖项,分别是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第1届蒙特利尔灵异电影节荣誉奖、第十届金马奖最佳色影片美术设计奖。
获得的这些奖项为胡金铨和中国台湾电影带来了属于他们的国际性的荣誉。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其中的竹林大战记忆尤深,胡金铨在这部影片中将他对中国武术的理解推向了更高的国际化水平,《十面埋伏》和《卧虎藏龙》就是根据这部电影中的素材创作出来的[2],《十面埋伏》和《卧虎藏龙》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分别是由张艺谋和李安两位国际大导演指导的,这两部影片其中有章子怡、金城武、刘德华、周润发、杨紫琼等国际电影明星出演的,可想而知,当时《侠女》这部影片的意义有多重大。
一、探析方法(一)从人物背景探析侠女作为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具有神秘感的人物,一开始的出场,让观众难以分辨她是邪是正。
她的身世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显露出来,原来是大臣杨涟的女儿杨慧贞。
《侠女》
•
•
•
综观胡金铨的武侠片,他是在影片内容的求新 求变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 胡金铨影片的主题、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对明朝锦衣卫、东厂特务统治的批判和对佛 教思想的宣传,强调因果报应,劝人为善。胡 金铨作品中的人物多属直线型性格。逢事遇难, 性格也不会改变。人物的行为多重必然性发展, 很少有偶然举动。正面角色绝对没有缺点,各 种人物忠奸立判,善恶分明,类似传统戏剧的 生、旦、净、丑。 胡金铨设计的动作场面和节奏最为人称道。他 能利用电影技法表达中国神奇的功夫。不仅动 中有静,利用瞬间的凝滞,作下步连绵出击剑 招的伏笔,并且运用弧形跳跃动作,再与直线 的挥砍刀剑动作对应剪接,配上如梆子般的打 击乐器,缓急有致的音效,形成一种抑扬顿挫 的节奏感。就连奔跑的动作,也表现出动态的 美感。他用短镜头造成的实体逼近感,如在 《侠女》中竹林的追杀,侠女迅速跃上树梢, 经过反弹后直向歹人冲下,一剑穿心,以敏捷、 联贯性的短镜头造成一气呵成的效果。这里, 如果没有胡金铨一格一格的精确的设计,无法 造成摄人的气氛。他的这种技巧有的人称之为 “功夫蒙太奇”。而且惊人的动作场面在胡金 铨手中,都添上随意的幽默感:无论以酒壶接 过飞箭,或后空翻横越客栈,他那些面无表情 的大侠喜怒都不形于色。女侠在武侠传统中已 是举足轻重,但胡金铨的女侠,还多了惊人的 武艺、由衷的尊严、神秘的个性,以及冷嘲热 讽的幽默感。
《侠女》
• • • • • 台湾丰年影片公司1972年出品 编剧:胡金铨 导演:胡金铨 摄影:华慧英 主演:徐枫(饰侠女)、石隽 (饰顾省斋)、白鹰(饰石将 军) • 本片获康城影展最高技术委员 会大奖 • 第10届台7)是 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重要 的导演之一。他的特点是 经历丰富、修养深厚、个 性突出;拍片特点是精益 求精、风格鲜明、成绩卓 著。
《侠女》电影影评
《侠女》电影影评《侠女》影评在繁华的都市中,电影节无疑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此次北京电影节,我有幸观赏了四部电影,它们分别来自中日韩美四个国家。
这一巧合的国别组合,让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的这部《侠女》,是台湾大导演的神作,拍摄于 70 年代。
大银幕上的水墨晕染,将我带入了那个古典的明朝。
故事源自蒲松龄的短篇鬼故事,讲述了忠良之后在书生的帮助下为父报仇的传奇。
然而,导演胡金铨显然有着更宏大的叙事意图。
民国时期,明史研究之风盛行,而 49 年之后,这股风潮在台湾依旧不减。
胡金铨导演为此下足了功夫,从电影中的服装细节即可见一斑。
东厂员工的着装十分耐看,红色浓郁内敛,色调饱满而不张扬,步伐稳重而雄壮,全无丝毫龙套的孱弱之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现实的色彩。
众所周知,东方人的脑袋较大,身材比例与西方人迥异。
然而,古装的东方男人却比西方人更加俊朗潇洒,这正是着装所赋予的独特气质。
想起朋友圈中有人学习日本剑道,无论男女,穿上裙裤,手持利刃,确实平添了几分气势。
而与日本武士服相比,我更觉电影中东厂幡子们的长衫更显大国气象。
古代的读书人也常穿长衫,孔乙己虽贫病交加,却始终不愿脱去那肮脏的长衫,以与短衣帮区分开来。
如今,传统曲艺界的演出服依然是长衫,或许正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向文化人靠拢。
而在下等人眼中,他们又怎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坏呢?民国时期,上海的大流氓头子们大多身着长衫,文质彬彬。
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电影中,书生顾省斋对功名利禄并无兴趣,但当强敌来临,他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毫不退缩,主动请缨,拯救众人于危难之中。
侠女则深情义重,干练沉稳。
正如韩非子所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与侠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然而,在面对势力庞大如东厂的追杀时,弱小如女子和书生之辈,竟然能够奋起反抗,并最终取得成功,这恐怕只能算是一个鬼故事了。
幸好,导演在电影的下半部中,探讨了另一个深刻的话题——禅。
观4K修复版《侠女》有感
观4K修复版《侠女》有感《侠女》是胡金铨的代表作,1975年入围戛纳电影节并摘得技术大奖,是华语片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第一个获奖影片。
因为年代久远,网上能看到的版本画质都很感人。
石隽与徐枫不仅是电影的男女主角,也是推动《侠女》修复的关键人物。
2014年由男主石隽主持,女主徐枫出资完成了本片的4K修复工作,并于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完成重映。
胡导的作品,对于文牍书信之类的镜头毫不吝啬,这类与历史有关的细节都是这个考究狂魔埋首故纸整理还原出来的。
这也是他的作品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观胡导的电影,我最爱做的事儿就是不厌其烦的截这种图片。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片中东厂太监假传圣旨赚杨涟入狱的片段,宣诏时“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句读就错了。
本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片段当属竹林歼敌一战,杨慧贞自林梢俯冲而下的镜头公认为影视经典,后人拍竹林战画虎类犬者不计其数,连张国师也不能幸免,个人感觉唯有卧虎藏龙可与之媲美,然而李安镜头下的又是另一种美了。
胡金铨的武指套路不多,一板一眼脱胎自京剧台步,并没有花哨的炫技,但那种压迫感是当代依靠特效撑起的打斗场面营造不出来的。
侠女的故事改编自聊斋里的同名小说,蒲松龄并没有给故事设定年代背景,女主甚至连姓名都没有,是一个留白无数余韵无穷的复仇故事。
但蒲给了女主“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的人设,这一点胡金铨没有改,徐枫演的也很赞。
胡导把故事放到了明末东林阉党之争,在现有历史之上进行了架空演绎,虚实结合引人扼腕。
历史上杨涟因为坚持告发魏忠贤,被骗下狱,由魏授意,许显纯执行,受尽酷刑而死。
杨的几个儿子并没有遭到灭口,崇祯即位后儿子们上书皇帝,杨涟得到平反。
有趣的是杨涟的子女们作为名门之后并没有如电影中女主那样的英雄气概。
大儿子杨之易荫封为官此后籍籍无名;三子杨之赋在江浙做嘉定县令,顺治年间降清,还曾敲诈过官宦人家出身的遗民侯岐曾,在侯的日记里他是一个贪婪猥琐的人;四儿子杨之才在他入狱时就受惊吓死了。
《侠女》电影影评
《侠女》电影影评如果说《侠女》仅仅是《龙门客栈》或《白蛇传》元素的简单拼凑,那么它将失去独特的魅力。
胡金铨导演的这部作品改编自蒲松龄的同名短篇,是《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不涉及怪力乱神的故事。
胡导的改编忠实于原作,在营造神秘氛围的同时,还增添了佛光普照的元素。
影片中,靖虏屯堡杂草丛生,阴风阵阵,书生顾省斋和他那“忧家忧儿”的老母,自带的世俗烟火气,也无法改变这片荒野的“鬼魅”氛围。
而徐枫扮演的女主角突然从天而降,落户于此,让人不禁对她的身份产生疑虑。
她眉宇间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怨愤,更是让人满腹狐疑。
这种“把人写成鬼”的手法,在徐訏的小说《鬼恋》中也曾被运用,后来被已故画家陈逸飞拍成了电影《人约黄昏》。
这种人鬼不分的暧昧氛围值得玩味,但如果将“鬼”的烟雾弹撤掉,还原一个明朗的世界,就容易“法力尽失”,前功尽弃。
《侠女》的前半部分,或者说上集,没有在杨慧贞的身份上过多纠缠,而是着重营造晦明氛围,包括今村昌平式的动物情结。
而在后篇,书生突然间“拜将封侯”,“独揽大权”,领导了一场无中生有的阴兵大战。
稍加归纳后不难发现,《侠女》与胡导演三四年前的《龙门客栈》有诸多相似之处,只是将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几乎是同样的故事又讲了一遍。
同样是保护忠良之后,对抗东厂阉贼,徐枫在《侠女》中几乎是从《龙门客栈》中的纯被保护,成长为《侠女》中的自保有余。
她也曾逃往边塞,虽没住到客栈,却也在庙中暂歇,只是这并非长久之计。
再加上一句“天下之大,却无立足之地”,便为她突然空降靖虏屯堡圆了“解释”。
由此,荒凉的靖虏屯堡便成了另一处“龙门客栈”,而男主顾省斋在这出大戏中,扮演的角色或许是客栈老板。
虽然石隽先生饰演的这位以代写书信与缉捕文书、代画肖像为生,无意于科举与仕途,只想于乱世中苟活性命,但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他一下子就像是熟读了“武穆遗书”般,通晓六韬三略、奇门遁甲。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就像是“小鬼当家”。
顾省斋是《侠女》这个故事与《龙门客栈》的最大不同,是视角和主角的迥异。
《侠女》影评
《侠女》影评
影片的开场画面是一片破败的靖虏屯堡,长着正在飞花的芦苇。
这种意象的运用,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命运。
芦苇的造型感很强,将破败的感觉衬托得相当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庙是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场景。
深山中的寺庙,与英文片名“接触禅”相契合。
这个场景多少有些“戏不够,和尚凑”的感觉,而且在下部中,和尚显然已经喧宾夺主,变成了圣人的伟岸写照。
胡金铨的电影多少有些游戏的随意色彩,这也是他的电影风格之一。
除了以上几个典型意象外,影片中的其他场景也同样精彩。
比如小树林混战、夜战靖虏屯堡、怪石酣战和最后的旷野呼唤等场景,都展现了胡金铨对中国特色场景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他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和道具来营造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在人物塑造方面,石隽饰演的书生顾省斋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国字脸、剑眉星目、悬胆鼻和宽厚的嘴唇,都展现了一种英气逼人的气质。
然而,他偶尔也会露出猥琐的一面,这种形象的反差,使得人物更加立体。
《侠女》影评
《侠女》影评在华语影坛中,被称为“侠女”且名副其实的,当属徐枫无疑。
她不仅在辉煌的 70 年代成为“侠女”的代名词,还拥有着多次辉煌与挫折的传奇人生。
下篇尽管告别了演员生涯,但徐枫并未放弃对电影的热爱。
1984 年,在丈夫的资助下,徐枫成立了汤臣电影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制片人生涯。
1988 年,徐枫带着自己制片的《好小子》来到了戛纳。
虽然影片本身影响力有限,但重要的是,这一年她在戛纳第一次遇见了陈凯歌。
他们的这次相遇促成了他们今后的合作,而他们的合作,不仅为徐枫和陈凯歌,也为华语电影带来了新的辉煌篇章。
当年,留着一脸大胡子的陈凯歌带着《孩子王》第二次来到戛纳,却只得到了一个被传媒评为非常闷的“金闹钟”奖。
(当然,《孩子王》并不符合这个评价。
)但徐枫却认真地看完了《孩子王》,不仅看懂了电影要表达的意思,更认识到了陈凯歌的才华。
之后,徐枫便将《霸王别姬》的剧本交到了陈凯歌手中。
1993 年,徐枫与陈凯歌再次携手带着《霸王别姬》来到戛纳。
在众人的期待和紧张中,《霸王别姬》与《钢琴课》共同分享了金棕榈大奖。
之后,《霸王别姬》又获得了各种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和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唯一的遗憾是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中输给了俄罗斯影片《烈日灼人》。
这让所有人都非常高兴和振奋。
在后来的采访中,徐枫回忆说,当她第一次来到戛纳时,有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
戛纳电影节中,除了金棕榈大奖有一个奖座外,其他奖项都只有一张证书。
那时她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拿到代表最高奖的那个奖座。
《霸王别姬》实现了她的愿望。
至于奥斯卡的失利,徐枫并不觉得太过遗憾,而是将其视为今后努力的目标。
1995 年,徐枫和陈凯歌第二次携手来到戛纳。
这次带来的作品是比《霸王别姬》投资更大、也是徐枫投入心血最多的电影——《风月》。
但《风月》在戛纳遭遇了滑铁卢,恶评如潮,铩羽而归。
更糟糕的是,影片在内地和台湾都被禁止上映。
朋友们在谈论徐枫时,都说她太过认真,对自己要求过高,都劝她要放松,不要每次都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
《侠女》观后感
《侠女》观后感
在电影中,顾生这个人物的设定让我印象深刻。
在原著中,顾生只是一个穷秀才,有些才华,孝顺,患寡人之疾,且好德不如好色,本性良善,稍懦弱,无大志也无大器量。
而在电影里,胡金铨对他进行了很多再创作。
他不积极仕宦,是因为东林党争,以气节自许;他可以安于「为人书画,受贽以自给」的简单生活,但其实内心并不愿就此埋没余生;当变数的契机来临时,他目达耳通、计不旋踵。
这些再创作让顾生这个人物更加立体,也让我看到了胡金铨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故事的独特解读。
武打动作方面,杨氏女使飞刀,这是小说里的情节——「以匕首望空抛掷」,可见导演用心。
电影里打斗兔起鹘落,动作利落,有特色,而且剪辑极其精彩。
竹林临空劈落那一刀,尤其好看。
此外,电影的音乐和画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音乐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电影的情节和氛围相得益彰。
画面方面,电影的构图和色彩都非常讲究,营造出了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
电影中的场景和服装也都非常精美,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电影《侠女》的叙事美学研究
电影《侠女》的叙事美学研究
柴文娟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本文以1971年胡金铨的电影《侠女》为研究对象,从影片独特的叙事角
度入手,探究电影《侠女》的诗意叙事及其美学思想。
以叙事学的理论视角,从三个
维度概括总结了电影《侠女》的诗意叙事:片段性结构、哲学性追求和戏剧性空间。
全面分析、理解电影《侠女》的影像视听语言,并探究其背后的美学思想。
最终提
出武侠电影应从容面对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现实语境,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
化精神。
【总页数】4页(P33-35)
【作者】柴文娟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5.1
【相关文献】
1.在"祛魅"与"返魅"之间——从《聊斋志异》小说《侠女》到胡金铨电影《侠女》的思考 [J], 霍巧莲
2.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评沈义贞新作《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J], 施丽佳
3.消费文化时代的革命想象:去政治化的政治——中国当下主旋律商业电影叙事美
学研究 [J], 栗丹;王博
4.叙事的乐观与乐观的叙事——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 胡牧
5.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 [J], 冷金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金铨武侠电影浅析r——以《侠女》为例
胡金铨武侠电影浅析r——以《侠女》为例
刘向阳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7(008)024
【摘要】胡金铨作为开创中国新武侠电影的导演,创作了无数经典的作品.1971年,胡金铨的作品《侠女》夺得第二十八届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第一届蒙特利尔灵异电影节荣誉奖,第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彩色影片美术设计奖.《侠女》作为首部获得三大电影节奖项的华语电影,在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上被视为华语武侠片的一个巅峰.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刘向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在"祛魅"与"返魅"之间——从《聊斋志异》小说《侠女》到胡金铨电影《侠女》的思考 [J], 霍巧莲
2.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特色--浅谈当代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 [J], 张馨宇
3.胡金铨武侠电影的美学旨趣 [J], 郑淑玉;
4.胡金铨与张彻武侠电影美学风格之比较 [J], 陈昀曲
5.儒家思想视域下的胡金铨武侠电影研究 [J], 陈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侠女》影评:中国人的科幻片始终认为,武侠片是华人电影艺术领域里最具自己民族文化符号特色及民族性格的一种电影类型,从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各种游侠刺客事迹,各种奇人异事,神怪小说,到百年前有了电影这样一种用画面来直观讲故事的玩意儿,一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侠客”的情感一直流传延续了下来;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女侠李飞飞》《火烧红莲寺》到如今运用了3D技术的《苏乞儿》《龙门飞甲》,华人武侠电影走过了百年风雨变幻,回望这一路走来,其间有过狂热的迷恋追捧,有过巅峰的辉煌,也有过粗制滥造的跟风,面临绝境的停滞不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人武侠电影生不逢时,动荡的社会时局令刚萌芽的“新生儿”受到严重压制,大批有想法有才华的年轻电影人南下香港,为日后香港电影甚至华人电影的发展保存了重要火种,直到1949年,这期间的香港地区武侠电影基本靠改编老旧原著故事,艺术表现形式也以传统舞台戏剧做为参照基础。
到了五六十年代,受新派武侠小说的潮流影响,香港地区武侠电影开始持续发力,梁羽生、金庸、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人的小说故事被陆续改编拍摄成电影,新派武侠电影的兴起,不仅培育出了市场,也培养锻炼出了一大批新人,这期间,有新派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的《大醉侠》(1966)《龙门客栈》(1967),有张彻的《虎侠歼仇》(1966)《独臂刀》(1967)。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新派武侠电影导演除了胡金铨和张彻,
还冒出了改编古龙小说的楚原以及后来引领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徐老怪(徐克),世人可以一次又一次通过大银幕领略到武侠世界的精彩,而武侠片的结构模式及艺术表现手法也一路从以华人独有的武术搏击+侠义精神的传统模式和手法,发展到今天奇情奇幻甚至多元素混搭的新武侠电影,基本上,武侠片已经发展成为华人独有的科幻片。
关于内涵、技术、意境
有了电影之后,武侠世界里那些过去用文字描述的大漠黄沙金戈铁马之威风气概,荒野客栈杀机暗藏之戏剧张力,风萧萧兮刀光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江湖豪情与华人东方美学意境得以通过电影画面直观地展现给了观众,浪漫情怀与想象力由文字描述变成了画面情景,“侠义精神”得以更直观立体的体现。
武侠电影中蕴藏了丰富广博的文化和知识,这里面涉及到导演,艺术指导,摄影师,道具师,演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布景、服装、人物化妆造型、场面调度等,涉及到编剧,导演,艺术指导,摄影师,配乐师等等整个电影团队的协调配合,武侠电影中的江湖意境营造是团队工作的结果,这里的每一个方面随便挑一个拿出来谈,都可以大书特书,写都写不完。
谈论“侠”,相信每个武侠电影导演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侠”概念,但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不同如何变换,万变不离其宗,“侠”的精神内涵始终有一条最根本点,这就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力量,这里的“侠”就是这种力量的象征,而这样的力量,在这个星球上永远不会过时。
这个江湖,是一个浪漫的写意江湖,这个世界,是一个想象力铸
造的世界。
说到武侠电影中的技术运用,有必要先拿胡金铨的《侠女》(1971)来举例开来,在这部获得戛纳电影节电影技术大奖的经典上下两部曲中,从布景,服饰服装,到大量运动镜头支持下的场面调度,动作设计等等都是教科书式的。
布景方面,从街市巷子到荒凉古堡,《聊斋志异.侠女》一章中故事角色的生活大环境被很好的做了还原,凭借这部电影,胡金铨真正开创了武侠电影中的东方山水美学镜头意境,而影片中的服饰服装到了后来徐克这里都依旧被拿来做为重要参考,运动镜头在这部影片中也被大量运用,平均每隔5秒钟画面就变动一次,影片一开篇男主角出场一段,画面镜头的推、拉、摇、移、升、降很好(直观,流畅,全面)的交待了男主角所处的生活环境,男主角夜访古堡一场戏,更是将原著中文字所描述的惊悚诡异气氛用画面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风萧萧兮鬼影寒”同样充满东方人的美学意境,同时,大量运动镜头支持下的场面调度很好的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而上部末尾竹林大战的经典桥段,从情景设计到角色间的武打动作,多多少少都对后来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产生了影响。
说导演风格,有新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的空灵山水意境,他拓宽了武侠电影的文化艺术视野;有张彻一招一式的暴力美学,成为了邵氏武侠电影黄金时期的标签;有天马行空的徐老怪,将吊威亚这种技术耍弄到了极致,《蜀山传》(2001)的布景同样达到了东方美学意境的新高度;有楚原和《楚留香》(1977),有谭家明和《名剑》(1980),有李安和《卧虎藏龙》(2000);说艺术指导,有张叔平;说服装设计,有叶锦添;说摄影风格,有黄岳泰,杜可风;说武打动作设计,更是
人才济济。
这里有大量的文化创造,比如服饰服装,无论是粗布麻衣的风野颗粒质感(比如《大醉侠》《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七剑》的服装造型),还是华丽丽的气派(比如《楚留香》《十面埋伏》),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服饰服装是一方面,连道具都充满创造力,比如《五毒》中的那件万针衣,《蝶变》中的杀人蝴蝶;说经典人物群戏,有《大醉侠》中女侠“金燕子”客栈对垒众多草莽龙蛇以及大醉侠带领一帮小乞丐客栈卖唱的经典桥段,有《新龙门客栈》中龙门客栈里正邪两派狭小空间里的精彩角力,有《新仙鹤神针》(1993)中形象各异,人物众多的武林大会。
这里有硬桥硬马写实主义的《少林三十六房》,有浪漫飘逸的《新蜀山剑侠》(1983),同样有《千人斩》(1993)这样少见的诡异邪典。
说到想象力,上面所提及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和东方山水美学画面构图在武侠世界里几乎无处不在。
《东邪西毒》里,大漠黄沙中人、物、景+画面色调处理构成的一幅幅江湖画卷,极具视觉冲击力与东方美学美感,而徐老怪则将想象力尽可能的融入进每一场打斗动作之中,总之,武侠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无穷想象力的世界。
关于未来
在世纪之交,李安的《卧虎藏龙》再次掀起了中国人的武侠电影热情,但之后大多是些跟风之作,甚至是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东西,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商业化的热潮下,许多的电影人急功近利,毫无营
养价值的爆米花拍了一大堆,中国人的科幻片---武侠片在新世纪表面上打得火热但其实是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说是“危机”,原因在于中国的武侠电影与时俱进的只是它的外壳(比如各种新元素的混搭),而核心的“故事”却毫无新意可言。
2011年陈可辛弄出了“科学武侠”---《武侠》,是一次很好的创新尝试,其实像今年的“蒸汽武侠”---《太极》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可惜《太极》失败的地方很多,最大的问题在导演,冯德伦的电影功力很一般。
从各方面整体来看,华人武侠电影诸多问题中的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优秀的编剧,不仅是武侠电影编剧,这个问题应该是整个中国电影界都存在的问题。
另外,中国其实有好导演,也有很多能拍武侠电影的人才,但是在这个既浮躁又受限的拍片大环境下,能够坚持自我,精益求精去拍电影的导演不多。
奇幻也好,魔幻也罢,混搭也行,要发展,外壳与内核都要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髓要继承,不能丢,与时代一同进步的创造力也不能没有,两者缺一不可,否则,这不仅是华人民族文化的遗失,华人武侠电影这种类型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本文由2013最新电影整理上传,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