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学生中来”就是注重词查研究,认真听草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
到学生中去”是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指导学生的行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新学期开始,班里一位男同学曾在两周之内连续三次违犯纪律第一次和语文老师发生冲突,第二次不服从体育老师的安排,第三次星期天偷着溜出校门(我们实行封闲式管理)上网.前两次,我都严厉地抗评了他,第三次,我改变了策略,把他叫到家里,询问原因,才得知原来他的父母离异,他和继母,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继母不疼爱他,所以男孩总觉得自己没人管,也不用别人管,想怎样就怎样。
查出病因后,我及时和他的父亲、生母联系,和他们讲明了情况,取得了支持。
后来,我就常把他叫到家中,询问他的学习生活,和他一起谈心,慢慢地,他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也没有再违犯过纪律.这次经历,使我认识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云”呢?一、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只有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了解学生的方法可以采取开会座谈、个别座谈、和学生聊天、家访等形式,切不可偏听偏信、道听途说、单凭主观印象了解。
二、关心爱护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真诚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上的贴心人,政治上的引路人,思想上的知心人。
”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愿意和老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老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三、公正地对特学生坚持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前提.公正地对学生就是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掺杂任何偏见,不追究学生的历史问题,不以成绩好坏论定学生,要以学生无亲无疏,无远无近,不掺杂任何偏见.四、说服教育学生在教育工作中,说服教育比简单粗暴地训斥往往更有效,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中应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说服敦育。
准确把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24准确把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海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关键之年,上海石化推动实现“第一个三年”目标的重要时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当其时。
在走进新时代,担当新使命。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要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必须自身过硬,全面建强自身堡垒。
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我们必须把自身建设成为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强战斗堡垒,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企竞争优势、发展优势。
上海石化开展主题教育,就是要搞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精心设计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与公司正在推进的建设党建融入中心标杆型企业、“责任与担当”大讨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建绿色企业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主题教育为统领,一体推进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工作局面。
秉承初心,不忘从哪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开展主题教育,首先要搞清楚当初为什么出发,这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和深化企业改革发展至关重要。
越是生活条件好,越要富而思源、富而向上,越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把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统一起来,把个体理想与党的初心统一起来。
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是谁、为了谁”,不能忘记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不能忘了崇高的建党初心和执政使命。
对上海石化而言,我们的“初心”同党、同中国石化一脉相承,在47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初心不改、回馈社会。
作为央企,也是上海的老字号企业,我们秉承初心、承梦前行,在陈锦华、龚兆源、顾传训、王基铭等前辈25和一代代石化人身上始终闪耀着“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解决全国人民的穿用问题”这个初心和使命。
简析画作《我们从哪里来_我们是谁_我们到哪里去_》
Monfreid,1856—1929.法国画家、艺术收藏家),
1898年9月:缇罗府更的脚伤又一次发作,于是他入院治疗了二十三天。
同时把自己新居的素描样稿寄给了丹届尔.慧蒙.第雷(George-DanieI de Monfreid,
1901年11月18日:说服一名Marquesan的官员让自己十四岁大的女儿Vaeoho Marie Rose从神学院退学成为自己的妻子。
1902年1月一3月:在家中工作并且在着手完成L’Esprit moderne et le catholicisme的手稿。进入了绘画创作时期,宣布在四月会用船,运载发送12幅绘画作品给丹眉尔.篡黝雷
德.蒙弗雷(George-Daniel de Monfreid,1856-1929,法国画家、艺术收藏家)疑这笔
收益共计650法郎一并寄给了保罗.高更。
1898年6月18日:把Lemasson拍的照片一自己的巨大画作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甍÷尝心丹屁尔.德.蒙弗蚕(George-Daniel de Monfreid,1856-1929.
摘要
保罗高更在我看来是一位孤僻的画家,周身饱含着与矛盾的抗争。他的绘画人生经历了从“业余画家"到“野蛮画家"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寻找自我坚定。直到1897年12月,高更开始创作目幅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并以此幅画作来征问世人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
本论文将会从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入手,进而体会高更所经历的矛盾与抗争;落寞与激情。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元节的回忆七月半是令人难忘的。
在我的家乡,成都平原腹地一个巴掌大的地方,七月半是对中元节的叫法,并且除此之外无其他叫法。
相对于我熟悉的那一套仪式,中元节这个词像是很远地方的事情,或者是举行那套仪式的人们决不会接触到的——定义、名词,以及那些书本上的玩意儿。
中元只出现在袱纸上。
我还记得袱纸的书写格式:“故……老大孺人收用(中间竖写)”“今当中元化帛之期……(右边竖写)”“天运某某年月日火化(左边竖写)”以上正面,反面只写“封号”两个字。
这一个袱纸称之为“头纸”,每个头纸之下有几个袱纸,八个、十个、十二个不等,书写就简单一些。
对举行七月半的家庭而言,每个去世的亲属,视其亲疏关系重要程度来进行分配,比如我父亲,他的父亲(死于1960年)、祖父辈(其祖母死于1960年)、岳父辈(死于1963年)就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头纸下就会跟十二个左右的袱纸。
我家的这份清单,由我父亲抄录在70年代出版的一部袖珍匣装毛选里,大概有十几个名字。
他从部队退伍,带了不少《国家与革命》这样的书。
除了献给自家祖先,例牌还要写几个献给土地。
是这样写的:“地盘业主古老先贤收用(正中竖写,其他格式照旧)”献给无缘无故无名无姓的土地,我后来想起来常常觉得感动,不只是因为这饱含感恩,还因为中国人安土重迁,这是从土地的一方去理解从祖先开始被允许的繁衍,繁衍得越盛,这种感情就越为庄重。
2012年一条新修的高速公路正好穿过了我们村子。
散在两边的人家,我想他们是被“地盘业主古老先贤”所庇护的。
袱纸是整个中元节仪式上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从做到写。
它是活着的人向死去的祖先敬献的钱币,表达的一种物质的尊敬。
它的工序大致如下:先将一刀淡黄色的楮纸(草纸),不断对折切割,最后切成一堆如小32开本书大小,然后将其一头定在一个木凳子上,在其正面敲下四排月牙一样的印记,两排对称。
一般来说,这就是俗话说的纸钱了,老家叫钱纸,而书面语称为冥币。
知识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教学和教育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在生活背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在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理解数学的意义,引发学生学会数学的愿望。
如何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一、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
例如,在《白色的污染》一课中,通过调查计算,看看白色污染的危害程度。
提问:(1)你家每天大约要用多少个塑料袋?(2)小组内汇报交流搜集的数据,将调查的结果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3)我校约有400名同学,如果按上面的数据计算,每天约要用掉多少个塑料袋?(4)一个星期呢?一个月呢?一年呢?(5)如果一个塑料袋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分米,请你计算我校同学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占地约()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面积?经过学生的讨论计算后,师总结可怕的白色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用统计图、统计表和求平均数等知识深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只要你是个认真、细心的人时时处处都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我们每个学生从你我做起,做环保的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地球,在这里,你想对大家说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而且也向学生渗透保护环境意识的思想。
二、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知识中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重要性。
地沟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化学导论论文地沟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洪宇翔 2011141015地沟油是今时今日我们时常听到的一个名词,也许我们知道它怎样产生,但对它作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危害人们健康这一方面上。
固然现在有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地沟油来危害人们健康,自己从中获得利益,但是其实地沟油是可以转化成为利于人们的产品。
通过化学技术,地沟油可以变成是危害品,也可以变成变成珍贵品,关键就在于使用化学技术的人是怎样的人。
可以说,化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却又可能伤害自身。
地沟油;来源;危害;转化;用途正文:“地沟油”是今天生活中时不时就会听到的骇人听闻的名词,作为一种在生活而产生副产品,那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是不是就如同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还有地沟油是不是就真的一无是处,还是说它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东西呢?接下来就然我们一步步了解,地沟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地沟油的来源:就如同前面描述到,地沟油就是一种生活的副产品,它来源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
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
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一定次数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有人专门把这些“生活垃圾”收集起来,这就形成我们口头常常说的地沟油。
不法人员的做法及危害: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一听到地沟油就不禁产生痛恨的念头呢,那就是“得益于”某些不法人员的做法了,这些人员每天四处收集地沟油,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
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
一旦食用“地沟油”后,会产生以下的危害:1、消化不良:在炼制“地沟油”的过程中,动植物油经污染后发生酸败、氧化和分解等一系列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重毒性的物质;砷,就是其中的一种,人一旦使用砷量巨大的“地沟油”后,会引起消化不良、头痛、头晕、失眠、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
基础心理学|“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基础⼼理学|“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有个段⼦,说是搞哲学研究的⼈去某个单位,遇到门卫,⼀不⼩⼼就被门卫的三个问题震住了:“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因为,这就是哲学家们苦⼼研究数千年的哲学三问!哲学三问,在⼼理学上体现的正是哲学思考的⽣活化、具体化:我是谁——当下⼼理特征与问题;从哪⾥来——⼼理发展过去与价值;到哪⾥去——⼼理问题解决与未来。
★我是谁|“林⼦⼤了,啥鸟都有”“我是谁”,这是⾃我审视,也是思考⾃我,普通⼼理学认为个体⼼理是“⼼理过程、⼼理状态、个性特征”的体现,通俗说法就是这个⼈有何思想、情绪、毅⼒、⾃知⼒、⽬标、能⼒、脾⽓性格等。
平时闲聊中,可以看出每个⼈的差异,有⼈喜欢抱怨⼀切,有⼈总是晒幸福,有⼈爱笑,有⼈沉默,有⼈风风⽕⽕,有⼈稳重⼤⽅。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闲聊中,有许多有趣还有哲理的话语。
真实⽣活因为不设防,总是⾊彩斑斓的。
这正像那句话,“⼈上⼀百,形形⾊⾊”,还有⼀句话,“林⼦⼤了,啥鸟都有”。
这⾥的鸟不是贬义,只是⽐喻。
其实,我们每个⼈都是这世界森林中的⼀只鸟⼉,⼀只与其他完全不⼀样的鸟⼉。
海明威引⽤的英国诗⼈⼀句话⼴为流传,“没有⼈是⼀座孤岛”,我以为这话恰恰是想说,“每个⼈都是⼀座孤岛”,就像每个⼈都是⼀只独特的鸟。
认识⾃⼰是谁,是⼀只啥样的鸟,就是“基础⼼理学”的任务。
认识⾃⼰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没有之⼀。
这不需要⽤古希腊德菲尔神庙上的“认识你⾃⼰”佐证,完全可以来⾃我们每个⼈内⼼的真实体验。
你敢说认识你⾃⼰吗?你真的认为认识你⾃⼰吗!认识⾃⼰是⼀辈⼦的事情,是个不断变化与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始⽆终。
周星驰是我们熟知的“喜剧之王”,也是所谓的“⽆厘头”表演,他主演以及导演的电影可谓经典,看着嬉笑怒骂,搞笑作怪,胡诌⼋扯,可总是那样直抵⼼底。
换句话说,你对⽣活有多真实体会,就会发现周星驰的电影有多贴切,引起共鸣就有多深刻。
因为,周星驰正是借助电影,表达他真实的⼼理世界活动。
浅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活学活用
浅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活学活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指知识、技能、经验等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
活学活用是指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作用。
活学活用的核心理念是“学以致用”,即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增加生活的质量和实用性。
活学活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活学活用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活学活用的方式:通过实践经验学习。
实践是活学活用的基础,只有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
通过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可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观察和借鉴他人的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优秀人士、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将其借鉴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节约时间和精力,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习。
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可以增加经验和技能的积累,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学习,可以不断补充和拓宽知识储备,增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活学活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式。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和实际运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目标。
哲学三大终极问题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门卫的哲学问题任丘 2012-10-21 13:29:11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某人到一家单位公干,该处管理严格、戒备森然,在大门口,门卫拦住了某人的去路,一连问出了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某人一下子陷入了巨大的惶恐,因为门卫的几个问题正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人类穷尽几千年的智慧都没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普通人在瞬间给出合理的回复呢?在这三大问题里面,“你从哪里来”说白了其实就是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和宗教里面,都有一个相似的造物主创造了人类,无论是中国神话中的女娲、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抑或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都不约而同的把人类起源的原因归结到了外力的作用。
然而十九世纪《物种起源》的面世,达尔文把人类的起源指向了自身的选择和进化,一举颠覆了前人的观念。
进化论出现之后遭受了巨大的争议和指责,但最终获得了主流世界的认可,甚至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我们的教科书,成为人人皆知的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甚至被移植到社会学的领域,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多个臭名昭著的政权所利用,估计达尔文要是地下有知,也会苦笑不已。
进化论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人类起源的答案,但几千年来关于造物主的观念借由宗教的传播早已深入人心,以致于人们在遇到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仍然会把原因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
君不见创立了力学三大定律的牛顿,晚年也被第一推动的问题困扰,只能把原因归结到上帝。
宇宙大爆炸的理论颠覆和拓宽了人类对于宇宙的概念,可是霍金自己也解释不了大爆炸之前宇宙基点产生的原因。
随着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家把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外星文明联系起来,阿瑟•克拉克的名著《2001,太空漫游》里面,就出现了一块黑色的石板,借由未知的力量,影响了人类的进化,成功的把造物主理论和进化论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克拉克和库布里克合作拍摄的同名电影也成为了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来做什么的发言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做什么的发言材Xxx,有经典的三问,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经常问一下自己这三个问题。
而且要努力找到这三个答案,因为这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来说,非常的重要。
1、我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的,因为不管是哪一个人,他都是多面的,不可能通过一句话、两句话,就能够回答出来。
但我是谁,却又确实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因此,为了找到我是谁,应该针对自己的现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劳来分析。
但要评价自己,这个难度,确实是非常大的;而要全面地评价自己,那么难度就更大了。
中国有句古诗,叫: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我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这大部分是自己个人的判断,以及自己对以前种种的回忆、整理、思考和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切都说明,我从哪里来,最终将会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而且我从哪里来,也预示着自己的经验、能力,以及所有的积累,能不能为将来所用?Xx说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让他更加容易取得成功。
我从哪里来?如果我也是从巨人的肩膀上来,那么是不是同样会更加容易取得成功?因此,搞清楚我是不是从巨人的肩膀上来,或者是从山洞里来,还是从哪里来,……就变得非常重要。
毕竟,你从哪里来,你可能会带来哪里的一切!3、我要到哪去?我要到哪去?这就是一个目标性的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生活工作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而我要到哪去,这就是目标。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想一想,我要到哪去?哪里才是我的目标和我的重点所在。
任何事情,都应该以目标作为导向,这样就能够指导我们的每一步行动,方便我们做出具体计划,也方便我们落实每一步工作。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环顾四周,我要到哪里去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如何选择我要到哪里去,就变得非常重要。
哲学三问作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800字
我是谁我是谁康德曾经讲过,当我们第一次正确使用“我”来说自己时,我们面前就升起了一道光。
这道光就是智慧,就是“理性之光”。
一般在我们三四岁时才能说“我”这个字,之前都是说名字或者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比如一个小朋友要玩具,大人会说:“给他,给他。
”小孩子不会说“给我”,也是学着说“给他,给他”,这意味着他这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各位也不妨想想自己在什么时候意识到“我”的存在呢?当我们观察外在于我的客体时才会问“这是什么?”、“他是谁?”但直到有一天,我们会问“我是谁?”,这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客体化了,这就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可以用“反思”和“超越”来概括,即“它既是超越的,又是反思的。
超越就是超出自身之外,反思就是从外部返回自身。
”,从“我”出发,又回到“我”。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来讲,自我意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甚至原则上说是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都可以看作一个无限深入的过程。
你必须把所有的记忆都尽可能保持在心中,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去检验自己、考验自己,在实践中一次次地刷新以往的经验,你才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你自己。
古老的汉语文字而人自我意识的构成主要来自语言。
“人有了语言,构成了自我意识,从此以后就摆脱不了自我意识了,人的任何感知都带有自我意识的这种统摄的作用。
在人的大脑皮层里形成了一个语言区,它居高临下控制除了本能以外的一切。
大脑里面的语言区控制着人的思维、活动,他的一举一动,只要他意识到了,那么他就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就伴随有自我意识的作用。
有人说人的思维就是一种语言思维,即使你有情绪、情感,实际上也是语言在里面起作用。
你有感觉就可以马上把它变成语言,有些也许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你至少能够说:“这个东西不好说,说不得,说不出来,无以名状。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是什么感觉你去体会。
但是总而言之,它是在语言的控制之下的,人的思维、感觉都在语言的控制之下运作。
文化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申论作文
文化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申论作文篇1:嘿,大家好!我是小小作家,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一个超级大的话题——文化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迷宫里的宝藏地图?别急,让我慢慢告诉你。
首先,文化就像我们每天穿的校服,它告诉我们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里。
就像小明总是穿着他的超人T恤,因为他觉得自己就像超人一样勇敢。
文化也是这样,它告诉我们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长城,有故宫,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饺子和包子!“哇,那文化是不是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小华好奇地问。
“对啦,小华!”我兴奋地回答,“文化就是我们的大家庭,它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
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告诉我们家的故事一样。
”然后,文化还像我们的指南针,它告诉我们要去哪里。
比如,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因为古人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要一直做下去。
“那我们怎么知道文化要带我们去哪里呢?”小丽疑惑地问。
“嗯,小丽,这就像我们看地图一样。
”我解释道,“文化告诉我们,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礼貌、有知识、有爱心的人。
就像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地方,那里有善良和智慧。
”文化还像我们的魔法棒,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比如,春节的时候,我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魔法,让节日变得特别有趣。
“哈哈,那文化是不是就像我们的玩具箱,里面有好多好玩的?”小刚兴奋地说。
“没错,小刚!”我笑着说,“文化就像一个装满宝贝的玩具箱,里面有故事、有音乐、有舞蹈,还有好多好多好玩的东西。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可以玩得很开心。
”最后,文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它保护我们,让我们不忘本。
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保护我们一样,文化也保护着我们,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哇,文化真的好厉害啊!”小朋友们一起感叹。
“是啊,文化就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它带我们飞向未来,也让我们记得过去。
高中议论文我们从这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从这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极简人类史》中这样描述人类在宇宙历史中的作用:假如将整个130亿年的宇宙进化史简化为13年的话,那么人类的出现大约是在三天前。
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生在5分钟前,工业革命发生在6秒钟以前。
站在无垠的宇宙间思索人类的历史成就,飘忽之间,谦卑以及虚无感油然而生。
人类这一凭借“想象”建构的共同体如何维系?在浩瀚的宇宙进程中,人类只不过是其演进史当中的“最后一秒”,然而也就是在这最后一秒,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瞬息万变。
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业革命以后,方家论略,策士划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火热的技术变革将人类卷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眼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无疑就是甚嚣尘上的“新媒体”说辞。
然而透过繁杂的“名词经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过是历史的虚无,价值的混乱以及精神的失范。
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下,我们该坚守什么,该传承什么,又弘扬什么?鸦片战争开始,“旧中国”开始了现代性想象,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亦步亦趋,步履维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摸爬滚打。
而在一步步学习过程中,引入、改进、扬弃、再引入如循环螺旋,无休无止。
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在坚守与革新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证分析。
一曲《百鸟朝凤》吹皱了一池春水,面对传统技艺,传承还是扬弃,历史的分析与现实的呼唤双方似乎并未达成共识,反倒是“跪求”排片使这一艺术电影本身名利名利双收。
器物是“历史”的承载,是民族文化的映像。
然而在“真人秀”癫狂发育的今天,国宝就在“跑男”粗鲁的打斗面前不堪一击,不值一提;相反,故宫大院里“骑车子”,打杏子”、“修国宝”的男神、女神们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与狂想,原来,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城里,还真有一群人捡起破碎的时光,在无休止的重复与涂抹中缝补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故宫红墙边,现代化的大都市日新月异,万象更新。
东方风来满眼春,“现代化”追求如一首轻柔歌曲激荡在每一个人心头。
改革开放以后,试图“与国际接轨”的追求写在富裕的中国人脸上。
不管从哪里来不管到哪里去类似的句子
不管从哪里来不管到哪里去类似的句子
1、祖国建设者真伟大!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不管遇到多大的风,多大的雪,不管任务多么艰巨,多么困难,那些祖国建设者们总会完成任务。
2、不管风雨有多大,不管奔波有多辛苦,解放军战士们都努力的为灾区的灾民做好安顿。
3、不管千难万险,不管千辛万苦,我们都要勇往直前。
4、不管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热,只要有困难,他都随叫随到。
5、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气炎热,消防站士都要站在第一线,保卫国家。
6、不管身在何地,不管身穿何衣,我们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就行了。
7、不管那风雨吹.不管那太阳晒.我都会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8、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小明都很用功地学习!
9、不管遭遇什么阻碍,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都坚持不懈!
10、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小草都会凭着顽强的生命力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11、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生活多门艰辛,他的信念始终都没变过。
12、白杨树不管风吹还是雨打,不管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不软弱,也不动摇。
13、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不管是吹风还是下雨,他都会坚持每天上学,而且从来不迟到。
14、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小明总是在很用功地学习!
15、不管挫折不管失败,都要为了自己的一生,努力,奋斗,坚持。
16、不管现实多么残酷,不管生活多门艰辛,他的信念总是不曾改变过。
我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
我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猪年恭贺新春我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小手,轻轻地咬上一口,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这可以说是一首“原汁原味”的情歌,“原”都原到原始社会了!我想学过中学历史的都知道,云南元谋人和北京周口店人是生活在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种,那么它们是不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祖先呢?首先云南元谋人和北京周口店人走不到一块,因为元谋人生活的年代是距今大约一百七十万年以前的人,而北京周口店人呢,则是生活在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人,两者相差一百二十万年。
我们听说过异地恋,有听说过“异时光恋”的吗?所以在没有时光隧道的情况下,这场恋爱恐怕是有点难度;即便是有时光隧道,生物学家又告诉我们,这两个时差一百二十万年的生物,他们的DNA无论如何是无法匹配的!许多人都以为元谋人和北京人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但现在的生命科学已经证明了这完全是一种误会。
他们不仅不是我们的祖先,甚至和我们现代人都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他们是属于直立人,我们是属于现代智人,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因为他们和我们的祖先都在中国境内活动,就认为他们是一样的。
好比是一套房子,前后两任租客,不能因为他们同住过一套房子,就说他们之间有血亲关系吧;再比如猫和老虎同属猫科动物,那么猫能生出老虎吗?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提到:直立人与现代智人是不同的。
他说,从大约200万年前到大约1万年前为止,整个世界其实同时存在多种不同人种。
就像今天地球上有狐狸、熊、猪等多种动物物种一样,而在几十万年前的地球上,至少有6种不同的人,从整个历史来看,过去多种人种共存其实是常态,现在地球上只有“一种人”,也就是我们智人。
就好比,将来可能老虎会灭绝一样,其它人种随着智人的出现也就慢慢消亡了。
不光以色列作家是这个观点,现在科学家也基本都同意了这个观点。
因为,这个以色列人1976年生,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解答(2)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解答(2)重复的我不是我,相同的我不是我,大自然在一定时期,特定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创造了又一个崭新的我。
物质不灭定律也叫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
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了人类是在不断的在进化,但是是缓慢的。
长远的。
我是谁,谁是我。
我从那里来,又要到那里去。
这句话困扰着每一个人。
世界万物都是由宇宙所创造,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球等等,以及地球上的万物都是由大自然所创造。
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太阳.地球.月亮等也都在自转,这是宇宙的客观规律。
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四季轮回更是不可阻挡。
我是我,和原来没有一点关系的崭新的另一个我。
只是我而已,就象现在知道我一样,又在世上生活一番。
知道现在的我,就知道原来的我和将来的我怎么在世上。
只有人类有我的意识,其他生物没有我的意识。
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在循环,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到高空受冷空气的影响。
又变成了雨落下大地,形成了河流,河流在循环,滋润了大地,万物在生长,春去冬来一年复一年。
生物在繁衍,一批又一批一茬又一茬,势不可挡。
我们人类也从猿猴进化到人也经过了千百万年,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到知道有我。
浩瀚的宇宙多么伟大,它能创造一切,也能毁灭一切。
但是它没有思想,没有思维,不知道时间和空间。
可是她创造了地球,地球的环境又适应了万物的生长,从生物中进化出了人类。
而人类是微小的,但他有思想.有思维.知道了时间,知道了空间。
通过人类又认识了宇宙认识了世界。
根据众多科学家考察研究发现,地球逐渐在老化:地球和任何一个星球一样,同样有着自己的寿命,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寿命是100亿年.如果我们把地球寿命的100亿年比喻成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当它5至7岁时,原始生命诞生,45岁时,开始有了人类,22分钟前,人类才开始有了商业活动,在最近的两分钟内,人类的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不到一秒钟之前,地球上的总人口超过了60亿.科学家们发现,正处于中壮年时期的地球,在经历了46亿年的风雨沧桑之后,逐渐开始出现了衰老的迹象,这个缓慢的过程虽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世界末日”,但它会表现为一系列的灭亡:最后一棵树、最后一片海洋、最后一条生命.(变老)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的时期,恰巧是地球剧烈活动中相对最平静的时期,可是这并不代表着地球将永远的平静下去,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动活动,将会加快地球衰老的速度.从那些记录了地球三十年沧桑变化的照片中,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次又一次的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在太空中看地球,它像宝石般散射着蓝色的光芒,这代表了地球表面丰富的水源.然而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开始让不断升高的海平面,对人类产生了极端的影响,科学家们预言,如果不加以控制,在过五十年,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将被海水淹没,成为第一个因为环境恶化而消亡的国家.除此之外,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也将不断地影响整个地球物种的生存.这所有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在预示着地球似乎提前进入了衰老期.就像一个人。
曾仕强:人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其实一句话就能讲明白!
曾仕强:⼈从哪⾥来?死后到哪⾥去?其实⼀句话就能讲明⽩!⼈从哪⾥来?死后⼜会去哪⾥?中国⼈的答案是最清楚的,就是《道德经》的第⼀句话“道可道,⾮常道”就有答案了。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的思想结晶,⽽⽼⼦在开篇时就说道“道可道,⾮常道”,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它⼜是如何解答⼈从哪⾥来,死后到哪⾥去这⼀疑问的呢?我们同时活在两个世界,⼀个常道,⼀个叫⾮常道。
你看“道可道,⾮常道”就表⽰有⼀个常道,有⼀个⾮常道,我们来⾃常道,来到⼈间这⾥叫⾮常道。
常道绝对光明,绝对⾃由,绝对平等。
但是只要你活着,你就不可能(到达)。
⾮常道就是相对的光明,它⼀定有⿊暗;相对的⾃由,⼀定有受限制的部分;相对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可能平等的。
道德经所以西⽅⼈说⼈是⽣⽽平等,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没有⽣以前是平等的,死了以后还是平等的,就活着这⼏⼗年是不平等的。
因为不平等你才要奋⽃,要不然你奋⽃做什么呢?这样你才知道我们现在读的书,其实很多是错误的。
但是因为要考试,你不得不背。
所以我劝各位,考试的时候,要写⼈是⽣⽽平等的,考完你知道那是错的,这样你才是个典型的中国⼈。
回家,是唯⼀安全的道路。
我们是要回绝对宇宙去,那个现在把它叫做绝对宇宙,这个叫相对宇宙。
所以,⽣前不要太计较,因为这个是很短暂的事情。
死后才值得我们更关⼼,那叫“千秋”!曾仕强争⼀时不如争千秋,争千秋⽽不争⼀时!这样你就完全了解了,你看很多⼈活着时候受尽委屈,但是死后留名万世。
史可法,可以逃吗?当然可以逃了,怎么不能逃,他不逃。
因为很难得有那个机会,可以留芳万世,他为什么要逃呢?逃就糟糕了。
⼈不是说⽣⼀定⽐死好,但是绝对不能⾃杀,因为⾃杀后⾯的事情是⾮常严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作者:王开岭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30期
适用主题:故乡;城市记忆……
王开岭,知名作家,先后创作散文、思想性随笔、文学评论一百五十余万字。
作品以关注体制文化和国民生态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性思考。
曾获上海“萌芽文学奖”“山东文学奖”等。
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
做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城”的人工手术。
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住建部官员愤愤地说:“中国,正变成由1000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1000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昆明诗人于坚曾写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十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
”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萦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
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
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融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
后者声称的乃是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追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