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与差异:论《肇论》的逻辑结构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研究综述肇论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派哲学流派,被称为“小学”。
它的精神和宗旨是追求真理、维护良知、关注社会实践和多样性。
主要著作是肇宗家庭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肇论、肇邦及其后缀。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论影响了中国政治、法律、社会和宗教思想,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近些年,肇论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学者们以多样的角度对肇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肇论的基本原理,解析它与其它思想的联系,分析其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肇论的思想也可以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方面提供一定的启发,使得肇论在当代中国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肇论这一思想流派自古以来一直在发展,其本质是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它是以恩惠思想为核心,以崇尚仁慈、和谐主义为准则,以谦虚、温柔、宽容为特色。
肇论还强调实践,既提倡行动,又呼吁理性,反对理论主义和僵化思维。
另外,肇论也强调平衡与协调,追求精神的完美,力求个体和社会的和谐,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真理的社会之中。
从古至今,肇论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给人们的理解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一般来说,学者们研究肇论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种:一是肇论的基本思想框架,其即包含其对中国儒家文化及其它思想的影响;二是肇论对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社会及宗教的影响;三是肇论与其他思想的综合比较。
按照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研究者们的研究内容和视角也十分丰富,包括理论研究、历史考察、文献分析等。
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研究肇论的目的有多样,不仅仅是为了构筑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可以为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思想。
从政治及社会上来看,肇论意义重大,因为它提倡社会调节、自由发展、尊重多样性等思想,是弥补其它哲学思想的不足之处,为解决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从上述的研究内容来看,肇论的学术研究非常深入,不仅从宏观的历史层面上考察了肇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而且还从微观的社会层面上把古老的肇论思想与当代社会状况联系起来,以求在此基础上消除当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肇论》(东晋)僧肇
肇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家
作品
序 无名论
肇论
艺术家
广大读者
人士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目录分析
第1章序 第2章宗本义
第3章物不迁论 第4章不真空论
第5章般若无知 论
第6章涅槃无名 论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肇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肇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晚明四大师对《肇论》的高度评价一、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肇论》:空印(即镇澄空印,晚明华严宗的高 僧)驳肇公物不迁论,予昔为之解(见《竹窗随笔·物不迁论驳》,彼文虽说是为「平心而折衷」驳斥《物不迁 论》和维护《物不迁论》的两种观点,实则暗护《物不迁论》,不具引)今复思之:空印胡由而为此驳?其由有 二:一者不察来意,二者太执常法。又问:「如何是生死业?」珠云:「求大涅槃是生死业。三、憨山大师屡从 实证角度来评论《物不迁论》,还站在华严和禅的观点著《肇论略疏》: 1、予少读此论,窃以前四不迁义怀疑 有年。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此作阐中道之意,读来与道德经颇有共通,两厢印证,得少新德,善矣!。
佛经中说:真正的般若,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造作,无攀缘。
真不舍得放弃,所以读下来。
奏秦王表僧肇言: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觉元一、什么是本体论?《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本体论的定义是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是与经验着它的人相分离的,又是与人对它的思想观念相分离的。
这个术语是由克利斯蒂安•冯•沃尔夫(1679—1754)导入的,以指介乎研究世界的起源与结构的自然哲学和研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一片思辨思想的领域。
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它是纯粹的原理,是“第一哲学”。
二、xx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1.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特色xx曾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做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应——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上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注1)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指的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表达的理论。
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
本体论所追寻和表达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
从上面本体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具有两离的特色:他们认为确实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可感的、经验的、现象的世界,另一个是不可感的、理性的、本质的世界。
这种划分是由于本体论造成的,本体论是纯粹的原理,它存在与后者,也是对后者的描述。
2.xx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色与西方哲学的两离的特色相比,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明显是一体性的。
中国古代哲学既没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再分离出另一个世界的观点,也没有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理论领域。
中国古代哲学最主要的观点是“道不离器”或“理在气中”,它使中国古代哲学鲜明地体现出了一体性的特色。
《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即是说道和器是以形为过渡的或中介的。
又见同篇:“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这表明形和象是一类东西(象指的是易经中的卦象)。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研究综述《肇论》是一部典型的思想著作,其所表达的思想深刻而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思想的内涵和影响长久以来引起了学者们的深切研究。
在研究《肇论》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肇论》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它是一部激发人们思考深刻问题的作品,不仅把古代思想穿插在语言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以及古代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
首先,在语言上,《肇论》将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精辟的语言,又有清晰的概念框架。
该书从抽象的世界中的概念出发,与更实际的现实中的问题相结合,从多种角度来探讨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采用全面深刻的视角,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高超的语言和思想表达方式。
其次,《肇论》融合了古代中国文化传统,如《诗经》、《春秋》等,从多种角度探讨了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为我们了解古代两种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见解。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肇论》中涵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古今中外的思想家,而且在中国以外的文化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思想通过西方哲学书籍、宗教精神和文学作品等形式,传向古代到现代的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观。
总之,《肇论》是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思想著作,它的语言清晰,概念丰富,涵盖内容广泛,而且从古代中国以及外国文化的融合等多种角度,提出了深刻的思想。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研究者们的理解和挖掘极为重要。
因此,从上述内容可以观察出,研究《肇论》的价值绝不言而喻。
研究者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把它放在当代思想讨论中,进一步发现其中涵盖的深刻思想,增强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理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何新《肇论》诠释
何新《肇论》诠释何按:《肇论》,后秦长安释僧肇作,乃中古中国佛学中关于本体论思辨之重要名著。
僧肇,释僧肇,释谓释迦,乃僧人之通姓。
俗姓张,南北朝时北朝后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符健据关中,国号大秦。
至符坚末年,姚苌篡立亦号为秦。
故史家乃以前后字别之。
)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死时三十一岁。
僧肇寿命虽短,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
僧肇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
他曾亲自参与其师鸠摩罗什主持的大规模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经典,故而僧肇就有机会完整地吸取关于般若性空的佛教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一系列论著,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各派学说进行总结(般若,梵语谓大智慧。
谓般若学,涉及本体与思维及我性之关系)。
所谓空宗,即本体及意识皆空无之论。
僧肇的著作甚多,而以《肇论》最为出名。
因他法讳肇,故所论称《肇论》。
《肇论》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学说。
由于在般若学(相当于西哲之认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巨大,故所论或被称誉为“东土解空第一”。
《肇论》主要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无名论》。
僧肇本传略云:僧京兆人,历观经史备尽坟籍。
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
故叹曰:美则美矣。
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
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乃言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
闻罗什在姑臧,自远从之。
什嗟赏无极,及什来长安,肇亦随入。
姚兴敕令入逍遥园详定经论。
所著《肇论》(四论)并注《维摩经》,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
绪论:宗本义何按:宗当读综、总。
宗本义,即总论全经本义也。
【旧疏:宗本义四论所崇曰宗。
本谓根本通法及义。
法有通别,通者,即实相之一心。
中吴净源法师云:然兹四论宗其一心。
然四论虽殊,亦各述此一心之义也。
别者,即四论所宗各殊。
所以尔者,非一心无以摄四法,非四法无以示一心。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是近代儒家学派的主要著作,出现在清代末期,其作者是高惟恭(1724-1805年)。
肇论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的平衡和功利主
义的理论。
肇论的历史背景和传播
清朝末期,政治上动荡不安,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这是肇论诞生的背景。
惟恭从他曾师从的王守仁书院学习到了历史和经典知识,以及丰富的政治见解。
他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肇论这部重要著作。
此书广泛传播,销售情况非常好。
肇论的内容和思想
肇论是一部系统地探讨社会和政治思想的书。
它坚持理性的社会结构,主张对社会的管理要以功利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
他强调仁义法治,认为社会和谐因有着良好的仁义法治而产生,社会不和谐因着法律的缺乏而产生。
因此,他提出了“以德为先”的理念,即要把爱德、仁义和法治作为基础来维护社会和谐。
肇论的影响
肇论对当代儒家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曾经成为古代书院教学的重要参考书,并影响了学术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另外,它还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结论
肇论是近代儒家学派主要著作,其作者高惟恭以德为先的理念,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功利主义观点。
它的出现凸显了古代境遇的艰
辛,也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追求。
它的传播和影响,促使当代儒家学派形成,并对清朝末期社会和谐建设有积极作用。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一首先,关于“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所指问题。
笔谈作者在“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这一命题之下,所使用的“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所指仅限于中国古代文论,而未包括中国现当代文论在内。
就是说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文论”等于“中国传统文论”等于“中国古代文论”。
这从一般逻辑关系上看,显然是以偏概全。
但在这里实质上又并不完全是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说论者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明了或者疏忽,而是出于某种“故意”,其中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学术观念问题。
从一些论者一贯的学术观念看,他们本来就不承认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论,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中国文论已经“失语”了,而这种“失语”了的文论,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文论,或者至少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的范畴。
在他们的中国文论视野里,除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别无其他。
这种观念在当今文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
(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我们姑且承认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与质变(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异质性”),其中较多吸纳了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性质,更不能笼统地说这是“失语”而否认它是中国文论传统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文论”之所指,理应包含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文论传统应当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传统,至于对后者该如何认识评价,完全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显然不宜从整体上对它视而不见或完全否定排斥,完全逐出“中国文论”的视野和论域。
讨论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理论前提。
《肇论》研究综述
此说。 第二 , 此论曾引用 《 涅 般涅檗经 》 译 出于 4 1 2 年
} )法 显本六卷 《 年 , 佛说大
文 , 他经录皆不收 , 唐元康 《 其 唯 肇论疏 》 后始得其面貌。由此 , 宗本义 》 《 是否为僧 肇所作 , 值得怀疑 。【 此 后 , 峻也认为 , 5 石 《 宗本义 》 的立说着 眼于无相 , 摄末 归本 , 即万有为本无之所无 , 与慧达 《 肇论疏 ・ 不 真空论章 》 中所破的慧远 的 “ 本无义” 极为 相似 ,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说明此篇非僧 肇所作 , 而是后学之妄解其 “ 首标一义 , 作 四论宗本 ” 者。【] ’ ( 许抗生 、 嗍 方立天等人 也赞同此观点 。许抗生说 : 本无 ’ “‘ 一词 , 是罗什 以前般若学 的常用词 ,而在僧肇论 文中 , 已经不再援 用。以此 《 宗本义 》 的思 想并不完全符合僧肇 的思想。”《 宗本义 》 显然是后来编纂 《 肇论 》 一书的作者所作 的。 2 方立天认 为: 该文的思想体 系偏 [] ( “ 重在虚无 , 近似慧远的本无说 , 是为僧肇所
驳斥的论点 , 看来可能是后人篡入的。” ]
L 也要在 4 748年才问世 , 1— 1 亡, 而其 《 上秦王表 》 中引 “ 姚兴与安成侯 书” 的语气似乎是罗 什去世 已久 ;第 四 ,
[ 1 成实论 ・ 2] 灭法心品 (3 ) 10 . 大正藏 (2 [ ] 京 : 3 )M 冻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 大正 l 年, 4
[2 成实论・ 2] 定具中初五定具品(8 ) 11 . 大正藏 (2 [ . 3 ) M] 东京: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大正 l 年. 4
[ 3 成实论 ・ 2] 大小利业品 ( 9)大正藏 ( 2) M] 9 . 3 [ . : 东京 大正一切经刊行会 。 大正 1 4年.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研究综述肇论(又称《肇论书》,本书亦可译作《暴露考证》),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苏所作,辑录苏撰写自肇事以来,所收集的一部著作集,包括文言文史料、新书籍、联句等,可谓是宋代重要的文献史料典籍之一。
《肇论》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其在史料记载、文献学研究和文献史学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考证作用,并且在中国古代汉文史料收集工作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肇论》一书的发表,相当于在宋代文学史上划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其厚重的学术价值、重要的史料考证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汉文史料收集工作的拓展,使其在宋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宋代《肇论》概述《肇论》一书于宋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
它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在其文学创作中,收集考证的文献学史料集,也被称作“苏氏肇论”。
本书乃《古今书补编》之下,以文言文记载当时旅行感悟,共约561篇,共收有新书、古书、联句及赋诗等。
其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学、礼仪、谚语、宗教等,囊括各个古代门类,可谓文献百家,信息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宋代《肇论》文献考证研究宋代《肇论》的文献考证研究,是指充分利用《肇论》中的文献史料,研究古代文献的史料,以及识别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变化。
宋代《肇论》中收录的史料,有助于古代文献考证,包括有关政治、军事、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记载。
因此,学者们可以运用《肇论》的文献史料,研究古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变化;以及因变迁而发生的政治、军事、文学、宗教等诸多古代文明的兴衰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状况。
三、宋代《肇论》关于汉文史料收集的作用宋代《肇论》的收录史料极为丰富,其中尤以汉文史料收集最为突出。
《肇论》既收录吴越长江流域文化及书籍,也收录宋代汉文作品,甚至包括隋唐时期的古文物及碑刻等,为汉文史料收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此外,《肇论》还收录了当时俗语文戏等,可以说促进了宋代汉文史料收集的发展。
从《肇论》中收录的古文物及碑刻可以看出,它不仅有助于收集古代汉文史料,也为历史文献学研究和文献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肇论》管见
8 ・ 6
责向物于今 , 于今 未尝有。于今 未尝有, 以明物不
来; 于向未 尝无 , 故知 物 不去 。覆 而求今 , 亦不往 。 从 昔 以至今 。
则 谓 之 不 然 。4 【】 J
夫人 之 所 谓 动 者 , 昔 物 不 至 今 , 日动 而 非 以 故
镇澄认为 :诸法无去来相” 诸法性空” 这 “ 即“ , 样来诠 释“ 不迁 ” 正确 的 , 物 是 而僧肇 以“ 住 ” 论 性 来 证“ 物不迁” 则是错误的。其言“ 修多罗( 佛法) 以诸 法 性空 为不 迁 , 公 以 物各性 住 为 不迁 。 [力 此 观 肇 ” 。 ] 点正与澄观同。详读僧肇《 物不迁论》 其间却可得 , 见其 “ 性住 ” 之说如 下 : 既知往 物 而不 来 , 而谓 今 物 而 可 往 , 物 既 不 往
而性住之 谈 , 能尽之 乎?窃 自 焉 。32 果 疑 [7 ]9
不 可截分 。截分宰割 , 以求通 于动静之 真 际, 则违真 迷性 而 莫返 。 故 此 论 “ 动 即 静 ” 义 , 以 申明 即 之 正
“ 即体 即 用 ’ 理 论 。 ∞ ’ 之 …
汤先生 所言“ 即不住 ” “ 住 、即体 即用 ” 的思 想为 《 物不迁 论》 要 。然肇 公 出此 说之 后 , 人 陆续 颇 之 后 有议论 。方立 天 先 生 在其 《 国佛 教 哲 学要 义 》 中 中 对 此进行 了一 番清理 , 出 : 时 已经 对僧 肇《 提 唐 物不
摘 要 :《 肇论》 是僧肇佛学思想的重要反映 , 历来对此的研 究非常丰 富。当下对僧肇佛 学思想的探讨依然还 有许 多地方值得深入。本 文认为《 物不迁论》 中的“ 小乘不尽 ” 观点实则与般 若中观 学发展 的“ ” 破 法相 关, 不真 而《
何新《肇论》诠释
何新《肇论》诠释何按:《肇论》,后秦长安释僧肇作,乃中古中国佛学中关于本体论思辨之重要名著。
僧肇,释僧肇,释谓释迦,乃僧人之通姓。
俗姓张,南北朝时北朝后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符健据关中,国号大秦。
至符坚末年,姚苌篡立亦号为秦。
故史家乃以前后字别之。
)生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死时三十一岁。
僧肇寿命虽短,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
僧肇是鸠摩罗什门下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
他曾亲自参与其师鸠摩罗什主持的大规模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全面系统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经典,故而僧肇就有机会完整地吸取关于般若性空的佛教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写下一系列论著,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各派学说进行总结(般若,梵语谓大智慧。
谓般若学,涉及本体与思维及我性之关系)。
所谓空宗,即本体及意识皆空无之论。
僧肇的著作甚多,而以《肇论》最为出名。
因他法讳肇,故所论称《肇论》。
《肇论》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学说。
由于在般若学(相当于西哲之认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巨大,故所论或被称誉为“东土解空第一”。
《肇论》主要由四篇论文组成,即《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无名论》。
僧肇本传略云:僧京兆人,历观经史备尽坟籍。
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
故叹曰:美则美矣。
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
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乃言始知所归矣。
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
闻罗什在姑臧,自远从之。
什嗟赏无极,及什来长安,肇亦随入。
姚兴敕令入逍遥园详定经论。
所著《肇论》(四论)并注《维摩经》,及制诸经论序,并传于世。
绪论:宗本义何按:宗当读综、总。
宗本义,即总论全经本义也。
【旧疏:宗本义四论所崇曰宗。
本谓根本通法及义。
法有通别,通者,即实相之一心。
中吴净源法师云:然兹四论宗其一心。
然四论虽殊,亦各述此一心之义也。
别者,即四论所宗各殊。
所以尔者,非一心无以摄四法,非四法无以示一心。
《肇论》——精选推荐
《肇论》《肇论》中国佛教论书。
1卷。
后秦僧肇著。
僧肇在世时曾撰佛教论⽂数篇,阐述般若义旨。
南朝梁、陈之间,经⼈汇编成集,名⽈《肇论》。
内容:《肇论》取⽼庄之语命意遣词,⽂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
问世以来,义学沙门玩味品析,视为名作。
①《宗本义》。
其⽂体似名相通释,与他篇相异,故近代有⼈视为伪托。
但陈⼩招提寺慧达著《肇论序》⽈:“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
”则知在编集之时已加⼊此篇。
其内容阐述本⽆、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名相虽异,义理实⼀的道理。
认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诸法实相”,才是“正观”。
②《物不迁论》。
此论主要针对“⽣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的“常情”,即把万物看作是迁徙变易,不断变化的朴素实在的观点⽽作。
僧肇根据《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品)般若经》以及《⼤智度论》和《中论》有关“法⽆去来,⽆动转者”的说法,认为事物本⽆“来”,亦⽆“去”,表⾯上看事物在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运动。
僧肇既反对万物皆在运动的见解,⼜反对万物都处静⽌的说法,⽽主张“动静未始异”,即动即静,动静⼀如。
③《不真空论》。
论题的含义是“诸法虚假,故⽇不真。
虚假不真,所以是空”。
此论主要针对般若学系中谈“空”时的偏颇⽽作。
“⼼⽆”义认为,空就是指内⼼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并不是说外物不存在;“即⾊”义认为,物的产⽣来源于内⼼有关物的意念,所以“虽⾊⽽⾮⾊”,物其实并⾮物,这就是空;“本⽆”义则“直好⽆之谈”,认为“有”是从“⽆”产⽣的,从⽆到有,这就是空。
僧肇破斥了三家的观点,认为它们都没有真正从有与⽆的关系上理解空的意义。
说有并不是指有真实的物体存在,万物都赖因缘条件产⽣,本⾝⽆⾃性,故只是“假名”⽽已;说⽆也不是指绝对虚⽆,⼀⽆所有,就好象幻化变现出来的⼈,并⾮这个⼈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罢了。
所以,他认为“万物之⾃虚,不假虚⽽虚物”,并⾮离开具体的事物,另有⼀个⽆、⼀个空,然后凭借这个⽆、空去否定万物。
读《肇论》有感
《肇论》,顾名思义,是僧肇所著之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
僧肇,京兆人。
他起先是研究老庄思想,后来转为研究佛教,成为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
由于鸠摩罗什系统全面地译出了大乘佛教空宗的理论著作,因此僧肇能完整地接触和理解关于般若性空的思想学说,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精到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的论著。
《肇论》就是由僧肇所写的四篇文章所组成,分为《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磐无名论》。
该论较为清晰地表明了僧肇对佛教的见解及立场的扼要部分,并对魏晋以来流行的佛教般若学各家学说作了总结性的批评,完整地阐述了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的教义学说。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该论与以往印度哲学对佛学思想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它与中国老庄的玄学结合在一起,以中国式的思维和理解来叙述和探究了佛教的教义。
《肇论》里的许多内容采用了老庄之语作例子,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
下面就先来谈谈笔者所理解的《肇论》所揭示的主要内容。
该论的起始部分是一小段涵盖整篇文章中心内容的《宗本义》,它较为简单地概括了下面四篇文章所要阐述的佛理,起统摄全文之用。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讲明了下文所极力探讨、论证的道理。
接着点明了认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诸法实相”,才是“正观”。
接下来的第一篇正文是《物不迁论》,此论主要针对“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的常人关于事物的认识,即把万物看作是迁徙变易,不断变化的实在的观点而作。
僧肇根据《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及《大智度论》和《中论》有关“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说法,认为事物本无“来”,亦无“去”,表面上看事物在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运动。
他既反对万物皆在运动的见解,又反对万物都处于静止的说法,而主张“动静未始异”,即动即静,动静一如。
依笔者的理解,主要是讲了两层意思:首先是以物体的本性不变,即“物不迁”来消除常人关于世界现象川流不息的断见;其次是以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生灭灭的现象来打破常人认为事物固定不动的认识。
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_20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
一性思维的特征就是运用某种普适概念和范畴来 统领具体的差异性事物, 以抽象的统一性和同一 性来抹煞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 。假如我们循着 阿多诺的理路来审视自由人文主义, 其文学价值 态度隐含着某种同一性逻辑。正是由于这样同一 性思维逻辑, 普适价值和普遍人性支配着文学的 价值和阐释, 其他的可能性和差异性黯然出局。 “文学人学论 ” , 比如,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 其理 。“人学论 ” 论根据也是这样一种自由人文主义 “人 ” 、 “人性 ” 设定的 和人的文学表现, 都是建立 在抽象的、 普泛的人性范畴基础之上的, 其实是反 。 映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这种思维逻辑还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来加以 文学理论的现代范式说到底如威廉斯所言 , 分析, 不过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思想的表现而已 。 但问题的奥秘在于, 它往往被装扮成一个普适的、 全人类的共同思想。晚近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发 现, 占据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具有某种优越性 , 它 往往通过宣称代表了普遍的、 全人类或全民族的 共同价值, 来掩盖其局部性和地方性。说穿了, 就 是以一种地方性来代表总体性, 把某种特殊性扩 展为普遍性。 伊格尔顿发现: 意识形态其实是一 个将社会生活转换为某种自然现实的过程 。它是 表意实践中权力斗争的方式, 是一个处于历史情 。“意识形 境中的主体间的实践交往的话语问题 态通常被感受为自然化的、 普遍化的过程。 通过
2010 年第 2 期( 第 25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2 2010 ( Vol. 25 )
跨文化研究
从同一性逻辑到差异性逻辑
— — —20 世纪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
周
摘
宪
要: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理论各有其不同的范式 , 它们呈现各自确定的概念结构 。 文学理论现代范式的
《肇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肇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肇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佛学论著。
《肇论》研究综述
《肇论》研究综述肇论,又被称为“肇禹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作者是著名的老子学派学者肇禹(480~536),当时也被称为“肇禹论”;它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著作,影响了大量中国后代的思想观念,并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想的流行与深入研究。
《肇论》论述了道家学说的基本理念,即天道、地道、人道,也称为三道主义,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立志修身养性,最终达到佛道回合的境界。
这本著作涵盖了道家思想的诸多方面,主要有古代哲学的历史探讨、社会现象的分析和人性的知识思想等,这些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
《肇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哲学观点的理解上。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天地有机统一的观念,强调以天地为本,以道德规范为基础,达到以朴素、以唯物论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在具体层面,肇禹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适宜的家庭教育,提出了“九字经”的诉求,认为内在的道德准则是实现诚实、宽容、安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的基础。
从技术性研究角度来说,《肇论》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其文学形式清晰、朴实,句式简略、深入挖掘,结构紧凑,语言精彩纷呈。
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它的基本理念,从实际出发,倡导自然、宽容、道德和安定的生活方式,力求实现为民服务的目标,追求道德伦理的卓越表现,秉持古代文学的精髓,倡导古代的精神文明。
《肇论》的思想也影响了众多的中国思想家,从近代的学者如孔子、庄子、老子到古代的思想家、李斯、苏轼、杨玉环、洪昭王等,都受其影响。
他们在思想上都有所贡献,给予了倾听而有意义的引导,令普通百姓重新尊重古代文学,提高了社会文明素养,形成了一种文明思想。
从学理角度来看,《肇论》在哲学历史上能够流传至今,其影响力巨大,是多种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优美的语言和深厚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古代的文明思想,引领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 4
中国哲学
论 为 僧 肇 之 作 , 当 无 可 争 议 。 汤 用 彤 在 其
《 魏两晋南 北朝佛 教史》 中首探其疑 。 汉 就 《 本 义 》,汤 先 生 认 为 , “旧 录 仅 宗 载 四 论 , 而 《宗 本 义 》 未 著 录 , 殊 可 致 疑 。 [( 又 许 抗 生 指 出 , 《 本 义 》 中 将 ”I 】 宗
一
所 要 展 开 的 考 察 ,乃 是 在 西 方 逻 辑 思 想 的
书在 编排 结 构 上 有 较 多 疑 难 问题 ,若 不 对
参 照 下 x 《 论 》 逻 辑 结 构 的 一 种 全 新 角 - , 肇 J
度 的 逻 辑 思 辨 , 更 准 确 地 说 ,本 文 将 借 助 于 对 黑 格 尔 和 海 德 格 尔 的 “同 一 与 差 异 ” 思 想 的反 思 来 把 握 《 论 》 的逻 辑 结 构 。 肇 就 此 ,本 文 将 分 为 四 部 分 展 开 。 首 先 是 x - , J 《 论 》 的 编 排 结 构 以 及 相 关 争 议 进 行 考 肇
解僧肇在 《 肇论 》 中所展现的思辨深度 ,从而也必将使我们赢 得一个解读 《 肇论》 的新 的角度和新
的思考方式 。这样一 种思考方式将在僧肇 的佛 学思想系统 内呈现为对 “ 同一 与差异 ”这一逻 辑思想
的重 新 阐释 。
中图分类号 :B 4 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 5 1(0 0 1 O 4 0 6 1 7 1 2 1 )0 一 O 4— 9
的常 用 词 ,而 在 僧 肇 论 文 中 , 已 经 不 再 援 用 。 E(T以 此 而 论 ,作 为 通 行 本 《 论 》 ”2 P) ]I 肇 全 书 的序 文 , 《 本 义 》 是 否 为 僧 肇 所 作 确 宗 有 疑 问 。然 而 亦 须 指 出 ,《 本 义 》 作 为 序 宗
其 编 排 结 构 予 以 先 行 考 察 ,则 对 其 逻 辑 结 构
的思 辨 就 只能 是 一 番 空 洞 的议 论 而 已 。
今 所 见 通 行 本 《 论 》,其 所 含 篇 目依 肇 次 如 下 : 《 本 义 》、 《 不 迁 论 》、 《 真 宗 物 不
空 论 》、 《 若 无 知 论 》 ( 僧 肇 与 刘 遗 民 的 般 及
僧肇 作 为 中 国思 想 史 上 的重 要 人 物 ,
文 的 核 心 环 节 , 即 以 “ 一 与 差 异 ” 的 思 同 想 来 剖 析 《 论 》 的 逻 辑 结 构 ;最 后 ,则 肇
其 《 论 》 一 书 向来 为 学 者 所 重 。然 而 , 肇 《 论 》 一 书 诸 文 的 编 排 结 构 历 来 有 较 多 争 肇
议 。 在 对 这 些 争 议 进 行 回 顾 之 前 , 必 须 指
是 讨 论 此 番 考 察 的意 义 所 在 。
出 的是 ,任 何 一 种 x 《 论 》 编 排 结 构 的 - , 肇 J
论 证 ,事 实 上 都 是 以 对 《肇 论 》 的 逻 辑 结
构 的 把 握 为 前 提 的 , 因 此 ,若 要 真 正 澄 清
一
、
对 《 论 》 的 编 排 结 构 肇 以及 相 关 争 议 的 考 察
《 论 》 编 排 结 构 之 问 题 ,就 必 须 首 先 以 主 肇
题 方 式 对 其 逻 辑 结 构 予 以 彻 底 考 察 。 本 文
要讨论 《 肇论 》 的 逻 辑 结 构 ,则 首 先 应
x- 编 排 结 构 展 开 考 察 。 这 是 由 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 - , J  ̄ 肇
同与异即同一性与差异性的不可偏废东西方思四结语想在达成这同一洞见之际却走向了两种思维方式大乘中道空观乃是以非有非无若以般若无知论为核心以同来见证此二者的不可偏废而西方思想在一与差异为核心逻辑肇论呈现出的希腊之后经历了基督教思想的改造事实是一个严谨的逻辑结构按此逻辑结构上是在以既有且无的思辨方式来思考肇论的编排结构应该是
的 考 察 。 这 些 争 议 产 生 的 根 源 在 于 ,通 行
及般 若 无 知 与 涅 粲 无 名 和 物 不 迁 的 思 想 。
至于 ‘ 无 ’ 一 词 ,则 是 罗 什 以 前 般 若 学 本
本 《 论 》 的 编 次 与 日本 《 藏 经 》 所 载 肇 续 晋 惠 达 《 论 疏 》 的 编 次 以 及 僧 肇 作 此 四 肇 论 的 时 间 顺 序 ,三 者 之 间 有 着 很 大 的 区别 。
“ 空 ” 等 同 于 “ 无 ”, “ 文 亦 未 曾 涉 性 本 序
同一 与差异 :论 《 论》 的逻 辑结构 肇
体 论 述 见 下 文 ) 。 《 本 义 》 是 否 为 僧 肇 所 作 并 不 影 响 对 宗 《 论 》 编 排 结 构 的 考 察 ,而 对 《 檠 无 名 肇 涅 论 》,迄 今 为止 ,愈 来 愈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均 肯 定 其 为 僧 肇 所 作 , 如 此 ,我 们 将 集 中 围 绕 这 四论 以 展 开 对 《 论 》 编 排 结 构 之 争 议 肇
往 来 书 信 ) ∞ 《 巢 无 名 论 》。 在 对 、 涅 《 肇
察 ;其 次 将 评 议 历 代 注 疏 本 对 《 论 》 逻 肇 辑 结 构 之 讨 论 的得 失 ,以 此 完 成 对 《 论 》 肇
逻 辑 结 构 考 察 的 预 备 工 作 ; 第 三 ,也 是 本
收稿 日期 :20 0 8—0 3—1 7
论 》 的 编 排 结 构 进 行 5- 之 前 , 首 先 触 及 ) -析
到 的是 书 中 诸 文 的 真 伪 问 题 。 此 中 存 疑 的
唯 有 《 本 义 》 与 《 若 无 知 论 》,其 余 三 宗 般
作者简介:张柯 ,男 ,哲学博士,贵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① 此往来书信在各种版本 的 ( 肇论》 中皆附于 < 般若无知论》 之后 ,因此本文在讨论各版本的编次时将不复注 明
同一 与差 异 :论 《 论 》 的逻辑 结构 肇
张 柯
502 5 0 5]
[ 州 大 学 ,贵 阳 贵
关键词 :同一性 ;差异性 ;肇论 ;逻辑结构
摘 要 :僧肇之 《 肇论》 一书 的编排 结构 历来 颇有 争议 ,而所 有这 些 争议 的根据 乃是 基 于对
《 肇论》 的逻辑结构的不同把握 。从逻辑学的角度对 《 肇论》 的逻辑结构进行解读 ,或许才能真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