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炳华教授枕下三角区推拿临证举例
三部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护理体会
(D—C A) 3 T 下显 示椎 动 脉走 行 异 常 自创 “ 源 增 开
流”补偿平衡”解痉通畅” “ “ 三部推拿法_ ] 08 l 。20 年 1月 至 2 0 年 1月 , 院针 灸推拿 病 区对 4 09 本 5例
外段受 颈部 病 变 的影 响导 致 血 流 障 碍 、 ~基 底 椎
动脉供血 不足 引起 以眩 晕 为主 的 临床综 合 征 。祖 国医学将本 病 的病 因 总结 为上 虚 、 海不 足 ,常发 生在
颈椎 转动 的一 瞬间 , 现为 眩 晕 、 表 恶心 、 吐 、 呕 视物 模糊 、 大汗淋漓 等 , 重影 响 患 者 的 日常工 作 和学 严 习 。范 炳 华 教 授 根 据 椎 动 脉 三 维 C 血 管 造 影 T
龄 2  ̄6 , 5 0岁 平均 4. 2岁 ; 程 2周 ~ 5年 ; 16 病 主
要 表现为 眩晕 、 颈项 拘 僵 酸痛 、 心 、 鸣等 , 部 恶 耳 全 病 例均 符 合 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的 诊 断 标 准 l , 3 经 ]
T D检查 以及 3 -C A 检查后确 诊 。 C D- T
颈性 眩晕 患 者采 用 三 部 推 拿 法 治疗 , 予对 症 护 并 理 , 效 良好 。现将护 理体会报 告如下 。 疗
1 临床 资料
挛、 断续 不显 影 等 表 现 , 枕 下 三 角 区 ( 选 由头 后 大
小 直肌 及 头 上 、 下 斜 肌 构 成 的 三 角 区 ) 头 以及 风
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参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制定 的《 中医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中华 人 民共 和 ( 国 中医药 行 业标 准 Z T 0 . ~ O 1 9 4 [ , Y/ 0 1 1 O . —9 )。 ] 痊愈: 眩晕 症状 和体征 全 部 消失 , 能适 应 正 常的 学
调卫健脑针法配合按摩治疗失眠18例
集中 、 记忆力 下 降等症状 , 同时能 有效 地
调节 大脑皮质功能 , 恢 复正 常的生理性 睡
疗 效判断标 准 : ① 临床 痊愈 : 睡眠正
常, 睡 眠时间 6小 时以上 , 伴 随症状 消失 ;
眠, 按摩颈部 不仅 消除颈 肌疲 劳 , 而且 提 高了脑供 血 , 总之 , 对机 体实施 有效 的按
改善因失眠 引起 的头痛 、 头晕 、 注 意 力 不
8 3 4 0 0 0新 疆 克 拉 玛 依 胜 利 社 区卫 生 服 务
中心 Βιβλιοθήκη 次, 然后分 别循 头部督 脉 之经 , 头 部足太
阳膀胱经 , 头部 足少 阳胆经 经 脉按 揉 , 各 3~5分钟 。再用双 手示 中无名指 按揉斜 方肌从肩 部直 至枕外 隆突 3~5分钟 , 力 度 由表及里 , 由浅入深 , 连 贯地施术 3~5 分钟 , 按摩 手法 要柔中有刚 。使患者达 到 最佳放松状 态 。( 3 ) 按 摩完 后将 王不 留行 籽放在 0 . 5 c m× 0 . 5 e a 的胶 布上 ( r 或用华 佗 磁疗 贴 ) , 贴压在神 门、 缘 中 穴、 皮 质 下、 交感 、 心 。出现刺 痛感 , 以耳 廓发 红 、 发胀为度每 天按 压 2~3次 。3~4天更 换, 两耳交替贴 压。1 5天 1疗程。
根据 “ 阳气 盛 则 嗔 目, 阴 气 盛 则 瞑
目” 对失 眠 患者 采 用调 卫 健脑 针 法 配 以 头部按摩 及耳穴贴压 , 这 3种中医适宜技 术有 异曲 同工 、 相 辅相加的作用 。再辅 以 精神 调摄 。达 到疗效 好 , 无不 良反应 , 易 被患 者接受 , 值得 在基 层 医疗 单 位推 广 , 更好地 实现中医治未病 的服务理 念。
范炳华教授推拿之扳法应用经验
中国乡村医药3 讨论气机升降理论是《黄帝内经》核心学术思想之一[3]。
中医学认为,中枢性呃逆是风、痰、瘀等有形实邪上扰清窍,使得清阳不能上升头脑;而正虚邪盛,中焦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是中枢性呃逆的重要诱因[4-5]。
正气亏虚是导致病理产物的基本原因,气机升降失调是主要的病理因素,故调理升降对治疗脑血管病导致的中枢性呃逆具有意义。
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下,笔者结合全息理论,创新取穴方式。
全息理论认为,呃逆1穴对应人体的中焦脾胃,中焦是气机升降的中枢,向下直刺透过拇指指间关节,是导气下行,降其浊阴的过程;呃逆2穴也对应人体的中焦脾胃,针刺时针体透过掌面,抵达第五掌骨的中点,与后溪穴相对,而后溪穴通督脉,故该穴在调中的同时也在升发人体的清(阳)气。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痊愈率略高于对照组。
左为阳,右为阴,故男取左侧呃逆1、2穴,女取右侧呃逆1、2穴,以协调阴阳。
升清降浊理论指导针刺取穴,可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使得清升浊降,气机调和,呃逆自止;选穴少,且所选分布于四肢,可明显改善患者呃逆症状。
参 考 文 献[1]冯海燕,刘云峰,王立峰. 肌电图定位膈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74.[2]姚会敏,王欣,张海鹏,等. 穴位注射配合刮痧治疗脑干梗死后呃逆45例[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7):1233.[3]刘瑞,鲍艳举,花宝金. 《黄帝内经》中气机升降理论思想的探讨[J]. 世界中医药,2014,9(3):199.[4]范涛,赵奉茹,秦厚红. 针药并用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J].吉林中医药,2017,37(12):1267.[5]谢建谋,陈庆辉,林小晓,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加头针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J]. 中国针灸,2015,35(2):149.(收稿:2019-12-12)(发稿编辑:张戈薇)范炳华教授推拿之扳法应用经验应晓明 姚本顺 范炳华范炳华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长期从事推拿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创立了“三部推拿法”“蛙式扳法”等推拿手法,并创新性提出推拿临床应用的学术思想“症因相关论”。
(删图)推拿应用[1]
婴幼儿腹泻(P321)
高氏法: 1.揉腹法:神阙、天枢穴,顺时针摩腹5~6分 钟。 2 .按揉足三里穴: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按 揉2~3分钟。 3 .揉背俞穴:脾俞、胃俞、三焦俞,点揉2~3 分钟。 4.捏脊:自龟尾至大杼提捏3~6遍,捏三提一。
1.手部操作:补脾土200次、补大肠200次。 2.腹部操作:揉脐及天枢200次、摩腹5分钟。 3.下肢操作:膝下的穴位连续揉动1分钟。 4.背部操作:揉龟尾200次、推上七节骨至第4 腰椎下200次、捏脊10遍。
落
枕
1.患者坐位。以滚法在其颈项及两肩部治疗3 ~5分钟。 2.在阿是穴上用弹拨与一指推法交替治疗,左 右摇颈5~10遍。 3.对有颈椎小关节紊乱者,参照颈椎小关节紊 乱扳法予以整复。 4.拿风池、肩井等穴及项部、肩胛部肌肉。 5.在患部沿肌纤维方向行掌擦法,结束治疗。
颈椎病(P339)
慢性胃炎(胃脘痛P285)
1.寻找压痛点:胸9至胸11脊椎两侧 2.按揉压痛点。 3.擦胸7至胸12段膀胱经: 4.摩胃脘部:顺时针方向的摩腹,时间约3~5 分钟。 5.按揉足三里穴。
腹泻(P286)
1.逆时针摩腹法:患者仰卧取半屈膝位,术者 立于一侧,用手掌连同五指在下腹部作逆时针 方向的摩腹,操作顺序:按左下腹→左上腹→ 右上腹→右下腹→左下腹的顺序进行往返抚摩。 手法宜轻柔均匀,当摩至左下腹到左上腹时手 法可适当偏重些,并带有上托抚摩之势。频率 每分钟60~80次,时间10~15分钟。使整个下 腹部有温热感,并向腹内透热。
颈性眩晕(P291)
1.开源增流法 取穴:颈臂穴(缺盆穴内1寸)。 手法作用力方向:用拇指或示指罗纹面向内、 向下方向作按揉法; 手法操作时间:一侧纤细者,以纤细侧为主, 对侧为辅;两侧纤细者,左右侧交替进行。操 作时间10分钟。 手法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限。 手法作用频率:80~100次/分钟为宜。
神奇的落枕穴真神!
神奇的落枕⽳真神!蒙⼭⽹友:前⼏天早上上班时,⼀个同事⽤⼿捂着脖⼦⼀脸痛苦的进了办公室,忙问怎么了,原来是睡落枕了!我想起以前看到过介绍“落枕⽳”的,决定在同事⾝上试⼀试,便对同事说来我给你治⼀治,拿起她的⼿按揉了起来,同事满脸不相信的看着我,脖⼦痛你怎么按⼿,能管⽤吗?过了⼤约三分钟,我让她慢慢摇动脖⼦,看还痛不?同事半信半疑的慢慢转动了⼀下脖⼦,惊奇的说:“嘿!还真不痛了!太神了!过⼀会⼉不会反弹吧?”我信⼼满满的说:“你放⼼吧,好了就是好了!”⼀天⼀直到下班也没有再痛,同事的落枕就这样让我治好了!蒙⼭⽹友:今天再次体验到落枕⽳的神奇!今早上班,⼜有⼀个同事来到办公室就说昨晚没睡好,落枕了,脖⼦痛,我抓起他同侧的⼿按摩了约三分钟,⼜治好了!耶!太神了!原⽂转帖⾃⼭药论坛lizhip88⽹友:正好我今天落枕,按了下这个⽳,果然有效果,但还是有点隐痛原⽂转帖⾃民间中医论坛海鱼⽹友:今年⽤了⼏次落枕⽳对付落枕,效果⾮常好,真是⽅便⼜有效。
第⼀次是4⽉,⼥同事。
上班的时候见她在“搔⾸弄姿”,于是问她是不是颈椎不舒服?她说是呀,落枕了。
想起看过的介绍落枕⽳的⽂章。
⼼想:嘿嘿,机会来了,可以试⼀试此⽳的效果。
让她把⼿伸过来,⼀按就找到痛点了。
揉得她哇哇哇:好痛呀!想缩⼿。
抓紧了,不让她缩。
再揉了⼀会下,然后才放⼿。
她转转脖⼦:哎,系舒服的了哦。
我再拉过她的⼿,指着落枕⽳的位置告诉她:你看,这⼉有个结。
她⾃⼰⼀摸:是哦,还很痛呐。
我嘱她⾃⼰继续揉,把那个筋结揉散,⼀边揉⼀边转动脖⼦。
然后,她很认真的⾃⼰揉开了。
第⼆天问她,说已经好了。
再过⼀段时间,问她落枕⽳那⼉还痛不痛,她说不痛,那个筋结也没有了。
第⼆次,是9⽉,20天前。
我⾃⼰中午睡觉后落枕。
因为睡得靠近窗户下,所以受风寒了。
起来后就感觉脖⼦很不舒服,左侧脖⼦接下来到肩的位置那块肌⾁僵硬、疼痛,尝试低头就会牵引着整个后颈椎痛,低头受限,脖⼦梗着;左右转动脖⼦,也痛。
范炳华手法
牵引治疗采用常规的枕颌带牵引。
取患者坐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角度的牵引,如C4~5为0°、C5~6为前屈5°~10°、C6~7为前屈15°~20°,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准;牵引力从3kg开始,按0.5kg标准逐渐增加牵引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8kg;牵引时间约10 ~20 min。
每天一次,12次为1个疗程。
采用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推揉五线: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以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在项后线(督脉颈段)、椎旁线(华佗夹脊穴,左右各一线)、颈旁线(乳突至颈臂穴连线,左右各一线)上操作,以放松其颈项部肌肉,时间3~5分钟;按五区:术者用法或按揉法在肩胛带区(冈上肌区域,左右各一区)、肩胛背区(冈下肌区域,左右各一区)、肩胛间区(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操作,时间3~5分钟;点按十三穴:取风府、风池(双)、肩井(双)、缺盆(双)、颈根(双)、肩外俞(双)、天宗(双),用点按法在以上穴位依次操作,也可根据患者症状所牵涉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操作,每穴时间1分钟。
辩证施术:对有上肢疼痛麻木者,根据痛麻部位按以下定位操作。
痛麻放射到前臂及拇指根部者,在同侧C5~6椎间隙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操作,时间2~3分钟;痛麻放射到拇、示、中指及环指桡侧半三个半指者,在同侧C6~7椎间隙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操作,时间2~3分钟;痛麻放射到小指及环指尺侧半一个半指者,在同侧C7~T1椎间隙用按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操作,时间2~3分钟;对有颈椎后关节紊乱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按脊柱后关节紊乱症之颈椎后关节紊乱症扳法操作,以整复关节紊乱;上势,术者将患者颈部托起,边拔伸,边作自颈根部向后枕部发际的理筋手法,左右各5~8遍,再擦颈部,以透热为度;总治疗时间20分钟,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患者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不做扳法,反复5遍;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上治疗每次总时间约20min,隔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胸腹部推拿操作
第四节 胸腹部推拿操作
• 1.一指禅偏峰推法施于前正中线:一指禅偏锋推法从天突穴推至中极,由 上而下往返3次,重点为膻中、中脘、气海、关元。 • 2.一指禅推腹部:用一指禅推天枢、大横,并可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方向移动施术于腹部,3min. • 3.大鱼际揉胃脘部:用大鱼际揉法施于胃脘及整个腹部,以中脘、天枢、 关元等穴为重点,并可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 动,3min。 • 4.指或掌按腹部穴位:用手指罗纹面或手掌按压中脘、气海,各3次。 • 5.掌揉腹部:以全掌或掌根揉胃脘部至少腹部,重点揉中脘、气海、关元 等穴,以透热为度。 • 6.指摩中脘、气海:用四指指腹着力于中脘、气海穴,做顺时针及逆时针 方向摩动,3min。 • 7.掌摩腹部:以全掌或掌心或掌跟在腹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做环行有 节律的摩动;摩动同时可以在少腹部配合腹部托法,即用手掌用力由下而 上推托少腹部,3min。 • 8.腹部抄法:右手掌在摩腹的基础上,由右手掌侧用小鱼际着力推至左侧 腹部,而后翻掌大鱼际用力推至右侧,如此来回往返推动数10次。 • 9.指振中脘:以中指在中脘穴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1min。 • 10.掌振少腹部:以手掌置于少腹部,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1min。 • 11.分推腹部:用两拇指或大鱼际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边缘,向两侧分 推至腋中线数次。
• Tuina Manipulations
推拿手法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推拿教研室 范炳华教授
第四节 胸腹部部位 – 天突、膻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 大横等穴,以及相应部位。 • 手法 – 一指禅推法、大鱼际揉法、偏峰推法 、掌(指) 按法、掌根揉法、摩法、振法、分推法等。 • 操作步骤
范炳华推拿“辨因论治”临证实例剖析
月就诊 。患者 因反 复 头晕 、耳 鸣 、视 物 模 糊 、寰枕 痛 1 0年 ,就诊 时 患者 心 情 焦 虑 ,精 神 抑 郁 ,神 疲 乏 力 。
1 O年 来 患 者 往 返 上 海 、 北 京 两 家 著 名 医 院 就 诊 。 多 次
化 ,诊 断 与 治 疗 经 过 ,症 状 变 化情 况 等 ;三 是 细 查 , 根据症 状仔 细做 体 征检 查 ,对 脊柱 源 性 病症 即使 有 明 确 的影 像 学报告 ,也 要 查体 征 ,在检 查 中发现 的问 题
* 基金项 目: 浙 江 省 中 医 药科 学研 究 基金 计 划 范 炳 华 教 授 推
拿 治 疗特 色及 临床 经 验 的 整 理 研 究 , 编 号: 2 0 1 3 Z B 0 7 6 ; 浙 江 省 范 炳 华 名 老 中医 专 家传 承 工 作 室 , 编号 : G Z S 2 0 1 2 0 1 6 ; 国 家 临 床 重
“ 有症 必有 因 ,无 因不 成 症 ”是 范 师 的 一句 名 言 ,
他 认 为 因 有 主 次 之 分 , 症 有 先 后 之 序 ,一 般 情 况 下 , 主 因与先 症关 系 密切 ,在 病 情 持 久 或 反 复 的情 况 下 ,
主 、次 因可相互 交 杂 ,互 为 因果 ;先 、后症 会 交 替反
关键 词 推 拿 审症 求 因 症 因相 关 治 因为先 医案 范炳 华 范炳 华教 授 ,浙江 省 名 中 医 ,第 五批 全 国老 中医
再 次询 问情 况 ,有 时 在查 体 的 过程 中 ,善 于 应用 诊 断
性 治疗手 法予 以鉴 别 。例 如 眩晕 病 ,范 师认 为 :眩晕
孙氏手法治疗枕下三角区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孙 氏手法治 疗枕下三角 区综合征 的临床 评价
陈海云 杜 炎鑫 孔 畅 陈博来 林定坤 孙树椿 ( 指导 ) 广东省 中医院骨一科 ( 1 10 50 2 )
摘
要 目的 : 观察孙氏手法治疗枕下三 角区综合征 的临床效果 。方法 :2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5例 治疗组2 例采 7
用孙氏颈椎不定点旋转手 法治疗, 对照组2 例患者 口服扶他林 片( 5 眩晕者加服 西比灵胶 囊) 并红 外线照射 治疗, 2
生活工作 ; 分 :— c 4 4 6m中度疼痛 , 影响工作 , 不影响
维普资讯
《 按摩与导 引》 20 年 6 07 月第 2 卷 3
颈源性 , 而且大多来 自上颈椎 。 目前临床诊断尚无 2 研 究方 法 法统一 , “ 有 颈椎病 ” “ 、颈性 头痛” 、 颈源性 眩晕 ”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方法 : [“ ” . 治疗组采用孙树 [ “ 枕大神经痛 ” 、颈源性失眠” 】 [“ 引 [ 等称谓 , 中医属 椿教授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治疗 , 隔天 1 , 周为 次 2 “ 头痛”“ 、眩晕”“ 、不寐” 等范畴 ; 治疗上亦各施其法 , 1 个疗程。 疗效不一。本人把来源于上颈椎椎管外因素作用的 孙氏手法包括 : ①预备手法 : 可用点 、 揉、 按、 捻、 头痛或( 眩晕患者 , 和) 用吴树生[的“ s 枕下三角区综 滚等理筋手法放松颈枕部肌群 1 5 】 O 1 分钟 。 用力要
周为1 个疗程 。治疗前后 采用视 觉模拟标尺法测定疼痛的程度并进行评分 ,个 月随访后作最终疗效评价。结果: 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后积 分比较及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之差值 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 两组 疗效 的优 良率比较也 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 氏颈椎不定点旋转手法 治疗枕下三角 区综合 孙 征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
《按摩师教程》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1-5)
《按摩师教程》第⼗⼆章30种按摩⼿法(1-5)第⼀节推法⼀、推正顶法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法。
推法的⼿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详见本书第四章第⼀节。
现介绍推法的⼿法应⽤。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素⽳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问推到哑门⽳⽌,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1)。
3.要领沿经⽳位应配合点按。
4.作⽤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分⽳上,反复直推数次(如图12-2)。
3.⼿法要领 以拇指腹着⼒下推,两⼿⽤⼒应均匀⼀致。
以能耐受为度。
本法亦可⽤双掌交叉重叠,以⼤鱼际及掌根部进⾏推动,推动⼒更加沉稳着实,覆盖⾯亦⼤。
4.作⽤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余指分置腹部西侧,⾃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门、关元、中枢到曲⾻⽳⽌,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2)。
3.⼿法要领 下腹部⼿法应⽐上腹部为轻,耻⾻联合上⽅⽤⼒宜轻柔。
4.作⽤清利湿热,培元益⽓。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握拳置锁⾻下⽅,术者站其头前。
1.体位俯卧位,两⼿握拳置锁⾻下⽅,术者站其头前。
2.⼿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杼⽳的⾼度,⾃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肠俞,反复操作数次(如图12-3)。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
推时两⼿⽤⼒要均匀⼀致,⽪肤不应有皱折。
背部⽤⼒⼤于腰部,以⽪肤微红为度。
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
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宣热疏风,⾏⽓通络。
五、推⼿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
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推动,推三阳经的起⽌⽳及沿经⽳位可配合按法。
推按精义——精选推荐
推按精义第⼀章总论脏腑图点⽳法是按摩术的⼀种。
它是⽤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位,直接作⽤于⼈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法,是王⽂先⽣得⾃⼀道⼈的⼝授,并赠《推按精义》⼀册。
对道⼈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可查考,现仅就王⽂先⽣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节师训天地之⽓⼈之⽓。
天为⼀⼤周天,⼈为⼀⼩周天。
[浅注]⼈体的⽓⾎,是⽣命⼒的要素,⼈⾝内部的“⽓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周天,⼈为⼩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候变换与⼈⾝体内部⽓分的关系)⼈⾝纯阳不够,阳常不⾜,阴常有余。
[浅注]阳⽓为清⽓,阴⽓为浊⽓。
初⽣婴⼉为纯阳之体,⽆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清阳⽇消,浊阴⽇长,所以阳常不⾜,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不⽤枕,纯是阳⽓,胸⽆壅滞故也。
如常⼈年⼤,清阳⽇衰,浊阴⽇盛,苟⾮⾼枕,则胸膈浊⽓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施治之。
⾄于“颠倒五⾏”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学说中,有颠倒五⾏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如⾦、⽔、⽊、⽕、⼟,循环相⽣;⾦、⽊、⼟、⽔、⽕,循环相克,是为顺五⾏。
颠倒五⾏学说,⽤作临床指导,如⾦⽣⽔,⽔亦⽣⾦;⾦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克⽊,⽊亦克⾦;肝⽊过旺,⽊反克⾦⽽肺萎,必须扶⼟⽣⾦,肝⽊⾃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中⽣,万物⼟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万物⽣于⼟,万物消于⼟。
⽓有⽓之海,⾎有⾎之源。
[浅注]⽓海与丹⽥相通,为⽣⽓之枢纽。
颈项部推拿操作
推拿手法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推拿教研室 范炳华教授
第二节 颈项部推拿操作
一、 颈项部分区:五线五区十三穴
二、坐位操作
一、五线五区十三穴
• 五线
• 颈后线(督脉线):风府穴——大椎穴 • 椎旁线(颈夹脊线):天柱穴——颈根穴(大椎 旁开1寸),左右各一线 • 颈旁线:风池穴——颈臂穴(缺盆穴内上1寸), 左右各一线
• 五区
• 肩胛区:冈上肌区域,左右各一区 • 肩胛背区:冈下肌区域,左右各一区 • 肩胛间区:两肩胛骨内侧缘区域
• 十三穴
• 风府穴(单)、风池穴(双)、颈根穴(双)、 颈臂穴(双)、肩井穴(双)、肩外俞穴(双)、 天宗穴(双)
二、颈项部坐位推拿操作
受术者坐位,术者立其后方 • 1、一指禅扶持推法沿五线操作。 • 2、丁氏扌衮法沿五区操作。左右手两侧交替进行。 • 3、丁氏扌衮法操作配合作颈部被动运动。 • 4、拇指按揉沿五线操作。 • 5、拿颈项部。 • 6、拔伸颈椎:八字拔伸法→屈肘拔伸法。 • 7、扳颈椎:环枢椎扳法→颈椎斜扳法→颈椎定位扳法。 • 8、叩击颈项部。 • 9、掌横擦颈项部。 • 10、拿肩井,点缺盆穴,按天宗,继而掌根揉之。 • 11、拳背振大椎。 • 12、搓揉肩背部。 • 13、仰卧位拔伸颈椎。
中医经典方剂传承实践论坛在舟山举行.
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E J ] . 中华 中 医 药 学 刊 , 2 o l 1 , 2 9 ( 1 o ) : 2 2 1 1 —
究 院、 浙 江 中医杂志社和 舟 山市 中医骨 伤联 合 医院 、 舟
山市 中医药 学传 承 实践
晕 ,早在 《 内经 》中就 有 经典 记 载 , 《 素 问 ・至 真 要 大论 篇 》 “ 诸 风 掉 眩 ,皆 属 于 肝 ” ,及 《 丹 溪心法 》
2 21 3.
[ 4 ] 范炳 华 . 颈椎病五线五 区十三 穴推拿 法[ J ] . 浙 江 中医杂志 ,
1 9 9 6 , 3 1 ( 2 ): 9 2 .
[ 5 ] 范炳 华 , 王鹏 , 徐泉 珍 , 等. 三 部 推 拿 法 治 疗 椎 一 基 底 动 脉 缺 血 性 眩晕 6 5例 临 床 观 察 [ J ] . 中 国 中医 药 科 技 , 2 0 1 1 , 1 8 ( 3 ) :
・
8 2 ・
浙 江 中医 杂 志 2 0 1 3年 2月 第 4 8卷 第 2 期
椎动 脉 V3段 受 到 椎 枕 肌 、寰 枕 筋 膜 等 的挤 压 、 牵拉 和刺 激 引起 椎 动脉痉 挛 ,造 成椎一 基 底 动 脉 V4段
的痉 挛 ,导致供 血不 足引 发 眩 晕 。针对 此 类 患 者 ,应
管走 向 、肌 肉韧 带 的起止规 律 相 结 合 ,是 以点 ( 穴) 、 线 ( 经络 ) 、面 ( 区 域 )为 基 础 形 成 颈 椎 病 的 推 拿 手
范炳华正骨推拿医案三则
范炳华正骨推拿医案三则
汪芳俊;许丽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5(000)010
【总页数】3页(P897-898,899)
【作者】汪芳俊;许丽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杭州 31000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推科杭州 3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范炳华推拿医案二则 [J], 汪芳俊;许丽
2.范炳华颈椎病推拿手法体系拾粹 [J], 赖庆钟;刘盈君;李增图;汪芳俊
3.范炳华诊治尾椎源性下腰痛医案二则 [J], 姚本顺; 应晓明; 范炳华
4.范炳华教授推拿之扳法应用经验 [J], 应晓明;姚本顺;范炳华
5.范炳华推拿治疗膝骨关节炎经验 [J], 谷海洋;孙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炳华推拿医案二则
范炳华推拿医案二则汪芳俊;许丽【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6(026)005【总页数】2页(P408-409)【关键词】脊柱推拿;蛙式四步扳法;范炳华【作者】汪芳俊;许丽【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杭州 31000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推拿科杭州 310005【正文语种】中文范炳华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从事中医推拿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于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解剖学、影像学相结合和生物力学相结合,运用传统推拿正骨方法,并结合物理学杠杆原理创新治疗手段,运用于脊柱相关疾病以及其他内科杂病的治疗,辨证思维方式和治疗手段独特,现择2例范老师推拿治疗病例作一浅析。
患者女,59岁。
2009年4月初诊。
患者右侧偏头痛急性发作2h,头痛难忍,痛哭流涕,以右手按住右侧头部,由女儿陪同就诊。
诉有偏头痛史10余年,每次都发生在右侧,疼痛自右侧后枕部向同侧头部放射至右侧太阳穴,呈烧灼、针刺样疼痛。
每年发作4~5次,以秋冬和春夏季节发作为多,每次后枕部紧张不适时即预感要头痛发作。
经休息、自服芬必得3~5天后缓解。
此次发作无明显诱因,伴有恶心,但无呕吐,测血压正常。
查体: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颈部后伸及左右旋转活动受限,上颈段紧张痉挛,右侧C2/C3关节突关节偏突压痛,风池穴压痛明显,无上肢痛麻症状。
辅助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4~C6椎体前缘增生,C2/C3~C5/C6关节突关节毛糙。
范老师诊为偏头痛,枕大神经痛。
以右手拇指在患者右侧风池穴紧贴枕骨下缘,仔细触摸查找疼痛激发点,并嘱患者仔细体会感觉,如有向右侧头部放射样酸胀感时即告之,很快于风池穴正中贴近枕骨下缘的位置找到与疼痛部位完全一致的激发点。
随即用拇指端按压这个激发点做垂直向上方向的轻柔按揉约1min,后对右侧C2/C3关节突关节偏突采用定位旋颈提颈整复,患者疼痛缓解至今5年未复发。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王新华;范炳华【摘要】从手法选择、穴位选择、疗法配合、疗效判断等方面入手,对2008年以来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以期为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颈性眩晕;推拿;综述【作者】王新华;范炳华【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颈性眩晕(C V),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cer v i ca l s p o ndy l os i s o f v ertebra l ar tery ty p e,C S A),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及上位颈椎错位,横突孔骨性非连续管道扭转而引起椎动脉扭曲,或因椎动脉交感神经丛手刺激而导致基底动脉痉挛,眩晕出现。
目前,50岁以上人群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占5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病的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少,效果不佳,但推拿对该病有着较好的疗效并且无毒副作用。
本文就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有关本病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颈椎退变、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动脉受压等有关,部分学者则持不同观点。
颈性眩晕患者常出现椎-基底动脉迂曲、痉挛、狭窄、畸形、受压等病理改变[1],或者是交感神经在受到激惹后,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系统发生作用(主要是使其血流量减少)[2],又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主要供应脑干及内耳等部分,故其血流动力学紊乱可使脑干及内耳形成缺血损坏,导致前庭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眩晕。
当前颈性眩晕的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技术。
临床上普遍采用T C D检测手段,以血流速的改变作为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的主要依据。
该项检查主要反映椎动脉血流速变化,但不能判断造成其血流速变化的原因。
范炳华教授分型治疗颈椎病特色手法经验总结
范炳华教授分型治疗颈椎病特色手法经验总结
应晓明;姚本顺;李增图;范炳华
【期刊名称】《中医康复》
【年(卷),期】2024(1)8
【摘要】范炳华教授为浙江省国医名师,长期从事颈椎病的科研与临床研究,创立了针对不同分型颈椎病的特色手法,包括针对颈型颈椎病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法、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坐位颈椎扳法、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三部推拿法、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坐位颈椎端提拔伸法以及针对交感型颈椎病的枕后肌群点推法;各种特色疗法易学实用,疗效确切,值得广大推拿医生临床上学习应用。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应晓明;姚本顺;李增图;范炳华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毛书歌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总结
2.范炳华审症求因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3.林创坚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总结
4.范炳华特色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5.李盛华教授应用陇中正骨手法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经验总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宣宾——精选推荐
宣宾易医觉知在当下.学习宣宾⽼师按摩⽅法⼼得贴2019-06-30 10:12阅读:2,883X宣宾⽼师第⼀讲,讲了⼈的三经的部位常发病,⽤尺泽的常⽤⽅法治疗,还讲了腰腿点的治疗功效。
同时讲了阳病阴治治疗背部膏肓点疼痛,按压前胸疼痛点动⼀下肩膀即可消除。
还讲了胃疼时⽤⾜三⾥下⼀点五⼨或2⼨的地⽅找痛点治疗。
,讲了精神的问题⽤太冲合⾕神门加通⾥。
⾎管瘤,肝经胆经加相应部分,脑部⽤⾜底的肝胆反射区,加脚趾头部反射区,两个⼤指头,加⼩腿内侧脾经上的痛点。
脑中风迹象的可以⽤刮痧板刮⼿⼤拇指两侧,拇指指⾯,刮通。
再加上风驰⽳。
风病从肝经上治。
肝经神经的疼痛。
前列腺⽤腰腿点以及腰部上的带脉,拉住往外拉⼀下。
加公孙,阴陵泉,太溪,太冲⼏个⽳位组合⼀下。
阴囊潮湿,湿热下注,压个阴陵泉当天就会⼲很多第⼆讲,胆经偏头痛,拨⼀下阳陵泉,按⼀下尺泽,再按⼀下脚上的和⼿上对应的偏头点。
⼿上有后头,偏头,前头,这些⽳位你按到脚趾上去,上病下治。
肝经头顶痛。
⼝腔溃疡⼤腿内侧正中⼀个痛点,地机⽳附近有痛点,配个内庭劳宫。
眼部的⽑病,风驰,四五趾指缝的⾜临泣,⼿⽳⼤⾻空都可以加,包裹⼤腿内侧正中痛点也是治疗眼部很好的⽳位。
⽼花眼按三个⽳位,⾏间,膀胱经上的申脉,⾦门,按⼀次就有效果哦。
迎风流泪⾜临泣。
失眠⽿顶尖放⾎效果很好,⼼肾交接。
眼压⾼⾜临泣,⾏间往下推。
⼿中指第⼀节治疗孕妇呕吐,已经膝关节肿痛,以及所有全⾝的关节痛。
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中指第⼀节指背尖,加⼀个尺泽,再⽤五指并拢在云门中府附近找痛点叩击⼀⼆⼗下,都可以治疗,震荡肺经。
所有关节的⽑病震荡肺经来治。
肝经上治胃痛胃胀更有效。
治肝的⽑病要治脾。
⼩腿抽筋拨公孙⽳,左右拨很疼的.⼩腿酸压⽓冲⽳。
所有的膝关节⽑病都可以压⽓冲。
全⾝疼痛,不知道哪痛,压四关合⾕太冲。
还有⼀些夜晚定点疼痛,醒来睡不着,与肝有关,压⾏间,太冲即可。
晚上睡不着觉与肝有关,⽩天想睡觉,昏昏欲睡与脾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三 角区内的 头下斜肌痉挛 , 从该肌 下缘 穿 出返折 的枕 大神 经 易受到直接刺激、 牵拉或压 迫而引起枕 大神 经分布 区域疼痛 。 就 是常说的颈源性偏头痛。此种情况下推 拿手法作用点应在 三角 区的底边上 , 手法应垂 直方 向按揉 以缓解 头下斜肌痉挛 , 或者沿
区。 相当于风池穴 的位置 , 左右 各一 区, 区有 椎动 脉、 动脉 、 该 枕 枕下神经 、 枕大神经 、 枕小 神经和耳 大神经通 过 , 根据不 同血管
和 神 经 在 此 走 行 方 向 的不 同 , 由颈 源 性 因素 刺 激 、 拉 、 迫 对 牵 压
痛 。查体 : 脉搏 、 压 、 血 眼底 及神 经 系统均 正常 , 颈后 部 肌 肉痉 挛, 压痛 , 尤其在 c 一C 棘突左旁 明显 , 3颈 椎棘突偏 左。x : , 第
中医外治杂志
20 0 9年 2月 第 l 第 1 8卷 期
・
61 ・
范炳 华 教 授 枕 下 三 角 区推 拿 临 证举 例
谷 海洋 , 孙 静, 导: 指 范炳 华
杭州 30 5 ) 10 3
( 浙江中 医药大学 , 江 浙 关键词 : 枕下三角 区; 推拿 ; 医经验 名
中 图 分 类 号 :2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6—9 8 2 0 ) 一 0 1 0 R 4 . D 10 7 X(0 9 叭 0 6 — 2
线片示 : 颈椎 生理 曲 度 变 直 , ~C 椎 间 隙 变 窄 。患 者 初 诊 时 C ,
该 区血管神经所引起 的头 晕、 头痛 、 偏 耳鸣等 临床症状 , 该三 在
角 区 内进 行 定 点 定 方 向 的 推 拿 治疗 。
2 典 型 病 例 2 1 颈 性 眩 晕 .
处于发作期 , 头痛 剧烈 。范师对其进行枕 下三角区推拿 , 作用力 方 向向上 , 推拿还 未结 束头痛已明显缓解 , 然后配合五线五区十
起 椎 动 脉 扭 转 卡 压 , 致椎 动 脉供 血 不 足 , 导 引起 眩 晕发 作 。此 种
情 况 下 , 疗部 位 应 选择 枕 下 三 角 的 头 大 直肌 部位 , 法 作 用 点 治 手 宜在 三 角 区 的 内上 角 , 法 向 内上 方 向按 揉 , 手 可缓 解 椎 枕 肌 、 环
三 穴 推 拿 法 进 行 操 作 。推 拿 结 束 后 头 痛 基 本 缓 解 。 又 连 续 推 后 拿 5次 , 状 消 失 。随 访 至 今 未 复 发 。 症 按 : 师认 为 该 患 者 颈椎 生 理 曲 度 变 直 、 间隙 狭 窄 引起 枕 范 椎
郭 ××, ,6岁 , 女 5 职员 。主诉 : 头晕 伴有颈 部不适 1 , 0a 加 重 1 。现病史 : a 患者 1 前 出现头晕伴颈部不适 , 0a 时发 时止 , 遇 寒冷及转颈时发作或加重 , 1a 近 来加 重 , 出现头 昏, 并 心烦 , 前 额及枕 部胀痛 , 住院 2个 月余 , 予扩血管 、 营养脑组织药物治疗 ,
三 角 区上 边 枕 骨 下 缘 寻 找 枕 大 神 经 压 痛 点 进 行按 揉 。枕 大神 经
3 D—C A检查 J 示 : 动脉不 是经 c T 1 椎 横 突孔 穿 出 , 绕后 环 上缘 人颅 , 而是从 c 横 突孔穿 出 , C : 于 后环 下直接 入颅 。诊
压迫解除 , 头痛也 随之 消失 , 再配合 五线五区十三穴推 拿法解决
和程 度 明显 减 轻 , 继 续 治 疗 1 再 0次 , 者 述 症 状 消 失 , 头 亦 无 患 转 眩晕 感 。随 访 未 复 发 。 按 : 师认 为 该 患 者 是 由 于椎 动 脉 形 态 学 的 变化 引 起 , 范 椎
章 x x, ,0岁 , 女 5 干部。主诉 : 右耳耳鸣近 5 。患者在 5 a a 前某天睡醒后 自觉右耳耳 鸣如蝉 , 时有 时无 , 间较甚 , 夜 近半 年
其 颈部 致病 因 素 , 头痛 故 不 易复 发 。 2 3 颈 性 耳 鸣 .
断: 颈性眩晕。范师பைடு நூலகம்其进行枕下三角 区推拿 , 手法作用 点在三
角 区的内上角 , 手法 向内上方 向用力按 揉 , 并配 合 五线 五区 十 三穴推拿法 进行操作。治疗 5次后 , 患者感 觉头晕发 作次数
李 ××, ,0岁 , 司职员 。主诉 : 侧偏头痛 2a 女 3 公 左 。头痛 性 质 为跳 痛 , 连 及 脑 后 , 物模 糊 , 轻 时 重 , 月 前 因 受 凉 痛 视 时 2个 加重 , 头痛剧烈 , 发作频 繁并伴有 颈部酸痛 不适 , 无力 , 无恶 心、
呕 吐 。 曾服 用 中西 药 物 、 灸 治 疗 均 未 见 效 。诊 断 : 源 性 偏 头 针 颈
范炳华教授是 浙 江省名 中医 , 事 中医推 拿学 的临 床 、 从 教 学、 科研工作 3 0余年 , 由颈源性 因素所致 的眩晕、 头痛 、 对 偏 耳 鸣有着 自己的独特见解 , 医术精湛 , 经验丰富 。范师临证善将 中 医基本理论 与现代解剖学相结 合灵活运 用 , 根据不 同的疾病 临 床表现 , 选择枕下三角区内不 同的作 用点和作 用力方 向进行手 法治疗 , 每每收效奇佳 。笔者有幸 随师侍诊 , 对其在枕下三角区 灵 活运用推拿 的体会颇深 , 现将所 视浅述 于下。
枕筋膜对椎动脉的压迫和刺激 , 有效地改善椎 一基底动脉血供 , 缓解缺血症状。缺血情况得 以缓 解 , 头晕 自然消失。 故
2 2 偏 头 痛 .
l 枕 下 三角 区推 拿概述
枕 下三 角 区推拿 法 , 是范 炳华 教授 多 年临 床经 验 的总
结 。枕 下 三 角 区 由头 后 大 直 肌 、 上 斜 肌 、 下 斜 肌 组 成 三 角 头 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