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7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精选3篇
《应急避难所建设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建设应急避难所成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本应急避难所建设项目旨在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接纳避难人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防护。
该应急避难所选址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远离危险源的区域。
周边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项目建设将充分考虑安全性与可及性设计,确保避难所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施工步骤1. 场地平整- 对选定的场地进行清理,清除杂物、杂草和障碍物。
- 采用推土机、装载机等设备进行场地平整,确保场地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 对场地进行填方和挖方处理,使场地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2. 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和人工清槽相结合的方式。
- 浇筑基础混凝土,确保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
- 安装基础预埋件,为后续结构施工做好准备。
3. 主体结构施工- 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进行主体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立柱、梁、板的安装和浇筑。
- 确保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 进行墙体砌筑和屋面施工,保证避难所的封闭性和防水性能。
4. 内部设施安装- 安装照明、通风、给排水等设施,确保避难所内的基本生活条件。
- 布置床位、桌椅等家具,为避难人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 安装应急广播、指示标识等设备,方便避难人员了解信息和疏散。
5. 外部设施建设- 建设围墙、大门等外部设施,确保避难所的安全。
- 铺设道路和停车场,方便物资运输和人员疏散。
- 进行绿化和景观建设,改善避难所的环境。
三、材料清单1. 建筑材料- 钢材、混凝土、砖块、水泥、砂石等主体结构材料。
- 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
- 门窗、灯具、开关插座等电气材料。
- 给排水管道、阀门、卫生洁具等给排水材料。
2. 设备设施- 通风设备、照明设备、应急广播设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是供灾民临时停留、疏散的场所,是保障灾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一、选址规范1. 应急避难场所需远离易被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区域,同时要避免选择河道、湖泊、水库等易发生水灾的地段。
2. 选址时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临近主干道或有较好的交通网络,方便灾民疏散和救援物资的进出。
3. 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应尽量避免选择工业区、污染源附近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段。
二、场所规模与布局1.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需根据周边居民数量、易受灾情况、交通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保可容纳足够数量的灾民。
2. 场所布局要合理,包括设置通道、疏散出口、安全设施等。
应保证场所内部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拥堵。
3.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物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等基本安全要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1. 水源供应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重要保障,应设立供水设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2. 电力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有配备发电机等备用发电设施,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卫生设施要完善,包括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等,保证环境卫生。
四、救灾物资储备1.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时要考虑到灾民的基本物资需求,如食品、水、药品、毛毯、衣物等。
2. 物资储备要有相应的仓库或储物间进行存放,按照不同物资进行分类、标注,方便取用。
3. 物资储备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保证其有效性。
五、安全管理措施1.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场所的管理与维护。
2.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加强安全巡查和日常管理。
3. 强化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灾民。
以上是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一些要点,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更好地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建设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确保建设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是为了加强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及时展开救援和救助工作。
以下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的主要内容:一、选址原则:1. 离灾害源地距离较远,避免灾情扩大;2. 地势高且稳定,避免地质灾害;3. 靠近主要道路和交通枢纽,方便救援车辆和人员进出;4. 具备足够大的空间,可容纳大量的人员和物资。
二、场所规划与设计:1. 根据人员数量和类型确定建筑面积,并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域,如接待区、休息区、医疗区、食品储存区等;2. 配备必要的设施与设备,如通风系统、卫生间、洗浴设施、供水供电设备等;3.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设备、安全疏散通道、应急照明设备等;4. 防止感染传播,采取必要的卫生措施,如垃圾分类处理、环境消毒等;5. 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指引人员正确使用设施与设备。
三、场所建设标准:1. 建筑结构要牢固,满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要求;2. 材料选用环保耐用,并符合防火、防水等要求;3. 室内布局灵活合理,便于分区管理和人员疏散;4. 楼梯、电梯、走廊等通道宽敞顺畅,设有明确的出口指示标识;5. 燃气、电力等供应设备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并定期维护和检查。
四、场所管理与维护:1.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与工作流程;3. 加强对场所设施设备的维护、检查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4. 定期进行整治,保持环境的清洁与整洁;5. 做好记录与档案管理,便于事后总结和改进。
五、应急资源准备:1. 储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物资、应急药品等,以满足人员的基本生存需求;2. 配备相关的通信设备,确保和外界的联系畅通;3. 在场所附近配备足够的救援车辆和设备,方便救援工作的展开;4.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行动方案和责任分工。
六、社会参与与宣传:1. 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2. 定期举办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3. 利用媒体渠道,宣传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与相关知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在发生灾难或紧急情况时,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建设合适的避难场所不仅能够减少人员伤亡,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应对能力。
因此,本文拟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提高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水平。
二、工作目标1.完善避难场所的设施,满足人民的生命安全需求。
2.提高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工程水平。
3.建设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避难场所。
三、工作步骤1.确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首先需要确定避难场所的选址原则,应选择远离高风险区域的场所,避免发生二次灾害。
其次要选择离居民区较近的区域,便于人员撤离和避难。
最后要选择场地宽敞、便于野外运输的地区。
2.制定避难场所建设标准根据不同的应急类型,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
针对地震、洪灾、火灾等多种应急情况,建设相应专用场所。
避难场所的布局、设备、材料、防护设计等方面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保证场所所能承受的灾难强度,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装备。
3.开展避难场所改造工程对已有的避难场所进行改造和加固。
检查已建设的避难场所,对不符合规定的地方进行改进,同时加固场所结构以提高其抗震、防洪、防火、防暴等能力。
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清理和更新。
4.保障管理措施建设避难场所不仅要有完善的设施,还要有符合规定和标准的管理机制。
拟定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水平。
5.宣传引导和安全教育随着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引导。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让公众了解避难场所建设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应对能力。
另外,完善安全教育课程,让公众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应急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置要求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配置要求明确如下:一、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标准应急避难场所共分为Ⅰ、Ⅱ、Ⅲ类。
Ⅰ类安置时限大于3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50000㎡;避难容量≦9.0万人;人均有效面积≧3.5㎡。
Ⅱ类安置时限10-3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10000㎡;避难容量≦2.3万人;人均有效面积≧2.0㎡。
Ⅲ类安置时限<10天;场所有效避难面积≧2000㎡;避难容量≦0.5万人;人均有效面积≧1.5㎡。
二、场址选择应优先选择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交通便利,且具备一定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址。
可选作应急避难场所的有: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厂、大型体育馆、展览馆、会展中心、校舍等室内公共场所。
场址选择应避开金属矿区、河流(河道)、湖泊、等易受雷击区域。
三、设施设置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置如下:(一)Ⅲ类应急避场所设配置具备基本设施设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天以内。
1.应急篷宿区设施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蓬、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
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设有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3.应急供水设施可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池、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
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GB5749-2006规定的要求。
4.应急供电设施应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配置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施。
供、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5.应急排污系统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
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随着天气灾害及其它突发事件的增多,建设应急避难所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安全、提高灾害防范能力和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指导各地方应急避难所建设工作,下文提出以下方案:1. 确定应急避难所的位置应急避难所要能够为附近受灾居民提供应急避难和救援服务,同时要能够防止水灾和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因此建设应急避难所的位置应该根据地形地貌情况、自然环境条件、附近居民数量以及应急救援的需求等综合因素来选定,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科学严谨地确定应急避难所的建设位置。
2. 建设应急避难所的设施应急避难所的设施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实用性和可靠性。
设施要求包括:库房、照明设备、通讯工具、应急药品等,这些都是防止灾害后生命财产损失的必备设施。
a. 库房设施在应急避难所中设置储备物资库房,储备应急食品(干粮、水等)和应急物资(帐篷、毛毯等)。
此外,配备抽水泵、水桶等备用消防设备以及手电筒、公用水槽等家庭生活物品,以及需要的医疗设备和器具等。
b. 备用照明设施应急避难所需要依靠保持通光,照明设备需要确保夜间能够提供亮度充足的照明,灾民才能在黑暗中生活和工作。
c. 通讯设施应急避难所必须要配置电话、收音机、无线电和移动互联网等通讯设施,以便管理者及时与外界联系,并及时掌握灾情信息,指导救援工作。
d. 应急药品和医疗设备为了在灾难中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应急避难所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药品和医疗设备。
应急药品包括止痛药、感冒药、消炎药、防疫药品等,保证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及时救治病患。
3. 管理和维护应急避难所要实现应急避难所的作用,必须做好避难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避难所设施要定期检修,消毒、更换储备物资等,同时要及时做好设施故障的维护和修理工作,确保应急避难所能够随时满足应急需要。
4. 加强应急避难所的宣传和教育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管理需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透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增强应急避难所的宣传力度。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通过风险评估、现场勘查、专家论证等方式确定最终选址。
设计理念及标准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功能完善、环 境舒适。
设计标准
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根 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建设标准。
场所功能分区及设施配置
功能分区
包括入口区、疏散区、安置区、生活区、医疗区、物资储备 区等。
设施配置
应包括标识标牌、应急照明、消防设施、供水供电、卫生防 疫、应急通讯等设施。
培训课程
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应急避难培训课程,包括儿童、老 年人、残疾人等,提高他们的应急避难意识和能力。
教材开发
根据培训课程的需要,组织专家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应 急避难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社区宣教及演练活动组织
社区宣教
在社区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急避难宣教活动,包括知识讲座、宣传 展示等,让居民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
资金保障
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工作方案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宣传保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和意识。
工作方案评估与调整机制
定期评估
01
每季度进行工作进展的评估,掌握工作方案的实施情
况和效果。
不定期调整
02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对工作方案进行适时调整
和优化。
反馈机制
03
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和处理各方意见和建
议,确保工作方案的顺利推进。
THANKS
感谢观看
应急避难场所应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负责 场所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
定期对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 应急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
因此,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响应速度已成为我们建设安全稳定的城市的必要要求。
这份工作方案旨在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全面计划,以确保我们的城市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全市范围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使居民在突发情况下能够找到可靠、安全的避难场所。
2. 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以确保场所的功能、安全性和舒适性。
3. 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全面提升市民的应急避难能力和避险意识。
三、工作内容1. 遴选应急避难场所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畅通易达、地势较高、设施完善、易于扩建改造的地点,建设一系列符合应急避难要求的避难场所。
同时,重点关注于区划、路网、水源、电力、交通等设施。
2. 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防震、抗灾、抗洪、抗台风等功能的设施,并配备自动灭火、通讯、用电、除尘等系统设备。
同时,还要配备防空警报、疏散标志和灯光等设备以保障人员的安全。
3. 组织演练和培训为了提高市民的避险意识和应急避难能力,不定期地组织演练和培训,让市民增强突发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应加强宣传,增强市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提高市民的应急避险意识。
四、工作步骤1. 调查评估组织专业团队对所选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评估,评估完的结果,确认其是否符合建设目标。
2. 设计规划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内部设施布局。
3. 实施建设按照规划计划完成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4. 安装设备安装防空警报、电力、通讯、灭火、除尘等系统设备。
5. 组织演练定期组织演练,完善应急疏散系统,检查应急地震、台风等系统设备的实际效果。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2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2)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2)精选2篇(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安全形势不稳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提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方案,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临时安全避难场所。
二、目标1. 建设一批符合安全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大量避难人员;2. 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储备物资和设备配备水平,确保能够满足避难人员的基本需求;3. 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制,确保避难场所的安全和秩序。
三、工作内容1. 选址与规划:a. 根据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应急避难场所;b. 根据避难场所的容量、功能和服务需求,进行规划设计。
2. 建设与装备:a. 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符合相关建筑和安全规范;b. 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储备物资,如食品、水、医疗用品等;c. 配备应急通信设备和灾害警报系统,以便及时发布信息和发出警报。
3. 培训与演练:a. 培训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b.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避难场所人员的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4. 管理与监督:a. 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b. 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巡查和检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c. 对避难场所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采取必要的改进和加固措施。
四、工作步骤1. 前期准备:a. 成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b. 收集有关灾害类型和分布情况的信息,指定选址标准;c. 开展避难场所建设的社会调查和需求分析。
2. 选址与规划:a. 按照选址标准,在合适地点选择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地;b. 制定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容量、功能和布局。
3. 建设与装备:a.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b. 配备避难场所的生活设施、储备物资和应急设备。
4. 培训与演练:a. 组织避难场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b. 定期开展避难场所的应急演练,提高避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指南目的随着全球自然灾害和紧急情况的不断增多,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份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指导方案,以帮助政府和组织在应急情况下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庇护。
指南内容本指南涵盖以下内容:1. 应急避难所选择与规划- 评估潜在灾害风险:根据地区的自然灾害历史以及其他紧急情况的风险,评估确定需要建设应急避难所的区域。
- 设定目标和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的标准,确定应急避难所的目标和标准,如容纳人数、建筑安全等。
- 地点选择:确定适合建设应急避难所的地点,考虑到抗震、远离潜在危险源等因素。
2. 设计与建设- 结构设计:根据目标和标准,确定应急避难所的结构设计,确保用户安全并适应各种灾害类型。
- 建筑材料选择:选择适合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建筑材料,最大程度地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建筑质量和寿命。
- 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应急避难所的基础设施完善,包括供水、供电、通风等,以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3. 应急避难所管理与维护- 制定应急计划:制定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计划,包括应急疏散路线、应急物资储备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 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应急避难所的培训和演练,提高用户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 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避难所的设施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4. 宣传与教育- 公众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宣传应急避难所建设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所的认识和意识。
- 教育培训: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应急避难所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5. 强化合作与国际交流- 合作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机制,加强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管理。
- 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应急避难所建设和管理的交流活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结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多,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引言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地震频发的国家,中国面临着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多种突发事件的威胁,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指导方案将提出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
二、目标1. 健全完善应急避难所建设体系,形成覆盖全国、各级别应急避难所网络。
2. 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建设标准,确保其在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加强应急避难所的功能建设,提供综合性的生命保护和生活保障。
三、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分布特点和预测风险,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和分布,以确保避难所的有效利用和及时响应。
2. 差异化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建设多种类型的应急避难所,包括地下避难所、临时避难所等,以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
3. 多元投入:整合财政资金、社会捐助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
4. 综合考虑: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应急避难所的规模、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兼顾应急和长远发展的需求。
四、实施方案1. 地质灾害区域应急避难所建设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应重点建设地下避难所。
具体措施如下:(1)科学选址:通过地质勘察和灾害风险评估,选择地质环境稳定、震级较低的地区建设地下避难所。
(2)合理布局: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将地下避难所分布在城市、乡镇和农村的重点区域,以确保应急避难所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3)工程建设:采用先进的抗震设防技术和建筑材料,确保地下避难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地下避难所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安全检查,确保地下避难所的正常运行。
2. 气象灾害区域应急避难所建设台风、洪水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地区,应重点建设临时避难所和抗洪护堤等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方案一、方案背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安全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也越来越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大,急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设目标本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旨在:1.为居民提供避灾避难的场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提供应急措施。
三、建设任务1.确定场所选址,设计避难场所建设方案;2.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3.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操作和救援能力;4.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5.监督检查,保障避难场所安全可靠。
四、建设原则1.选址原则:场所应遵循便于疏散、良好通风、水源充足、地势宜人等原则。
2.设计原则:场所布局应合理,建筑结构安全,内部设施设备完善,应急通道畅通。
3.管理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施设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五、建设措施1.选址设计阶段:调查研究周边地形和人口分布情况,遵循选址原则,确定合适场所选址,制定设计方案。
2.建设设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设施工程,建设场所内部设施设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3.应急预案阶段: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操作和救援能力。
4.监督检查阶段:定期对避难场所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场所安全可靠。
六、建设保障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加强应急意识。
3.加强督促检查,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完成建设任务。
七、财务预算本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预算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土地征用费用:100万元建设设施费用:600万元设备采购费用:200万元应急预案制定费用:50万元监督检查费用:50万元八、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实施该项工作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稳定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提供安全、有序、有效的避难场所。
预案的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避难场所的选址、场所建设与管理、应急物资储备与分发、避难人员的指引与安置等方面。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为确保预案的质量和可行性,建议组建一个多部门参与的应急预案编写团队。
团队成员可以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应急救援机构、渠道商、医疗机构代表等,以确保预案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之前,需要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对当地的自然灾害风险、人员活动风险、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最合适的避难场所类型和数量。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避难场所的应急响应流程。
这包括避难场所的开启条件、指引避难人员的安全通道、避难人员的登记和安置、安全巡查和监控等方面。
同时,预案应涵盖不同级别的应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以确保预案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需要考虑到必要的物资资源储备与调配。
在预案编写过程中,应明确避难场所的储备物资种类和数量,并制定相应的采购、储存和调配计划。
确保物资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预案应明确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顺畅沟通和高效协调。
这包括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制定信息发布的标准和流程,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7. 制定培训和演练计划为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演练。
预案中应明确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并规定演练的频率和内容。
同时还应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以确保预案的及时性和适应性。
在编写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时,应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预案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例如,可以参考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灾害防治法规、安全标准以及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综上所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预案的编写是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模板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 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 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 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总面积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88.7万, 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生命线”工程多, 线路管道纵横交错; 危化产品多, 占全市67%以上; 地质灾害多, 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 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 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 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 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 ”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 可容纳6万至10万人) 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 未来几年, 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 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 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 做为示范, 以点带面, 逐步推进, 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 均衡布局, 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米到5000米, 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 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 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 二) 安全可靠, 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 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避难所建设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即针对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提出指导方案。
二、建设目标2023年应急避难所的建设目标是:建立稳定、安全、可持续的避难所网络,提供紧急时刻的住宿、食品、水源、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有效的应急救援和信息传播机制。
三、建设原则1. 科学规划:遵循科学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等因素,确保避难所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 分散布局:避免集中布局,将避难所合理分散在城镇、农村、工业区等不同区域,最大程度减少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3. 多样化功能:避难所除了提供基本住宿设施外,还要考虑食品、水源、医疗、救援等多样化的功能,满足不同灾害情况下的需求。
4. 可持续发展:避难所的建设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建设策略1.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避难所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加强技术支撑: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避难所选址分析,确保避难所的安全性。
3.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应急避难所建设的资金保障。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入民间力量,实现多元化融资。
4.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意识和能力,让广大民众了解避难所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五、建设重点1. 选址合理:根据地震、洪水、风灾等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评估,选取地势较高、相对安全的区域作为避难所建设的首选区域。
2. 设施完备:避难所的建设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住宿设施、厨房、卫生间、通风系统、医疗救护设备等。
3. 储备物资:避难所需要储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医疗用品等物资,以应对突发灾害时的基本生活需求。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3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概述在面临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战争等紧急情况时,应急避难所作为一个安全的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临时保护,存放紧急物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因此,2023年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需要有针对性,合理规划和科学设计。
二、目标1. 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2. 建设应急避难所网络,提高避难所的覆盖率和服务能力。
3. 建立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避难所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建设原则1. 科学规划:根据地震、洪水、暴雨、火灾等灾害情况,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数量、位置和规模。
2. 多样化设计:应急避难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地下、地上、移动避难所等,以适应不同紧急情况的需求。
3. 安全性优先:建设应急避难所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需要考虑结构稳固性、防火性能和应急疏散通道等方面。
4. 基础设施完备:应急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包括饮用水、食品、医疗设备、卫生用品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
5. 智能化管理:应急避难所需要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智能监测、智能供应和智能调度等,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6. 综合利用:应急避难所建设应充分考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结合社区建设、文体活动等进行综合利用。
四、建设内容1. 避难所数量和分布规划:根据各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和人口密集程度,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数量和分布。
遵循就近原则,避免长时间转移。
2. 避难所设计和结构安全:避难所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建筑安全标准,结构稳固、抗震性能好。
应急避难所采用多种材料,以提高承载能力和防火性能。
3. 应急物资储备:避难所内部应储备足够的饮用水、食品、药品、卫生用品等,以满足人员基本需求。
储备物资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更新。
4. 生活设施和卫生设备:避难所内部设施应包括洗手间、淋浴间、厨房等,以提供基本卫生条件。
可配置一定数量的紧急生活用品,如睡袋、毛毯等。
5. 智能化管理系统:应急避难所需要配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避难所人员情况、空气质量、供水供电等,并可实现物资供应和疏散指挥的智能调度。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2024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一、引言应急避难所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安全避难和生活保障的场所,其建设对于保障公众的安全和生命财产的损失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____年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指导方案进行详细论述,旨在提供给相关部门和机构一个有针对性的指导框架,确保紧急情况下人们的安全。
二、背景随着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的频繁发生,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____年,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和规划合理的应急避难所建设指导方案。
三、目标与原则1. 目标:建设符合安全、舒适、环保要求的应急避难所,确保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避险和生活。
2. 原则:(1) 安全第一: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必须以人员的安全为首要考虑,严格按照国家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2) 科学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风险评估和民众需求,科学规划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和容量。
(3) 经济合理:在保证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应急避难所建设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
(4) 灵活应变:应急避难所的建设需要根据紧急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和威胁。
四、建设内容及要求1. 建设内容:(1) 应急避难所的选址和布局:a) 应急避难所的选址应避开地质灾害、水灾等风险区域,同时考虑人口分布和交通便捷性。
b) 应急避难所的布局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建筑类型和建设规模。
(2) 建筑设计与设施:a) 应急避难所的建筑设计要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和防灾减灾要求,具备一定的抗震、防火和避难功能。
b) 设施设备要齐全,如通风、供水、电力、通讯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安全通道和避难层设施:a) 应急避难所的室内外安全通道要合理规划和设计,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进出。
b) 避难层设施要具备一定的独立空间和安全设备,以应对危险物质泄漏和辐射等情况。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和物资储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应急避难场所实施
方案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生活和基本生存需求,例如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应急药品等物资的储备和配备。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卫生设施、通讯设备、应急照明等设施的配备,以保障人员在避难场所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需求。
另外,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
在灾害发生时,避难场所可能会涌入大量的灾民,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机制,包括人员登记、安置、分配等程序,以保障避难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避难场所的安全监控,确保避难场所内的人员和物资的安全。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还需要考虑到应急救援和协调工作。
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对避难场所内的人员进行救援和抢救,同时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合,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到场所
选择、设施和物资储备、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应急救援和协调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应急避难场所增设实施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增设实施方案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灾害频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
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避难场所的增设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应急避难场所的增设实施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针对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应急避难场所的增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口分布和规模。
根据当地人口密度和居住区域,应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增设,确保能够容纳大量受灾群众。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当选择在易于到达的地点,方便受灾群众及时转移。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和资源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增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筑物、通风设备、供水供电等。
同时,还需要充分准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等物资,以应对灾难发生后的急需。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营也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在增设实施方案中,应当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培训,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流程,提高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发布和宣传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增设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到灾害发生时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内容,以便及时向受灾群众传达相关信息。
同时,还需要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总的来说,应急避难场所的增设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到人口分布、设施资源、管理运营和信息发布等方面,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增设工作,为城市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
应急避难场所是政府应对战争和突发灾害时紧急疏散安置灾民的主要场所,是加强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增强城市综合防护功能,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必要性
我区地处首都西南交通枢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8.7万,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生命线”工程多,线路管道纵横交错;危化产品多,占全市67%以上;地质灾害多,存在煤矿坍塌、山洪、泥石流等隐患,一旦发生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将对我区造成极大破坏,产生大量需要疏散和避难的群众。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和市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区客观现实的需要,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目标任务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减灾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各新城每年完成3-5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万至10万人)的确定和配套设施建设”,未来几年,我区要建成和完善15个市、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29.75万平方米,可疏散人数14.8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7%。
今年拟先建1-2个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
进,力争“十一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
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原则
(一)均衡布局,就近安排。
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的要求,应急避难场所距居民区直线距离2000米到5000米,步行0.5到1小时内即可到达,使群众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
根据我区位于首都郊区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良乡、城关和燕化三个人口密集区。
(二)安全可靠,因地制宜。
应急避难场所要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
结合公园、广场、体育场空旷场地和地下人防工程等,按人群分布和疏散的需求,建设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
(三)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战争和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建设时要考虑多种灾害如战争、地震、火灾、洪涝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难,尽量做到一园多用。
(四)结合现状,长远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应以安全安置群众为主,远期可在城镇总体规划之中,预先考虑提供给群众安全可靠、设施完备的生活和避难避险空间。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参照其它地区相对成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制定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如下:1.在现有的规模较大的公园如昊天公园、燕山公园等,完善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
(1)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将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加以改造,使其在应急避险时可以作为指挥中心。
该中心平时负责公园、广场的管理工作,应急时要发挥其调动及指挥作用。
(2)应急物资储备室
在公园内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室,用于储存应急物品如帐篷、食品、工具等物资,应急时作为食品、救灾物品储备和发放的管理用房,为灾民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
(3)应急棚宿区
在公园内地势开阔、空气流通比较好的地方设立应急棚宿区,而且其布局一定要合理。
平时,它们是游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应急时,周边居民可在此区域按指定位置搭建帐篷,临时居住。
(4)应急医疗救助站
设立简易用房作为应急情况下的医疗救助站。
应急医疗救助站应建立在应急棚宿区附近,它负责应急时对灾民的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工作。
(5)应急供水装置
可暂时利用公园内现有供水设施或将其稍加改进,以便于平时和应急状态下使用。
将来,可以考虑在应急棚宿区附近打造应急水井,以保证应急情况下灾民的用水安全。
(6)应急供电系统
将公园内现有供电系统加以改造,使其在平时和应急状态下都能投入使用。
也可选择建立安全、环保、节能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电源控制室应处于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内,作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电源使用。
(7)应急简易厕所
公园内应设立多个应急简易厕所,它们在位置上应该与应急棚宿区相对应。
应急厕所只在避灾时使用,平时坑位上盖板,覆土,并种花草,成为整体绿地的一部分,应用时只需将坑位上覆土除去并增加围档即可。
(8)监控及广播通讯系统
可以利用现有设施或将其稍加改造。
在遇到特殊情况时,通过监控系统可了解全避难场所情况,使用广播系统可进行安排调度,并且通讯系统可以保证避难场所内以及与避难场所外的通讯联系。
为语音、数据、图像统一控制提供了物质保障。
(9)应急消防设施
改进公园内现有消防设施,保证公园内拥有2处以上应急消防栓,各个建筑和设施的显著位置放置灭火器,以便在平时和应急情况下做到有备无患。
(10)应急停机坪
应急停机坪应设置在园内中央视野开阔的草地中,平时作为绿地景观供人们观赏、休闲,应急时,作为直升机紧急起降平台,运输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伤员和灾民等。
2.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
建立应急避难场所,除了在公园内增建以上设施外,还应该增设应急避难指示标志,在距主要路口500米处安装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
在紧急情况下,这些标志能够引导市民及时、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位置,确保应急避难场所的高效运用。
具体来说,这些标志应该包括:(1)方向标志
(2)入口标志
(3)紧急出口标志
(4)应急厕所标志
(5)应急供水标志
(6)应急供电标志
(7)应急医疗救护标志
(8)应急灭火器标志
(9)应急水井标志
(10)应急停机坪标志
(11)避难场所应急指挥部
3.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制定应急疏散预案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场所,除具备应有的相关设施和指示标志外,还应该设置紧急疏散路线,并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
要按照街道、居委会、家庭情况预先划
分疏散区位,基本做到各居民区与避难场所一一对应。
应急疏散时,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有秩序地组织避难群众进入避难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规划、民防、消防、地震、卫生、防疫、市政、建委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应成立区应急避难场所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具体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
组长:卢国懿,房山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王波,区应急办主任;
李博,区规划分局局长;
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
成员:苗宗启,区市政管委主任;
张国胜,区地震局局长;
刘胜国,区民政局局长;
李德,消防支队支队长;
段维鹏,区建委主任;
董瑞臣,区财政局局长;
路建华,区体育局局长;
张建国,区卫生局局长;
郭志族,区教委主任;
杨建忠,区水务局局长;
刘荣秀,区信息中心主任;
刘大龙,区供电公司总经理;
李新华,网通房山分公司总经理;
线长安,燕山办事处副主任;
李爱军,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
李光明,拱辰街道办事处主任;
胡淑苹,西潞街道办事处主任;
下设办公室:
主任:刘文礼,区民防局局长;
副主任:曹进国,区民防局副局长;
人员:谢前进,区民防局副处级干部;
韩振路,区民防局副处调研员;
徐东枫,区民防局指挥通信科科长;
王爱军,区民防局法制宣传科科长。
主要职责:负责我区应急避难场所的前期规划选址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地标准、组织施工和建设;依法加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定期组织社区群众进行疏散演练和宣传活动。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
(一)、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平时服务于本身原有功能,在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性重大灾害时,由政府批准启用。
(二)、应急避难场所做为社会公益场所,在启用后应向群众无条件开发(原管理权限不变)。
(三)、解除启用命令后,群众应无条件立即撤出。
(四)、任何人不得破坏场地内的各种应急避难建筑设施。
(五)、场所所有权者负责平时应急设施的维护保养。
(六)、应急物资由政府统一采购、贮存和调拨使用管理。
附图:
一、《房山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分布图》
二、《昊天公园应急避难场所示意图》
三、《应急避难场所道路指示标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