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重如裹诊断详述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考试资料(题库版)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考试资料(题库版)1、单选不寐痰火扰心证,若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应加用()A.左归丸B.天王补心丹C.半夏秫米汤D.归脾汤E.涤痰汤正确答案:C2、单选(江南博哥)真心痛正虚阳脱证,若出现阴竭阳亡,可在四逆加人参汤基础上加用()A.苏合香丸B.真武汤C.生脉散D.乌头赤石脂丸E.黄连温胆汤正确答案:C3、单选不寐心肾不交证,若心阴不足为主者,可用()A.左归丸B.天王补心丹C.半夏秫米汤D.归脾汤E.涤痰汤正确答案:B4、单选患者男,68岁。
因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现胸闷如窒,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头晕沉如裹,咯白痰,苔腻,脉沉滑。
其中医辨证分型为()A.阴寒凝滞B.痰浊壅塞C.气滞血瘀D.痰热中阻E.心脾两虚正确答案:B5、单选治疗不寐痰热扰心证,首选的方剂是()A.涤痰汤B.礞石滚痰丸C.半夏白术天麻汤D.羚角钩藤汤E.黄连温胆汤正确答案:E6、单选心血瘀阻型胸痹的症状特点是()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C.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D.胸闷如窒而痛,肢体沉重E.胸闷隐痛,时作时止正确答案:A7、单选患者男,80岁。
反复胸闷10余年,近期发作频繁,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此病证诊断为()A.心悸心血不足证B.胸痹气阴两虚证C.胸痹心肾阳虚证D.胸痹痰浊闭阻证E.心悸心阳不振证正确答案:C8、单选关于惊悸和怔忡叙述不正确的是()A.怔忡每由内因引起,惊悸常由外因而成B.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C.怔忡常自觉心中惕惕,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
D.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使动悸加重E.惊悸以虚证为多,发则悸跃不能自控正确答案:E9、单选真心痛寒凝心脉证,若痛剧者,即刻给予()A.苏合香丸B.真武汤C.生脉散D.乌头赤石脂丸E.黄连温胆汤正确答案:A10、单选李某,女性,21岁。
大脑萎缩 痴呆 智能减退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大脑萎缩痴呆智能减退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表l)姓名:病例号:诊断:评分:检查者:日期:年月日1.智能减退□2分MMSE20~23分为轻度认知障碍□2分MMSE20~23分为轻度认知障碍□6分MMSE<10分为重度认知障碍2.健忘□2分轻度=偶尔出现健忘□4分中度=间断出现遗忘□6分重度=经常远事遗忘3.神情呆板,思维迟钝□2分轻度=有感触而发,症状轻, 自行缓解快□4分中度=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4.神情淡漠,少欢寡言□2分轻度=有感触而发,症状轻,自行缓解快□4分中度=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5.喜欢独居,不欲见人□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持续发生,不能缓解6.悲观失望,双目凝视□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持续发生,不能缓解7.行动迟缓□2分轻度=行动稍有迟缓□4分中度=行动明显迟缓□6分重度=行动非常困难8.气短乏力,倦怠思卧□2分轻度=不耐久劳,而较易恢复□4分中度=稍劳即见,且恢复较慢□6分重度=不劳即见, 不能恢复9.言语错乱,说话颠倒□2分轻度=感触而发,症状轻,自行缓解快□4分中度=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10.言语不利□2分轻度=语言流利□4分中度=语言含糊不清□6分重度=完全性失语11.喃喃自语□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持续发生,不能缓解12.头脑昏沉□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持续发生,不能缓解13.头重如裹□2分轻度=微觉头沉□4分中度=头重似蒙布□6分重度=头重如戴帽而紧14.痰多吐涎或时吐痰涎□2分轻度=痰涎量少,偶有咯吐□4分中度=痰涎量中等,经常咯吐□6分重度=痰涎量多、咯吐不止15.喜怒不定, 忽哭忽笑或易哭易笑□2分轻度=感触而发,或偶尔发生,症状轻,自行缓解□4分中度=有无感触均可发作,午前轻,午后重,或昼轻夜重□6分重度=不扰自作,反复出现,持续时间长,症状重16.善惊易恐, 无感触而发□2分轻度=感触而发,症状轻,自行缓解快□4分轻度=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17.狂躁不安□2分轻度=感触而发,症状轻,自行缓解快□4分中度=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18.烦躁不安□2分轻度=症状较轻,持续时间短□4分中度=时轻时重,间断出现□6分重度=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19.行为幼稚□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持续发生,不能缓解20.行为不规□2分轻度=偶尔发生□4分中度=间断发生□6分重度=经常发生21.少寐□2分轻度=每晚睡眠不足4-5小时,易醒□4分中度=每晚睡眠不足2-3小时,入睡困难□6分重度=彻夜难眠22.不寐□2分轻度=每晚睡眠不足4~5小时,易醒□4分中度=每晚睡眠不足2~3小时,入睡困难□6分重度=彻夜难眠23.嗜睡昏睡□2分轻度=睡眠多于每日10小时,呼之能醒□4分中度=睡眠多于每日15小时,呼之能醒□6分重度=睡眠多于每日20小时,呼之能醒,醒而复睡24.头晕□2分轻度=偶有头晕□4分中度=经常发生□6分重度=头晕不止,持续发生25.听力减退□2分轻度=听力轻度减退(左右)□4分中度=听力中度减退(左右)□6分重度=听力重度减退(左右)26.两目昏花□2分轻度=偶尔(左右)□4分中度=经常(左右)□6分重度=整日(左右)27.幻听□2分轻度=偶尔发生,能自行缓解□4分中度=经常发生,时轻时重□6分重度=经常发生,不能缓解28.幻视□2分轻度=偶尔发生,能自行缓解□4分中度=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经常发生,不能缓解29.大便自遗□2分轻度=偶尔出现□4分中度=间断出现,时轻时重□6分重度=每日或隔日出现30.小便频数□2分轻度=每日小便不超过10次□4分中度=每日小便10~15次□6分重度=每日小便15次以上31.小便不禁□2分轻度=持续每日1次□4分中度=持续每日2次□6分重度=持续每日5次以上32.夜尿增多□2分轻度=持续每夜2次□4分中度=持续每夜3次□6分重度=持续每夜4次以上33.胃脘或胁肋胀满□2分轻度=时作时止,能自行缓解□4分中度=发作频繁,能自行缓解□6分重度=持续不止,常须服药才能缓解34.饮食减少□2分轻度=食量减少1/4□4分中度=食量减少1/3□6分重度=食量减少1/235.性欲减退□2分轻度=性欲减退□4分中度=偶有性要求□6分重度=阳痿或不育不孕36.心悸□2分轻度=偶有轻微的心悸□4分中度=间断出现心悸,时轻时重□6分重度=心悸怔仲37.腰酸腿软□2分轻度=腰酸膝软,时而作痛□4分中度=隐隐酸软,须常变换体位□6分重度=腰痛如折,持续不已,须服药才可缓解38.行走困难□2分轻度=生活自理□4分中度=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6分重度=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
中医优势病种分析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 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输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手指托住下颌。
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主下颌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3(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于A.行痹B.着痹√C.痛痹D.热痹行痹属于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肢体关节疼痛具有游走不定的特点;着痹属于湿邪致病,湿为阴邪,重浊黏腻,故关节疼痛具有沉重不移的特点;痛痹属于寒邪致病,寒淫证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故关节表现为拘急冷痛;热痹属于火热之邪致病,为阳热之邪,关节疼痛并有发热感。
2.凉燥与温燥的共同点是A.有汗B.无汗C.脉浮数D.干咳少痰√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
凉燥与温燥均属于燥邪致病,燥邪的临床变现为皮肤干燥甚或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等。
除以上表现外,凉燥常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温燥常有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3.湿淫患者头重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属于A.内湿B.外湿√C.湿伤关节D.湿渍肌肤湿淫证可表现为外湿和内湿,外湿以肢体困重,酸痛为主,或见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在体表,是湿郁于肌表,阻滞经气所致;内湿以脘腹痞胀,纳呆,恶心,便稀等为主,病位在内脏,是湿邪阻滞气机,脾胃运化失调所致。
湿淫患者头重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病位在体表,故属于外湿。
4.下列各项中与火热致病最不相关的是A.吐血衄血B.大便干结C.局部肿疡D.脉细而弱√此题属于识记类考题,比较简单,火热之邪,具有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等特性,故临床常见吐血衄血;局部肿疡;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发热较甚,脉洪滑数有力。
5.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A.半身不遂√B.口眼歪斜C.皮肤瘙痒D.关节游走疼痛风邪侵袭肤腠,邪气与卫气相搏于肌表,则见皮肤瘙痒,风邪侵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则口眼歪斜,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与寒湿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头脑昏沉一辈子,四剂中药如梦醒!张胜兵升清降浊汤奇效病历公布!
头脑昏沉一辈子,四剂中药如梦醒!张胜兵升清降浊汤奇效病历公布!“张胜兵中医”都说人有人缘,佛有佛缘,治病也要看医缘。
这例患者也是在无意之中将几十年的头晕病治好了,也许这也就是缘分吧。
2021年5月16日患者与儿子、女儿一起陪老伴从山西老家到北京胜永祥中医诊所找师父张胜兵看病。
在师父为其老伴看诊的过程中,他们全家听师父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分析病情,深深被师父深厚的医理和精湛的医术所折服。
儿子、女儿也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于是就说:爸爸为了我们操劳了一生,现在身体也不好,我们临时加个号给爸爸也看一下吧。
患者男、56岁,全身乏力,头晕如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晕晕沉沉一辈子,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开始的了。
西医检查高血脂、高血糖。
走路快则小腿疼,偶有小便浑浊,大便不爽,脱发严重,阳痿。
舌苔白而厚腻,舌下脉络严重瘀阻,脉滑。
这是比较典型的脾虚湿困之证。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故气虚而全身乏力。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虚则水液运化不利,故体内积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痰湿上蒙清窍,故现头晕如裹,正如《黄帝内经》所云:因于湿,头重如裹。
痰湿之浊在血则为高血脂,在小便则现尿液浑浊,在肠则大便粘腻不爽。
治则以升清降浊、祛湿化痰。
正是师父所创之升清降浊汤之治证,故用升清降浊汤加减治之。
处方:黄芪60克、党参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甘草6克、陈皮15克、木香10克、藿香10克(后下)、佩兰10克(后下)、石菖蒲15克、萆薢15克、炒山楂20克、薏苡仁30克、法半夏15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猪苓15克、生白术15克、厚朴10克、川芎20克、制何首乌15克、枸杞15克、生姜3片、丹参30克、红花15克、怀牛膝30克、杜仲30克,7剂。
患者只服用4剂,即明显好转,头晕、昏沉的感觉没有了,用他的话说:这辈子头脑就没有这么清爽过。
生黄芪20克藿香10克石菖蒲10克厚朴10克法夏10克泽泻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治脾虚痰湿困体,气虚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证见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昏昏欲睡,头昏蒙沉,视物模糊,耳鸣耳聋,声音低微,时时泛呕,脘腹胀满,小便不利,甚或足跗时肿,舌淡,苔白腻,脉缓或滑。
眩晕-护理查房
了解患者的性格及心理、社会因素,耐心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忧虑、恐惧、急 躁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患者心 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各种诱发因 素。
8
高血压危象: 1.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要定期测量血压, 维持血压稳定。 2.避免疲劳过度、气候变化、精神创伤等诱 发因素。 3.若患者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手足震颤、 胸闷、气急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 时遵医嘱让患者卧床、吸氧,应用降压药 物、脱水剂等,加强安全防范,做好相应 护理。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患者
53床 张林根
男
88岁
已婚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余年,不规则服 用硝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史10年。曾服用格 列齐特,拜糖平等药物控制血糖,近期已停药。 既往史:患者曾有脑梗死病史经治疗后好转, 未留后遗症。2013-3-9因心律失常于第六人民 医院就诊,诊断为频发房早,未予药物治疗。 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两虚 西医诊断:1.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2.高血压3级,极高危 3.二型糖尿病
眩晕:
是由于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的脑窍 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食物旋转 为主要表现。可见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 系统病变、高血压病等。
3
1、风阳上扰症:(1)保持生活轻松规律,有充足睡眠及休
息。(2)保持大便通畅,切记排便努责。(3)密切观察病情 变化,注意血压波动。如果出现肢体麻木、持物不能、口眼歪 斜等,应及时通知医师。
2、痰浊上蒙证:(1)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2)呕
吐剧烈者,中药汤剂应少量分次频服。
3、气血亏虚证:(1)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作息有度,适
当活动。(2)颈椎病患者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外感寒湿之邪。
4、肝肾阴虚证:(1)眩晕发作时,注意卧床休息,劳逸结
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节选)-第六节痴呆(转载)
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节选)-第六节痴呆(转载)定义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轻者——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独语,言辞颠倒,行为异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释义痴呆,又名呆病、昏瞀、老人病等。
流行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在65岁老人中,明显痴呆约占5%,80岁以上者增加到20%,如以轻中度痴呆合并估计,则要超过上述数字2-3倍之多,其中半数以上为Alzheimer病(原发退性行痴呆)。
1992年上海市静安区进行的痴呆流行学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人痴呆的患病率为4.84%,其中Alzheimer 病患病率为3%。
历史沿革1.明以前对痴呆的专论极少,对痴呆的认识不很明确。
虽有“文痴”、“武痴”之分,但概念不清。
“文痴”一般指癫证,“武痴”指得是狂证。
2.明·张京岳首次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立“癫狂痴呆”专论,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描述、治疗预后作了较详论述。
3.清·陈士铎《辨证录》立有“呆病门”,提出因肝气郁、胃气衰、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
其治法“开郁逐痰,健胃通气”,并立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
范围西医之老年性痴呆(真性老年性痴呆),早老性痴呆(阿尔察默氏痴呆)、血管性痴呆(过去称为脑动脉硬化性痴呆,为第二位原因)、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如一氧化碳中毒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出现的以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均可参照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年迈体虚年老→脏腑功能减退,阴气自半→肝肾阴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痴呆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一身之主。
“脑为髓海”《医林改错》:“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年高→气血运行迟缓→血脉淤滞,脑络瘀阻→神机失用→痴呆老年性痴呆与衰老关系密切,脑组织中有大量的老年斑足以证明,由于脑神经细胞退性行改变和死亡,造成脑组织弥漫性萎缩而引起痴呆。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肌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2) 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 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头重如裹的中医证型
头重如裹的中医证型
头重如裹是脑神经科常见的中医证型。
它具有头部重压、头部晕动、嗜睡的特点。
医学上的证文提到:头重如裹是一种下丘脑系统失调所致的中医证型,临床上经常发现头部重压、头晕动和嗜睡,其中头部重压是神经造成的,而头部晕动和嗜睡是血管萎缩所致。
这种中医证型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抑郁、焦虑或精神刺激,导
致了脑组织的内在功能的失调,进而导致了头部重压、头晕动和嗜睡
等失调症状。
头重如裹的中医治疗主要依据其病因,重点围绕调摄脑地中、健
逗经脉的原则进行治疗。
以补肾益气、振奋精神为主要诊疗,改善心
理障碍,重和加快血液循环、活化神经肌肉;目的是达到舒缓紧张、
强调心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经络逆行等疗效。
另外,头重如裹也可以通过睡眠调节,放松紧张的肌肉,配合推
拿疗法、拔火罐疗法、艾灸疗法等常规治疗手段,以及充分心理抚慰,来疏导病房、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疾病症状及减轻痛苦的效果。
总之,头重如裹是一种脑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常见病症,采用中
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结合补肾益气、振奋精神等补脑健藏之法,并
配合睡眠调节、推拿疗法、艾灸疗法等等,来缓解疾病症状及增强患
者体质,是治疗头重如裹的有效办法。
李振华治疗脾虚湿盛的医案
李振华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他治疗脾虚湿盛的医案如下:
患者症状: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倦怠,头重如裹,嗜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脾虚湿盛。
治疗原则:健脾祛湿。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具体药材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等。
加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入厚朴、枳壳、焦三仙三味健脾、燥湿、化痰、行气的中药。
以及丹参和知母两味药。
其中,丹参是活血化瘀的良药,不仅可以化化瘀还可以清热,知母更有清气分热,滋阴润燥之妙。
后续治疗: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体重下降,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有所改善。
继续服用前方并带药80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12月16日复诊时,体重有90千克下降到到75千克,之后体重逐渐下降15千克,患者精神佳,睡眠好,纳食可,血压、血糖、二便等均正常。
经近三个月追访,体重无复发,身体无不适感。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医专病专科护理常规
中风护理常规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管意外(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脑卒中-中风(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痰瘀阻络证、阴虚风动证、痰热内闭证、痰蒙清窍证、元气败脱证)一、概论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脑血管发生血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疾病。
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而致,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强语謇等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相当于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范畴。
二、临床表现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麻、肢体瘫痪、舌强语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临证护理(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晕眩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潜阳。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
注意血压波动、情绪稳定。
忌排便时努责。
2、风痰阻络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2)施护:保证休息及睡眠,控制感染等并发症。
3、痰热腑实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腑。
(2)施护:口粘痰多者鼓励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注意矢气下转、腹中肠鸣、大便干结等情况。
4、气虚血瘀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2)施护: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当风。
适宜活动,以利气血运行。
5、气虚痰阻证(1)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头晕头重,纳呆,胸脘满闷,舌质淡,苔薄腻,脉沉弦。
“因于湿,首如裹”之我见
“因于湿,首如裹”之我见“因于湿,首如裹”之我见《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萎。
本节经文中的“因于湿,首如裹”,唐*杨上善曾释为:用水湿头而以物裹人。
王冰亦谓:反湿其首,若湿物裹之。
从二家的注释来看,显然他们都是以“因于湿首“为句。
至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始定为”因于湿,首如裹,各三字为句“。
朱氏并解释说:首为诸阳之会.......浊气熏蒸,清道不通,沉重而不爽利,似乎有物蒙冒之。
自此而后,代无异辞,几成定论,包括今天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在内,都以“形容头部沉重,如被物裹一样“来解释。
上述诸说,管见认为与内经的原意是不符的。
湿分内外,内湿之因,多由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奏理间湿气盛,因而可现头重,身重等证。
但根据本节经文前面有“因于寒”、“因于暑”的论述来看,此处所说的湿也应与寒、暑一样,当指的外湿,而不是内湿。
湿气伤人,多从人体的下部侵入,《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小针解》所谓:“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是也。
《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因于湿”,正是指感受了清冷潮湿之气而言,所以它表现的征候是“湿流关节”之类的病变,从经文所指出的: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萎。
的病候与病机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只著痹失治,久而湿郁化热所表现的一些征候。
另外根据《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一》曲泉穴部位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的记载,我们还可以知道大筋、小筋是在膝关节部位,它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半膜肌、半腱肌。
所以我们不仅知道“因于湿”发病是在下肢,而且还可据以确定它的病候主要在膝关节。
既然“因于湿,首如裹”所论述的是著痹之类,病位主要是在下肢,那么它的症状当然就不会有“头部沉重”了。
因此把“首如裹”的“首”作头解,显然是不符实际的。
首字还有始、初的含义。
首如裹,即始病之初,受邪关节有如被物包裹般的拘紧重著、酸楚而不灵便之感。
中医诊断歌诀目录
目录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1.1.1无创伤性1.1.2司外揣内1.1.3诸法合参1.1.4预测未来1.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1.3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1.3.1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1.3.2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式1.3.3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1.3.4自己动手分析归纳整理1.3.5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头、面诊2.1头部——“诸阳之会”“元神之府”2.1.1头外形与疾病2.1.2头之动态主病:2.1.3头冷、头热、主病2.1.4 头痛病属2.1.5头晕与病因2.1.6头胀、头重与病因2.1.7脑鸣与病因2.1.8头皮麻木病因2.1.9 发之色泽主病2.1.10 发之外观主病2.1.11脱发病因2.2 面部—脏腑气血的外荣,经脉所聚2.2.1—A2.2.1—B2.2.2头面部位异常主病2.2.3.1—A面部脏腑分属〈附明堂图〉2.2.3.1—B2.2.3.2 面部色诊分居部位图2.2.4五官与五脏—“有诸内,必形诸外”。
2.2.5人中异常主病2.2.6人中异常主妇科病2.2.7鼻形与涕异常主病2.2.8鼻色主病2.2.9望鼻之异常主病2.2.10问鼻之异常主病2.2.11望口、唇、色形主病2.2.12望唇色象异常主病2.2.13闻诊口气味主病2.2.14问口渴饮水主病证2.2.15问口味主病2.2.16望诊牙龈主病2.2.17闻诊口牙形象主病2.2.18问牙龈痛衄主病2.2.19切诊牙龈象主病2.3耳诊2.3.1耳色主病2.3.2耳形态主病2.3.3问耳症状主病三、目诊3.1望目诊病3.1.1眼(部位所属)与脏腑相关部位3.1.1巩膜虫征3.1.2望眼神主病、3.1.3全目色诊病3.1.4目形主病3.1.5望眼象异常主病:3.1.6白睛色诊3.1.7望眼辨伤:眼征,受伤史,痛疼。
3.1.8白睛主病3.1.9目之异常主肝病3.1.10巩膜肝、胃、癌征3.2问诊目病四、舌诊——了解阴阳寒热4.1舌部位与脏腑所属4.2舌质与舌苔及金津玉液主病4.3舌质主病:4.4舌苔主病4.5苔色主病4.6白苔主病:4.7黄苔主病:4.8灰苔主病4.9黑苔主病:4.10苔质象主病:4.11望舌色象主病:4.12望舌体象主病:4.13 望舌态象主病4.14问舌异常主病五、咽喉声音诊5.1望诊咽喉主病5.2闻诊声音5.3问咽喉象主病5.4发声异常主病5.5语音失常主病5.6呼吸异常主病5.7喷嚏主病5.8咳嗽主病5.9呃逆声象主病5.10嗳气声象主病六、颈项诊6.1颈项异常象主病6.2颈项肿大<<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形态>主病6.3颈结节<<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颈淋巴结核>象主病因6.4颈项强直象主病:6.5颈项软弱象主病:6.6颈项歪斜象主病:6.7颈项肿块结节象主病:七、躯体诊7.1 胸腹7.1.1 诊胸胁7.1.2按虚里7.1.3按心下7.1.4—A按腹部7.1.4—B7.1.5胸腹积块7.1.6腹部募穴异常主脏腑病变7.1.7乳房异常主病7.1.8小腹块状物主病7.2腰背诊7.2.1腰背异常主病7.3诊皮肤7.3.1 望皮肤色泽7.3.2 望皮肤病形及病因7.3.3闻皮肤异味主病7.3.4问皮肤寒热象主病与病因7.3.5问痛痒麻木象主病7.3.6皮肤切诊象主病7.4诊二阴7.4.1望诊男子前阴象主病与病因7.4.2望女子前阴象异常主病7.4.3闻诊前阴异常象主病7.4.4问前阴异常象主病7.4.5切诊前阴异常主病7.4.6望诊后阴异常象主病7.4.7问诊后阴异常象主病八四肢诊8.1望四肢主病:8.2问四肢异常主病:8.3切诊四肢异常主病:九、手足诊——查找潜伏的病根9.1手部异常主病9.2诊鱼际:9.3观手知病:9.4.按手足:9.5.儿诊虎口脉9.6.左手中指末节腹面皮下带黄黑色圆形斑点报伤9.7.五指与脏腑及功能关系十、甲诊10.1指甲10.2指甲异常现象主病证:10.3右手指甲征(出现星状、块状、片状按之不散的淤血斑点)报伤10.410.5指甲的形质(指甲与趾甲统称爪甲)异常主病10.6指(趾)甲缺变与痹症(关节炎)的部位十一、脉诊11.1脉诊概说11.1.1寸口分候脏腑11.1.2诊脉方法11.2正常脉象11.3常见病脉11.4兼脉主病(复合脉)11.5诊小儿脉11.5.1 小儿正常脉象特点11.5.2小儿病脉11.6 诊妇人11.6.1诊月经11.6.孕检11.6.3辨胎产11.6.血11.6.5带11.6.6崩漏十二、经络诊12.1手太阴肺经12.2 手阳明大肠经12.3足厥阴肝经12.4足少阳胆经12.5足少阳肾经12.6足太阳膀胱经12.7手少阴心经12.8手太阳小肠经12.9足太阴脾经12.10足阳明胃经12.11手厥阴心包经12.12手少阳三焦经十三、八纲辨证施治13.1八纲13.2治疗方法14.1心病14.2肝病14.3脾病14.4肺病14.5肾病14.6五脏气、血、阴、阳实证14.7五脏气、血、阴、阳虚证十五.病性辨证施治15.1五种类型恶寒证治15.2八种发热证治15.3九种多汗证治15.4七种水肿证治十六.六经辨证施治16.1六经证治16.2六经头痛十七.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十八.三焦辨证施治一、概述1.1中医诊断的特色中医学贵在辨证,而辨证之手段在于诊断。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温病学_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暑湿初起多有外邪束表而兼寒湿,故应辛温解表。
答案:错误2.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温病不属于狭义伤寒的范筹。
答案:正确3.风温之名,首见于()答案:《伤寒论》4.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答案:清泄里热为主5.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表述有误:()答案:不会出现卫表证6.以下哪项不是暑温的诊断依据?()答案:起病急骤,初起以肺为病变中心。
7.“秋燥”病名首见于:()答案: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8.以下哪些是风温的诊断依据:()答案:病程以肺经病变为主,亦有阳明胃肠病证;_后期多见肺胃阴伤证候。
_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临床特征。
_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9.患者,男,35岁,7月16日冒雨耕田后,当晚即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身形拘急、心烦、脘痞、呕恶,舌略红,苔微黄腻,脉浮。
该患者诊断为:()答案:暑湿10.在湿温病的诊断中,下列哪项提法欠妥?答案:起病较缓,以气分为病变中心11.在湿温病的治疗中,下列哪项提法是欠妥的?()答案:初起,邪遏卫气者,治宜芳香宣化,忌用淡渗利湿12.燥干清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答案:发热,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13.肺燥肠热,络伤咳血证用什么方比较合适?答案:阿胶黄芩汤14.以下哪个方最适用于邪热壅肺证?答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5.以下哪些选项是燥热犯卫证的主要症状?()答案:发热_咳嗽无痰_口鼻干燥_微恶风寒16.秋燥病初起表现为燥热犯卫之表证是,可选用以下哪种治法?()答案:辛凉甘润,清透肺卫;17.银翘散适用于什么证型比较恰当?()答案:风热犯卫18.风热犯卫常见于什么温病?()答案:风温19.热盛迫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案:身灼热,燥扰不安,甚者昏狂谵妄,斑疹密布,或吐血、衄血、便血等多部位出血,舌深绛,脉细数。
20.林某出现发热,微恶寒,无汗,咳嗽无痰,口干咽喉干,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康复科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康复科眩晕(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诊疗常规
1、诊断标准
中医部分
a、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b、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c、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西医部分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个肢麻木。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重如裹诊断详述
*导读:头重如裹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感觉头部沉重,有束缚、紧箍感,如布带束裹的感觉。
湿阻气分:症见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烦痛、胸闷纳呆、脘腹痞痛、呕吐泄泻,舌苔滑腻,脉象濡缓等。
风寒表湿感冒:临床表现以恶寒发热、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舌苔白、脉浮濡为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梅雨连绵、空气潮湿,或汗出当风、汗湿浸渍,或久坐湿地、卫阳被困,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生。
风寒湿邪相搏,郁于肌腠,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湿邪外困,则见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邪犯表卫,肺气失宣,则可见鼻塞流涕,或咳嗽。
风寒表湿之证可见苔白、脉浮濡。
湿困脾阳:指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
与脾虚湿困的病机稍有差异,但主要症状大致相同。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舌肿苔腻,脉濡缓,治宜温中化湿。
方如胃苓汤。
脾湿热:即指湿热困脾的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脾热往往伴随胃热,故临床多见脾胃湿热。
症见脘腹胀满、食少倦怠、头重如裹、恶心欲吐、口淡不渴、便溏不爽、尿少而黄,甚则身目俱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又如皮肤病的湿疹、脓疱疮等,亦多与脾湿热
有关。
《证治准绳·头重》)《张氏医通》卷五治疗湿热上攻头重,秋、冬、春季俱用羌活胜湿汤;夏暑用苍术白虎汤,并瓜蒂散加苍术、藁本。
内伤元气;头重气乏者,用败毒散加苍术、蔓荆子。
又肾气虚衰亦可出现头重。
《古今医统·头重》:“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
”治宜补肾益精。
外感热病亦常兼见头重,治宜清泄通下等法。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头重如裹的诊断,头重如裹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头重如裹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